现在位置: 首页 > 辅导 > 心性休息广释 > 正文

大圆满心性休息辅导27(53-54)

本文作者: 发布时间:2022/10/8 11:53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现在我们继续宣讲全知无垢光尊者所造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大车疏》分了十三品,前面的四品如何修持四种厌世心的引导已经圆满宣讲完毕了。现在正在宣讲,在修行过程中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内容的所诠,主要是依止善知识的内容。依止善知识的内容对于共同修行者来讲,或者说大乘修行者、密乘的修行来讲的话,都是极其关键的一个殊胜的问题。在这样一种修法当中,如果自己能够如理如是地依止,可以获得无量无边的功德,然后可以在一生当中获得上师的加持而证道的,如果在这个过程当中,没有如理如法依止像这样可以生起很多过患,后世没办法获得解脱,没办法获得善趣,最终是衰败的这样一种结局。

现在正在宣讲如何依止上师如何弃离恶知识的殊胜的引导,今天讲第七个科判:上师胜过佛陀。

丁七、视上师胜过佛陀:

上师即佛第四宝,坛城主尊黑日嘎,

调伏浊世难化众,所化之前胜诸佛,

三门无伪敬依止,悉地根本金刚师。

这个科判主要是宣讲上师胜过佛陀,上师胜过佛陀是哪个方面讲胜过佛陀的?实际意义上在前行当中也讲过,上师胜过佛陀主要是从恩德的侧面讲的。如果从功德侧面讲的话,上师也好佛陀也好,功德都是无二无别的,没有办法安立说上师的功德胜过了佛陀,因为按照果位来讲的话,佛陀的功德已经达到圆满了,没办法再超过,最多是和佛陀的功德平齐,就是和佛陀的功德相等,这个是可以的。但是在功德相同的这样种对境当中的话,从恩德侧面来讲的话,有超胜的地方,佛陀出世的时候,我们没有遇到佛陀,佛陀出世的时候我们没有遇到佛陀的教化,所以如今还在流转,在佛陀已经趋入涅槃之后,在末法时代,在浊世今天的话,实际上遇到了上师,上师显现出事业,在我们相续当中安立这些取舍之道,安立这样殊胜的加持,所以我们依止上师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利益。那么从这角度来讲上师的恩德绝对是超过诸佛的。在第七个科判当中讲的意思也是如是应该了解的。

“上师即佛第四宝,坛城主尊黑日嘎”,从这个方面观察的时候,上师即佛第四宝,平时我们也知道在佛法当中安立的佛法僧三宝,安立佛法僧三宝密乘当中再进一步将上师安立成第四宝,而且在念四皈依的时候,首先念皈依上师,然后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从这个方面安立的。因为从上师的本体来讲的话,上师即佛,上师和佛从本体从他的功德来讲无二无别,因此说在三宝之外单独安立第四宝,就从这个地方观察的。

“坛城主尊黑日嘎”,主要是从密乘的角度来讲,坛城有无量无边的坛城,有诸佛菩萨的主尊和眷属围绕的这样一种侧面就称之为坛城,很多地方直接翻译成中围,中围的意思就是中间是主尊,周围是眷属围绕,这个叫中围,中围或者坛城都是一个含义的,谁是坛城主尊呢?在不同的坛城当中都有不同的主尊,金刚萨埵为主尊,释迦佛为主尊等等,但是金刚萨埵也好释迦佛也好,这些主尊的本体都应该知道是根本上师,就是自己上师的本体,上师示现成一切金刚萨埵等等的主尊,所以坛城主尊也是称之为上师。“黑日嘎”意思就是指忿怒本尊的意思,忿怒主尊或者忿怒冥王就称之为黑日嘎,在很多地方讲,黑日嘎就是讲忿怒的冥王或者忿怒的主尊,上师也是坛城主尊,上师也是黑日嘎的本体,从这个方面应该了解的。

“调伏浊世难化众,所化之前胜诸佛”,“调伏浊世难化众”,就是释迦摩尼佛无等导师佛陀释迦摩尼佛他老人家本身发愿是调化浊世难化众,但是佛陀住世的时间在有情的面前必定是有时间限定,在八十岁或者八十一岁的时候就趋入涅槃了,佛陀趋入涅槃之后谁来调化依教的弟子呢?谁来调化后代的弟子呢?实际上佛陀显现成善知识的形象,然后调化浊世。尤其越到末法,时世越来越污浊,众生也越来越难于调化,所以上师就是前面所讲的第四宝也好,坛城主尊黑日嘎也好这些都是显现在调伏浊世的难化众生。

“所化之前胜诸佛”,在浊世没有人管没有人调化的环境当中,在所化的我等众生面前,上师的恩德就胜过诸佛,诸佛已经涅槃了,诸佛没在我们面前示现,但是上师以善知识的形象在我面前示现,给我们做很多很多调化,加持我们生灭等等,所以说从这个角度来讲的话胜过诸佛。

“三门无伪敬依止,悉地根本金刚师”,了知了前面一个颂词的含义之后,无垢光尊者对我们作个教诫,作什么教诫呢?对于如此殊胜的上师,功德和诸佛平齐的,恩德远超诸佛的这样一种上师的话,就应该以三门无伪敬依止,“三门”就是指身语意三门,“无伪”就是没有造作,没有虚假,并不是说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表面一套内心一套,不是这样的,三门无伪就是根本没有丝毫狡诈之心,没有丝毫的欺骗的行为。“敬”就是恭敬的意思,通过这样三门无伪恭恭敬敬的方式来依止上师,上师就是悉地的根本,金刚上师就是悉地的根本,“悉地”是成就的意思,我们要获得共同的成就和不共的成就,这些悉地的根本来源是什么呢?根本来源就是金刚上师,所以对于赐予自己灌顶,赐予讲解续部,讲解窍诀的金刚上师必须要恭恭敬敬地依止。有些时候金刚上师从三方面进行安立的,身金刚上师就是指灌顶的,赐给自己灌顶的金刚上师,还有给自己讲解续部比如说讲解《大幻化网续》讲解《文殊真实名经》续部等等,讲续部、讲窍诀、讲解大圆满窍诀的修法、见修行果的修法等等,这些方面就是三个条件合称金刚上师。

《佛双合续》云:“佛法僧三宝,上师第四宝。”

这个就是安立上师第四宝的来源,在续部当中也是讲:除了佛法僧三宝之外,上师安立成第四宝。

《广大密续》云:“坛城主尊黑日嘎,即是胜师悉地源。”

在第二个续部当中也是讲到,坛城主尊忿怒的冥王,或者说是饮血忿怒的本体即是胜师。“胜师”就是殊胜的上师,“殊胜上师悉地源”就是一切悉地的来源,一切功德一切成就的来源就是上师,上师的本体也是坛城主黑日嘎的本体,这个是引用了密宗的续部。

下面引用了显宗的经部:

《无垢虚空经》云:“阿难,诸如来非于一切众生前显现,而尽现为善知识宣说佛法,令播下解脱种子,故善知识胜于一切如来,当铭记此理。”

佛陀在经典当中也是作了教诫,对阿难尊者这样讲:诸如来非于一切众生前显现,“非于一切众生前显现”的意思是什么呢?因为作为殊胜化身的像释迦牟尼佛显现八相或者十二相成道的这样一个殊胜的化身,可不可能在一切众生面前显现呢?这个是不可能在一切众生面前显现的。因为佛陀这么超胜的殊胜化身,他必定要观待非常特殊的因缘,也就是说他的所化弟子的相续应该是极其清净的,这些所化众生的福报应该是极其巨大的,在这样一类特定的众生面前佛陀会示现这样殊胜的化身。佛陀的悲心并没偏动于任何一位众生,但是针对于这些法器超胜的功德,福报很优胜的这样一种众生面前的话,通过佛陀的大愿力,通过众生的福德力,因缘和合的话就会显现化身,所以从这个角度就知道佛陀不可能在一切众生面前示现的。

“而尽现为善知识宣说佛法”,对于福报或种种的智慧略逊一筹的末法时代的弟子来讲的话,在他面前显现一个凡夫形象的善知识,显现一个上师的形象容易得多了,所以“尽现为”意思就是说普遍的方式显现成善知识的形象来宣说佛法。

“并播下解脱种子”,在他们的相续当中播下解脱种子。

“故善知识胜于一切如来,当铭记此理。”所以从这个侧面来讲,对于有缘的弟子可以一世又一世,一代又一代地显现善知识的形象。然后一世比一世引导众生或者引导他的弟子、加持他的弟子,弟子一世一世当中修行,就可以最终获得解脱。

我们说这是上师的事业也好,说是佛陀的事业也好,都没有什么差别的。因为前面引用《大广经》已经作了证明,一切的善知识就是佛陀的化身,所以我们说这个是佛陀事业的延续,或者这个是上师不共的事业,只不过是两个侧面而已,实际上都是佛陀的事业,没有任何差距。

这方面在这个教证当中,主要是说明上师的恩德非常超胜,从这个方面讲,善知识胜于一切如来,这里的“一切如来”只不过是显现成殊胜化身的如来,善知识的本体也是如来,所以实际上“善知识胜于一切如来”的意思我们应该知道,善知识和如来不是别别他体的,只不过在我们面前没办法显现三十二相、八十随好佛陀的身相和他的教言,以善知识的形象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做引导,所以从侧重于善知识这个侧面,应该了知这个道理。

又《道情歌集》中云:“悉地根本金刚阿阇黎。”(又《多哈道歌》云:“诸悉地根本,金刚阿阇黎。”)

萨绕哈尊者的道歌当中也讲了,一切悉地一切成就的根本应该是金刚上师,金刚阿阇黎。

《如意大庄严续》云:“三门具敬畏,恒奉诸供品,真实依上师,令其生欢喜。”

在《如意大庄严续》的续部当中也是这样说,“三门具体敬畏”,自己的身语意三门应该具足恭敬和畏惧。身体的恭敬,比如说对上师顶礼、起立、转绕等,这是身体方面的恭敬;语言方面的恭敬是经常说赞叹的语言,这些是语言上面的恭敬;内心的恭敬,对上师内心当中应该知道,我自己的一切功德,现在相续当中的一切智慧都来源于您。所以内心当中对上师恒时生起恭敬。“畏”指在外表上面经常显现畏惧的情形。这就是在三门当中具有敬畏。

“恒奉诸供品”,在三门具体敬畏的基础上,恒奉诸供品,恒时对上师供养一切的资具、供养一切的所需。从实相的角度讲,上师是安住在佛的境界当中,佛陀不可能缺少这些区区的供品,我们人间当中这些供品,作为佛陀本体的上师,他是根本不需要,根本不需求,但是为了满足弟子的心愿,为了圆满弟子资粮的缘故,佛陀也会接受众生的供品,上师也会接受众生的供品。所以从上师的侧面来讲,应该了解,不是上师需求你的供品,而是上师作为一个超胜的福田,上师作为一个严厉的对境,如果对上师作少少的供养,都可以具备无量无边的功德。这方面在《事师五十颂》当中也宣讲过,给上师的毛孔涂一滴油的功德,超胜供养一切诸佛的功德。这方面是这样观察的。

所以对自己的金刚上师,对自己的根本上师,应该经常供养,而且有一些好的供品,有一些比较珍贵的供品的时候,优先应该考虑供养金刚上师。

“真实依上师,令其生欢喜。”自己在依止上师的时候,应该通过无伪的方式,通过真实的方式来依止自己的上师,令其生欢喜。通过一些方法令上师生起欢喜心,上师生起欢喜心,就能够获得上师的加持,很容易遣除障碍,获得证悟。

所以这个科判当中讲了上师胜过诸佛。然后它的道理、如何应该对上师恭敬等等已经通过简略的方式作了观察。

下面讲第八个科判,依师之功德。

丁八、依师之功德:

除以上所述之外,上师还有其它哪些功德呢?

下面再进一步宣讲上师具有的功德。如果对具有功德的上师真实依止,会有什么样的利益?或者通过什么样方式来依止上师?

上师可阻恶趣道,利乐现后善趣梯,

加持相续示真义,令入成熟解脱道,

故以稳固不变信,恒时无厌依上师。

“上师可阻恶趣道,利乐现后善趣梯,”这两句话的意思直接讲是上师可以给弟子宣讲远离恶趣、获得善趣的妙法。这个方面是一个大的特点。第二个特点,如果自己真心真意地依止上师,上师他也真心真意地护持弟子,这两种因缘聚合,那么自己一切的三门、一切的行为,自然而然后就可以如理如法。上师他通过言传身教,也可以帮助弟子堵塞恶趣之道,帮助弟子成就善趣,乃至获得殊胜的解脱,这就是第二个。第三个,上师可以直接做加持,如果弟子有信心,上师有加持力,因缘和合时,上师一加持,自己恶趣的习气消尽,然后获得很多功德,这方面也可以说是阻塞恶趣道,获得善趣梯。

还有在很多续部修法当中说到,如果能够修上师瑜伽的话,本身就是一个圆满资粮,净除罪障的殊胜方法。在《虚幻休息》当中,无垢光尊者也是通过很多教理再再做过观察。自己平时如果在自己的头顶上、在自己的心间,恒时观想自己的上师,恒时修持上师瑜伽的话,那么一刹那间就可以圆满很多劫的资粮,很多很多障碍就通过如此观想的方式就可以清净很多的罪业。

如果自己相续中恶业清净了,善根增长了,你想堕恶趣都不行,你不想生善趣都不行,这是一种缘起之理。通过这样一种上师的加持和种种殊胜的修法,从这个侧面讲,“上师可阻恶趣道,利乐现后善趣梯,”绝对可以从方方面面成立。

我们要从很多方面来观察,来了知这种金刚句的含义。对于平时如理如实地依止,对于平时毫不间断地修持上师的本体,修持上师的瑜伽,对于自己来讲是具有大义的。

前面两句从总的方面讲是种增上胜的功德,后面这两句可以从总的方面安立成绝对胜的功德。

“加持相续示真义,令入成熟解脱道,”上师不但可以令我们不入恶趣,获得善趣的身份,而且可以加持我们的相续。前面我们讲过了,要真正获得上师的加持,自己相续当中的一种诚敬心,相续当中的无伪的信心,这个是绝对不能够缺少的,而且祈祷的时候必须猛烈地祈祷,对自己的根本上师,对自己金刚上师,不管已经涅槃的还是没有涅槃,反正恒时观想他的本体,恒时以猛厉信心祈祷,很多地方讲了,最好能够通过满面流泪的方式祈祷,这不是假装的,内心当中对上师有一种非常非常渴望的心态,或者是用一种非常清净的信心,猛厉的心来祈祷,最容易获得加持,很容易获得加持。

所以有时我们就讲,如果你自己诚信你自己的上师是佛陀的化身,你就必须要诚信上师的法身遍一切处。上师的法身遍一切处,如果从这个方面你知道之后,你一祈祷的时候,不管上师在哪个刹土,不管上师在什么地方,反正他的法身周遍。你在什么地方祈祷,他的化身就会在你的面前示现。不需要说上师从极乐世界这么远的地方一刹那降临到你的面前,然后你做祈祷,或者说我祈祷的时候,上师不知道,不在我的跟前,我祈祷的时候会不会得到加持?这方面不用怀疑的。如果你真正诚信上师的法身周遍,那么在你祈祷的地方,什么时候祈祷,就在这个地方显现。

所以我们就知道,如果真的有信心,一祈祷的时候,你在观想头顶,他就在你的头顶;你观想心间,就在你的心间。反正这方面就应该知道。不仅是上师,实际上祈祷佛的时候,祈祷一些菩萨的时候也是这样的。也是能够了知因为法身周遍的缘故,再远的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或者再远的金刚萨埵本尊,反正法身是周遍一切处的。显现上面就是在很远很远的西方有一个阿弥陀佛,然后很远很远的东方有一个金刚萨埵佛,实际意义上就知道法身周遍的缘故,你一祈祷就在你面前现前。这方面就是通过加持的方式,令自己的相续获得真实义。

“示真义”,“示”就有很多含义,有些方面就通过语言来给你开示真实义,或者给你们宣讲大圆满、宣讲续部,让我们知道一切法身周遍的道理,或者一切有情本来是佛的道理,这个叫作从语言来诠释。还有一些方面通过表示来诠释,比如用手指,或者用水晶、其他的铃杵等都可以开示真实义,可以说是一种表示的力量。有的时候“示真义”就直接加持你的相续,通过无形的方式,也不需要这样表示,也不需要用语言,然后一祈祷之后,它就直接入你的心,然后你一下通达真实义,这个也叫作一种示真义的方法。

通过这样一种加持相续示真义的方式,“令入成熟解脱道“,这个就是它的果和它的作用。通过这样一种祈祷和通过上师的加持,令入成熟解脱道。成熟和解脱有的时候是在一起讲的,有的时候是分开讲的。“成熟”就是自己的相续,现在的相续还很生,我们现在的相续还很生。那么我们真正要获得解脱,要获得真正证悟的话,他的相续首先要成熟起来,我们的智慧要成熟,我们的心识要成熟,所以像这样我们的心如果还是很生的这样一种相续的话,它就可以通过加持我们相续逐渐成熟起来,那么成熟之后怎么样呢?成熟之后就可以获得解脱,就直接加持你的成熟的相续获得解脱,所以这个就是通过祈祷之后的它的作用和它的一种果。

下面就教戒我们应该通过怎么样方式来依止上师,“故以稳固不变信,恒时无厌依上师”,应该通过稳固的不变的信心恒时无厌的方式来依止上师。弟子修学佛道的时候,在依止上师的这个过程当中最怕心态摇摆不定,今天对上师的信心非常非常的高涨,明天就一落千丈,好像就一点信心都没有了,这个方面是自己获得加持的一个大障碍,所以我们要尽量保持自己稳固的心态。稳固的心态、稳固的信心是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不变的信心,不变观待于变化,变化有很多因缘,有的是自己的情绪业障,有的时候是恶知识,有的时候是天魔的这些加持因缘,都有可能使自己的信心可以说开始衰变,这个时候呢我们就知道要通过稳固的信心,通过不变的信心这个方面是一个前提。

怎么样才能生起稳固不变的信心?前面我们讲过很多次,实际上有很多很多方式,逐渐逐渐的对上师生起这种不变的信心。有的时候我们会认为刚学佛的时候,刚刚来的时候认为对上师的信心很大,现在好像对上师的信心不是这么大了,是不是信心退失呢?这个上师也是讲很多次,实际上我们刚学佛的时候刚接触上师的时候,那个时候不是一种什么信心,那个时候就是一种欢喜心,那个时候就是一种依赖心,有的时候就是一种贪心,贪心的状态进行依止,那个时候根本不叫信心。那个时候好像看到上师就流泪啊,好像自己身心就很恭敬啊或者很清净啊,那么其实那个时候不知道这一切的依止方法,不知道上师为什么是佛陀的本体。现在通过很长时间的学佛之后,以前那种比较莽撞的,以前那种比较浮燥的心态也慢慢慢慢开始沉积下来,取而代之的是比较有可信度的,比较稳固的一种真正的信心。这种真正的信心生起的过程也是由弱到强,在一段时间当中好像认为我们的信心是不是比以前衰败了,或者说已经退失了很多呢?实际上如果从一个侧面来讲,相续当中如果一直在对上师祈祷或者没有遇到什么逆缘的话,那么就是真正的信心开始生起来的时候,它会由弱到强的。由弱到强是比较以前来讲,好像是退失了,但实际上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讲的话,它是一种这个很殊胜的不变的信心正在生起,只要自己不要遇到这些,不要依止其他的恶友,或者邪知识,不要遇到其它的障碍违缘,那么自己的信心绝对会在不知不觉当中呢开始变得稳固,变得坚固起来,这方面对我们来讲是非常有必要性的。

“恒时无厌”,在很长的时间当中,在发愿的时候生生世世不离师,生生世世不离师就说明我们依止上师的时间应该是恒时。即便生生世世我们能不能保得住,还要看我们的愿力还要看我们的因缘,但是就今生当中我们是有一种自在力的,今生当中无论如何都要长时间依止上师。只要真正的大的分离的违缘或者因缘没有显现的时候,无论如何都要恒时的依止,如果说自己死去了,或者说其他的因缘出现的时候,那么自己不得不和上师分开,但是如果这样一种因缘没有出现的时候,就应该恒时依止的,这个方面就讲它的时间很长。

“无厌”就是一种心态,应该通过没有厌倦的方式。有些在依止上师的时候,依止一两年,依止五六年,依止十几年的时候就觉得够了,就觉得依止上师的时间已经足够了,这个时候就生起一种满足心。但实际上这个方面教戒我应该无厌,通过没有厌倦的方式依止上师。善才童子依止了多少上师,他依止上师的方式就是无厌的方式依止。只有通过无厌的方式依止才可以最终获得上师的密意。我们认为我依止了五六年还没有获得实义,我依止了十一二年还没有获得实义,是不是已经足够?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最后获得实义,最后真正获得证悟啊或者获得这样一种很明显效果,要看你以前的这样一种因缘做得怎么样,你的这种加行做得怎么样,它这个果生不生得起来,它的果最后成不成熟,完全是看你的因是不是满足了。如果你的因满足了,它的果不生是不可能的事,如果你的因不满足,它的果就生不起来。现在我们就是同样的道理,我们依止上师之后,或者说在什么时候,在尽快的时间当中能不能显现一个很明显的果呢?这个果生不生得起来,还要看你自己的因具不具备。乃至我们依止上师的时候,还没有得到一个非常明显的果的时候,就说明你依止的时间不够,或者说你依止的这个或者说你依止的方式或者这样一种可以说它的质量还不是很高,从这个方面观察的时候,只要我们没有获得很明显的摄受之前还要精进,什么时候不需要真正的再精进了,就看你什么时候获得果了,那个时候就说明你的依止的方式或者你依止的时间依止的资粮已经足够。从因果之间的关系,通过因果之间的关系一致,我们就知道必须要恒时无厌的依止上师,乃至于自己没有获得金刚持果位,或者没有遇到佛果之前都要无有厌止的方式依止上师。

这个方面一方面是说宣讲了依师的功德,前面讲增上生,决定胜,第二个就是宣讲应该通过什么样的心态来依止自己的上师。

上师开示阻塞恶趣道、开启善趣门的妙法,引导我们趋入佛地,并且是一切功德的源泉,

上师给我们开示如何阻塞恶趣道,如何开启善趣门的妙法。比如说呢让我们就是说要这个清净戒律也是一种阻塞恶趣道的方法,让我们修持各种各样的一种善因,发愿这个是开启善趣门的方法。当然阻塞恶趣门和开启善趣门并不是别别他体的法,开启了善趣门就阻塞了恶趣门,阻塞了恶趣门肯定是开启了善趣门,上师宣讲的一切的人规的教言、出离心的教言,比如说《百业经》、《贤愚经》等等的教言,还有宣讲大乘菩提心比如《入行论》之类的教言,还有宣讲可以说是这个密宗的教言,这些方面都是可以说给我们宣讲真实的教言,然后引导我们趋入佛地,引导我们的相续逐渐逐渐趋入佛地。现在我们闻思修的时候认为上师没有做引导我们趋入佛地的方法,没有引导我们做,实际意义上,我们现在做闻思修首先引发一个非常正确的知见,然后在引发知见的过程当中恒时不断的积资净障,不断的引入趋入佛地的这样一种引导。“并且是一切功德的源泉”,上师是一切功德的源泉,前面也讲过了,增上生的安乐来之于善根,善根的引发来之于上师的开示;决定胜的功德也是三菩提由师生,下面后面也是讲过的。所以我们就知道,上师也是一切出世间法功德的源泉。

如果我们无有狡诈、恒时稳固、诚心诚意、毫无厌倦地恭敬承侍,则今生便可获得殊胜功德。

既然上师是具备这样功德的来源,我们就应该好好的依止,好好的依止就是讲没有狡诈的心,没有想从上师那边获得财物、获得一些名誉,赞叹,没有这样一种狡诈的心态。通过这样一种正直的心、恒时稳固的心态来依止,诚心诚意的方式、毫无厌倦的方式恭恭敬敬的依止上师,这方面有很多很多依止法,下面还要进一步宣讲。今生便可获得殊胜功德,相续当中的很多很多业通过如理如法的依止上师,刹那之间可以得清净。如理如实的依止上师,上师是三世诸佛的总集,上师是一切最严厉对境的缘故,所以给上师做很多很多这样一种这业,或者说修持这样一种善根就可以获得很多的资粮,所以今生当中获得很多资粮,后世当中要不就往生,要不就获得殊胜的证悟,反正今生后世都可以获得暂时和究竟的利益。如果自己的依止方法非常非常善妙的话,那么今生当中就完全可以清净业障,完全可以获得证悟,乃至于完全在一生当中取证佛法,这都有可能的。关键是看自己的信心,是怎么样一种,可以说是什么样一种状态,自己的精进是怎么样的,这方面如果有一个上品的精进和上品的信心的话,今生当中获得殊胜的佛果绝对是有可能。

《智慧镶嵌续》云:“恒时无谄诳,于具诸德师,虽作微供养,今长寿无病,受用丰悦意,来世得解脱。”

“恒时无谄诳”,我们在依止上师的时候恒时不要有谄诳的心。“谄诳”就是一处歪曲啊或者说不正直的心态,“无谄诳”就是通过一个非常非常真实,正直的这样一种心态依止的,而且是恒时具有这样一种心态。我们真正要使内心当中安住在这样一种无谄诳的心态的话,实际上思维上师是殊胜的对境,思维上师是一切悉地的来源,自己的解脱与否完全来自于如理如是的依止上师等等,从方方面面一观察一思考之后,那么自己在上师面前,或者自己在依止上师的时候就尽量可以做到无有谄诳,正直的依止了。

“于具诸德师”,就是对于具有很多很多功德的上师,“虽作微供养”,虽然做了很微小的供养,也会具备很大的果。果就分今生的果和来世的果,今生的果是“今长寿无病,受用丰悦意”。“今”就是指如今或者今生的意思,在今生当中也可以获得长寿,也可以获得无病的果报。“受用丰”,自己的受用非常的丰足,“悦意”就是自己的心态恒时满足,恒时非常悦意的。“来世得解脱”,在来世当中就可以获得殊胜的解脱。

《无尽藏窍诀歌》中云:“呜呼空行之密语,能示诸法为一义,即是犹如天鹅喙,殊胜至尊之上师,当以净心敬顶戴。

萨绕哈尊者在《无尽藏窍诀歌》当中也是这样做了观察。

“呜呼空行之密语,能示诸法为一义”,空性行之密语实际上是很难解开的,上师他能够通达空行的密语。“能示诸法为一义”,对于空行的这些密语能够开示,对于密语当中的一切诸法,上师能够开示这个是如何归摄到一个意义当中。因为空行的密语很多,非常的深广,按照我们自己凡夫的智慧是很难以真实通达。在很多密意当中,很多法行当中,如果能够归摄到一个意义当中的话,我们就比较容易通达它的含义。能示诸法为一义是谁呢?能示诸法唯一义的就是上师,真正的上师他能够开示一切诸法是一个含义,一个修行的关要的窍诀,上师能开示。

“即是犹如天鹅喙”,天鹅喙是什么意思呢?天鹅喙就是一种比喻,天鹅或者天鹅的喙它有一种特殊的功能,能够在牛奶和水混在一起的时候,比如说把一升牛奶和一升水倒在一起混合在一起,混合在一起的时候谁能够将水和牛奶分开?谁能够在喝的时候只是喝牛奶最后只是剩下清水呢?天鹅喙它能够做得到。天鹅它有这样一种功能,比如说天鹅它在喝的时候,它把牛奶全部喝完,然后给你剩下一桶清清的水,就是这样一种功能。

“犹如天鹅喙”的意思是上师他具备犹如天鹅喙一样的功能,怎么样的功能呢?这么多的法能够提炼出精华来,能够开示诸法为一个含义。犹如天鹅喙一样的上师的智慧,上师的智慧能够分辨一切万法,能够将水和牛奶分开,能够将真正的殊胜的实修法等等的精华提炼出来,然后给弟子宣讲,这个方面就是殊胜的上师。“殊胜至尊之上师”就有这样一种功能。“当以净心敬顶戴”,我们应该通过清净的心来恭敬顶戴自己的上师。

能诠心性唯上师,所诠法器即弟子,证悟此义刹那间,摧毁诸苦源师恩,现见实义为报恩,当恒视师为药王。

这个方面是讲能诠、所诠,这个能诠和所诠的范围就很广了。

“能诠心性唯上师”,能够诠示心性的是谁呢?能够诠示每一个众生心性的本体、来源是谁?唯上师,唯有上师能够诠示每一个众生相续当中的心性。我们弟子可以说每个相续当中都具备这样圆满的无作心性,能够开显的,能够诠示他的本体唯有上师能够诠示。

“所诠法器即弟子”,所诠是具有法器的弟子的心性。所以这个方面就知道了上师是一种能诠,我们的心性,就是具有法器的弟子就是所诠。上师通过语言,通过加持或通过水晶,或通过灌顶等等,通过很多很多方式就能够开显相续当中的心性智慧,所以上师安立成能诠,然后具有法器的弟子安立成所诠。

“证悟此义刹那间”,通过能诠、所诠的方式证悟此义,如果证悟了每一个众生相续当中圆满的如来藏,证悟了这样的无分别智慧,证悟了此义,一刹那之间摧毁诸苦,就能够将一切痛苦全部摧毁。一切轮回的痛苦在证悟心性的一刹那之间完全远离了,完全摧毁了。

“摧毁诸苦源师恩”,他的源是什么呢?他的来源就是上师,所以说应该思念上师的恩德,应该了知上师的恩德,这个叫做摧毁诸苦源师恩的意思。

“现见实义为报恩,当恒视师为药王”,现见了真实义之后作为弟子来讲就应该报答上师的恩德。上师的恩德能不能报答呢?实际上很多地方讲真正能够给你指示心性的这样一种上师,能够让你现见无始以来根本没见过的心性的这样的上师,恩德是没办法报答的。只有自己成佛之后再将这样一种心性给其他众生一一指点,让其他的众生也能够现见这个心性,这个时候可以报答上师的恩德。所以真正要报答上师的法露之恩,很多时候是根本做不到的事情。

但是首先我们应该知道上师对自己有很大的恩德,然后自己相续当中也应该有一个报恩的心。虽然不一定报的到,但是在自己学法,在自己修法过程当中尽自己的能力去报答一切恩德,这个是必须的。不能认为上师的恩德无量无边我报答不了,报答不了一点都不报答,这个是不行的。所以我们对于上师的恩德首先要了知,有一个报恩心。有一个报恩心之后,然后尽己所能的去给上师做事情,或者说尽己所能去修持正法,尽己所能的去弘扬佛法普度众生,这些都是报答上师恩德的方法。

但这个地方所讲的真正的意义就是讲证悟心性,证悟心性这个恩德是最大的。所以在很多安立根本上师的时候,当然有很多的条件了,比如说前面所讲的三恩德上师,三恩德上师也可以具备你的根本上师的条件。但是很多地方讲的话,如果一个上师他让你证悟了真实义,一个让你真正证悟了法性,这个就是你真正的根本上师,真正的根本上师就是这样的。所以这样的根本上师不一定要给你灌顶,不一定要给你诠示密诀,反正你依止这个上师,证悟了心性的话,他就能作为你的根本上师,有这样讲法的。所以为了报答恩德,“当恒示师为药王”,恒时将上师看成药王一样,就是这样恒时来恭敬顶戴。

深广轮回大海中,能渡宝舟唯上师,依此大船得大乐,真敬大力舟子师。

下面通过比喻与意义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观察。

“深广轮回的大海”,轮回比喻成既深且广的宽阔的大海。

“能渡宝舟唯上师”,能够从这样大海当中渡过去的是什么呢?实际上是宝舟,这个宝舟实际上就是上师的本体。

“依此大船得大乐”,通过这样一种上师的大船自己能够得到大乐,因为从此岸到彼岸的缘故。因为从深广的大海当中脱离出来的缘故,所以说就获得了一种殊胜的大乐。尤其是我们自己的本体,每一个众生都具备殊胜的功德,但是因为没有证悟法性的缘故恒时漂流在大海当中。

所以我们可以设想当某一天或者哪一刹那通过上师的加持自己真正获得、触证悟了法界,真正的证悟了初地的时候,那个时候的感激之情没办法诠表的,那个时候相续当中的安乐是非常广大的,所以说那个时候我们就知道是谁的能力让你获得这样一种证悟呢?完全是上师。以前上师也是给我们再再的宣讲正法,然后做取舍,在这个过程当中,在我们修行的时候也恒时做加持,恒时让我们的相续成熟,最后也是通过上师的恩德加持我的心性成熟,加持我的心性开始证悟,这一切完全都是上师的恩德。所以从这个方面观察的时候,“真敬大力舟子师”,真敬就是通过真正的恭敬心,真正的方式来恭敬大力舟子师,具有很大力量的舟子一样的上师,从这个方面对自己的上师恒时恭敬。

当然前面我们讲过,当你真正通过上师的恩德证悟实相的时候,那个时候会生起一种非常真实的或者永远不可退的信心,在获得这样一种加持之前应该知道,这个时候通过真正的信心去依止,通过真正的信心去祈祷,这个就是获得证悟的一种殊胜的净因,殊胜的净方便。所以自己在依止上师的时候三心二意是不行的,或者说用怀疑心去祈祷也是不行的,只有通过一切依止法当中所讲的这些条件,不附带任何情绪,不加任何条件的方式一心一意的依止上师的话,有一个真正最后获得证悟的可能性的。

所以说在获得证悟之前,不管怎么样自己要对这个问题反复观察,反复思考,反正自己的一切的解脱全部来源于上师,所以现在在依止上师的时候,心态是什么心态,行为是怎么样的行为,所以说自己的一切的行为都是依靠上师的教言去做,自己不做任何决定,反正上师安排我做什么事情我就做什么事情,像这样如果是这样的心态而且是长时间恒时这个方面去做的话,肯定就可以得到上师的摄受,这个时间这个过程也许要过几年、几十年,也许要这样的很长时间,但是我们知道,你的因正确了,你的果绝对会正确的,你的因不正确,你的果绝不会正确的。

这个时候在修行过程当中最怕什么?最怕的是歧途。歧途实际上从哪个地方上来的?这个歧途实际上就来自于我们的分别念,有的时候是来自于我们所谓的自尊心,我们认为我有个自尊心,我认为我应该怎么样做,那个怎么做,上师无权干涉我的修行,上师无权干涉我的行为,这个方面就是一种歧途,这个歧途来自于内心当中的种种邪分别,没有将自己的身心全体交付给上师的话,想要获得迅速的加持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应该按照事师法当中讲的这些条件,反复去观察,如果不反复观察的话,我们在依止过程当中肯定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邪分别,如果一旦出现邪分别而又没有及时地改正的话,最后在现实当中完全失去了解脱机会,如果自己能够做的,即便是今生当中没有显现一个非常非常明显的果,但是在临终的时候,在中阴的时候因为今生当中非常清净信心的缘故,就可以在怖畏当中获得解脱,然后往生清净刹土,或者在法性中阴当中获得证悟,这方面都是这样种殊胜的正因引发的这个果,对这些问题真正好好地去考虑,否则的话有的时候我们的分别心非常非常的恶劣,很恶劣,所以很恶劣的缘故,对于如何去依止上师,怎么样清清净净地依止上师的这样一种法门有怀疑,或在做的时候不好好地依止上师,如果从这个方面观察的时候只是害自己,实际意义上没办法使自己获得丝毫的功德和胜密,这个下面还要用很多方式来宣讲的。

以如日之智慧光,能遣无明殊胜士,如点金剂法成乐,恒依善巧轮王师。

“以如日之智慧光,能遣无明殊胜士”,殊胜士就是指上师,上师就是殊胜士,为什么是殊胜士呢?因为上师能够通过犹如太阳一样的智慧光明,遣除一切众生相续当中的无明,或者就是说能够遣除依止他的弟子相续当中的无明,所以是一种殊胜士夫,很殊胜的士夫,因为他能够将众生相续当中的无明完全遣除,让他们真正现前光明智慧的缘故,他就是具有殊胜功德的殊胜士夫。

“如点金剂法成乐”,点金剂是什么呢?点金剂就是一点点的点金剂,它就能够使很多很多的铁块刹那之间全部变成黄金,这个就是点金剂它的不共作用。

“法成乐”的意思就是上师所开示的正法犹如点金剂一样,如果我们相续当中真正获得了犹如点金剂一样的妙法,或者获得上师的加持的话,一刹那之间我们相续就从凡夫的相续变成圣者的相续,就像一刹那之间可以将铁块变成纯金一样,所以如果真正获得上师的加持的时候,这个正法融入自己的心的时候,通过点金剂一样的法刹那之间获得殊胜的安乐,或者刹那之间由凡夫的相续变成无分别智慧圣者的相续。法成乐,犹如点金剂一样的正法能够成办安乐,能够成办今生后世的安乐,就是这样种意思,犹如点金剂法成乐。

“恒依善巧轮王师”,我们应该恒时地依止善巧轮王师,“轮王”就是指金轮王,上师犹如金轮王一样,金轮王他掌握世间法政,上师是掌握九乘法政,九乘正法的王是谁呢?九乘法政的轮王就是指殊胜的上师,所以说应该依止善巧的殊胜上师。

以如河心伏二执,未舍一切具净智,未改自心住本地,皆由师言甘露生。

“河心”是什么意思呢?如河心,河就是指河流,心就是指上师的心,上师的密意或者上师的智慧、上师的心,都可以这样讲。

上师的心犹如河流一样,河流是什么样一种自性呢?

第一点,河流具备非常澄清的自性,清净的河流,它的水非常地澄清。

第二点,河流它的水是源源不断地,它是从来不会间隙的。

所以非常清净的水源源不断地流,像这样的话就安立成河,上师的心就像清净的河流一样,源源不断。源源不断地加持众生,加持我们的心伏二执,能够将我们的二执二取彻底地压服,彻底地将它降伏。我们相续当中二执是谁来压服的呢?谁来降伏的呢?就是上师,上师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压服的呢?就是上师的相续,上师的智慧,有的时候我们说,上师的相续融入我的相续,这个时候就可以现前智慧。所以我们讲,上师的心犹如清净的河流一样,他是源源不断地加持他的弟子的,所以只要我们得到了上师犹如河心一样加持的话就可以彻底地降伏二执二取,能取所取或者人我执法我执,这方面都可以安立成二执。

“未舍一切具净智”,我们每个众生通过上师的加持之后获得的功德,第一个可以压服二执,第二个可以获得净智。

“未舍一切具净智”的意思是什么样的呢?未舍一切是从本来本体的清净的角度来讲的。从本体的清净来讲,本身没有障碍,本身没有烦恼,没有什么可舍弃的,这个叫未舍一切。本体上面虽然没有一个所舍弃的,但是在现象上面它仍然有二执,仍然有烦恼可舍弃,所以我们自己的心就是这样一种未舍一切。从实相的角度来讲,没有什么烦恼可舍弃,但是从现相的侧面来讲,必定是具有这样烦恼障所知障。具净智,通过上师的加持,最后就可以获得清净的智慧,在未舍一切当中获得清净的智慧,这个就是从实相和现相两个侧面进行观察的。

“未改自心住本地”,也是每个众生相续当中有这样一种本来地,本来地可以说是如来藏的光明。“未改自心”,从来不改变,丝毫也不改变自己的状态当中就可以安住在本体当中,这个也是通过上师的加持来获得的。

“皆由师言甘露生”。前面无二执也好,前面得到清净的智慧也好,还有第三句当中住本地也好,这一切的功德和悉地从谁来的呢?皆由师言甘露生,都是由上师的教言,都是用上师法语甘露而产生,所以通过听闻上师的法雨甘露通过修持上师的法雨甘露,最后获得上师的加持生起这些功德.

心与心所诸名言,假立此法成助缘,源于胜师之语莲,即皆来自善知识。

“心与心所诸名言,假立此法成助缘”,我们现在的心,第一个心指的是心王,第二个心所就是和心王附属生起了这样一种更细微的这样一种分别,所以心和心所就组成了众生的相续。众生的相续都是由心心所组成的,还有一切名言法,一切包括从心心所生起来的身蕴,就是身体的五蕴,色蕴和外面的山河大地等等这一切名言。

假立,这些都是假立的,此法成助缘,假立此法什么意思呢?就是本身这些法都是假立的,但是众生不知道的时候,他认为这些都是实有的,“假立此法成助缘”,就是说我们能够通达这一切法都是假立的,上师的教言成为一种助缘,上师的加持成为助缘。如果没有上师的加持,上师的开导的话,我们怎么样知道心心所一切万法都是假立的呢?实际上根本没办法通达的,所以能够知道一切法都是假立的话,都是通过上师的教言成助缘。

“源于胜师之语莲”,这些来源,能够通达一切都是假立的,他的来源是胜师,就是殊胜上师的语言,语言通过比喻和意义结合的方式来赞叹的,直接的意义就是这个语,上师开示的语,莲就是莲花的意思。为什么叫语莲呢?实际上莲花在名言当中是极其清净的,非常非常清净,所以这个方面语言的意思就是说,上师的语言是非常清净的,上师的语言很清静,第一个来自于经续,他的来源是来自于经续,佛陀宣讲的;第二个方面是上师证悟了之后,从他的证悟的相续当中流露出来的,所以也是相合于他的证悟的缘故,也是很清静,从很多方面讲的话,就叫作语莲,非常非常清净,全部来自于善知识。

谁亦不知续隐义,名言以及诸佛密,窍诀眼见享法味,礼师足尘证智慧。

“谁亦不知续隐义”,续就是指续部,指甚深的续部,佛陀所宣讲的密宗这些见修行果称之为续。续的隐义,就是续部当中它所隐藏的甚深的见修行果或者隐藏了这样一种殊胜的实义,谁能够知道呢?谁也不知,除了这样种证悟者之外,谁都不知道的,而上师已经知道了。所以这个方面讲的谁亦不知续隐义,还有除了这个续部隐义之外,名言以及诸佛密,还有名言的这个秘密,名言的秘密是什么?或者一切诸佛的密意是什么?这方面谁也不知道。

“窍诀眼见享法味”,这一切续部的隐义,名言的秘密、诸佛的秘密,对于我们来讲,只有通过窍诀眼。“窍诀眼”就是上师的窍诀,上师的窍诀犹如明目一样,上师的窍诀犹如眼睛一样,所以给我们讲解之后,就赐给我们殊胜的明目。那么赐给我们殊胜的明目之后,通过上师的窍诀加持或者讲解之后,我们就有一个明目了。我们通过明目就可以知道续部当中的隐义,就知道名言的秘密,能够知道诸佛的秘密,就知道一切见修行果,一切世俗和轮回或者说一切涅槃诸佛的殊胜功德等等等等。一切的这种含义都通达了。所以叫“窍诀眼见”,谁也不知道的这些秘密,通过上师的窍诀眼,我们可以见到。见到之后通过修持可以享受这些法味。通过这种修持,法味全部都可以享受的。这些来源就是上师。

所以”礼师足尘证智慧“。“礼师足尘”就是顶礼上师足下的微尘。就是不单单对上师清净的莲足要顶礼,上师脚下所踩的微尘都应该做顶礼之外,都应该顶礼。以前很多上师也曾经示现过,对上师顶礼,然后对上师的马要顶礼,对上师的狗要顶礼,对上师的房子要顶礼,一切一切都要顶礼。实际上如果真正对他的上师有净信心的话,他就知道,只要和上师有关系的,都是上师的本体。显现上面上师将这些执为我所,所以如果对这些恭恭敬敬地顶礼,也能够得到上师的加持。如果对于上师的眷属、侍者、司机或者其他的这些不恭敬的话,确确实实在很多地方讲,这就是获得证悟的障碍。

所以我们不要认为,只是对上师一个人恭敬就够了,对他的侍者,对他的其他的不需要恭敬。不是这样的。上师仁波切他在讲这方面的法时,他自己就说了,以前他对法王当然是不用讲的,反正非常非常恭敬。即便是法王身边的这些人,还有他这些侄儿等等,也非常非常恭敬。他就知道依止上师方面,不从比较远大的方面,不从比较细微的方面去做恭敬,很难获得真正的加持。就这样直接做了教导。实际上我们有时也是看过依止上师的时候各种各样的相。所以现在我们依止上师的时候,上师的本人当然是要恭恭敬敬地依止,还有和上师有关系的这些侍者或者前面我们讲的这些司机,或者给上师管钱的这些人,或者还有给上师做事情的这些人。不要认为这些人是和上师无关的,我可以随随便便地骂,或者随随便便地诋毁,这方面应该知道,绝对是一个大的障碍。从很多很多细的方面都要了知。下面还要讲“师之爱眷亦如师”,上师非常喜欢的眷属也应该像上师一样去依止。

这方面就是从它的根本和它的支分两个方面都要注意,注意之后就可以获得上师的加持。有些时候就从它的附带的关系,有的是和上师比较亲近的侍者,比较亲近的侍者他和上师接近的时间比较多,那个时候上师会问,这个人怎么样?如果平时你对他很恭敬或者关系很好,他就会对上师说,这个人很不错,这个人怎么怎么样。

实际上我们说上师遍知一切,他依靠这个人的一两句话能不能起作用呢?显现上面绝对起作用的,肯定起很大的作用。所以如果给上师汇报,这个人不行,哪个方面有什么过失。上师就不欢喜、不高兴,自己就很难得到加持。这方面应该好好地知道,通达这些问题。所以自己出现障碍或者不得加持,也许是直接对上师方面没有依止善巧,也许其他的方面没有依止善巧,都有可能出现这些障碍。这些方面都要好好地要求、好好地思考。

空箭射中诸实法,以现方便证空性,以智慧见所量境,彼慧源于无等师。

“空箭射中诸实法”,诸实法就是实有的法。实有的法实际上法界当中不存在。但是实有的法就是指我们所执著的这些法。我们把不实有的法执著成实有的法,这叫“诸实法”。空箭射中诸实法中“空箭”就是一切万法空性的这个箭。就是一切万法空性的箭最后射中一切实法。射中一切实法什么意思呢?就是通过这个空性的箭将一切实执摧毁的意思。因为空性和实执是互相直接矛盾的。如果有实法,不可能空性慧;有空性慧,绝对不可能执著一切万法实有。这方面一讲证悟空性的时候,就摧毁一切实执。

“以现方便证空性”,通过显现的方便证悟空性。比如说通过世俗谛来证悟空性,也就是一种诠释“以现方便证空性”的含义。

“以智慧见所量境”,那么通过智慧见到所量境。智慧的所量境是什么?智慧的所量境就是法界,智慧的所量境绝对是法界,所以世俗名言心所的所量境它就是轮回或者一切有为法。智慧的所量境就是一切殊胜的实相,殊胜的法界,所以“以智慧见所量境”意思就是这样。

“彼慧源于无等师”,那么这些智慧,前面讲了空箭射中诸实法的智慧、以现方便证空性的智慧、以智慧见所量境的智慧,这些智慧缘于无等师,都是来自于无等上师。所以对自己的上师应该再再地忆念恩德,再再地去做清净的祈祷,好好地依止。

方便令惑转道用,任何妄念无法转,由此窍诀藏所生,定依至尊力获得,故以方便恒依止,具有传承加持师。”

“方便令惑转道用”,就是通过上师传给自己的善巧方便,令惑转道用,能够令烦恼转为道用。自己生起烦恼的时候,马上转为道用。生起烦恼的时候,马上安住它的本体,或者将它马上转为修道之用。这是从上师的加持而设立的。

“任何妄念无法转”,就是说任何的妄念没有办法转。没有办法转什么呢?没有办法转自己得到的境界。就是没有办法转,通过方便将惑转为道用的这种智慧力,这种智慧力是任何妄念无法转的。其他人他跟你讲,没办法动摇你的心。然后自己生起这种贪嗔痴的时候,虽然显现上也生起贪嗔痴,但是一生起马上转为道用,一生起马上就马上安住在无分别的状态之中,所以任何的妄念根本没有办法转移,没有办法转变你自己获得的证悟。

那么这个是从哪里面来的呢?“由此窍诀藏所生”,通过上师开示的窍诀藏所产生。或者说通过依止上师,如理如实而产生的。

“定依至尊力获得”,这一切绝对是依靠至尊上师的能力而获得的。

“故以方便恒依止”,所以教导我们,应该通过方便,恒时地依止具有传承加持的上师。

那么这一段讲了很多很多殊胜的窍诀,所以应该下去之后再再去看,再再地去复习。一方面,复习要通达它的词句,通达它的所诠,尤其重要的是,要结合自己的相续去观察,结合自己依止的方式去观察。在这个过程当中,要去发现自己在以前依止上师的时候,有没有错误,在依止上师的时候有没有违背上师的行为或者对依止的法有不如理的地方。发现之后就要忏悔,然后尽量发愿在以后依止上师的过程当中,应该依靠这样种种的殊胜方便,如理如实地依止。

这就是我们学习依止上师这一品的利益或者是方法。

丙二(依师之方式)分二:一、依师方式之比喻;二、如同患者依医师。

丁一、依师方式之比喻:

既然讲到了依止上师的功德和必要性,那么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非常关心。既然这样,应该怎么样依止上师呢?这方面就是讲怎么样依止上师的方法

若问:如何依止上师呢?

如同患者依药王,黎民百姓依君主,

客人依止护送者,商人依止大商主,

舟子依赖于船桨,为灭烦恼离过害,

因畏生死成二利,为渡有海当依师。

这方面就宣讲了很多种依止的方法,我们依止上师也应该和这些世间当中的比喻或者这些依止的方法去对照,我们就知道怎么样依止上师。

“如同患者依药王”,患者他自己得了重病,他依靠这个药王或者依靠这个名医,依靠医生他什么样的心态,他什么样的态度,我们就应该这样依止。

“黎民百姓依君主”,一般的老百姓依靠依止自己君王是什么样一种心态,什么样的行为,我们就应该这样去依止。

“客人依止护送者”,客人害怕路途当中出现各种各样违缘障碍,他必须要依靠一个护送的人,依靠这个护送的人,他就可以顺利地到达目的地。所以世间上的这些客商他怎么依止护送者,他的行为和发心,我们就应该这样去依止。下面还要一个一个对照它的意义,我们在解释颂词的时候对照。

“商人依止大商主”,商人要去大海取宝,必须要依止一个大商主。所以他的这种心态和他的行为,我们知道之后也应该要如理如实地依止上师。

“舟子依赖于船桨”, 舟子要从河的此岸到彼岸,那么它必须要依赖一个船桨。犹如舟子依赖船桨的方式,我们应该这样依止上师。

“为灭烦恼离过害,因畏生死成二利,为渡有海当依师。”前面所讲的依止的方式已讲,“为灭烦恼离过害”,我们现在依止上师是为了灭除相续当中的一切根本和随眠的烦恼,“离过害”是要离开一切过患,要离开种种的违缘,种种伤害。“因畏生死成二利”,因为我们非常非常畏惧生死的痛苦,为了成办自他二利,为自他众生渡过三有的大海,应该如理如实地依止上师。

下面还要进一步宣讲,所以这个方面没有广述。

为了消除烦恼的疾病,一定要像患者依止医师那样依止上师;(为灭除惑疾,当如患者依止医师般依止上师;)

这个方面讲的时候,对照患者医药王,它主要的根据是,或者主要的内容是什么呢?为灭除惑疾。病人他相续当中最难受、最想远离的就是病苦,所以他自己为了远离病苦而如理如法的依止明医,如理如法的依止医生。我们相续当中就是三毒烦恼,就是这样一种惑疾。那么相续当中三毒烦恼,我们真正的想要远离这样一切痛苦的根本三毒烦恼的话,也必须要依止上师,犹如病人依止医生一样,全心全意的真实依止上师。患者对于医生的一些话不敢违逆,让他做什么就做什么,所以根本不敢违逆。所以我们在依止上师,要消除三毒的烦恼的时候,也必须要对上师的一切的吩咐,上师的一切的教言丝毫不违逆的方式来依止。

为了摆脱罪过的恐怖,要像百姓依赖国王那样依止上师;(为了摆脱罪过的恐怖,当如百姓依赖国王般依止上师;)

老百姓依赖国王是什么呢?他主要的含义是为了摆脱罪过。也就是说老百姓依止国王的时候,国王有法律的,应做的是什么,不应做是什么,如果你自己在国王的法律当中做了不该做的,那么就会受到惩罚,然后做了国王欢喜的就会得到奖赏。所以老百姓他依止国王的时候就是为了摆脱罪过或者安乐的心态来依止。现在我们依止上师的时候,也是为了摆脱罪过,对于上师的教言,就应该像佛语,就像佛制定的戒律一样,佛陀制定的戒律你如果去遵守就会获得功德,你如果违犯就会获得罪过,就会堕地狱。

所以对于上师的教言也是这样的,如果你去遵守可以获得殊胜解脱,乃至于可以获得殊胜的佛果,或者暂时的安乐。如果违背了上师的教言,就会获得种种罪过,没办法从罪过当中摆脱。所以我们为了摆脱罪过的原因,就应该像老百姓依止国王一样,像这样依止上师。

为了解脱生死怖畏,要像客人依赖护送者那样依止上师;(为了解脱生死怖畏,当如客人依赖护送者般依止上师;)

客人依止护送者主要是哪个方面突显出他必须要依止?就是为了摆脱死畏。实际上摆脱生死的畏怖,就是说在一个地方会出现很多强盗、土匪,强盗、土匪出现的时候,一方面把他的钱财全部抢光,一方面还要要他的性命的,所以客人依赖护送者主要是从这样怖畏当中摆脱出来。

我们依止上师要从生死的怖畏当中摆脱出来,我们为了从生死的怖畏当中摆脱出来,必须要像客人依止护送者一样,从这方面的方式来依止上师。

为了成办自他二利,要像商人依止商主那样依止上师;(为成办自他二利,当如商人依止商主般依止上师;)

商人依止商主是怎么样一种目的呢?他为了到宝洲当中取到如意宝之后,然后发财,能够获得财物,就是这样的。

那么修行者当然不是为了财物,修行者为了获得什么呢?为了承办自他二利,自他二利就是修行者的财富,所以为了获得自他二利的财富,为了承办自他二利的财富的话,必须要如理如法的依止商主一样的上师。

为了越过轮回大海,要像船夫依靠船桨那样依止上师。(为越过轮回大海,当如船夫依靠船桨般依止上师。)

要从此岸到彼岸,要渡过大海的话,船夫他自己必须要依靠船桨,没有船桨划不动水,划不动水的话就没办法前进。所以船夫必须要依止船桨渡过彼岸。

那么现在我们要越过轮回大海,必须也要犹如船桨一样的上师,依止这样一种上师的话,就可以从此岸到达彼岸。

这个方面是依师方式之比喻。

下面讲第二个如同患者依医师。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前面在第一个科判当中不是讲,如同患者依药王,黎民百姓依君主,就讲了很多很多的比喻,讲了五种比喻。这五种比喻在这个科判当中所体现的,如同患者依医师一样,所以其他的比喻、其他的依止方法依此类推,就是这个意思。如同患者依医师,就是单单把前面的五种比喻当中讲一种,一种广释之后然后让我们推知其余的四种。其余的四种方式也都可以通过这方面进行了知,如理的方式来依止的,所以首先当中患者就医般依止上师。

丁二、如同患者依医师:

首先当如患者就医般依止上师

上师名医教言药,自为患者作此想,

精进修持如服药,得寂乐果如病愈。

其余依法以此推,当以清净四想依。

第一个颂词就广释患者依名医的比喻。“上师名医教言药”,就是说上师犹如名医一样,这个名医对众生的病根,患病的因缘,如何痊愈,如果从病后的虚弱状态当中迅速彻底恢复健康,他是有一整套教言的,他是有整套经验的。

上师也有这样一种特点,上师就知道一切众生的三毒的病根在哪里。比如说无明无明,或者我执,或者我所执等等等等。然后他的状态是怎么样的,他的发病时候的状态贪嗔痴,或者各种各样的烦恼和业。然后怎么样从这样一种病态当中解脱出来呢?上师就给你宣讲四谛法门,或者给仍然宣讲三乘的法轮,宣讲之后让你修持就好像医生让他服药一样。最后众生就可能通过修持教法的缘故迅速的从疾病当中获得解脱,乃至于最后获得佛果,这个方面就是上师和名医之间的对照。

教言和药是一样的,医生看病之后给病人药,病人如理如法服用药之后才痊愈的。上师的教言就像药一样,给弟子教言,比如说上师给弟子传讲很多很多教言,然后传完教言之后就让他的弟子如理如法去观想,如理如法去闻思修行,去体验,这个方面就是教言,教言和药对照。

“自为患者”,自己就是患病者,如今我们的身份就是弟子的身份嘛。弟子的身份就像患者一样,就是说已经患了严重疾病的患者,他对医生的态度肯定是非常的恭敬,对医生的教言肯定是依教奉行的。所以我们现在是一个患者的话,对于上师应该无比恭敬,对于上师所传的教言应该如理如是的去观想和修持。不能够稍许的违背上师的教言。“作此想”,应该这样观想。

然后“精进修持如服药”,精进的修持上师的教言,就像患者精进的去按照医生的嘱咐然后去服药一样。医生让他一天吃三次,然后每天吃多少,什么时间吃,都严格的,首先听的时候仔仔细细的听,然后不清楚的地方就问,问医生遣除怀疑。遣除完怀疑之后实行的时候,他就真正的一个一个按照去做。如果真正能够这样做,他的疾病就能够很快可以痊愈。

所以我们在修法的时候,也是应该这样,听的时候,上师给你指引解脱道的时候,认认真真的听,听完之后有不清楚的地方在上师面前问,遣除这个怀疑,然后遣除怀疑之后精进去修持,精进去体会,这个方面就和服药一样。

“得寂乐果如病愈”,最后通过修持得到寂乐的果位,就犹如疾病的痊愈一样,就是这样的道理。

“其余依法以此推”,意思就是前面的黎民百姓依君主的这个依法,然后客人依止护送者的这个依止法,商人依止大商主这个依止法,舟子依赖于船桨这种依止法,像其余的依止方法以此推,通过这样可以推知了。

“当以清净四想依”,总的来讲通过清净的四想来依止上师。

当然前面上师名医教言要领里面有五种,上师,然后教言,然后自己是患者,自己精进修持,然后最后还有一个得寂乐果。所以如果按照清净四想来讲的话,最后这个寂乐果是没有的,这个寂乐果是一种必然的结果,所以在依止上师的时候,就是在说依止上师的方式的时候这个得到寂乐果的果位,应该作为它的作用,最后的果位。所以在依止的方法的时候,可以把最后一个可以抛开,或者单独列出来。依止的方法就是前面的四种了。

下面引用《华严经》来讲行抉择:

《华严经》云:“善男子,汝当于己作患者想;于法作妙药想;于精进修持作疗病想;于善知识作明医想。

这个就是清净的四想,通过清净的四想来依止上师。

然后下面对于黎民百姓依君主,下面引用《华严经》讲:

善男子,汝当于己作庶民想;于法作无畏想;于精进修持作灭害想;于善知识作国王想。

这个也是清净的四想,只不过把患者名医换成了黎民百姓依君主了。自己应该知道是个黎民百姓,是个老百姓,然后法可以说是无畏,这个法可以了解成,国王的侧面来讲就是国王的法律。然后从佛法当中讲就是正法。应该知道正法或者法律无畏,如果我去遵照国王的法律我不会有畏惧的。所以如果按照上师所宣讲的法去实行,我不会有畏惧的,就是这个意思。

“于精进修持作灭害想”,精进修持可以作灭害,灭除一切的危害,灭除一切过患,自己精进修持的话,相续当中的过患,一切的烦恼等等都可以消除。就好像一个黎民百姓非常遵纪守法,遵纪守法实际上就是在灭除危害,如果不遵纪守法就会受到国王的惩罚,最后很有可能丢掉生命。

“于善知识作国王想”,国王他是制定法律的,国王自己有百姓作惩罚或者安乐的权力。上师他虽然不是这样一种侧面的,但是上师所制定的,或是上师所宣讲的正法,也可以精进的依止获得安乐,然后违背获得痛苦的自性。

善男子,汝当于己作客人想;于法作无畏施想;于精进修持作救畏想;于善知识作护送者想。

这个就是客人和护送者之间的关系,自己是客人,需要从险地通过,他必须应该知道自己是个客人。然后“于法作无畏施想”,无畏施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让自己从盗贼、土匪怖畏当中获得解脱这个就是无畏施。自己依止一个护送者,实际上护送者就给自己无畏施。上师所传讲的正法,实际上就是一种作无畏施,这样一种法就能够作无畏施,如果自己依止这样正法的话,一切无畏的,可以从整个轮回的怖畏当中脱离出来。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无畏施,这种无畏施是在《庄严经论》的注释当中麦彭仁波切也讲过了,最殊胜的布施实际上是无畏施。菩萨将一切众生从轮回的怖畏当中解脱出来,这种无畏施是最为殊胜的。上师能够作这样的无畏施,所以对于法作无畏施想。

“于精进修持作救畏想”,精进修持可以救度自己的怖畏,所以自己精进的依止护送者,就能够救度怖畏。

“于善知识作护送者想”,应该将善知识作护送者这样去观想。

善男子,汝当于己作商人想;于法作商品想;于精进修持作获利润想;于善知识作商主想。

这个商主去取宝不外乎就是为了获得利润,自己首先是个商人,法是一个商品,精进修持就是能够获得利润,所以应该对于自己的上师作商主。因为依靠商主才可以真正的获得商品,商品可以从商主的恩德而获得。所以这样法的商品是从上师的恩德获得,所以自己要精进的修持,精进的依止上师。就好像依靠商主精进的入道,精进的去入海,精进的取宝一样,所以作获得利润想。就应该将善知识看成是商主,没有商主的引导自己没办法获得利润。

善男子,汝当于己作舟子想;于法作船想;于精进修持作趋彼岸想;于善知识作船桨想。

自己应该作一个舟子作一个船夫,然后正法就是个船,然后精进修持就是从此岸到彼岸,善知识作为船桨。如果自己要从此岸到彼岸,虽然有了船,但是没有船桨自己没办法趋入到彼岸当中去的。依靠了船桨就可以趋入到彼岸,所以依靠了上师和上师的教言就可以到达彼岸。

这个以上就讲完了通过四想依止的方式,对前面的五种比喻都一一作了诠释。这个后面是对上师的功德再做进一步的赞叹。

善男子,汝当想善知识无厌担负一切如大地;

应该再进一步观想,上师善知识无有厌倦的度化众生,担负一切犹如大地担负一切一样。

不为一切所害如金刚;

金刚不为任何铁器、石块、土块等所害,所以上师他的胜义谛的本体也不可能被一切所害,犹如金刚一样,非常的坚固,非常的稳固。

不违一切教言如弟子;

上师他对于佛陀的教言,或是上师的教言,这一切的教言不会违背。因为一切的教言是随顺于法界,一切的教言,不管是经典还是续部,实际上都是相顺于法界,都是获得殊胜法界的因。

上师他证悟一切的时候,他会不会对这些教言做违背呢?根本不会做违背的,因为他已经如实通达了,或是他就是通过一切教言而趋入法界,不会违背这些教言。“如弟子”,就好像弟子不会违背他上师的教言一样,像这样犹如弟子。

惟命是从如奴仆;

奴仆对他的主人的一切吩咐唯命是从的,所以上师他也是唯命是从,唯命是从是怎么意思呢?实际上这个唯命是从可以从很多方面去观察,尤其是这个地方上师在做解释的时候,这个唯命是从主要是从承办众生的利益来讲。众生有什么心愿,众生有什么吩咐,他就会去做,像这样常在一切善,然为众生仆,上师他常在一切善的,他超越一切之胜,但是他恒时做一切众生的奴仆,他自己没有任何事情,他的事情已经早就做完了,自利早就已经圆满了,所以他世间的事情是干什么的?他世间的事情就是为众生做事情,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他犹如奴仆一样。众生需要增上生的安乐,然后上师给他做这个事情,众生需要决定胜的安乐,上师给他做这个事情,给他传法,给他加持,实际上这个是从一个侧面解释唯命是从的意思,犹如奴仆一样。

毫无傲慢如断角牛。”

断角牛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一个牦牛或者一个黄牛它的角断了之后,如果这些牛有角的话,比如说公牛,公牛它有角的话,它就有资本和其它的牛打架,它自己有讨价还价的资本,但如果它的牛角断了之后,它就在牛群当中非常的温顺,它知道自己的角已经断了,自己的角断了之后再没办法和别人争斗了。所以它没有傲慢,它在牛群当中没有丝毫傲慢。

上师他自己的相续当中,傲慢的因早就彻底远离了,傲慢的因实际上从资格来讲的话,上师是最有资格傲慢的,为什么呢?因为他是一切诸佛本体的缘故,因为他已经获得一切圆满的断证功德的缘故,从傲慢的条件来讲最有资格的。但是功德越超胜的人越没有傲慢,相续当中烦恼越盛的人越有傲慢,这个就是一种规律。所以上师他因为彻底调伏分别心的缘故,毫无傲慢犹如断角牛一样,这个方面也是对上师的功德作赞叹。

《入行论》中云:“舍命亦不离,善巧大乘义,安住净律仪,珍贵善知识。”(《入行论》云:“精通大乘义,菩萨胜行为,为命亦不舍,恒时依上师。”)

这个是和现在的译本当中的《入行论》译法稍微不同,但是意义上是一样。我们应该恒时依止上师,依止上师的条件,上师有什么条件呢?上师有两个条件,“精通大乘义”这个是第一个条件,作为一个真正的大乘上师来讲,必须要精通、通达大乘的教义,这个是必须的。

然后“菩萨胜行为”,这个就是讲菩萨戒,上师或者一个菩萨的戒律。“胜行为”,就是他的戒律非常的清净。

精通大乘的含义,戒律很清净,这个方面就是上师的条件。

那于这样的上师“为命亦不舍”,就是指弟子依止上师的心态,即便是要舍弃自己的生命也不舍弃具有这样殊胜功德的上师。所以应该恒时依止如是法相的上师,这个就是《入行论》当中所讲的含义。


全知无垢光尊者所造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这个殊胜的论典分了十三品,十三品也是次第宣讲出离心的修持方法,趋入大乘的殊胜的方法,和修持密宗窍诀的殊胜方法。前面修持出离心的教授主要从四个所缘,从四种次第的方式已经观察了,现在进一步宣讲第五品,在宣讲依止善知识,依止善知识前面总述的时候已经讲过了,声闻缘觉菩萨乘的三菩提都是通过依止上师而产生的,现在我们的所求除了这样一种三种菩提之外,根本没有其他的所求,尤其是为了获得殊胜的大乘果位的话,你必须要依止善知识,在这样一种含义当中如是进行宣讲,现在讲第三个科判:

丙三(弟子之法相)分二:一、应舍弟子之法相;二、应摄弟子之法相。

丁一(应舍弟子之法相)分二:一、劣法器弟子之法相;二、未观察之过失。

在这个科判当中主要是宣讲下劣弟子他具备什么样的法相?也就是说非法器,也就是说不合格的弟子,他是什么样的法相呢?就在下面这些科判当中宣讲,宣讲这样一种法相主要是对照自己的相续,对照了自己的相续有没有具备这样一种非法器的这样一种法相,如果自己具备了这样一种非法器的法相的话,就可以推知绝对不得加持的,因为自己不是法器的缘故,没办法如理如实地依止上师,没办法如理如实依止了上师的加持力不可能融入到自己的相续当中,所以通过学习这样论典,知道自己具备了这样一种劣法器的法相之后,就必须要励力地改正,下面还要宣讲真实弟子的法相,主要是宣讲他应该具备的条件,如果自己不具备的话,也必须要励力地具备。

戊一、劣法器弟子之法相:

劣缘弟子诸过根,无信惭愧悲心微,

种姓行为缘皆卑,妄念业惑五毒粗,

混淆善恶法非法,违犯学处破戒律,

不守誓言无对治,愚痴慧浅难知足,

增长嗔心多粗语,师作野兽法麝香,

自为猎人修射箭,获得法果售他人,

以五倒想依师者,无誓言故今来苦。

讲了劣法器弟子的种种法相,首先是总述:

“劣缘弟子诸过根”,主要是讲不具备真实缘分的弟子是一切过失的根本,或者是一切过患的容器,一切过患的所依处,所以在弟子当中,具备很多很多的过患,就是第一句的意思。

下面分别宣讲:

“无信惭愧悲心微”,“ 无信”就是指没有信心,没有信心一方面讲对上师没有信心,对于三宝没有信心,或者对于轮回没有信心,对于业因果的正见没有信心等等,无信当中包含很多很多内容的,所以第一个是无信。

“惭愧”和“无”要连在一起解释,无信,无惭愧,相续当中知惭有愧的话,这个就是一种殊胜的功德,如果相续当中无有惭愧心,对自己造业也无所谓,观待于对境来讲,在对境面前上师三宝面前也是无所谓,这个方面因为无惭愧故他就会再在地积累恶业,没办法成为正法的法器,无惭愧也是一种法相,所以自己也要观察自己是不是一个无惭无愧的人,如果是个无惭无愧的人的话,就没办法得到上师的光明加持。

“悲心微”,就是指他的悲心非常微弱,悲心微弱不堪修持大乘,因为此处主要是修持大乘法的法器,大悲和空性这两种功德是进入大乘的先决条件,所以如果一个众生相续当中的悲心极其微劣的话,不堪接受上师的加持,所以这个也算是种过患。

“种姓行为缘皆卑”,这个方面分了三种:种姓卑劣、行为卑劣和缘分卑劣。

种姓卑劣在佛法当中是不是他种姓卑劣就是一种劣法器的弟子,法相从真正的种姓侧面来讲不一定的,比如说在印度八十四大成就者,他们显现的种姓都是下贱的种姓,但是他们确确实实是符合于弟子的法相,从这个角度来讲的话,一个种姓比如说自己生于乞丐的家庭等等,这个方面自己已经生而为种姓的时候,就不能完全从这个侧面来判定你是不是真正的劣法器。

这个方面的种姓卑劣是什么意思呢?理解的话可以理解成操作这样一种下贱的事业,操作这些屠杀众生或者操作这些偷盗等等这样一种事业称之为种姓卑劣,如果自己处于这样一种行业当中,是没办法真正修持正道的,所以种姓卑应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

行为卑主要是自己的行为不如理如法,自己的行为都是违背世间道德违背这样一种戒律、违背这样种教言这个叫作行为非常卑下。

“缘”就是指他的缘分,自己和佛法、自己和上师的缘分是非常微弱,非常微弱的缘故,所以自己的所作所为总是处处和上师的教言违背,处处和佛法的教言违背,这个叫作缘分非常非常卑弱。

“妄念业惑五毒粗”,这个主要是讲有几种比较粗大的:妄念很粗大、业很粗大、惑很粗大、五毒粗大,如果这些很粗大的话,自己没办法修持正道的。

首先是妄念粗大,妄念粗大就是自己的起心动念总是不断地出现,不断出现各种各样妄念,而且出现很粗大的妄念,这个方面也是一种入道的障碍违缘。

业和惑是分开讲的,业是指恶业,自己的恶业非常粗猛,相续当中经常显现或者出现这样的恶业,叫恶业粗猛。惑和五毒可以连在一起,因为惑就是烦恼,五毒也是种烦恼的相,或者说前面的惑它包含根本烦恼和随烦恼,五毒主要是从根本烦恼这方面观察的,如果相续当中这些根本和随眠烦恼非常粗猛,那么自己的相续难和上师相应,这个方面也是一种过患。

“混淆善恶法非法”,混淆善恶和这样一种混淆法非法就是这样理解的,本身来讲善和恶不能够混淆,善应该取的,恶应该是舍的,但是自己相续当中对于应该取应该舍的善恶,没办法去区别混淆善恶,把应该取的舍弃了,应该舍弃的就去做了,这方面就是不分别善恶,然后法和非法,法方面应该是取应该修学的,非法方面应该舍弃的、彻底远离的,但是自己对于法非法的概念界限也没办法区分,混淆法非法,混淆法非法之后,自己相续当中这些烦恼过失就会越来越严重,正法离自己越来越远,所以这个也是不堪修持正法的。

“违犯学处破戒律,不守誓言无对治”,这个方面违犯学处也好还是破戒律也好,不守誓言也好,这个方面都是对于佛制的戒律没有遵守,再在地违犯。

为什么这个地方出现的学处、戒律和誓言呢?这个可以分别对照三乘戒律,三乘戒律当中如果按次序来讲的时候,第一个学处是指小乘戒律,第二个破戒律的戒可以指大乘菩萨戒律,第三个誓言可以理解成密宗三昧耶戒,或者有些地方就将戒律安立成小乘的别解脱戒,学处安立成大乘菩萨的学处,誓言当然还是密宗的戒律。所以自己再在违犯菩萨戒,再在地破小乘的戒律,再在地对于破密宗的戒律,这个方面就是三戒都是经常破坏的话,这个没办法真正地积累起善法功德,不堪成为加持的法器。

“无对治”的意思就是不单单自己破戒,破戒之后根本不忏悔,根本没有生起对治性来,如果自己在无有正知正念的前提下面,在业障粗猛现前的状态当中破了戒律,但是自己相续当中正知正念没有失毁,然后还是再在通过修法去对治的话,还是可以清净的,但是这个对治力没有,或者就是说在即将犯戒的时候,在现前烦恼的时候自己没有想过用殊胜的智慧去对治这样种烦恼,或者在破完戒之后也没有想去忏悔这样对治,这方面都是称之为无对治当中,在无对治当中可以包括的。

“愚痴慧浅难知足,增长嗔心多粗语”,这几个方面也有分别的所指,愚痴慧浅主要是指愚痴性比较粗猛,难知足主要是讲贪欲心非常粗猛,增长嗔心主要是嗔恨心非常粗猛,所以如果一个人无明性比较粗猛的话,他就处于愚痴的状态,他的智慧不可能非常的深入。难知足就是讲他自己的贪欲心非常非常的粗大,没有获得的、没有得到的东西想再再去追求想要得到,已经得到的要想它尽善尽美,再再的增长,这个就是难知足。然后增长嗔心,自己相续当中不想去克制嗔心,对于有情无情等等再再生起嗔心,这个方面就是三毒极为粗猛,三毒粗猛的缘故再再生起烦恼和业,没办法真正成为殊胜的法器。

“多粗语”,就是自己在语言上面经常说一些粗语,粗语和柔软语就是恰恰违背的,粗语能够刺伤别人的心,粗语能够造下严重的罪业,比如说对上师三宝再再说粗语,对金刚道友再再说粗语,对于其他的众生再再的说粗语,这个方面都会造下严重的罪业。乃至于有的时候说对于旁生说粗语都有很大的过失,这个方面在《极乐愿文大疏》当中,噶玛乔美仁波切也是引用了很多这样的公案来进行说明,对旁生不应该说粗语等等。

“师作野兽法麝香”,这个以下一个颂词主要是讲五种颠倒的依止,五种颠倒想的依止上师。首先师作野兽,这个野兽就是獐子,獐子它自己拥有麝香的,所以师作野兽就是将上师看作獐子,将上师看作野兽,就将法看成麝香,然后自己看作猎人,就是自为猎人,然后修行或者在上师面前听法,在上师面前依止、恭敬、承侍,乃至于自己去修行、打坐,这个好像是射箭一样。射箭是什么意思呢?自己为了取到麝香的话,必须要将獐子杀死,将獐子杀死之后才能够取麝香,所以说自己依止上师的身体和语言,还有一切修行的外在的行为,这些都是犹如射箭一样。那么自己依止上师想要从上师那个地方获得正法,就好像自己精进的对于獐子射箭,将獐子射死之后取麝香一样。然后自己在上师面前修行或者闻思等等,也是为了在上师那个地方获得这样一种正法,这方面就是讲修射箭。

“获得法果售他人”,然后自己将获得的法,正法的果,这个正法的果当然就是不能够理解成正法的果就是一种解脱果或者佛果,这个正法的果就是将自己所获得的法这个当成一种果实。因为自己在上师面前装模作样的依止,依止很长时间或者修持一段时间之后,就获得了一些传承,获得一些法的讲解等等,像这样自己获得这样的法就作为自己长时间依止上师的一种果实。那么这种法果售他人,就是贩卖佛法,为了自己获得名闻利养,为了自己获得财食等等,他对别人通过不清净的发心去讲佛法,然后收取很多的名闻利养,这个方面就是叫做获得法果售他人。

“以五倒想依师者”,前面这五种颠倒想,上师作为野兽,正法作为麝香,然后自己作为猎人,修行作为射箭,法果售他人,这个就是五种颠倒想。那么如果以这五种颠倒想依止上师的人,“无誓言故今来苦”,因为他已经没有誓言了,他已经抛弃了誓言的缘故,今来苦,今就是讲今世,来就是来世,反正今生来世都是痛苦的自性。

这个方面就讲到了颠倒依止上师的方法。

下面就是讲注释当中的含义:

劣缘弟子是诸多过患之器,信心微薄,无有惭愧,悲心微弱,

劣缘弟子他的信心是非常微薄,然后无有惭愧心,悲心也是非常微弱。当然这个里面所讲的这些劣法器弟子的法相,可以分很多情况,一种情况就来自于宿世的串习,宿世在依止上师的时候就没有注意,宿世在依止上师的时候夹杂了很多很多不清净的分别心等等,今生当中遇到上师的时候老毛病又犯了,然后一种等流果又开始现起的时候,他无论如何对上师很难生起这个信心,或者惭愧心这些,作为一个弟子来讲应该具备的功德。

还有一种就是暂时的习气,也不是说生生世世串习的,暂时的习气,暂时的业障导致他信心微弱,无有惭愧心等等。但是如果长时间依止上师听闻正法之后,他这些毛病首先可以认识,认识之后通过他自己的努力就可以改掉。以前没有信心的人通过正确的方法他开始生起信心,然后将这个信心再再的增广,再再的坚固,这个方面也是有改正的。然后以前是没有惭愧心的一个人,但是依止上师之后他的惭愧心开始生起来了,以前悲心是非常微劣的人,但是现在他的悲心也开始逐渐逐渐生起等等,有这样很多的分类。

我们讲这样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有这样一种必要性,第一个如果我们观察到相续当中具有这样过患的时候,就应该再再的想如何对治,首先应该知道劣法器是有很多过患的,然后再想如何去对治寻找这个方法,寻找好这个方法之后就用这样的方法历历改正自己的相续,使自己从这样一种烦恼,从这样一种非法器的过患当中脱离出来,这个方面就是这一点的。

还有一个必要性,就是自己知道如果今生当中在粗大的方面,在微细的方面,对依止上师方面没有注意,或者再再的违犯教言的话,在后世当中自己在依止上师的时候肯定会出现很多很多障碍和违缘,即便是自己想要从这样的过患当中脱离出来,但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违犯,或者说自己是根本无能为力。为了避免自己在后世,或者以后修习佛法出现这样障碍的缘故,也必须要历厉的抛弃他的违品,无论如何都要克制自己的习气,克制自己的烦恼,通过强制性的方式来抛弃这样的过患,这个也是很有必要性。

种姓卑贱,性格恶劣,行为下流,缘份浅薄,

那么这个是什么意思呢?自己的种姓前面已经做了讲解了,种姓是很卑贱的,经常操持杀生、偷盗、邪淫等等的事业称之为种姓非常卑贱。那么这样的种姓不堪入佛门,没办法作为高贵种姓的三宝的修学的弟子。当然有些众生以前曾经操持过这个罪业,但是现在已经彻底放弃了,这个方面就是从低贱的种姓当中已经脱离了,这个也有。还有些大德是故意示现成屠夫、妓女等等,那么这个方面是另外一回事情,为了度化众生的必要有如是的必要示现,所以这个不包含在这个之内。

性格恶劣,自己的种种的性情,在世间的人品方面非常的恶劣,动不动就开始发脾气,或世间的道德规范方面都是不行的,都是下流的。所以这方面称之为行为性格恶劣。性格下劣的人尚且没办法成就世间的高尚者,何况说能够修持出世间的佛法呢?所以这样一种性格必须比较正直,比较善良,这个方面的性格才可以修佛法。

行为下流,就是讲自己的身语的行为都是不如法的,很多时候处于下流的状态当中,所以这个叫行为下流。

缘份浅薄,就是自己和上师三宝修习佛法等等的缘份是非常浅薄的,有的时候就可以观察,在依止上师一段时间之后,自己找借口或者外在的因缘离开上师了,或者开始听闻一部法的时候自己找借口或者其他因缘自己中断这样的听闻。然后在修习佛法的时候也是通过这样的因缘然后再再的中断,最后修来修去一辈子下来之后一观察,回头一看的时候什么利益都没有得到。在依止上师方面已经彻底失败了,在听闻、思维上面彻底失败了,修行对治烦恼上面彻底失败了,所以这个方面就称之为缘份浅薄者。那么自己不能够成为缘份浅薄的人,不管怎么样遇到内心的分别念现起的时候,还是外面的违缘现起的时候,都应该通过很多殊胜祈祷的方式等等再再的压制,所以就是尽量的养成一个好的相续,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像这样在以后学法的时候不会遇到这样的障碍了。

妄念纷纷,烦恼粗重,

就是一个人他自己相续当中的分别念特别的多,一听到一句话的时候马上开始分别,一看到一个事情的时候马上会分别,尤其是对于上师身语意的行为自己止不住的生起很多的分别念,而且这些分别念都不是善分别,这些很多分别念都是邪分别念,就认为上师的这个又不如法了,那个抉择又不如法了,像这样经常生起很多很多的妄念。

烦恼粗重,相续当中的贪嗔痴嫉妒傲慢等等烦恼是非常粗猛,这些烦恼一粗猛之后贪心引发的恶业,嗔心引发的恶业纷纷现前,所以就难以修成正法。

善恶不分,

善恶不分就是混淆善恶混淆这个法和非法的界限。

违犯学处,失毁戒律,不守誓言,

这个就是三乘的戒律,前面我们已经做过观察了。

不护惑门,不知对治,

不保护这样一种烦恼的生起,自己不保护这样一个这个烦恼产生的门。这个烦恼产生的门,很多时候通过自己的身语意或者通过这样一种轮回六根生起来的,自己不守护不都摄自己的诸根,导致烦恼纷纷生起,这方面是不护惑门。实际上不护惑门,在观察的时候通过放逸而导致正知正念的薄弱,自己通过放逸和无有正知正念的缘故,这些烦恼就纷纷生起来。所以对照这些方面,对照《入行论》当中讲的不放逸品、正知正念品实际上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不知对治性,就是犯了戒律或者说生起烦恼的时候不了知,或者自己不愿意去修持这个对治性。

智慧浅薄,难以知足,嗔心增长,

智慧浅薄,主要是愚痴性比较粗重;难以知足是贪心粗重;嗔心增长是嗔恨心比较粗重。

常出粗语,

就是指自己的语言不加以守护,经常说这些粗话,

自然勤做非法之事。(勤于非法之事。)

对于很多很多世间八法的事情也好,或者这些非法的事情也好,都很有兴趣,而且自己再再趋入这些非法之事当中,自己还不认为这个是一种过患,还认为自己是修行者或者还自己认为很了不起,这方面就看有没有趋入非法之事,如果趋入非法之事或者说不认识不对治的话,这个也是不行的。

下面就开始呵责。

如此之人是出卖佛陀灵魂者,乃正法之亵渎者,僧众之败类。

这方面讲了佛法僧三宝当中不如理。第一个出卖佛陀的灵魂,这些人显现上在佛门当中修持,或者显现上是出家人,但是如果相续当中具有这么多烦恼的话,那肯定是要出卖佛陀灵魂。佛陀灵魂是自利利他,但是在这些劣法器的相续当中,都没有一点点的自利利他的成分,都是真正的可以说是贩卖佛法或者说是毁坏佛法的形像,因此说是出卖佛陀的灵魂者。

正法的亵渎者,正法是不害众生的这样一种自性,利益众生的自性,很清净的自性,但是他自己相续当中通过这样一种形象趋入正法,那么他就成了一种正法亵渎者了。

僧众的败类,僧众主要是修行者。僧众按照第六品当中讲的时候,有大僧众和小僧众。大僧众有出家的比丘比丘尼等等是僧众,居士等等团体称做小僧众,所以这个地方的僧众不单单是指出家人而言,实际上是有一种居士戒,有居士戒以上都可以称之为僧众。就是指这样一种修行者,统称沙门或者修行者,那么是修行者当中的败类。

此等弟子若向上师求法,则不调伏自心,损害他众,轻蔑有情,如同猎人,

那么下面就讲五种颠倒依止。五种颠倒依止当中第一个自己如同猎人,这里如同猎人是怎么样讲的呢?此等弟子,就是前面所述的具备这种劣法器的弟子,他要向上师求法,他要向上师求法的目的是什么呢?不是为了调伏自心,根本不是为了调伏自心,他是为了损害他众,或者轻蔑有情等等这方面的这样一种发心。损害有情不一定是拿一把刀子去砍杀众生叫损害有情,有的时候欺骗众生,欺骗信众也是一种损害他众等,比如假的出家人或者假的居士,像这样在社会中在寺院中欺骗众生的钱财,然后盗取名义等等这些都叫做损害众生。

轻蔑有情,他因为对众生没有慈悲心没有正知正念的缘故经常轻蔑众生,因为他自己认为自己是学法的人,自己掌握很多正法,对其他众生经常有轻蔑的心。

如同猎人一样,这个方面他的心是很狡诈的心,像这个猎人。猎人就是很狡诈,他为了得到这个麝香为了得到獐子用了很多方法,像这样射箭也好,挖陷井也好,设网也好,他会用很多很多方式,他心术不正,他的行为也是伤害众生的,所以这样一位劣弟子,犹如猎人一样。

心想:我只不过要从这位阿阇黎得传承而已,其实他也有如何如何的过失,就像旁生一样。

这个是第二种颠倒想,他作为一个弟子心中想:实际上我依止这个上师,我主要是为从这个上师这里得到一个法的传承,得到灌顶或者得到这个法的传承而已,如果没有这个传承自己以后在欺骗众生的时候不方便。所以他依止这个阿阇黎他为了得传承,或者有的时候依止上师为了得到一些其他的咒术,神通术等等,像这样的话,他依止上师的。因为他在世间上如果没有这些这个灵验的咒语,或者没有这样一种共同的悉地的话,有的时候做起事情来不方便,因此有的时候当然是为了求法得一些传承,有的时候也是为了得到一些神通,得到一些神变,得到一些奇异的咒术,世间的悉地等等,从这个方面去依止上师的。

其实他也有如何如何的过失,那么他自己心中想我依止他也是迫不得已的,不得已依止他的,那么实际上他不堪作为我的依止处,为什么呢?因为他有这样的过失,那样的过失,身语意都有过失。

就像旁生一样,他认为这个我的上师实际上他很下劣的旁生一样。或者说这个地方的就像旁生一样就像前面的视作野兽,直接可以理解成视作野兽,上师就像獐子一样,我依止我抓住这个獐子,我依止这个獐子就为了得麝香,獐子本身我是不要的,就是说上师本身我是不要的,然后他有很多过失,我没有必要依止他,但是因为他有法的缘故,我要从他这里得到法,所以我不得不依止上师。

所以就像旁生一样,一方面可以理解成上师的相续和旁生一样污秽,这方面理解也可以,或者说对照五颠倒想当中上师就犹如獐子一样,为了得到麝香,你远离獐子是不行的,所以为了得到麝香必须要亲近这个獐子或者靠近这个獐子,最后才能够得到麝香,因为这个獐子是麝香的来源。上师是正法的来源,自己为了得到正法,不得不依止,这个方面依止的心态就已经完全颠倒了,完全错误了。

所以我们就知道了,要依止上师并不一定,不能够单单说我只是依止上师听法,其他的一概不管。这方面就很容易进入一个歧途当中,非常容易颠倒的依止。那么我们依止上师是什么样一种心态呢?实际上依止上师听法只是一个目的,我们要依止上师主要是受学上师身语意的这样一种这个功德,上师的身的功德、语言的功德和意的功德,就像本品刚开始讲的时候一样,我们现在就是一般的树木,上师犹如檀香林一样,我们长时间依止上师,我们相续当中也会熏染到上师身语意,戒定慧等等这样一种妙香的功德,这个方面就是说是依止上师的一个目的。

还有依止上师主要是为了解脱,主要是为了从轮回当中解脱才依止上师的。如果从这个最长远的目标,也就是说依止上师是为了解脱这个目标的话,我们知道了我依止上师是为了解脱,所以有的时候在依止上师的过程当中,即使是失去了一些听闻正法的机会,失去了思维正法的机会,失去了修行正法的机会,但是我的目标是为了解脱的缘故,这个还是值得。也就是闻思修这三个次第它只是获得解脱的一个方便,善巧的依止上师,受学上师的意,得到上师意传加持这个也是获得解脱的一个方便。获得解脱的唯一的方便不一定是来自于从上师那里听法,然后怎么怎么样的,实际上善巧的依止上师绝对也可以获得上师的密意加持,这个在佛教史的传承当中呢出现了很多很多例子。

所以我们就知道依止上师主要是为了解脱,既然为了获得解脱的话,闻思修当然是可以获得解脱,因为通过听闻就说通过思维然后获得定解,然后再缘定解去修行获得解脱;另外一个方面,即便是一辈子当中都没有时间闻思修,都在为上师做事情,但是自己通过为上师做事情,承侍的这个功德圆满的时候,这个善根成熟的时候上师一加持相续当下就证悟的,就是这样的。

所以我们就知道这样一种依止上师正确的发心应该是从上师那个地方获得加持,或者说从上师那里获得成就,获得解脱,而不单单是在上师面前听法。如果单单是为了听法,那么当我们听法听圆满的时候,就会远离上师,就不会认为上师对我有什么样一种可利用价值,就没有什么可以利用的价值,这个时候理所当然的离开抛弃,他自己也不会觉得是什么过患。那么如果换一个角度,我依止上师为了解脱的话,这个方面发心就完全不相同了,乃至于我没有获得解脱之前我都要依止上师,自己就会发起这样一种心态。这个心态和前面只是为了听法的心态来讲绝对是有胜劣的差别。

所以我们自己依止上师是为了解脱,既然是为了解脱,那么乃至于我没有获得解脱之前都要依止上师。如果是为了听法,我听完法,我知道修法的窍诀之后我就远远的远走高飞了,这个方面在《山法宝鬘论》当中,札嘎仁波切也再再的批评,再再的呵斥这样一类弟子,这个方面是没办法真正获得修行成就的。

现在也有必要再检讨一下自己的发心到底是怎么样的发心,如果依止上师真正为了解脱的话,那么自己自然而然就会依止上师的教言,长时间依止上师去修学,或者说按照上师的密意去做,这个方面就是非常正确的了。

这些人只是表面闻法想胜过他人,视法如麝香;

这些人在表面上听法,表面上修法等等,他只不过想胜过他人而已,所以将法作为麝香,将法作为麝香一样去看待了,那么为了取麝香他自己的发心肯定不清净的,他为了获得麝香他必须要杀獐子的,所以从这个方面也是间接的包含了,就是说修射箭这样的颠倒想。因为在注释当中修射箭并不明显,所以说只有四种,在颂词当中有五种,所以就包含在这个里面,视法如麝香就包含在修射箭当中。

闻法尚未圆满,却为了得到他人的奉承或在别人面前炫耀,或者为得少许资具而将佛法如同商品般出售。此类人今生不吉祥,来世将漂泊于恶趣中。

这个就是第五种颠倒,听闻正法的目的是什么呢?听闻正法的目的要不然就是自己修持,要不然就是给别人宣讲,如理如法的方式弘扬佛法,所以我们现在听法不外乎就是这两种目的了。第一种我听完正法之后我自己就很明确,自己闻思修的方向,或者如何修持的方法就能够正确的掌握,准确的掌握之后自己在修行的时候绝对不会错误的。第二个方面自己听闻正法的讲解,或者掌握了正法的核心关要之后,那么自己在弘扬佛法,在讲经说法的过程当中就会如理如法的讲,主要是为了自修或者为了弘扬佛法。

这样一类颠倒的人,他自己听法还没有圆满,或者即便已经圆满的时候他的发心就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奉承,或者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学问,自己对于佛法的掌握,或者为了得到别人的奉承等等,这方面去宣讲。

或者说为了少许的资具而将佛法如同商品般出售了,为了得到少许的钱财或者资具,少许当然从一方面讲的话,有些人讲经说法的人,他获得几百万上千万上亿,这个观待一般来讲不叫少许,但是如果观待于如理如法宣讲正法的功德来讲绝对是少许的。你不管再多的钱财,南瞻部洲或者整个三界的钱财你都得到了,但是观待于你真正如理如法的讲解所获得的广大无比的善根和最终的佛果来讲,那不是少许是什么?绝对是少许的。所以从这个方面就讲将佛法如同商品般出售,这个出售的意思并不是讲去卖法本这个叫出售,实际上自己讲法收取很多的这样的供养,这些讲法收取很多钱财,这个方面就是贩法,这个就是贩卖佛法了。

如果自己有这样的心思,有这样的作意和发愿,我自己这次传法应该得到什么样很多很多的供养,我这次传法得到什么样的恭敬,得到什么名称啊,这方面都是贩卖佛法,这些都是不如理的心境讲解的。如果没有这样一类心,自己讲法的时候没有这样的心,很清净,那么那个时候得到一些供养并不是自己通过不清净的发心而获得的,那个是另外一回事情。

此类之人今生不吉祥,此类之人就是前面讲无誓言的人,他因为对于依止上师这样的誓言完全没有考虑过,或者从来没有守持过,因此他这样的人称之为无誓言的人,这个无誓言的人因为抛弃誓言的缘故,今生就不吉祥,来世绝对是堕恶趣。

《三誓言庄严续释》云:“诽谤密宗金刚师,以法换取食财物,且不如理守誓言,彼等即生寿命短,失毁福德及善缘,空行惩罚遭痛苦,后世堕入恶趣中。”

如果毁谤密宗金刚师,也就是说如果毁谤了自己的金刚上师,违背了誓言了。这个密宗金刚上师如果他不是自己的上师,而他自己的身份是一个密宗上师的话,这个肯定有毁谤密宗传承上师或者毁谤菩萨的罪过。如果这个密宗金刚上师是自己的金刚上师,只给自己灌顶传法的上师,如果毁谤的时候,一方面是毁谤了圣者,一方面再加上一个十四条根本戒当中第一条,毁谤金刚上师的过失,这个过失是相当严重的。

前面这样一种不如理的想法,无倒想这个依止非常容易,因为前面看他心想其实他也有如是如是的过失,这个就是一种毁谤了。对自己恩德很重的上师就认为就像旁生一样,或者有怎么样身语意的过失啊,这个本来就是一个毁谤。所以颠倒依止上师的人最终他肯定会造下这样的罪业。

以法换取食财物,把正法换取一些微薄的食品和财物。且不如理守誓言,而且对于进密宗时候的誓言,或灌顶的誓言,或其他的誓言,都没有如理的守持,那么如果这样的话有什么果报呢?即生寿命短暂,失毁福德和善缘,空行惩罚遭痛苦,这些全部都是今生的过患。今生的过患,寿命因为违背了誓言的缘故大大的缩短了,然后自己广大的福德就因为违背了誓言的缘故再再的消减。还有自己的善缘,对上师三宝、佛门的善缘大大的缩减了,然后空行护法神再再的惩罚,自己遭受身心的痛苦。遭受很多很多不悦意,后世堕入恶趣当中。那么在今生遭受了一切一切的痛苦之后,一断气就堕入恶趣当中再再感受长时间的痛苦。

那么要广知这些问题,主要是在《事师五十颂》当中,《事师五十颂》的颂词和注释当中都讲的很清楚的可以参考。

戊二、未观察之过失:

也就是说当自己要依止一个上师之前,尤其是密宗的上师,自己要准备依止一个密宗上师,必须要再再观察,如果没有再再观察的话他就会有很多过失,现在再再观察自己将要依止的密宗上师非常非常的重要的。否则的话如果一旦没有观察,结成了师徒关系之后再去后悔再去诽谤的话,他的过失是非常严重的,没有必要的,自己给自己造痛苦,所以还不如在最初的时候再再观察。不单单是自己要了解,而且是和自己有关系的人,如果自己对他有一种好心,对他有一种负责的心态的话,也要再再劝解他,你如果要依止这个上师听灌顶,或者要听什么传承的话,你必须要再再的观察。再再观察很多次或者观察很多年之后没有问题,再去依止的话就是这样。

因为有的时候第一次相遇他容易引发一种冲动,对于上师有的时候是看外表,他很庄严,或者说怎么样。有的时候看别人的吹嘘,其他人因为和他有关系肯定要吹他的功德了,肯定要讲他的功德,那么这个时候再再的听的时候就没有观察清楚,就认为真正是一个佛一样的,真正是某某菩萨的传承上师的化身,然后就开始依止。但是时间慢慢长了之后,自己发现实际上广告当中说的和实际情况有很多很多的差距,或他庄严的外表下面隐藏了很多很多不如法的妄念等等,那个时候去观察已经迟了,所以说还不如拖延时间。反正一方面得到金刚乘的灌顶和教言,或者说遇到上师也是很难得的,但是没有好好观察最后去后悔去诽谤这个也是不如理的。

所以最初的时候好好去观察,再再去观察,一而再、再而三的好几年去观察,像这样就容易得到一个确信,因为在这些长时间当中,自己会方方面面打听的话,有可能也听得到正面的,有可能也听到负面的,很多很多都能够听得到,所以像这样应该再再观察的。如果最初的时候弟子没观察上师,上师没观察弟子,这个方面就有很多过患的。

此外,恶缘弟子,

此外恶缘的弟子还具备这些过失。下面就是它的颂词:

有者最初未观察,鲁莽草率成师徒,

喜新赞德后诽谤,有者阳奉阴违依,

间接污辱师眷属,彼等将堕无间狱。

最后一句讲到了最后的过患,最后的果报就是堕到无间地狱,那么最初的因是什么呢?导致这样一种堕过患的最初的因是什么?

“有者最初未观察”,弟子对于自己将要依止听法的上师他没有好好的观察,最初的时候没有仔细的观察,上师也没有观察弟子的相续,也没有观察弟子的他的法器,根性等等都没有观察。

“鲁莽草率成师徒”,像这样师徒二者之间都是通过很鲁莽很草率的态度,有了这样一种弟子和上师的关系,就成了师徒了,就成了师徒这样一种关系,所以这个方面就是最初的因,最终的因来自于最初未观察,路盲草率的方式就结成了师徒关系,这些师徒关系很多时候就直接是讲金刚乘,上师给弟子灌基,金刚乘的灌顶,灌四续部的顶或者传这些窍诀,传这些密续等等,主要是从这个方面讲,他的过失很严重的,过失非常严重。

在如今的环境当中也很多这样的情况,很多愚笨的人,愚笨的居士或者出家人,最初没有对于自己将要依止的金刚上师,没有再在观察,然后就开始听灌顶听这样一种讲解,还有些上师也是没观察,没观察也有很多这样的情况,有些时候上师他具备很大的能力,所以一切可以转为道用的,这个方面不观察也可以的。仁波切也是讲,像法王如意宝这种教主,法王如意宝这样种大成就者,他很多时候即便是要听灌顶,听法弟子中有一些不如法的,但是通过他老人家的加持,强大的加持力这些都要遣除,全部遣除,全部都是转为顺缘,这个方面是极其特殊的,真正具备大能力的上师有这样一种情况,或者说对来依止他的弟子虽然很多很多心态,也许有这样一种不如法的,但是他的威德力或者说是功德证悟非常高深的缘故,不会成为障碍,这个方面也是这种情况。

还有一些不观察的原因是什么?就是为了抓一些钱,抓一些钱的缘故,反正说谁来听法可以给你灌顶,灌顶就是灌大圆满、上师心滴,或者灌这些顶。因为现在这个时代你给他灌一个其他,其他的都不接受的,所以一灌就是灌最高深的这些大圆满的灌顶,像这样也是对弟子不观察的情况,也是很多的。

在出现这个情况之后,很多时候是弟子反悔的或者后悔的,这个时候就问怎么办?怎么办这个很复杂的,确确实实非常复杂,要真正说不是上师也不行,要说是上师他也不干,所以这样很多非常麻烦的事情就是在这个地方出现的,我都遇到很多事让我抉择,到底怎么办,我没办法抉择怎么办的,反正上师在说这些问题的时候,也不是很详细,就很明确地说怎么怎么办,也没有怎么说的,所以说,就说明这个问题,不是很简单的事情。

有些地方说,真正要有弟子和上师的关系,他有这些因缘具备,这些因缘具备有的时候才成真正的灌顶,但这些因缘具不具备谁又能知道呢?这些都没办法去观察的,所以最初的时候,你好好观察,然后依止好之后不要再变动,像这样不管上师你示现什么样的清净的行为,还要给你示现一个什么样疯癫的行为,还是示现怎么样一种贪婪的行为,反正你都是按照佛的示现的观待就够了。但是有的时候这些人就觉得已经彻底上当了,让他这样去观想他肯定是有点做不到的,反正在密宗当中的话,有这样一种观察的方式,最初的时候好好观察,一旦依止完之后,你的上师给你示现什么样的行为全部都要想成佛的幻化,都要想成度化众生的事业,这个方面才是一个应该做的行为,否则的话你那个时候再生邪见、诽谤,最后的果报就是将堕无间狱。

这个地方讲到了最初的因,导致堕无间狱的他的近取因是什么?

“喜新赞德后诽谤,有者阳奉阴违依,间接污辱师眷属”,这些就是堕无间狱的近取因。

“喜新赞德”,喜新就是指有些人喜新厌旧,喜新厌旧就是接触一个新的上师的时候,他就认为这个上师的功德不可思议,然后再在地赞叹,后面就发现不对,后面发现有什么什么过患,然后就开始诽谤,喜新厌旧的人都是有这样一种毛病的,所以像这样的话,喜新厌旧后诽谤,诽谤自己的金刚上师,绝对是堕落恶趣。

“阳奉阴违依”,阳奉阴违表面上对上师非常地恭敬赞叹,实际上在心里,或者在背后经常违背,经常的诋毁等等,从这个方面来依止叫作阳奉阴违依。

“间接污辱师眷属”,有的时候直接不敢对上师进行诽谤侮辱,但是对上师的眷属开始侮辱开始诋毁,念他的眷属什么样不如法或者怎么怎么样,反正这样的间接污辱师眷属,这个也是破坏誓言。

“彼等将堕无间狱”最后肯定会堕到无间狱当中去的。

有些弟子最初未观察上师,上师也未观察弟子相续,而草率结成师徒关系,

这就是前面我们讲最初的因。

虽然刚刚接触时弟子恭敬承侍供养上师,但以小小因缘便恼羞成怒,从而对上师出言讥讽、恶语中伤,独处时也想着上师的过失,并且污辱上师的一切眷属。

新接触的时候一种新鲜感,有种新鲜感,或者说是从他自己的想法来讲,就是认识不深,像这样的话,就是开始很恭敬,承事自己的上师,不予余力的开始恭敬和承事,但是后面通过小小的因缘,有的时候是上师,弟子和上师,上师做这个因引起的,有的时候弟子做这个因引起的,反正有些小小的因缘,就开始有小摩擦之后就开始恼羞成怒,恼羞成怒之后就不再认为这个是自己上师,虽然灌过顶传过法这也无所谓了,然后对上师出言讥讽、恶语中伤。自己在独处的时候也是经常想上师的过失,像上师骗了我的钱等等,像这样的话也是想着上师的过失。并且侮辱上师的一切眷属,对上师的一切眷属开始侮辱,开始诽谤和诋毁。

有些弟子虽然当面虚伪地赞叹、恭敬上师,实际上却毫无信心恭敬心,并且暗中狡诈欺骗上师。

这个方面就是阳奉阴违,阳奉阴违的话就是有些弟子当面虚伪地赞叹恭敬上师,但是在后面的话,在他心里当中根本没一点点信心,没一点点恭敬心,而且在暗中的话,也是通过狡诈的手段来欺骗上师。作为弟子来讲,尤其作为金刚弟子来讲的话,通过狡诈的方式来欺骗上师的话,这个是没有一点必要的,所以上师仁波切也是再在讲过,有些弟子一方面听过密法,听过灌顶,但实际上给他说话的时候非常地狡诈,像这样自己想出去办另外一个事情,但是骗上师说放生看病就是说这些事情,这些事情上师有的时候不是不知道的,但是这些弟子请假的时候说这些言语的话,肯定是不如法,一下就知道。从我们弟子的角度来看的时候,如果通过这么狡诈的心来欺骗上师的话,在上师面前说这些狡诈语的话,他的过失是非严重,比较一下后世的这样的恶果,还有今生当中你通过说狡诈语,说欺骗语,成办的这些事情,实际上根本没法比的,因此在恒时应该在上师面前应该诚诚实实地真真实实地去说话办事情,这个是应理的。

此等弟子因诽谤上师的缘故罪过无量。《事师五十颂》中云:“佛经真实而宣说,诽谤上师之众生,长久住于无间狱,此等恐怖地狱中。”(此等弟子因诽谤上师,所以罪过无量。《事师五十颂》云:“堕入无间地狱等,恐怖地狱诸痛苦,皆由诽谤师所生,此乃佛陀真实语。”)

如果诽谤上师的话会堕入无间地狱等,非常恐怖的地狱当中感受一切痛苦,这些的因是什么?皆由诽谤师所生,都是通过诽谤自己的上师,欺骗自己的上师,像这样通过这个方面来产生的。此乃佛陀真实语,这个就是佛陀真实的语言,尤其在续部当中讲了很多很多这样语言的,在经部当中,显教的经部当中,也是再在讲过对上师打骂或者欺骗这个过患也是讲得很多。

下面是讲第二个科判:

丁二(应摄弟子之法相)分十二:一、贤善弟子之法相;二、思师功德忏前戒后;三、勿令师不喜所作当请示;四、于师前断除身之罪行;五、断除一切语之过患;六、断除意之邪分别念;七、观察己过恒敬上师;八、持一切恭敬行为;九、修持正念正知不放逸;十、以三喜恭敬承侍上师;十一、以方便遣除他人之诽谤;十二、如是而行之功德

一方面讲到的闲善弟子的法相,实际意义上也广述了作为一个闲善的弟子如何正确依止上师的行为,如何正确依止上师的方法,就在这个十二个科判当中一一含摄。以前我们也许很多道友再在听过这个依师法,有些也许是第一次听授依师法,不管怎么样,反正这些内容对于我们来讲是非常非常的重要,很关键。当然这个里面主要讲的是金刚上师,对于自己的金刚上师、根本上师方面是怎么样的依止,渐渐的包含其他的内容,主要是从金刚上师侧面来讲的。

首先讲第一个贤善弟子之法相:

戊一、贤善弟子之法相:

宣说殊胜法器之法相:

善缘弟子信心大,精进修法智慧高,

具正知念不放逸,不违教言守戒誓,

三门调柔悲心大,胸怀宽广不急躁,

慷慨具有清净观,虔诚恭敬恒稳固。

善缘弟子有什么样的法相呢?下面讲具有“善缘弟子信心大”,第一个他是对上师的信心非常大,这个信心有时候也是讲清净心,对自己上师的一种清净的心。清净心是什么意思?比如说认为上师是一尊佛陀,如果认为上师是一尊佛,而且从理证方面相信上师是一尊佛,这个就是清净心。为什么讲?佛陀就是清净的本体了,如果将自己的上师了知或者看成观想是一尊佛陀的话,这个就是一种清净的心。自己相续当中对上师没有想到有什么贪嗔痴,没有想到有什么身语意的过患,这个心态这个所缘是很清净的。能缘的心也是很清净的,所以从一个侧面来讲也可以理解成清净的心。

这个清净的信心和清净的法界就是一个关联,就是一个很大的关系,如果自己的心很清净,就很容易一步就到了清净的法界了,自己的心性就是清净的,所以如果对于上师对于所缘有一个很清净的信心,这种清净的信心本来就是和清净的法界就是非常非常接近。所以你的心越清净,越容易证悟的原因就是这样。你的心越污浊,离清净的法性、离清净的心性就越离越远,所以你在这么污浊的相续当中,怎么去获得一个、怎么样证悟一个清净的法性呢?从这个角度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从这个方面讲的时候,要相续当中生起信心。然后换个角度来讲,生起一个非常清净的心,这个心越清净,越容易帮助自己证悟,越污浊,比如说认为自己的上师这个过患,那个过患,实际上你认为你很厉害,能够观察能够说上师的过患,实际上你这个能观察的这个心是非常非常不清净的,非常非常不清净当中,在不清净的心当中,不可能显现加持的影像,不可能显现证悟的影像,不可能显现这些真正的证悟、殊胜智慧的影像。

所以我们就知道,你的信心越大,对你自己来讲的话就越有帮助,你的信心越污浊越下劣,对自己证悟法性,获得上师加持的违缘就越大,反正就是观待自己的。像这样了解之后,自己会真正历历的生起清净心。这个是第一个信心很大。

第二个“精进修法”,就是对于闻思修或者对于其他的善法方面非常的精进,修法方面非常的精进,这个方面就是精进修法。作为一个弟子、法器来讲的话,很多地方就讲这两个,信根和精进根。有些地方讲唯一的信心,反正作为真正密宗法器的话,就看你的信心怎么样,你的信根是第一的,这个在杰珍大圆满等等里面都是讲信心。

还有些地方讲是精进根,反正弟子非常精进,对于正法就是再再地趋入,就是精进。很多地方总摄的时候,就是信根和精进根这两个作为主要的。当然这个地方第一个具备信心,又具备精进的话,那是十全十美的一个法相了。

还有“智慧高”,一方面对于法义的通达,对于法义很通达,对于小乘的法义或者对于大乘的法义、对于密乘的法义都能够通达,都能够通达之后他的定解就殊胜,定解殊胜修起来就是很快的,所以这个方面就是智慧高。无垢光尊者他老人家在《七宝藏》当中也是这样讲过:我的大圆满是谁能证悟?我的大圆满就是广闻博学的人能够证悟。所以这个方面也是讲的很清楚,一个人他的智慧高广闻博学,他能够对一切法界的本体、本义一一能够抉择,无悟的了知的话,很能够帮助他生起正见,正见一稳固,正见一高修行就快了。

还有第二个智慧高的意思就昨天我们讲的智慧的意思,就是说他的智慧很高很深,所以能够从方方面面从很深的方面去看问题,他不可能停留在表面上去看问题,停留在表面上,从表相上去抉择问题是很危险的,尤其是对自己的上师。对自己的上师从表面上去看,就好像上师也在吃饭,也在睡觉,也在走路,然后这个上师也在示现贪嗔痴种种的相,那么如果从表相去看的话,就认为上师不是我的依止处,他是一个凡夫。

但如果智慧高的话,他就会从很深的侧面去观察,去观察上师的密意,或者去观想上师做这个事情实际上是为了度化众生。他有这个智慧他就能够善巧观察,所以智慧一高他生邪见的机会就少了,就是这样的,所以智慧高也是非常非常重要。

“具正知念不放逸”,这个是一组,不放逸、正知正念,这个主要是《入行论》不放逸品、正知正念品当中讲过。

然后“不违教言守戒誓”,对于上师种种的教言根本不违背,从来不违背,没有违背上师教言的时候,所以如果真正按照一个标准密乘弟子的法相来观察的时候,对于上师一切的教言都是如教奉行。什么叫做一切教言呢?这个方面必须再进一步讲,也就是说上师显现上面比较善妙的教言也要接受,然后显现上面比较不如法的教言也要接受,就是这样。

所以为什么说最初观察上师很重要呢?因为不违教言这一条当中,就有这样一种教言,所以也就是从一个角度讲,他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上师的教言如果是符合佛语,符合戒律的语言,当然我们就会很高高兴兴去依止了;有的时候上师的教言不一定相顺于佛语,有的时候就显现违背佛语,比如说让你去杀生,让你去偷盗,让你去邪淫等等,那么这个时候你想怎么办呢?真正按照大圆满,真正殊胜金刚乘的教言来讲不能够违背,所以这个时候就应该知道上师的语言就是佛的语言,所以从这个方面不能够违背,之所以我们说有危险性在这一点。如果你在最初依止的时候,你就真正依止一个像佛陀一样殊胜的上师的话,那么他的一切教言全成佛语。如果你在最初的时候依止一个上师本身就是不如法的上师,他相续当中没有这些殊胜的证悟和智慧大悲心,没有这些善巧方便,那么他让你做的这个教言,让你去做这些杀生,或者去做显现上的恶行,你去做的时候都堕地狱,全部失毁相续。所以最初依止观察非常非常关键的,这方面就是不违教言。

当然在这个不违教言方面,以前我们讲过,还有上师开示的时候也是再再开示过,因为上师他代表佛陀,上师代表佛陀的缘故,上师的语言就是代表佛语,就是经典一样。还有比如说以前噶举派的这些上师,这些噶玛巴等等,他们在教诫的时候这样说的:一般的凡夫人没有资格用佛语来衡量上师的语言。就比如上师说这句话,今天你要去杀一个生,这个时候作为弟子来讲,作为一个凡夫人来讲,你有没有资格用佛语来对上师的话进行观察,佛陀在戒律当中说不能杀生,佛陀在大乘教典当中说不能杀生,所以你给我说杀生的教言是不对的。有没有这样的资格呢?实际上是没有这个资格。当然这个地方讲,就是殊胜的上师,真实上师,真实的上师他有殊胜的大悲心和智慧摄受,他有这样能力摄受,所以你去做这个事情对自他都有利益,就从这个方面去观察。

有些时候在依止上师的时候,也是这样提到过,也是这样讲过,比如说噶玛巴,红帽噶玛巴他也是这样讲过,他说如果你依止上师的时候,上师说鞋子是帽子,帽子是鞋子,你也应该说是,就是,就是这样的一种依止方式。黑帽噶玛巴他也说过,他说如果上师让你杀你的父亲,杀不杀你的父亲,按照教言来讲应该杀的,这些方面很难接受。确确实实按照现在我们的分别心来观察,五无间罪那就是一个,你杀了就是五无间罪,上师让我做五无间罪,所以你的相续很恶劣,能不能这样去分别呢?对于一个真正的弟子,具有一个清净信心的弟子,依止一个真正的善知识的时候,不能够这样分别的,让你去做这个事情就必须要去做。而且这个事情要知道绝对不是上师让你去造恶业,当然这些教义有时候一般不能给没有信心的人去讲,如果这样讲的话,就很容易出问题。

因此说宗大师在《事师五十颂》的教义当中,他说了如果上师的语言违背了佛语可以不做。在有些更深的教言当中说,上师的语言违背了佛语,应该以上师的语言为准,就是这样的,上师的语言为准就够了。这个方方面面都关系到很多很多问题,尤其是视师如佛这个侧面来讲,视师如佛,将上师看做佛一样,对他有一个清净的信心的话,不会认为上师会让你去造罪业,不会认为这样的。

所以在作为弟子的相续来讲,作为弟子的身份来讲,如何去取舍如何去做,这是个很大的难题,确实一个很大的难题。有些地方说上师的语言合理就做,不合理就不做;有些地方讲上师的语言合理不合理都要去做,都是正确的,都是合理的。所以这方面看自己的信心怎么样了,就看自己的真正的信心。这方面反正深讲的话,很多很多需要讲的,确确实实我们就知道如理依止上师和不如理依止上师,上师吩咐我的事情我到底做还是不做,做有的时候害怕犯戒律,如果不做害怕违背教言,这个方面就处于这样一种当中,反正这个还是要自己再再去分析,按照自己相续当中的境界或者自己的身份等等,一个一个分析这个方面很应理。

那么我在这个地方也不能说是到底哪一个更正确一点,我也没有这个能力分辨哪一个更正确一点。反正上师在讲这一段的时候是这样教诫的,引用红帽噶玛巴的教言等等,都是这样做观察的,所以不违教言是很关键的。

“守戒誓”,就是必须要守戒,戒就是指共同的戒律,小乘别解脱和菩萨戒,誓就是指誓言,密宗的戒条。

“三门调柔悲心大”,就是说身语意非常调柔,而且悲心非常的深广,这个方面就是悲心大。

“胸怀宽广”,胸怀宽广自己的心胸不狭窄,不会通过小小的事情然后开始暴露了,然后开始生起很多很多不悦的想法,不会的。他的胸怀很宽广的缘故,都可以接纳很多很多事情。以前法王如意宝他也是对仁波切也是这样赞叹过,在课堂上赞叹,他说不要看索达吉堪布个子很小,他的心胸像虚空一样广大的,是这样的。如果单单按照这一句来讲的时候,肯定是符合这样一种法器,或是说他的功德吧。所以有的时候法王如意宝多次赞叹,赞叹的时候也是直接或者间接也会说这些大德的或者这些上师的功德。

我们自己观察的时候,心胸都不宽广的,所以心胸不宽广有的时候就会出现很多邪分别,不会容纳很多事情。如果作为一个真正的法器来讲的话,应该是心胸宽广。

“不急躁”,就是很稳重,非常稳重,自己的身体、语言或者自己的心都是没有急躁的心,非常稳重的方面是个法器。

“慷慨具有清净观”,慷慨就是自己不吝啬,对于自己的财物,对于自己其他的身体,对于自己种种拥有的东西都是很慷慨,就是能够给上师做供养,这方面就称之为慷慨。具有清净观,就是对于自己的上师经常能够保持一个清净观。清净观就是观待于反方面不清净的想法,就认为上师有这样过患那样过患,就是不清净的想法。那么具有清净观,就是上师一切行为都能够了知是清净的叫清净观。

“虔诚恭敬恒稳固”,对上师的态度,相续当中的虔诚和外表的恭敬都是很稳固的,不是说刚开始的时候非常虔诚恭敬,过一段时间之后慢慢开始减弱,最后根本无所谓了,这个方面不是说很稳固的。这方面就是虎头蛇尾或者就像高音喇叭一样越来越细,这样一种状态了。所以我们的虔诚恭敬刚开始没有不要紧,慢慢慢慢就引发,慢慢慢慢稳固这个是非常好的。

令上师欢喜的功德也是无量的。

在颂词当中是讲到了法器的相,那么在注释当中讲是令上师欢喜的功德,这二者之间连接是这样连接的,实际上二者之间没有脱节。因为一个贤善的弟子他具备这个法相的话,绝对是能够令上师欢喜的,肯定上师很欢喜会摄受他,因为他方方面面依止上师会非常非常的清净,非常如法。所以他这么清净的法器,这样依止上师,上师不欢喜不行。所以注释当中就讲令上师欢喜的功德是怎么怎么样的,实际上还是讲弟子清净的法相能够令上师欢喜的这样一种功德。

《文殊智慧庄严经》中云:“任何具殊胜信心之善男子或善女人,若恭敬供养承侍善知识,则胜过供养恒河沙数诸佛福德无量倍。”

这个是显教的经典,显教的经典当中讲有信心的善男子、善女人,如果能够通过恭敬心来供养承侍自己的上师的话,那么这个功德是胜过供养恒河沙数的诸佛,他的功德是无量倍的。这个上师他只是一个,然后自己通过这样的信心去供养的话,你看这方面胜过了,首先从对境来讲的话,就胜过了供养恒河沙数的诸佛,恒河沙数的诸佛是无量无边的,而且是他的福德的无量倍,这个方面是完全超胜的。

《殊胜智慧续》云:“若以一滴油,涂师一毛孔,其福则超胜,供养千劫佛。”

在续部当中也是讲,如果通过一滴油然后涂抹上师的一个毛孔,涂抹上师一个毛孔的功德这个福德超胜供养千劫的佛,千劫当中的佛会出现多少佛呢,那么就是无量无边的。只是给上师毛孔涂一滴油的功德完全已经超胜了供养千劫佛。当然这个是不是按照印度的这些传统,有涂油的习惯,手上脚上涂油,现在不一定上师喜欢毛孔上涂油。

这个地方意思就是说,他给上师供养的意思,并不是说一定要拿香油瓶子然后去毛孔一个一个涂的意思,反正就是讲对供养上师的功德生起定解,生起一个很殊胜的定解。为什么这样讲呢?上师是殊胜对境的缘故。

因为上师是殊胜的对境。

因为上师是很殊胜的对境,所以对殊胜的对境,如果能做恭敬供养的话,他的福德自然是无量的。

还有我们自己要积累资粮,积累资粮也应该知道上师就是积累资粮的大福田,如果能够对自己的上师、金刚上师等等,像这样能够进行恭敬供养的话就能够获得很超胜的福德。

《集密意续》中云:“当知上师较,千劫佛严厉,千劫一切佛,皆由依师生,无有上师前,佛号亦无有。”

在《集密意续》当中讲,应该知道上师较千劫的佛还要严厉。主要从对境的侧面讲,从对境的侧面来讲上师这个对境比千劫佛的对境还要严厉,为什么呢?“千劫一切佛,皆由依师生”,千劫的一切诸佛,最初都是依止上师的,千劫佛都有他自己的上师,所以一切佛都是依靠上师而生的缘故,上师的对境很严厉。

“无有上师前,佛号亦无有”,这个前就是之前的意思,在没有上师之前有没有佛号呢?在没有上师之前佛号也没有。所以没有佛号你怎么样念佛,怎么样忆念佛,怎么样去修行佛道呢?没办法。所以这个佛号也是来自于上师,没有上师之前,就是说在没有出现上师之前,佛号没办法出现的。

下面讲第二个科判,思师功德忏前戒后。

戊二、思师功德忏前戒后:

贤善之弟子,

恒时忆念上师德,不思过失见思德,

定是自现师无过,深思忏戒依对治。

“恒时忆念上师德”,像这样作为一个弟子来讲的话,应该恒时忆念上师的功德,应该恒时忆念上师的恩德。反正有的时候忆念上师的功德而生起殊胜的信心,有的时候是忆念上师对自己的恩德而生起信心。

我们前段时间也讲过,我们想一想在依止上师之前,我们的相续是怎么样的,我们相续当中的佛法的智慧是怎么样的,然后现在看一看,相续当中乃至于对一个颂词能够解释,或者对一个法义能够通达能够修行,这个恩德都是完全来自于上师。所以从恩德的侧面来讲,没有上师不会有如今的智慧,没有这个智慧没办法取舍修行,所以应该忆念上师的功德和忆念上师的恩德。

“不思过失见思德”,不思过失是和前面的恒时忆念上师德连在一起的,恒时忆念上师的功德的缘故,就不能够思考、不能够想上师有什么什么过失。见思德是什么意思?这个见是见到,现量见到。就是说我的眼根现量见到了,我的耳根现量见到了,这个叫做见。那么这个什么意思呢?就是平时我们不能够思维上师的过失,即便是我们的根识面前现量见到了上师的过失的时候,这个时候什么样呢?见思德,也必须要思考,这个是一种功德。

因为我们自己的根都是错误的,确确实实我们所见到的这样一种根,有的时候说眼见为实,所以我眼见,亲眼见到的缘故上师肯定有这样一种过失,这个是不一定的,确确实实这个是不一定的。因为我们自己的根没有办法见到实相,没有办法见到隐蔽的东西,所以上师在示现这个事情的时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示现,不了解。即便是见到之后也应该思考,也应该思维这个是上师的功德,不应该思考这个是过失,应该思考是功德。所以这个方面是很关键的,对于我们依止上师的弟子来讲,这些教言尤其是这句话非常重要,不思过失见思德。因为有的时候我们从自己的主观的侧面来讲,不愿意去思考上师的过失,但是有的时候说我现量见到了,这个还是假的吗?这个方面很容易依靠这个现量见或者现量听闻这个方面开始生起邪见。

但是无垢光尊者这个地方讲见思德,即便你见到了也要思维功德,具体的理证下面还要宣讲,在注释当中还要宣讲,应该思考这个是上师的功德。

“定是自现师无过”,即便是见到了上师的过失,也要这样想,定是自现,这个过失是自己显现的,完全是自己不清净的心显现出来的,上师无过,对上师的侧面来讲是没有过失的。

“深思忏戒依对治”,所以应该深深的思考这样一种问题,忏戒就是科判当中讲的忏前戒后,忏前戒后就是这个地方讲的忏戒的意思,所以忏前戒后就叫做悔前戒后,对于以前我自己对上师看过失必须要忏悔,然后戒后,以后我再不做这个事情叫戒后,所以忏戒就是讲忏前戒后的意思。依对治,就必须依靠对治力来进行观察。

作为贤善的弟子,从不观察上师的过失,而唯一忆念其功德。(贤善之弟子不应分别上师的过失,而当唯一忆念其功德。)

如果一个真正贤善的弟子,对于上师的过失不能够去分别,应该唯一的忆念上师的功德。

假设稍不起信,则应想如梦中出现的恶境皆是自心迷乱显现一般,上师决不会有过失。

即使稍不起信就包含见思德,自己见到的时候就不起信心了,就认为上师肯定是一种凡夫的分别心,庸俗的分别心,所以开始不起信。那么不起信的时候应该怎么样观想呢?当然我们必须要用一个思路,用一个理论来说服自己的邪见,把自己的邪见通过理由说服之后,自己就能够安住在正见当中,否则压是压不住的,没有一个理由你去压的话,很多时候容易出问题。

所以这个方面就教给我们一个观察的方法,应该想梦中出现的恶境皆是自心迷乱显现一样的。比如说我们做恶梦了,做恶梦的时候梦中出现恶境,这个恶境外面存不存在呢?这个恶境在外面是不在的,那么这个恶境从哪里来的呢?恶境从自己的心当中生起来的,我心相续当中有这个出现恶境的习气,有这样一种种子,所以在梦中就显现了,虽然在自己的梦中显现恶境,但是在外面根本不存在的。同样的道理,上师绝对不会有过失,我看到上师有过失,这个是我的分别心不清净的缘故,我自己的心不清净,所以我看到上师也是不清净的,那么如果我的心清净,我看到上师也是清净的,就是这样的。

比如说我们看到一堆大便,看到一堆大便的时候,如果自己没有这个习气的话你怎么可以看得到呢?就是这样的。或者我们戴个墨镜,只要是墨镜没有摘除的时候,看什么都是黑乎乎的,什么都变了颜色了,就是这样一种。所以这个并不是外境当中真正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了,而是自己有一个墨镜,自己戴了变色眼镜之后,外面的颜色全都变了,就是这样的。

还有一些讲的时候,上师在外面显现贪心、嗔心,是不是就代表上师本身就有贪心、嗔心,这个不一定的。打个比喻讲,忿怒本尊,我们看他的外表是不是非常的忿怒呢?非常的忿怒,浑身染火,而且手中很多很多的兵器,但是在这样一种很忿怒的这样一种极大嗔心的表相之下,他是一个非常非常慈悲的心,就是一个很慈悲的心,就是这样的状态的。

从这方面观察的时候,上师在外表显现了贪或者嗔恨,或显现不如法的行为,不能够代表他本人。或是再打个比喻讲,当佛陀显现屠夫的时候,他有没有因为外表显现屠夫在杀生,而说他绝对相续当中也有这样一种非理作意呢?这个是绝对不能够安立的。

所以我们自己对上师,第一个要知道这个是佛的本体。然后如果在见到上师具备所谓的过患的时候,第一个就认为这个是我的相续当中有这个见不清净的习气的,所以有这个见不清净的习气的缘故,乃至于自己的上师都见到过患了,这方面应该知道是自己的过失,马上要忏悔,而不应该说这个是上师的过失,开始分别开始诽谤等等。还有如果见到上师有这种行为的时候,也应该知道上师的密意是不可思议的,确确实实上师的密意不可思议,上师的密意不可思议显现各种各样的形象,都是为了度众生,犹如佛陀显现屠夫、妓女一样。实际上不可能相续当中有丝毫的染污,丝毫的垢染,就是为了度化众生的方便。

通过很多很多的作意去观察的时候,当自己一生起分别的时候,马上忆念这个颂词,马上忆念这个理证,当下就对治了。

下面无垢光尊者再进一步宣讲窍诀:

即使梦中对上师行为不生信心,(出现邪见等,)醒时也当立即忏悔。《菩提轮游舞续》云:“倘若于梦中,见上师过失,醒时即(当)忏悔,倘若未忏悔,亦堕无间狱。”

不要说是白天,我们对上师的行为不生信心,不忏悔要堕落的。即便是在做梦的时候,自己梦中梦到上师,梦到上师之后自己对上师生起邪见,或者不起信心,乃至于詈骂等等。这个是梦中,梦中有时候不自在的,不自在他犯戒有时候根本戒不犯等等有这个说法,但是这个地方讲这样一种含义,就是说你自己在梦中见到上师行为不生信心的时候,在醒来的时候如果想得起马上要忏悔的,如果不忏悔的话,这个地方讲,不忏悔的过失也要堕无间地狱的。

这个方面就是讲到了这个意思,就是你破不破根本戒和你有没有这种罪过,这个是不能够同等相连。你在梦中的时候,比如说按照小乘的戒律来讲,在梦中杀一个人什么都圆满了,就是发心等等都圆满,但是你是在梦中的缘故,他是不犯根本戒的。从这个方面讲的时候,你梦中对上师不生信心的话,他也会堕无间地狱,什么样一种关系连接的?从小乘戒律来讲不犯根本戒,这个只是说你的戒律没有犯而已,有没有过失呢?肯定有过失。为什么呢?当时你的心是一种杀心,烦恼心,然后通过烦恼心引发的罪过都是一种恶业。

那么此处我们说在梦中见到上师的过失,不忏悔堕无间地狱。上师是极严厉对境的缘故,梦中你自己生起烦恼心,生起了不如理的作意,因为对境太严厉了,所以你的这个过失不忏悔仍然要堕。虽然这个地方讲犯不犯戒律是另外一回事,堕不堕地狱又是另外一回事,这二者之间有这样一种差别。

所以有的时候不犯根本戒,但是过失更大。比如说在别解脱戒律当中讲,你偷一个圣者的东西,你不会犯根本戒,因为圣者他不会有我执的,他不会认为这个东西是我的,但是因为你偷圣者的东西的缘故,对境太严厉了,所以说你堕落的时间还要长,就是这样一种关系。

所以因为此处上师是很严厉的对境的缘故,所以说你对上师生起邪见,梦中生起邪见不忏悔还是要堕的。这个方面必须要历历记住,否则的话如果认为没有过失,或者什么方面不忏悔,最后堕落的时候没办法,后悔莫及的。

若白日出现此等现象,则当于刹那或须臾或未过一昼夜时忏悔。

在白昼出现这个现象,对上师不生信心的时候,马上要忏悔,刹那之间马上忏悔,须臾之间或者说乃至于最慢一个昼夜之间必须要忏悔。

这个仁波切在讲这段的时候也讲过,这个是要分两个情况,比如说自己有的时候在心中对上师生起邪见了,如果心中对上师生邪见的时候,那么马上就应该忏悔,这个时候不需要在上师面前去忏悔,不需要在上师跟前去忏悔。这个时候显现上面上师不知道,你自己内心当中生邪见,上师不知道的,上师不知道的话,你自己在心中马上忏悔,马上就清净了,不需要在上师面前忏悔。

如果在显现上面已经和上师吵架了,或者已经和上师顶嘴了,这个方面你在心中忏悔是不行的,你必须要在上师面前、跟前去忏悔。所以像这样的话,也是作这样一种教诫。

还有以前上师在《小甘露丸》这个小文章中也是讲过,如果自己对于自己的上师生起邪见的时候,不生信心生邪见的时候,马上想这是我着魔了,然后马上想我着魔的时候,这个过失就马上清净了。所以这个也是依靠无垢光尊者《上师心滴》当中的教言观察抉择,这个对我们来讲很重要的,因为有的时候我们保不住自己对上师恒时生起很清净的佛一样的信心,有时候偶尔会生起不如理的想法,当我们生起不如理的想法的时候,马上想我现在已经着魔了,就单单这么一作意的时候,就清净这个过失的,就马上清净的。这个也是很方便的,很殊胜的一种忏悔法,也不需要在上师面前忏悔,而且这样一观想之后就能清净,应该把这样一种教言牢牢记在心中。

若想上师一过失,当思上师一百功德,若说上师一过失,要讲(当颂)上师一百功德。

这个方面从另外一个侧面讲,如果自己想上师的一种过失,那么应该忏悔,或者说应该思考上师一百种功德来进行忏悔。如果说了上师一个过失,应该赞颂上师一百种功德。前面我们讲了如果你说了上师的过失,这个方面应该好好的忏悔,或者当面和上师吵起来争起来,这个方面必须要当面去做发露忏悔。这个方面因为果报很严重,所以自己在平时尽量避免这个事情,尽量知道上师对境很严厉,尽量约束自己的身语意,如果一旦不注意的话,当然这个不是很乐观的事情,但是必须忏悔,忏悔毕竟比不忏悔强得多。

所以在依止上师过程当中,尤其是金刚上师,这个方面要非常注意,否则的话很容易生起这些过患。

今天讲到这个地方!

索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