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辅导 > 心性休息广释 > 正文

大圆满心性休息辅导01

本文作者: 发布时间:2021/10/13 23:45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开始宣讲全知无垢光尊者所造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

《心性休息》是无垢光尊者的三大休息之一,另两部是《禅定休息》和《虚幻休息》。三大休息中,《心性休息》主要宣讲了从凡夫地到佛果之间修证的殊胜关要和窍诀。无垢光尊者在自释中也讲到,凡夫要想成佛,必须依靠殊胜的修法,而《心性休息》就是指导众生如何从凡夫地修证到佛地的法门。我们能够学习这样殊胜的论典,全靠上师的加持。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首先宣讲本论题目,分为大圆满、心性休息和大车疏几个部分。

“大圆满”可以从很多方面进行解释。按照共称或上师的讲解方式,所谓的大圆满,指如理如实、圆满地抉择心的本性。我们的心性本来具备一切功德,如果能够如理如实、圆满地观察和抉择心本性的自相,称之为大圆满。本词在窍诀部份还有其他讲法。

“心性休息”中的“心性”有两种不同解释,即胜义和世俗的心性。胜义中的心性指大空性或如来藏,都是心的本性。我们起心动念的心,它的胜义法性是什么?可以抉择为空性、光明,或者是现空无二的自性。在世俗谛中,心的本性怎么观察呢?平时起心动念的心、贪欲心、嗔恨心或者信心都称之为心性。

那么,该如何理解题目中的“心性”呢?无论按照无垢光尊者的颂词,还是上师仁波切的解释,都应该理解为第二种,即世俗当中的庸俗心。它无始以来漂泊在轮回中没有丝毫停止、休息过。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心一直缘外境而转,缘庸俗的体性而转。无垢光尊者说,无始以来漂泊在轮回中的心性,如今可以休息了。通过什么获得休息呢?通过本论当中所宣讲的殊胜修法和窍诀。如是修持和安住后,就可以将无始以来漂泊的庸俗状态息灭下来,从而获得休息。这方面称之为心性休息。

大圆满心性休息主要指颂词,大车疏主要指注释。因为注释是无垢光尊者亲自造的,所以属于自释。

“大车疏”该如何理解呢?这里主要通过比喻的方式立名。无垢光尊者的三大休息都是通过“车”的方式来安立名字的。《禅定休息》是清净车,《虚幻休息》是妙车,《心性休息》是大车。大车也叫木车,古代共称的大车可以运载很多人,非常稳妥、迅速地到达目的地。同样,我们通过修习《心性休息》的修法,也可以圆满地从凡夫地到达佛地。大乘行者想要解脱或成佛,没有殊胜的关要不行,所以心性休息的修法就是大车。如果真正想成佛,依靠这样殊胜的窍诀,一定可以达到目的。“疏”是注疏,对《心性休息》的颂词进行注疏,所以对《心性休息》所诠释的殊胜修法而做的讲记,叫做大车疏。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这部殊胜的论典,宁玛派自宗共称作圆满的道次第论。很多教派都有圆满的道次第论,格鲁派有《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噶举派也有道次第的修法。作为宁玛派,什么是圆满的道次第论呢?就是《心性休息》。而且这部道次第和其余的修法稍有不同,格鲁派的道次第通过《菩提道次第广论》宣讲显宗,通过《密宗道次第广论》宣讲密宗,即显宗和密宗的道次第分为两部论作宣讲。而无垢光尊者所造的《心性休息》,在一部论当中对于显密进行圆满抉择。前八品主要宣讲显宗道次第,九至十三品宣讲密宗道次第。在宣讲密宗的时候,不但宣讲共同的事部、行部和瑜珈部的修法,连无上大圆满的修法在内都做了详尽的观察。《心性休息》是非常有特色、非常殊胜的道次第,自从问世以来受到了宁玛派传承大德和修行者的高度重视。通过闻思修习这部论典和无垢光尊者的加持力,宁玛派修学者现证解脱、现证佛果的不记其数。因此,本论是实修的窍诀。

共称来说,《心性休息》由三个部分组成:颂词、注释和实修法。实修法即《三处三善引导文》中的141个实修窍诀。如果每天对这些修法进行观想,将从暇满难得到大圆满的教义融入自性,如理如实的修持并祈祷无垢光尊者和传承根本上师的加持,修行者在短期内就可以现证本性。上师仁波切经常提到的汉僧明慧比丘尼,她以前也在上师面前听闻《心性休息》的颂词和修法,最后现证了解脱道,这些大家都很清楚。

我们对于《心性休息》应该好好钻研,不应认为这仅是一部注释很广的论典而已,实际上,它讲的都是指引我们的心趣向解脱,并使法义融入内心的殊胜修法。法王如意宝曾造了很多论典,其中的《忠言心之明点》就是《心性休息》的摄义。我们从暇满难得乃至于大圆满之间的次第可以一一观察,就会知道这是一部非常圆满的道次第修法。

以上已讲完论名,下面介绍一下本论的作者。

全知无垢光尊者  著

全知无垢光尊者也称为龙钦巴尊者,或全知龙钦绕降尊者,在宁玛派中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因为尊者将立法理论和实修窍诀都做了设计,然后造成殊胜的论典,大圆满法才慢慢流传下来。后代修行人对无垢光尊者充满了信心,对尊者的论著及流传下来的殊胜修法都比较重视。每个修行人都对尊者精进祈祷,历史上的祈祷文不可计数。如果我们平时念诵尊者的祈祷文,经常观想尊者的修法,就会得到意传加持。历史上很多高僧大德,在修法境界或梦境中都见过尊者,得到加持后,瞬然之间通达殊胜的密法关要,获得解脱、现证佛果的也不计其数。

意子智悲光尊者,也是在三次见到无垢光尊者,获得彻底证悟之后才开始引导弟子修习《心性休息》。法王如意宝以前著重传讲无垢光尊者和麦彭仁波切的修法,上师仁波切也对两大尊者的教法翻译了很多,对两大尊者的信心非常大。对于我们来讲,能够对无垢光尊者和麦彭仁波切生起信心,也来自于大恩上师的加持。无垢光尊者中兴了宁玛派,如果没有尊者,很多大圆满的实修窍诀和理论早已隐没了。正是在尊者之后,大圆满教法才又开始复兴。

无垢光尊者的传记也非常稀有。尊者的出生,为求法而作苦行,现证功德,修证法义,得到上师、护法开许后造殊胜论著,弘扬大圆满心滴教法,最后以不可思议的方式趣入涅槃。而且在传记中讲,如果能够得到一粒尊者的舍利子,并带在身上的话,一切天魔不能接近。也就是说,尊者是大圆满证悟最高的瑜伽士、文殊菩萨和普贤王如来的化身,这方面的功德无法宣讲。如果要真正了解,可以拜读上师仁波切翻译的尊者传记,能够进一步加深对无垢光尊者的信心。

以上已讲完造论者。

索达吉堪布  译

译者是上师索达吉堪布仁波切。很早以前,上师就有意翻译,后经很多汉族弟子再再请求,开始翻译并进行宣讲。如此,才有现在以汉文宣讲《心性休息》前八品的机会。

下面讲解梵语、藏语和汉意的对照。

梵语:玛哈善德紫大布占达哲德玛哈RA塔那玛

本论不是从印度语翻译成藏语,而是无垢光尊者用藏语直接造论。为什么在造论前加梵语呢?和《量理宝藏论》一样,虽然不是从印度语翻译过来的,但添加梵语有很多必要性。第一,通过念诵梵语名称可以得到加持,在相续中种下梵语的习气,便于以后遇到以梵语宣讲佛法的佛陀、论师和殊胜教法;第二,梵语加持力很大;第三,通过梵语忆念本师释迦牟尼佛、以梵语传法的班智达以及各大译师,比如从梵语翻译为藏语或汉语的翻译家。如果我们单看梵语,除了能够读以外,意思完全不了解。之所以能够知道《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都是依靠翻译家的恩德。

藏语:竹巴钦波思涅昂素追瓦向达钦波

汉意: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下面是顶礼句:

顶礼普贤如来!

这是总顶礼。大圆满教法是普贤王如来作为初祖传下来的。在我们的传承祈祷文和皈依境中,普贤王如来是原始佛。想要学习和通达大圆满的后学者,都要知道教法的来源是普贤王如来,所以最初顶礼普贤如来。从很多传记和修法窍诀中,我们知道无垢光尊者是普贤王如来的化身,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等也与普贤王如来的本体无二无别。很多修行者都将自己的上师看作与普贤王如来无二无别,华智仁波切的《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也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所以真正对上师有信心的话,不是将上师看成凡夫人、阿罗汉或菩萨,而是看成与普贤王如来无二无别。最终大圆满行人都愿为了获得普贤王如来的果位而回向。虽与释迦佛的本体一样,但在大圆满教言中,普贤王如来是教法传承的原始佛,所以大部分都对普贤王如来作顶礼。

下面是注释中的顶礼句,主要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间接顶礼三宝:

具德二资海云中具寂乐雨,百种自性功德严饰三身舞,

智悲苍鸣梵天大鼓声阵阵,顶礼众生主尊佛法僧三宝。

为什么说主要顶礼佛陀,而间接顶礼法和僧呢?因为一二三句都是讲佛陀的功德,佛陀出世才会宣讲妙法,有了妙法才会出现僧众,所以前三句都是对佛陀作顶礼。顶礼佛陀后,间接对法和僧作顶礼,最后一句顶礼众生主尊佛法僧三宝。

对于佛法僧三宝或自己的上师,有很多不同的顶礼方式。可以对智悲力,或者圆满二资粮而具备自利利他的功德作忆念和顶礼,也可以将所顶礼的名字,比如上师的名字,嵌在颂词中作顶礼。这里对佛陀如何顶礼呢?主要是忆念佛陀的功德,内心生起恭敬心,从而导致三门的礼敬,身体不由自主地作礼拜;语言不由自主地作赞叹;意不由自主地生起思念或恭敬之心。

“具德二资海云中具寂乐雨”,“具德二资”指具有完善的福德或功德,“二资”指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福德和智慧两种资粮是出生大乘菩萨或大乘菩提的不共正因,所以多以二资圆满的方式对佛陀作顶礼。“海”和“云”表示在福德、智慧资粮的大海中出现一种雨云。在很多颂词和修饰文中都提到过,搅拌大海后,从大海的蒸汽中会显现一种云。也就是说,从无边无际的二资粮大海中,会产生一种妙云。“云中具寂乐雨”,这种饱含雨水的云是比喻,意义是从二资粮中会产生寂乐的殊胜功德,二资粮中产生寂乐的殊胜功德对应大海中出现饱含雨水的妙云。这是对于佛陀的法身、佛陀的自利如是做了观察,佛陀的自利是圆满二资粮后具备“寂”和“乐”两种殊胜自性。寂主要是寂灭,寂灭了一切分别念、烦恼和二障。乐是获得大乐,大乐不是我们平时所讲的和痛苦相对的乐,它是有为法自性,可以转变而不究竟,一般凡夫也可以具备。而这里的大乐,是超越了苦乐界限的殊胜智慧状态,称为安乐。佛陀在二资圆满之后,必定会具备寂、乐两种功德。因此,这里主要是佛陀的自利功德。

下面开始逐渐呈现通过自利功德而引发的他利功德。

“百种自性功德严饰三身舞”,“百种自性功德”,佛陀获得了法身之后,是不是什么都不存在,空荡荡像虚空一样呢?不是的。有时我们认为,法身由空性产生,一切无所缘称之为法身,从而容易把法身误解为是空荡荡的自性,像虚空一样不会具备任何显现法。为了遣除这样的怀疑,这里说,在法身的自性中具备“百种功德”。“百种”并非定数,不是只有一百种,不能有一千种。“百”是非常多的意思,数量多则以百作代表。百种功德就是无量无边或极其多的意思。自性功德是指和法身无二无别,不是别别存在的。比如法身具备的殊胜的智慧、三摩地等等都称为自性功德。

百种自性功德“严饰”了什么?严饰了法身的殊胜自性。比如虚空代表法身,如果虚空中没有日月星辰也不庄严,日月星辰就是虚空的庄严。同样,百种自性功德严饰了殊胜法身。“三身舞”的“舞”不是跳舞,而是幻化或游舞。“三身”称为法报化三身。对于三身,我们容易误解成是别别他体,但学完《经观庄严论》后,大家都应该知道,法报化三身是一个自性从三个侧面的不同表示。从佛陀自已的侧面讲是法身,从登地菩萨受用的侧面讲是报身,从阿罗汉、二乘和一般具缚凡夫能够清净依止、领受加持的对境侧面讲是化身。因此三身只是通过三种对境而显现的三种不同状态而已,实际上是一个本体的三个侧面,同一自性中所具有的。如果三身是同一自性的话,前面的百种功德所严饰的法身也应该理解成是一个本体,而不是别别他体。

“智悲苍鸣梵天大鼓声阵阵”,佛陀通过智悲圆满的方式传妙法后,开始了救度众生的事业。平时打雷或者龙声、龙吟称为“苍鸣”。“智悲苍鸣”在佛陀圆满的智慧和悲心会宣唱殊胜法音,如同梵天大鼓一样,不断传来阵阵妙音。“梵天大鼓”主要根据众生的不同意乐、根性而振响,可以使众生获得殊胜安乐。同样,佛陀通过智悲圆满而传的妙法,也能够引导众生走出无明痴暗,而获得殊胜的解脱果位。这里主要讲具备三身的佛陀是如何传法及利益众生的。

“顶礼众生主尊佛法僧三宝”,最后一句以总结的方式,对众生主尊佛法僧三宝作顶礼。前三句主要从佛宝的侧面作顶礼和观察,间接顶礼了法宝和僧宝。因为佛陀出世会宣讲正法,众生修习法义而证悟而成为僧宝。从这个角度观察,是顶礼佛法僧三宝。

下面顶礼邬金莲花生大士。

邬金海岛莲花茎之上,如来幻化自性任运成,

灿然妙相随好圆满者,迎请莲师入我意莲海。

这个颂词的加持力很大。法王如意宝在宣讲新的经论前,上师仁波切有时在讲新的论典前,都要念诵这个颂词祈祷加持,迎请莲师进入自己心中,与自己无二无别。因为莲花生大士是宁玛派的祖师,每一个宁玛派的修行人都必须要通过祈祷莲师来遣除外、内、密障碍,这对于获证大圆满十分有必要。莲师祈祷文有很多,像七句祈祷文、除障祈祷文等等也很殊胜,为什么本论这个颂词尤为殊胜呢?因为是无垢光尊者亲自作的,无垢光尊者和莲花生大士、布玛莫扎、普贤王如来无二无别,智慧和悲心一切圆满,因此我们能够背下这个颂词,平时精进念诵、祈祷,非常有必要。

“邬金海岛莲花茎之上”,主要是宣讲了莲师降生的事业和功德,莲花生大士降生在邬金刹土中海岛的莲花茎上。一般印度、阿富汉、或斯里兰卡一带称为邬金。

“如来幻化自性任运成”,降生的方式是如来的幻化,自性任运成就,不是通过世间的父精母血而生。很多传记记载,阿弥陀佛的心间变化出“舍”字照射到莲花茎上,莲花生大士即于瞬然之间降生,莲师生下来时就已具备佛陀的功德。

“灿然妙相随好圆满者”,降生后具备三十二妙相和八十随行好。《宝性论》中讲,三十二妙相是从粗大的部分观察,八十种随行好是从细致的方式再对妙相作严饰,莲师的妙相和随好都是圆满的。

“迎请莲师入我意莲海”,莲海是对意作比喻,意莲海是把自己的心意比喻成莲花海。祈祷莲花生大士进入到莲花海中,即进入到我的心中作加持,让莲师的心和我的心无二无别,这样顶礼、祈祷和迎请。如果我们平时这样念,莲士一定会入于自己的心相续中作加持。虽然是具备很多烦恼、实执和束缚的凡夫,但如果能够恒时修持上师瑜伽,迎请圣者住于自己心中,最终一定会和圣者相应。自己的心会变成和正法相应,最终成就转凡成圣的功德。

下面是顶礼自己的心性。

本来光明无垢中现诸轮涅,无生自性无二本体圆正觉,

有无常断来去皆无非思境,顶礼不缘贤劣取舍无为心。

这里的心,和本论标题中的心性不是同样的意思。前面我们讲,心性有两层意思。一指胜义心性,一指世俗、庸俗心性。标题的“心性休息”主要指庸俗心性,而本顶礼中的心性主要指胜义心性,这是有差别的。

“本来光明无垢中现诸轮涅”,“本来光明无垢”指自己心的本性是圆满的如来藏本体。“本来光明”指无为法,“本来”指不通过先无后有、因缘生灭而造作的体性。“光明”指本体中无有客尘的功德法。“无垢”指本来无有垢染的客尘。像《定解宝灯论》中第六个问题所诠释的一样,在如来藏本基中可以显现一切轮涅万法。

“无生自性无二本体圆正觉”,“无生自性”指心性的第二个侧面。心性的第一个侧面是光明。光明和无生自性本来是一个本体的两个侧面。如果单单讲光明,很多众生容易产生实有或恒常的实执,所以接下来宣讲无生自性。虽然心性的本体是光明无垢的,但同时还是无生的自性,是大空性的本体,诠释了如来藏的本体是现空无二、光明与空性无二的。“无二”主要是归摄前面的光明和无生自性,无生自性即是光明无垢。虽然分开宣讲,首先讲光明,再讲无生自性,但是分开讲并不意味着二体是别别他体。为了遣除我们的执著,让我们知道二者的自性,接下来就讲了无二。无二就是法身的光明和空性本身是一个自性。“本体圆正觉”指这样无二的本体是圆满的正觉。这个圆满的正觉不在他处,就在自己的心性中。我们现在起心动念的心,就是圆满正觉的本体。

这样圆满正觉的本体具备什么特法呢?

“有无常断来去皆无非思境”,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有无常断来去皆无”,二是“非思境”。“有无常断来去皆无”在《中论》的顶礼句中也讲过,一切常断来去或者一异都是寂灭的自性。这样的如来藏本体,不存在有无、常断、来去,因为这些都是有为法,是迁变不具自性的。

为什么“有无”皆无,或者远离了有无的自性呢?第一句“本来光明无垢”简别了不是“无”的自性,第二句“无生自性”简别了不是“有”的自性,所以有和无都是众生的分别念执著产生的增益,不是它本身的状态。我们认为如来藏有而空性无,实际上,这仅是分别念而已,根本不是实相,不是智慧。因此在心性的如来藏中,有和无是远离的。为什么“常断”皆无?常断也是远离的。虽然有时说光明恒常,但这不是凡夫面前的恒常。“无生自性”遣除了恒常,“本来光明”遣除了断灭。为什么“来去”皆无?主要是简别它不是有为法,不是通过因缘造作的法。如果通过因缘造作,刚开始不存在,因缘具备之后,这样的功德法才来了。“来”指已经显现,以前不存在,现在来到我的心中。这样的功德是不是真正来到我们心中呢?有时从名言讲解来看,我们以前没有,现在已经得到,叫来。实际上,它是一种大无为法的自性,从来没有新来的功德法。有没有“去”呢?如果是刹那生灭的法,来之后要去,生之后要灭,这是自性。而如来藏光明是无为法,既然没有来,也不会有去。来去是有为法的体相,所以有无常断来去皆无。

“非思境”是讲如来藏的自性,或者明空无二的本体不是凡夫人思维的境界。《入行论·智慧品》中讲的“胜义非心境”也是这个意思。胜义谛不是凡夫人思维的境界,凡夫人思维的境界是世俗谛所摄。如来藏的自性不是客尘法,而是胜义谛的本体,所以不是凡夫人思维的境界。我们只能通过相似的方式去思考它的总相而已。真正如来藏的光明体相必须现证,然后不可言说、不可思维的智慧本体才会显露出来。

有无常断来去简别了如来藏的本体不是有为法,同时,非思境简别了它不是世俗谛的法。通过世俗谛的观察,无法了解它的自性,必须通过窍诀关要去观察、修习和现证,才可以真正直达心的本性。

“顶礼不缘贤劣取舍无为心”,心的用法非常多,比如庸俗的心、心意识即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等等,有时指真心,即法性、如来藏。此处只是一个心的名称,实际上是无为、无漏的智慧,这样才能称为无为心。为什么无为无漏呢?无为无漏才能圆满诠释它的状态,而无漏有为不一定是不迁变的如来藏的智慧。因为无漏是圣者,无为是不变化的,所以无为无漏才是殊胜智慧获得实相的状态。“不缘贤劣”指既不执著贤善的如来界、涅槃界,或殊胜的功德法,也不执著下劣的地狱、轮回,或烦恼心等等。为什么不缘贤劣呢?因为它是无为心,无为心是缘智慧的本体,不会缘分别念去执著,所以,不会去缘如来、众生、轮回、涅槃等的客尘法。

下面讲立誓或立宗,即发誓造论的颂词。为什么要造这部大车疏呢?无垢光尊者在颂词中讲,造本论典具有很大的必要。大圆满传承上师无垢光尊者,是通过什么样的等起、意乐来造这个论典?作为后学的我们了解这一点之后,就会有一种触动,会对他老人家的悲心和智慧产生感恩戴德之情。遇到了这样殊胜的法,就应该精进地学习和掌握,精进地实修,才能对得起无垢光尊者造论的等起。

为引无余众生趋入三世佛,胜寂悦意宝洲汇集经续义,

明示令众昼夜精勤心向寂,解脱三有甚深圣道大车疏。

“为引无余众生趋入三世佛,胜寂悦意宝洲”,从这里断句。尊者造大车疏是为了引导无余众生趋入三世佛的胜寂悦意宝洲。“无余众生”指所有众生。“悦意宝洲”是比喻,把三世佛证悟的境界比喻成悦意的宝洲。悦意宝洲具备珍宝、花园及各种受用,众生到了那里都会心生欢喜而不愿离开。三世诸佛所现证的境界,就是胜寂悦意宝洲。“胜”指殊胜,“寂”指寂灭。寂灭有很多种,小乘的寂灭,外道相似的或假的寂灭和佛的寂灭等。胜寂指佛陀所安住的,具有殊胜功德自性的寂灭本体。为了让众生趋入到宝洲中,所以造论。

造论的方式是什么呢?“汇集经续义,明示令众昼夜精勤心向寂”。造论时,不仅运用了广大的理证,同时也汇集了各种教证。“经”主要指佛陀所宣讲的显宗经典,“续”主要指佛陀宣讲的密法。除此以外,《大车疏》中还有大德们修证的窍诀和殊胜的论著,慢慢学下去就会知道,在这部大车疏中的教证是非常丰富的,而且所诠释的修法窍诀也非常正确、极为圆满。“汇集经续义”说明造本论不是没有依据的,而是汇集了了义的续部,《中论》《入中论》《亲友书》《致弟子书》和《入菩萨行论》等很多殊胜论典,尤其是经典,以及印度论师所造的论典。

“明示”指非常明显的开示或阐释。“令众昼夜精勤心向寂”,可以使一切与本法有缘分,具信心、福德的众生,能够昼夜不停精进地心向于寂灭正法的圣道。修学者必须要具备信心,对谁有信心呢?对无垢光尊者本人和《大车疏》这部论典必须要有信心,同时也要具备福德,否则没办法遇到此论,不能圆满学习和生起修行的心,乃至于最后根本没有机会去修证这部论典,作为这样一种论典的具缘者,需要很多条件。因为本论很深,所以我们平时供护法时,要再再地祈祷护法神、三宝上师的加持,同时多祈祷无垢光尊者加持,来遣除整体障碍,尤其是闻思修这部论典过程中的障碍。通过这次学习,真正在相续中得到最大收获,这是我们学习本论的最终目的。令众昼夜精勤心向寂,“众”是具缘者,令具缘者白天、夜晚同样精进,“心向寂”并且心能够趋向于寂灭的正法。

“解脱三有甚深圣道大车疏”,《大车疏》能够明示,让众生昼夜修法,真正从三界轮回中获得彻底解脱的甚深圣道。无垢光尊者在这里讲到了造论的等起、原因和目的。为什么造论?为了后代众生能够尽快趋向解脱。

能宣说诸法之一论——大圆满心性休息分三:一、入造论之初义;二、广说真实论义;三、宣说究竟末义。

“宣说诸法”指佛陀出世后宣讲了八万四千法门,也宣讲了很多密宗的法门,大德们也造了很多解释经续的殊胜著述。实际上,佛陀的圣教浩如烟海,八万四千法门只不过是一种说法而已,表示它非常丰富、各种各样。因为共称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所以为了调伏众生烦恼也相应出现了八万四千法门,而真正的窍诀和讲法是无量无边的。

“能宣说诸法之一论”体现了《大车疏》的优越和特殊性。末法时代的众生寿命短暂,心态变来变去,福德非常浅薄,罪障非常深重。在这种状态中,要学习、精通和修习全部显密佛法,是不可能的。所以,很多大德都说,归摄一切修法的关要而作意非常重要。《心性休息》的特点,就是在一个论典当中,宣讲了一切万法,这是非常稀有的造论方式。

从暇满难得、寿命无常、轮回痛苦和业因果等四种厌世心开始,再依止善知识修解脱道,然后是皈依、发菩提心的殊胜加行,再趋入生起次第、圆满次第,最后修持大圆满。从共同乘的暇满难得到不共最上乘大圆满的所有修法全部涵盖,本论当之无愧是宣说诸法的论典。

《大圆满心性休息》的内容分三方面进行宣讲。

一(入造论之初义)分二:一、顶礼;二、立宗。

前面已经顶礼了普贤如来,又顶礼了三宝,为什么这里还要顶礼呢?顶礼普贤如来是总的顶礼句,顶礼佛法僧三宝是注释大车疏的顶礼句,而科判中是颂词的顶礼句,以上是三种不同的层次。立宗也是颂词中的立宗,和前面有不同的层次,没有互相抵触、或者重复的过失。

一者顶礼:

诸佛出世,佛法也由高僧大德的恩德得以住世,

首先从总的方面,宣讲如今佛法住世的情况。我们要修习佛法,第一个条件是诸佛必须出世。如果佛陀不出世,谁来说法呢?虽然有外道说法,但这些法经不起观察,通过殊胜的智慧观察,都不是能够解脱乃至成佛的殊胜方便。所以,要得以修行正法,必须要佛陀出世。现在在十方刹土中,都有佛陀出世。尤其是在南瞻部洲,贤劫导师当中的第四能仁,本师释迦牟尼佛出世,然后宣讲正法。

第二个条件,佛法由高僧大德的恩德得以住世。虽然佛陀出世后宣讲了正法,但如果没有高僧大德们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修证,我们如何能获得听闻和修行正法的机会呢?佛教史中讲到了付法的因缘。《付法传》中讲初祖、二祖、三祖分别是谁,他们是怎样一代又一代把佛法传承下来的,所以佛法传到现在并不容易,必须要通过这些具有悲心、智慧的殊胜士夫们不断地出世、住持、修证、传授,我们现在才得以听闻而修习。佛法能够得以住世并传到现在,都是高僧大德的恩德。

虽然我们也许不是高僧大德,但自己也有责任使佛法住世。从释迦牟尼佛到自己根本上师之间,佛法一代又一代传下来,没有间断。如果因为我们的懈怠和不如法的行为,而导致佛法断在自己这一代,是非常羞耻的事情。如果我们有能力,必须要想尽一切办法让佛法住世,即使没有能力,也要间接地去帮助佛法住世。比如自己没有讲解的能力,也必须要去听闻。如果世界上有能够讲法的高僧大德,下面没有一个人听法,那么他给谁讲?如果没有讲下去,也没有人学习,那么佛法就会慢慢地衰败。有能力的话,最好亲自修证佛法,使自己成为堪能住持圣教的持教大德,就是有殊胜的证悟功德。即使没有证悟功德,也必须要有教法功德,即无误通达经典、论典或续部后,可以宣讲。虽然这不及证悟后的宣讲,但无论如何,如果有人宣讲,佛法还是会传递下去。实在不行,也必须要好好听闻或者修行。最差的情况,也千万不要做障碍。在佛弟子身上,对这些方面必须要一一做观察。

自己已获难得暇满人身,

这是修习佛法的第三个条件。虽然诸佛已出世,佛法也住世,但如果自己没有获得暇满人身,则佛法和自己是别别无关的。就像我们在学佛或出家前,佛法已经住世了,但因为我们没有接触到佛法,所以佛法的存在和自己没有关系。只有自己获得暇满人身,才堪能去值遇这样的教法,所以暇满人身和普通人身有很大差别,绝不相同的。暇满人身指堪能接受教法,能够修持教法的闲暇圆满的自性。普通造业的人身或其他的庸俗人身不能称为暇满人身。从大略的角度来讲,在座的每位道友都具备暇满人身,如果细致的观察,就不敢肯定了。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也讲,具备暇满人身需要很多支分条件,如果一一观察,真正具备暇满人身的人并不多。不过,总的来说,可以相信佛法、能够修习佛法也是暇满的人身了。

此时,为了使自他一切众生渡过轮回大苦海,而无误完整地宣说一个人从初学到现前菩提之间修行显密如海法理之次第,

如果按照次第来,获得暇满人身之后应该怎样呢?从严格层面来讲,虽然也有浪费的,但真正善用暇满人身的有两种情况。一是趋入到小乘修法中,二是趋入到大乘修法中。也就是说,第一种是趋入到小乘的寂灭中,最多自己获得寂灭,度化少部分众生,成就小乘果。第二种是善巧使用暇满人身,修持显密教法,最终不但自己获得解脱,而且将一切众生都安置在佛位。应该怎样使用暇满人身呢?无垢光尊者引导我们,在这个时候我们要将暇满人身用于修行大乘。

这里讲得很清楚,“为了使自他一切众生”,而不是自己一个人,而是要从大乘作意来使用暇满人身,必须发菩提心,然后修持菩提心,才能真正成为大乘的修法。

“而无误完整地宣说一个人从初学到现前菩提之间修行显密如海法理之次第”,一个人从初学到现前菩提不是容易的事。按显宗说法来讲,利根者于三个无数劫中精进才会获证菩提。大圆满修法主要是讲密宗修法,讲高一些就是阿底瑜伽,只是第九乘才是大圆满,有时统称大圆满修法,也是在大圆满法的修法中包含了共同加行和不共加行等等,所以从这个方面讲也是可以的。初学者在最快的时间当中现证菩提的修行、如海法理的次第就在本论宣讲。

我今撰著能令轮回中疲倦的心性于寂静洲得到休息并圆满诸乘之义的论典——大圆满心性休息,

为了让修学者知道从初学到菩提之间应该如何修持,“我”指无垢光尊者,现在开始撰著能够令轮回当中疲倦的心性,在寂静洲获得休息、得到安息并圆满一切诸乘法义的论典——《大圆满心性休息》。

前面已经讲过,因为众生在轮回中,没有值遇过能够使心性得以休息的正法,所以我们的心性很疲倦。可能有人会认为,我的心不疲倦,我的性格很开朗,从来没有疲倦过。这里的疲倦,不是这样的意思。实际上我们的心每一天、每一刹那,乃至梦中都在不断地分别、执著外法,从来没有休息过,一直是处于疲倦的状态。如果我们的心处于执著外境、身体、感受、名声等状态,就没办法获得休息。因此,《心性休息》很殊胜,它能够使我们的心真正得到调整和休息。而且,使我们的心在这一世开始成熟。因为成熟无分别者的智慧、证悟大圆满的智慧并不容易,所以必须按照次第来,使我们的心逐步与正法相应。本论中就讲到了次第相应的过程,首先生起出离心,然后生起菩提心,再修持不共加行,这样逐渐成熟。最后堪能接受大圆满的教义,通过上师灌顶和窍诀的加持,就可以在最快速度中获证解脱。显宗和密宗的不共之处之一,在于密宗有很多窍诀性的讲法和修持方式。本论中也讲了很多如是的修持方法。

通过学习本论,我们首先要圆满的了解从初学到成就大圆满之间的整个系统,然后使用《三处三善引导文》趋入修行,可以每天修一个修法,或者三天、五天、七天修一个修法。这样我们的心就慢慢成熟、调柔了,最后可以现证殊胜的功德。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即入造论之初义、广说真实论义和宣说究竟末义。第一个科判入造论之初义分为顶礼和立宗,现在正在讲顶礼句。在顶礼句的颂词之前,无垢光尊者造了引文,主要讲了佛法如何通过诸佛及高僧大德的恩德而得以住世;众生趣入佛法要具备获得暇满自性的必要条件;为了趣入无上精华了义的修法必须要发起菩提心;然后开始修学从起步到现证菩提之间的一切精华修法要义。引文说明了无垢光尊者造本论的等起。

全文共有十三品,

从显宗到密乘之间一一进行观察。首先讲顶礼句:

本来怙主功德海,智悲自性不可测,

诸佛佛子如意源,顶礼散利乐云者。

最后一句在新的译本中译为“散利乐云尊前礼”,顶礼句主要是对普贤如来或和普贤如来无二无别的诸佛和上师作殊胜顶礼。

“本来怙主功德海”,怙主诸佛具备无量无边的功德法,就像大海一样深广而不可测。“本来怙主”指原始普贤王如来,或已经现证与普贤如来无二无别果位的一切诸佛和上师。

“智悲自性不可测”,诸佛、上师所具备的智慧和悲心的自性是甚深不可测的。所谓的甚深,不是我们所理解的黑洞洞或没有边际的状态。因为凡夫人的分别心没办法了解、没办法揣测,所以称之为甚深。这样的智慧和悲心是无二双运的,平时我们的智慧是一种分别念,我们的悲心也是有缘悲心,二者都是世俗中可思可议的境界。而佛陀的智慧是无分别的悲心,悲心也是无分别的智慧,二者都是圣者不可思议的境界。所以,这样的智悲自性是不可以揣测的。

“诸佛佛子如意源”,“如意”指如意宝,比喻前面的诸佛佛子。诸佛佛子如意宝的源泉是什么呢?这是本来怙主功德海,智悲自性不可测的分支含义。具备智悲自性的诸佛所宣讲的妙法,后学者依之修学,就会成为诸佛佛子。即随着修行者的精进和信心等,相应的会成为菩萨或究竟成佛。一切诸佛及佛子都称为如意宝,因为这些诸佛、佛子能够满足一切众生世间、出世间的愿望。一切诸佛佛子如意宝的源泉就是智悲自性。

“顶礼散利乐云者”,新译是散利乐云尊前礼,在散发一切利乐大云的尊者(诸佛)前恭敬地作顶礼。《大乘经庄严论》中对利和乐作过观察,“利”指今生的利益,“乐”指后世的安乐,或者说今生的安乐和后世的利益。总之,利和乐二者是别别解释的。后学者通过依止诸佛菩萨或上师,就会知道如何取舍,如何修持正法。所以,今生中一定会获得利益。通过这样的善根功德法,来世一定会获得暂时或究竟的快乐。

于本基中现前菩提的怙主导师出有坏圆满如海断证功德,

“本基”指如来藏自性,每个众生都具备这样的本性。《定解宝灯论》中讲,按照共同乘或者二转法轮以下来看,本基指蕴界处和空性无二无别;按照三转了义法来讲,本基指大空性和如来藏光明无二无别。可见,本基是无为法的自性,无论在最初迷惑,还是在中间修道或最后成佛时,都一直保持不变。所以,成佛或现前菩提,也是在本基中,离开本基之外,没有单独的佛果。本基中具备了一切如海功德法、无量无边的自性功德。所以,心性中本来有如来藏,无论是实修、证悟法性或最终现证菩提,都是在本基中显现、圆满的。所以,“于本基中现前菩提”。

“怙主导师”是对佛陀的称呼,“出有坏”也是佛陀的异名。“圆满具备如海断证功德”,佛陀成佛之后,有无量无边的断的功德和证的功德。断的功德归纳起来就是烦恼障和所知障。或者说,佛陀彻底断掉了烦恼障和所知障的因——人我执和法我执,因此烦恼障和所知障跟随而断除。“圆满断德”指无余断尽二障的粗大烦恼和微细习气。“圆满证德”指证悟二无我空性、菩提自性而获得一切智慧和功德。

具足身语意无尽庄严轮,

“身语意无尽庄严轮”是密宗中的术语,指身体、语言和意都具备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轮”指从此到彼一直不停息。真正获得了圆满功德之后,度化众生的事业是无法停息的。身体的无尽庄严体现为三十二相、八十随好,语言的无尽庄严体现为六十梵音,意的无尽庄严体现为两种或五种智慧。无论在密宗还是在显宗中,只要真正获得了佛果,没有一个不具备身语意无尽庄严轮的,无二无别。

彼之卓越智慧与悲心是以寻伺分别心无法揣测的。

这里讲的是颂词中的“智悲自性不可测”。佛陀卓越的智慧和无与伦比的大悲心,以凡夫人的寻思分别心根本没办法进行揣测。如果讲得深一点,佛陀真正的自相智慧和悲心,连十地菩萨也没办法了解和揣测。虽然十地菩萨的证悟已经非常圆满,有的经论中讲,十地菩萨的智慧和佛非常接近,但按照最了义的观点来看,二者智慧的差距仍像牛蹄水和大海水,或萤火虫和太阳的光明一样。十地菩萨在出定位有细微的分别心,只要是寻伺分别心都无法揣测、无法圆满了解佛陀的智慧和大悲的功德。

勤修其所演说之妙法是产生三世诸佛佛子如意宝的源泉,

这里讲“诸佛佛子如意源”。具备智慧和悲心的诸佛,安住于世间主要是为了说法度化众生。如果勤修佛陀所宣讲的妙法,就可以产生三世诸佛佛子如意宝,即佛陀的智慧和大悲心就是产生后来诸佛佛子如意宝的来源。

可使尽虚空际的一切众生随各自意愿获得人天之暂时安乐,以及随根基缘份获得三菩提之究竟安乐,最终现前遍知佛陀大菩提的果位。

这里讲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世间道,第二、三层次主要讲出世间道。

第一个层次,“随各自意愿获得人天之暂时安乐”。尽虚空界的一切众生,只要缘佛陀所宣讲的妙法去实行,无论想获得今生福德还是想获得来世人天安乐,都可以圆满各自的意愿。比如,佛陀教导佛弟子要布施、守持戒律、安忍,如果今生当中精进的上供下施,后世一定可以获得极为广大的财富受用;如果这一世精进的守持五戒十善,或者守持根本戒不犯,后世可以获得人天善趣的身份;如果今生中能修持安忍,后世一定可以获得殊妙的容色,自己的容貌会非常庄严。这些都是获得人天暂时的安乐,它的因来自于行持佛陀所宣讲的妙法。虽然众生各自的根性和意乐不相同,只要缘佛法进行修持,都可以获得暂时的利益和人天的安乐。

第二个层次,“以及随根基缘份获得三菩提之究竟安乐”。根据众生各自种性苏醒的不同根基和缘份——声闻种性、缘觉种性或菩萨种性等不同层次,入道后修持正法,最终获得的三菩提安乐也是不同的。声闻、缘觉可以通过修持佛陀所宣讲的四谛、十二因缘的妙法,而分别获得声闻菩提果、缘觉菩提果;菩萨可以通过修持佛陀所宣讲的六度、四摄、大悲空性藏等,最终获得佛果。获得三菩提究竟安乐的来源,也是不可测量的智悲自性。

第三个层次,“最终现前遍知佛陀大菩提的果位”。不管是最初随各自意乐而获得人天暂时安乐的众生,还是随根基缘份而获得声闻、缘觉、菩萨果位的众生,因为和佛陀结缘的缘故,最终必定会现前遍知佛陀的大菩提果位。

这方面有很多殊胜的根据,《宝性论》讲得尤其透彻。第一个根据,在三转法轮以上宣讲,每个众生都具备如来藏,宁玛派自宗的《心性休息》也承许这一点。每个众生都具备如来藏,这是一个最近取的因。第二个根据,佛陀度化众生的事业是不停息的。佛陀住在世间会恒时转动法轮、恒时利益众生,通过无量、不可思议的方便来接引众生,跟众生结缘。所以,不管跟佛陀结上什么样的缘份,因为自相续中的如来藏与佛陀智慧大悲的自性都不停息的缘故,一切众生最终都会获得遍知的大菩提果位。

如是于圣尊普贤如来等十方三世诸佛佛子前顶礼。

了知这样的自性之后,于圣尊普贤如来为首的十方三世诸佛,以及随诸佛修学、超胜凡夫境界的一切菩萨面前作顶礼。因为了知他们的殊胜功德,他们是一切诸佛佛子如意宝的源泉,是能够引导众生趋向于解脱果位的殊胜航船,所以,必须在他们面前作顶礼。以顶礼来表示恭敬、表示内心当中的随喜赞叹,也表示随学的决心。如果内心没有信服,不会在三世诸佛前顶礼,之所以顶礼说明了了知他们的殊胜功德。如果我们要获得这种殊胜的果位,必须要随学他们,必须要对这种殊胜的对境作顶礼,折伏我慢,圆满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

其中,本来怙主功德海,如《幻化网》云:“怙主本来圆正觉,功德珍宝大海洋。”

全知无垢光尊者引用“怙主本来圆正觉,功德珍宝大海洋”宣讲本来怙主功德海。“怙主本来圆正觉”普贤如来是本来的圆满正觉,“功德珍宝大海洋”相续中所具备的珍宝功德犹如海洋一样,无法测量边际。

圆满一切智悲智慧者非佛陀莫属。

“圆满一切智悲智慧者非佛陀莫属”是从“智悲自性不可测”的侧面宣讲佛陀的功德。“智悲智慧”指智悲的自性和所具备圆满智慧的自性,是不重复的。有时智、悲分开讲;有时智、悲同指智慧的本体,除了智慧的本体之外,没有别别的悲心,也没有别别的智慧。

《中观四百论》云:“故除佛无有,如实号如来。”

在《四百论》中,圣天菩萨也赞叹:除佛之外,没有能够如实号如来的补特迦罗士夫。因为佛陀的出入吸都是为了利益有情,而且具备一切自性功德法,所以只有佛才能真正的称为如来。

这些也是具足因果、缘起方产生的。

佛陀的智悲自性也好,功德珍宝大海洋也好,是通过什么而产生的呢?从了义、诸法实相的侧面来讲,这些功德法都是大无为法的自性,是不可变化的。既然不可变化,为什么讲要具足因缘缘起方产生呢?这是不矛盾的,是从两个侧面作宣讲。

佛陀相续中所具备的功德法,确实是无为法的自性,但是它为什么不显现呢?一是因为众生的无明,众生被客尘遮障的缘故,所以要使大无为法自性的珍宝功德法显现出来,必须要具足因缘和缘起。二是从离系的侧面看,相续中的如来藏之所以不显现,主要来自于客尘的系缚。要使功德法现前,必须要遣除系缚。

“因果的缘起”,如果内心中具备无明烦恼的因,凡夫众生就会具备流转的果;如果具足遣除客尘、显露功德法的因,客尘彻底消尽时,无为法的功德藏就会显现。所以,本文是从这个侧面讲因果的。不是说无量无边的法身功德是因果法,而是要显现如来藏自性必须要有因缘。

因缘有内因缘和外因缘两种。内因缘中,最近取的因是佛性如来藏。当然,苏醒种性和对大乘了义佛法生起绝对的信解心也是必不可少的。外因缘指能够开显本性,使自己进入佛法的大乘善知识。两方面的因缘具备之后才可以产生这样的功德法。

如《宝性论》云:“法从佛生,僧从法生。”

“法从佛陀生”,殊胜的正法从佛陀而产生。如果没有现证正觉,佛陀怎么能从智慧中流露出殊胜的三藏十二部教法呢?“僧由佛法生”,现证初地以上功德法的补特伽罗,这样的圣僧从哪里来呢?从法而生。虽然我们有时说僧众依佛陀而产生,但内心中要真正生起僧宝的功德,必须通过修法而现证诸法法性,所以僧由法生。实际上,佛法僧三者互为因果。一个人可以首先是僧,然后通过圆满道次之后,而获得佛果。即通过僧众——一到十地的菩萨而出生佛陀。

散利乐云者,如《经观庄严论》云:“慈诸众生者,无有离密意,不离密意者,顶礼利乐尊。”

“散利乐云者”指佛陀利乐尊,这是《大乘经庄严论》二十四品敬佛品中的内容。合心、离心、不离、利益心指佛陀相续中具有最圆满的慈心、大悲心、喜心和舍心等殊胜的功德智慧法。“怜愍诸众生”,因为具备四种心的缘故,对一切无有意义地漂泊在轮回中的众生生起怜愍心,而开始宣讲正法,所以,佛陀世尊是散利乐云尊。“利乐尊前礼”,了解了功德法之后,对佛陀作殊胜的顶礼。

如是顶礼有令自己、他人、自他二者获得大利三种必要。

这样的顶礼有什么必要呢?有令自己获得大利,令他人获得大利和令自他二者皆获得大利之三种必要。

下面进行次第阐释:

(一)自己获利之必要:若以善妙词义赞叹殊胜对境,则可使自己趋入圣者行为,令他人了知自己是智者,也能令造论究竟圆满。

殊胜对境有很多种,十方三世诸佛、一到十地的大菩萨、上师、僧团、护法神、空行、本尊、声闻缘觉及父母等。《大乘经庄严论》中讲,菩萨相续中具备无量无边的功德。所以,通过对以上的殊胜对境进行赞叹,就可以获得殊胜的功德和福报。

第一,则可使自己趋入圣者行为。通过赞叹诸佛菩萨等圣者,结上殊胜的因缘,通过自己的善根力和诸佛菩萨的加持、提携力,最终自己会趋入圣者行为。这是我们现在作顶礼、赞叹的一个殊胜必要。

第二,能令他人了知自己是智者。为什么作顶礼、赞叹,就可以使别人了知自己是智者呢?智者和愚者之间的差别,有很多不同的讲法。比如能够背很多论典并善巧讲解法义的人称为智者,反之,不能如是对佛法闻思修的人称为愚者;世间上广闻博学的人是智者,一无所知的是愚者,这是从所知多少来划分的;能够了知对境殊胜而进行赞叹、恭敬的是智者,根本不了知对境殊胜而自高自大的是愚者。

萨迦班智达在《格言宝藏论》中也对智者和愚者作了很多分类。本文中,是依靠能否区分应敬处和自己相续中是否具足我慢来划分的:如果具有强烈的我慢,即使对境比自己殊胜、比自己具有功德,也因为自高自大的我慢心而对他拒不承认甚至诋毁,这就是愚者;相反,知道对境的殊胜后,放弃我慢、我执,从而作恭敬和赞叹,就是智者的行为。所以,如果能够通过善妙的词句,对殊胜的对境作恭敬赞叹和顶礼的话,不仅能使别人看到这个人没有我慢,而且他本身就是智者。

第三,对境的加持力能使自己造这部论典究竟圆满。

《般若八千颂广释》云:“利他悲尊纵舍命,自之能力不松懈,肩负重任诸大德,危难之时永不舍。”

“利他悲尊”包括诸佛、菩萨和安住于世间的大乘善知识等。为了利益他人而内心中具有大悲心的尊者都可以称为利他悲尊。“利他悲尊纵舍命,自之能力不松懈”,利他的悲尊们,即便舍弃生命,自己发誓要做的事情也不会松懈。“肩负重任诸大德,危难之时永不舍”,肩负弘法利生重任的大德,在危难之时也永不舍弃自己的誓言。这个教证主要讲,智者通过顶礼对境的方式,使造论的事业能够究竟圆满,中间不出障碍。因为信心或誓愿力非常坚固,中间是不会舍弃的。

(二)他人获利之必要:(如果以善妙词义赞叹殊胜对境,)他人了知此为殊胜导师与论典而生起敬信。

如果造论者本人通过善妙的词义,对对境作殊胜的赞叹,那么他人看到该顶礼句、赞叹句时,就可以了知导师具有殊胜的功德、这部论典是智者所造,由此而生起敬信心。如果对导师和论典都能够生起敬信心,就可以获得利益,内心当下就种下了解脱的种子。所以,能够使他人获利。或者,生起敬信心后产生非常迫切的心情,想要马上趋入该论典,从而知道本论典的能诠、所诠是什么、修法窍诀是什么,如此在今生中也能获得殊胜的利益。

如龙树菩萨说:“作者赞本师,并非无有果,于导师论典,生起诚信故。”

龙树菩萨也讲,如果造论之前,作者能够通过各种词句、殊妙的含义,对自己的本师进行赞叹的话,并不是没有果的。“果”有时指后果,如异熟果等,有时指必要性。所以,“并非无有果”可以理解为一定会有善妙的果,以后一定可以获得安乐的果报;也可以理解为并不是没有必要的。通过赞叹本师,可以使其他人对于导师和论典生起敬信,由此引发以后安乐的殊胜果报;也可以理解为,有这样殊胜的必要性。

(三)自他二者获利之必要:

自己和他人都可以获利,作者自己获得功德,他人也可以获得利益。

圆满资粮,成办所愿。

总结归纳,自他二者都能够获得圆满资粮和实现所愿的利益。第一,自己通过赞叹顶礼,可以圆满资粮,最终成办一切世出世间暂时和究竟所愿。第二,通过顶礼和赞叹,也能使他人生起敬信,圆满资粮,最终成办所愿。这是自他二者共同得到的利益。

《广大游舞经》云:“具有福德者,成办诸所愿。”

佛陀在《广大游舞经》中讲:有福德的人可以成办一切所愿。这个教证是不是和前面没有关联呢?不是的。因为赞叹本师,自己获得福德,也使他人获得敬信,从而使他人获得福德。如果自他二者都有福德,就可以成办一切所愿。我们内心当中的所愿有所实现,并不是无因无缘,而是通过本具福德的近取因而引发的。所以,如果能对本师作恭敬顶礼赞叹,就会有福德,从而能成办诸所愿。

《佛陀众行经》云:“于导师佛陀,虽作微小事,转种种善趣,后获菩提果。”

《法华经》中讲得很清楚,即使缘画像、缘一句咒语进行顶礼供养乃至于小低头,甚至在佛塔中供养一朵花,都可以最终成正觉。因此,虽然对导师佛陀只做了微小的事情,也能够暂时转种种善趣,而后究竟获菩提果。因为佛陀内心中的功德自性无有边际,只要和佛陀结缘,我们内心中的善根也是无有边际的。与其他对境相比,佛陀内心中已圆满证悟一切如所有、尽所有的法性,断除一切障碍,所以,和佛陀结缘的果报远远超胜其他果报。首先能够转种种善趣,最终一定会获得菩提果位。

二者立宗:

光明法身净佛性,无明执故漂此有,

业及烦恼旷野中,疲劳心性今休息。

这是立宗或立誓句,用以说明造这部论典的必要性。

“光明法身净佛性”,点出了众生相续的状态。一切众生心的本性是什么?可以从现相、实相两方面来分析。从现相来看,在六趣和三界中,众生有各自的安乐、痛苦或其他等舍的种种感受。从实相来讲,处于六趣中的任一众生,心性、实相、胜义谛都和佛无二无别。“光明法身”就是光明和大空性无二无别的清净法身,也是一切众生本具的净佛性,在其他经论中也称为如来藏。一切众生本来具备这样一种如来藏的本体。

“无明”指不了知一切诸法本来是空性的状态,也不了知自己本来是佛陀。这样一种不了知万法的状态称之为无明愚痴。因为无明愚痴,从而对于本来存在的法不去执著、不去现证,反而对于不存在的客尘法认为是实有、存在的,所以叫“无明执故”。因为错误颠倒地执著,开始“漂此有”漂泊在三界轮回当中。《大乘经庄严论》中也讲,众生的特性是把本来没有的东西执为有,有的东西执为没有。“有”指如来藏自性或殊胜的法性,“没有”指客尘。众生认为客尘是实有的,比如面前的房屋、自己的身体、山河大地及内心中的种种感受等,本来没有一丝一毫的本体存在,众生却牢牢地执著这些为实有;而对于内心中本来具备的如海功德法、殊胜的空性和如来藏光明却不执著,反而认为这些是没有的,这就是颠倒执著。所以,这里讲到了流转轮回的因。

“业”指内心中的一切有漏业,包括有漏的善业和恶业。《俱舍论》《因果明镜论》中讲,就像种子离开了水,无法通过水的滋润而发芽一样,如果相续中只有业而没有烦恼,众生无法投生后有。如果只有业而没有烦恼,业是无法增长广大的。所以众生的流转,需要兼具业和烦恼这两者。“旷野”是没有人家、非常恐怖、很广大、令众生不悦意和非常疲劳的地方。所以,无垢光尊者把充满业惑的轮回比喻成旷野。六道众生在这么大的旷野中无依无靠、无亲无怙,感受了无量无边的痛苦,从而身心非常疲劳。尊者为了使一切疲劳的心性得到休息,而造了这部论典。修学本论,可以使我们的心性不再执著于外境、妄造恶业和处于无明状态中,相反,可以通过修持精华要义而逐渐证悟。

心之自性是本来光明、超越有无常断四边之佛性,一切众生本来即普遍具有此佛性。

起心动念是心的现相,它的本体实相是本来光明、超越了有无常断四边的佛性。有无常断四边是平时众生惯有的执著状态,即执著万法为有或没有,或堕于常边,认为一切恒常,或堕于断边,认为一切断灭不存在。这种情况下,一切的客尘法彻底超越了殊胜的佛性如来藏。

“一切众生本来即普遍具有此佛性”,佛性不是通过因缘改造后才重新产生的,不管众生了知不了知、证悟不证悟,都普遍具有这样的佛性。就像芝麻周遍油性一样,每一个众生都具备佛性如来藏。所以,不管显现什么样的身份,不管有多重的贪心、嗔心和愚痴、嫉妒等烦恼,众生无有任何差别的都具备佛性,本体实相和释迦牟尼佛、普贤如来及全知麦彭仁波切等无二无别。如是了知自性,是令我们发菩提心而精进的最好因缘。因为自己具备佛性,只要精进,只要能够去除客尘,佛性就能够显现。所以,利根者会倍加精进。因为了知一切众生都具备佛性,所以发菩提心是有意义的。如果了知只有某一部分众生具有佛性,而另一部分众生是真正的一阐提、断种性者,那么对于发菩提心,就会有各种疑惑。按照了义观点,一切众生普遍具备如来藏佛性,只要具备因缘就可以开发,一阐提只是暂时的讲法而已。因此,我一定要发菩提心,一定要救度众生,这样菩提心会来得非常猛厉、非常稳固。

《宝性论》云:“心之自性光明故,彻见惑无本体后,圆满正觉已证悟,众生无我之四边,令诸众生入佛道,具此无障妙慧者,现见有情之心性,具智如来前顶礼。”

“心之自性光明故,彻见惑无本体后”,修行大乘深道的圣者,已经见到了心的自性光明。自性光明如来藏已经圆满,或者了知支分之后,就彻见了惑无本体。自性光明和烦恼的业惑,二者无法并存。如果内心中具有烦恼障等粗大业惑,心的光明是见不到的。相反,因为圣者佛陀见到了心的光明,所以见不到相应的烦恼。因此,二者是违品,就像水和火一样没办法相融。“见惑无本体”后,就断掉了惑。

圆满正觉或者圣者,已经证悟了“众生无我之四边”和“见众如来常随逐”两种所见。

第一个所见是什么?众生无我之四边。佛陀或圣者通过相续中的如所有智,见到一切众生无我的如所有性。如所有智和如所有性就是能见和所见。一切众生、山河大地的自性本来如是,是空性的。“无我”是如所有性,不管众生是否证悟,诸法的本体就是这样的如所有性,而能够了知如所有性的智慧就称为如所有智。如所有智的圆满位在佛位,部分位在菩萨位。

第二个所见是什么?见众如来常随逐。众生相续中的如来藏是恒常随逐的。佛陀或圣者具备尽所有智,见到一切众生的本体并不是断灭空,而是在空性的当下具有如来藏。即使堕到无间地狱中,如来藏也没有舍弃我们。我们不了知它,根本没有去修持、照顾自己相续中的如来藏。所以,如果能够好好依止善知识,通过积资净障的方式来修习,如来藏的自性迟早都会显露。这就是尽所有智。

尽所有智所见的对境是尽所有法,包含了一切广大的显现法,具体分为两类:不净的广大显现和清净的广大显现。尽所有智能够同时无误照见这两类。所造的业、经过多长时间、以何种方式成熟,即是尽所有智所照见的因果不净显现;同时,圆满正觉或一到十地的菩萨,也能够通过尽所有智,照见众生相续中周遍具有如来藏的尽所有法。

“具此无障妙慧者,现见有情之心性”,具备无障无碍的妙慧者,如大乘僧众或佛陀,可以现见有情的心性是大空性和如来藏无二双运的本体。“无障妙慧”指无障无碍,无障是没有烦恼障,无碍是没有所知障。所以,具备这种离二障妙慧的圣者佛陀,能够现见一切有情的如是心性。

这几个颂词出自《宝性论》,讲僧宝的功德。大乘的僧宝可以见到有情的心性,佛陀也能够圆满照见。无垢光尊者引用该教证为了说明什么?为了成立前面的“一切众生本来即普遍具有此佛性”的立宗。因为离开二障的圣者,通过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如是照见的缘故,我们就可以诚信自己内心中一定具备如来藏。

虽然自己具有如是本来清净的智慧,但因未了知其本面而漂流于此三有中。

这是讲“无明执故漂此有”。虽然自己具有本来清净、无法被客尘染污的智慧,但因为无明而不了知其本面,冤枉地、无始无终地漂流在三有轮回中。

现在好不容易遇到了精华了义的教法,知道自己具有如来藏,可以消除客尘而成佛。但如果还不修持正法、继续庸庸碌碌以造业的身份流转下去的话,是非常可惜的。以前漂流流转是因为不知道这样的修法,不知道自己本来具有如来藏,现在知道之后还要流转,这就是没有心识、不知取舍的无心人。

无垢光尊者教言中的每一个字、每一段话,对我们都是鞭策,策励我们应该如何去精进,如何去开发自己本具的如来藏。我们要好好地用教言和自己的心作对照,看自己是不是具备精进?不精进时看一下教言,肯定会转变自己的心相续。

也就是说,以无明我执之业力与由彼所产生的贪嗔痴慢嫉五毒烦恼而流转于此三有中。

怎样流转呢?首先通过无明我执产生业力,通过业力产生贪嗔痴慢嫉五毒,“慢”指骄傲。三毒指贪嗔痴,五毒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慢”和“嫉”,即贪嗔痴嫉妒骄傲。有时我们说,贪嗔痴烦恼产生业力,为什么这里讲业力产生贪嗔痴烦恼呢?实际上,贪嗔痴和业是互为因果的,通过业可以引发烦恼,通过烦恼又可以引发业,二者之间不是别别他体安立的。

如何流转的呢?众生依靠存在于阿赖耶上的各种习气,

本论承许阿赖耶识持种,在不承许的教法中,还有很多其他的持种方式,如《中论》中讲到有部、犊子部、经部或中观等,对于众生的业果如何不失坏,都有各自不同的安立方式。唯识宗安立众生具备阿赖耶识,而阿赖耶可以守持无量无边的各种习气。

从而以小品不善和愚痴之业而转于旁生中;以中品不善和贪心之业而转生饿鬼中;以大品不善与嗔心之业而堕入地狱;

如果造了很严重的罪业,相续中的贪嗔痴非常猛厉,而且再再串习这样的不善和嗔心,就会堕入地狱。有时也会如《广论》中抉择的一样,中品堕旁生,下品堕饿鬼。

以相应我慢之随福德分善业而转生到天界人间;

这类众生心中主要积累了随福德分的善业。第四品中会讲,能够直接引发人天善趣的业,称为随福德分的业;通过出离心而守持的业,是随解脱分的业。所以,如果内心中没有以出离心摄持,这些业大部分都成为随福德分的善业,下一世最多生于天界人间而已。如果内心中能生起出离心,通过出离心来摄受,这样的业就属于随解脱分的业,成为后世解脱的因。

所以,通过相应我慢的随福德分善业,或者转生到天界,或者转生到人间。如果这种业非常猛厉,会转生于欲界、色界天;如果这种业是中等或者下品,就会转生于人间。

以相应嫉妒之善业而转生于非天中。

如果造随福德分善业的同时,内心中的嫉妒非常强烈,这样的善业就相应于嫉妒,最后会转生于非天,即转生于阿修罗中。

如此分别在各趣中受苦、享乐、不受苦不享乐,行善和造罪,

六道各趣当中,或者受苦,或者享乐,或者苦乐加杂,即苦多乐少或乐多苦少,或者是既不受苦也不享乐的等舍状态。或者跟随前世的因缘而喜欢行善,或者依靠前世的等流而喜欢造罪,这都是通过无明习气而引发的。

不由自主地漂泊在这无始无终、无边无际、难以行走的三有旷野中,无义地将如梦的显现执为我和自己。

我们现在正不由自主地漂泊在无始无终、没有边际、难以行走的三有旷野中。其中充满各种各样的障碍、痛苦和违缘,行走起来非常困难。在这样一种三有旷野当中,我们将无意义的如梦显现执为自己。如果我执很重,就会像无垢光尊者所讲的一样:没实义地将非实有的、如梦的显现执为我和自己,如自尊心、我执等。

若详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一切根本不存在,然而迷乱的当时似乎确确实实成立。

这里一方面讲我们现在的状态,一方面引导我们:这一切像梦境一样,好像存在,但经过详细观察,会发现它根本不存在。如果要对“我和自己”做详尽的了解,必须学习《中论》《入中论》等中观教言,就会发现这一切虽然有显现,但根本不存在。但在迷乱的当时似乎确确实实成立。

《三摩地王经》云:“三有众生如梦动,此中谁亦无生死。”

佛陀在《三摩地王经》中讲:一切三有的众生,就像在梦中摇动一样,显现上虽然有生有死,实际上都不存在。所以,我们所处的轮回,似乎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好像有生有死,但真正观察的时候,到底谁生谁死呢?没有一个生,也没有一个死。众生因为不了知这样的实际情况,而往生于轮回当中。

现在学习教言,就是要打破这样虚幻的大梦,从生死大梦中彻底觉醒过来。要想觉醒,首先必须听闻教言,然后必须实修,单单听闻是没有力量的。

《梵天请问经》云:“如梦显现诸众生,分别为自业所缚,不断感受多苦乐,虽为无我真如性,愚痴凡夫执自我,三有痛楚屡屡生。”

《梵天请问经》中讲,如梦显现的一切众生,分别被各自上品、中品、下品或随福德分的业所束缚,根本没有自在,不断感受极多的痛苦和安乐。根据《中观四百论》的观点,一切三有当中的苦乐,自性是纯粹的苦,乐也只是痛苦减轻的状态而已。

“虽为无我真如性”,虽然一切的本体都是无我真如的本性,即一切都是大空性的自性,“愚痴凡夫执自我”,没有智慧、具备无明我执的凡夫,还是在无我当中执著于自我。“三有痛楚屡屡生”,因为执著自我,在三界轮回中一切的痛苦屡屡产生,没有间歇。

对于这些教言,我们要仔细观察,不要在字句上划下去就满足了。实际上,我们就是在没有我当中执著有我。如果真正从内心深处,对这个问题生起定解的话,我们就会再再去观察。因而,会对一切无我生起定解,从而对曾经产生我执、执著自我而流转的状态,产生非常厌恶之心。

相反,如果我们现在还继续用很多方式去加强我执,并没有想办法去打破我执的话,最后结果就只能像教言讲的:三有痛楚屡屡生。虽然我们曾在很长的时间中漂泊于轮回,但现在还是不精进的话,以后漂流的时间只会更长。所以,我们应该尽力使心趋于正法,使自己的心和正法相应,这样才有解脱的机会。否则,因没有断绝,怎么可以消散轮回的显现呢?根本没办法打破三有。

因此,学习教言时,一定要从内心中对每一个修法产生触动、产生震动,要和以前的想法不一样。对于这样的触动,必须要再再思考,再再对教言和相续做观察。一定要发起决心:不能够再放逸下去了,不应该再庸庸碌碌下去了!应该按照诸佛菩萨,尤其是全知无垢光尊者的教言,从现在开始,趋入到修行正法中,努力在最短时间中和正法相应。这就是我们学习本论典的必要性。

今天的课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相关文章

  1. 风之语说道:

    祈请《大圆满心性休息辅导》全部资料

    1. 圆非说道:

      @风之语 心性休息辅导只有第一和第二品,其余暂时没有。

  2. 悟凡说道:

    师兄,吉祥!请把本资料转发给我。感恩。
    邮箱地址 43096231@qq.com

  3. 善弘说道:

    法师,学习本课程有灌顶的前提要求吗,合十躬身!

    1. 圆非说道:

      @善弘 您好,上半部分是显宗部分,没有灌顶的要求。

      1. 善弘说道:

        @圆非 法师,大圆满心性休息辅导24(47-48),讲解到这里的都是显宗部分对吗,没有灌顶都可以学修的对吗。合十躬身!

        1. 圆非说道:

          @善弘 是的,前面八品都是显宗部分,可以学修的。

  4. 慧明说道:

    祈请《大圆满心性休息辅导》全部资料,.感恩!

  5. 三宝自在说道:

    祈请心性休息全部资料

  6. 圆钟说道:

    已得心性休息显宗密宗偈颂全部传承,祈请《大圆满心性休息辅导》全部资料!谢谢

    1. 圆非说道:

      @圆钟 没有M宗部分,暂只有显宗部分辅导文字。

  7. 说道:

    祈求文字,感谢

  8. 九天说道:

    祈请《大圆满心性休息辅导》全部资料,请师兄发我邮箱。十分感谢!

  9. 贤(圆瑜)说道:

    祈请1—8品辅导

  10. 悟空说道:

    祈请《大圆满心性休息辅导》全部资料,请师兄发我邮箱。十分感谢!

  11. 悟空说道:

    师兄有无m总部分

  12. 圆吉说道:

    师父,大老师讲课在视频都没有看到

    1. 圆非说道:

      @圆吉 SS弘法的视频您可以到明光网上找找看。
      虽然 现在停止更新了,但是明光网上还有以前一些视频 ,
      https://mingguang.im/
      这个就是明光网的地址

      随喜您的精进!愿福慧双修,早日成佛!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