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辅导 > 基础 > 离幸福很近 > 正文

第13课-怎么样学佛?

本文作者: 发布时间:2022/7/1 22:14

(个人整理,仅供参考)

今天来学习“离幸福很近”当中“怎么样学佛?”这样一节课的内容。首先,我们还是共同祈被上师三宝的加持,愿在这一节课当中,能够具足,初善、中善、后善的三种圆满。以此发菩提心的摄持能够圆满通达法义的内容,获得定解,生起解了的智慧。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接下来我们在菩提心的摄持之下,共同来学习“怎么样学佛?”这一课。

每一个人可能都是在日日夜夜地追求幸福。甚至在当代的浮躁复杂的时代当中,有的人因为没有找对方法给自己带来更大的痛苦。这个时候,我们都要去思考,怎么样才能获得幸福?怎么样才能离幸福更近?在编排这一本书当中,前面已经被我们进行介绍了:什么是痛苦?什么是金钱?什么是爱情?包括幸福的根本到底是什么?还有认识了一下佛法的教育,了解了信心,往生,以及依止上师,还有断除罪业,还有说忏悔,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佛教。

接下来的内容当中,就要学习怎么样来学佛?在这一节课我们将通过六个方面跟大家共同探讨,学佛的方法。

一、为何要学佛?

很多人都会想到学佛,是不是一种烧香拜佛的外在形象?甚至在高校当中有很多老师跟学者,他们会认为佛教并不是老太太吃斋念佛,然后到了初一十五去叩头上香,这就是一种学佛,他们认为学佛是一种思想,而在平民百姓劳苦大众心相续当中,学佛可以拜观音,可以求菩萨,可以是念弥陀,也可以去寺庙里面上香供供果,包括做一些吉祥、放生、超度的等等的功德。能够让今生以及来世获得利益。让现世的人们和已经往生的去世的这些仙人们都能够获得快乐,获得解脱。

人们对学佛有很多各种各样的认知:有的人认为学佛,是要离苦;有的人认为学佛,是要得乐;有的人认为学佛,就是要追求幸福;有的人认为佛学是一个大学问,要想懂得宇宙人生的真理,必须要通过佛学才能够认知。每个人对佛学的认识各种各样,千差万别。

贝诺法王他曾经讲到说:世界本来就是难得圆满的,本来就是充满了苦痛的;但是现代世界人类的苦难,越来越多,这就是大家所能深切感觉的。彼此缺乏和乐谅解的精神,老是互相瞋恨,互相斗争,越来越凶,弄得生活得毫无生趣。要消灭这世间当中所有的苦难,惟有大家来奉行佛法。依佛法可以调柔人心,依佛法救济世间,这样才是令人解脱的最好的方法。

很多高僧大德在不同的引导当中,会告诉我们佛学以及学佛的利益。会告诉我们佛学知识,以及让我们通过佛法的理论思想去断除我们曾经的怀疑邪见,生起正确的认知,趋入佛教的修行来进行履行自己发愿度化众生的誓言。如此能够具足大智悲力去帮助自他一切有情。

二、什么是佛教?佛法?

究竟什么是佛教,什么是佛法?能够哟这么大的利益?到底除了佛法之外,我们可不可以依止其他的法来进行修学?曾经在台湾也有海涛法师、慧律法师,包括在大陆有很多的法师仁波切上师经常以不同的方式来说,就像佛陀的教言里面《红灯》里面讲到,对于佛法我们可以通过像真金通过十六次提炼一般,反复的去观察,如果他有各种各样的不好的,杂质的,或者他本性不纯善的我们都可以立马舍弃。就像很多人,出家、修行、学佛。如果我们发现佛法是外道,是颠倒的,是一种邪教,也可以脱去僧袍。但是越来越多的人贴近于佛法,了解于佛学,最后生起真知灼见反而坚定不移,宁可舍弃生命也不舍弃三宝。宁舍生命也不舍佛法。这是为什么?

这样一种可贵的佛法精神到底指的是什么?这个就让我们产生了,一种好求心,我们都想去了知到底什么是佛教?什么是佛法?

在《慧灯之光》:慈城罗珠堪布告诉我们佛教的定义:佛教其实就是等于佛学,佛教的真实含义就是佛陀的引导众生的理论思想的一种学科。佛陀(听不清)生起,经过百千万劫的积累二种资粮的修行,最终大彻大悟能够证知诸法的实相。而这种真理实相正是凡人所没有了达而作茧自缚,生起了贪、嗔、痴、不知的一种真如的对境。自古以来禅宗和净土宗有各种各样引导众生的方法。经常会说证悟实相跟未悟实相就像翻掌一样容易。也会讲到迷者即是凡夫,悟者即是如来。佛陀就是希望每个众生都能够觉悟,因为佛陀发现众生都本具如来藏的德相。所以佛法就是佛陀运用了自己曾经修学的一切方式方法来进行教导后人,为人们指示真理,教导众生怎么样能够现证真理的一种学科。虽然真实的佛法在法界究竟的境界当中是不可言思,一法不立,甚至是无法依靠分别念来进行揣测,但是佛陀针对八万四千众生的不同根基,针对我们相续当中的贪、嗔、痴的各种烦恼,由此就为我们宣说了戒定慧三学为主的各种各样的教言,这些教言就是行之有效的针对各种根基,能够通过修学最终达到佛之境界的一种方法。这就是佛学。也就是佛教的理论。

所以真正的佛教可以说是教法和证法的结合体。就像《俱舍论》当中也是讲到,佛之证法为二种,其中一者讲经为教法,一者就是修持以证法。教证二者,这就是整个佛法的精髓。所谓的教,就是释迦牟尼佛亲口传讲的,或是经过释迦牟尼佛加持和开许,然后由菩萨们写下的经论,如藏传佛教的《丹珠儿》和《甘珠儿》;有经藏和论藏等等。这些就是留存于法本当中,或者是以口耳相传的方式等各种方法为获得的教受。这种就叫做教典。

在所有的佛教当中,还有证法。所谓证法就是每一个修行人乃至佛陀智慧境界,心相续境界当中所流露和具有的智慧和悲心。智慧和悲心就是整个佛教的精华。所以,我们想修行获得佛陀的真理觉悟,我们要超脱三界六度轮回要想跟佛陀无二无别的觉悟真理的一种成就和解脱,必须要具足智慧和大悲。以智悲双运的方式来进行学修。这就是最高等的修行方式。如果从智悲两方面描述佛法,其实就能完整地概括佛法的全貌。

就像有些人会问什么是佛法?很多仁波切都会回答说:佛法就是智悲。学佛是学什么呢?就是学智慧与大悲。所以说在『大般若经』当中就讲到说:「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上首,无所得为方便」。也就是圣者佛陀的一切智智,他的这种境界当中,是以大悲为引导,悲心最初如种子,中间如水,灌溉滋润最后成熟芽果。所以初入道,中间到最后成熟都是不可缺少的。以无所得的智慧为方便,安住三轮体空的成就,这就是最了义的一种证悟。

所以说佛法讲到的智慧悲心就是证法。在每一个修行人相续当中以智慧悲心体现出来的以戒定慧三学功德都是证悟境界而所显现的证法之德相。比如哪怕我们生起了一念的善心,哪怕我们有了出离心,有了大悲心,有了信心,有了这样的正直正见,有了正念的摄持这些乃至于六度万行都属于相续当中证法的功德。外在显现能够引导我们,告诉我们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给我们教授取舍道理的一切法义的知识。这些都叫做教法。所以整个佛法融合了教证二法,这就是我们应当修学的。

而我们为什么要修学佛法?佛法怎么能帮助我们离苦得乐?佛法的智慧和悲心其实就是让我们去看清事物的本相,然后去生起决断、出离的一种智慧。能够以大悲心自利利他最后成熟解脱的功德境界。所以佛陀相应于众生的贪、嗔、痴,慢、疑等八万四千的烦恼而宣说了八万四千的法门。八万四千的法门最终都可以摄在九乘和三乘法门当中。归摄于显宗、密宗法要。

对于各种千差万别的这些佛典,以及佛陀所说的教言我们都要平等深信,生起诚敬之心。千万不能因为自己的不了解,轻易的诽谤。有些人因为自己不认知,然后随便进行评价,因为自己不了解所以把它否定。就像英国文学家莎士比亚曾经也讲到说:“我们千万不可妄自评论你所不知道的道理,否则,你可能会用生命的代价,来补偿你所犯过的错误。”所以在佛教里面为什么舍法罪谤法罪非常严重,就是因为他把正确的真理能够引导众生解脱的实相进行诽谤和舍弃,再没有能够救护他的了,所以说他的罪业是比较深重的。并不是说佛陀不智悲,佛陀非常小心眼,所以别人诽谤了他的法,诽谤了他就是生气了,绝对不是这样的道理。

对于佛法前面我们已经认知了分为教证二法。从它的宗派上面来划分可以分为显密二宗。或者声闻乘、菩萨乘和密乘等。我们可以分成不同的角度。对于所有的佛法来说,实际上来说都是百川入于一流,也都是为了开显如来藏的自性而显示的。所以不管是显宗还是密宗的究竟的教义都是圆融一味的。我们平时在修学的时候,可能会有根基方面的抉择显宗的修法和抉择密宗修法的差别和入手点的不同。但是我们千万不能舍一取一,要不就犯下了非常严重的谤法舍法罪,非常可怕。

怎么样能圆满修学佛法?也就是我们要了知显宗密宗的所有内容是圆融无违的。自己在修的过程当中,可以选择一法来趋入修行。这些都是可以。但是千万不要诽谤诋毁任何一个法门。如果你要诋毁,你可以先研究一番看它合不合理。就像真金可以提炼观察,看它是否是一块金子。如果你没有在观察之前,然后随意的进行估计评价,那就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现象。就像一般世间人,捡到了别人的钱包,然后另外一个人就想把这个钱包据为己有,他就以狡诈的心态就说,你把这个钱包扔了吧。钱包里面的钱都是假的。别人就问他说:你怎么知道是假的呢?其实具体了解是假的方法他也不太知道。他只是以狡诈的心说出来一种话语而已。所以这个是根本不可信,不可靠的。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这么轻易把捡到的钱包就直接给他了。他肯定会观察。甚至拾金不昧交给警察。

所以,同样的道理,佛教进行流传的过程当中,因为地域的差别,因为众生的习性不同,因为人的种族区域的习惯习俗,所以最后形成了藏传佛教、北传佛教、南传佛教,各具特色的佛教形式。但是我们千万不能因为自己不了解随意诋毁,如此一来只能说明我们的愚痴造下了极严重的罪业。

认知了佛学是什么,我们再来看一下佛教的教义。佛教的教义多种多样,讲了很多人苦于说,我还不如去学一个圣经,圣经就一本。佛教里面有浩如烟海的三藏十二部等等的教言。我穷尽一生根本没有办法修学完毕。这样一来我又怎么能够修学成佛的境界?这简直是太难了。我还不如求一条比较简单的途径,我也不想奢望那么高的获得究竟觉悟,我只要是能够拥有永远离苦得乐获得快乐的,甚至转生天界就不错了。所以说很多人可能就会退而求其次,去寻求一些基督教等其他的一种领域的修行。我们在真实的教义上面,如果做详细的分析、判断可以发现除了佛教之外,其他的教义当中,因为都没有宣说无我空性,所以是没有解脱道的。这时候佛教的高僧大德引导众生的时候,他会告诉大家说,一定要学佛,除了佛法之外,我们不应该依止其他的任何教派和外道。因为它们没有解脱道。它们没有无我的空性。它们没有获得出离心、菩提心等等这些引导和修法。所以说我们要踏踏实实的学佛,这时候很多一些初学者,他就是苦于佛法知识太多而不知道从哪儿下手,生起了烦恼之心,但实际上佛陀的教义可说多,可说少。因为所有的这些内容,如果一句话来进行包含,就可以“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来进行荣摄。

所有的教言针对众生的各种烦恼,又可以分为各种各样不同的经论里面的多种窍诀来进行引导众生。这就是普被三乘根器的道理。不管什么样的人,哪怕不会闻思的、哪怕不识字的这些老公公、老婆婆、还有高材生、很多的学者、学问家,他们都可以依靠佛法获得自己需要的、想得到的。这就是佛法的利益,这就是佛法可以普被一切众生根器。因为众生本具如来藏的德相,究竟都可以成就,只不过暂时客尘遮障而所显露的智慧程度有差别而已。

佛法所有的教义都可以归摄于这四句话当中。这也是与外道最为不同的地方。也就是我们要知道真正的佛法,它就是要断除一切恶,要修一切善,并且是自净其意,自净其意就是自净心灵而不是向外求法。

就像麦彭仁波切经常在讲经说法的时候,给弟子再三强调说:外观百法不如内观一心。所以说遇到任何一个事情的时候,佛教里面都告诉我们说不要去看别人的过失,应该想想自己的缺陷,应该想想这件事当中,是自己有很多处理不当的地方,甚至是自己多生累劫所造下来的恶业因缘。以此,现在成熟的异熟恶果所以才感召了当下的痛苦。千万不要随意地怪别人,去找别人的原因,要多找自己的原因。为什么会痛苦,为什么不快乐也都应该向内心去寻找。因为自己的内心有执着太多,有太多放不下,不去利益众生又怎么能够获得快乐?所以很多佛法的教言里面都告诉我们要向内观心。外观百法就像《入行论》当中所说:有无量个怨敌,那你能够把所有的怨敌全部一一杀死吗?只有我们降服我们自己的嗔心,怨敌自然就不存在了。我们最后把一切观为自己的善知识与它们相好的接触,所以从这些殊胜的佛法意义上面来看,我们就能够知道佛法和外道的不同,佛法的不共之处,以及佛学的博大精深,它都可以归入在甚深的真理精髓,哪怕是最简单的文字也可以把它荣摄,它其中的道理,如果细究可以深广无量,但是针对众生也可以简而略说。所以很多教言里面有针对众生广说的多少种法。有针对众生喜欢略说的,简单说三法,八法等等。就像《现观》里面广说有173项,略说只有三法八法来进行抉择。这就是佛法的任运自成,佛法针对众生的一种自在幻变。这样的殊胜佛法我们都知道了,它的利益是极大,任何众生都可以修学,而且修学可以获得解脱,能够离苦得乐,能够让我们放下自我的束缚而获得真实的利他之乐,能够追求到一种真正的幸福。

  三、怎么样学佛?

这时候,很多人都要希求去学佛了,但是怎么样去学佛就是一个大学问了。如果知道它很好,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学?那么也会最终得不到相应的或者自己想要的结果。就像很多人觉得榴莲特别好吃,甚至榴莲是大补,是水果之王,但是不知道怎么吃榴莲,直接就在外面非常坚硬的壳上啃,然后可能把你的舌头,把你的牙床全部都是啃出血了。这时候,我们就要知道哪里,怎么吃,怎么掰开,怎么取肉。

这就是我们要学习怎么样学佛。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也都是我们需要思考,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佛陀在经典当中说到:“众比丘,当知苦、应断集、证得灭、趋入道”。这就是佛陀最开始获得大彻大悟,由帝释梵天再三祈请而宣说的第一转法轮的殊胜要义。就是告诉我们应当了知,轮回之苦,由此我们知道它是由什么样出生的,由什么样的因缘产生的。而断除集。为了证得殊胜的灭谛境界,我们要修道谛的一切功德法。

在《宝鬘论》当中,龙树菩萨教诫乐行王该如何修学佛法的时候,也讲到:“先生增上法,后生决定善,有得增上生,此生决定善,增上生极乐,定善为解脱。”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先修学增上生之法,然后再修学决定胜之法。因为增上生可以获得人天之善趣,在人天身份当中,暇满难得之身,修学决定胜之法才能获得三乘菩提的解脱。这些都是修学的方法,修学的方便。这些修学的方便,如果具体来进行总结的话,其实无非就是三大要点:第一、依止善知识;第二、发菩提心;第三、次第闻思修行。

我们无始以来轮回在世间当中,其实没有一个新生的这种生命。每一个生命都是无始以来就具有的。因为科学家不管有多大的能力不可能创造出一个新的生命。我们外在的驱壳可以依靠父精母血的结合而有新陈代谢,而有一个新的产生,这些是可以的,但是识是创造不出来的。既然我们一直流转到现在都不知道该怎么样解脱,还一直愚痴,无明,相续当中不断地产生各种各样的妄念和分别念,我们想要断除这一切也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就能承办的事情。我们需要长期努力来修学佛法,才能够断除在相续当中,根深蒂固的实执和习气。

怎么样长期稳固的修学佛法?首先必须要依止善知识,在善知识的正确引导之下,我们才知道如何做、如何修、该怎么做、该怎么修。要发菩提心树立目标,接下来渐次的去修行佛法的时候,要次第地闻思修的三种方便。那么以闻所生慧生思所生慧,以思所生慧生修所生慧。闻所生慧,只能了知烦恼;思所生慧,压服烦恼;修所生慧,根本上断除烦恼;最终,我们就获得了解脱的大彻大悟。不仅自己获得成就,同时这样如理经行的方法告知于众生,引导他人也能如是获得成就。这就是修学解脱道,学佛的过程,最主要的三个方面。

3.1 依止善知识

学佛必须依止一位具有智慧、悲心、甚至经验丰富的善知识,否则,依靠自力很难通达佛教的教义。就像世间当中也是说任何一个事物都要有一个师傅引导,当然,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很多人认为:“依止善知识是多此一举,我自学佛经就好了。我非常有才,非常聪明。”可能会有很多自慢,或者是自慢的各种各样的想法,其实,佛法不可能以自力来通达。如果佛法可以以自力来通达,我们现在为什么还在流转轮回?为什么我们现在还没有获得解脱?难道我们不希望获得快乐吗?其实,众生避苦求乐的心念是相同的。但是为什么没有解脱?就是没有遇到善知识,没有正确的引导,没有持续的修行。所以说就像《华严经》里面讲到:“譬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就像在漆黑暗室中有宝物,但是没有灯光所以是没办法发现照见的。同样的道理,佛法中的甚深教义,如果没有具证善知识的开示,纵然你怎么样才华横溢、智慧超群,也不可能通达,更无法趋入解脱道。

世间法,都是我们无始以来串习习惯的本性。所以可以无师自通,甚至可以超越于师。但是出世间法,因为对于我们轮回当中老众生来说太陌生了。如果我们能够解脱,能够自悟就不需要流转到现在了。我们早就依靠自己每一个人都希求获得永久快乐的信念,就已经可以解脱了。但是不但没有解脱,反而仍然作茧自缚,一直不断地增上轮回当中的束缚之因。所以就说明没有一个正确的善知识来引导我们才会出现这样的一种后果。

依止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善知识有修学的经验,他能够通达佛法的教义,而且他有菩提心,有大悲心,能够善巧的引导我们发现我们处在什么样的不合理的状态和知见当中,正确扭转以及告知我们该如何修学,以此自己自然而然的就能够正确的踏入解脱道。而不会误入歧途。所以在智悲光尊者的《功德藏》里面就讲到说:“如玛拉雅树林中,漂落普通一节木,枝叶滋润出妙香,依止上师亦随行。”也就是说,就像玛拉雅树林当中,只要是一根普通的木根飘落进去,它都会被熏染成玛拉雅树的檀香的味道。同样道理,我们依止上师随行上师的身、口、意,慢慢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一种向善的、都是一种解脱的,都是一种利益的。这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所以我们要亲近有智慧悲心来引导出离六道轮回的善知识,他们非常有经验,就可以帮助我们,善巧的度化我们。

《法华经》也说:“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所以善知识是我们成就的依靠之处,依止之处。依靠善知识我们可以发起菩提心,但是依止善知识也需要进行观察,并不能草率而行。有些人觉得外在的形象很重要。所以,他就依止了一个形象上的善知识。这样一来他以色相而求上师,并不是求得上师真正相续当中的这种解脱知见,解脱的智悲之力。最后也可能因为色相的贪着,最终会误入歧途的。所以说我们在依止上师的时候,并不能单单看外在的色相,他是不是相好庄严,他是不是胖胖的像个大活佛,然后他是不是长得非常酷、非常帅。其实上师善知识,为度化众生他会特意示现为相好庄严。有的时候,他可能因为宿世的因缘,特意会示现相貌丑陋,这些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观察上师相续当中,具不具足智悲力的功德。

就像《事师五十颂释》中讲过,依止上师,有时候师徒间要互相观察六年或十二年。就像以前,元帝忽必烈他依止八思巴尊者为上师的时候,他就很有智慧。他观察六年之后对上师说:我观察了您六年了,现在确信您是具德的上师,请收我为徒吧。当时,八思巴尊者回答说:你观察了我六年,我也要观察你六年,看看你是不是具足弟子的法相。才能把最殊胜的佛法传授给你。其实并不是上师吝啬而不愿意传授法义,而是看弟子能不能受持,如果不能够受持,即便再殊胜的法义,如同饮毒一般。但是如果上师善因根器宣说了适合之法,最终依止适合之法,也能迅速断除自相续当中的执着之心。

善知识应该如何观察,都需要具足哪些法相?这就是我们要了解和认知的一个事情。也就是五浊恶世众多经典续部里面讲到的善知识的法相有多种多样。但是完全俱全是最好的。然而在末法年代,可能会有一些片面不具足的地方。这个也是世界的缺失之处,这个也是没有太大关系。但是最重要的上师的法相要具足菩提心,要具足大智慧。要具足能够引导众生的善巧方便力。如果这些不具足的话,我们依止他也不会获得任何利益和功德相。

《功德藏》里面讲到善知识的法相有非常多的条件,讲到说:“尤其宣讲窍诀师,得灌净戒极寂静,要得受灌顶而且并且持戒清净。相续调柔,通达基道果的一切法义,要念修证圆满,并且能够自解自悟,能够悲心无量,利益众生,并且精进修学善法,琐事鲜少,要具足厌离心,能够劝他修行善法,善巧方便,摄受众生,并且具有殊胜的传承以及加持的方式能够摄受弟子,依止这样的上师就能够快速成就。”

总之,上师的法相归摄为六个方面。

一、相续清净:必须没有犯戒过染。如果上师本身犯了外别解脱戒、内菩萨戒与密乘三昧耶戒,他怎么能够引导我们?所以说破戒之人是不能够住于僧团,他也不可能作为引导师的。

二、广闻博学:必须要通晓经论的内容,才能够引导众生理解修学佛法。

三、具有广大的悲心:对待每一个众生都像母亲对待独子一般,对待自己的弟子极为的呵护。但是呵护的方式有多种多样。有时候慈母多败儿,可能上师显示的比较严厉。有的时候可能在我们内心特别脆弱的时候会显示的极为慈悲。这些都会观待众生弟子的因缘而做各种示现。

四、通达显密:对各种显密各种仪轨,各种教言都能够完全通达才能够指导我们修行。如果这个上师很笨,什么都不懂。最后我们怎么来依止他?求教任何教言都不能获得解答。这样的善知识也是很难指导我们的。

五、就是要现证断证功德,依靠修行,自相续中有很多断证德相。

六、就是要具足利益众生的四摄方便:也就是经常,或者以布施、爱语、同事与利行的方式来摄受有缘的弟子,能够具足利他的善巧。

这一切都是我们依止如法上师的法相。依止如法上师可以让自己如理随学。但是,如果一不小心在末法年代,像《楞严经》当中所说的,“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如果一不小心依止了邪师,它的过患也是极为严重的。像《功德藏》里面讲到说:“若未详细观察师,毁坏信士善资粮,亦毁闲暇如毒蛇,误认树影将受欺。”也就是说可以毁坏自相续当中的一切善业资粮,因为邪师不会引导你解脱,不会引导你出离。他可能会让你做各种各样的恶事,恶法。即使表面是善法,如果没有正确的发心引导,以一种自私自利和谗诳之心摄持,那么也是轮回的因。这样的人可能会让我们的暇满也会被这个恶法吞食,甚至以暇满造作各种罪业,以人身成为堕入三恶趣的矛头。这就是如同接近毒蛇,我们本来以为它是树影可以获得清凉,但是反而被毒蛇咬伤,让自己的生命也丧失或者说奔于黄泉。这些都是极为可怜的现象。所以,我们在修学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善加观察,只有清净善知识远离恶知识,相续当中,才能够次第产生各种功德,才会如初一到十五的上玄月一般,境界和证悟的德相越来越增上。这种境界,刚开始可能没有高僧大德的大彻大悟,或者明了实相,但是我们能够生起一丝出离心,生起一些善法的信心,生起一丝菩提心,生起一丝利他之心,这些都是说明善知识引导我们渐渐在修行,我们在进步。《大宝积经》讲到说:“能舍恶知识,亲近善知识,菩提道增长,犹月渐圆满。”这就是依止上师,远离恶友的意义。

弟子在依止上师的时候,要观察上师的同时,自己也要具备弟子的法相。如果我们没有具备弟子的法相,极为傲慢,或者不依止上师的教言如理的奉行,即便你依止了佛陀,但是也不可能获得利益。就像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他们与佛陀如此亲近,但是最后反而因为自己相续当中的颠倒执着堕落于三恶趣当中。所以弟子也要观察自己的相续,看是不是符合弟子的法相。

就像在《大圆满前行》当中讲到说:纵遇生命危险也不能违背上师善知识的意愿和教言,我们要具足精进铠甲,自相续当中,不会因为出现暂时的违缘就随意改变誓言,我们一定要具备智慧极坚硬的铠甲。宁舍身命也去成办上师所嘱咐之事,要承侍上师,不顾惜自己,自我的利益。这叫依教奉行。

所以对上师的敬信心,可以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够解脱。像《功德藏》里面所说的:“精进大铠慧极坚,不惜身命作做承侍,谨遵师命不护已,唯以敬信得解脱。”这个才是弟子应做的。而且弟子相续当中要具备四种功德。

第一、   就是要具备大信心,要视上师为真佛。不要经常有各种邪见和分别心。想想上师某些方面还不如我,而产生一种慢过慢,认为上师说的话对不对?我要不要去行持?这样一来有了这样一种分判心,自己就很难修学。因为以怀疑摄持,在《阿弥陀经》当中也是说到,哪怕对西方极乐世界生起怀疑也会往生净土的最大障碍。

第二、  具备大智慧,要了知上师善巧方便行为的密意。不要经常产生各种分别邪念。

第三、  再有就是能够能够受持上师所宣讲的一切正法,也要广闻博学。

第四、  并且要慈爱无依无怙的苦难众生,以自己学习的佛法帮助有请具足大悲之心。

第五、  同时恭敬上师所传授一切戒律,敬护净戒。

第六、  而且身语意要调柔,寂静。这个要具足三门寂静调柔的功德。

第七、  同时也应该能包容上师及道友的一切行为,要宽宏大量。

第八、  慷慨大方,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毫不吝惜地全部供养上师。

第九、  而且要具清净观,要具惭愧忏悔之心。

等等。这些都是弟子应该具备的法相。如果我们没有具备这些法相,你依止了再好的上师也不一定能够获得最大的利益。所以《功德藏》强调了依止上师的时候,我们要像一些比喻中所讲的一样,具备这些条件:“极护上师具善巧,厉斥不嗔如良驹。”上师怎么样呵责或者谩骂我们,其实都是让我们觉醒,都是在给我们消业障。这时候千万不能生起嗔恨心,要如同良驹一般,即便主人怎么鞭打,甚至把它的嘴堵住,都不会生气。来去无厌如船筏一般,上师可能安排我们到这里到那里做各种各样的事情,可能奔波劳碌,这时候也千万也不能生起任何疲厌之心,因为上师可能在帮我们消除业障,在调化我们。就像在学院当中每一个弟子、道友不仅自己精进努力的进行闻思修行,而且都要做一两项甚至五六项的发心工作。其实这些工作都是在磨练自心,都是在实践佛法,也是在依教奉行。就像船筏被舟子划到此岸彼岸,它没有任何的厌忌之心,它不会一直在说,我很疲惫,我要休息;犹如桥梁承载一切的事物,能够忍受贤者劣者,在上面川流不息,不会分判,不会执着;犹如铁砧能够忍寒热。依教奉行如同忠实的奴仆;断除我慢如扫帚一般清扫垃圾;舍弃骄慢如断角之牛,不会特别高举,并且契经说法,依止上师所讲的所有的内容。就是依止上师。

所以中间依止上师的时候,我们从最开始经历了观察师,中间修学是依止师的时候,任何时、任何处、任何地都应当不顾寒热饥渴等一切困难,要依照上师的教言去奉行,诚心诚意恭敬祈祷。自己暂时的一切所作所为也应请示上师,就像戒律里面所说的,一切师应该是白师。就事承白于上师。上师如何吩咐,我们就应该如何去做,不应该违逆上师的教言。因为,上师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一个血肉骨骼跟我们没什么差别的一个有情的人,但是他相续当中的一切都是以慈悲心来引导我们作为出发点来安排的。所以,我们千万不要依靠自己的自私自利的想法去破坏缘起,然后做一些违背上师,颠倒行持的事情,可能会葬送自己很多世的解脱因缘。这些我们一定要注意,尤其是密宗的上师。

依止上师的方法,最后就是要修学上师的意行,就是指对上师圣者的一切行为要善加观察之后,自己也要全部按照上师所指导的去修学,去依教奉行。就像世间俗语当中也说:“一切事情即模仿,模仿之中能生巧。”

所以,上师的意趣行为怎样,弟子就要怎么样去做。就像擦擦小像当中印模印出来的一样,一模一样。所以,上师相续中的功德才能完全流入到我们的相续当中,才能获得身、口、意的加持。才能获得与师等同的功德。

这就是第一个方面,依止上师尤为重要。一切的法义、一切的引导、一切的取舍、一切的知行应否,这些都是依赖于上师而抉择。所以我们相续当中点点滴滴的功德、成就都来自于上师。如果没有大慈大悲的上师宣说教言,引导我们,如实的告知我们解脱的方法和辨别正邪的智慧,很有可能我们早都堕落了。很有可能我们在世间当中,也是依靠自己的小聪明为所欲为、无恶不作造作各种各样的恶业、恶事。也就是欲行善趣因,反行痛苦因。避苦求乐同,反行痛苦因。这都是极为可怜的现象。

3.2 发菩提心

所以依止上师、善知识,知道了上师不可缺少的和伟大的功德,我们就要修学上师所说的法。其实上师所说的法,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发菩提心。因为《宝鬘论》中讲到:如果上师其他法相不具足,我们要以一个方面来观察,就是看他有没有菩提心。还有一些高僧大德会说:我们其他的方面观察不到,比如可能表面上有些人也会伪装菩提心,但是我们怎么样来观察上师和他的功德?就看他的事业。如果他有广大的事业,那么他至少有一定的功德。因为他没有功德怎么衬托这样弘法利生的广大事业?

再有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依赖高僧大德的公认。高僧大德都是有智慧的,他们都有慧眼可以辨析的。所以我们依赖于当时代共同的大德所公认的一位殊胜善知识。我们在进行依止的时候,就不会有任何的怀疑,也不应该有任何的疑惑,因为他是公认者。也就是经常老百姓所说的众人的眼睛是亮的。

这样我们依止到了殊胜的上师。他最重要的密意就是利益众生,发菩提心。同时,我们修学佛法的时候,最根本也是发菩提心。最根本的发菩提心就像《入行论》当中,所详细赞叹菩提心功德一样,讲到:菩提心如末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菩提心如同强力大士能够救离我们怖畏;菩提心如同如意宝树之果,它不是如同一般的芭蕉树,产生一次果就穷尽了。它可以无穷无尽的生果。

菩提心有这么多殊胜的功德,但是我们为什么要发心?其实,发心就是让我们制定一个目标。很多人经常会想:我只要去做就好了,我不一定发心。但是没有一个目标,自己的行为经常就会摇摆不定。甚至不会往一个方向一直努力。就像你没有想:我跑一个马拉松,那么就永远不会跑到目的地。你可能走了两步,又会转到其他的地方去游览观光。所以说我们有了一个目的、有了一个目标、有了一种方向,我们做所有的事情都沿着这个方向去努力,最终必定会获得结果。

作为大乘修行人,我们要有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和方向?就是要利益众生。千万不能困于自私自利的发心当中。一定要想到不仅自己要解脱成佛,也要度化一切众生解脱成佛。这就是我们必须要有的一个目标,而确立了这个目标之后,我们一切的行为形式都是在利他之上来进行引生的,它都将纳入菩提果的一种正因,都将成为修学菩提的资粮。所以,暂时获取钱财、转生人天,都是可以依靠菩提心摄持不求自得。所以最为重要的,最为伟大的,最为殊胜的,这个方向一定要搞对!

就像一般在企业当中所讲到的:怎么样能够使企业快速的成长和发展?就是要有一个最高的目标和领先的指导。如果没有这样的目标,大家都像一盘散沙,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向哪个方向去努力。每一个人可能都会东奔西跑,甚至最终南辕北辙,没有办法获得共同的结果和利益。所以任何一个集体也好,个人也好,都要树立一个方向和目标,才能把所有的心劲儿、力气全部往这一个方向使劲。那么他将会很快获得殊胜的结果和最大的利益。

所以发菩提心不仅是藏传佛教一直强调、重视的,同时也是汉传佛教再三言说的。印光大师曾经讲到:“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发,如器受电,其力甚大。”只要是你发了菩提心,就像这个机器一下发电,其力无穷,而且迅速,消业也快,增福也快,非平常善根所能比喻的。这就是菩提心利益广大无边。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当中说:“言多善,则莫若发广大心……发大心,超过修行历劫。”也就是说,那么做其他的善事都不如广大心。发了广大之心,修行可以超越历劫。因为他已经确立了目标,他可以快速向着这个目标来行进,并不是绕入歧途,并不是在其他地方乱逛乱窜,东奔西跑,而是一直沿着这个目标,一直努力、一直奋发、一直前进,终有一日必定会到达解脱目的地。

发菩提心就是要利益众生,愿众生成佛的一种发心。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在《现观》当中告诉我们发菩提心的法相。如果我们发心错了,结果就会错。如果我们发心犹豫了,可能很长时间不会获得利益,就会经常在道中犹犹豫豫、反反复复、来来去去,不会获得最大的利益和结果的。但是只要我们有着一个目标,向着这个目标努力,终有一日可以成就。就像台湾的证严法师,看起来只是一个女众,瘦瘦弱弱,只是个普通的比丘尼一样,但是因为她的发心极为广大,所以力量非同一般。这就是所谓的愿大力就大的道理。她的“慈济”事业在全球发展,并且度化了无量无边、各种各样种性的众生。让各种各样的人群都能够获得佛法的加持。所以心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我们的心最大可以包容太虚,最小可以像针别。所以现在我们就要把心的力量发挥至极致,让它的力量扩充,广容虚空遍法界的一切的众生,把一切众生作为我所之想,愿所有众生都能够成就最大的幸福跟快乐而不是在希求自己的小我小利。我们要追求大我的利益。所有《华严经》当中也是说:“欲得一切佛,明净智慧灯,应建弘誓愿,速发菩提心。要想获得一切佛的智慧,就要先发大誓愿,就要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才能够令众生皆得成就,自己集资净障,迅速成佛。

所以发菩提心就要有一个坚定的利他的愿望。千万不能够退失,也不能够退堕,也不能够犹豫。有些人可能曾经多生累劫,接受外道法或者小乘法特别多,一直发不起大心来,心力特别弱。做一点点事情可能就会害怕、担心、犹豫、困惑,经常会想到自己有什么退路。其实,这些都是不好的自私自利的心态。无始以来没有人教我们,特别自私自利,但是成就了吗?不但没有成就,反而还会造成各种各样的恶果。比如说在一个集体当中,如果你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大家都不愿意与你交好的。你连朋友都没有,出路也都没有了。所以我们只有放下自我,利益他人,我们慢慢体会菩提心的现世和来世的功德利益,自然而然发起大心之后,一切就可以不求自得,自然而然成熟了。因为寻求出世间的解脱,世间的人天善果,它是不求自得的。就像菩提树果,长成的时候,它的果实落下来,自然可以让下面的人温饱一样。

所以不管你修哪一个法门,利他心、菩提心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即便有些人只念一句弥陀,我就可以往生,但是往生极乐世界最主要的因就是发菩提心。就像麦彭仁波切在《净土教言论》当中说到:菩提心就像往生极乐世界的通行证;就像你要出国,要有护照;你要登飞机,要有身份证一样。如果没有身份证、没有通行证,你是不能够往生极乐世界的,是不能够出离轮回、不能够获得解脱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暂时放下自私自利的,自己的想念。就像法王如意宝在窍诀里面也讲到:若欲长久利己者,暂时利他乃窍诀。利他、发起菩提心是极为重要。

《劝修西方偈》当中也讲到:“能够劝两人念佛行善,超过自己精进功德;劝十人行善,有无量的福德;劝千百人行善,是真正的菩萨;劝万人行善,此人即是阿弥陀佛。”劝人发菩提心也会获得极为广大,无与伦比的功德。所以看到像上师仁波切劝万人乃至无数的人修行善法,以这样的广大发心,已经真正是阿弥陀佛,已经与佛如来无别了。

我们不但自己要发心,而且要劝人发心、能够劝人行善、劝人解脱、劝人修学善法利益众生。这样一来,以一传十,十传百的方式,更多众生获得利益了,这就是自己在实践一个菩提心,实践一个菩萨道。就像《龙舒净土文》中有一个公案:唐朝有个人叫房翥,有一天忽然死去,神识到了阴曹地府。阎罗王接见他时说:“你一辈子行持的善法不是很多,但因曾劝一位老人念佛,这个老人现已往生。以此功德,你也可以往生。”房翥说:“我发愿要念一万遍《金刚经》和朝五台山,这两个愿没有完成,现在还不想往生。”阎罗王说:“诵经、朝山固然是好事,但总不如早日往生好。”但是他比较固执,还是想圆满自己的发愿。阎罗王只好放他回到人间。上师也是开玩笑说:如果是他,早就高兴得选择往生了。由此可见,劝人念佛往生的功德是非常大的。劝人行善,劝人发心也是极为有必要的。

我们千万不要总是想着有好事就自己得。一定要把这些好的事情与众生分享,让众生都能够获得利益。千万不要想到:某些人接受不了吧,不能发心吧。其实你知道他有多大的潜力吗?每一个心都是可以转变的。有句格言里面不是说:只要心能转变,世界就可以变得美好。所以只要我们去努力,去转变,帮助其他人转变,整个世界将变得非常美好。没有人再依靠自私自利心去争取金钱、美女,然后出现各种各样的战争和愤恨。大家都是其乐融融的。

就像圣经的故事里面讲的一样,地狱和天堂的差别是什么?大家都是一样的在无比巨大的锅面前,都有两根特别长的筷子。天堂上的人知道虽然他自己吃不到,但是互相把筷子夹起来东西喂到对方的嘴里,结果每个人都吃得非常饱,高兴得不得了。但是地狱里面的人因为只是想到自己的利益,自私自利,拼命地拿着非常长的筷子往自己嘴里放。但是怎么也放不进来,最后痛不欲生。这就是告诉我们,怎么样去利他,怎么样可以获得大的利益。这就是一种利他心的实践所承办的意义和功德。

所以平时我们一定要发愿:“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要示现成佛!”不发愿也绝对没有动力。有了愿就有力了。所以这个大愿绝对是不能缺少的。不然,学佛几十年,全都是为了自私自利,临死的时候还执着自己的一些事情,最后可能就像非常贪心的老人,一直是手指着油灯,不能合眼。因为他想到这个灯芯太粗会浪费。他这样的吝啬、这样的贪着最后怎么样也合不了眼。然后他的小妾把灯芯变细,他就当下合眼死去了。我们千万不要变成这样的实执之人。一直拿着自己的存折,一直拿着自己的工资、银行卡等等。这都是极为颠倒的。我们把自己更多的,不需要的,用不上的这些资源去帮助别人,布施于他人。有很多世间的人更为需要的,甚至他们都吃不饱,穿不暖,甚至出现干旱的时候,喝不上一口水,要为一滴水拼命等等。

千万不能够浪费资源,浪费也就成为毁损福报。我们应该把这些积攒下来,布施给众生,甚至自己每天攒一元钱去做慈善,帮助更多的人,能够利益他人,这都是善法。就像日行一善,发起善心,慈善是心的道理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在实际行动当中,应该自己多多行善,也应该去劝更多的人行善。要以利他的菩提心来摄持。每天不是为自利而奋斗,而是帮助别人,这样修行的力量会增强、增广,力度也更大。因为愿更大了,力量也就变得更大。这时候承办的功德或者所成熟的结果也就更为无与伦比,更为超胜了。

前面我们学习了一定要依止善知识指导我们。第二个方面就是一定要发起根本的菩提心。因为它是成佛的正因。没有菩提心,一切都是为了自私自利,不要说出世间的解脱果,世间的事情尚且不能够承办。所以我们一定要发起利他的菩提心,帮助众生,让众生多行善法,让众生断恶行善。自己也如实去行持,天天发愿利益众生一定要成佛,让众生皆得离苦得乐,希皆成佛。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基础。

3.3 次第闻思修行

我们在这个基础之上,再应该怎么样修学佛法?怎么样去学佛?就是要比较具体的次第闻思修行。也就是修学佛法是有次第的,不是今天学一下,明天就放弃。不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这种方式。也不是从一年级跳到六年级,然后又学二年级,这样上下混乱的次第的方式。它是非常有方法和次第性的。就是闻、思、修的次第。就像法王如意宝在《忠言心之明点》中也讲得很清楚,闻思修是佛教的命脉根本,所以,要想佛法融入到新学员的相续当中,我们就要运用正确的方法跟次第。如果次第错了,很有可能获得不良的结果。

比如像我们去理疗,先是擦酒精、再针灸、再拔罐、再排汗,或者护理,都是有次第性的。如果已经错乱了次第,反而可能会使邪风入体,或者反而使病情加重了。所以说学修佛法的次第是什么?就是先闻,再思,再修。

  1. 听闻正法

因为无始以来众生沉沦于轮回当中,所有的事情都是跟三毒贪、嗔、痴相关的。我们根本不知道怎么样是解脱道。所以我们需要在具德善知识那里听受佛法。这样我们才能够如理得生起辨别的智慧。否则相续当中的智慧日光被无始以来的浓云密布的习气所覆盖,就很难自然现前。

所以首先要生起取舍的智慧,我们就要听闻佛法,认知什么是应行,什么是不应行。以闻法顾新就可以得到调伏。

在《正法念处经》当中也是这样讲的。就是告诉我们闻法可以认识烦恼,我们可以认识到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该怎么样做,不该怎么样做。所以作为智者乃至命终之前都要听闻佛法。

听闻佛法的功德无与伦比。哪怕野鸡听到佛法《涅槃经》,最后转成了一个非常聪明的修行人。安慧论师的前世是鸽子,也是因为听闻了《大般若经》。所以旁生听法也都可以获得利益,何况我们取舍智慧的高级动物,人类了。所以人类有这样能力的时候,一定要运用于修学佛法上面。

就像《正法念处经》中说:“是故智者,乃至失命,常应听法。”一个老人在听法的时候,拐杖不小心压死了一只青蛙。但是因为老人特别专注,以成就听法的功德,青蛙也听到了佛法的原因,死后转生到了天界。

萨迦班智达曾经说:“即使明早要死亡,亦应学习诸知识,今生虽不成智者,来世如自取储存。”我们今生听闻佛法,没有办法变成讲经说法的大法师,或者成就者、大智者。但是我们听闻了佛法,也是储存在自己的相续当中,来世必定会如同银行的存款,自然取出来一样,非常自在的就可以获得一切大智慧。相续当中源源不断的流淌出来各种各样智悲力的功德。

听闻佛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佛法是解脱道。我们能听得懂如理生起智慧、善巧抉择,如理生起正解、正见、正知。抉择修行之道,如理去修。如果我们实在听不懂。比如因明、中观、俱舍、现观,很难的这些法语听不懂。就像现在上师讲经庄严论、心性休息。有的人经庄严论的很多内容听不懂,有的人心性休息的很多内容听不懂。但是不是不应该听了呢?其实主要是现在有闻法的因缘,我们就尽量去听。哪怕是听一节经庄严论,也可以获得听闻整个善法的功德。哪怕是听心性休息的一节课,也会获得了解大乘修学闻思修次第的善法功德,甚至跟密法结缘。所以我们不应该自己听不懂就完全放弃。有的时候,多听也就懂了。就像读书百遍其意自现的道理是一样的。

所以依止上师,最主要的不是依止上师的身体,而是依止上师的智慧,依止上师所传的法。现在高科技这么发达,也可以通过光盘、法音频道、YY讲堂、UC讲堂,我们可以听到这么多上师法师讲到的殊胜法义。其实就是让我们断除无明、邪见、疑罔、怀疑和未知,然后让我们生起证悟了解的正见。在这种正见当中,在进行努力修学,慢慢自己就会转变。

曾经因为我们愚痴,可能为了孝顺父母杀了很多众生,但是现在我们知道了,真正怎么样是最重要的孝顺,怎么样是一种帮助父母解脱等等。所以产生智慧,获得解了,听闻佛法是必不可少的。听法非常重要。它可以让我们通达佛法、不造恶业、舍弃无义之事,甚至可以让我们获得涅槃。在《大宝积经》里讲到:“多闻解了法,多闻不造恶,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

在《心性休息》里面也讲到了多闻的殊胜功德。所以我们一定不能断除听闻佛法。上师以前也是讲到,就像无垢光尊者以前在《七宝藏》里面经常说:三日不闻佛法,面目可憎。也就是说,我们三天不听法,这个相续就很难调伏了,然后就会起现各种各样的烦恼。因为听法我们可以善加对治,就会调伏自心,以善法、正法的力量去可以约束自己的三门。但是三日不听佛法,就面目可憎了。有的人也是强调说:一日不听佛法,如同猛虎下山。自己的烦恼就像猛虎下山,汹涌而来。所以从这个道理上面来看,自己每天都要听闻佛法,甚至即便上师不讲课,法师没有课的时候,不听闻佛法,我们要拿出法本来看,来思维。其实看法本跟听闻也是同样。但是有的时候,我们需要清净的传承,我们需要正确的引导和知见以及法师上师的讲解,所以,不光自己去看,去学,也要精进听闻,依止正法,依止听闻。

2.如理思维

第二就是我们不能仅仅停留、止步在只是听闻佛法上,还要如理的思维。有些人只是听闻佛法,但是没有反反复复去思维,听完就忘了。听了很多,但是最后什么都不记得了。为什么不记得?因为没有反复思维,没有思考。如果思考了,这个道理就会记忆犹新。就会特别扎实,自己的心也根深蒂固。

怎么样去思维?思维佛法有很多方法和步骤。有些人会说:“我学佛已经七八个月了,为什么还有分别、执著、妄想?”其实不要说七八个月,就算七八年,如果我们没有坚持不懈的思维佛法都很难压服习气的。因为相续里面的习气特别重,即便我们学了很多法,但是很难以压服、调伏。自己的心真的是刚强难化。我们怎么样去思维佛法?思维佛法,我们首先可以依靠课后的问答题、思考题,然后去寻找答案,再反复的看书,进行思考这个内容。也可以反观自心,问一问自己有没有这一方面的怀疑和疑惑。再有就是在道友当中讨论,不断讨论,提出质疑,大家进行观察这个问题的时候,在书上里面的内容就会吃得特别透,学得比较扎实,甚至咀嚼地比较细致,然后就记忆特别深刻了。

在藏传佛教当中,如理思维最好的方法就是辩论。麦彭仁波切说:听了一百遍,不如自己去讲一遍;讲了一百遍,不如自己去辩论一遍;辩论一百遍,不如自己去著书、著论。所以,辩论是遣除怀疑的最好的方法。通过大家互相提问,答疑探讨,反诘等等,各种各样的方式就可以让我们观察自己到底如理的理解没有,到底有没有记住法义,到底有没有思考到位,到底有没有通达这些圆融的内容,到底有没有了达其中的细微支分以及每一个内容,它的功德跟过患,法相释词、释意、功德差别、分类,我们到底有没有分析明白。

在《大宝积经》中也说过:“不如理思维,愚痴无解脱……若如理思维,息广大烦恼。”以前法王如意宝再三强调说:年轻的人一定要多如理思维法义。反复地研讨、探讨,甚至多背书。因为气脉明点比较增胜的时候,我们会有各种各样的分别念。会每天不停歇的想这想那,甚至身体也停不下来,跑这跑那,东奔西走,就是因为我们的气脉明点暂时比较盛,会引发各种各样的妄想。如理思维能占据我们的妄想空间,就可以思维正法,消尽很多的罪业,获得无量的功德。如理思维也可以从闻思的教理方面,也可以从修行的引导文方面,比如可以从引导文的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因果不虚、皈依、菩提心的利益,按照这些次第一层一层思维上去,最后也可以了达密宗的真实境界。我们也可以思维每一节课所讲到的道理。比如今天的内容我们来思维一下:什么是佛法?为什么要学佛?该怎么样学佛?学佛真正有利益吗?为什么要依止上师善知识?不依止行不行?恶友这么大的过患吗,我要帮助他,为什么我不能够接触他,我舍弃了恶友是不是舍弃了菩提心?怎么样我可以不舍弃菩提心,又能远离恶友?它的分寸应该如何把握?其实这些都是我们应该通过学习这节课之后,反复地去探讨、思维的。让看看自己到底有没有如理通达其中的要义,其中的内容。所以说每一节课后,法师都会给出思考题、问答题,这就是帮助我们深入如理思维的。因为,有的时候我们自己不知道该如何思维,不知道方向,不会思维。经常会瞎想,会想到无边无际的地方,甚至产生各种各样的就像写作电影一样的无意义的想法。所以说我们依靠做思考题,然后依靠做问答题,按照这个方向去思考,就让自己在正确的轨迹当中,进行如理思维,进行正确的探讨,进行正确的研讨,辩论等等。

3.如实修行

第三个方面,我们不仅要多思维法义,不仅要如理的去了知、辨别,同时,我们还要去实修。如果没有修行法义,所有的法仅在脑子里面、仅在口头上面,还没有融入到心里面去。怎么把法融入到心里面去?

修行之理

就是要靠修了。修指的是一种串习,也就是稍微听了法,稍作思维,这些还不能根本断除烦恼。还要仍然我们要扎根于心底。扎根于心底,就像是吃饭,光看别人吃,或听别人吃是不行的。要自己亲自去吃一样。《华严经》:就像穷人日夜在数富人的珍宝,自己却身无分文。有的人多闻、会说,但是自己没有修也是无济于事。良医知道如何开药方,但是不给自己吃药,也不能治愈自己的疾病。聋子虽然能弹出悦耳的乐曲,但是自己根本听不到。这些都是可怜至极。

所以我们平时不仅要祈祷上师,同时也要真修实证。广闻跟实修比起来,其实实修更为重要。因为我们有一定的闻,就要进行思,有一定的思,就要去实践来修。依靠打坐的方式让自己静下心来,让自己断除身心的这些违缘,外在杂乱的现象,让自己静静地思维法义。

修有观察修和安住修两个方法。在这里没有广讲。我们要按照首先观察修、中间观察安住轮番交替,最后到唯一安住,这种方式去如理的修行。

现在很多人经常会说:我们没时间修,其实时间都是挤出来的,就像海绵里的水一样,看你怎么样去运用。而且我们的生命非常短暂,一切时间都有可能出现无常,这时候,我们就要选择什么是非做不可的事情。不要世间上面的什么事情都做,要抓住机遇,要学会取舍。不要天天忙于各种各样的琐事,一定要去修行佛法。千万不要以任何的借口,让自己没有修学佛法的时间和机会。这是非常可惜可怜的。

就像佛陀时代,曾经有两个比丘。当时有一个听了佛法之后,就力力地实修了。结果证得阿罗汉果。而另一个只是注重听闻佛法,思维佛法,不重视修行,一直在字面上耽著,时间久了就变成有名的三藏法师,座下有五百名弟子。这个三藏法师,生起了傲慢之心,就特别想去羞辱阿罗汉没有什么弟子,没有什么威望,从而提高自己的身份。

佛陀了知之后,不忍他造这样的恶业,就前往比丘安住之处,就一直赞叹阿罗汉的功德。当时三藏比丘就特别不服气,然后他就觉得说,这个长老比丘虽然好像自己有一些修为,但是他对于经典一字不懂,自己熟读经藏内容,自己非常了不起,他的傲慢之心难以压服。佛陀知道他的心思后,便开示道:“在我的教法中,法师不会修行,就如同被雇来看管牛的人,而长老比丘,因为他修行证得阿罗汉果,所以他就像拥有牛的主人一般。”虽然他不一定数牛,不一定会天天计算,但他是一个真正的拥有者。这个天天计算,天天数数,但是他自己没有融入到心相续当中去,没有调伏自心,遣除烦恼,没有断除执着,生起证悟。这种人只是表面上的鹦鹉学说,岂不是法油子吗?是非常可怜。所以,弟子们闻之后也是恍然大悟,也是知道修行的重要性了。

所以我们平时修行佛法不能只是流于口头上的夸夸其谈,一定要注重与内心的结合,一定要重视内心的修正。如果没有去修行,只是表面上的谈谈佛法,说得天花乱坠。像学术界里面的学者对理论的研究感兴趣,研究公元多少年,发生了什么事情,是怎么一回事,但是没有跟自己的内心相结合,最终一生结束了之后,也没有真实解脱的依止之道了。所以我们要观察,要知道自己该怎么样去修,怎么样去成就,要去实践,要把法界融入相续里面,每一件事情当中去具体地断除烦恼,去具体地对治,去忏悔,以这些方式反观自心,去磨砺、去修行、去串习正法,这才是最为必要的。

修行之方便

当然,修行当中也有一些捷径,比如净土宗的念佛,禅宗的参悟,密宗里面的依止上师的窍诀。像《华严经》里面所说:“以一方便,便入一切佛法。”在佛法里面有很多的窍诀方法,但是这些窍诀也要契机而行。如果没有相应根基,不可能获得加持。

所以我们有的时候,不能单独靠外缘,自己一定要努力。比如说一直靠着外缘,靠山山会倒,靠河河会干,最后什么都靠不住了。一定要自己去修,自己去实践,自己去断除自己相续当中的烦恼,串习正法。这个才是有必要的。

以前有位弟子向赵州禅师求法:“我非常困惑,请禅师给我指点开悟之道。”禅师问他:“你米粥喝了吗?”他说:“喝了。”“那就去洗碗吧。”听到这句话,弟子当下开悟了。

为什么开悟?因为他性情特别大,所以他与上师的方便法聚合,稍微一句话,他就明白了心的本性。他就明白怎么样去认知、证悟之道。

曾经还有一个弟子问百丈禅师:“您能教我如何修行吗?”禅师回答:“饿了,就吃饭;累了,就休息,不需要文字和语言。”弟子依此慢慢思维修行,结果就开悟了。

就像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当中,禅宗的祖亭,韶关的南华寺,里面不准讲公案。为什么不准讲公案?因为很多人借助公案,就是以文字和语言理解成其他的意思了。它可以让我们有一定的解了,但是我们也不能曲解。所以修行是在于善知识的引导和正确的体悟。我们也不能像在这个公案里面:吃了就是睡,睡了就吃,我们就成就了。我们没有这样的引导,吃了睡,睡了吃,我们没有安住禅定。像周利盘陀,他为什么扫地就能开悟,因为,他扫地心就静,就可以安住禅定,他当然就开悟了。但是我们一直处于愚痴状态,吃了睡,睡了吃能开悟吗?如果这样能开悟,早就开悟了。所以我们要体会这个公案里面讲到的真实意义。当然有的时候,每位高僧大德在解释的时候,也有不同的侧重。我们不能从学其表面,然后就:我也吃了睡,睡了吃,我怎么没开悟?有些大德受用空性,他喝酒,他能开悟,我也要去学?自己有没有学到真髓还是只学到了表层,学到了表层是没有任何的意义。

就像第四世多竹钦仁波切在十二岁的时候,上师就要求他喝酒。他当时特别害怕,不敢喝,但是上师与佛无别,上师让我做什么我就做,结果一口气就把酒喝完了,以此瞬间就证悟了心的本性。这就是上师严厉的加持。有的时候上师的加持会特别特殊。你专门不想干的事,就让你干,就调伏你、折服你的执着心。有的人偏偏就去寻找自己愿意干的事情。比如说看到这个公案,爱喝酒的人是不是就想到说:这个密宗太好了,我还可以继续喝酒。其实不是这样的道理。最初也要断除杀盗饮酒,就是要断除迷惑,断除酒的贪婪。所以我们不能只学其表面,一定要了知它的真髓。要不然这个修行有可能会成为疯子的行为。这就错了。

还有一个猎人叫达吉,他经常牵着国王的猎狗在森林里打猎,猎杀了难以计数的鹿子、獐子等各种各样的野兽。他自己也认为自己是打猎高手,常常在钦则益西多吉尊者面前夸耀,尊者好像很有兴趣地听着他说这个那个。有一次他猎杀了一只鹿,又来到尊者面前炫耀。尊者见状,脱下鞋子,抓住他的胸口,用鞋在他脸上狠狠地扇了五下。当时他就昏厥在地,醒过来之后,上师的一切证悟已经完全融入了他的心里,他成为一名具证的大成就者。

当然,这种例子在古代成就者当中是数不胜数的。最重要的都是要对上师有信心,才可以获得特殊的加持。但是我们相续当中的信心,也是要通过很长时间才能够磨练成就的。有的时候,可能跟古代人不太一样,甚至跟比较淳朴的一些藏地的某些道友也是不太一样的。或者说汉地一些特别纯朴的人也是不太一样的。因为,他们的心很纯朴、很单一,所以说他不会有很多分别。而现在我们的分别心特别多。有的时候,我们只是按照一种方式,是没有办法调伏我们的分别心的。所以高僧大德一讲经说法就各种各样的方法,各种各样的教言,来断除我们的执着心,我们才能够慢慢被调化、慢慢被调伏。我们能不能像以前丹霞烧佛一样去做?能不能像南泉斩猫一样去做?其实,我们没有办法安住在空性的境界当中,没有这样的大知见,甚至我们依止上师的信心也不够坚定。没有遇到其他动摇和违缘的时候,自己的自证还是有一点信心,但实际上这个信心,到底是什么?有何而生?会不会坚固,是不是纯正的信心?这些都是有待观察的。所以我们的相续还非常脆弱,不稳固。信心也需要通过闻思产生定解,而成熟于殊胜的胜解信。这个时候才不被他夺,不随他转的一种殊胜的信心。所以说都是以首先的闻思修的智慧来摄持,

《法王经》中说:“若有慧者,则方便解;若无慧者,则方便缚。”如果,没有智慧,就会被方便所束缚,也就会行持一些疯子的行为。如果是有智慧的话,就会被方便摄持而获得解脱的方法,获得成就。

所以这就是殊胜的窍诀。没有智慧的人,可能堕入地狱,有智慧的人可能以此获得成佛。开悟看起来好像也不是很难,但是作为普通的修行人,我们也不能特别着急,也不能想一蹴而就。我们毕竟已经有这么严重根深蒂固的执着。所以也要兢兢业业,持之以恒地修持,也要尽自己的有生之年去力力地闻思修行。

就像曾经藏传佛教有一个人一直恳求上师给他讲圣僧的窍诀,上师就告诉他:我会死,你也会死。有邪见的人听了,可能不屑一顾说:这个我肯定早就懂了,这叫什么窍诀。但是有信心的弟子以此就知道了,什么是寿命无常、什么是因缘聚合、怎么样精进修学佛法,最后就获得证悟了。

就像罗刹珠子鼻的故事。师傅就随便跟他说,但是最终,因为他特别希求,以极大的信心摄持,最后获得开悟了。

所以经典里面告诉我们:“若人舍善法,今生则虚过。”不管怎么样自己要按照自己的根器来慢慢的修行,但是一定不能舍弃善法,要如理踏踏实实的闻思修行。这样才能够获得解脱的成就。所以说我们遇到了佛法很庆幸。遇到了殊胜的上师善知识,我们很幸运。我们就要珍惜这个缘分,精进努力的去修学,要持之以恒,千万不要随意懈怠和轻易放弃。一定要按照这种方式去努力的行持。

所以上师给我们讲到了,如何学佛、怎么样学佛、按照依止上师发菩提心,闻思修行的次第,这些内容我们一定要记忆在心,一定要如实奉行。就像一个开车的司机,开车久了他的技术非常高。虽然上师谦虚说,自己修行不一定好,但是毕竟时间长,告诉我们这样殊胜教言,苦口婆心的教授。我们应该如理去奉行,这样才能够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当中,获得最大的利益。才能够利用自己的短暂的人生,暇满难得的殊胜身份去成就自他二利的一切事业。才能够究竟成就利他,成就佛陀的境界。成就佛学的德相,让众生皆能离苦得乐。

这就是,我们该怎么学佛的内容。这节课当中我们学习了:为什么要学佛?什么是学佛?什么是佛法?该怎么样学佛?为什么要依止善知识?该怎么样依止?为什么要抉择善知识的法相以及我们学习发菩提心和次第闻思修行这些意义和重要性。

了解了这些道理之后,指导我们一生的修行,就已经融摄在这些窍诀里面了。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摄持它而于一生乃至生生世世如理的去行持,能够获得最大的利益。

好,今天这节课就学习到这里。


思考题

首先是课后的三道思考题。这三道题有些在书上可以找到答案。大家应该下来找答案。找不到答案就应该去思考,应该去研讨。

在学佛过程当中要具备哪几个因素,要素。这个我们在前面已经多次讲过了。它的作用大家应该去分析整理。然后让自己产生正确的知见。

修学佛法,为什么要依止上师善知识?

以及发大心为什么成就大?为什么力大?愿大力就大?

接下来又给大家提出了八道思考题。也可以下来,在组里面研讨、讨论。

1、佛法之意广大无边,宗派应众生的根基而千差万别。有显宗、密宗、华严宗、净土宗各种各样的宗派。所有的佛教教义到底是不是相互抵触?还是可以圆融一味?为什么?

2、佛教的教义与外道有什么不同?最主要不同的特色是什么?

3、佛法究竟是什么?学佛有什么样的利益?

4、 修学佛法必须要依止一位有情法的上师吗?我依止无情法的一个法本,光盘行不行?依止有情法的上师是依止什么?是依止身体还是依止心?还是依止教言?

5、如果遇到邪师,有什么样的后果,有什么样的过患?

6、有些人认为必须要天天发心、发愿,之间去做善事更为实际。对此这种说法你认不认可?为什么一定要发愿?

7、修学佛法的次第是什么?怎么样能使正法能融入到相续当中?

8、闻思修行三者,是不是有一个重要,有一个次要?有什么样的次第,可不可以在三者当中,取一个舍一个?

这些,大家下来好好思考分析,把这些了解了,本节课的要点基本就能够掌握了。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