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辅导 > 基础 > 离幸福很近 > 正文

第15课-如何寻找大乘的方向?

本文作者: 发布时间:2022/7/1 22:22

(个人整理,仅供参考)

大家晚上好,又到了我们学习“离幸福很近”的这一本书的时间。

首先我们还是共同顶礼上师三宝祈被加持,愿在这一节课当中能够具足三善圆满的摄持方式,以此通达法义,断除邪见和不知怀疑,生起如理思维的智慧。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大恩传承诸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让我们发起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寻找大乘的方向”,这一节课。大乘是很多修行人特别渴望,也经常想要自称为是大乘修行人。那么大乘到底是什么?什么是大乘的方向?该如何寻找?在这一节课当中,上师仁波切通过四个方面来为我们介绍、引导,让我们能够如理的相应自己的根基,寻找到一条自己可修持的,可行持的成佛的捷径。

大乘,顾名思义就叫Mahayana,它的梵语翻译过来的意思,其实就是能够超越共同乘,超越于其他的外道,有不共的,具有缘行智勤巧果事,七个方面超越之处,而称为大。乘,指的就是车载之意,也就是依靠大乘的修行,就可以顺利地到达目的地的结果,也就是佛果的境界。

小乘行人也有六度,也有一些四念住等等的修行方法和窍诀,甚至他们的精进也是如同美女救头燃一般,看起来好像是极为猛力。但是实际上因为没有树立好大乘的目标,所以最终即便是如实精进修行,但是希求于自己的自私自利的涅槃和解脱,最终只有获得灰身灭智的小乘灭尽定,而经过一万大劫的定数之后,才会再次通过佛陀身语意三门的放光加持回小向大,趋入于大乘下资粮道,开始三大阿僧祇劫的漫长修行历程。

所以我们现在非常幸运,我们直接遇到的就是究竟法,就是捷径,不需要像小乘行人一样行持一条迂回曲折的道路。而同时我们已经有福报了,遇到这样的大乘法,我们就要保护好自己相续当中的修法决心和意乐。

那么怎么激励自己如理修行?怎么在最初我们希求解脱的发心摄持之下,把握好大乘的方向和目标?

我们今天就通过四个方面来进行深入了解。首先,第一个方面就是依止上师,发菩提心。在这一段内容当中,我们就要知道没有上师善知识的引导和指示,我们相续当中,很多的见解经常会随着自己的误解出现偏差,会随自己阶段性的分析产生一些误会,由此就会出现退失退堕的现象。所以,依止上师实际上就是让我们明确该如何修行,也同时要明确修行的目标。当然,在前面的几节课当中,我们已经学习分享了公案。当时忽必烈依止八思巴上师的故事。虽然依止上师,我们前面已经分析过彼此要互相观察,同时作为弟子也要有弟子的法相,作为上师要有上师的要求。这样互相符合标准和条件的基础之上,确立好引导的目标和方向,我们就不需要任何的选择和分别念。全部听上师安排,依止上师,按照上师的教言如理的奉行,以依教奉行的方式最好的行持而不会走偏。依止上师,上师就会引导我们,告诉众生的根基千差万别,到底有多少种解脱之道,在针对八万四千烦恼佛陀说了八万四千法门的同时,针对我们每一个个体,上师都有善巧方便的引导和窍诀。论典里分了三士道的内容进行分析,同时也是在辨别引导当中,我们选取了最殊胜的发菩提心的上士道的修法,而这一切都来自于上师的教授,来自于上师的引导,来自于依止上师所获得的一切结果和效应。

第二个方面我们要学习护持正念,排除障难。这个部分主要是我们不要退失自己的修行和发心,我们要知道自己有可能在修行道路当中出现返现习气,会遇到各种违缘和考验。而在每天生活当中,一张一张试卷出现的时候看,我们应该如何抉择,如何判断,应该怎样把握自心,应以谁为榜样进行修行,护持自己的正念。

第三个方面就是依靠于藏王智慧光迎请阿底峡尊者的弘扬正法的事迹作为榜样。我们要思维怎么样纯熟自己的弘法利生和寻找自我修行的方向和目的。同时,寻找大乘的方向不仅仅是要了知个人的利益和修行方式,我们更要知晓在整个世间当中,每一个大乘佛子的目的不只是自利而同时更重要的是利他。利他,我们就需要把最好的布施给众生,把最有利益的交给众生,引导众生、帮助众生解脱。这就需要我们要有弘扬佛法的智慧和眼光。同时,我们也要有弘扬佛法的坚韧和毅力。我们在传记公案里面分晓情节内容当中,都会深有感触,应该如何去做。

第四个方面讲到再再忆念发菩提心。其实也就是扣住主题讲到贯穿于整个修行、寻找和历经大乘的所有过程都要以菩提心为主脉络。修行菩提心的过程当中,我们应该再再忆念功德,增上自己的信心和力量。同时要勉励自己坚持下去,不要遇到违缘就出现退缩等这样的一些悲惨的境遇。所以我们要把握好全文的思路。

一、依止上师,发菩提心

在这里首先我们要了解依止上师的重要意义。前面已经学过了,上师就是引路明灯,上师就是轮回当中,引导我们出离的指导师,所以说一切都依赖于上师的指引。作为习惯于轮回的游子来说,面多广大虚空,要想真正能够涵盖世出世间一切智慧而寻找到正确的方向,我们就必须有一个智慧的引导者。这位引导者不但要具备大智慧,而且要具备现在CEO的标准,就是要有人性化的管理。他也要具备大慈悲心。所以有了上师在十字路口,我们才不会迷茫,在做任何抉择的时候我们才不会出现错失的结果。他会实时给我们做一些分析,实时纠正我们,他会实时考验我们每一个修行的阶段,而同时在一项项结果和考卷出来的时候,也会对我们做相应的引导。

当善知识上师会有不同的化现。有的时候可能我们会在上师身边,依止上师,跟上师一起做事情发心;有时候可能离上师很远,上师在山上,我们在山下,上师在西南地方,我们在东北地方,我们相距几千公里。但实际上最重要的依止上师也就是要依止上师的法身慧命,也就是要依止上师的所有的教言。

就像驾车远行,目的地首先要明确。作为修行人正确定位人生目标是非常重要的。这个目标已经定位好,哪怕是中间出现堵车等等违缘,或者一些障碍,但是只要自己能坚持不懈,最终也必定会到达目的地。所以可能有的修行人会年年日日出现堵车现象,就像有的人修加行磕了几个头就累了、病了,会出现各种各样麻烦的状况,但是我们只要依靠上师的引导,确立好修行的目标,暂时休憩是可以的。短时间得跌跟头也是没关系的,但是最终我们要以大乘的目标为主,要通过护持正知正念,让我们纠正一切违缘和颠倒,最终能够前往目的地顺利地走下去。在一段时间的疗伤过后,我们还要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做。如果已经落下了,我们应该如何奋勇直前,赶到前边。

如果没有了解到依止上师的重要性,很多人自以为自己很聪明,很有智慧并且认为自己有很高的社会地位等等。其实在出世间修道当中,我们没有上师的引导,自己很有可能误入歧途,着了魔障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甚至也会出现最终不得自拔的现象。所以依止上师尤为关键。

1、三士道

阿底峡尊者以《菩提道灯论》为基础,把学佛的次第分了三个士道。上师善知识所引导我们的,其实就是往三条道上面去走。可能每一条道行载的工具不一样,路途不一样,出现的违缘和考验不一样,每一个人依靠自己个体修行过程当中所返现的习气和业力因缘也不一样,但是总体来说,无非就是依靠三乘发心而区分的三士道的修行。如果一个人没有了解三士道,我们就不知道应该如何做起了。

下士道就是最基础的修行的方式,中士道就是中等的修行,上士道当然就是最上等的修行。三士道实际上就是三类行人所依止道的修位。它指的是三个层次、三种心量、三种目标。三士道,其实都是我们修行的必经途径。当然万丈高楼从地起,没有第一层,就不会有第二、第三层,直至最高层。所以,菩提道也需要循序渐进,只有速度快慢之分,而没有省略的环节。即便是即生顿悟或者当下即生成就,实际上它也是圆满了下士道、中士道的一切要求和修量,最终上士道才能圆满。虽然我们也是在修行引导当中,最殊胜的是缘于上士道的修行,但是它也必须要有中士道和下士道的出离心。包括因果正见等等方面的内容。所以三士道实际意义当中,是不能取一舍一的。

具体我们来学习三士道的内容。其实依赖于三士道我们也可以判断一下自己的修行到底是下等的,中等的,还是上等的。即便是下等的,但是也并不代表是错误的。只不过暂时因为我们有一些短浅的愿景,所以佛也开许先完善,先圆满,先满足自己短时间的一些希求。然后慢慢再培养我们成熟于广大的理想和目标。

下士道

下士道属于人天乘的修行,它的本体是厌离轮回痛苦而深信因果,皈依三宝,行持五戒、十善,只追求个人的解脱或者远离一时的苦难,获得人天快乐为目的来进行修行的。

这种修行也有可能就是一些简单的学法,皈依、念佛、拜佛、烧香、朝寺庙或者朝拜,朝寺庙等等。它的目的全部为了今生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为了自己的心情愉悦、为了自己的工作顺利、为了家庭生活的平安稳定等等。

这样的人其实在现在的社会中非常多。因为现在整个人们生活压力非常大,即便物欲享受达到比较发达,比较高领域,我们的心灵却同时得到考验和空虚的结论。这时候我们该怎样让自己获得一种充实,可能很多人会寄托于神、护法、三宝。其实对于三宝也会有基于暂时利益的帮助。

最重要的就是要知道轮回的一切都是基于因果。如果我们没有种下这种因,单单求神拜佛是不能获得结果的。只有我们踏踏实实的去行善,才能获得结果。

所以,下士道的修行也要有因果正见的摄持。在因果正见摄持中,如理地断恶行善,让自己的相续当中,摄持于小士道人天的修法,由此可以转生于天界。所以,下士道的修行重点并不是为了希求现前的安乐,实际上重点在于希求舍身之后能够感得修行的暇满之身,能在下一世当中也获得人天善趣,能在下一世当中不会堕入三恶趣感受苦果等等。

人天乘的修行内容主要是五戒十善。以五戒十善的摄持就能获得人天福报。其实它本身也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修行内容。所以在《道次第广论》当中把它叫做正下士道。从道次第结构上来看,下士道同时也是中士道,上士道的前行和支分。所以也可以把它叫做共下士道。这就是下士道的一般的修行。因为目的也是没有一定高度的,发心有局限,所以被称为是下等的修行。但是因为深信因缘的缘故,所以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也是在努力行善。这总比不行善好。

所以在其他的宗教里面,它没有过多的解脱的引导,但是它也有一些获得人天乘或转生天界,行持善业的这些引导和思想。在其他的一些邪教当中,因为没有正确的因果正见的引导,告诉众生无恶不作。比如顺世外道告诉众生没有前生后世,今朝有酒今朝醉。所以最后也就感召得来的自己毁灭自己。或者为所欲为,无恶不作,没有任何的恐惧之心。其实这一切都会报应在自己的身上。不是不报是时候未到。所以有了因果正见其实也是最低的修行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台阶。

中士道

在了知了因果,存在生起因果不虚正见基础之上,我们就要引导自己一定要希求一种真正的解脱。因为世俗轮回当中的一切其实都是不可靠的。如果我们真正来进行观察它的本性,其实都是有漏皆苦。一切世间显现的万法都是漏染烦恼的本体。日常人们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为什么会时时刻刻促成各种各样的烦乱和情绪?其实这就是因为它的本质就是垢染性。这时候我们就要了解到一定要出离轮回。

中士道在下士道的基础之上,了解到善趣也是不可靠的,没有绝对的稳固自性。比如即便转成于色界无色界天人的身份,能够身体发光,能够感受二万大劫、四万大劫、六万大劫、八万大劫的这些禅定轻安的享受,但是最后也必定会感召堕落的苦果。即便天人在三十三天感受各种享受,有天子天女的陪伴,但是到最后因为他有照见后世的能力,也有了知生于天界因缘的能力,在他了解到会堕落在三恶趣,出现五种死堕之苦的时候,也是苦不堪言。

所以修行人就会希求超离轮回。他要脱离轮回就要思维,比如四谛十六行相,十二缘起之意。中士道的修行人主要就是想要获得自我的解脱,寻求声闻缘觉的果位,想一个人独自前往极乐世界获得身心自在跟洒脱。实际上怀有这些目标的修行人,他已经属于中士道的修行人,成为中等的修行人。

这些中等的修行人在因果正见的基础之上又生起了断除贪恋世间轮回的正知正念,为了摆脱生死的一切束缚,视三界如同火宅一般,要励力超脱。所以中士道主要指的是声闻和独觉的修行。

他在获得声闻独觉的修行果位为目的的实行过程中,当下成为一个修行分位叫做正中士道。同时也导向上士道的基础和桥梁。也可以叫做共中士道。

总之中士道的行者,他对于轮回三界生起厌离之心,为了自我解脱,他要依止戒、定、慧三学的无漏解脱法门契入,依三学建立解脱三有的方便。这就是声闻乘修行的基本套路。它也分为五分法身,分别为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是“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的方式来断除轮回的因和果。

上士道

接下来我们可能最关注的或者生起好奇、好要之心的就是上士道。

上士道是在具有声闻、缘觉属性的出离心的基础之上,由此认为自我解脱不合理,应该让天下无边的一切众生皆获得解脱。他发起了一种舍弃自我、救度众生的无上大愿,甚至像地藏王一样“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伟大誓言。

在上士道修法当中有童子式发心,舟子式发心,还有国王式发心三种情况。国王希求自己获得利益和广大势力威力之后,再就度一切的民众。舟子发心希望自他一切众生一同到达涅槃彼岸,就像划船的人和乘客一起到达河的彼岸一样。而牧童的发心把一切众生像牧童一样赶在自己的前面,自己在最后生怕一头牛落下,他会赶着每一头牛,赶着每一个众生先往生,前往到涅槃彼岸。因为他的广大发心已经不顾自己,没有丝毫自私自利,所以他也会以最快的方式成就。

在《心性休息大车疏》当中,无垢光尊者已经通过教证和理证得出了结论,也就是牧童式发心可以三大阿僧祇劫成佛,而舟子式发心是七大阿僧祇劫成佛,再有国王式发心是三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

所以了解了这些就知道大乘的发心必须要有菩提心。大乘的内容包括显宗和密宗:显教: 依靠发菩提心,修六度四摄、由此渐次佛地,圆满福慧二种资粮获得成熟。是由因位起修,最终成就于果地,这就叫显宗;密教:依靠窍诀方法成为果乘。就是它以果的方式安住,当下现前,依靠”生起次第”、”圆满次第”,乃至“无相大圆满”的方法,最终达到与佛无二平等的境界。这就叫密教修行。摄持了显教和密教的修行方法就是大乘或者是上士道。

所以比较来说,下士道只是改变了世俗的短浅眼光,要放眼到后世,追求后世转生人天善趣的安乐;中士道是改变留念苦世的思想,要追求出离轮回;上士道要破除自私自利的贪心,树立利乐众生的思想。

格鲁派认为三士道有四个特色:第一个就是以此解除佛教教理当中所出现的矛盾,了解上下的关联和应舍应取之处;第二个方面可以借此全面了解典籍当中的所有教法的次第;第三个能够容易了解佛陀教法的真正密意;第四个就是避免诽谤正法的任何罪过。因为当处于下士道的时候,他不理解上上修行的要求和目标,所以可能出现一些诋毁和不理解的心态。作为上士道的修行人如果不了解三士道,可能一直在呵责某些决定种性的小乘根基者和暂时处于下士道修行的刚入门者,这种蔑视就会丧失修道的信心而使他们退失正道。所以我们如理把握好三士道的差别,了知了它的次第,这时候我们才能断除各种误区。所以宣说三士道的内容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而三士道主要是阿底峡所倡导,后来由格鲁派创教者宗喀巴所弘扬,也就是在广论当中,有具体详细的说明

了解了三士道的差异和差别,最后我们就知道了依止上士道最为重要的。因为上士道就是以发菩提心,救度一切众生为引导和目标。他修行的方法也都是“唯彼大悲之所自在”,来摄持,这就是他的修行重点。所以在这样的发心摄持之下,每一个有情都想到了去救度别人,帮助别人,这样轮回中就很容易很多众生获得解脱。

轮回从整体来讲是无始无终,但是观待于个别有情是无始有终的。因为,轮回当中的众生无量无边,所以我们永远看不到终结。但是实际上,很多众生观待于修行,他绝对是解脱有期的,或者成就有期的。所以说我们要了解修行的方式,要选择最殊胜的方式,自己尽量去相应。就像我们在世间选公司、选学校,我们肯定要选择一个利益最大的,成就最快的。

2、修行之路是怎样的?

修行,我将得到什么?

其实就是要改变我们的生命形态。

有很多人在学佛的过程当中,因为自己的根本知见根深蒂固,即便学了很多年的佛法,但是不知道怎么用佛法改变自心,不知道把我执放低。我们要学佛陀的智慧,高僧大德的行持来改变自己,因为我执非常严重,没有改变自己的生命形态,一直以原来的方式行事,有可能会造成很多痛苦和困难。就像很多人因为特别坚持自己需要的东西,即便学佛了之后与家人格格不入,或者说让家人受到了很多的伤害。其实我们学佛就要带来一种解脱和快乐的氛围和气息。怎么度化身边的人?你得告诉他利益,你得让他感受到幸福和快乐。如果我们没有帮助他走出困境,没有让他获得解脱,没有让他遣除痛苦。佛法好像在学校学习的文化课知识一样,很多人可能都非常厌倦上学,学习文化课,学习佛法又需要很多这些内容。他不一定有信解坚持趋入,把握自己一生当中闻思的效果。所以这时候我们就要针对众生根基,了解自己怎样去改变。当你改变了点点滴滴,学一节课改变了自己一分想法,学了两节课就改变了两分。这样发现原来自己的改变,生活会如此美好,原来我们会离幸福很近。其实幸福就是随手可得,关键是你自己的一种心态和方式。

了解了这些之后,我们会对学修佛法更有信心和意乐了。所以我们要观察自己的生命形态,以现在的人身为起点,一步步走向自己所追求的自利利他的安乐。

修行的利益不仅仅是现世获得名闻利养、福报财产,更重要的是永久后世的利益。让众生不会去往三恶趣。如果造了恶业来世堕入地狱,是非常可怕的。地狱的众生是轮回当中寿命最长,万岁万万岁,超胜万岁的,相比较人间的寿量,地狱众生都要几千亿年当中的感受连续不断的苦果。现世只不过是几十年而已,后世是更重要的。所以我们为了后世,为了众生,都不要堕入地狱,要尽量断恶行善,尽量弘扬佛法,让更多人了解出世间解脱涅槃的利益。

修行,我将想些什么?

三士道的循序渐进的引导本质上就是为了帮助我们到达目标,我们要了解分别有哪些目标。修学佛法做殊胜的目标是什么?整个菩提道核心内涵是什么?其实我们了解过后,在以上的分析当中,我们就要选择上士道,发菩提心。把修行的目标锁定在上士道,就应该反复自己学修或者任何修行的目的不是为了自我解脱,是为了利益众生。而这一切都是依止上师而得来的。如果没有上师我们就不知道法的利益,就不知道该如何修行正法,不知道怎么获得正法的功德,无上法宝是任何都是无法比拟的。

就像达摩祖师他本名叫菩提多罗,是南印度人,出生婆罗门贵族种性家庭,是国王的第三个儿子,后来遇到般若多罗,为祖师所器重,就度化他出家了。然后就叫做菩提达摩。达摩祖师在没有出家之前,他是一个具有超人才智,脱俗善根的人。有一次他的师傅般若多罗就指着一堆宝物,对达摩祖师的三个兄弟说:世上还有没有比这些珠宝更好的东西。当时,大哥回答说:没有!这些珠宝是我们王者之家最为珍贵的,世间上再没有什么东西能够超越这些宝物了。二哥也回答说:我没有见过世间上还有什么比这些宝物更珍贵的东西。唯有老三菩提多罗,达摩祖师有不同的说法,他说:我不认为两位哥哥说的话是对的,这些珠宝其实没有什么价值。当时两位兄长齐身责问:为什么这些珠宝没有价值?你认为有价值的宝物是什么?菩提多罗就回答说:因为这些珠宝自身不能认知自己的价值,必须加以人们的智慧去分辨,否则只不过是一些没有知觉的东西而已,是一些无情法。而佛陀的佛法真理才是真正的法宝。法宝是人们的般若智慧所发出来的智能,它不仅能够自照而且它还能够区分世间当中形形色色的宝贝,更能够分辨出善恶诸法。所以在所有宝物当中,最为珍贵的无上的宝贝就是真理法宝。

所以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到确确实实达摩祖师不可思议的智慧告诉我们了,佛法僧三宝其实都是围绕着法宝,而这个法我们了知了我们才能如理去修行,那么谁教导我们去了解法?就是上师。所以了解法、依止法、修行法是非常重要的。

就像曾经有麻骨登大德他们看起来好像是悟道了之后,行脚参访想要得到资粮的增长。某日一时他们行路过程当中口渴,然后见到路旁有一个老婆婆在卖茶,对这个老婆婆说:请来五杯茶。当时,老婆婆对五个和尚就说:诸位大德,往何处去?然后当时他们就说:参善知识,当然参善知识有各种解释。有的意思就是善才童子五十三参依止上师。其实像六祖慧能大师也讲到了,诸位有情都是自己的善知识,所以他当时其实也是善巧方便来讲到说参善知识。三人之中必有我师,到处都可以学习正法。这个老婆婆上茶之后,就说:我这里的茶要神通的人才能喝,没有神通的人不能喝。而这五位大师非常持戒,虽然已经开悟了,但是还没有转现神通就面面相觑。那么当然这个开悟不是获得一地的大彻大悟,可能就是对于一些法义的通达和解了。他们面面相觑不敢举杯饮茶,当时老婆婆见状就哈哈大笑就说到:五个呆鸟看老婆子逞神通喝茶,举起杯来一饮而尽。当时五个人看吧,恍然大悟齐声道说:今日才是我等悟道之时,我等时时在神通中,不知是神通,还向外持求,今日不知婆婆,又几错过一生。老婆婆有可能是空行母或者说是什么佛菩萨的化身,通过她的指道,告诉修行人有的时候一直处于执着当中,就一直没有办法获得更宽广的,更远大的,豁然开朗。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障蔽而没有办法大彻大悟。所以说为什么禅宗特别强调讲到:平常心是道?就是告诉我们什么事情呢?我们不要强求要随缘。虽然我们过程当中要努力,但是结果不应该有太多的奢求。所以不仅仅是每一次的修行,每一次的修道,其实善知识可以在任何时间当中去点化,去引导我们。每一种点化都有不同的方便,都有不同的因缘,关键就是要看自己的信心程度了。

就像对于上师仁波切所讲的法义来说,有的非常有信心的这些老道友法师们,他们就会讲到上师即便是在讲一个公案,其实也是一种大圆满的特殊指点。但是这个对于我们初学者来说,我们怎么样也不明白,因为我们根本不明白该如何修,不知道上师的所有的密意。所以“佛以一音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就是佛菩萨不供的功德,也是传法上师的不供的功德和特色。

二、护持正念 排除障难

我们有幸依止了这么殊胜的上师,就要勇往直前,按照上师所指点的上士道的修行义无反顾地行持。但是其中可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违缘障难。

所有障难的出现其实都是可以理解的,也可以预知到的。就像我们在世间企业做任何事情,或者在工厂加工任何产品。它都有可能出现,比如说机器故障,比如说产品没有按部就班生产出来或者耽误了时间工程。可能各个方面,这些不决定因素都会有。

面对这一切,我们千万不能轻易的退失,如果退失其实一切都会前功尽弃。所以一些上师就是害怕弟子退失,刚开始都是以笑脸引导,但是慢慢当我们的根基有一定的成熟,心里有一定成熟之后,其实可能都会示现黑如嘎(忿怒相),让我们快速改变自己的执着,快速的放下自己的不足而最快速的成就解脱的境地。

广清老和尚度化弟子的方便非常多,极为特殊。他有时候看到弟子有一些不如法,他直接就在一些大庭广众之中,或者在居士面前直言不讳地叱骂。有时候广清老和尚早上六点钟就在寺院里面巡视。然后他经常是静静的进行观察看什么样的人拜佛、念佛最认真,最早起用功。然后有时候就找最用功的弟子来,突然就不分青红皂白把他骂一顿,甚至说一些让他委屈,好像冤枉他的一些话,老和尚的演技又特别逼真。那个弟子听了之后,如果动了身生了气之后,老和尚就摇摇头,笑笑说:我以为你多用功,这样讲几句就受不了了,功夫还早着呢。还有的时候把各种各样的大钉子,小钉子全部倒在一起,让他的弟子去分。分好了又说,要解是你的事,不解也是你的事,跟我有什么关系。

所以很多时候,自己的修行不是为别人修的,是为自己修的,自己要有弘法利生的能力,要有讲经说法,通达法义,断除烦恼的能力。我们不要只是一直讲到说,我学得好,学得不好,然后为什么师傅或者上师没有夸我,其实这些都是自己的所得。上师已经把大乘法给我们了,师傅已经领进门了,但是修行在个人,关键就看我们有没有去除相续中的烦恼,如果没有去除烦恼,再殊胜的法跟我们也是不相合的。

禅宗公案里面讲到有的小和尚出现违缘,然后他就下山了。但是经历了所有事情之后,最后他痛苦不已。又是找来师傅来进行忏悔,来请师傅收容他继续进行修道。其实,我们有的时候,在违缘现前的时候,就特别强硬,一定要离开不修行了,或者我一定要淡出,半途而废了。但是这个时候不要以我们的分别念,随着自己错误的感觉去走。我们一定要把握住正知正念,所以这里上师一再强调说要护持正念。

什么叫正念?就是念念不忘善法的所缘,念念不忘正法的内容。这时候我们才能够断除一切的执着分别。就像曾经有弟子问老和尚:工作太忙了,没有时间好好去念佛。老和尚就反问他说:你不会在动中用功吗?比如在切菜的时候,切一刀念一句佛号;在搬砖头的时候,搬一块念一句佛号;走路的时候走一步念一句佛号。这时候有谁障碍了你?所以有的人经常说:我不能学习,我家里有人障碍我。实际上真正障碍你的是你自己的心,你的惰性,你的这种愚昧。如果真正有智慧,勤奋的人来说,即便有的人让你在工作当中,即便在家庭里面不断在做一些其他的事情,你在好好做这些事情的同时,你可以一边念佛,一边念咒或者一边思维法义,这些在你相续里面的事情谁又能控制得了你?所以,真正的修行关键是在我们的自心而并不是观待于外境的,我们不要轻易被任何外境打倒。

广清老和尚的故事里面还有就是他的徒弟和执事到野外去工作。执事把斗笠放在地上,有一只蜈蚣竟然爬到斗笠里面隐藏起来了。他的徒弟根本不知道,他一戴上就被蜈蚣咬了一下,不但又红又痛而且整个头都肿起来了。但是每一个人都有执事的工作,虽然伤口很痛,他也就忍下去了,然后最后痛得脚都站不稳,就向老和尚报告。老和尚完全没有问他到底伤口如何,是不是要紧,只是问说:那个蜈蚣呢?当时执事就说:当时咬得一痛还没看清楚把斗笠丢了。老和尚就很生气的说:那个蜈蚣让你这么一扔,不知道有没有摔伤。其实这就表示老和尚的一种无缘大悲之心。同时也告诉这个执事修行人,不要只在乎自己。虽然你很痛,但是有可能其他的众生比你还痛。所以关键是要看我们思考哪一个点。

就像一些高僧大德弘法利生,他们有自己的闻思修行,他们很累。但是他们想到那么多人可以受益,所以他们弘法利生的角脚步从来没有停歇过,没有止步过,这就是一种境界。虽然我们的境界还没有达到这么高这么忘我,但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我们都是可以改造的,都是有为法。所以我们在进行改造的过程当中,就要找到这个目标依止上师,依止善知识,然后让自己在这个目标当中,排除万难,排除种种的这些痛苦,排除这些所有的不如意。其实一切痛苦不如意都是自己内心认定的,只是我们的一种错觉。如果我们都把它想成像《入菩萨行论》里面所说的逆增上缘,这时我们要以感恩之心来进行对待,又怎么能够去被一点点的小违缘所打倒?

有的多人也是说,他虽然知道功德很大,但是他实在没有办法学下去了,他要退了。其实这也是很可怜,愚昧的一种行为。我们暂时修行不好,其实这个我们也不用太着急,只要是你一点点修了,你就在进步。就像龟兔赛跑一样,为什么最后乌龟胜利了?就是因为兔子懈怠了,它放下了,它掉以轻心了。但是不管我们有多少能力,只要是我们在努力,在行进当中,最后目的地也就是离你并不遥远了。所以,关键就是我们在行事的过程当中,千万不要轻言放下。遇到任何违缘也不要在困难面前一蹶不振,马上倒下。我们应该更加坚定自己的誓言,应该想一想自己的目标,应该想一想善知识是怎么引导的。同时,我们也可以想一想古代的高僧大德他们经历了多少违缘和磨难,他们甚至求到一句法都要把自己家里所有的财产变卖成黄金,然后去供养一位上师。而那位上师可能离自己还有十万八千里,带着这个黄金,然后在路途当中行走,最后好不容易来到上师,走了好几个月几年找到了之后,有可能上师还不给他传法,然后让他做很多很多的苦力。所以说得到一句法真的很不容易。

就像米拉日巴尊者,他当时千方百计想从马尔巴上师处得到法。但是已经又盖了圆房子,三角形房子各种房子盖了又拆,拆了又盖,经历了各种苦行,上师还是不给他传法,每次传法就把他揪出去,他最后心生绝望想离开上师漂泊他乡。后来他来到南岩地方为人家送般若八千颂,然后又看到常啼菩萨为了求般若波罗密多法门历经多少千辛万苦,了解了这些之后,他又非常惭愧,又特别感动,然后又回到玛尔巴上师处继续苦行坚持求法。当他回到上师处之后,玛尔巴上师还是继续打骂他。师母看不下去了,然后就让他去哦敦大师处,也就是玛尔巴大师的大弟子处去求法。哦敦大师把密法窍诀传给他了,可是因为没有得到自己真正上师玛尔巴大师的开许,所以怎么样学法都没有办法获得很大的功德。而最后马尔巴上师观察他的因缘,时机成熟了给他传法,告诉他即生成就的法。但是因为他破坏了一点缘起,也是出现了一些障碍。

所以从这些因缘上面来看,我们现在求法非常容易,我们不需要历经这么多的苦行,法就来了,就在我们身边。你如果还不去学,还不去行持是不是非常可惜,非常愚笨!如果我们随随便便遇到一些小的违缘,说谁不让我学法了,谁要控制我了,谁给我怎么样了,我工作不下去了,我要赚钱了。其实这些都不是理由。学法主要是以心来精进摄持,所以其他的方法你都可以找方便来克服。包括有的人可以在自己的上下班的地铁和公交车上来进行看书学法的。有的人还在自己早上、清晨提早起来一个小时,然后每天如实打坐修行,看书这样学法的。其实关键就是看你有没有意乐,有没有希求,就像美女特别希求做保养和美容,所以她再怎么困难,坐多远的车,甚至到另外一个国家城市,甚至花多少钱,只要是能够达到她的希求目标和利益,她都会不惜一切去前往的。甚至中间家人有多少的阻拦有违缘她都不会放弃的。这就是她克服违缘坚持修行。

对于寻求解脱众生利益的大乘行人来说,我们为什么不能像世间人一样追求和努力?所以我们这个努力一定要付出,千万不要有一点点付出,有一点点辛苦,然后遇到一丁点的违缘就放下了,其实这个太可惜了。

三、以藏王智慧光和阿底峡尊者为榜样

这个故事主要是讲藏王智慧光在前后弘的中间时期如何迎请阿底峡尊者的。(前弘是指开创者到莲花生大士时期,后弘时期开创者主要是阿底峡尊者。)这个故事让所有的弟子特别感动。

当时藏地的佛法在前弘时期极为兴盛,但是后来遭到朗达玛灭佛的因缘。当时强迫一些出家人还俗,被杀戮,被赶走,烧毁佛经、佛像、寺院等等情况。据说很多法已经流失了,当然有一些部分的密法在伏藏当中,部分家族里面流传下来。当时整个藏地的佛法基本被毁了。

  1. 第一次迎请

朗达玛被杀之后,前藏、后藏、阿里、安多、康多整个地区比较分散,没有统一的国王。在拉萨一带的阿里地方,有一位智慧光国王,他为了佛法再次弘扬,他就想尽一切的办法去弘扬佛法。但是因为刚刚灭佛,兴盛起来比较困难。就像文革之后,佛法要想立起来也很困难。所以,当时虽然藏地来了很多印度人,但是大多数通过各式各样的方法就是来骗取钱财,没有真正的佛法弘扬进来。

后来智慧光国王派了七个人(每人配两名侍者,一共二十一人)都是非常聪明的藏地僧人,比如有宝贤论师,善慧论师等等。他们一起到印度去求学佛法。但是因气候不适,所以除了宝贤和善慧两位译师之外其他的都生了各种各样的疾病而死去了。所以他们两人在印度遍学习了显密、断诸疑惑之后,就到处打听看谁能够复兴藏地的佛教。

后来得知,阿底峡尊者(宋太宗七年公元982年诞生,1054年左右圆寂)是印度无数大智者当中威望最高,他的学问、还有戒律、以及他的成就都是众所公认的。但是因他们没有迎请的把握和能力,所以就先回来告诉智慧光国王了,然后就说:印度有一位阿底峡尊者,非常了不起,如果他能来藏地,藏地的佛法肯定有兴盛的希望。

国王听到他的事迹之后非常感动,就派遣精进师子为首的一百多个人,然后带着十六两金子到印度去请阿底峡尊者来藏地弘扬佛法。结果他们经过尼泊尔到达印度,一路上遇到了很多困难。

在印度几经周折后,才见到阿底峡尊者,他们牵着尊者的僧衣就说:藏地国王迎请尊者到藏地弘扬佛法。但阿底峡尊者当时,因为时机因缘还没有到,所以他就没有答应。他们回来后,智慧光国王说:请不到尊者也没办法,那就请尊者以下的大德吧!于是精进师子又带领五六个眷属前往印度。

  1. 第二次迎请

智慧光国王为了迎请尊者,他就到了印度的边境,开始筹备金子,结果被一位外道国王抓起来关在监狱当中。菩提光是他的侄子,他马上召集军队前往相救,也没有成功。虽然想要重兴振兵,但是又害怕生灵涂炭,又害怕老国王智慧光死在监狱当中,他自己在战场上牺牲,大乘佛法又没有得到,又没有传扬到藏地,于是就想到和谈。

结果外道国王,他就非常苛刻就说到:如果你们进入我的教法,我不但可以释放人,还可以大量金子奖赏你们。如果不答应,就拿与智慧光身量相等的金子来换。虽然当时藏地条件非常差,但是菩提光只有答应这个条件,然后他不愿意入他们的外道邪教。

所以就开始通过四方寻找金子,得到了头部以下身体重量的金子,还差等同头部的重量,但外道国王仍不肯放人。此时菩提光就面见了智慧光国王,然后告诉他要再次寻找头部重量的黄金就可以把他救出来了。但是当时智慧光国王已经有气无力,奄奄一息了。他就说:这些金子一点一滴都不要给外道的国王,否则太可惜了!他说他现在人已经老了,即使释放也做不了什么。所以他说如果你们把这些金子用来迎请阿底峡尊者来到藏地弘扬大乘佛法,他说我死也瞑目了。但要求他们一定要告诉尊者,老国王是为了迎请尊者而付出生命的,所以希望尊者一定把大乘菩提心为主的法要弘扬到藏地去,这样众生才能够得到利益。所以,众生佛法都需要尊者去加持、弘扬!

不久老国王在监狱当中圆寂了。之后菩提光就全力地迎请阿底峡尊者,之后就派遣一些持戒的比丘,然后带领五六个眷属经历波折又到了印度。一路上有很多艰难险阻,最后才见到阿底峡尊者,供养了黄金。然后向尊者讲述了前弘时期藏地佛法的兴盛和后来经过朗达玛灭佛的这些悲惨局面,和佛法当中出现的一些的问题,更加讲述了两位国王为了迎请尊者到达藏地去做的各种努力和奉献。

阿底峡尊者听到后,非常的感动,他就说:藏王是非常了不起的大菩萨,你们为了大乘佛法如此付出,也是菩萨,我应该去藏地弘扬佛法。但是我还要斟酌、考虑一下,你们暂时不忙把金子供养我。然后他就开始祈祷本尊度母。

阿底峡尊者和度母的因缘非常不可思议。曾经一日尊者卧在宫殿上层宝床上,发出巨响,他的母亲看到有一些蝎子要下来咬尊者。当时尊者面无惧色,蝎子就自然散去了。可能是非人的显现来干扰他。

又有一天发出巨响,他的母亲发现有一朵青莲花,但是尊者看到有一个度母的现身,度母就是修行的本尊,所以尊者和度母是有不可思议的因缘。因为他从小就被度母所保护着,被度母摄受着。所以,这时候这么大的事情,首先要祈祷度母。

度母在梦中告诉他说:你去藏地弘扬大乘佛法是合理的,在那里有殊胜因缘。具体的答案,明天在某某寺院当中,有一位瑜伽母告诉你。

第二天阿底峡尊者就到了该寺院里,遇到了这位瑜伽母,供养之后就问了三个问题:一、到藏地能不能满藏王的愿?二、能不能弘扬大乘佛法?三、寿命状况如何?瑜伽母回答说:你能满国王的愿,也能弘扬大乘佛法,但寿命只有72岁,如果在印度会活到92岁。就会折寿20年。

当时,阿底峡尊者就心里想到说:只要能把大乘佛法弘扬到藏地,自己减少寿命也不要紧。之后他就准备到藏地来。

当时印度传出了阿底峡尊者要去藏地的消息,国王、大臣都开始竭力的制止。后来尊者对译师们说:你们要装作已经回藏地了,然后以商人的打扮在印度圣迹某个地方等着我,我跟他们说我不去藏地,之后就去朝礼圣迹,然后过一段时间我们再一起出去。他们就把消息传开之后,说这帮人已经走了。结果印度人就放心了。阿底峡尊者在印度找了很多经书,和如何弘扬大乘佛法的教言,还有很多物品,全部交给装扮成商人的译师们,准备让他们带回藏地。之后阿底峡尊者借着朝礼诸大圣迹的借口,由经尼泊尔到了藏地。

所以,刚来藏地的时候,本来阿底峡尊者是不显神通,但为了当时的藏民生起信心,为了驱散智慧光妹妹的悲伤,尊者显示了各种各样的神变。

  1. 对后人的激励

通过这些公案跟实例之后,我们就知道,老国王智慧光为了迎请尊者到藏地弘扬大乘佛法,甚至牺牲了自己的性命。阿底峡尊者来到藏地弘扬佛法也是折寿了20年。所以,我们想一想如果我们和某一个地方有因缘,我们敢不敢发这样的愿?我们为了弘法利生能不能牺牲自我?不用说弘法利生,任何一点与人接触的鸡毛蒜皮的小事我们都不放下自我,一定要征求自己的利益。

所以为什么我们会有各种各样的痛苦?为什么我们会各种各样的障碍违缘,修行不能成就?相比之后我们就明白了差距在哪里。这就是境界不同。

因为有阿底峡尊者,智慧光尊者的付出,后来阿底峡尊者以《菩提道灯论》为蓝本,《菩提道广论》、《大圆满心性休息》、《大圆满前行》等等的修行法要就在藏地各个教派如同雨后春笋一般次第出现了。

如今这些教言,其实不单单是藏人的瑰宝、遗产,在汉地、西方、南美等国家都在学习,都在修行。所以弘扬佛法、发大乘菩提心稍微苦一点,累一点,或者遭遇各种违缘磨难,其实都值得忍受的。

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不一定会有智慧光尊者的奉献,阿底峡尊者的发心和努力,但是始终我们要想到利他,千万不要没头没脑,甚至人云亦云诽谤大乘佛法。否则,它的果报也是极为可怕的。所以这一点我们平时一定要谨小慎微。在《入大乘论》当中也讲到:诽谤大乘法,决定去恶趣。

四、再再忆念菩提心的功德

最后我们再再激励自己,不仅是忆念古德的胜迹,事迹,而且再再忆念菩提心的功德。菩提心的功德可以引导我们迅速超离恶趣,成佛做祖。而且也可以成为最殊胜的供养,最殊胜的修行。在菩提心的摄持当中,我们也可以弘法利生,成就最大的功德。

⒈     速超恶趣 成佛做祖

所以,菩提心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根本,是自他利乐的源泉,灭.除一切烦恼痛苦的甘露,到达无余涅盘彼岸之津梁。所以《华严经》当中也是讲到说:“菩提心者,犹如一切佛法种子。”永明延寿禅师在《宗镜录》中说:“若一发心,功德无际,念念圆满十波罗蜜多。”所以菩提心的功德利益总体来说在《入行论》当中强调有五个方面:

一、能消重罪。

《入行论》:“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轮回能灭诸重罪。”《优婆塞戒经》“善男子,有智之人发菩提心已,即能破坏恶业等果如须弥山王。”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讲到:“假设罪业有体相者,尽虚空无法包容。”我等所在的身、口、意业的这些无边罪业。因为烦恼深重,所以无量无边。只靠微薄的善行怎么能够遣除呢?就需要圆满殊胜的菩提心才可以对治恶业习气,消除业障。

二、能获妙乐。

《入行论》当中也是讲到说:“佛于多劫深思维,见此觉心最饶益,无量众生依于此,顺利能获最胜乐。”

所以,佛陀在无量大劫的时间中思维饶益众生的方便方法,最终发现菩提心对众生具有无边的利益,依此菩提心,无量的众生就可获得究竟的安乐。

三、圆满所求。

如果欲除种种灾难痛苦,以及遣除众生的不安,千万不要舍弃菩提心,享受种种快乐,获得圆满的所求也不要舍弃菩提心。

四、转劣为胜。

《入行论》:“垢身得此将转成,无价珍宝佛陀身。”

所以众生若发起殊胜的菩提心称为菩萨,原来的垢染之身也就可以清净,转成珍宝的佛陀身,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随好等无量功德。

五、得果无尽。

《入行论》:“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实生已终枯槁,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不尽反增茂。”

以菩提心摄持修持一切善法,它所获得的果报是无有穷尽的。普通的善行种子生果之后就会消尽,如同芭蕉树生果之后就会枯萎;但是菩提心树根深植于无边众生的沃土之中,以大悲水浇灌饶益,以六波罗蜜多庄严树干,行万行而使其枝繁叶茂,所以以菩提心的花果也是层层无尽。由于众生无尽的缘故,菩提心树之果也一样无穷无尽。

总之,发菩提心概括了佛陀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深深精华,是有则皆足,无则皆缺的教言,犹如百病一药的万应丹一般。所以如果不依靠菩提心,依靠其他的途径是没有办法获得这种效果的。

在《大集经》当中也讲到了,若欲永断三恶趣,应当发起菩提心。像阿底峡尊者的故事中也有一段经历:

阿底峡尊者出家之后,依止了一位叫罗睺罗的上师。有一天,阿底峡尊者问上师:最快捷的成就方法是什么?罗睺罗尊者回答说:舍弃自利、精进利他,这是最快的方法。当时阿底峡尊者有点怀疑:修一个利他忘我的心,怎么能这么快开悟呢?

有一天他就去印度金刚座,在南边的空中突然呈现出两位特别美丽的女人在对话。一位美女问:最快的成就方法是什么?另一美女回答说:断除我执、利益众生。于是尊者心有所动。

第二天,尊者继续去绕菩提伽耶佛塔和塔旁的菩提树的时候,看见一位乞丐和一位麻风病人在谈论佛法。麻风病人问:最快的成就方法是什么?乞丐回答说:舍弃自我、饶益众生。

这个时尊者就想:不管是卑贱、高贵,不管是美人和丑人,都说最快的成就方法是修菩提心,这与上师的说法完全吻合,好像只有我一个人不懂而已。于是他对自己产生了一种呵斥的心态。

第三天,他继续去转菩提伽耶旁边的殿堂的时候,看见殿堂里面有一尊观音像,有一只小鸟就落在观音的膝盖上。小鸟问观音菩萨:最快的成就方法是什么?

观音菩萨说:舍弃自我、勤修利他。这个时候,阿底峡尊者豁然开朗,完全明白了利他的重要性。

之后,为了稳固提升菩提心的境界,尊者就前往印度尼西亚,依止金洲大师十二年。由此,起居行走坐卧,勤修勤做,才彻底生起了利他的菩提心。因此,阿底峡尊者提到其他上师的名字,都是合掌当胸,而一提到金洲上师的名字,就特别恭敬地合掌在头顶上。

⒉     最胜供养 最高修行

讨论了菩提心的重要性,利益之后,实际上我们也要知道了,这一切的了知都在于我们学法。所以学习《入行论》,《修心七要》这些有关利他心方面的论典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我们真正有了菩提心之后,即使没有以世间的财富做供养,“福德相续生,纵眠或放逸”。“纵眠或放逸”相续当中的福德都不会缺失,就像《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当中讲到:“若有欲供养,无量寂静尊,当发菩提心,福过供养佛。”意思就是:想供养无量无边的寂静本尊诸佛菩萨等等,一定要发起无上殊胜的菩提心,它的功德会远远超过财物供养。所以大家都应该做这样殊胜的法供养。

有的人说:我背不了书做不了法供养。其实各个方面都可以做,你发起了菩提心,你生起了出离心,你帮助一个人行善,你做一次闻思修行,听一节课,做一次放生等等。其实这些都是法供养。

所以有了让众生获得离苦得乐的菩提心,即使身边的人对你不公平,不恭敬或者蔑视、埋怨、伤害,你也会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父母来亲近的。如果能这样,在整个世间上,不管遇到什么事都会快乐。能转苦为乐的方法就是菩提心。

就像无著菩萨撰著的《快乐之歌》一样,如果为了利益众生,我生病能帮助他们的话,就要我生病吧。如果我出现违缘能帮助他们,就让我出现违缘吧。这样遇到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怡然自得,不会痛苦,不会再为自己思虑忧愁,夜不成眠,出现各种各样的疾病,精神问题。

就像姚贝娜也是讲到,她为什么得了癌症?就是自己在精神压力当中,无法调整自己的心态。如果佛法能够帮助调整心态,其实很多身体的疾病也能得以调节。其实这一切都是互相观待,但是当然我们还没有那么大的能力之前,一定的治病也是需要的。也并不是说,不需要治病。

发菩提心要训练。发心就像训练跑步一样,刚开始可能技巧不具足,不能有持久力。但是如果能长期不间断的的训练,最后就能跑下马拉松。

《华严经》:“众生心行可数知,国土微尘亦复然,虚空边际乍可量,发心功德无能测。”佛陀从来都不说妄语,但是佛陀都没有办法说尽发心的功德。因此,发心的功德确实广大无边。

《聚经法句》:“若无菩提心之苗,则世出世间安乐,如帝释、梵天、声缘等之安乐,若茎、若叶、若花、若果皆无由生。”所以菩提心之苗很重要,一切的世出世间的安乐都是依它自然获得而成熟降落的。

《宝鬘论》:“欲要趋入佛果,其及为菩提心。”

《华严经》:“发菩提心功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初发心入大乘门者乃一切佛法之种子,成为不共成佛之亲因。”

3.弘扬佛法 利益众生

时时发菩提心,引生大愿,这样就确立了大乘的方向,中间有多少违缘我们都不用害怕畏惧。以上师善知识的引导,自己每天都可以在快乐当中修行了。

佛教徒不能只是自己了解佛法,弘扬佛法也是每一个人的责任。我们要了解大乘的方向,要寻找到途径方向,依靠上师善知识的如理引导,依靠思维正法的贯穿,依靠高僧大德的公案的激励,了解违缘都是可以遣除的。再了解遣除违缘的窍诀和方便。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帮助更多人去离苦得乐,实现离幸福很近的希求和目标。如果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一种利他的心,或者都有弘法的使命和责任感,这样一来整个世界的未来是非常有希望的,将变得光明万丈,佛法的光明可以普照世间。

我们每一个佛教徒都要发愿:要弘法利生。弘法是我们的责任,利生就像家务一样。所以,这些都是我们的事业,我们要一起努力,一起去做。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遇到自己方面的困难,他人方面的困难,我们都要想方设法的去解决。最终才能最快速的完成自己最高的理想和目标,获得菩提心的利益和实现成就离苦得乐的结果和价值。

好,感谢随喜大家。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