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辅导 > 基础 > 离幸福很近 > 正文

第16课-三殊胜

本文作者: 发布时间:2022/7/1 22:29

(个人整理,仅供参考)

阿弥陀佛,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们又到了“离幸福很近”的辅导时间了。首先我们还是共同顶礼祈被加持,愿在这一节课当中能够具足三善圆满的摄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大恩传承诸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让我们发起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在菩提心的摄持之下,我们这一节课叫“三殊胜”。

三殊胜也就是我们平常经常讲到的摄持三胜的善根。也就是加行发心殊胜,正行无缘殊胜和后行回向殊胜。

具体我们来学习一下,到底什么是三殊胜。三殊胜的意义和功德是怎样的。

三殊胜具体的内容我们应该怎样去修行,修持。在一天、一生乃至于一件善法当中,怎么让它的利益变得最大,这就是这一节课当中我们要学习三殊胜的道理。

一、意义和功德

三殊胜的本体实际上是行善的三种殊胜方法。我们在做任何善法的时候,大家都希望善法不失坏而能够快速大幅度的增长。但是如果不知道方法,不会运用方便和善巧,行善上面它所得到的结果就会有截然不同的差别和效果。所以,如果能精通方法并且付诸于实践以方法的窍诀力摄持,这样任何一种善法都能达到极致极佳的效果。相反,如果没有掌握方法,即便是大量的行善,非常辛苦,但是也不一定每一种善法都是最为殊胜的。

三殊胜把它牢牢地记在心间,在日常生活当中时时用上,善根就会无边无际的增长。三殊胜其实就是善行、善法,再加上加行、正行、结行三个环节当中,都能把握住要点,最终成就为无量善法功德的本体。

为什么把它叫做殊胜?我们叫做三种行为,叫三种方法,叫三个窍诀。为什么要叫三殊胜?三殊胜从因和果的角度来讲,都有殊胜的含义。有则成为殊胜,无则成为平庸、下劣。从因的角度来说,如果做一种善法、善根,依此法来进行摄持,它就能远胜其他的各种善根。而从果的角度来观察,以此依靠三殊胜的要点行持、护持,即使是微小的善根也能获得超胜一般善根的果报。所以它令善根成为不一般的特殊性。令果报成为无边广大增长乃至于佛果的正因,由此,无量无边的功德果报并不是一点一滴能耗尽的。

实际上三殊胜的摄持也就被喻为是点铁成金的窍诀。它分为三个步骤:加行;正行;结行。

加行如何看为殊胜?就是因为在行善之前,要进行妥善准备,要进行努力几倍成功做善的这些因缘。也就是要有一种发心进行摄持。

而正行殊胜,简单来说就是在行善的过程当中,要专心致志。如果讲得比较深一点,或者从它的内涵上面来说,一定要安住在无缘、平等、无我、空性、不著一切相的境界当中行持一切诸法。就像《金刚经》当中所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而行一切善法。

结行殊胜是最终摄集了所作的善根之后,让它回小向大,回因向果,回自向他,以这样的方式能令善根广大无尽的增长成熟。

有的人就会问:行善有没有三殊胜,有这么大的差别吗?就像磕大头前往拉萨,这不是一个极大的善行吗?我即便没有三殊胜摄持,但是你怎么能否定我所做的善事?

有的人就会认为说:我只要做就可以了,我干嘛要用很多发心,很多回向,然后还要正行无缘。这些摄不摄持没什么必要,我就比较实实在在的做了就是做了,没有做就是没有做。我就是认真做好每一件善事就可以了。

其实做善,固然非常重要。但是善的大小不仅是随形象而更重要的是随心进行安立。比如发心朝圣,如果他的发心非常广大,他为了利益一切众生,为了众生离苦得乐,为了众生能获得暂时究竟的安乐和涅槃,这样一来就是好上加好了。但是如果发心不大,即便他经历了很多苦行,但是很有可能自己会生起后悔之心,或者生起炫耀之心,最后把还没来得及回向的善根就全部毁于一旦了。所以,他能不能成为殊胜的善行,要观待于我们的发心和窍诀的摄持。

很多人想学窍诀。实际上学窍诀就是我们点点滴滴当中,都要知道能令之增长而不失的方法。它是非常短暂而容易实行的。这就是窍诀。所以,正如同三殊胜一样,它就是殊胜的窍诀。

比如,佛前供水,这样的善行看起来好像谁都会做。很多修行人常年如一日地在做一种善行和事情。但是,只要我们在供养的过程当中,在供养前,摄持发心;供养中颂持供养咒和虚空藏咒等等;结行之时做回向,以这样三殊胜的方式进行摄持,缘起丝毫不少必定会转成为最为殊胜的善根了。

所以,看似巨大的善根实际上未必巨大。比如,有的人出巨款去供养僧众、建庙、扶贫、放生。但是如果没有三殊胜摄持,这样的功德可能也没有这么大。因为,它很有可能会以各种各样的因缘让自己的善根退失,让自己失毁善根,或者让善根变得微小。如果以三殊胜摄持,就会得到好上加好的结果。

所以每一个人行善,都需要以窍诀来摄持,才能使善法的力量增长广大。所以真正善的大小是不随外相,万法唯心,是依心而立的。经典当中也说:诸法依缘起,住于意乐上。

我们了解三殊胜,它的不共意义和功德,生起好要之心的同时,我们就想去了解到底三殊胜该怎么做。

二、加行发心殊胜

三殊胜,首先第一步骤就是加行发心。加行发心,我们要怎么观察自己的加行发心,发心到底有多少种,加行在整个行善的过程当中,起着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实际上加行就是行善前的准备,正行殊不殊胜,是否得力都要观待于前面加行的准备。这里所说的加行指的是心上的加行。比如,在佛前供花,或者供水,这些其实也是修行的加行。比如,五加行圆满五十万的内修数量。这些也是加行。但是,我们在这里所讲到的加行殊胜指的是发心。

如果发心意乐不正,只是一种散乱的、狭小的,甚至掺杂贪嗔痴,染污的发心,这样一来就像听法出现的三过、六垢、五不持一样,它是没有办法成就圆满清净,善法闻思修行的功德。这时候,我们就要调整自己最开始的发心。

发心类别当中,有不善的,有无记的,有善的,我们要区别于这三种,才能励力断除不善和无记来修行自己相续当中善的发心。

怎么样是在行善当中有不善心?这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就是善业的果报非常微小,所以以微小称为不善。因为一切的善唯随内心的意乐,只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相大小。这也是《功德藏》当中讲述的。所以意乐的大小取决于善的大小。譬如,以三万元去供僧,如果心里只是想着保佑某笔生意成功。我们来观察一下他的心量是否为大。

从对象上看,首先只为我一个人求福,排除了我之外的所有的众生。因此,它的范围是非常狭窄的。

从时间上看,只是想到这笔生意成功为止的极短时间。比如,生意从始到终有一个月,心里只求一个月的利益,此外没有想到更远将来,未来的永久的利益。现实跟未来比较,未来更长,所以他没有想到未来。

从所求上看,只求这笔生意能成办,此外后世的增上生、解脱、成佛、度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等这些,一概都没有考虑。所以他的所求也是非常狭小的。

这样一来进行观察,即便他拿出了三万元钱,看似非常多,但是因为实际上他的发心不足够,最终所获得的果报,是非常微量的。

所以《华严经》中告诉我们:心如工画师。如何描画就会如何显现。如果我们的心里非常狭小,只缘一个我,只缘今生,只缘今生的一个月,只缘自己的一笔生意是否成功。这样的心量所获得的果报自然不会很大的。

第二个方面就是因为,只求今世圆满,所以这样的发心容易在获得之后,最后以造集恶趣因缘,故而称为不善。

比如,为了遣除寿障请人打卦念经,依靠僧众的加持如法念诵,最终结果也会起到延寿的作用。但是延寿一定是好事吗?暂时来说,也有一定的利益。但是,从长远来看,真的凶吉难定。

如果他延寿之后,反而去杀生、偷盗等各种各样的恶行,这样一来,他的生命反而变得没有意义了。

就像米拉日巴尊者看到了猎人就会说:本来人生是非常难得的,但是看到你这样可怜的人生,突然觉得这样的人生并不难得,这样的人生也并不稀有,也并不是我们所希求的。

所以,我们在平时做善事的时候,如果只是想着今生的利益而去行善,这样往往会成了堕恶趣的因。只为今生发财去念财神咒,如果自己没有福报,未必能实现。即便能实现,它会把后世的果报或者点滴的非常辛苦所集备的资粮在短时间中消耗,可能最后也不一定能如愿以偿。即便如愿以偿了,积福了,获财了,但是以此又造就罪业了,往往会造成后世的堕落。所以从长远的结果上来观察,仅仅为了现世圆满而行善,他过患极多,不能说是为善,反而称为不善。

有的人就会提问:生存在世间当中,难免希求此生健康、长寿、富贵、或者诸事平安顺利,如果不以善来寻求,又应当如何寻求?

确实,佛陀教化众生,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也可以教导众生,希求财产,给予财产;希求寿命,给予寿命。固然这些也需要祈祷三宝、行持善法,而此处实际上遮止的并不是行善的行为,而质疑的是仅求现世下劣的发心。

其实,如果我们能发起广大利益众生的菩提心,一切尽在其中,即便不去求神通,即便不求世间的福报,即便不去求健康长寿。但是这些都可以在菩提心大愿中,不求自然顺得的。

所以在发心过程当中,我们要断除不善的发心,同时在做任何一件善法的时候,也不能是无记的状态。如果是无记的状态,只是一种有口无心,甚至是一种心无目的,只是做什么事都是凑热闹,随波逐流,仅仅是以身口进行行善,但是心里面没有一种大愿摄持。他的善法力量是非常微弱的。

譬如,一边吃着糌粑,一边说话,一边转转经轮,这样看起来虽然好像有功德,但是因为他是无记心的状态,善根并不大。所以一般在持咒念经的时候都讲到了,如果以无记的状态,或者掺杂其余的状态来进行诵经诵咒,那么他百千万劫的修行不如短时间当中,摄持于正念,修行念经的功德大。所以,我们做事之前都要调整自己的发心,首先要观察自己当下的意愿和意乐。

就像我们讲到判罪和判善都是这样的。关键就是看你的意乐发心。如果意乐发心是善,即便暂时你做的不一定是特别究竟利益众生的,因为我们的能力是非常有限,但是以三殊胜的窍诀来进行摄持,慢慢成熟自己的能力和功德,这些都是可培养的。但是,如果你的发心是恶劣的,这样一来即便你有非常大的能力,但是不一定能做多少利益众生的微小之事。

我们讲到了不善和无记的发心,一定要确定励力断除,这个时候我们要看善的发心是怎样的。其实在善的发心当中,也有下品善、中品善、上品善的不同状态。

如果下品善的发心,其实他只是追求后世圆满而行善的一种发心。如果以来世不堕恶趣、往生人天为目的,不论行持何种善,多少事情,只是行持下品的一种善法而已,它并不成为上等的发心。这样的小士道的下士道的发心,我们也要遣除,为什么?

虽然转生人天很好,但长久来观察,它也没有究竟很好的结局。比如,获得人身。倘若只是造恶,得到人身也变得毫无意义。甚至不得霞满,只是获得一般的人身,没有获得珍宝的人身。这样一来只是获得中等人身和下劣人身还是很难行持真正殊胜的善法。就像有的人对于轮回、因果毫不诚信,不见后世,无恶不作。在世间当中五欲横流,被各种各样的习气所染,被狐朋狗友所牵,最后造作很多堕落的恶事。所以以等流习气所感,以后也很难再获得霞满难得的人身。即便获得了人身,种种恶习也是千姿百态,很难一一断除。

获得了天身,临终时会有强烈的死堕之苦。就像难陀尊者,最开始特别贪恋自己的老婆。后来当佛陀示现让他达到天界,但他那天女原来比自己的妻子漂亮百倍千倍,他就发愿一定要转生天界,开始精进修行。但后来佛陀用善巧方便把他带到地狱当中去,地狱油锅原来是空的,正在熬着热油。这个时候他问狱卒:这油锅是为哪个众生准备的?狱卒说:就是为在世间当中的难陀准备的。因为他没有精进修行,为了解脱。只是为了转生天界,他到天界的福报因缘消散成熟或者已经消尽之后,最后他必定会下堕到油锅当中。我们现在加好火,然后把这油烧得热一些。当时,难陀听了吓得要死,马上就要跑。

狱卒说:既然你来了就先感受一下吧。然后,他赶快祈祷:南无阿弥陀佛。最后才回到人间,这时候他才真正生起修道的决心。他不再会像之前一样,贪恋世间的女色。更不会像之前一样为了获得天界的天子天女常时陪伴的天王身份,而精进修道了。而他真正知道,一切都是要追求出离。世间当中的所有,只不过是一层浮云。世间当中所有的黄金白玉,这个并不是最贵的,唯有出世间的解脱之道,这才是最为难得的。

第二个方面就是中品的善根是中士道的。中士道像声闻缘觉是希求自我寂灭的果位。他们认知轮回当中,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没有一种自性的安乐可得。这时候他会真正从内心相续当中,发起一种由自而外的出离心,彻底发愿远离生死之苦,从结生相续当中获得解脱。思维行善的心非常猛烈,行善的精进力度也如同美女救头燃一般极为精勤。同时,在人我自心的空性当中,他会励力的追求善法,断除自相续当中的种种烦恼垢染。

有的人就会问:像这样既然他也不求今生的快乐,也不求来世的人天福报,一心只求解脱,应该属于上品的善心,为什么这里只把它判为是中品呢?

因为,这种善心只求自己解脱,他没有考虑到自己身边的众生,没有想到父母亲友,乃至于生生世世无量的众生都有曾经作为我们的母亲。所以他这样的发心并不广大,也不伟大,只是中品。

寻求一种自己的自私自利。像小乘他最终获得了灰身灭智的阿罗汉的灭尽定的无余涅槃,也要通过佛陀身口意放光的加持回小向大,再从大乘的小资粮道入手,发菩提心,再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才能究竟成佛。所以他的发心,因为只为自我的利益,自求解脱、自求涅槃,还不是究竟,只是清楚了一条迂回曲折的道路而已。

但是有的人就会问:无论如何,他能希求从旷劫生死轮回当中解脱,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但是,我们想一想做一个比喻来分析一下。譬如在饥荒的时候,全家人都是饥饿不堪,接近死亡。男主人他被人请去吃饭,而且满足所有饮食的希求。但是他只顾自己吃饱喝足,压根就没有想到家里的父母妻儿都快要饿死了,正遭受饥苦的折磨,他连为家人带一碗饭的善心都没有,这种做法会不会被现在世间人所认同?是不会的。

所以,我们想一想声闻缘觉也是这样的。他为了自己的解脱,为了自己希求寂灭涅槃的快乐,独自在寂静的山林,在尸陀林,在观灰飞花落,他可以现证四谛缘起、十二因缘。但是他没有广大的发心,所以他永远不是真正入世的菩提心。就像我们在分析儒释道三家的时候讲到了。儒家讲到入世,道家讲到了出世,但是佛教最为不共的就是上品的发心,他这样的发心是以出世的精神行入世之道,他没有舍弃任何一个有情。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样的大愿令无量的菩萨倒驾慈航又入轮回,救度无边的老母有情,甚至救度每一个众生。如果没有他们的救拔,没有释迦牟尼佛发愿住世娑婆浊世刹土,那么我们现在的有情就会变得孤独无助了。

那么以中士道的心行善,是不是毫无结果?也不是!他只求自己解脱,他可以获得利己解脱的阿罗汉果位。但是他的发心是不究竟的,所以他也没有办法获得究竟正等觉的圣果。

做任何微小的善事,都应该发起广大的无为之心。这时候,我们应当想:自己的能力即便有限,甚至我们只能在佛前供一盏灯,磕几个头。但是如果我们没有调整自己的发心为广大,恐怕今生今世我们都没有办法成就大善根。我们不能像世间的富豪一样,拥有几十亿、几百亿的财产。甚至,即便有幸拥有了,但是他也不愿意用这些财产,去做上供下施等利益众生的行为。可能,我们想做这些上供下施的时候,我们所拥有的是非常少量的。我们就想贫女供灯一样,我们只有一点一滴的垃圾站里面捡来的甚至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一点钱财。如果这一点钱财成为累积后世解脱的因缘,其实它的量是非常少,但是这个时候需要我们广大发心的摄持了。

发什么样的心?就是要有上品的善心。上品的善心就是菩提心。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因为,菩提心可以成就一切功德。因为菩提心是无比甚深的窍诀。以菩提心摄持开大乘之道门。由此,可以引导众生趋入于暂时究竟的解脱,也可以使我们的善根成熟于无量倍。

所以,佛陀在《王狮经》就讲到说:为度诸众生,发起菩提心,以此摄诸法,以此得喜乐。

所以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我们要发起殊胜的菩提心,以菩提心摄持,可以让众生获得暂时乃至究竟的安乐。这里我们要观察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  菩提心依靠什么因而生?该怎么样发心?

第二、  菩提心的所缘对境有哪些?我们应该对谁发心?

第三、  菩提心该如何修持?我们应该怎样发心?

第四、  菩提心的功德是如何的?

了知了之后,我们才能长期护持自己的发心。

而发心不重要,重要的是生心。因为在护持当中以坚定的决心才能让自己内心当中,真正生起菩提心。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第一个内容,菩提心依靠什么样的因而生起呢?最根本的因就是大悲心。在《摄正法经》当中讲到:欲获得佛果,学多法不成,唯当学一法,何为学一法?此乃大悲心。何人具大悲,彼获诸佛法,了如扺掌矣。

也就是有了大悲心,菩提心就已经有了正因。就会稳固不退的进行增长,就像无著菩萨在鸡足山经历了十二年的苦行,每三年下山一次,他觉得已经修行无望了。因为弥勒菩萨从来都没有在他的梦境甚至任何状态当中现前。当他最后一次,再次下山的时候,他已经完全彻底放弃修行决心,但是这个时候看到下山糜烂的老狗正在向他嚎叫着。他觉得这个众生无比可怜,已经受着这样的难忍之苦,有无量的蛆虫众生啃食着它的下身,但是它还生着嗔心,对着人狂叫。此时他的大悲心油然而生,他害怕把虫子驱走之时,伤害了虫子的性命。所以,他就用自己的舌头去舔母狗的下半身,希望能把这些虫子舔走,能让它获得一种自在和清安。但这个时候他以舔,一下就舔到了地上,睁眼一看,这时候老狗已经变成了金光灿灿的弥勒菩萨了。他非常痛苦的、非常埋怨的喊道说:弥勒菩萨,你为什么如此不慈悲,你称为慈士,我已经祈祷你十二年修行本尊。你为什么一直没有出现?弥勒菩萨说:当你祈祷我的第一刹那,我就一直在你身边,只不过你业障深重,没有看见我而已。当你生起了大悲菩提之心,就净除了无边的罪业,由此就见到了弥勒菩萨的真身。所以,一切咒语跟佛陀是无二无别的。当我们念了任何一句咒语的时候,其实佛陀本尊已经降临了。比如,我们念一句:嗡玛尼巴美吽。实际上观音菩萨已经降临了。只不过我们已经业障深重,没有见到,反而还生起各种各样的颠倒之心进行诋毁、进行诽谤,认为修行善法没有功德,这些都是自己的无知。而佛菩萨可能为了我们示现了多少善巧方便,但是自己一直还没有发觉到,这就是一种我们的无心。

卫藏曾经有一位屠夫,回想自己曾经所造的罪业,觉得特别可怕,准备跳崖自杀。当他纵身跳下去的时候,结果没有落在地上,反而往生到清净刹土。真的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就是一种悲心的感召。

卫藏拉萨那边有一群人上了同一条船过河,后来由于超重慢慢沉下去了。当时,有一个人悲心特别强烈,他想:与其让所有的人都死,不如我一个人死好。想到这里,他就纵身跳入河中,没想到他本来不会游泳,却飞快的到达彼岸而安然无恙。

就像前行当中所讲到的,母女二人遇到水灾两人都要生往的时候,彼此想到说,愿对方千万不要死亡。最后两人都依靠以此善心转生到梵天天界了。

所以,这就是一种善心,悲心的利益。我们如果能发起一种拔苦予乐的悲心,这样一来就能够成就真实无畏的菩提心。所以,菩提心的因是悲心,初犹种子长如水,常时受用若成熟,在《入中论》当中月称菩萨讲到真正的大乘菩萨一定要具备大悲心为因。他从中间,从修道,从最后成熟都是不可缺少的因缘。

菩提心的所缘是什么?菩提心的所缘并不是你我他,并不是我们熟悉的对境,并不是我们所认知的好像仅仅是一个城市、一个国家里的人,而是天边无际的一切的有情。他不仅仅像儒家当中所说的天上地下一切唯吾之兄弟,我们应该互相有爱,而是告诉我们凡是有生灵的众生都是我们应该发菩提心的对象。有了这样一种伟大的菩提心我们就会认知到,实际上我们千万不要觉得某一些旁生,他们好像比较低劣,它们生来就是为人类所戏耍,生来就是为人类所食用,这是一种非常颠倒的想法。有朝一日,我们想一想自己转成这样的旁生,我们该是多么无助,无奈还有痛苦呢?所以,菩提心的所缘是天边无际的一切有情。离开了众生的所缘缘,菩提心也是没有办法生起的。

莲花生大师曾经说过:“一切众生,没有不当过我们父母的。”所以,我们要知母念母要报恩,就要发起慈悲菩提之心。

《普贤行愿品》中说:“如实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誓愿无有穷尽。”为了就度一切众生不要担心,自己在轮回当中安住的时间,我们一定要尽轮回未空之间,永久度化有情。因为还有你的母亲在水深火热当中,你怎么能甘愿自己获得一丝的快乐和清凉?

我们应该如何修持菩提心?上根者应该日日夜夜的在六时当中发心,把自己的所作所为全部以利他的心念来进行摄持,这是最起码的标准。

比如,我们睡觉要想到,为众生而睡;吃饭是为众生而吃;说话是为众生而说;一切都想着众生,就像慈母关心自己的独子一样,她时时都想到,我赚钱,努力工作,甚至熬夜缝补,这些都是为了自己的独子。同样道理,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要为了自我了。以菩提心摄持,“纵眠或放逸,福德相续生”,即便你是天天睡大觉,但是你是想到了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我现在不得不补充欲界有情所需要的身体滋养的睡眠,那你这样一来睡觉都是有功德的。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我们没有办法像无著菩萨《快乐之歌》当中所说的一样,只要是众生如果能获得利益,我病也好;众生能获得利益,我失败也可以;如果众生能获得利益,我就成功,如果众生能获得利益,我就如何如何。把自己的一切全部交付于众生。如果我们做不到这一点,我们就要摄持,早上起来的时候发菩提心,白天的所作所为要利益众生,晚上睡觉之前也想到利益众生,这样一来我们每天睁开眼睛,你就要想到,为利益一切众生我要成佛,生生世世弘扬佛法。唯有佛法成为救度众生的根本。晚上睡觉之前也这样进行忆念,即便每天早晚两次忆念,但是也能大大成熟相续当中,菩提心的熟练程度。

当然只有发心还不行,最重要的就是生心。在《前行》中说:“发心不为主,生心乃为主”有些人一直发心,但是没有真正在自己内心相续当中已生,实际上发心也只是口头上的造作。

所以更重要的就是我们要真正去为众生做事,付诸于实践。去做自他二利的事情,这时候就要去发心,做事情了。在学院当中,有很多为僧众服务、为道友服务、为上师服务、为弘法事业服务的各种各样的事情和工作。这些工作我们都把它统称为叫做发心工作。因为,大家不为这赚钱,也不为这养家糊口。甚至所做的任何工作反而还耽误了自己平时的闻思修行的个人时间、空间的利益。就是因为一念菩提心的引导,每一个人都是动力无穷的。不管发心工作有多难,甚至很多工作需要我们再次去学习,使自己的技术提高,使自己的技能达到现在的应用要求和标准,但是大家也愿意去义无反顾的做,从来没有停止过发心的脚步。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想到利益众生,就是因为想到要弘扬佛法,我们现在有这样的福报跟上师一起弘扬佛法利益众生,虽然我们做的只是点点滴滴,就像一个螺丝钉,只在自己的零件上面起到一环扣一环的稳固性的功能和作用,但是在整个弘法利生的大机器当中,我们已经随喜了一切的善业、随喜了一切的功德、随喜了一切的利益众生的事业,放下小我而为大我、放下自私自利而为利益众生。这就是一种菩提心的修持,也就是积累广大福德和智慧资粮的行为。

所以,菩提心的功德就像佛经当中所说:“一个合掌哪怕生起一刹那的菩提心,也远远胜过用七宝供养恒河沙数十方如来的功德。”

所以,菩提心的功德非常大,行持任何一个善法的时候,首先我们必须以菩提心来摄持,这样一来所成就的善业就变成了无量广大了。佛陀因地一心利他,结果早成就了安乐的佛果。我们就是无始以来为了自我的一些鸡毛蒜皮的小的利益,至今仍然是束缚在鼠目寸光的陷阱当中,苦恼无边。

所以在《入行论》当中说到:

所有世间乐,希从利他生;

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

何须更樊叙?凡愚求自利,

牟尼唯利他,且观此而别。

这就是凡夫跟释迦佛的差别。也就是因为这样的差别才造就了轮回和涅槃,苦和乐的不同之处。所以,如果没有行持善法的机会,即便上班走路,做事情,做旅游观光的时候,我们尽量都要去发心,发愿自己今天所做的一切是为了利益众生,愿我对众生能有利益。发心可能是几秒钟的事,不是特别困难,但是它的功德是不可思量,不可估量的。

就像老母贫女供灯的故事。她也是生活非常贫穷,她见阿阇世王燃灯供佛,从宫门外一直点精舍,她心里非常感动,很想一样去供佛。以自己乞讨仅剩的两文钱到油店去买油灯。油老板告诉她说:你自己的生活都难以维持,为什么不卖掉米粮?她说:佛这样的福田难遇。我要为后世种福。她就去佛前点灯,考虑到油少,点不到晚上,她就发誓说:若我未来世,能为众生成就像佛陀一样的果位,愿我这盏灯通宵不灭。她发完誓之后就磕头离去。当天晚上阿阇世王的油灯全部都已经油尽灯灭了。但是老母的供灯比其他灯都要亮。而且油也燃不尽,灯光通宵不灭。次日清晨,目犍连尊者噂佛的吩咐次第熄灭油灯,其他的油灯都熄灭了,只有这个老母的供灯连熄三次都没有灭掉。目犍连尊者又举着袈裟来扇灯,最后反而灯光越扇越亮,他又以神通引来风,越吹这个油灯就变得越炽燃。光明上照梵天照亮了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处处都可以见这盏小小微光之灯的光明。

为什么神通第一大的目犍连尊者使尽浑身解数也没有办法熄灭一盏油灯?最后,佛陀就讲到说,因为声闻是自私自利的发心,他不如贫女的发心广大。所以,他没有办法灭掉她的这盏油灯。

所以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成为地狱当中的有情与同伴嘎玛日巴一起拉马车。两个人因为力量都特别小,都拉不动,被狱卒炽热的锤子捶打,感受着极大的痛苦。那时候因为他生起了悲心和利他之心,他想到说:与其一起受苦,不如让我们一个人独自承受吧。也好让嘎玛日巴稍得安乐。于是就对狱卒说:请把同伴的绳子拴到我脖子上,由我一个人来拉马车。狱卒愤怒地说:众生的业报都是自己承受,有谁能改变?说完就用铁锤砸向他的头,结果以刚才的善心的力量,顿时,他从地狱当中解脱转生到天界。这就是佛陀利他的开端,也是佛陀发菩提心的开端。

有的人会认为说:以这样的发心就能成熟果报吗?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结果自他就能获得利益吗?如果两头都空了,还不如只利益自己更保险。

其实自利的发心并不正确。就像三个人行善,大于一个人行善的功德。十个人行善是五个人行善的两倍。二十个人行善是五个人行善的四倍。所以发心越广大,目标就越高远,善法的功德也就越大,绝对的不会两头落空。所以,我们最初发起利他的这种决心非常重要。我们无始以来自私自利的习气特别重。起心动念都是缘自利而想。做任何事情都考虑自己在内,生怕少了自己的哪些利益。但实际上,当我们放下了自我,利益一切众生,这样一来他就能缘众生的数量成百上千倍的增长,这样他所获得的功德果报才是最广大的,也是最保险的。所以我们不必怀疑,因为这是佛陀自己亲证过来的。佛陀从发心到菩提,也都是这样进行成熟无为的菩提心的利益。我们应该在内心当中深深随喜而引发。

什么是从内心深处发心,什么是相似造作发心?内心深处发心,比如一个人长途跋涉,正在饥肠辘辘的时候,有人请他吃饭,这时候他发自内心的渴求饮食,行为也由衷的主动。这时候就是发自内心,同时也付诸于实践。

第二,听说发心的利益很大。他心里想说:“既然功德这么大,我也发一下吧!”

就像一个人他已酒足饭饱,但是他到某家里去,刚好他赶上请客吃饭,他也就随顺,勉强吃了几口,并不是从内心深处欢喜。

所以以相似造作的发心的力量,来世也会成熟一定的果报。但是不如内心猛烈发心的功德大。

在《大智度论》当中讲到:讲了一个故事。曾经有一六神通的阿罗汉,他收了一个小沙弥为徒弟。让小沙弥背负着衣钵,师徒二人循路而行。这时候沙弥就思维:“我当以何乘入涅槃?”随即他就发心:“佛为世尊,最上最妙,我当以佛乘入涅槃。”因为其师傅是阿罗汉,他深知小沙弥的心念,取自己衣钵自己担挑了。因为想到沙弥已经发起了广大的菩提心了,并把沙弥推在前边行走。沙弥接下来又思维到说:“佛道甚难,久住生死,受无量苦,且以小乘早入涅槃。”师傅又把衣囊还给沙弥,让他去挑衣囊,并且让他走在后面。如此,这样反复了三次。沙弥非常不解就说:“师傅你怎么这么大年龄还像小孩一样,一会儿让我走前门,一会儿让我走后面。一会儿把东西自己背,一会儿把东西让我背,这是怎么回事?”师傅就回答到说:“因为你发起了成佛做主的发心,此心贵重,当然为我之师也,当然要尊重你,让你走在前面。又因为你退失了这种发心,我已经证得了罗汉果位,所以当然东西应该让你背,走在我后面。”这时候沙弥闻已惊语:“我师能知我心,我一发心,菩提之心已胜阿罗汉,更何况真正成就广大菩提心呢!”所以,一念的发心已经超胜了罗汉,最终小沙弥也就发起了无上殊胜的菩提心了。

《华严经》当中讲到:欲得最胜第一道,为一切智解脱王,应当速发菩提心,永尽诸漏利群生。

《中般若经》当中说:须菩提,诸凡夫一旦发无上菩提心时,彼等所行之十善于四禅、四无色等即成随解脱分善而成为一切遍知之因,故当尽力而修行。

所以,菩提心是解脱之王的最无上第一正道。我们一定要引发自相续当中的菩提心,在做任何善事之时,这样的发心应该最殊胜就是要发起广大、利他的菩提心的这种境界。

三、正行无缘殊胜

正行无缘殊胜,我们就要知道什么是无缘?如果没有无缘会有什么过患?

正行无缘,梵语叫“勒布嘎”,就是无分别的意思。真正的正行无缘是圣者入根本慧定的一种智慧,这样的无分别,凡夫人是做不到的。它是三轮体空或者叫三事皆空、或者三轮清净。

比如,像布施的时候可以住于空观,不执着于能施、所施、施物三轮。就像放生的时候,了知放生者,自己所放的生命和放生的行为都是无有自性,如梦如幻。这种三轮体空需要一定的空性觉受和证悟。

《阿难入胎经》当中讲到:“若无入定者,则无清净慧,不能断有漏,应当精进行。”也就是没有达到入定之前,没有获得清净智慧就不能断除有漏。所以应该精进而行,断除有漏,行持无漏的正行无缘。当然正行无缘从真正的角度来说,对于凡夫还有一定的距离。

我们怎样行持正行无缘呢?按照很多上师的解释,正行无缘的要求并没有这么高,也就是要求我们做一个善法的时候,尽量不要起其他的邪思分别,能够专注,这叫正行无缘。也就是能够使心不要外散,不要内收,能一心专注于善法的修行。这就成为正行无缘。

这里所谓的无分别,指不夹杂乱七八糟的各种念头。比如一边听课,有的人就一边想:“我要怎样做生意赚钱,怎样解决家里人的生活问题”。这样一边起心动念,产生各种各样的恶念杂念,这就不叫正行无缘。

所以,正行无缘是有缘福德资粮,与无缘的智慧资粮融为一体而行持的方法。这就是伏藏大师所说的。也就是我们做善事的时候要专注,具足抉择、取舍、行持的智慧,同时,我们也能具足断除违缘的福报。

所以真正的正行无缘,做任何一件善法,包括我们磕头顶礼,尤其在听法的过程当中,身体要没有任何动摇,如山王一般如如不动。不能东看西看,东倒西歪,一刹那也坐不住。这样也没办法具足正行无缘的功德。而且嘴上也不能胡言乱语说一些无意义的绮语,下面窃窃私语,尽量要专心致志的听闻善法,理解其意,要保持禁语。心也无有动摇,当然不是要你必须入定,而是要专注于法师、上师所讲的法义的内容。所以,在《大神变经》当中所要求的:“身无动摇、语无动摇、意无动摇,此乃三轮体空之戒。”这就是正行无缘的听法。

比如,正行无缘的放生,就心里一直想:“这些可怜的众生,今天依靠这种方便已经获得解脱了。但愿他们能暂时获得暂时的人天福报,究竟获得安乐的佛果。甚至还有很多可怜的众生,我们没有能力一次性把他们救赎,但是要想尽一切的办法,如果今生没有机会,来世一定要救他们”

所以,这样的一种发心浮现在心里,摄持于一切从前到后的一切念诵这些都叫做正行无缘和菩提心的常时摄持。以身口意三门行持,这就是一种三轮体空。

所以,我们再以布施为例,来进一步进行说明。比如,在布施的过程当中,知道能施之人,自己是三门体空的,是不存在的。布施的时候,也没有希求福德之心,也没有希求回报之心,对于能施的我不做执着。

受空,也就是对于所施之人,也不起慢心,对他也没有是某某人这种分别执着。

施物空,也就是要了达所布施的金银财宝也好,所布施的衣食受用也好,从本性上来讲,也是本性为空。以此告知所施之人,也应该对所施物品,不应当生起贪惜之心。可以善用,但是同时也可以同他人一起分享。

这就是一种不着的布施。所以,在《般若金刚经》当中就讲到:“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不住于相,对于施者、受者,施物都能处于三轮体空。这就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的正行无缘。

有的人就会问:“三个殊胜当中,正行无缘的殊胜,无缘该如何理解?”无缘,指的是无我空性的智慧摄持的意思。无我空性的智慧有现量,也有比量。现量当然只有圣者才能达到。我们相续的现在观三轮体空,这就是一种比量。一心一意的作意思维,心不散乱去专注,这些都叫正行无缘。

四、后行回向殊胜

为什么我们要回向?因为,如果不回向,所做的善根很容易被四种因缘摧毁。

我们要回向,该怎么回向?回向的善根,回向的方法,回向的目的,这些应该如何取舍。

首先什么是回向?就像有十个人,其中只有一个人有食物,而其他九个人却没有。现有的食物本来可以被拥有食物的人独享,但是他却舍不得,而愿意跟其他的九个人共同分享。所以,回向的意思与此类似。人们在行善的时候,所造的善根,他能获得的善根,但是大乘修行人不愿意独享善果,他想把这些善果分给普天下所有的众生。其实,众生量有多少,他回向的善根增长无尽变成多少了。

善根如果没有回向,很容易通过四种因被摧毁。

第一个因,就是嗔恨烦恼。比如,你做了善法没有回向,依靠一刹那的嗔心,也就是“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像《入行论》当中也是讲到:“嗔心能摧毁,千劫所积聚,施供善逝去等,一切诸福善。”百千万劫所积聚的善根都会被一念嗔心所摧毁的,因为没有回向。

第二个因,就是在别人面前炫耀。到处炫耀说自己做了多少功德,念了多少佛号,捐了多少款项等等。这样的宣传也就会使没有回向的善根摧毁掉了。

第三个因,就是对善法生起后悔心。比如有些人供养寺院一些钱,当时发心很清净,但事后觉得不合理,产生一种后悔心,也会摧毁以前的善根。如果回向了就不会被摧毁。就像存在菩提银行当中,这样的钱就不会随意丢失,被窃贼所盗。

第四个因,就是颠倒回向。自己所积累的善根,本来应为利益一切众生而回向,但是有的人却回向给怨敌多得病,讨厌的人赶快离开世间等等。实际上最后,自己的善根也要毁于一旦,没有办法成就于广大的利乐的生果报。所以这样的回向不符合善法,变成一种颠倒的回向。这样的一种发恶愿应该励力断除,否则也会成就今生来世的过患。

在《俱舍论》当中讲到:只有一种善根叫胜义善,这无法回向。因为胜义善就是解脱,它远离一些痛苦,它是最为安乐,它是究竟常有之法。而我们这里所讲到的善根回向所指的是自他三世的一切善根。我们可以普皆随喜一切善根,然后把自己所做的一切善根统统都做回向,所以他所回向的善根就具足四种善妙。《华严经》当中讲到:众生一切善,过去现未来,回向普贤地,愿皆获善妙。有四种善妙:

第一、  所缘善妙:也就是应缘一切众生,并不是缘某个众生;

第二、  所依善妙:获得的不是暂时的快乐,而回向给究竟的佛果;

第三、  方便善妙:这样的善根不是一般的善根,一定要以智慧跟方便摄持;

第四、  行为善妙:佛菩萨利益众生的行为,在世间中极为善妙,我们也应该随顺于,或者随学佛菩萨的妙行而积累善根。

这样回向善根是非常有必要的。

回向的目的就是让一切众生皆得成佛。所以,在《回向经》当中讲到:“此等诸善根,回向成佛因。”意思是,我们所造的一切善根,回向于无量无边的众生,愿他们都能够获得如来正等觉的果位。这样的回向就是成佛之因,所以这样的回向就会使善根变成随解脱分的善根。

法王如意宝以前也是讲过,我们可以在行持善法的时候,把一切的善根都回向于愿意众生快乐,愿佛法兴盛,这样的两条内容。有的人即便不会回向也可以说:诸佛菩萨如何回向,我亦如何回向。这样也就成为一种世俗回向善根的最大方便了。

依靠个人修行善事回向,其实也可以让众生获得成就。就像虚云和尚刚生下来的时候,显示一个大肉团,他的母亲见到他之后,吓了一大跳,当下就闷厥而死。第二天有个卖药翁来了,用刀破开肉团,里面就抱出一个男孩,家人大喜,从此虚云和尚毕生都没有见过自己的母亲。每每思之,心痛如绞,后来他就前往阿育王寺礼拜佛陀的舍利,发愿燃指供佛,超度慈亲。有一天在似梦非梦的境界中,他就见到空中出现一条长数丈的金龙,腾空飞到了一个地方,然后那里面看起来是山清水秀,花木清幽,楼阁宫殿,庄严奇妙。他的母亲就在楼阁上眺望,他就大叫:母亲,请你骑上金龙往西方极乐世界去吧。龙缓缓下降,梦也随之惊醒了。醒后他就觉得身心清爽,从此之后再也没有挂念过母亲。虚云和尚就是燃指供佛回向令母亲脱离了轮回,往生了西方。

但是并不是代表所有的人这样进行回向的时候,都能达到圆满的超度于自己母亲的利益。有的时候,我们还需要众人的力量才能使母亲得以救拔。

就像《盂兰盆经》当中,记载:目犍连尊者的母亲去世之后,目犍连尊者以神通观察,发现母亲已经转成为饿鬼,饥渴无食。他就拿着饭菜去喂她,结果所有的食物到了她的嘴边全部变成猛火。目犍连尊者非常难过,回来问佛陀。佛陀说:“因为你母亲生前业力极为深重,不是你一个人就可以改变她的业报,一定要集十方出家僧众功德之力。七月十五日这天,你供僧,请十方僧众对她回向,这样才能让她解脱”于是,目犍连尊者按佛陀所说供养十方僧众做回向。七月十五日这一天也成为佛欢喜日,僧众自恣日,他的母亲以此回向脱离了饿鬼道,转生于天上,享受福禄。所以不一定以一己之力能圆满回向。我们也可以集结僧众之力,集结众人合合的力量来普皆回向。

回向分为有毒的回向和无毒的回向。有毒就是执着。无毒就是无缘、无执着。我们应该摄持无毒的回向。而无毒又分为真实和相似。当然真实是登地以上菩萨能安住的,无缘禅定的回向。我们可以做相似的回向。也就是所有十方诸佛菩萨如何回向,我亦如是回向。这样真心实意的进行回向。虽然不是真实的无毒回向,但是也可以代替无毒回向。

所以,法王如意宝也是曾经讲到:“无论出家人、在家人,行持善法务必要具足三殊胜,如果三殊胜不具足,这时候行持的根本就算不上什么大乘的佛法”

所以,平时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观察自己的发心,善法成为大还是小,关键就靠发心。

比如,穿一百颗珠子的念珠,以一寸为单位,它就是一;以十颗为单位,它就是十。同样,供一盏灯磕一个头,发心狭小只是一个微小的善根;发心中等就是中等的善根;发心广大就是广大的善根。我们要摄持广大的发心。这样一来才能成就于出世间的解脱的道业。才能使我们所做的微小的,这些点点滴滴的行为成为广大利他的果报。

就像佛经当中讲到,广严城当中,当时信众准备请佛陀,供养五斋,当天五百饿鬼就来到佛陀面前请求:“明日供养你的善根,可不可以回向给我们?”佛陀明知故问说:“为什么要回向给你们?”那些饿鬼就说:“我们是广严城,这些人都是父母,因为吝啬之业,转生为饿鬼。”佛陀说:“你们明天前来可以,让我回向也可以,但是你们必须要来,让大家看到你们”饿鬼们说:“我们长相这么丑陋,如果让亲朋好友看到实在不好意思”佛陀说:“如果你们不来,我也没有办法给你们回向,你们做恶事的时候不知道羞愧,现在反而羞愧了。” 饿鬼们只好答应了。第二天回向的时候,五百个饿鬼如约前来。广严城的人看到他们惊慌失措,四处逃窜。佛陀就告诉他们:“你们不要怕,这些饿鬼就是你们父母的转世,他们生前为了你造就了各种罪业,如今变成了这样的身相,那你们所供斋的这些愿不愿意回向给他们?”人们都回答:“既然如此,无论如何都要回向给他们,愿他们脱离现在的饿鬼之苦。”佛陀回向之后,这些饿鬼都转生到了三十三天。

我们怎么样将自己所做的福德变成最大的回向?有一次佛陀在舍卫城游化,住在城南郊的祇树给孤独园。一天,波斯匿王盛装前往礼拜佛陀。祈求佛陀及僧团能在守卫城驻防三个月接受他的供养。当时,佛陀默许了。波斯匿王就在王宫外面搭建了大讲堂,要求朝中的大臣们一起发欢喜心,进行供养。在一次次饮食供养之后,波斯匿王就对佛陀说:“世尊,我曾听闻佛陀说,布施给畜生,可以得到百计的福报;布施给犯戒的人为千福报,布施给持戒的人为万福报,布施给外道为亿福报,如果布施给须陀洹则难以计数,更何况是须陀洹以外的圣者。我今天供养了世尊及众比丘僧,因此所获得的功德难以计算,今天,我算是功德圆满了。”佛陀听了之后,就告诉波斯匿王:“大王不要这么说,造福是不嫌多的,你怎么能说自己的功德已经圆满了?”

为什么做福不嫌多?因为,众生的生死轮回实在是难以计算。在很久以前,佛陀说:我们住的地方有一个名叫地主的大王。皇后名叫日月光,太子名叫灯光。灯光太子长得非常端庄庄严,后来出家修道成佛,并且陆续度化了八十亿众成为阿罗汉果位。地主大王在太子成佛之后,迎请灯光如来入宫亲自供养,并且发愿:愿终身供养如来及八十亿众阿罗汉。获得了灯光如来的默许,地主大王充分的供养灯光如来七万年。因为当时人的寿命非常长。灯光如来如灭度之后,地主大王又建了许多寺庙、宝塔持续供养其他的阿罗汉,直到他们一一入灭。并且也为这些罗汉的遗骨塔庙供养,这样又过了七万年。直到灯光如来所传的法消失,最后他才去世。佛陀说:“大王,那位地主大王不是别人,就是我的前身。但是,我七万年当中供养如来,七万年供养如来的舍利,只想以此所做的功德在生死当中得到福报受用,而不曾为修道求解脱。大王,你知道吗?当时,所做的福德到现在已经全部耗尽了,连毛发般大小的福德都没有留下来”。大家都奇怪说:“怎么会这样?这么大的福报怎么就没有了呢?”正是因为生死轮回长远难以计算时间当中,再多的福报都会被耗尽的,不会留下一丝一毫。所以佛告诫波斯匿王:“大王,不要说今天做福已经功德圆满了。你应当说今天我所做的身口意的这些都要趣向解脱,但我不求在生死当中享用福报,但求能够得到长远无量的安乐。”波斯匿王听了佛陀这一长长的教诲和因缘故事之后,不由得毛骨悚然的害怕起来了。一阵悲伤哭泣之后,以手抹掉眼泪之后,向佛陀顶礼承认自己的过失:“世尊,我真的是太愚笨了,请世尊接受我的忏悔。我以五体投地之礼表示我改过的心意,以后我不会再那样说了,请世尊接受我的忏悔。”然后,佛陀就说:“太好了,大王。你能忏悔改过,我接受你的忏悔。以后不要说自己的福报已经圆满了。”这时候在大众当中,有一位叫迦旃延的比丘尼起来赞叹佛陀对波斯匿王的劝勉并且以自己的前世为例,印证了当趣向于解脱而不是求于生死的种种享报之教说。她说:自己在三十一劫前,前世叫一个纯黑的差事。他在野马城供养一个当时的一位叫饭式诘的如来,供养之后发愿:要以这样的功德不堕三恶趣,来世见闻佛陀会获得解脱。结果,他就以这个因缘今生果真置遇了释迦牟尼佛并从修道当中,获得了解脱。佛陀也是赞叹这个比丘尼说:她是声闻弟子当中,信解脱第一的比丘尼。

所以,在这个故事里面我们就要知道了。平时,我们做善事千万不要以今生的圆满,回向于轮回当中的快乐。因为这样的福报在无始轮回当中,有朝一日都会耗尽的。只有我们回向于佛果,最后就变得无穷无尽了。

所以,我们回向的时候,按照《华严经》中所说的要回因向果,要回小向大,要回自向他,并且要回事向理。这样一来才能使它广大无边、才能使它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果报,才能获得无边的利益。否则,如果我们回向不对,最后就会变成世间法了。

就像曾国藩在云南拜了个师傅。这个师傅外号叫草鞋老公。因为他不穿其他鞋子,每天只穿草鞋。以前宁吃千家饭,不收一家供,但是这个草鞋老公跟曾国藩特别有缘,他就早晚到衙门里面,然后谁也不管,他就看他自己的徒弟。后来那个老和尚去世了。

这个时候,虚云老和尚来到了鸡足山,曾国藩和虚云老和尚是亲戚,跟老和尚经常来往,老和尚就知道了,原来他之前的草鞋老师公已经转成为曾国藩的儿子了。就是因为他总是贪婪与自己的徒弟,然后没有好好的进行回向。即便徒弟好好供养他,但是最后他又转成为自己徒弟的儿子了。

所以从虚云和尚的《开示录》当中,我们也能知道回向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一定要回向于解脱,回向于佛果,回向于利他。如果没有回向于利他,真的受了人家的供养,最后要偿还,甚至因为彼此之间的一些贪恋,最后就变成了生生世世的一些亲眷的关系了,这个还是轮回的一个因。所以如果我们做了善法一定要摄持于广大无边的菩提心的一种回向。所以,三殊胜的摄持,我们最开始以菩提心摄持,中间正行无缘,最后结行回向。以三殊胜行持任何一种善法,才能成为无与伦比的殊胜正法。

《华严经》里面也是说:“一个人若有了利他的菩提心,远离一切违缘、具足一切顺缘的威力自然会具足。”

所以,形象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心态。希望我们在行持善法的过程当中,千万不要忘记三殊胜。如果能具足三殊胜,纵然所造的善根微不足道,但是功德也是无法想象的。

所以,上师最后也是问道:试问,谁会不愿意这样呢?我们都希望让自己的善根成为无穷无尽的广大无边,三殊胜的意义。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