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辅导 > 心性休息广释 > 正文

大圆满心性休息辅导44(87-88)

本文作者: 发布时间:2023/4/17 0:50

发了菩提心之后,现在我们继续宣讲全知无垢光尊者所造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大车疏分了十三品,现在正在宣讲第八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品内容当中现在已经在讲七支供,七支供正行的修法已经讲完了,今天开始讲第二个科判:

戊二、净化自相续之理:

【修七支供之必要:】

犹如洗净之布匹,染色色彩极鲜明,

以此前行净相续,明现正行之胜心。

前面已经从顶礼到回向都已经作了观察,修持这样种七支供的必要是什么呢?科判当中讲了是可以净除自己的相续,净化自己的相续主要是为了生起菩提心的一个所依,生起菩提心一个基础。

在颂词当中讲到,如果我们要染色的话,必须它的前提是要将这个布匹洗干净,也就是说或者这个布匹本身就是新的布匹,很干净的布匹,或者以前有这样种垢染,但是后面通过这样一种方便让它清净的这样种布匹,现在我们不是说从来没有垢染的状态,以前我们在轮回当中,已经产生了很多这样的障碍,这些障碍如果在相续当中存在的话,在肮脏的相续当中是无法生起真实菩提心的,所以现在就好像要将布匹洗干净而染色一样,通过此前行,就是讲七支供,通过七支供可以清净自己的相续,清净自己的相续再加上我们对于菩提心的正所缘,反复地观修,还有其他的方便助缘,就可以明现正行之胜心,胜心就是讲殊胜的菩提心,正行就是后面所讲到的真正的发菩提心受菩萨戒的正行,正行菩提心就可以在自相续当中如实地生起来,所以说我们就知道通过修持七支供来圆满自己的资粮,来清净自己的罪障,通过这样必要的加行之后,就可以堪能生起菩提心,因此说对于这样种七支供的修法每天都必须要再在地修持,然后每天再在地修持菩提心的话,相续当中的菩提心就绝对可以顺利生起、顺利地增长。

【若有障碍生起菩提心的垢染,则无法生起菩提心。】

这个方面讲到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如果说相续当中存在障碍生起菩提心垢染的话,我们相续当中的菩提心也无法顺利地生起。我们相续当中的垢染是什么样的呢?实际上这些的垢染就是讲各种不清净的发心、不清净的状态,这方面都称之为垢染,只有通过修持忏悔和集资的方式才可以一一遣除,所以此处讲到必须要遣除垢染可以生起菩提心。

【若净除障垢,则可生起菩提心,如同脏布上无法染色,印染者洗净布后才能染色一样,首先修七支供有这种必要。】

、如果相续当中的垢染清净之后就可以顺利地生起清净的心,好像一个很肮脏的布匹上面我们要染一些非常鲜艳的颜色的话实际上是很难做到的,染出来这些颜色也是非常难看,所以说如果真正我们要染上一些光鲜颜色的话,首先将布匹洗干净,然后在清净的所依上面再染色的时候,它就会显现出非常绚丽的色彩,所以我们首先通过七支供来修持是非常必要性的。

下面讲第三个科判:

戊三、以此可积无量福德之理:

此福德果无有量,遍布法界虚空界。

这个地方讲到可积无量福德,就是讲前面的七支供,通过修持前面的七支供它到底有什么样的功德呢?无垢光尊者的科判当中讲可以积累无量无边的福德。

颂词当中讲到此福德果就是讲修持七支供的福德的果报是无有限量的,大到什么程度?遍布法界虚空界,整个法界整个虚空界都会遍满的,所以修持七支供的功德这么殊胜就应该再在修持。

【《德藏请问经》中云:“何人作合掌,观十方诸佛,顶礼作供养,随喜诸福德,忏悔诸罪业,祈请转法轮,祈请不涅槃,彼之福德量,恒时遍虚空。”】

这个教证主要是说明修持七支供它的功德是相当巨大的,何人作合掌,观十方诸佛,这个是它的必要前行,观十方诸佛就是在十方诸佛面前作七支供,合掌主要是代表一种内心恭敬的状态,内心当中有恭敬,他在外表的身语当中才会别人的合掌等等这方面的行为,所以说何人作合掌,通过清净心观十方诸佛。

下面就讲对于十方诸佛,诸佛作再在地顶礼,然后以真实意幻的供品再在地作供养,这个就是顶礼支和供养支。然后随喜诸福德,这是随喜支。然后忏悔诸罪业,是忏悔支。

祈请转法轮,祈请不涅槃,这两个就是后面两支。在这个里面以隐藏的方式或者间接的方式宣讲了回向,在颂词当中直接没有讲到回向支,但是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或隐藏的方式来了解里面也包含了回向支。

彼之福德量,恒时遍虚空。如是这样恒时行持的福德的数量,恒时是周遍虚空界的,只要没有遇到违品,它绝对会感果,绝对会引发自己相续当中生起非常殊胜的胜心,所以这个就讲到了修七支供的殊胜功德。

下面就讲第二个大科判:

丙二、正行:

正行主要是讲发菩提心受菩萨戒的正行,因为前面为了相续当中生起菩提心它有分了前行的修法,前行修法有一个积顺缘和修七支供,这两个科判都已经讲完了,下面主要是讲第二个如何发心如何受菩萨戒的正行。

【加行完毕之后,】

这是科判和颂词之间的连接文,

三诵皈依佛法僧,祈佛佛子垂念我,

如昔善逝及菩萨,发菩提心守学处,

我今为利诸有情,发菩提心守学处,

未救护者我救度,未解脱者令解脱,

未得安慰我安慰,令诸众生得涅槃。

这几个颂词主要是讲到了如何真正开始受菩萨戒的正行,在受菩萨戒之前也必须要作皈依,这个就是佛教修法的一个必然的传统,不管我们是修持小乘的法还是修持大乘、修持密乘的殊胜的修法,在修行正行之前必须要开始皈依,所以在通过仪轨来受菩萨戒之前也必须要皈依三宝,所以三诵皈依佛法僧,就是皈依佛法僧的偈颂要念三遍,念三遍之后,没有生起皈依的话提醒自己生起来,如果已经生起来的时候就提醒自己再在地增长对上师三宝的皈依心,这个方面就是必要的净加行,后面开始受菩萨戒,受菩萨戒之前在发誓愿之前有一个祈佛佛子垂念我,念诵这样种颂词或者修这样种修法也有必要性,什么必要性呢?祈祷诸佛祈祷佛子垂念我,这个方面一方面自己现在要为了度化一切众生的巨大的事业开始发菩提心,一方面是祈祷这些已经成佛的或者已经生起胜义菩提心的菩萨加持自己,垂念自己就是一方面请他们加持,第二方面就是请佛和佛子来作证,我在谁面前发菩提心,谁是我的证人,像这样的话请诸佛和佛子来作证,来垂念我,这个时候因为在以后发了菩提心之后受了菩萨戒之后以后在修习菩萨道过程当中它就会思维我当初发愿的时候是在很严厉的对境,是在诸佛菩萨面前发的愿,所以现在不敢轻易地违背,如果轻易违背就相当于欺骗了很严厉的对境,所以为了以后自己能够坚持修持菩萨心的缘故,所以要祈请诸佛佛子来作证人,来垂念我,有这样的必要性。

如昔善逝及菩萨,发菩提心守学处,我今为利诸有情,发菩提心守学处,

这个就是发心的正文。

“如昔善逝及菩萨,发菩提心守学处,”犹如以前的善逝佛陀和这些大菩萨最初的时候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有情而发起菩提心,发起菩提心之后,开始守持发菩提心的学处,一切的戒律一切应学之处,发了菩提心守了菩萨戒之后,现在怎么样?现在一切诸佛已经成佛,以前菩萨已经成就菩萨果位,他的来历他的来源是什么?就是发了菩提心所得学处的必然结果。现在我要跟随诸佛菩萨,我今为利诸有情,我愿跟随他们的足迹,为了利益一切有情的缘故,发菩提心守学处,现在我开始在诸佛面前发起利益众生的菩提心,然后这些这个发了菩提心之后的菩萨的学处我也次第的修学,通过这样积累修学的必然结果我最终也会成菩萨,最终也会成佛,利益一切有情。所以这个方面就是我们在受戒的时候必须要这个再再的忆念重复的。

下面还有就说是四愿:未救护者我救度,就说是现在我发了心,以前诸佛菩萨没有救度众生,遗留在世界的众生,现在我发愿先负起救度他们的重任,所以说只要是现在还在轮回当中的一切众生我都发愿我一定要救度他们,所以这个方面就是未救度者我来救度。未解脱者令解脱,还有就说是没有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还沉浸在轮回痛苦当中的众生,我发愿令他们相续获得救度。未得安慰我安慰,就说在轮回当中没有安慰,没有怙主安慰他,或者说是没有受到安慰的这些,这些众生,我自己发愿也是以我的能力来给他们做安慰。令诸众生得涅槃,总之令一切众生获得最殊胜的大涅槃果。这个方面就是菩提心正行的这个它的这样一种内容。

下面是在讲戒当中如何具体操作可以说受戒的仪轨,这个方面就是通过仪轨受戒的这些比较圆满的这个方式,

【念诵三遍:“我名某某者从今乃至菩提果之间皈依二足至尊诸佛出有坏,皈依离贪寂灭至尊正法,皈依诸众至尊不退转圣者僧众。】

这个就是三诵皈依佛法僧的内容,就要念诵三遍这样一种含义,这样一种这个,这样一种这个文句。我名某某,在这个注释当中就是讲名某某。如果是自己在受戒的时候就把这个某某改成自己的名字,改成自己的名字,如果要让很多人受戒的话,就说是他们在念诵的时候都要称呼自己的名字,在此处我名自称,或者我名什么什么。反正就说是各方面的某某在受戒的时候必须要称呼自己的名字,如果让别人受戒,让他自己称呼他自己的名字。“我名某某者从今乃至菩提果之间,这个就是他的时间,从受戒乃至于成佛之间,皈依二足至尊诸佛出有坏,这个就是皈依佛宝,佛宝是两足尊,在两足当中是最极珍贵的,所以说将佛称之为两足尊。皈依离贪寂灭至尊正法,就是皈依这样一种离欲尊,这个方面就是离欲尊就翻译成离贪,离贪的一种寂灭的自性,一方这个寂灭的正法就是离贪,寂灭前面我们在讲,所以念法宝的时候也是讲到这个问题。皈依诸众至尊不退转圣者僧众,这个就是众中尊,在所有和合众当中,所有团体当中,真正的就说是这个诸众当中的至尊就是不退转圣者僧众,此处主要是讲一地以上的大菩萨。像这样皈依这样一种不退转的圣者僧众三遍之后,相续当中就能够安立一个非常稳固的皈依心。然后我们在念诵这些文句的时候,通过这个仪轨受戒也好,还有通过在晚上的时候通过贡嘎仁波切传下来的这样一种仪轨受戒也好,在念皈依的时候,内心当中必须要生起一种除了三宝之外,不寻找其他皈依处的这样一种想法。自己痛苦,自己安乐,反正自己的皈依处都是三宝,像这样的话,在念诵一遍的时候就应该生起一遍的决心,念诵三遍它决心应该非常稳固,应该这样观想。而不应该嘴上泛泛而念,根本不去考虑发誓的内容,根本就不考虑真正皈依的这种信心的内容,应该安住于这样一种这个皈依的含义当中。

下面就开始要念诵他的这个发心文,

【再诵三遍:“祈祷十方诸佛垂念我,祈祷住十地诸大菩萨垂念我,祈祷诸大金刚持上师垂念我,】

这个方面就是讲到了三大垂念的这样一种内容,三大垂念首先是第一个祈祷十方诸佛,因为十方诸佛都有无漏的这样一种这个神通,所以说我们在祈祷的时候十方诸佛都能够知道,还有住于十地的大菩萨,一地到十地之间的这些一切无量无边的大菩萨,他们也有这样一种殊胜的无漏神通。还有住大金刚持上师,就说是住于金刚持果位的金刚上师也垂念我,现在我准备要发起菩提心,这方面就祈请他们垂念。下面就是讲

【如往昔十方诸佛出有坏、住十地大菩萨为利一切众生而发殊胜菩提心,我名某某者也自此乃至菩提果之间为利一切众生而发广大菩提心。】

就说犹如以前十方诸佛如何发菩提心修菩萨戒,以前就是现在住于十地的大菩萨如何为了一切众生而发菩提心,我名某某这个也是要称念自己的名字,我名某某者也自此从这个时候开始到菩提果之间,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发起广大菩提心,发广大菩提心这样核心绝对不要忘记就说为了利益一切众生,为救法一切众生而发起如是广大的菩提心。

【未救度者救度之,未解脱者令解脱,未得安慰者安慰之,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

而像这样的话就是必须自己在念诵的时候要想,没有救度的人我来救度,没有解脱的人我让他们解脱,没有得安慰的人让我来安慰他们,没有得到涅槃的人让他们得到涅槃,这方面念诵这个三遍。念诵三遍也是有这个反复的这个,反复的就说叮咛自己,或者说是在发誓的时候表示一种很严谨的态度,很尊重的态度。所以说他念诵也要念诵三遍,这个方面是一种受戒的方式。

还有另外一种方式前面讲三遍的时候,还有另外一种受戒的方式。

【或者念诵“祈祷诸佛出有坏垂念我,祈祷住十地诸大菩萨垂念我,祈祷诸大金刚持上师垂念我”一遍,】

那这个首先是念诵一遍垂念,就现在我们在这个受菩萨戒的这个仪轨的时候就是念诵这个文念诵一遍,然后

【其后再念诵《入行论》中的“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复此循序住,菩萨诸学处;如是为利生,我发菩提心,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三遍。】

现在我们在受菩萨戒的时候主要是按照《入行论》的这个颂词进行受戒,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就犹如以前的这些善逝佛陀,首先发起了菩提心。复此循序住,菩萨诸学处,而复次就发了菩提心之后,循序的安住,循序就可以理解成次第安住的意思,次第安住从六度的侧面来讲,首先是布施,然后是持戒,最后是这个智慧度,前前生后后,或者说是由易入难,由粗入细,这个方面就称之为复次循序住。

或就是说我们相续当中的这个六度的修法,最初的时候是这个初级修法,然后中间就说自己的这个菩提心空性会能力增长的时候,它六度的这个缘起,或者说我们修持六度的时候有能力增上,最后在登地之后的六度的修法它有一种这个超胜之处,就从这个方面也可以安立成复次循序住的意思。复此循序住,菩萨的一切学处,菩萨的学处有很多很多无量无边,归纳起来就是六度。

就像这样的话,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肯定有一颗如愿的心,就菩提心的自性,复此循序住,菩萨诸学处,肯定是行心,这个主要是行菩提心,通过十地修持六度的方式来进行圆满的,如是为利生,我发菩提心,如是现在我也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发起愿菩提心。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而然后故于一切学处开始如佛菩萨的修学次第一样,我也开始次第勤修学。所以说诸佛菩萨成佛之后,成菩萨之后将这样一种往昔他们是如何发心的,如何修持行菩提心的这样一种这个戒律,如何修持六度的方法,都在这个经论当中给予了阐述。所以说现在我们学习这样一种经论,实际上就是这个学习以前诸佛菩萨成佛之道,他们是这样成佛的,现在他是这样成佛的,所以现在我也这样的方式修持成佛,绝对能够成佛。这个方面在《庄严经观论》当中也是讲的很清楚的。

念诵三遍之后就得到了这样一种这个殊胜的菩提心的这个本体,就这样的。所以说我们就知道真正要安立成得到菩提心,得到菩萨戒,并不在一个仪式,或者并不在一个有没有这个菩萨戒的戒本。实际上就是说我们相续当中得不得到菩萨戒,主要是看你自己有没有一种为利众生愿成佛的这种菩提心,就说是有了这个菩提心发了这个誓愿,发了这个誓愿发誓受戒之后,这个时候相续当中才可以安立一种菩萨戒的这个戒体,所以说我们就知道,如果真正要让其他众生成菩萨,真正让他们受菩萨戒,广大的宣讲这个生起菩提心的次第,绝对是必不可少的。就像??(19分39)仁波切现在就说是非常祥尽的在宣讲如何生起菩提心的方法,如何坚固增上菩提心的方法,这个对于以后这些学者相续当中生起菩提心,生起菩萨戒的这样一种这个前行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就说他们这些受戒的人连什么都是菩提心不知道,什么是菩萨戒不知道,然后就说是传了这个戒,但是仪式上是走了一次,没有善根有功德,种下一个种子习气,这个是可以的。但是相续当中没有菩提心,绝对没办法成菩萨,这个方面就是周遍的,所有的菩萨绝对是有菩提心的,没有菩提心的绝对不是菩萨,这两个关系绝对周遍。

所以说我们就知道相续当中我们现在是不是菩萨,或者怎么样,那看你相续当中有没有菩提心。^…其后再念诵《入行论》中的“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复此循序住,诸菩萨学处;如是为利生,我发菩提心,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三遍。

仪式上是走了一次,可能有善根有功德种下一个种子习气这个是可以的,但是相续当中没有菩提心绝对没办法成菩萨,这个方面是周遍的,所有的菩萨绝对是有菩提心的,没有菩提心的绝对不是菩萨这两个关系绝对周遍,所以我们就知道相续当中的我们是不是菩萨或者说是怎么样,要看你相续当中有没有菩提心,如果有了菩提心之后,可以安立菩萨,没有菩提心安立不了菩萨,就像人他有知言解语的相,他可以安立成人,没有这个相没有法安立成人一样,所以说这个方面的道理很关键的问题就在于,必须相续当中励力要生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的自性。

下面讲第三个问题,后行

丙三、后行:(略说精进修二菩提心):

当于昼夜三时中,勤发二种菩提心。

这个问题就教戒我们在受戒之后如何勤修学的问题,当于昼夜三时中, 每天当中,每天昼夜三时或是在凌晨之后中午的时候或是在晚上的时候,在昼夜三个时间当中,勤发二种菩提心。勤发二种菩提心,一方面可以通过这样的仪轨来再再受戒,一方面就是说,是指在昼夜三时当中也必须要意念自己发下的誓愿所做下承诺,然后尽量去作修持菩提心利益众生这样殊胜的事业,这方面也可以理解的,所以说一般的大德他在早上在起床的时候或者作功课早课的时候,绝对要广受一次菩萨戒的,广受一次菩提心。所以我们自己应该把功课当中必须要加上,在起床之后念诵的时候,通过这样念诵仪轨来详详细细或者以比较缓慢的方式来念诵一次这样的一种受戒仪轨,像这样的话,早上能够念诵一次,中午能够念诵一次,晚上念诵一次,这方面就可以提醒我们在一天当中都不要忘失自己的菩提心这个事,应该说是非常重要的。前段时间仁波切翻译的这个克主杰大师,他的一个十大愿当中也是有这个,他说每天必须要通过广的仪轨受戒,或者略的仪轨受戒,这方面都有他的发誓愿。所以作为一个想要勤修菩提心的人,相续当中想要生起菩提心的人,这方面这些仪轨或者这些大德,他们所示现的这种行为,我们也应该了知应该随学,否则的话自己平时也没有念诵仪轨,没有通过仪轨再来受戒的话,有可能忘失有可能亏损,这方面也是提醒我们。

【通过发二种菩提心可趋入菩萨的行列,因此应当护持学处,勤于利益自他之事业,此后恒时以仪轨受菩萨戒。】

通过发了二种菩提心之后,这个时候就可以趋入菩萨行列当中。发了愿行两种菩提心,发了愿行两种菩提心之后,也可以算菩萨了,可以列入菩萨的行列当中。所以应该精勤地守护自己的菩萨学处。勤于利益自他之事业,发了心之后,就要利益众生,因为自己是因为利益众生而受戒的,既然是为了利益众生而受戒所以说在受了戒之后自己唯一的事业应该是勤于利益自他。

此后恒时以仪轨受菩萨戒。在上师面前,通过仪轨受了戒之后就要恒时的依靠这样的仪轨来再再的受菩萨戒。

【如是而行可使菩提心增上、明显等有诸多必要。】

这样一种菩萨戒和小乘别解脱戒不一样的地方,尤其是一切有部当中宣讲比丘戒,这个就是不能再再受的,如果你再再受戒的话,以前的戒律必须要舍弃,像这样就没有大必要。所以在《四分律》当中,在汉传佛教当中,也有增戒等等这种说法,但是在一切有部当中没有什么增戒的说法,反正你受一次比丘戒就可以,如果你要再受第二次前面的戒体必须要舍弃的,这方面有舍戒的过患。此处菩提心不是这样的,菩提心每天都可以受,每天受多少次都可以,这个不但没有舍戒的过患,而且还可以使菩提心再再的增上,自己的菩提再再的增上,就受一次戒它就增上一次福德,受一次戒菩提心增上一次。如果是生起了生起之后,再再受戒可以使菩提心增上,有这样一种功德,然后以前这个菩提心不明显的,通过再再的受戒可以使它明显,还有,再受戒可以提醒自己再受戒可以增上很多福德,还有就是说,比如自己在半天当中或者一天当中,如果菩萨戒方面有一些微细的损害,有些微细的损害,通过念诵这个仪轨受戒的时候它就可以补缺,以前亏损的地方通过受戒它一下就圆满了,不但圆满而且还增上,所以说再再的通过仪轨受戒非常有必要,下面讲第四个科判。

乙四、三诵之必要:

前面不是讲念诵三次吗?念诵三次的必要性是什么样的?

一诵发愿菩提心,二诵发行菩提心,

三诵可令愿行心,获得稳固与清净。

这个就是自宗的殊胜观点,自宗观点认为念诵三次偈文,每念一次,它都有一次的必要性。一诵发愿菩提心,比如说前面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乃至于复为诸学处,次第勤修学,这两个颂词,这两个颂词念诵第一遍的时候,自己在念诵第一遍的时候就观想自己相续当中发了愿菩提心或者得到了愿菩提心。在重复第二次的时候,第二次颂词念完之后就观想自己获得了行菩提心,然后第三遍念完之后,就要观想自己前面的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在第三次念诵圆满的时候就获得稳固,就是这样一种必要性。所以说,我们在念的时候也必须要再再的作意观想,从这方面来讲,第三次可以使愿行获得稳固和获得清净。前面愿心和行心发起之后,第三次可以让他稳固,如果有些不清净的杂念,可以通过第三次的方式获得清净。这个是有教证的。

【《海云经》中云:“第一诵、第二诵、第三诵分别发起愿心、行心、令二者更加稳固到顶点。”】

无垢光尊者就是按照《海云经》的观点。《海云经》的观点,第一颂是发起愿菩提心,第二颂是发起行菩提心,第三颂是令二者更加稳固而达到顶点。所以说,很多大德在安立三颂的时候,有一些不同的说法,有的时候就是讲,都是生起愿心有愿心的仪轨,行心有行心的仪轨,所以说像这样的话,念诵三遍的时候都是愿心,念诵三遍都是行心,有这样说法。但无垢光尊者在此处依靠《海云经》的观点,说是在三颂念完之后,都分别得到,愿心行心和令二者稳固的这样的必要性。

【愿行菩提心是一本体,并非是异本体,】

这个方面让我们知道愿心和行心是一个本体而不是两个本体。

【从仪轨来看似乎不同,但这是从三种不同念诵而生起的不同反体之发心,而并非是异本体的,】

从仪轨看起来的时候,好像是别别的,因为念第一次的时候第二次的时候,前面有一种先发心后面住学处的这样方式好像是愿心和行心的仪轨有不同的地方,但是这个方面三种念诵三种不同生起的方式从这个层面来讲,有不同的,并不是从这个方面代表它们是他体的本体。

【因为这三者是一心体、一时间、一作用之本性。】

因为这样一种三者前面三颂三次念诵是一个心体当中,都是第六意识的善心,还有加上他是一种私心所,从这个方面是一个心体。一个时间可以说是念诵三遍的时候都是在一个时间,没有别别分开,是一个时间受戒的。一个作用都是为利益众生愿成佛的这样一种作用的本体。或者说是为了让自己遮止自私自利的作意,遮止其他的分别杂染,而发起殊胜的成佛利益众生的心,从这个作用来讲的话,也是一个作用的本体,下面是一个教证:

【《菩萨地论》中云:“当了知愿行此二心,本体无别,同为他利之无别自性。】

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这两种心本体方面讲是没有差别的全部都是为了利益他众的为了成办他利的一个本体自性。这方面讲到了三颂的必要和愿行两种心的归属问题。

乙五、当生欢喜心:

下面讲第五个科判,当生欢喜心,为了让我们自己相续当中已经获得的菩萨戒已经生起的菩提心再再的稳固,鞭策自己再再的修持下去。所以,在此处也是让我们生起欢喜的方式如是宣讲的。下面的再加一句话:

【从发起菩提心时起,】

从发起菩提心的这个时候开始。

从即日起我成为,诸众生存之根本,

亦得佛子菩萨名,不畏三有利众生,

恒时唯勤行饶益,以使人生具实义。

从即日起从发心的这一天起,或者说从发心的这一刻起,我就成为了一切众生生存的根本了,因为现在,前面不是已经讲过,没有得到救度的我来救度没有安慰的我来安慰没有解脱的我来让他们解脱没有涅槃的我来让他们涅槃,所以从这个方面发愿的时候开始,实际上自己就已经肩负了度化一切众生的重任了,乃至于众生没有成佛,乃至于众生没有解脱之前,自己成为一切众生生存的根本,这个就是在《入行论》第三品受持菩提心这一品当中讲得很清楚,自己乃至于要发愿变成地水火风这样一种四大,因为四大是一切有请生存的根本。所以,自己也要变成一些众生生存的根本,从最微细的组成有情四大的这些方面,自己要发愿,还有要发愿成为这些桥梁大陆船伐,反正就是一切有情,它能够生存一切根本,自己都愿意发愿成为这些本体来利益众生。

亦使人生具实义,从即日起,就是从发心的这天起,或者说从发心的这一刻起,我就成为了一切众生生存的根本的。因为现在,前面不是讲过吗?就是说没有得到救度的,我来救度;没有安慰的,我来安慰;没有解脱的,我来让他们解脱;没有涅槃,我来涅槃。所以说从这些方面发愿的时候开始,实际上自己就已经肩负了度化一切众生的重任,乃至于众生没有成佛,乃至于众生没有解脱之前,自己成为一切众生生存的根本。这个就是在《入行论》第三品,就是在守持菩提心,这一品当中讲的很清楚。自己乃至于要发愿,变成地、水、火、风,这样一种四大,因为四大是一切有情生存的根本,所以说自己也要变成一切众生生存的根本,从最微细的组成有情的四大的,这样一种方面,自己要发愿。还有就是发愿成为这些桥梁、大路、这些船筏、反正一切有情他能够生存的一切的根本,自己都愿意发愿变成这些本体来利益众生,或就是一切众生是依靠我而获得解脱的,从这个侧面讲的话,一切有情的解脱的慧命的生存根本也是依靠自己的。

亦得佛子菩萨名,从这个时候开始,也是获得了佛子或者菩萨的名号。以前是一个凡夫,现在就名号也转变成了佛子或者菩萨了。无畏三有利众生,所以说自己不应该畏惧三有轮回,而应该再再的进入三有轮回来利益众生,从这个方面来讲就是不畏三有利众生。因为如果你自己做为一个菩萨来讲,你对整个三有轮回非常畏惧的话,如何能够一而再、再而三的,趋入轮回当中利益众生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说从总的侧面来讲,应该观三有如梦如幻,或者说通过大悲智慧摄受,进入三有当中,然后利益一切众生。恒时为行饶益,恒时唯一精勤的行饶益众生的事业。亦使人生具实义,所以说从这个方面发了菩提心利益众生,可以使自己的人生具有极大的这个意义。在这个十善巧(32:15)使用人生当中,这个是最好的一种具实义的方法。而有些世间人认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是能够让人生充满快乐,充满实义的,小乘行者认为一心一意的修持正法,或者解脱是不虚耗人生的方法。在大乘的眼光当中的话,就是精勤的以这个人生来做利益众生的事业,这个才是真正的使人生具有实义的方法。所以说上上乘的观点,越往上越了义,就越圆满,从做为菩萨来讲,应该守持这样一种殊胜的方式,

【从获得菩萨戒那一时刻起,直至未失去菩提心之间即称为菩萨,】

开始获得的菩萨戒,从这个时候开始,乃至于自己相续当中没有失毁菩提心之前,都可以称之为菩萨。就是如果自己相续当中,通过强烈的这个后悔心,或者通过强烈的嗔恨心,摧毁了菩提心,摧毁了菩萨戒,这个时候菩萨的名称也就失坏了。但是如果没有出现这些违品之前,都可以称之为菩萨,乃至于成佛都可以称之为菩萨。因为在《赞法界论》(33:22)当中,将佛陀称之为菩萨王,所以说菩萨王,他也是菩萨之王,菩萨之王他的菩萨的名称,也可以在这个佛上面,在佛陀的相续当中,在佛陀的本体上面,也可以通过菩萨王的方式来安立的。当然真正的是从授戒的时间、他的本体,这个侧面来讲,不一定从真实意义上面,将佛陀安立成菩萨,但是有些时候也将佛陀安立成菩萨王,也有菩萨的名称在里面的。

【我们切莫有损自己的善良种姓,】

这个时候是受了菩萨戒之后才能成为菩萨的。成了菩萨,无垢光尊者就教诫这些后学的弟子,不要有损自己的善良种姓。因为现在我们发的菩萨心,进入了这个大乘的行列,一方面讲就是具备了大乘的种姓,成佛的种姓。这个种姓是非常善明,非常贤善,非常善良的一种种姓。而应当令身上速速生起欢喜心,不应该失毁,而应该通过一切的方便,

【而应当令菩提心增上,数数生起欢喜心,直接或间接利益众生,即便无有利生的能力,也必须发愿。】

就是说菩提心未生起,让他生起,生起之后让他坚固,让他再再的增长。这些在《入行论》当中都有这样一种次第宣讲的,所以前三品是未生令生起的,中三品主要是生起之后令稳固的,后三品主要是稳固之后再增长的,再再增长的这样一种方便。所以从这个方面也必须次第的修学,还有就是要速速的思维,就是菩萨戒的殊胜功德生起欢喜心。自己如果有能力的话,就直接做弘法利生的事业,或者就是间接的做弘法利生的事业,即便是没有弘法利生的能力,也必须发愿。就是现在对于很多的初学菩萨来讲,真正的直接间接,这个方面有点困难,尤其是直接利益众生,是非常有困难的。那个这个时候就安立成没有利生的能力者,没有利生的能力怎么办?是不是违背了自己的发愿,自己发愿的时候要利益众生,是不是违背了菩萨戒了?这个也不一定,因为现在毕竟是没有能力的,没有能力没有做到,这个也不算真实的犯戒。所以说要发愿,什么时候自已具备能力,什么时候具备因缘,什么时候自己要去利益众生,如果能够这样安住,这样发愿,而且再再去积累闻思修的智慧,或者说积累福德和智慧资粮,总有一天自己这个愿望会圆满,圆满之后就可以做弘法利生的事业了。

【《入行论》云:“智者如是持,清净觉心已,复为增长故,如是赞发心;】

这个主要是通过赞叹的方式,令我们生起欢喜心,有了欢喜心才能够坚持这样一种菩提心,所以说智者通过前面的方式如是守持了清净的决心,清净的菩提心之后,而复次为了增长菩提心的缘故,而在这个第三品当中,赞叹这个发心的功德利益。

【今生吾获福,善得此人身,复生佛家族,今成如来子。】

应该这样观想,应该这样思维,在今生当中,我获得了巨大的福报,或者我的福报成熟了,以前再再的发愿,我以前再再的修集这样一种资粮,这样的福报已经现前。善得此人生,现在已经很好的得到了暇满的人生,得到了暇满的人生之后,更加幸运的一点,复生佛家族。我这个佛家族就是指这个大乘的种姓当中,大乘的种姓真正登地或者发了菩提心之后,才能算真正的佛陀的家族的弟子,其它的声闻这些方面没有办法真正的算成他这个的义子,或者真正能够承担佛陀这样一种家族血脉的,这样的一种殊胜的身份,所以说现在已经进入到佛的这个家族当中发起了菩提心。

今成如来子,所以现在成了如来的义子,

【而后我当为,宜乎佛族业,慎莫染污此,无垢尊贵种。】

尔后就是讲在进入了这个佛家族的大门之后,我应该怎么做呢?应该做一种合乎佛家族的事业,佛陀家族的事业是怎么样的?佛陀家族的事业就是精进的成办自他二利,或者精进的成办弘法利生大业的,这个就是佛陀整个家族的总事业。现在我的行为,我的所作所为,就要合乎佛家族的这样一种事业。慎莫染污此,无垢尊贵种,千万不要通过自己自私自立的发心,强烈的烦恼来染污,这个无垢尊贵的种姓。世间当中很多的种姓,但是真正的佛种姓,真正的大乘种姓,这个才是最珍贵的种姓!通过这样的种姓可以成佛,通过成佛也可以延续佛的这样一种事业,佛的这样一种种姓不断的延续下去,所以说我们千万不要染污这样一种无垢尊贵的种姓。

【犹如目盲人,废聚获至宝,生此菩提心,如是我何幸!”】

好像一个是目盲人,目盲人是这个眼睛是看不到的瞎子。还有就是非常贫穷的,就是突然在废聚,就是在垃圾堆当中获得了至宝,一切宝中之王的如意宝。在废聚当中获得的一个如意宝,当时非常稀有的,当时非常幸运的。现在同样道理,生此菩提心,如是我何幸。以前,我们也是一个盲人一样的,没有取舍的慧眼。没有慧眼就比喻成目盲人,然后就是说自己很贫穷,这个盲人很贫穷,比喻以前自己相续当中,缺乏这样一种福德智慧资粮,所以从这个方面讲的话,就是非常贫穷的。废聚就是讲在我们现在这个非常肮脏的,犹如垃圾堆一样的,一种血肉之躯当中废聚。获至宝,就是像废聚当中获得如意宝一样,在我这么肮脏的相续当中,这么肮脏的身体当中,居然生起了菩提心。如是我何幸,所以说一看到观察的时候,是何等幸运!所以这么幸运的一个事情,在我的身上居然发生了,发生之后怎么办?肯定我要好好的守护,这个好不容易获得的至宝,我要守护好不容易生起的菩提心。所以说从这个方面,就要让自己好好去坚持菩提心。而若问菩萨有多少种名称?这个方面前面不是说(需要审核,语句不通)

这方面就是说让自己好好地去坚持菩提心。

【若问:菩萨有多少种名称?】

前面不是说发了菩提心之后,

自己的名称也变成了佛子和菩萨吗?像这样的话,跟随这个颂词,就说获得了菩萨的名称。菩萨有多少种名称?

【有十六种。】

这个主要是种色而沿的。实际上从菩萨不同的凡体,不同的功德可以安立很多无量种的名称,但此处是按照《经观庄严论》的观点,安立十六种名称。

【如《经庄严论》中云:“菩萨大菩萨,智者胜光明,佛子如来因,能胜佛苗芽,圣者具妙力,商主殊胜称,广福大悲尊,自在具法者。”】

十六种名称首先数一数,然后再逐一解释。第一个是菩萨、第二个是大菩萨、第三是智者、第四是胜光明、第五是佛子、第六是如来因、第七是能胜、第八是佛苗芽、第九是圣者、第十是具妙力、十一是商主、十二是殊胜称、十三是广福、十四是大悲尊、十五是自在、十六是具法者。

这就是十六种名称。十六种名称逐一解释。

什么是菩萨和大菩萨呢?菩萨和大菩萨在《庄严经论》注释当中有很多种讲法,我们选择其中一种来解释菩萨和大菩萨的差别。

自己发愿求证佛果,这是菩萨;不但自己发愿,也愿意将一切众生安置在佛果的位置上,就称之为大菩萨。或者有的时候按照地道的分位,前前位的称之为菩萨;后后位的称之为大菩萨。比如说胜解行地观待于初地,于胜解行地的叫菩萨,初地的叫大菩萨。不清净七地观待于清净三地,不清净七地称为菩萨,八九十称之为大菩萨。有这种不同的分类而安立。是求殊胜佛果的勇猛心识。勇猛的心识就称之为菩萨。他的心识非常勇猛,所以从这个方面,有时我们叫勇识,他的心识非常勇猛。为什么他的心识很勇猛?他发愿的时候为了度化一切众生而成发愿成佛,这个心识是非常勇猛的,所以从这个方面安立成菩萨。大菩萨就是将一切众生也安立于佛地,这方面也可以如此安立。反正菩萨大菩萨,堪布仁波切讲,是一个本体,从不同侧面而安立的。

智者,为什么将菩萨安立成智者?因为菩萨相续中有深广智慧的缘故,菩萨相续中有深广的智慧,所以称之为智者。他能够通达甚深的空性,能够通达广大的地道,所以有甚深的深广的智慧称之为智者。

什么叫胜光明?胜光明就是说菩萨能够在十方世界普放正法光明。能够在十方世界普放佛法正法光明的缘故,就叫作胜光明。菩萨有这个功德,通过这个功德而安立他的名称,所以叫作胜光明。

佛子,怎么安立成佛子?一个家族的儿子,他主要的事业是延续他的种姓,令他家族的血脉、血统能够不断地延续下去。佛子也能够延续佛的血脉,所以从这个方面讲,安立成佛子。虽然有的时候我们普遍都说“佛子怎么怎么样……菩萨怎么怎么样……”,但是此处的“佛子”他有一个含义是主要从他能够延续佛的慧命,从这个侧面来安立佛子的。

如来因,如来因是成佛之正因。所有一切佛都是从菩萨而来,所以从菩萨的身份来讲,他作为进取因,所以也称之为如来因。

为什么叫能胜?能胜的根据是什么?能胜是菩萨能够胜伏自他有情相续当中的烦恼。自他有情相续当中的烦恼,菩萨都能够胜伏,都能够遣除。从这方面讲,称之为能胜。菩萨他自己固然能够遣除烦恼和所知障,他也能够善巧地帮助众生遣除烦恼和所知障,所以叫能胜。

佛苗芽,即佛的苗芽,佛果的苗芽。就像世间当中通过苗芽为因而产生后面的茎、枝、叶、花、果。后面的这些茎、枝、叶、花、果都是从苗芽而获得的。菩萨就是佛果的苗芽,佛果的这种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这一切广大的功德来源就是菩萨,所以菩萨就是佛果的苗芽,称之为佛苗芽。

圣者,为什么安立成圣者呢?超过一切世间,安立成圣者。一切的世间安立成世间众,没办法安立成圣者的身份,而这种菩萨他已经普超一切三地,普超一切世间,所以从这个侧面安立菩萨的名称叫圣者。

具妙力,从哪个方面安立他具妙力呢?菩萨他能够降魔,具有妙力;菩萨能够超胜无名习气地,所以叫作具妙力。从他能够战胜一切诸魔,能够超胜或者永远熄灭无名习气地的缘故,这是具有妙力才能够成办的。从这个方面安立成具妙力。

商主,也翻译成导师。菩萨也是商主,菩萨也是导师。为什么呢?因为菩萨能够引导众生趋向于涅槃之地的缘故,所以说菩萨既是商主也是导师。

殊胜称,就是大名称,唐译翻译成大名称。殊胜称和大名称是一个意思,因为菩萨的名闻十方普扬,在十方都普遍称扬菩萨殊胜的名称、殊胜的功德,所以他的名称是殊胜的名称,是大名称,所以就叫作殊胜称。

广福,为什么安立成广福?因为菩萨从布施持戒等等,一切的善根广积累的缘故,相续当中具有广大的福德,从这个方面安立成广福。

大悲尊,为什么安立成大悲尊?因为菩萨对一切有情普遍地生起拔苦欲乐的缘故,对一切有情普遍拔出痛苦自性的缘故,所以从这个方面安立成大悲尊,大悲尊也是菩萨的译名。

自在,为什么称之为自在?因为菩萨对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一切圆满自在的缘故,所以称之为自在。菩萨对于这些世间法没有一个不自在的,对于出世间的这些功德法,没有一个不自在的。所以对于世间和出世间的法都圆满获得的缘故,称菩萨为自在者。

具法者,为什么叫具法者?具法者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无罪叫具法;第二个方面就是因为菩萨具有六度,所以叫具法。菩萨相续当中具有其他的上面所讲的一切功德法,这些功德法全是无罪的,都是清净的,所以他具有清净法。或者说他从无罪方面反显他的六度方面是清净的功德,所以前面我们说,一个从无罪的方面安立成具法,一个从六度的方面安立成具法。具有六度法和他具有无罪清净法实际上是一个意思,因为菩萨的这些法除了六度之外没有其他的法。所以这方面将菩萨安立成具法者。

除了这个之外,还有“勇士、坚固”等等,都是菩萨的译名。有的时候在《庄严经论》中经常讲“坚固”怎么怎么样,这个“坚固”就是指菩萨。这些就是通过《庄严经论》的观点解释了菩萨的译名。

【对于获得菩萨戒者立即要广说菩提心之利益,】

如果获得了菩萨戒,为了使新戒的菩萨,为了让他们对自己相续当中获得菩萨戒的戒体生起欢喜心,马上就应该讲,马上就应该广说菩萨心的利益。

【《华严经·第四十品》中记载:“善财童子于文殊前发心后,为寻菩提心学处而从南方去往南方。】

善财童子最初发心是在文殊师利菩萨面前,在文殊师利菩萨面前发了菩提心之后,他为了寻找菩提心的学处,从南方至南方。并不是文殊菩萨没有能力教导他菩提心的学处,不是这样的,而是有一定的必要性让他广参善知识,让他去磨炼,让他在很多地方面圆满资粮。所以在文殊菩萨面前发心之后,他自己为了寻找菩提心学处,开始进行广大的参访。

【尔时至尊弥勒正于南方海滨由毗卢佛严饰的‘具藏’宫殿中为数十万菩萨眷属所围绕而说法。】

这时参访的善知识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正在大宝藏的宫殿当中为数十万的菩萨,这些都是不可思议的菩萨境界,他的眷属也是数十万,正在数十万菩萨眷属他们围绕当中为他们宣讲正法的时候,

【善财童子从五百由旬外望见此情景后兴奋不已,急忙顶礼。】

善财童子从五百由旬之外见到了数十万的眷属围绕弥勒菩萨庄严的形象在说法的时候,非常的兴奋,马上就在很远的地方做顶礼。

【弥勒菩萨见后伸右手为善财摸顶,并向诸眷属赞颂善财童子言:‘且看意乐清净者,坚财之子名善财,寻求殊胜菩提行,来至智者我面前。’】

一方面为了安慰善财童子,一方面为了赞叹善财童子为法忘躯的殊胜功德,也为了激励他与其他的眷属,所以就赞叹善财童子。“你们应该看看意乐清净发菩萨心的善财童子,为了寻求殊胜的菩提行,就是菩萨的学处,来到了智者我弥勒面前。”

【又言:‘善来善来慈悲汝,善来弥勒坛城中,善来寂静调柔尊,行持之时疲倦否?’】

这个颂词主要是对善财童子讲的。“慈悲的你能够来到弥勒菩萨我的坛城当中,(众慧围绕称之为坛城)”。“善恶寂静调柔尊”,就是说他的相续极其调柔,非常寂静。“行持菩萨行的时候疲不疲倦?”这个时候给他赐予安慰。

【善财童子合掌请问:‘圣者,我若真实趋入无上菩提正道,不知该如何励力而持菩萨行,请您明示。’】

这个时候善财童子主要是为了问法,为了寻求真正菩萨学处的缘故,所以就请问弥勒菩萨,“如果我真正想要趋入无上菩提道,应该怎么样行持菩萨行呢?请你开示。”

【弥勒菩萨答言:善男子,你已为善知识摄持。何以故?善男子,菩提心乃诸佛法之根本,犹如种子;可令一切众生善法增上,犹如良田……’”】

下面的这些讲到了怎么样让菩萨生起欢喜心的方式,这些都是赞叹菩提心的功德。所以说菩提心是一切诸法根本的缘故,就像种子一样,可以让一切善法普遍增长的缘故,犹如良田一样等等等等,乃至广说。

【直至如点金剂、如珠宝等直接宣说了二百五十种比喻。】

在汉译当中是讲二百三十种。这里讲二百五十种。这里讲到了菩提心犹如点金剂,菩提心犹如珠宝等等,直接宣讲了菩提心二百五十种比喻,让善财童子一方面了知菩提心的修法,一方面让他生起极大欢喜。

【之后又说:“菩提心具有此等及其余无量利益。”】

在《入行论》当中讲了,“弥勒菩萨曰善财,此心功德无限量。”从这个方面来的。所以菩提心具有此等及其余的无量利益。

【若想详知,当阅此经。】

如果想要详细了知,应该阅读《华严经》当中所讲的功德利益。



发了菩提心之后,现在我们继续宣讲全知无垢光尊者所造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大车疏分了十三品,现在在讲第八品发菩提心品,发菩提心品前面已经宣讲了发菩提心它的功德利益,还有它的前行等等,这些都已经讲完了,而且如何发心的正行或者发心之后生欢喜的这些内容已经作了观察,今天开始讲第六个科判:

乙六(学处次第)分三:

学处次第就是发了心之后自己应该守持的戒律或者发了心之后自己应该修学之处,这个叫学处。学处的次第对于我们相续当中保持菩提心、增长菩提心、顺利地修持菩萨道的顺缘,像这样都可以提供一个非常好的保证,所以说我们应该在发完菩提心之后对于学处次第严谨次第地修学。

一、应时之理;二、广说自他相换等;三、具足正知正念之理。

丙一、应时之理:

应时之理的意思就是在发了心之后马上开始宣讲学处的次第,这方面是非常及时的,所以发了心守戒之后,必须要进一步地宣讲严守学处次第。

【如是发心后当宣说严守学处之次第:】

发了心之后应该宣讲严守学处的次第,颂词当中讲到:

清净善心良田中,生长二菩提心苗,

为令清净及增上,应当严谨守学处。

这个方面通过喻意对照的方式来进行,首先把自己清净的善心比喻成良田,在良田当中可以生长这样种非常长势旺盛的这些苗芽,所以说我们相续当中如果真正地清净之后,就在这样非常清净的善心状态当中可以生长起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二菩提心的苗芽,苗芽生长起来之后,如果严加保护的话,苗芽会逐渐地增长,生长之后最后可以产生殊胜的佛果。

所以为令清净及增上,应当严谨守学处。为了令我们相续当中的菩提心的苗芽,让它本体不断地清净,为了使这样种苗芽不断地增上,不断地稳固,此处讲到应当严谨守学处,所以我们应该非常严谨的方式来守持这样种殊胜的学处,从这个方面讲到了寓意对照的方式。

【光明的心性通过发菩提心而变得更为清净,诸魔外道不能从中作梗。】

这个地方讲光明的心性通过发心变得更为清净的意思我们必须要正确的理解:本身每个众生都具备这个光明心性,这个光明心性会不会它有增上的过程,有没有增长,越来越变得清净的过程呢?从这个了义的观点来讲,从这样种大无畏法的本体光明的心性它绝对是不变化的,在凡夫位的时候不可能减弱,通过修道净除障碍的过程当中也不可能有逐渐增长的过程,既然这样为什么此处讲变得更为清?,这个方面我们要理解,每个众生本身具备光明心性这是没错的,但是因为各种各样障碍使他不能够显发,没办法显出他的本体,通过发菩提心清净上面的垢障,它光明的心性可以纷纷显露,从这个侧面讲可以变得更为清净。否则从他自己的本体来讲不可能说是有变为清净的过程的。

还有发了菩提心之后一切的魔,以外魔和怨敌不能够从中作梗,如果自己相续当中真正地发起了菩提心,在修菩萨道过程当中的各种各样的魔障没办法中断自己的修行,尤其是菩提心比较稳固比较坚固的时候尤其是如此的,这些魔很多很多魔类当中一些主要是退失菩提心从菩萨道当中退失,或者发小乘心等等,如果自己的心很坚固的时候,连这类魔也没办法真正从中作梗的,还有这些世间的怨敌有没有办法从中作梗中断自己的菩萨行呢?这个绝不可能的事情,因为在菩萨行,在修守学处当中本来就有一种安忍行,这个安忍行就能够对各式各样的怨敌修持安忍,就可以对它们修持安忍,所以根本不可能是从中作梗的。

以前我们学过《修心七要》的时候,对于这样种魔障他还有一种修法,对于各式各样的魔障布施食子,布施食子之后,心力大的菩萨就祈求魔来给自己做修心的助伴。

现在我要修菩萨行,现在我要修菩提心,请你们来给我做修心的助伴,你们来尽量地伤害我,然后我自己在你们伤害的过程当中不断地坚固自己的慈悲心,不断地坚固自己的菩萨行,所以说这个是心力极大的菩萨,他就可以邀请这些魔来给自己作障碍,如果他们能够做到这一点的话,他能够邀请或者祈请魔来给自己作障碍的话,既然能够达到这个,在世间上还有什么能够给他修行作障碍的?在所有障碍当中魔应该是最厉害的,所以我们害怕魔来捣乱,如果一旦捣乱自己的修心很快就退失,但是大心力的菩萨他能够让魔怨给自己做修行的助伴的话,在整个世间当中可以说再也找不到一个真正的从中作梗的因缘。

如果说是心力弱的或者初学的菩萨他没有办法没有心力去邀请这些十方的诸佛来给自己作修心的助伴,他在布施食子的时候就向他们宣告,现在我要开始修心发菩提心,请你们不要来给我作障碍,如果我修心成就之后我会利益你们的,从这个方面也可以对于这些魔类有发心的修法,所以说菩萨行当中有很多善巧方便,如果能够使用这些善巧方便一切的外魔怨敌不能够从中作梗。

【《十法经》中云:“宝珠自性者,光芒之源泉,倘若勤擦拭,较前胜二倍。】

这个就是比喻,比喻就是宝珠自性,光明的宝珠本身就是能够发出光芒的源泉。

倘若勤擦拭,如果说没有擦拭他上面有这些垢染,没办法放出他本身的光芒,如果精勤地擦拭的话较前胜二倍。较前胜二倍的意思就是比以前没有擦拭之前它更加光亮、更加发出光芒,所以是超胜两倍的。

【具足佛性者,发起菩提心,净二边行境,诸魔不能害。”】

同样道理,从意义上讲,每个众生具足光明的佛性,具有光明的佛性如果没有通过菩提心的浸汁的话,他佛性的光明没办法显露,所以说一方面具备佛性,一方面能够发起两种菩提心,清净二边行境的话,一切诸魔不能害了。

净二边行境的意思可理解成清净轮回边和清净涅槃边,因为一般的凡夫人相续当中没有这些殊胜的人我空性的智慧,所以凡夫人他堕于轮回的行境。一般的小乘人相续当中固然是有无我慧但是大悲心缺乏的缘故堕于涅槃境,但大乘的眼光看起来的时候你堕入轮回境堕入涅槃境,这都不是真正的中道,所以说通过具有大乘的种姓发起菩提心之后可以通过无我慧来清净轮回边,通过大悲心来清净涅槃边,所以说二者双运修持就可以清净二边行境而安住于殊胜的大乘的道体。如果能够清净二边的话,诸魔不能害的,一切诸魔没办法真正地伤害修心的菩萨。如果一个修行者很精进具有大悲心,但是没有空性慧来对治的话,诸魔就依靠它的私自心乘虚而入害他,像这样的话就是一种受到魔害的例子,或者如果遇到这些违缘不愿意发大心入轮回而希求自我涅槃的话,这个也是诸魔对他作中断没办法做大乘。

一个菩萨如果能够净除二边行境,一切诸魔就没办法伤害他的,这个方面就和前面颂词或者他第一个所讲的光明心性,通过二菩提心越来越增上清净他的内容或者教证。

【生长出菩提心苗芽以后,唯当想方设法坚持不退此心,净除垢染,增上善法。】

当我们发起了菩提心对于大乘菩萨来讲并不是发了菩提心之后就万事大吉了,并不是发了菩提心之后什么都不需要做了,所以说发了菩提心之后还有很多很多事情需要去做,所以第一个是唯当想方设法坚持不退菩提心,这个就是在《学处品论》第四品当中就很多很多这样一种这个理论,很多教言,告诫我们一定要坚持,一定不能够退转这个菩提心。然后还要亲近可以说是这个种种的垢染,而且增上善法。

【其中最殊胜、最主要的学处是守护自心。】

就说是在很多菩萨的这个修心过程,或者说是这个守护相续的方法当中,最殊胜的、最主要的这个学处就是守护自己的心,如果真正能够通过大乘的方式来守护自己的心的话,那其他的学处跟着就圆满了。

【《入行论》中云:“故我当善持,善护此道心,除此护心戒,何劳戒其余。”】

在这个可以说是《入行论》第五品刚开头的时候就这样讲过,所以说我应当善持,就说很好的守持,很好的保护此道心就是讲这个菩提心,除了可以说守护这样一种这个菩提心戒之外,何劳戒其余,其他的表面上的这个戒律是次要的,次要的。所以说如果相续当中的菩提心能够这个真正的保持增上,其他的戒律都会圆满。如果说是这个舍本求末,菩提心,就是修心的戒律没有好好的就是保持,只是在外表上面守持一些戒律的话,并不是这个大乘的这个精髓。

【又云:“欲护学处者,策励当护心,若不护此心,不能护学处。】

就如果我们发了心之后,必须要守护学处,不守护学处就会堕落恶趣,或堕入这样一种这个其他的歧途。所以说每个菩萨都应该要护持学处。对于这些想要守护学处的人,它的窍决就是策励当护心,应当好好保护我们内心当中的这个善心。如果不能护心,不能护学处。如果自己的心涣散了,我们的学处就没办法保持清静。

【若纵狂象心,受难无间狱,未驯大狂象,为患不及此。】

就是说这个方面也是这个从世间的狂象和心的狂象两个方面来做比喻,做比较的。如果放纵了我们这颗犹如狂象一样的心,任它就说是这个胡做非为的话,它就会造下很多很多的罪业,通过这个罪业的引发绝对自己会堕到无间地狱当中感受很多的苦难。世间当中没有驯服的大狂象,他们的为患,就是他们所造成的过患远远不及自己的心放纵之后所造成的这样一种苦难。世间的大狂象最多把我们的城市、家事,或者把我们的生命摧毁,有没有办法让我们堕落到无间地狱当中,没办法的。但是我们的这颗心如果说放纵了,没有好好的就说是守护,就说会堕到无间地狱,而且生生世世当中都会因为这样一种恶业而感受无量无边的痛苦。所以我们要未驯大狂象,为患不及此。

【若以正念索,紧拴心狂象,怖畏尽消除,福善悉获至。”】

这个方面教导我们要以这个正念,正知正念的这个绳索,将我们就说犹如狂象一样的心紧紧的拴住,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的心应该恒时的忆念正法,恒时忆念正法就是以正念索将我们的心捆住了。如果这样的话,怖畏尽消除,福善悉获至,一切的怖畏全部都消除,一切的福报,一切的善业,全部都能够就说从相续当中积累中可以获得。这个方面就讲到我们说是必须在受了戒之后要守护,就说戒律,就说修持学处的这样一种应时之理。

下面讲第二个广说自他相换等:

丙二、广说自他相换等:

【若问:应当如何护持菩提心、净化菩提心、增上菩提心呢?】

我们相续当中的生起的菩提心要护持,然后就说是发了菩提心之后也许还有其他的这些这个妄念,还有其他的这些不清静的想法。所以说要通过方面来净化菩提心,使他变得越来越清净,清净之后还要使它越来越增上圆满。所以说此处就应该知道怎么样保护菩提心,怎么样净化菩提心,怎么样增上菩提心,

【为此而广说:】

观想众苦自取受,自之安乐施众生,

愿至菩提不离此,轮番修炼施受法。

愿学处修四无量,为断违品当护心,

行心学处行六度,为断违品当精进。

在这两颂当中就是回答了前面的这个三个问题,其中“观想众受苦自取受”到“轮翻修炼施受法”这一个颂词主要是讲增上菩提心的方法,然后“愿学处修四无量”“行心学处行六度”这两个主要是讲净化菩提心的方法,这个不是净化菩提心,这个就是护持菩提心的方法,然后“为断违品当护心”和“为断违品当精进”这两个是这个净化菩提心的方法,这个在下面的注释当中都会,都会比较明显的突显出来的。

首先我们在颂词上面观察,就说怎么样使自己的菩提心增上,这个方面就是修持施受法,修持施受法在大乘的这个修法当中,也就是说修持大乘菩提心在藏传佛教的传统来讲有两套体系。两套体系当中,一套体系主要是大师金洲大师传给阿底峡尊者,然后逐渐广弘的七种因果教受。然后第二种就是寂天菩萨传下来的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利他众的这个体系。通过这两套体系都可以生起,或者说稳固相续当中的菩提心。其中此处主要是通过可以说自他相换的施受法来进行这个修心,进行增上的。“观想众苦自取受,自之安乐施众生,”这个前提主要来自于自他平等,自己相续当中有各种各样的一种这个痛苦,自己是明显感受有自证分的,有心识的人都能够感受到相续当中的,就说能够很清楚的了知,就说离苦得乐的这样一种心态。然后通过自己的这样心态比对他人的这样一种这个感受的时候,就知道每个众生和自己一样,实际上都是想离苦得乐的。这样自己是具备大乘种性者就不能够像小乘行者,或不能够像世间人一样这么自私自利,就应该就说是这个修持施受法。所以说在自己打坐的时候观想众苦自取受,将一切众生的痛苦,这个众生的痛苦包含了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现在众生正在感受的这个苦果,这个方面自己要取受。还有一个就说众生相续当中如今正在积累,或者说已经积累尚未成熟果报的这个业因,就说这个苦因,像这样的话自己也要取受。像这个方面的话就观想众生的众苦,众生的痛苦自己要取受。自之安乐施众生,这个也包含了两个方面,一个是自己如今正在享用的这个乐果,现在我们就说叫于人能够修持佛法等等,这个方面就是一种安乐,或者说是这个不缺衣不少食这个是一种安乐,这个方面要把这种安乐通过观想的方式布施给众生。还有一个就是自己相续当中的安乐因,比如说现在闻思修的功德,或者说现在我们相续当中能够生起的这些这个大悲,或者空性的这些智慧,这些这个方面的本体,这些方面的这个乐因也要给众生,让这些这个安乐因成熟于众生相续当中。这个方面就是所谓的这个自他相换施受法它的本体。

“愿至菩提不离此”这个就是讲修持自他相换的时间,也就是说我们根本不能满足说每天我修持了两三分钟,或者修持了十几分钟,不能这样满足。或者说这样一种自他相换只是一种加行,当自己开始修密宗正行的时候就不需要了,并不能这样。这个方面讲愿至菩提不离此,而且在地上菩萨他们真实能够做到这一点,现在我们是真正观想的做到这一点,所以说愿至菩提不离此,这个方面一方面是发愿的,一方面是明了修持这样一种自他相换的时间。“轮番修炼施受法”轮番修炼就是这个它的这个方式,轮番修炼施受法,就一施一受,施就是将自己的安乐施给众生,受就将众生的苦果和它的苦因自己来接受,这个方面就是所谓的施受法。施受法就说是轮番修炼的,轮番修炼的意思就是说借助自己的呼吸,就说一呼一吸就它的轮番修持。当自己安住在坐上的时候,对于一个人来讲必定是有呼吸的,在这个吸气的时候,就观想这个一切众生的苦果和苦因,就说变成黑气融入到自己的相续当中,然后在这个呼气的时候,自己相续当中感受安乐的果和这样一种善根等等,一切安乐的因,变成白光的方式,然后就说是这个布施给众生。布施给众生也是好像给众生穿衣服一样,比如说我们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然后披在他的身上,就像这样一种方式。所以说观想自己的这样一种善根和安乐就像披衣服一样,就笼罩这个众生,让他感受这样一种殊胜的安乐。就说如果能够这样修习的话,一呼一吸就是叫一轮,然后就又一呼一吸又是一轮。所以说如果能够在一呼一吸当中这样修持的话,能够大大的这个可以说是净除相续当中的我执,主要是这个打破我执。然后通过这样一呼一吸,就说因为每个人很多这个呼吸,如果能够善巧利用的话,在一呼一吸之间,就能够顺便,或说是这个修持很多大乘的资粮,能够净除很多的业障,能够圆满很多的福德,而且也是增上菩提心的这样一种因。从这个方面讲施受法的功德是非常大的,以前我们也提到过恰卡瓦格西,他就是主要是修持这个施受法,他修持施受法成功之后他在这个夏日瓦格西面前修持了六年,或者有些地方讲十二年,他修成了这样一种菩提心,修持菩提心之后,他回到家乡给很多这样一种麻风病人传授这样一种施受法。这些麻风病人当时是绝症了,没办法这个治疗的,但是通过他的善巧的教导,他们修持了自他相换之后,所有麻风病人全部痊愈了,全部痊愈。给很多麻风病人传授施受法,这些麻风病人当时是绝症了,没办法治疗的,但是通过他的善巧的教导,他们修持了自他相换之后,所有的麻风病人全部痊愈了,所以这样的话,他的寺院或者他的家成了麻风病院一样,很多这样一种麻风病人蜂拥而至来,求他治疗这样一种麻风病。

他有个弟弟,他的弟弟有这样一种严重的怀疑症者。他对一切的修行法门一切的精神上的修习全部持怀疑态度,但是,他看到他哥哥教授很多这样的麻风病,都获得痊愈了。他以前的立场有所动摇了。有一次,当他的哥哥在传授施受法的时候,他躲在门口偷听,偷听之后就掌握了修心的窍诀,然后私下里慢慢慢慢自己在修持,过段时间之后,它的哥哥恰卡瓦格西他就发现自己弟弟僵硬的性格已经开始软化了。他就想这是什么原因,以前他对所有的精神修持这么怀疑,像这样他的性格方方面面都转变了,哦他肯定是偷听了施受法,然后修持之后发生了转变,他就开始广传,因为以前他怀疑其他的众生不堪接受这样一种大乘修行法门,这种法门需要一定的勇气和心力,但是他发现如果这个法门的功效能够在他弟弟身上能够起作用,其他的众生肯定能够起到作用,从这个时候他开始广传的。所以现在我们能够了知掌握这样修心法施受法,大乘的窍诀的话,也应该感谢传承上师,一方面应该掌握之后,尽量去抽时间训练,净化自己的相续或者消尽自己的我执。

愿学处修四无量,为断违品当护心,

愿心学处四无量心,他的愿菩提心学处是四无量心。为了斩断愿学处的违品应该守护自己的心,就是这样讲。行心学处行六度,为断违品当精进。行菩提心的学处就是修行六度,为了斩断它的违品的,应该精进,如果不精进没办法趋入到六道当中,此处讲,无垢光尊者说愿学处修四无量,就是说愿菩提心的学处就是应该精进的修持四无量。而在《前行》中讲到,愿菩提心的学处就是讲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就是这三种,实际上从某个侧面来讲的时候,这两种观点是一样的,因为四无量心当中他有慈悲喜舍这样一种四种心,慈悲喜舍四种心,当真正掌握这样一种修心学处的时候他就会修持自他平等,就会修持自他相换,就会修持自轻他重。这方面主要是自己心相续当中就是说愿方面内心当中去观修的,所以说此处讲当护心,行心主要是一种行为,所以说主要是对六度的实行,为了斩断六度这些修持的违品,精进而行持。

【守护愿行菩提心学处即护持菩提心;】

这个方面讲了前面提了三个问题,应当如何护持菩提心,无垢光尊者说愿行菩提心学处即是护持菩提心。所以,在颂词当中体现的时候,愿学处修四无量和行心学处行六度。这方面就是讲,护持菩提心就是守持愿行两种菩提心学处。

【为断除二者之违品而精进即是净化菩提心;】

前面讲了是净化菩提心需要净化的,无垢光尊者说断除二者违品,二者就是愿和行两种学处的违品,颂词当中就提到,为断违品当护心,为断违品当精进。就断除两种违品,断除两种违品就是净化菩提心的方式。

【轮番修自之安乐与众生之苦相互交换即是增上菩提心。】

第三个问题如何增上菩提心呢?这方面讲的话,轮番修持,将自己的安乐给众生,将众生的痛苦我来代受,这方面自他交换增长菩提心,颂词当中讲,观想众苦自取受,轮番修炼施受法,这一个颂词来体现的。这个方面讲到了自他相换的修法,自他相换的修法就是说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实际上能不能的真正代受众生的痛苦,或者说真正能不能将自己的安乐给众生,如果能够的话,因果会不会错乱?这个方面很多很多问题。但是,至少我们应该从这个方面了知,这是个大心力的众生修持的。

如果自己相续当中没有一个真正利益众生之心,根本没办法做到众生的痛苦所有的痛苦,自己来感受的。有的时候在泛泛听闻的时候就觉得这个没什么了不起的,众生的痛苦我来代受,然后我的安乐给众生,这个就可以了。实际上,如果当我们深入的了知或者说广大的了解这些众生痛苦的种类的时候,我们就不一定敢这样做了。

所以说,以前好像听过,还是一本书上看一个,倾听恒河的歌唱吗,是一个时代,马希本诉,一个医生,他就这样的,他是治疗绝症医生。在他的讲话当中就讲到,实际上有的时候我们想要代受众生痛苦,但是你知道这些癌症患者的痛苦,你掌握了他们的病状,你真正体会到他们的病状的时候,你敢不敢做?真正你敢不敢讲他们的痛苦我来代受。有的时候我们深入去了解的时候,或者有稍微理解的时候,确确实实还是有点不敢做。因为对方的痛苦确实是太严重了,非常严重,还有一些精神病患者敢不敢这样去交换,破誓言的这些人,他相续当中的这些烦恼敢不敢去交换,他们的罪业敢不敢自己去代受。这些方面观察的时候确确实实要修持自他交换并不容易,要将自己的安乐好不容易积累的这些大悲、空性,各种各样的善根要让别人来感受,让我来感受别人痛苦,也就是说让别人不需要精进就可以成就获得安乐,就可以获得佛果,自己必须要兢兢业业或者说非常精进的去修持这样一种苦刑,如果自己深入了解之后,还敢真正做起来相换的话,相续当中可以说这个菩提心或者说自他交换的修法苗牙已经生起来了,至少说已经种下种子了。所以说一方面,不能说大话,一方面要深入的去了解这些方面众生痛苦的种类,业的种类,然后再思考如果不交换怎么样,交换了怎么样,好好思考之后,最后自己决定必须要修持自他交换,这样修持力度才大,这样修持才能够尽快的尽除我执。实际上我们修持自他交换就是为了消尽菩提心的最大障碍,这个我执,如果真正能够进一步开始实行这样的自他交换的时候,就说明自己已经敢于向我执开战了。

如果真正能够向我执开战,相续当中无始以来这样一种为自己受苦或者说障碍修大乘法的这样一种最大的怨敌,最大的敌人,就可以最快的时间当中被自己打败了。

【如是菩提心学处若归纳而言,即是常生欢喜、广积善资,唯行善法,肩负起利益一切众生之重任,修自他平等、自他相换。】

菩提心的学处如果要归纳的话,无垢光尊者归纳成以下几点:第一个常生欢喜心不要怯懦,一方面就是说如果怯懦的话,就对这样的一种修法生不起欢喜心,所以常生欢喜,就是说我们不要对这样一种修法生起怯懦心,广积善资,必须要积累福德和智慧两种资粮。唯行善法就是鉴别不能够造恶业,唯一是应该相应与善法而修持。善和恶从本体来讲或者从暂时的角度来讲,都是障道,因为只有五分别智慧才是一个真正的证悟的本体。但是,从暂时的角度来讲,善法助道而恶法障道,这是法尔缘起规律。所以我们要增上这样一种证悟,必须要修持善法,善法增上能够助道,所以说,唯行善法。

肩负起利益一切众生之重任,修自他平等、自他相换。

我们内心当中发起这样一种决心,什么决心呢?现在起,我必须要肩负起利益一切众生的重担或者重任,修持自他平等和自他相换。首先修持自他平等,然后再修持自他相换,这个方面是非常关键的修法。以前马步师一个修行者问单巴桑吉尊者:一个大乘菩萨,如果单单修一个法,修什么法就可以了?尊者说修自他平等。你自己想得到什么,对方也愿意得什么,就这样修持,就教戒他修持自他平等,修持自他平等才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来考虑他们的苦乐,所以有的时候我们自己为了自己获得安乐,根本就不考虑对方的这些苦受,根本不考虑对方的心情等等。只要是自己能够成办,就不惜一切代价,这个是相合与一般世间人的做法,根本不是个修行人,根本不是个大乘人的做法,所以这个时候就教育我们修持自他平等。修持自他平等自己在想获得安乐或者想摆脱痛苦的时候,必须要站在对方的立场来考虑。如果是对别人有伤害,就必须要斩断。如果能够帮助对方,让他获得安乐,即便是自己吃亏也无所谓,这个方面就是修自他平等和自他相换,这个方面一切学处的精要。

【《入行论》中云:“勿怯聚助缘,策励令自主,自他平等观,勤修自他换。”】

这几个主要是概括地宣讲了前面这些内容,勿怯积资粮,勿怯就是讲欢喜心,常生欢喜比较雀跃的意思,积资粮是为了成办一切的利益缺乏资粮的时候,?行,所以必须要精进的积累两种资粮,习定令自主,修持一些这样善法令自己的心能够自主,能够唯行善法,能够肩负起利益众生的重任。习定令自主,主要是说唯行善法,肩负重任的意思。自他平等观,勤修自他换,这两个修法主要是一些学处的精华。下面开始展开宣讲。

【最初听到利益众生的广大事业与菩萨行,不要想“我怎能做到这样呢”而懈怠,一定要精进而行,这是基础。】

作为菩萨来讲,肯定最初的时候必须肯定在上师面前听闻利益众生广大的事业和一切菩萨难行能行的这样苦行。当听到要为了要利益众生要展开,要化身无数或者说要在整个在轮回当中投生无数世,来做广大利益众生事业的时候,千万不要生起怯懦心,就认为“像我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作到这一点”或者听到菩萨为了修持圆满资粮精进的布施,或者精进的持戒,精进的安忍的时候,也不能够想像我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做到这样的一种菩萨行。

这个方面一种懈怠,这个懈怠就是在讲《入行论》,第七品的时候,就是讲到这是一种懒惰,这个是一种自轻凌懒惰。自轻凌懒惰就说是主要是这样一种心态,像我这样一种下劣的人,根本无法做到这样的一种善行,根本无法做到利益众生的事业,这个方面是一种懒惰。如果我们不把这种懒惰消除,不可能发起一种勇益的心,没有办法对于菩萨行,或者对于利益众生生起欢喜心。所以说首先我们就要斩断,我怎么能做到这一点的顾虑,应该精进而行,这个就是一切大乘的基础。如果说生了懈怠,从最初的时候就不趋入了,怎么可能说最后获得这些大乘的道果。只有听到之后,更加发起这个精进,更加发起这个勇悍(31:58),这个时候才可以真正的达到最后这样一种成功。

比如说我们要攀登一个非常高的山,我们在山脚看到这个山的时候,首先就认为我怎么可能上得去,这个时候,就根本没有一个爬山的动力了,没有这样的基础了。就是说如果这样认为,这个山虽然高,但是如果我一步步的走下去,肯定能够走到山顶的。如果有这样一种想法,有这样的想法,他实行的时候,走一步他就想离顶峰近一步,走第二步又想离顶峰近一步。这个方面这个心态下去,肯定终有一天,或者最终有一天决定会到山顶的。

我们自己修持这样一种修法也是这样的,一般来讲我们需要三个无数劫,来积累菩萨行。三无数劫来积累菩萨劫,长时间我怎么可能做得到?就这样想,有些菩萨就不这样想了,有些菩萨想三个无数劫,三个无数劫我现在开始趋入,就是说从现在开始趋入的话,就是一点一点的实行,三个无数劫绝对会圆满的,还可以从这个方面讲。很多世间上的事情,或者修习佛法就是这样的,如果你去做了,总有一天会做到的。如果你最初就不做,最后的目标根本就达不到的。

所以说我们就可以,从这样的一种修法过程当中,或者在修行过程当中,都是一个这样一种共同的规律。修加行也是这样的,十万大头怎么磕的完,但是一个一个的磕下去,最后就圆满了,就是这样的一种道理。所以说我们认为,这么大的一部论怎么背的下来,但是每天背一点每天背一点,这样串习下来,最后就背下来了。所以说很多都是这样的,如果我们最初的时候就懈怠了,根本不精进,最后就没有办法达到目的。如果最初的时候虽然就认为它困难 ,虽然知道它不是这么简单,但是慢慢去做,最后一天总有一天,绝对会这个圆满的。这个方面就是讲到了要生欢喜,不要怯懦,

【应当如是思维:低劣的众生尚且能获得人身,我若从今起精进行持必定能成就菩提,佛经中说低劣的有情也能获得菩提,从这一点来看,我成就菩提又有何困难的呢?】

这个方面就是要鼓励自己,要从道理方面去思考,应该这样思考,一切低劣的众生他们能够获得人生,然后就是如果我现在已经获得人生了,如果从现在开始精进行持的话,肯定总有一天绝对会获得这样一种菩提果的。再思维,佛经当中讲到,一切低劣的有情如果精进的话,他们也能够获得菩提,从这个角度来看,我现在已经获得暇满人生,如果精进为什么不成就菩提?绝对能够菩提的。所以说从这个方面,不要认为自己不能成佛,每一个众生都有大乘的种姓,所以从广大深广明来决择,每个人相续当中,或者自己相续当中有成佛的种姓了,生起这个定解,生起信心极为重要。如果了解这一点之后,再来依靠佛法开示的正道去精进的实行,总有一天绝对会成佛的。

【《入行论》云:“ 不应自退怯,谓我不能觉,如来实语者,说此真实言:所有蚊虻蜂,如是诸虫蛆,若发精进力,咸证无上觉。”】

说现在第七品当中讲的这个内容,不应自退怯,谓我不能觉,不能够首先自己就退怯了。实际上是自已如果不退怯的话,是肯定没有任何一个障碍点能障碍自己,但如果自己本身就开始退怯的话,就肯定最后这样的一种障碍就会层出不穷。所以说不能自退怯,首先认为自己不能成佛。

如来实语者,这个就是引用《妙臂请问经》,《妙臂请问经》里佛陀这样讲的,所有这些蚊子,或者牛虻,这些蜜蜂,厕所当中的很多的虫蛆等等,如果它们能够发起精进力了,都能够证悟无上正觉。何况是现在我获得人生,为什么不能证觉?下面无垢光尊者就引用《妙臂请问经》的原文来进行说明,因为如来实语者说是真实言,这个是寂天菩萨引用《妙臂请问经》。在颂词当中不是这么理解,无垢光尊者为了让这个颂词开显,就引用了《妙臂请问经》的含义,它的这个内容,给予做观察。

【《妙臂请问经》中云: 妙臂,此外菩萨当如是了知:转为狮、虎、犬、狼、鹰、共命鸟、乌鸦、猫头鹰、蜂虫蚊蝇等众生尚且能获得佛果,我已转为人身,为何不竭尽全力获得菩提,当不退精进而行;】

佛陀对妙臂这个菩萨这样讲的,这个菩萨应该了知,转为这些狮子、老虎等等这些大的旁生,乃至于共命鸟、鹰这些飞禽,还有就是小旁生蜂、虫、蚊蝇,这些众生如果发起精进的能力的话,都能够获得佛果。现在应该思维,现在我已经获得了人生了,如果在这个获得人生的基础上,按照上师所传的窍诀精进实行,肯定可以获得菩提。所以说它们都可以获得菩提,为什么我做为人反而不如它们呢?为什么不竭尽全力的去修持,已期获的这个菩提果,所以说当不退转精进而行持菩萨道。

【妙臂,此外,菩萨当如是了知:成百上千人若已证得佛果,我为何不证不得佛果?”】

还有一个从另外一个方面要这样思考,现在的话,或者说过去和现在,成百上千无量无数的这些人,已经获得佛果了,我无论如何要证得佛果。或者说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为什么我就不能证得佛果?我们都是人,或者说这些佛陀这些大菩萨,以前和我一样都是具缚的凡夫,和我一样都是烦恼深重者,有可能刚开始入道的时候,比我的烦恼还要深重,就是这样的。他们精进之后,具足正知正念,他们现在已经获得了菩萨果位,已经获得了佛果。为什么和他们一样的这个我也获得人生,我就不能够精进,我就不能够证得佛果?肯定能够的。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就是要不断这样想。比如说很多噶当派大德,苯公甲格西以前他老人家是一个盗贼,即便出了家之后,盗贼的习气还没有尽除。有一次就是想偷茶叶,这个习气犯了之后,就想住山的时候,没有茶叶喝,应该趁没人的时候偷茶叶。当他这个习气犯了,把手伸进去的时候,这个时候马上发现了,然后就是说劢力的对治。所以说我们就是看出这些大德的故事,看起来的时候,他们以前证悟之前还和我们一样的。

我们以前在出家之前,也是一种烦恼深重的犯了很多很多的过错,出了家之后,有的时候没办法控制自己的烦恼习气,还犯很多的戒律。但是就是从这两个侧面来讲的一样,不一样的这点,这个苯公甲格西或者这一类大德,能够马上认知,能够劢力的对治,所以说通过无数次的对治之后他成功了,像这样就成了大成就者。现在我们一次又一次被烦恼打败,或者说相续当中没有生起这样一种应有的精进心,应是说现在还是在原地踏步,还是没办法真正进步的原因,不在佛法不在上师,而是自己缺乏这样的一种欢喜,自己缺乏这样一种应有的精进。应该有的精进自己没有,没有做到,所以说自己相续当中难以生起道地的功德。《庄经严论》还讲实际上就是在无量无边的世界当中,每一个刹那都有人成佛,每一个刹那都有人成菩萨,所以像这样的话,这么多世界当中,就每一个刹那,不是一个成事刹那,就是说时间刹那,一弹指就是十个刹那,这个就是说一刹那间很多成佛的。

一刹那之间有很多成佛的,每一刹那都有成佛的。为什么?他们在修持菩萨道方面精进不懈,所以说最终他的果报就成熟了。我们不能够坐在这个地方等待这个果报的降临,也不能说是不需要任何精进,这天晚上做个好梦,然后得到加持第二天醒来之后就已经证悟了。

当然这个想法是很好的,实际意义上如果你没有付出,你没有种这样善因的话,无因无缘不可能得果的,所以还是世间上所讲的一样,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你不耕耘你不收获的。所以现在我们一分耕耘,绝对有一分收获,现在好好去积累资粮,清净罪障,好好精进,最后一天肯定会消除障碍获得菩萨果,最终绝对会成佛的。

【又《宝箧庄严经》中云:“大悲尊主观世音菩萨至斯里兰卡,见耶扣谋杰大城市粪便处住有成百上千种昆虫,尔时观音菩萨化为蜜蜂形相,发出嗡嗡声,义为顶礼佛陀,其余虫类听此亦随念顶礼佛陀,从而以智慧金刚摧毁二十种萨迦耶见,终皆成为菩萨,名为口香,往生到极乐世界。”】

这个方面就讲到了这些昆虫,这些昆虫也是有机会的,这个方面就引用观世音菩萨他在大城市的粪便处看到很多很多昆虫,这个时候菩萨生起悲心,化成蜜蜂形相,发出嗡嗡的声音,嗡嗡的声音实际上就是顶礼佛陀的意思,其它的虫听到这个声音之后,也开始发出声音,开始随念佛陀。这个时候通过智慧金刚摧毁二十种萨迦耶见,这个时候超凡入圣成为菩萨,名字叫口香,最后都往生到极乐世界的。

这个方面讲这些昆虫也能够成就,当然我们就知道,是不是所有的这些昆虫都能够这样,如果所有的昆虫都这样,我们现在成为人了,如果观音菩萨变成一个蜜蜂嗡嗡嗡这样叫一下,我们马上听懂之后,马上就随念佛,马上成为菩萨。这方面是有差别的,什么差别呢?这些众生绝对是以前积累过大福德,相续当中具有这样的善根,暂时通过业力堕入到这种昆虫形相没办法解脱。这个时候它们相续当中的善根即将要成熟,而缺少一个外缘,这个时候观音菩萨变化成这样一种声音,让它们忆念、让它们随念顶礼佛陀,通过这样一种因缘,相续当中的善根成熟,摧毁萨迦耶见最后成菩萨的,有这样一种差别。

像这样的差别,我们会想讲不讲这个公案没有什么大意义了,反正我们也不是最后有,如果是最后有的话,即便是堕入旁生当中也可以有解脱机会,这个怀疑当然也是有道理的。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讲,我们也可以这样想,为什么这些成百上千的昆虫变成了旁生之后,单单是依靠一个外缘就能够成就呢?这个我们说按照佛教徒来讲我们都诚信因果观,它们能够这样获得解脱绝对不可能无因无缘,它们的因缘来自于以前的精进修持,所以它们以前精进修持过,有过这样一种因缘,所以说通过这样一种助缘就成就。

现在这一世当中,如果我们也能够,不管怎么样,也能够精进的修持,上师吩咐的,或者说一切该做的这些事情,老老实实的去实行,精进的去积资净障,不管以后我们变成什么样一种身份,即便是我们业力成熟变成像这样的昆虫,但是我们相续当中以往修持的福缘即将成熟,通过一个外缘就可以证悟的,就是这样一种道理,所以说反正现在精进的积累资粮、清净罪障都是非常有必要性的。

还有些地方讲,有些密宗行者破了戒堕金刚地狱,堕金刚地狱当然是悲惨的结果了,但是就是因为他以前经过密宗的窍诀和修法,当他金刚地狱寿命终结的时候,金刚手菩萨直接教化他,让他直接成佛,这个方面也是以往积累了资粮,才可以有这样的果报,如果没有积累资粮是根本没有这样果报的。

所以现在我们如果能够好好精进的话,在这一世或者在下一世,就可以真正的获得这样殊胜的果报。有一个大家很多熟悉的公案,有一个寺院当中师徒两个人,师父是修持大威德的,每天开始敲鼓每天开始念诵,但是大威德一直都没有显现,有一天他的小徒弟,一个小沙弥,刚刚出家,他拿起这个槌一敲这个鼓,他刚一敲大威德就显现了,说你需要什么样的悉地。他师父就非常的想不通,我天天念大威德,天天这样呼唤你,根本没有显现过,但是我的徒弟一天都没有修过,一敲鼓就显,什么原因?他不一样,他前世已经修的差不多了,像这样前世即将成就的时候,他寿命终结了,所以说前世的善根在这儿,他的福缘在这个地方,所以说今生当中虽然没有精进,一敲马上显现。

这个方面也是说明今生当中我们精进修持,即便是今生当中没有显现明天的果,但是这个福德不会空耗,善根不会空耗,当自己因缘成熟的时候,绝对就会一下子显现这样的果,所以说从这个角度来讲,也应该精进的修持。

【从另一方面来说,无边无际的众生都曾作过自己的父母,为救度此等老母众生也必须精进修法。】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我们要守持学处的原因,就是说无量无边的众生都曾经做过自己的父母,对自己有很大的恩德,所以说现在我们为了救度这些老母众生必须要精进修法,这个是从另外方面,前面这一大段主要是讲要生起欢喜心的意思,不要怯懦,下面这一段主要的核心,主要是精进的积累资粮,两种资粮必须要积累的。所以说我们为了救度这些众生,必须要精进的修法,也就是说必须要精进的积累资粮。

【何时住于轮回各趣的一分痛苦若少许用于精进修持菩提道上则早已成佛了。】

也就是说我们在轮回处趣当中,感受无量无边的痛苦,在各趣当中的这些痛苦当中,如果以能够承受这些痛苦的一分来用来精进修持佛道的话早就成佛了。

【遗憾的是,以往未能如是精进而致流转于轮回中,如今若依然如故,则仍将流转,因此我们必须精进修持正法。】

我们确确实实通过佛经的教证就知道我们流转轮回的时间是无法计算的,无法计算的时间,在这么多时间当中,我们感受多少痛苦没办法计算,这个是没办法思考的。也就是说这个时候无垢光尊者提醒我们,我们在无有意义的流转过程当中,曾经受过了很多没有意义的痛苦,这些痛苦的一部分,这些痛苦的一分如果能够在修佛的时候,能够忍受这些修佛的苦行的话,那足够成佛。

遗憾的是,以往我们在以前也没有精进修持过,所以现在还在轮回,现在如果还是依然如故的话还将流转,现在如果我们觉醒了,能够安忍苦行,能够通过一种苦行的方式来积累两种资粮的话,就从这个时候开始斩断轮回的相续。因此说我们应该精进的修持正法,从这个方面提醒我们应该了知这个实际情况,然后发起必有的精进,或是说起码的精进,如果有这个起码的精进,肯定可以积累很多资粮而成佛的,但现在有的时候我们连起码的精进都没有发起来。

【如果为了他人少许劳苦都不能忍受,那么比此更难忍受、无边际的痛苦更是无法忍受,然而一定要忍受。】

什么意思呢?现在我们是为了度化众生,现在我们为了发菩提心,修持正法要感受一些痛苦,这个时候为了他人少许劳苦的,为了利益众生一些少许的劳苦现在如果我们都认为这个痛苦太大了,这个痛苦我们忍受不了,如果是这样的话,比这个还要难忍受的,比这个为了他人少许的劳苦还在难以忍受的无有边际的痛苦,又怎么样能够忍受呢?又怎么样忍受的了?然后一定要忍受。

你不想忍受也要忍受,这个就是无可奈何的忍受,没有办法的忍受。这个方面就是做个对比,实际上发菩提心求无上道,显现上面好像很多很多痛苦,在修布施度的时候要斩断自己的头,或者说自己的手脚去布施,这方面好像觉得很难忍受一样,三个无数劫的时间太长了,但是我们想没想过,如果我们不修道的话,我们在轮回当中,曾经舍弃过多少次头颅,曾经舍弃过多少次手脚?这个方面比较的时候,实际上为了成佛而感受的痛苦是微乎其微的一点痛苦。

如果不这样修持,以前感受过无法忍受的痛苦,以后还要仍旧感受无法忍受的痛苦,所以从这个方面观察的时候,一个痛苦是没有意义的,一个痛苦是有意义的,一个痛苦是无边际的,一个痛苦是有边际的,这个方面观察的时候,为什么不去好好的去为了积累资粮而感受一点苦行呢?

【所以应当不厌其烦地修法。】

所以说我们了解这个甚深的思维之后,了解这个道理。了解这个道理就应该以坚持安忍,就是在修持资粮的时候,一些痛苦必须要安忍,还有一个不要厌倦,修持一段时间之后,按照凡夫人的心性,他就很容易生起厌倦心。就是说修了这么长时间,没有一点结果,然后生起厌倦心,不应该这样的。

实际上我们现在受的苦行是有意义的苦行,还有从另外的角度讲的话,也许有些人会这样想,众生这么多,众生的痛苦无有边际,为了解除这些众生的痛苦,这个痛苦还算是少许的痛苦吗?还算是一种少许的劳苦吗?这个根本不能算是少许的劳苦,如果我一个人修法的话肯定他的痛苦是有边际的,但是现在我要承担一切众生的痛苦,这个方面不能说是少许的痛苦。

但是我们应该这样去观察,就是说一个凡夫,比如说现在我们不修持菩提心,不修持佛法的话,仍旧会一直流转下去,一直流转的相续都是一种平凡的凡夫的相续,这种平凡的凡夫相续对于各式各样的痛苦他是难以忍受的,非常难以忍受。虽然我们无始以来感受痛苦,但现在我们生而为人的时候,一些小小的感冒,或者说一些小小的头痛都还是觉得非常难以忍受,如果真正痛苦受惯了就无所谓的话,比如说我们前世或者再前世我们堕过地狱,这么严重的痛苦都感受的话,现在从地狱中出来的这些小痛苦算什么?这些都是毛毛雨嘛。所以像这样,但是我们从地狱的痛苦出来之后,换一个相续,还是这些小感冒小头痛,还是仍然让我们难以忍受,这方面就说明一个问题,就说明凡夫的相续,凡夫的心如果不改变的话,一直难以忍受这些粗粗细细的痛苦。

而真正从修菩萨道的角度来讲,最初的时候固然是凡夫相续,所以他和现在我们一样也是能够感受一些比较明显的痛苦,但是修一段时间之后,比如说一个无数劫,一个无数劫我们认为很长,但是观待无数轮回来讲,一个无数劫就不算什么长的时间,从小资粮道开始到初地之间一个无数劫,一个无数劫,只是这个时间当中我们感受比较难忍的这些痛苦,但是一到了初地超过之后,他成了圣者相续。成了圣者相续虽然那个时候要去救度一切众生,但是那个时候身心不感受痛苦了,痛苦那个时候就斩断了,斩断了之后有什么可怕的呢?所以从这个方面讲,是根本不一样的。

虽然我们发誓愿要救度一切众生的痛苦,要感受一切众生的痛苦,但实际意义上相续一旦转变,相续中的功德一旦增上之后,不可能像现在我们的相续这样,对这些痛苦再也无法忍受的情况不会出现。这些也是要再再思维的。

下面用《宝鬘论》的教证来说明这个问题:

【《宝鬘论》中云:“(谁住无量时,)为无量有情,求无量菩提,欲无量善法。菩提虽无量,以四无量资,无需长久时,何故不获得?】

这个方面就从四个无量来说明成佛并不难。

诸住无量时,这个“诸”就是讲菩萨,“诸”就是菩萨的意思。诸位菩萨发愿住于轮回无量的时间当中,他发愿长时间无量的时间当中住于轮回,实际上并不需要真正的这么长时间安住轮回,就是说他发愿的时候需要。因为现在我们认为无量的时间很长,会很痛苦,但是真正在后期,或者说菩萨入道之后,他不会感觉时间非常长,所以说这个方面时间是无量的,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是为了无量有情,他的所缘是无量的,就是自己的所缘是无量无量的众生,前面我们一再讲过,如果为了一个众生,他的所缘有限,他的福德有限,他的所缘无量,他的福德就相应增长无量了。这个是为了无量的有情,是第二个无量。

第三个无量,求无量菩提。他所求的果不是微小的果,不是轮回的果,所求的果是具有无量功德的菩提果,所以说他的所求是非常广大的。

行无量善法,然后通过方便善巧可以行持无量无边的善法,就是这样四种无量。四种无量,菩提虽无量,意思就是说,要获得菩提的功德的资粮虽然是无量无边的,看起来好像是很难以圆满, 由四无量聚,但是因为行持了四种无量。四种无量并不是四无量心,是前面讲的诸住无量、为无量有情、求无量菩提、行无量善法,这四个无量聚。由于四种无量资粮聚集,无须经长时,如何不能得,所以说不需要经过很长时间,为什么不能得到具有无量功德的佛果呢?肯定可以得到的。

【依于无边福,以及无边智,迅速能消除,身心之痛苦。】

这一个颂词主要是总说必须要圆满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如果圆满了福德和智慧资粮的话,可以迅速消除一切身心的痛苦。由无边福德,这个就是讲由无量的福德资粮,及无边智慧,就是积累无边的智慧资粮,通过两种资粮的积累可以使身心所有苦所有苦迅速得消除,就是说身体上面的一切苦,心上面的一切苦,在迅速的时间当中全部得以消除。如果消除之后,再安住轮回就没有任何痛苦。

这个是总说,下面是分说:

【罪感恶趣身,遭饥渴等苦,彼止恶修福,他世无苦楚。】

这个方面就讲福德资粮圆满身体不会感受痛苦的道理。罪感恶趣身,生饮渴等苦,就是说如果在今生当中造下了很严重罪业,这个罪业会感受恶趣的身体,感受恶趣的身体会生起饥渴、寒热等一切痛苦,这个是通过恶业而来的。彼止恶修福,彼就是菩萨,菩萨他如果能够止恶修福,就是说广大的修积福德资粮,他生就是第二世的意思,或是说第二世以后,他生则无苦,因为他痛苦的直接近取是恶业,菩萨他中止了恶业,经常修习福德善法,在他生为什么会有痛苦呢?不可能有痛苦的,这个方面是因为福德资粮而不会有痛苦。

【由痴生意苦,贪嗔怖欲等,彼依无依慧,迅速得消除。】

这个方面就是讲通过修持智慧资粮而离开心苦。首先讲到心苦的起源或心苦的状态。由痴,由愚痴而产生的,这个愚痴是什么?愚痴就是堕于两边的实执,堕于有边和无边,如果你堕于有边和无边,从愚痴就开始产生心苦,这些心苦就内心的痛苦。内心的痛苦比如说,贪、嗔、怖、欲等字,还有其他的心苦。贪,对其他的有情生起贪心,或者对其他的有情生起嗔心。怖,就是讲怖畏国王惩罚,怖畏其他的有情伤害,欲就是对别人的资具产生一种欲望等等,这方面都是心苦。

这些心苦产生于愚痴,彼因无依慧,无依慧就是讲无依空性慧,这个空性的智慧就无依,不会依靠有无二边,所以说彼因无依慧,速离诸心苦,这个“彼”字也是菩萨,这个菩萨因为修持、现前了无依的空性智慧,所以说就破除了愚痴,愚痴一破心苦就破,所以像这个方面讲,如果能够修持空性慧,生起了空性慧,这个时候就速离诸心苦,因为修持了智慧资粮的缘故,内心的痛苦也会的远离的。

下面就是讲身心痛苦远离之后,他长住世间没有厌烦:

【若以身心苦,全然无损害,乃至世间际,引世何厌离?】

所有的身心痛苦都没有了,这个时候不能够损害的缘故是什么意思呢?不能损恼故,就是说菩萨他登地的时候,或是说通过福德和智慧两种资粮,身心两种痛苦都已经远离了,远离之后身心两种痛苦都不能损害菩萨,所以说直至世间尽,度生如何厌?他住于世间,乃至于世间穷尽,一直做弘法利生的事业,如何能够生起厌烦心?因为根本没有身心二苦的原故。

【苦短尚难忍,何况时久长?无苦安乐时,无边有何妨?】

这个就作为教诫,通过对比的方式宣讲。如果一个人有苦,就是说有身心的痛苦,他相续当中感受强烈的身心痛苦,时间虽短难忍何况长呢?就是说一个人他身心当中的痛苦虽然短时间的感受,但是他也是难忍的,何况说要长时间去感受身心的痛苦,这个时候肯定是难以忍受的。

无苦而安乐,时无边何妨?但是菩萨他无苦,就是说没有身心的痛苦,不但没有身心的痛苦,而且还很安乐,所以说一方面没有痛苦,一方面很安乐,时间再长又何妨呢?就是说即便是说要住到世间的最边际又怎么样?因为他没有丝毫的身心痛苦,而恒时具有安乐的缘故,所以说他恒时安住轮回根本没有丝毫的恐怖心,这个方面就教导后学菩萨不应该对三个无数劫,或者不应该对长时间利益众生这个事情生起一种怯懦心,而应该精进的积累资粮。资粮一圆满,生起了安乐,安乐一生起,时间再长也只是引发安乐果, 而不可能引发丝毫的痛苦。

【既无身之苦,岂有意之苦?彼悯世间苦,长久而安住。】

彼就是菩萨,他既然没有身苦,心苦又怎么样有呢?身心二苦都没有。悲愍世间苦,就是说他自己相续当中虽然没有身心二苦,但是因为悲愍世间的痛苦没有消除的绑,通过悲心引发由此长住世,所以说长久住于世间而利益众生。

【故成佛经久,智者不懈怠,为尽罪功德,恒常当勤此。”】

成佛的时间虽然长,看起来虽然长,三个无数劫,但是具慧者,具有智慧的人他不会怯懦的,为了尽过德圆,尽过就是说消除一切过失,为了使一切功德迅速获得圆满,此应常励力,所以说教诫菩萨应该对于积累两种资粮恒常的努力,恒常的精进,精进到一定时间之后,身心痛苦一消失,这个时候住于轮回就根本没有丝毫的痛苦,没有丝毫的疲厌了。

这个方面主要是《宝鬘论》当中很殊胜的理证,通过非常殊胜的理证打消我们的顾虑,所以说应该从现在开始要发起心,稳固这样一种心,然后历历的去修持两种资粮。

今天讲到这个地方!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