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辅导 > 入菩萨行论 > 正文

生西法师辅导讲记——《入行论》第195课及思考题

本文作者: 发布时间:2020/1/8 9:31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再次一起学习寂天菩萨造的《入行论》。

《入行论》是菩萨修学的方法,不单单初学的人要学习《入行论》,乃至没有成佛之前,《入行论》都是菩萨修学的内容。如果我们学习时,仅只把它看作是预科班的课程,或者是初学者要学的内容,以为学习一遍或者学习几年之后,就不需要再学了,其实这是很大的误解。

《入菩萨行论》讲的是菩萨的行为,字句上虽然非常简单,但是它的意义非常深。真正用一个一个的颂词来对照,我们的内心当中是否完全生起了和《入行论》相应的境界呢?很多人都会很惭愧。包括我自己在内,对照颂词观察自己的相续时,的确非常惭愧。

因此大恩上师要求我们经常学习、思考、修行《入行论》,大修行者、大成就者华智仁波切也是一辈子把《入菩萨行论》的法本带在身边,经常看、经常求加持。所以我们要重视《入行论》及当中所讲的意义。

如果我们对成佛兴趣很大,那么我们对如何成佛的菩萨道的修行和修法,就必须要产生非常强烈的希求心。如果我们真正对修菩萨道产生希求心,对于宣讲菩萨道的能诠(词句)的《入菩萨行论》,当然要产生很大的信心,一辈子都要依靠它,经常去观修、思维。

现在我们宣讲的是回向品。平常回向的时候,如果在没学《入行论》或佛法前,我们可能首先会回向今生获得很多财富、健康,或者家人和睦、平安等,是比较现世的回向。有时回向要成佛、解脱,但这方面是比较笼统的。详细来讲,到底如何回向才是符合于菩萨道的回向呢?

《入行论》的回向品把很多回向的内容做了归摄,词句不多,但方方面面的意义都很完备。我们学习了《入行论》,了知了如何回向的方法,在平常回向时,就应该按照其中所讲的指引一条条作回向。如果有时间,我们每天都可以按照这种方式做一次回向,慢慢地念诵,一边念诵一边观想,一边观想一边回向。如果实在没有时间每天念,我们可以每星期或者每月念一遍,这很有必要。前面学习的内容是回向三恶趣的众生,现在所学的是回向善趣的众生等等,这些对菩萨来讲,都是需要考虑的。

对于回向的对境——恶趣和善趣的众生,似乎我们是在帮助众生摆脱痛苦、增加安乐等。但另一方面,回向品或发愿的内容也是让修学者(或念诵回向品者)对相续进行修心的方法。它教我们如何更加细致地修心,比如一条一条回向,愿众生离开这种痛苦,愿众生获得那种快乐。平常我们不知道到底应该怎样利益众生,心量到底应该怎样打开,怎么样去开放。我们每次真诚回向,内心当中就会增长一分善良、一分善心,我们的慈悲心和心量就能逐渐开放、打开。在回向给众生的时候,对我们来讲,关键是通过回向利益了自己。

回向品所讲的都是愿众生远离方方面面的痛苦,愿众生获得方方面面的快乐,愿众生获得暂时和究竟的利益,愿众生在修道的过程当中获得暇满,或被上师摄受等等,内容非常丰富。我们要像学习前面所有《入行论》的词句一样,也要重视回向品。

有些道友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比较深奥的词句有兴趣。比如智慧品中的词句或第八品中的部分词句很难懂,他就乐于解开这里面的疑问,对于很深奥的问题就有兴趣去钻研,所以沉迷在钻研难题或理性思维的快乐当中。而对于一些简单的内容,比如说回向品当中的内容,看一眼就知道在讲什么,有时就不太重视。这样是不对的。

回向品也属于修心的修法,能够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回向,让我们的心逐渐清净、广大,对众生的悲心越来越深厚,这样做我们就会真正更加靠近菩萨道。所以学习回向品不要像世间做学问一样。还有一些道友在修学过程当中,对一些比较难的词句会望而生畏,却对简单的词句有兴趣。这种情况也要尽量避免。

《入行论》当中的词句,不管复杂还是简单,都是修行的方法,都是告诉我们如何修菩萨道,不是一个纯学术或其他的问题。当然针对不同根机的众生,不同的人在词句当中找到相应的地方也不一样,这个相应只是第一步。相应之后,我们会对修学产生兴趣,或者对自己有某种震动之后,就找到了一个突破口,从这里开始趣入于菩萨道的修行。

虽然我们突破的地方可能是一品、两品或者一颂、两颂,或者这里面的某一个启示对我们有很大的提醒作用,但是我们要知道,全论的每一个颂词、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语,都能够帮助我们修持殊胜的菩萨行,对此我们必须要了解。

下面我们继续讲回向。和前面几堂课所讲的意义一样,我们也不要忘记随文作观。一方面,希望大家一边听讲一边真实地观想,把自己的善根回向给颂词当中提到的众生。另一方面,我们一边学习,一边串习回向的含义。

今天我们继续宣讲“辛二、回向善趣众生”的内容。前面已经讲了对盲者、聋者、孕者回向。今天继续讲:

愿裸获衣裳,饥者得足食,

渴者得净水,妙味诸甘饮!

字面意思:愿没有衣服的裸体者能够如愿地获得善妙的衣服,愿饥者能够得到足够的食物,愿口渴者能够得到清净的水和味道非常甘甜的饮料、饮品。

这个颂词的字句很简单但非常实用,是回向给我们身边或者见到的受苦众生。在娑婆世界五浊恶世,尤其在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环境当中,很多有情有的没有衣服,有的没有饮食。这些缺少资具的众生面临很多困难,感受着很多痛苦,因痛苦而引发很多的烦恼、罪业和诤论。所以菩萨观察了方方面面的必要而引导我们作回向。

“愿裸获衣裳”:有些众生(绝大多数因为自己的业因,有的是因为其他的助缘),今生当中就是找不到衣服穿,经常赤身裸体。有些热带地区的习惯是喜欢裸体,但这些众生是被迫裸体的,因为没有足够的钱财买衣服。在很寒冷的冬天或者其他时候都没有衣服。

衣服一方面可以遮挡寒冷,一方面可以遮羞避体。作为一个人生活在世间中,每个人都有脸面和自尊,如果缺少衣服,这个人就会觉得自己很卑微或很羞愧。在古今中外,都有很多因为各种原因而得不到衣服的有情。

那么此处就愿我们获得的善根(我们在修学佛法、行持善法的过程中获得了很多善根),通过菩萨的摄受作回向,愿一切无衣的裸体者都能得到衣服,能在冬天的时候遮挡严寒,也能遮羞避体,让他们因为有了衣服,可以走出去和别人正常交流。

大恩上师也讲了,在很多比较贫穷的地方,还有很多有情得不到衣服,连一般的衣服也得不到。而有些人因为前世的福报大,可以得到很多衣服,几柜子、几房子的衣服都可以轻松获得。得不到衣服的人,是因为以前曾经造过罪业。还有一部分众生的衣服不缺,但也不是很多。从某些方面来讲,得不到衣服也是因为业因果的规律。但从修菩萨道的角度来讲,我们也要给他们作回向。

有时我们会想:既然这是他自己的业,我们还有必要去帮助他吗?虽然众生感受自己的痛苦,但菩萨在世间修道的时候,生慈悲心的对象就是各种业果成熟感受痛苦的众生。如果这些众生真的不需要帮助,菩萨对谁去产生慈悲心呢?菩萨虽然知道众生感受的不同苦乐都来源于他们自相续当中善和恶的业因,但对于痛苦的有情,菩萨的的确确要帮助他们。

如果菩萨去帮助他们,业因果会怎么样,这些众生是否就不用感受果报了呢?众生如果造了这个业,他一定会感受这个果报,从这方面来讲,业果是无欺的。但是在菩萨的修道过程当中,菩萨用自己的慈悲心、菩提心帮助众生时,这时就加入了菩萨的力量。

如果按照众生的业果延续下去,也许这个有情会自己获得安乐或者痛苦。但如果这个时候加入了菩萨的善心和帮助的力量——菩萨不单单从衣服上帮助他们,还用善心摄受他们,不单满足众生当前的利益,而且要发愿众生后世能获得解脱。所以从菩萨帮助这个有情开始,他的命运就开始发生了转变,因为一个全新的因缘开始注入到了他的生命当中。

以前这个有情没有遇到菩萨时,还没有菩提心的这个善妙的因缘加入。菩萨一方面给他布施了需要的东西,一方面在帮助他的过程当中,随着菩萨的菩提心、善心开始注入,他的生命开始有了很大的不同,开始向解脱和走出轮回方面发生转变。所以说菩萨当然要帮助有情,虽然众生受苦是业力使然,但是菩萨也要帮助这个有情。

如《贤愚经》中记载,古印度有“一家人只有一件衣服”的情况,听有些道友讲,现在甘肃还是其他很偏僻的地方也有这样的情形。一家人都没有一两件像样的衣服,谁出门谁穿衣服,不出门的人就呆在家里。有时也有人给他们捐赠一些衣服,但不知道是因为他们的业力或是其他原因——有时是没办法把衣服送到需要的人手中;有时是衣服送到了,他们却马上把这些衣服拿去卖掉,换烟等其他东西。总之一直感受没有衣服的痛苦。但不管怎么样,有些人得到捐赠后,生存的状况得到了改善。

虽然现实当中有以上这些情况发生,但我们现在的回向、发愿是“愿裸者能够获得衣裳”,愿他们真正能够得到这个衣裳,能够得到前面所讲的两大功效。

还有一些有情,虽然有遮羞避体的、御寒的衣服,但他觉得身上的衣服太普通,想要一些好的衣服。这种情况也可以附带在这个颂词中作回向:愿没有好的衣服的一切有情,如愿地获得比较高档或自己满意的衣服。

衣食是有情最基本的需求。前面对衣服方面作了回向,下面从食物方面对饥渴者作回向。食物分为食物和饮品。

“饥者得足食”:如前所讲,“饥者”也是因为前世造了一些恶业。大恩上师在讲记中讲,为什么有些人找不到衣服?可能是前世贩卖包经布,或者偷盗供养佛的妙衣、抢劫别人的衣服等,即生就感得没有衣服穿的罪业果报。古代的盗贼是抢钱也抢衣服的。

饥者是因为非常悭吝,自己在有钱财、有饮食的时候,舍不得供养和布施,所以在今生当中经常处于食品、饮水极为匮乏的状态。

比如在发生大饥荒的年代,很多众生得不到足够的食物。有时是干旱得不到饮水;有时是战争时期物资非常匮乏,粮食的价格涨得很高,一般人根本买不起,所以经常感受饥饿。即使不是战争年代,也不是大饥荒年代,就在比较太平的年代,还是有很多有情没办法如愿得到充足的饮食。比如现在很多在山区上学的小孩子,吃的饮食就非常差。

一提到饥荒、饥饿,我们马上会想到非洲。从很多非洲小孩和其家人的相片可以看到,他们真的非常可怜。我曾经看到报道说,非洲很多人吃“泥饼”(泥巴做的一种饼)。有些地方说,泥饼是他们很长时间以来一直吃的,因为某种泥土里面有一些营养成份,所以有些人专门吃泥巴做的饼。有些真的是因为没有粮食,有人就把某种泥土掺拌一些油,烘焙之后就拿去卖,很多人买不起饮食,就只能买泥巴做的饼来充饥。

所以对过去(当然过去的已经过去)、现在、未来的很多有情,也愿我们修行善法的善根回向给他们,愿饥者能够得到丰足的食品。欲界的众生很多时候都是靠食物来维生的。《俱舍论》对食物有好几种不同的解读1,一般来讲有段食、识食等几种不同的食物分类。对一般众生来讲是段食。我们吃的米饭或菜就叫段食,即咀嚼之后咽下去的一段一段的食物就叫做段食。现在很多众生还是要靠段食维持生命。愿把我们相续当中的善根回向这些众生,愿他们能够得到丰足的食品。

为了我们的发愿、回向能够圆满,我们必须要让修行的善根非常深厚。我们虽然有善心,但如果本身善根不深厚,回向的效果就不显著。作为初学者,我们如果只把目光盯在效果上面,有时就会很沮丧,因为现在能力有限,作回向之后好像没有任何改变。所以前面再再提到,现在主要是着重修心。不管怎样,我们既然作了发愿、回向,真正想利益众生,那我们内心当中的善根必须非常深厚。

为了让善根深厚,第一,我们必须要不间断地积累资粮;第二,我们要看在积累资粮的过程当中哪些是优先考虑的,或者说,使用同样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哪个方面能得到更大的资粮,这是什么呢?佛菩萨开示我们,这就是菩提心;再加上如果有空正见的话,那就更加殊胜;或者通过密宗见解的摄受,比如供曼茶罗等。这些都是可以让有情迅速积累资粮、圆满资粮的善妙方便。如果我们真正地想要很快利益众生,就绝对会对这些殊胜的积累资粮的修法感兴趣,因为我们的确太想帮助众生了。

看到众生这么痛苦,自己虽然发了心、发了愿,再再努力但有时还是无能为力,我们会非常难受。所以为了尽快地帮助众生,我们不能懒惰、懈怠,有了“尽快利益众生”的目标之后,我们必须要认真落实佛法的修持,在积累资粮或者修行佛法的过程中,尽量把所有修法落在实处,这样才能够得到更加清净、广大的资粮。我们真正地把修法落在实处之后,我们的心才会更专注,或者说才能更清净地去作回向、发愿。如果我们把这些都做到了,肯定会有很多众生随着我们的发愿和回向得到利益。而且我们自己的能力提高了,我们又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对身边的有情提供很多帮助。

在小乘的修法中讲,知足少欲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菩萨道当中,因为菩萨以利他为主,所以为了帮助众生,还是需要大量的财物、财富才能够利益有情。所以很多菩萨在修菩萨道的过程中,显现成国王、富裕的商主等等,因为拥有很多资具就可以满足很多众生的需求。此处我们主要在作回向,回向于为了更加利益有情,我们要积累更加清净、广大的资粮。这方面也附带要了解。

“渴者得净水”:水是有情必不可少的,有些地方讲,人身的70%是水,地球上大部分也是水。因为众生的业力不同,有些地方的水特别充沛,而且水质也非常好,但有些有情因为自己业力的缘故,投生在干旱、没有水的地方。

有时因为众生的业力会有连续的大旱,前几年西南等省就连续几年出现秋、冬、春三季连旱的情况,所以很多土地没办法耕种,人畜饮水困难。没有水就没有饮食,因此人民就会非常惊慌,因为必须要靠水才能生存。有些地方是区域性、阶段性的缺水。

有些有情直接转生在找不到水的地方,即便有水也很少,而且水的质量很差,如那些很苦、很咸、很脏的水。以前看过电视,好像在西北的甘肃一带,缺水的时候,他们要走几公里,甚至十几、二十公里,到一个山沟里面去找水。有些水找到之后还不能喝,水浑还是其次的,因为镇上半天,水里的泥沙沉下去之后,上面的部分还可以用。但有些水打到之后是苦的,没办法饮用,甚至有些地方就找不到可以喝的水。现在我们回向、发愿,愿以我们的善根和修行佛法的功德,让这些渴者能够得到很清净的水。

在某些城市或者山里,看到清净的溪水、湖水,心情都会很愉悦。如果看到脏水、臭水,就很不舒服。所以我们愿整个世间都能充满清净的水,不管是河流、湖泊,还是小溪、水井,到处都能找到清净的水。

一方面这是我们必须要回向的,另一方面,为了帮助众生,我们也要经常修习这种积累资粮的善法。比如,如果我们要生生世世获得净水,可以给佛供水,每天早上要供七杯、十四杯或十杯水,当然能力越大可以供越多的水。给佛供净水有不虚的缘起,可以清净相续,让心越来越柔软、调柔、清净。我们在发愿时,也愿以现在供佛净水的缘起,我以后能够给众生提供非常清净的水。

这样,一方面我们生生世世不会缺少饮水,都能够转生到有清净水的地方。一方面我们也依靠供水的善根,能够给众生提供非常清净的水。所以在我们有能力的时候,要尽量去用清净心去供水。供水是一个很善妙的、清净的修法,不需要什么成本、时间,但是能够得到很大利益。愿以这个善根的缘故,我们永远给众生提供清净的水,如是作回向。

“妙味诸甘饮”:除了饮用、做饭、洗衣等的净水之外,还要把我们的善根取出来给众生作回向,愿众生能够得到妙味的“诸甘饮”,即味道很好、营养健康的饮品。

就像上师的窍诀当中所讲:哪里有需要获得衣服的有情,哪里就充满我们的回向;哪里需要食物、水、甘饮,哪里就充满我们的回向。我们的回向应该周遍一切,哪里需要,善根就回向到哪里,愿他们成熟这方面的所需。上师的金刚句非常殊胜,什么地方需要,什么地方就有我们回向的善根,这是非常重要、殊胜的观想方法。

下面的颂词:

愿贫得财富,苦者享安乐!

愿彼绝望者,振奋意永固!

字面意思:愿贫穷者能够得到财富,痛苦者能够得到安乐,愿绝望的人能够振作精神,意志坚定。

这里有三个回向:第一是愿贫穷的人得到财富,第二是愿痛苦的人得到安乐,第三是愿心灰意冷的人能够重新振作。

“愿贫得财富”:上师在讲记当中讲,贫有两种,一种是财富方面的贫穷,一方面是功德方面的贫穷,这两方面我们都需要作回向。当然“贫”的字面意思就是贫穷者,即缺少财富、钱财的人,愿他们都能够得到财富。

我们修持善根能得到很多功德,如果我们相信佛语不虚,当我们听一个颂词时,能够得到很大的功德;当我们对佛恭恭敬敬地顶一个礼,可以得到很多的功德;当我们发一念的菩提心,也可以得到很多的功德;当我们观修一座无常,可以得到很多的功德;当我们念一句佛号、心咒,可以得到很多的功德。这些功德都是无量无边的。我们把这些无量无边的功德作回向,回向于世间中贫穷的人都能够如愿获得广大的财富。

欲界众生通过资具维生,如果过于贫穷,找不到饮食等资具,买不起住房等等,身心就会很痛苦。而且在生活过程当中,会因为贫穷很多事情做不了。如果是个修道的人,过于贫穷就没办法把绝大多数时间用来修道,为了自己的生计必须去奔波、劳累。因此也愿一切贫穷者都能够轻易地获得很多财富。

诸佛菩萨(如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的时候,为解决众生的贫困问题,想了很多方法。有时通过修法,或者回向发愿转成国王,通过国王的方式帮助子民们远离贫穷。有时是去大海当中取如意宝,取到如意宝之后,能够满足臣民的需求,做很多努力帮助众生摆脱贫穷、贫困。

现在我们也回向,在具广大善根的相续当中,愿一切贫穷的众生都能够得到财富。现代和古代的人(现在可能更变本加厉)都在追求财富,但是只有一部分人能够如愿,一些人很难获得——虽然想尽了一切方法就是得不到,一次又一次地失败,非常痛苦。所以愿我们的善根回向一切贫困的人,愿他们能够如愿地获得财富。

有些人虽然物质方面的财富很丰盛,但精神方面的财富很匮乏。虽然很有钱但心胸很狭隘,或者心不好、想不到修行等等,相续中没有以圣者七财为首的精神财富。精神财富当中最胜的财富就是圣者七财,其他如道德、回馈社会的心、慷慨布施的心等也算精神财富。所以我们也要回向在精神财富方面非常贫困的有情,愿他们的内心很充实,充满正能量,能对佛法生起信心,获得圣者七财的果位。

“苦者享安乐”:愿痛苦的人能经常性地远离痛苦,享受无量无边的快乐。痛苦有很多,比如生病的痛苦、内心的痛苦等等。一切众生在没有解脱之前都被苦苦、行苦和变苦这三大痛苦所折磨、困扰。苦当然还包括地狱的苦,但这里我们不是讲地狱,是在讲善趣的苦。善趣当中还有生、老、病、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等很多痛苦。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当中,都有各自的痛苦。有时我们很羡慕其他人,看某某什么痛苦都没有,其实我们所羡慕的人也很羡慕我们,认为我们没有什么痛苦,因为我们自己知道自己的痛苦,但只看到其他人光鲜、安乐的一面。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共的痛苦和烦恼。所以我们真心实意地发愿,愿所有善趣的众生永远远离痛苦,具足安乐。我们修道就是为了这个目的,为了让一切众生远离各式各样的痛苦,让一切有情获得非常圆满的快乐。

“愿彼绝望者,振奋意永固!”:有些有情因为各种因缘而心灰意冷。有些是遇到感情挫折,工作或做其他事都打不起精神,好像永远被击垮了一样,内心当中非常绝望;有些是因为投资失败而绝望;有些是听到自己身患绝症而绝望。有些是因为自己对某个人、某个事情寄予了很大希望,但到头来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这些众生因为各种因缘陷入了绝望的境地,没有办法振作精神过正常的生活,被绝望的情绪所包围。

绝望者的思想、精神和身体状态都不是很正常。很多有情绝望到极点,甚至觉得生活下去都没有任何必要,所以有时会走上自杀的绝路,当然并非所有自杀的人都是因为绝望,还会有其他原因,但很多人的确是因为绝望。

我们愿这些感到绝望、心灰意冷的人“振奋意永固”,愿他们重新振作精神,意志坚定,愿我们的回向带给他们力量。不管是何种原因、理由,如果能够让这些绝望者重新振作都可以。

世间当中有很多让绝望者重新振作的励志教言,也有很多给予鼓励、帮助、劝说等的方法。佛法当中也有前世今世的因果开示或其他多种开示。不管怎样,哪一类教言对众生赶走绝望、振作精神有帮助,我们的回向就在这方面让他重新振作起来。

如果是不学习佛法的人,也让他重新振作起来,去做该做的、正确的事情。如果是修学佛法的人,也让他们从绝望当中重新振作起来,重新踏上修学佛法之路。世间人有世间人感到绝望的地方,也有修行人对自己的修行感到绝望的,觉得自己烦恼这么严重,障碍这么大,是否根本没有希望修行了,有时就会对自己修行的前途感到绝望。

不管怎样,我们要把自己的善根回向给他们,让他们摆脱绝望、重新振作、意志坚定。

不论做世间事或出世间的事,意志、心志是很重要的。如果我们的心力很强大,心志很振奋,那一切都有好起来的可能。如果自己首先心灰意冷了,不愿意去努力、精进,不愿意想办法摆脱困境,就会受负面情绪的持续影响,没办法走出这种状态,这对本人和家人都是一种很不好的影响。家庭当中如果有一个人很绝望,这种情绪会影响家里人,看到他这种样子也更加难受。所以我们也愿他重新振作。在一些故事中,某人经过一段灰暗的时期之后重新振作起来了,家人就会比较欣慰、欢喜。所以我们现在不间断地回向,愿这些心灰意冷、感到绝望的人重新振作起来,意志坚定,或者暂时做世间上的事情,或者做出世间的修道的事情,愿我们的善根能够真正地帮助到他们。

下面再看颂词:

愿诸病有情,速脱疾病苦!

亦愿众生疾,毕竟永不生!

字面意思:愿一切生病的有情迅速摆脱疾病的痛苦,也愿众生的疾病永远不再出现。这个颂词是缘有情的疾病方面发愿。

虽然有情的病可以包括在前面的苦当中,但在整个大类的苦当中,病苦在人一生中占的比例非常大。有些人因为前世特殊的善业,即生很少生病,但这种情况不多。一般来讲,很多众生是从小就开始病,有些人是小时候开始生病,有些是少年、青年、壮年、老年开始病。总之,有各式各样的病,从头到脚,从内到外,只要自己有身体,就有很多病。有些人没有什么病,逐渐开始头上没有头发了,他也觉得很不好。有些人是眼睛、鼻子、耳朵有病,或者大脑、手脚、内脏有病,身体的哪个部分都有可能出现病变。

有情生病的原因有很多。有些病是因为前世的业力导致。因为前世伤害了众生,因此在自己的身体上面感受果报,感受果报的方式之一就是生病。所以看再多的医生、吃再多的药、念再多的经,效果也不是特别明显,也有这种情况。

如果前世杀生太多,会有好几种果报。第一种果报就是异熟果,就是感受堕入恶趣的痛苦。还有一种果报就是等流果,又分为受者等流和作者等流。受者等流是杀生的重罪已在恶趣中受完了,还剩下一些轻的罪,自己在转生为人的时候,在善趣当中还要去感受残余的业,这个业就通过病的方式来体现。通过不断地生病,相续当中的罪业就逐渐消掉。有些人从生下来到死之间,都是在病苦中度过,都是在消以前杀生的罪业。

所以杀生有很多副作用,包括堕三恶趣的异熟果,还有等流果、增上果、士用果等等。因此要尽量避免杀生,平时尽量选择素食,这也是大恩上师、佛陀教给我们的自我保护的殊胜方法。

有些病是四大不调而引起的。四大不调就是,冬天或冷的时候不加衣服,夏天时没有减衣服,总之是说增减衣服方面不及时,或者饮食方面不注意,吃了不该吃的东西。如果是四大不调引起的病,可以通过服药的方式予以遣除。

还有一些病是非人引起的。某些非人、魔鬼等等,以它们的力量引发自己生病,这种情况也有。如果是这一类的病,可以通过念经的方式予以遣除。

不管怎么样,生病的因缘很多。只要有情一生病,那就没有一个真正安乐的地方。假如我们问某个有情:你愿意身体的哪一个部分生病?真正的答案是:我不愿意自己身体的任何一部分生病,因为不管哪一个地方生病,都是非常痛苦的。

现在我们把自己的善根回向一切生病的有情。在大大小小的医院中充满了生病的有情。除医院之外,在众生的家里或路上,还有很多有疾病的众生,愿一切生病的有情“速脱疾病苦。”不管用何种因缘,愿这些有情迅速脱离疾病的痛苦。不管是严重的病(如艾滋病和癌症),还是其他的病。

有些有情通过念经能马上远离痛苦;有些有情通过服药能马上远离痛苦;有些通过其他的方式马上远离痛苦。愿自己的善根给他们作回向,也愿佛菩萨加持他们迅速摆脱疾病的痛苦。

下面的颂词是继续发愿,不单单是让众生迅速摆脱痛苦,因为他虽然现在迅速摆脱了痛苦,但还有可能重新犯病或生其他疾病,所以后面的第二个发愿是前面发愿和回向的延续。

“亦愿众生疾,毕竟永不生!”前面是愿众生迅速摆脱疾病的痛苦,摆脱之后还不够,不能让众生重新染上各种疾病。所以我们也发愿回向,愿一切众生的疾病永远不再出现,永远不会有任何的病苦,我们必须要这样作回向。

愿一切众生永远都不要生病,这是一个菩萨、一个修行者从内心当中发出来的祝愿。一方面是发愿,一方面是回向。回向就是把我们的善根回向在这个方面,愿一切有情毕竟不再产生疾病。

当然,在有情的业和执著没有消尽之前,他还会不断地造业,随着造业,病会不间断地产生。如前所说,真正从外境上面完完全全地一下子改变众生,这是很困难的。但正因如此,菩萨的发愿、回向也永远不会间断。它就是一个持久战。并不是说发愿一次,如果一切有情没什么改变,就放弃了,菩萨永远不会放弃。

作为修菩萨道的我们,也要知道这个道理,永远不要放弃。我们要坚信,每一次回向都能够帮助有情,都能够帮助有情解脱某一种痛苦。随着我们善根力量的深入,随着我们修行佛法境界的提高,我们再作回向的时候,功效就完全不一样。

我们现在是处于修炼自心的状态,到了某个阶段,直接通过回向就能够真正地帮助众生。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要不间断地去作回向。菩萨道的修行是没有时限的,就是因为众生的疾病会不断涌现,所以菩萨的回向也是不断地延续。

另外,回向其实也是一种布施,把自己的善根布施给众生,愿众生消除疾病。我们自己平时不要杀生、不要伤害有情,那我们在修行佛法的过程当中不会感受这个疾病。还有一种规律,就是佛法中讲的,我们给众生布施什么,通过这种所布施的缘起,反过来我们也会得到这个东西。

我们现在布施给众生,愿众生的疾病快速脱离,愿一切众生疾病永不生。如果我们通过这样的善心,从这个方面把善根作了回向,因为业果不虚,我们自己也不会有疾病产生。这就是一种缘起之道。

所以说,一方面回向是利他的,另一方面也是自利的。比如我们开导众生,愿众生生起菩提心,依靠这样一种缘起,我们内心当中会逐渐生起菩提心。如果我们给众生开导空正见,我们自己的相续当中也逐渐会生起空正见。

帮助别人生起什么,我们自己就会得到什么。如果让众生痛苦,我们就得到痛苦;如果我们愿众生安乐,我们就得到安乐。当然痛苦和安乐只是一个总的大类,至于里边分别来讲,自己得到何种痛苦,就看施给了众生何种痛苦;自己得到何种快乐,就看施给众生何种快乐,这是一个相关的缘起。

为什么菩萨道要做各式各样的善根呢?因为每个善根的因缘是不一样的。虽然总的来说都是得安乐,但是缘起是不同的。所以为什么我们说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有些地方讲,如果你听闻空性,哪种资粮都圆满了,有些地方讲供水有供水的善根,供香有供香的善根,供灯有供灯的善根。为什么不说只要做一个善法,其他的善法不用做呢?其实每个所修的法,其中的因缘不同,所以得到的果不一样。

我们在生活、修法的过程当中,方方面面的安乐和帮助众生的能力都是需要具足的。所以我们修什么,那就得到什么,得到它之后,就可以用它去帮助众生。比如我们有医术,我们就可以帮助众生去除疾病。如果我有其他的功能,就可以在这方面帮助众生。所以做了什么,在这方面就会成熟很快。

不管怎么样,我们现在回向时,愿所有众生永远不再产生疾病,因为再小的疾病众生都不愿意感受。在得很严重的疾病时,如果能用小的疾病去换严重的疾病,我们当然愿意用小病去换大病。当我们只有小病时,我们是连小病也不愿意生的。一点点的疼痛众生都不愿意感受。所以愿一切众生的疾病“毕竟永不生”,这是来自菩萨最清净的、最善良的祝愿,也是最好的回向方式。

下边继续看:

愿畏无所惧,缚者得解脱,

弱者力强壮,心思互饶益!

字面意思:愿畏惧者内心当中无所畏惧,愿束缚者得到解脱,愿虚弱者力量强壮,内心当中产生相互饶益的心。

“愿畏无所惧”:在《大圆满前行》当中提到业因果,十不善业中有个恶心或害心,就是“贪心、害心和邪见”中的害心。如果我们经常对众生产生害心,在后世的时候我们就经常容易害怕,因为害心会让众生感到很恐怖。害心是伤害众生的心,众生因为我们有害心的缘故而感到很痛苦、很畏怖。如果我们经常生害心,我们在后世会持续产生畏惧的心,很胆小。

胆子越大的人,抗干扰能力越强。胆子越小的人,力量就越弱,所以有时一个影子都让自己很害怕,或者一个人走夜路、一个人在家里很害怕,或者睡觉关灯都很害怕。这说明胆子越小,受的伤害越大。胆小肯定是因为我们有这样的业。

这个时候我们愿“畏惧者”(胆子很小的人、经常产生畏惧的人)无所畏惧。愿这些众生从种种畏惧当中解脱出来。

一方面我们要这样回向。另一方面,要让我们自己恒常性地无所畏惧,需要修一些法如:修慈心、多放生(无畏布施)、烧烟施等。

我们要经常修慈心,不要生害心,生害心对自他都没有任何利益。但是在生活、修行的过程当中,如果有时不注意调心,我们的害心还是接连不断地产生,尤其是对伤害自己的人或竞争对手,经常产生害心。这个害心非常不好,对自己没有利益,对他人也没有利益。虽然对自他都没有利益,我们还是习惯性地产生害心。产生害心之后,结果就是可能自己要感受痛苦的果报。所以我们要经常性地抛弃害心,不要产生害心,应该经常修慈爱心,慈悲众生的心很重要。

还有一种修法是平时我们应该多放生,因为放生是无畏施。布施有三种:财施、法施、无畏施。无畏施就是施予众生无畏。当然放生所施的无畏主要是对这些所放的生命。

从理论上来讲,所放的生命可以是人,人也可以放,但是我们现在没有能力,比如一个人遇到怖畏的时候去拯救他,这个方面机缘不多。但是如果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要一心一意的去拯救。比如听说某个众生想要堕胎,我们应该去帮助她,劝她不要堕胎。这其实也就是救了一个小孩子,救了一个生命,这个生命就是一个人。按照因果的规律来讲,所有生命中,救人的功德是最大的,因为人的智慧、所依不一样,他可以修佛法。所以说如果能拯救一个有情的生命,拯救一个人的生命,这种功德、力量是特别大。

当然除此之外,还可放生其他生命,如即将被杀的鱼、鸟等等,像这样给予它们无畏。因为这些有情被杀死的时候非常畏怖,如果我们能够帮助它,就去作无畏施。

当然真正来讲,从暂时性的情况看,三种布施之中法布施的利益很大,但是从究竟的侧面来讲,无畏施的利益是最大的。因为无畏施不只是放生这么简单,无畏是什么?把众生从轮回的怖畏当中解脱、救度出来,这种无畏施是最殊胜的。

无畏施有很多层次。当一个众生受欺负的时候,他很畏怖,这时我去安慰他,把他从怖畏当中解脱出来;当有情遭受到生命的畏惧时,我们把它解救出来,这都是无畏施。

还有一种布施——烧烟施。麦彭仁波切等很多大德讲,烧烟施具备了三种布施:有财布施,比如烧的炒面、糌粑这些食物是财施;还有法施,我们念仪轨,我们念心咒;还有无畏施,通过烧烟的缘故,让这些大力的鬼神心生慈念,不再伤害其他的有情,其他有情就从怖畏当中解脱出来了,所以这也是一种无畏施。不管怎样,我们自己想要无所畏惧的话,必须要去作这些善妙的修法、因缘。

如前一样,不管用什么方法能够让众生无畏,我们就具足这样的回向。或者我们回向,自己以后在生生世世修菩萨道的过程当中,具有这种施予众生无畏的能力,这个也很重要。但现在我们主要是回向,愿我们的善根以各种方法显现让众生无畏的因缘,让众生从畏惧当中得以解脱。

“缚者得解脱”。这个“缚”就是束缚。束缚直接理解就是被捆绑或者不自在的意思。监狱当中的有情,或者直接被绳子捆住的这些有情,就是被束缚的。一个人被束缚的时候,是很不自在的。

如果一个有情被关在监狱当中,他根本没有任何的自由。他在一个小小的场地当中,身体得不到自在,关键是他的心得不到释放。在这种被束缚的状态当中,他的心也是很痛苦的。终于有一天从监狱中被释放出来,身体得到释放,心也得到释放。他的身体得到解脱,心也得到解脱,从今以后他就自由了。这种自由很大意义上是从心理方面进行安立的。大恩上师在讲记中也提到,整个有情最可贵的就是自由,所以任何人都不想被束缚。

还有一种束缚是自己做什么事情都不自在。比如说古时候的仆人、奴仆等等,他们根本没有任何自由,想做什么都没办法做,必须要受主人的约束。所以也愿这方面的有情得到解脱。还有一些情况是被家里人束缚,比如自己要学习佛法,妻子、丈夫不同意。

还有一些修行者被烦恼束缚。自己很想修佛法,但是内心中的贪欲心束缚自己,让自己一次次犯错,自己的嗔恨心束缚自己,让自己一次次地发怒等,还有被懈怠、嫉妒等这些烦恼所束缚。他知道佛陀、大恩上师教我们应该这样做,而自己现在反其道而行之,被这些烦恼所束缚,这时他的内心也是不安乐的。何时从贪欲、罪业中解脱了,获得自由,这时他就非常自在。为何说所有的解脱当中,从轮回中解脱的安乐是最大的安乐呢?从这方面就可以圆满理解。

“缚者得解脱”:一方面我们有能力的时候要帮助众生,然后把自己的善根回向众生。另外,从佛法的角度讲,大恩上师在讲义中提到了解缚的窍诀——解缚咒。

解缚咒以前佛学院经常念。如果我们得到了这个法的传授,(这也是很深的一个法),有传承的话,我们就可以修这个解缚法、解缚的窍诀,念这个解缚咒。这是非常殊胜的。如果自己有很严重的习气、束缚,很不自在,比如说被家人所束缚,自己根本没有自在修行佛法,像这样可以用解缚咒。如果自己的习气很深厚,也可以念解缚咒。精进地念解缚咒,就很快可以从束缚中得到解脱,它是专门解开束缚的修法、咒语,是全知麦彭仁波切造的,从他老人家的意伏藏当中流露出来的。得到这个法需要很深的福报,如果我们有这个法,应该多念诵、多观修,自己能很快从各种束缚中得以解脱。

全知麦彭仁波切他老人家在仪轨的后半章也讲了,在有必要的时候他老人家也修这个解缚咒,从各种违缘中得到解脱。法王如意宝、大恩上师等、佛学院的僧众,在有必要时,也是通过修解缚咒的方式解脱很多障碍和违缘。自己如果有这个法缘,也可以去观修。

“弱者力强壮”:在世间还有很多软弱无力、无能者,身体和能力很弱,在世间中成为弱势群体。有些人虽然不是权力上面的弱势群体(权力可能很高、很有能力等等),但是身体很弱。还有些人虽然身体好,但在整个世间中没什么力量,是真正的弱势群体。不管是身体方面的弱,还是能力方面或其他方面的弱,愿一切的软弱者都能够具足威力、身体强壮,在社会、在整个人间中不会成为软弱者。

“心思互饶益”:大恩上师解释,强壮者方方面面很强,比如很有权利或者力量,也愿他们不要把这些强壮用在伤害众生上,应该经常想到去饶益对方。或者说,有情和有情之间,相互之间不要产生害心或嗔恨心等等,而产生慈爱为基础的饶益之心。也愿我们的善根从这方面去作回向,因为世间中互相不饶益的状态很多。

我们作为修行者,虽然在修行佛法,但我们是否时时刻刻都在想饶益所看到的一切有情?是否想到经常饶益对方呢?是否想到饶益身边的某个人,饶益欺负我们、伤害我们的人,饶益所谓的旁生呢?真正观待自心,我们还做得很差。

一方面我们自己需要得到上师诸佛的加持、佛法的帮助,一方面因为我们看到互相饶益的利益、互相不饶益的过患,所以现在作回向时,也回向“愿任何有情对其他众生都产生饶益的心,而不是产生欺负、伤害心态”。下面再进一步观察:

愿诸营商贾,处处皆安乐,

所求一切利,无劳悉成办!

这里主要是回向生意人、商人。

字面意思:愿一切做生意的人,处处都能够得到安乐,所求的一切利益“无劳”——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得到成办。

佛陀开许的正命养活的职业中,做生意(商人经商)算是一种正业。当然,虽然做生意本身是佛陀开许的一个正确营生手段,但是很多人在经商过程中可能加入很多罪业,这个另当别论。不管怎样,佛陀也开许修行者或者世间人通过正当的方式盈利,比如低价进货,然后提高价格卖出去,这方面其实是允许的。所以颂词中愿做生意的人能够得到安乐。

为什么这样回向呢?在我们以前的想法中,好像只要做生意的人,都是很富裕、安乐的,其实并不是这样。在所有的生意人中,也只有一部分人能够比较轻松地赚钱,因为在人脉、资源方面,他都处于比较有利的状态,所以赚钱很容易。但有些人不是这样,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条件。

在做生意的人中,有些人很辛苦,如平时说的小本买卖、小本经营,利润很微薄。有些人还要和其他势力强大、财力强大的财团竞争,处于非常不利的状态,所以赚钱就非常不容易。有些人虽然投资很多,想要赚钱,但是投资失败的也非常多,投资失败之后觉得没办法生存因而自杀的也有。有些人借债经商,借了很多钱,还不起的时候就选择自杀。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很多富翁一夜之间血本无归,然后没办法,就跳楼、卧轨,像这样自杀的富翁也不少,08年金融危机时出现很多这样的例子。

不管怎样,很多做生意的人其实是很辛苦的。有些做小生意的人,很早就要起来开始经营、张罗,很晚才睡觉,但是挣到的钱非常少。街边卖水果的小贩、挑着担子到处吆喝的,这些都是经商的人,他们有时会受到很多歧视、受到欺负、干扰,比如“这个地方不准卖、不能摆摊”,有时车被没收,有时东西被没收、人被殴打,这种情况也很多。这些情况都会产生痛苦,但没有一个人会愿意感受痛苦。

商人在经商的过程中,身心都会感受很多的痛苦,所以现在我们要真心诚意地回向,愿一切“营商贾”(做生意的人、商人)“处处皆安乐”,在做生意的过程中,不论何时何地都很安乐,没有任何身心的痛苦,所求的一切利润、利益“无劳”(很容易)就可以成办,可以很轻松地赚钱,能够得到他心中想要的利润。我们如是诚心诚意地回向,愿一切做生意的人能够如是获益。

真正来讲,不管是大公司的人还是做小生意的人,其实各自都有各自的痛苦。一方面小商小贩很羡慕这些大财团的老板,但是大财团的老板有他的苦衷,他要面临很大的竞争,也有很多的压力。不管怎样,愿一切的、大大小小的生意人,都能够“无劳”成就一切的利益。

下面回向:

愿诸航行者,成办意所愿,

安抵河海岸,亲友共欢聚!

字面意思:愿一切在江河湖海中航行的有情,成办意中的所愿,最终安然抵达河岸和海岸,和亲友欢聚一堂。

航行在大海、湖泊、江河当中的很多人,都是为了各自的各种利益奔忙。有些人跑远洋、跑河运或摆渡等等,这是从船家本身进行安立;还有些是从乘客来安立,有很多人坐船从此处到彼处。

在水面航行不像踩在陆地上,一般人踩在陆地上会觉得心中比较踏实,只要船一出去之后,有情的心中就不是很踏实(除了有些特别喜欢水的人之外)。尤其是大海上的波涛有时候很吓人,在船上看不到岸,再加上遇到风浪站立不住时,担心船会不会翻等等,这种情况下大家都很恐怖。从历史上到现在,包括在讲颂词的当下,都可能有很多翻船的事故,因此很多人没办法抵达目的地或岸边。大到像泰坦尼克号巨型游轮的沉没,小到独木舟的沉没,很多人死在水里面,没办法“安抵河海岸、亲友共欢聚”。

以前很多打渔的渔民一出海,家人就特别担心,“今天又出海了,会不会遇到暴风啊?”尤其以前没有天气预报,只能凭自己的经验,“今天看起来天空没有云彩,还可以”,觉得今天是好天,但出去之后马上变天。一变天,马上就吹大风;一吹暴风,马上船翻了,回不来的人非常多。现在虽然有很好的导航设备和预报,但是不可逆转的天气或者其他很多因素也没办法预测,所以很多人没办法“安抵河海岸”。

还有一些偷渡的人,或其他的有各种目的的人,没办法回来的有很多。他自己在翻船的一刹那,落在水中的时候也很恐怖,家人也非常担心。

菩萨看到这一点就回向,或者教导我们回向。把我们现在有的善根,回向正在大海中、湖泊中、大江大河当中航行的一切有情,都能够很顺利地成办“意所愿”,“安抵河海岸,亲友共欢聚”。当然这里并不是鼓励打渔的顺利杀生,对此菩萨绝对不会回向,只是回向他们顺利成办有利益的事情,愿他们远离一切邪命,都能够安然地回家和亲友团聚。

下面还会提到,回向时我们当然也会有一些其他的想法,比如“回向时到底会不会产生什么副作用啊?”但不管怎么样,其实我们不需要去担心这些。我们现在回向的只是愿众生获得安乐,只是愿他们获得远离痛苦的状态,以此训练自己慈悲的心、善良的心,或者通过这样的回向愿众生获得安乐,这就足够了。

这一堂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1、关于食物的四种分类,详见《阿毗达磨俱舍论颂讲记》(世亲论师造颂;索达吉堪布讲译)的“第三品 分别世间”,以下仅摘录部分内容:

有情依靠四食于世间存住,其中段食在欲界中是以香、味、触三处为自性,而色处并非是段食自性,因其不利于自根以及解脱的缘故。触食、思食与识食均属有漏,于三界之中具足。…何为段食呢?也即依靠鼻、舌、身三根,一口一口来享用而称为段食,其本体即香、味、触三处之自性。这里所谓的“一口一口”与平时所说的有些不同,比如厕所中不净物的微尘接触鼻根,此时鼻根一口一口地把它吞下去了,然后觉得“好臭”,身根与舌根也是如此,均是接触到微尘之后才会有触的感觉或者品尝到味道,这些接触都是有阶段性的,因此称之为段食。…前面已经讲了段食,那么其他三种食的本体是什么呢?心与心所的不断延续即称为触食。十二缘起中讲到,根、境、识三者的聚合叫做触,也有论师认为,根境识聚合之外有一个单独的心所称为触,众生存留于世间,必定有心与心所的延续,如果这个已经中断,众生也就不会存留于世。思食实际是一种作意,比如作意善事、恶事,以此开始造业,这样即生造业成为后世之因,也就是说,今生的思维可以成为产生后世的因,或者今世思维善,思维恶,以此为因,后世仍继续思维善,思维恶。识食也即十二缘起中讲到的识,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灵魂”,灵魂入胎时有一种意识,如果没有这种意识,仅仅依靠父母不净种子的聚集不能形成众生。


思考题

1021、世间上有哪些无衣者、饥渴者、绝望者?你会怎么样帮助他们?请从两个方面阐述。

答:通过新闻媒体,我们可见到世界各地都有市街头寒风中瑟瑟发抖的乞丐,饥饿的非洲灾民,旱灾区干渴求水的儿童。南非等偏僻地方的众生,身上只穿一些树皮,或者一家人只有一两件衣服,包括藏区,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还有那些心灰意冷的绝望者,感情上受到重大打击,从此一蹶不振;或者得了癌症,觉得一切都完蛋了;或者投资金融、证券、保险等行业,骤然一落千丈,从亿万富翁变得身无分文…

对于这些可怜众生,一方面应该发愿回向,愿裸露缺衣者能得到衣服;饥饿者能及时获得足够的食品,干渴者能随欲得到净水与各种美味饮料;失意绝望者能精神振作,意志坚定而永不颓丧。另一方面,自己有条件、有能力的话,多余的衣服、饮食应该布施给他们,对于绝望者也应开导他们。

1022、遇到被疾病困扰的有情时,你打算如何帮他们解除痛苦?

答:一个人生病是杀生的报应,治疗的方法唯一是需要忏悔。同时,我们应竭力回向,愿正在痛苦中挣扎的众生,依靠药师佛、阿弥陀佛及观音菩萨的加持,病苦早日消失无踪。一方面要这样发愿,另一方面,假如你懂得一些医术,也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用来利益众生。

1023、对于胆怯者、束缚者、软弱者,应该怎么样回向善根?

答:愿胆怯者无所恐惧,天不怕、地不怕,有一种英勇无畏的气概。

愿被捆缚者从缠缚中解脱出来,得到自在与安乐。

愿软弱者身心强壮,能坚强面对各种逆境,任何违缘也无法摧毁,同时心地善良,恒时怀有相互饶益的爱心,以慈悲心爱护所有的众生,与他人没有冲突矛盾,非常和谐。

1024、每个凡夫人都有不同的目标,这在菩萨眼里怎么看待?我们对此应如何发愿?

答:就像我们看到一个蚁穴时,成千上万的蚂蚁把这儿的东西搬过来、那儿的东西搬过去,这些行为真的没有什么意义。同样,菩萨看我们也是如此,这里修一个房子、那里做一点事情,每天都转来转去,也跟蚂蚁的生活没什么差别。但对这些众生而言,他们觉得自己的事情最有意义,所以我们应该发愿:暂时愿他们心想事成。

1025、经商牟利的商人、行旅在外的旅人有什么苦楚?对此应当如何回向?

答:很多商人的欲望非常非常大,在欲望不断涌现的过程中,经商很容易连本带利赔进去,最终有破产的危险性。所以应该回向:愿所有恐慌不安、没有安全感的商人们,平安快乐,经商顺利,所求的一切利益能不费吹灰之力得到。

很多旅人过海、过河时不安全,中途遭遇鲸鱼、巨浪、狂风暴雨等危害。应该回向:愿空中海上的航行者都如愿以偿,平安抵达对岸,与亲友欢聚一堂。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