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辅导 > 前行广释 > 正文

《前行广释》第59课辅导及思考题

本文作者: 发布时间:2021/11/17 18:25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来辅导《前行引导文》。

《前行引导文》是引导我们的心证悟实相的殊胜的窍诀方便,为了让我们的心逐渐成熟,安排的修行也是由浅至深的方式。所谓的由浅至深是逐渐地把我们的心从完完全全的世俗心,到比较接近世俗的思维状态的解脱的心,再逐渐过渡到利他的心、和实相相应的空性智慧的心。刚开始的这些修法都是以分别心来缘我们现在所执著的法,再逐渐认识到耽著的轮回法的过患,然后就趋向于解脱的思维等等。

每个众生的心的本性叫做如来藏,心识或者心的执著是属于有法,如来藏的本性是空性和光明无二无别,这是属于它的法性。怎么样让分别心、分别识安住于法性当中呢?必须次第地修行,次第地引导我们的心趋向于如来藏。一下子从凡夫心到如来藏可能跳跃性太大了,没办法一步到位,所以要次第地引导,很多修行都是有次第的一种引导。

此处也是首先以共同加行、再通过不共的加行、最后还有一个正行(大圆满等)来引导我们的心。通过这样的方便我们的心就逐渐地靠近实相。虽然在分别心占主导的阶段,还不是真正的圣智,但是每一步的修行都是靠近圣智的。因此每一步都是引导我们的心从固有的习气、固有的分别、固有的实执、固有的无明当中逐渐地分离出去。我们的心就会逐渐地还原到本来空性和光明的状态。

所有佛法的修行都是这样一种体性,我们修行是在心上去修,观修是心上去观,改变是在心上去改变。身和语是作为辅助,主要还是调整我们的心,因为所有的这些证悟都是在心上面如是呈现的,一切的轮回也是在我们的心上面呈现的。如果在凡夫的状态,就是凡夫心显现的轮回状态;修行之后在修道的阶段,也会通过修行相应一种道位的状态;到了果位的时候,也有通过证悟智慧的心呈现果位的状态。所以我们现在要逐渐通过这些法的引导,让心安住于它本来如是的状态当中。

在共同加行当中现在我们要学习的是第四个——因果不虚的引导。因果不虚的引导和第三个引导之间有一种关联,因为轮回过患讲到了整个六道轮回种种的痛苦和过患,分了善趣和恶趣。善趣暂时来讲也有安乐,但是从轮回中流转的侧面来讲,当然都是过患,因为所谓的安乐也是暂时性的。

既然讲到善趣和恶趣,进一步地跟随六道的果,要讲解导致六道的因是什么?在科判当中讲了因果不虚的引导,当中就有了善业和恶业两种因和导致的两种果。当然导致的两种果是在六道的善趣和恶趣当中去呈现的。因就是所造的业,就是一种行为的意思,好的行为就叫善业,不好的行为就叫恶业,当然行为也有心上面的行为、语言上面的行为和身体上面的行为。

这个行为是广义的行为,平时我们在提的时候都是理解成身体上面的行为,语言是一种表达方式、也是一种行为,还有我们的起心动念是心上面的一种行为。所谓的业分为身、口、意三种,就是身体的行为、语言的行为和心的行为,它有善和恶两方面,所以叫善业和恶业。善业和恶业的力量成熟之后,善业会导致善果,恶业导致痛苦的恶果。这就是第四个引导和第三个引导之间的关联,我们在学的时候也应该有这样关联性的认知。二者之间肯定是有关联的,前面讲到了三善趣和三恶趣,导致三善趣和三恶趣的轮回因就是业果中的业。我们在共同加行当中讲的业果和在其它地方讲的因果、业果之间有点差别,这个差别在于范围的宽窄。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整个佛法都是安立在因果的基础上的,所以我们的修行其实都是在因和果上面去做学习,见修行果都是建立在因果观上面。所以说因果之间有很多安立的方法,在这里共同加行当中安立的业果和后面我们安立的因果、业果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最究竟来讲佛陀的智慧、证悟是一种果。既然是佛果,当然就有佛因,佛因是什么呢?佛因就是菩萨道。因为有了菩萨道这种善业的因,就有了佛的果。这个也是一种因果。如果我们在凡夫的时候发菩提心,有了这样一种因,也会成就菩萨果位的果,这也是一种因果。如果我们现在通过中观的五大因、通过中观空性的见解来修行,有了这种因,就会有证悟空性的果。

虽然在实相当中并没有所谓的因果的自性,一切在胜义当中都是空性的,但是这种证悟空性本身、要证悟现前这种果,也必须观待它的因。即便要证悟无因无果的胜义,其实也要去观修或者说具足证悟这种无因无果胜义谛的因缘。如果你不具足这种因缘也证悟不了空性、证悟不了超越因果的胜义谛,从这个层面来讲也是因果了。

往生极乐世界的果也必须要观待往生极乐世界的因,这些也是因果;如果修了四厌世心,就会生出离心,这个也是一种因果;修了四无量心,修了自他平等,就会出生菩提心,它也是一种因果。所有佛法的修行,从现在开始乃至于有一种感应、有一些小的成就,都是因果;乃至最究竟的佛果,它也是因果。度化众生这个现象,也是观待了以前的所有为了利益众生所做的修行,这也是因果。

所以这个因果完完全全地贯穿于整个修行之道,乃至于修行成就之后的过程中。如果真实地认知因果和因缘法则,就是真实地认知了修行之道、知道了该取该舍的种种方面。

此处是放在共同加行中讲的因果不虚,所以单单从共同加行的场合来分析时,它的范围并不是那么广。因为讲因果不虚时,有很多小乘的因、小乘的果,大乘的因、大乘的果等等,很多解脱的因果其实也放在因果不虚当中。如果具足了这些因,一定有这种果,如果不具足这种因,就不会有这种果。

在讲共同加行中的因果时,肯定会穿插解脱的因果。但是就共同加行本身的意义上,主要还是承接前面六道轮回的过患来讲的。第三个引导讲轮回过患、第四个引导讲业果不虚,其实就是讲了导致前面善趣和恶趣的过患的因是什么?这里就讲了因果不虚。

这里因果不虚的层次,本身来讲不会很高,不会讲到像修空性、然后达到空性的证悟等等,但可能会牵涉到一些这方面的问题。这里所讲的业果不虚主要是说有漏的十善业和十恶业。有漏的十善业会出生三善趣。因为对于十善业道是圆满的修行、部分修行还是修行一点点,这方面有差别的话,会导致在善趣中的安乐、安乐的程度及安乐时间的长短,有这样的关系。

如果造了十不善业就会堕恶趣。所造的十不善业也分轻重,上品的十恶业堕地狱、中品的堕饿鬼、下品的就堕旁生等等有不同的安立。此处的业果不虚主要是从这个方面讲的。学完因果不虚之后,我们会了知如果做了十善业,一定会导致善趣的安乐,这是因果不虚的一种体现。在这个状态下要取舍。因为我们要修行大空性、要成佛、要成就菩萨,一个前提必须要得到善趣的人身。虽然善趣也有很多过患(学习第三个引导时已经了知)。但是有过患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它可以作为修道所依,这个肯定是绕不开的。修道不可能说既不用善趣身份修,也不用恶趣身份修,那用什么身份修?对一个凡夫人来讲,你不是善趣就是恶趣。所以如果要修道,那肯定是选择善趣,暂时来讲必须要取舍十业道,也就是说十善方面要修、十恶业方面必须要断除。而且断除的程度直接关系到修行之所依的质量,这之间也是有因果关系的。得到善趣不是目标,只是获得修道的所依,生生世世得善趣才能更好地修道。所以当观修完这四个加行之后,尤其是把轮回过患和业因果观察完之后,就会知道如果只是以轮回的心态来修十善业道,只能得到善趣的安乐。

但即便得到善趣安乐又怎么样?在第三品中学了,即便得到了天人、阿修罗或者人道的善趣,还是痛苦的、有过患的,所以要修善。以什么样的心来修善?以出离轮回的、不耽著善趣的心态来修善,这个善法就变成了随解脱分的善根,不再是随福德分了。

十善业道是一直要修的,只不过在修的时候,通过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见解摄持来修。因缘的不同也会导致果的产生不同。比如说是以轮回的心态来修,那就可以通过轮回的十善业道获得善趣的安乐,这在三士道中叫做下士道;如果以出离心、自己解脱的心来修,这个十善业就变成了小乘共同的解脱的因了;如果以菩提心摄持来修,这种十善业道就会变成成就菩萨或者佛果的因;如果以空性摄持来修,那么这个善法就变成很快成就佛果的因(直接成就证悟,断除烦恼障、所知障);如果以密宗的见解摄持来修、直接相应于实相,那就更快更迅速了。

所以说善法任何时间都要修,只不过是以什么样的见解摄持来修(即便是后面修空性了)。有些人误解了善法,一看到修善法就觉得是执著,修佛法不能执著。是一个凡夫肯定有执著,关键是怎么样去使用这种执著才正确。我们可以用出离心摄持,让善法变成解脱的因缘;可以用菩提心摄持,变成成佛的因;可以用空性、用大光明的见解、用等净无二的正见摄持去做这些善法,这些善法都会引导自己的心趋向总的证悟。

如果说一切善法都不能执著,一切都不能修不能执著,那我们就会中断对世俗善法的修行,而胜义谛又修不上去,最关键的是这种认知是错误的。有些人认为修佛法成佛不能够执著善法,这种知见本身是一个大错误。不是说有这个认知之后损失了多少善法(确实是损失了很多善法),最关键的是这个知见错了。真正佛法的修持不是单纯的做世间的取舍,或者单纯的不要做世间的善法来取舍、只是安住胜义谛,这些都不是符合于我们凡夫人能够真实悟入实相的正确方法,这是一种错误。

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大车疏》当中讲业因果这部分时,也是狠狠地批评了认为修究竟胜义谛不需要善业、不需要因果的观点。所以善法是一定要修的,关键是以什么样的心态摄持去修,如果有了光明或者三轮体空的正见,安住在这样空性的正见也不妨碍修持善法,而且可以修的非常善巧,这方面一定要了解。

所以作为共同加行的这部分的因果不虚,和整个菩萨道或整个成佛之道的因果不虚都有深和浅的认知——场合不同、解读也不一样。对我们而言,要深刻地去了悟因果,佛法中是以因果作为基础的。以因果观、因果法则规律贯穿整个修行,这个必须要产生定解。如果这个产生定解了,那第四个引导的最后,米拉日巴尊者对他的弟子讲的那些话,我们就可以完全理解了。这一点很重要!很重要!

此处讲的就是第四个引导——因果不虚,让我们善和恶的取舍一定要做。修了善法一定可以得到善趣的安乐。虽然这种安乐是相应轮回的安乐,究竟来讲是有过患的,但当我们还在轮回中流转时,这种安乐的所依也是必须要拥有的。所以此处就要学习因果不虚的引导。

附带讲一下,按照其它的一些引导当中,因果不虚总的法则大概有三种或者四种。有的地方讲三种,第一个是未做不遇。所有的因果都是这样,如果没有做,一定不会遇到。不管是善还是恶、不管是解脱与否、不管是解脱的因果还是轮回的因果,总的法则一定是周遍的,就是未做不遇。如果没有做这种业,就不会遇到它的果。

比如说没有做杀生的业,就不会遇到因为杀生而导致的痛苦的果;反过来讲,如果没有做善业也不会遇到因为做善业而成熟的安乐的果;如果没有做轮回的业,或者没有做堕恶趣的业,就不会遇到去恶趣的果;如果没有做往生极乐世界的业,也不会遇到往生极乐世界的果;如果没有做菩提心和六度摄持的菩萨的因和业,那也不会遇到菩萨的果。未做不遇,一定是这样的。善法是未做不遇、恶业也是未做不遇,如果没有做,一定不会遇。

第二个法则是已做不失。如果这个业已经做了,一定不会虚耗。平常在讲因果不虚时,侧重理解“已做不失”这个方面比较多一点。就是已经做了,就一定不会虚耗、一定会成熟。如果已经做了堕恶趣的业,那已做就不会失、也不会空耗;如果做了善法,已做了也不会空耗;如果是做了往生极乐世界的业,已做不失;如果是做了成佛的业,已做也不失。已做了,就是不失的。

未做不遇,已做不失,这两个是最关键的!对于树立因果正见非常重要。平常要把它当做口头禅来念,经常放在心中去想。不管是善的还是恶的,不管是轮回的还是解脱的,业都是这样,未做一定不遇,已做一定不失。

第三个是业因果的一种特性,业是辗转增上的。善业做了之后,它的法性力就是辗转增上。恶业做了之后,也是辗转增上。做了很小的,好像看起来不起眼的恶业,但是它每天都自动在增长。这方面是从业自然运行的状态来说的。

但我们会想,既然是已做不失,未做不遇,那忏悔还有什么用呢?反正它就是已做不失的。这里所讲的已做不失,是指在自然状态下,如果没有在这个过程当中,刻意给它业因果的因缘,它自己运作的轨迹,一定是这样不会空耗的,已做不失的。

但是如果在这个过程当中,比如做了善业后悔了,后悔就是让善业消耗的因,它遇到违缘了,正常运行的轨道被打乱,之后就不会按照最早设定的那种程序运作了,因为中间加了其它因素,就会被这股因素影响,朝着被影响的方向重新发展,开始变轨,变轨之后就不一定是按照当初的那种程序运作了。

恶业也是一样的。造了恶业之后,它自然运行的轨道,一定是朝着恶趣痛苦方面发展的。但是中间忏悔的力量加进来了,忏悔的力量也是一种因,这个因和以前恶业的因混在一起,它的力量就会把以前的恶业压制,或者消除一部分。这个运行的轨迹就会随着新加进来的这股力量,被它所影响,朝着另外一个方面发展,也就是说,本来要受痛苦的因,被新加入的善业(而且有可能力量很大,比如说金刚萨埵的一些忏罪等等),被这个力量很大的因素影响,就不会按照以前的方式去成熟。

这也是一种因果不虚。什么原因呢?因为这种新加进来的因素,也是一种因,它改变了以前的运行模式和轨迹,这其实也是一种因果不虚。只要这种因还没有成熟之前,它都可以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因为业本身是无自性的,它是可以被改变的。如果我们给它很多因缘,它就会朝着给它因缘的方向去改变。

我们不知道无始以来相续当中存留了多少恶业的种子,但是这都不要紧,这时我们还有自由,就会拼命给它因缘,让它改变。这改变就是不断闻思修、观业果。罪业本空,不断地通过金刚萨埵,通过菩提心来忏悔它。改变它的因缘越强盛,它就越没有力量。忏悔的因缘很强大时,完完全全就改变它了,或者让它不成熟,或者把它连根拔除。

这和业果不虚没有矛盾,因为这本身也是一种业。一个业还没有成熟之前,植入或者刻意加入另外一种因素,也是一种业。这种业加进去之后,当然,如果这个业力量太小,虽然加了,比如说忏罪,是在忏罪,在给罪业加入新的因素,但是这股力量太弱,还是没办法改变总的走势,还是按照成熟罪业的方面去发展的。

所以,如果我们给它的因缘不够大,它还是会成熟,但即便是这么一点点改变的因素加进去,这个业本身也会有一些改变。比如受苦的时间变短,本来受十年的苦,加进去之后,可能受了九年,这也是一种改变;或者本来很猛烈的苦,可能加进去之后,缓解一些。但是如果我们给它的因缘很强大,可以彻底扭转它。

所以不要认为不能扭转,一扭转一忏悔之后就违背了业果不虚,不能这样想。也不能想随随便便就忏悔一下,嘴上随便念几句“嗡班扎萨埵吽”,就觉得忏悔清净了,那也不一定,这个力量太弱了,改变不了它的走势。如果要改变这个业因果的走势,必须要强大的力量。比如布施和供佛的善根很强大,一般的罪业要让它改变也不容易,但是强烈的嗔恨心就可以让它的轨道改变,或者强大的后悔心:哎,我不该做这个善法……,有很强大的后悔心就会改变它。一般的烦恼可能会影响它,但是不能改变它。

可以改变本身也是因果的一个特性,它是可以被改变的。我们造善业之后,也不能说,反正造了善业,万事大吉了,可以天天睡懒觉,天天放松了,不是这样的。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就会突然产生一个邪知邪见,觉得因果可能不存在,可能我不应该投入这么多精力去行善法,后悔了。后悔的心会让善业的轨迹有所改变。

造了恶业,我们也不必太过于沮丧,因为也可以被改变的。这时应该更积极地修持改变它的因缘。既然可以改,为什么不做呢?千万不要等到它已经成熟了之后去后悔。现在就提前在因还没有成熟之前,做一些忏悔,这是非常积极向上的,因为是改变自己命运的事情。

现在很多人就是积极向上的、很阳光的心态,在现在的社会也是普遍受赞扬的。说这个人的心态很阳光,或者这个社会风气很阳光向上,很正能量,我们都会赞叹。那么就在改变命运上面,如果我们努力忏悔,做很多改变命运的事情,也是很积极的,因为我们并没有坐以待毙,并没有等到业果成熟的时候再哇哇大哭,怨天尤人,而是在业果还没有成熟之前,投入很多的时间精力改变它,这就是非常正确的心态。

业果不虚内容很深,前面讲几句也不一定讲得完。但是有些比较重要的观念,在学因果不虚时还是应该要了解,因为业果不虚有深有浅。在现在这个引导当中,主要是作为一种共同加行的场合。所以会发现后面讲到的这些:阿罗汉也受报,菩萨也受报,佛陀也受报等等,这方面内容完全是按照业果本身的规律来讲的,没有按照大乘的和其它了义的思想来讲。如果按照大乘的思想,可能讲法就不一样了。不是双重标准,而是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必要。

因为我们现在还在学加行,还在引发出离心的阶段,所以一定要把因果本身的能力讲清楚,让我们引起高度的重视,非常重视因果的取舍。刚开始的时候必须要非常执著因果,若刚开始对因果都不执著,那后面的修行很容易失败,刚开始的时候对因果非常重视,修行的第一步就成功了。因为相合于这种场合的缘故,这里讲的教言和公案等,都是配合这个场合当中讲的业因果的教义进行安立的。

取舍善恶因果依教行,行为依照九乘次第上,

真知灼见于何皆不贪,无等上师足下我敬礼。

“取舍善恶因果依教行”,首先是顶礼上师的顶礼句,主要是对上师功德的赞叹。上师在度化众生时所示现的,是对善恶因果的取舍非常慎重,对于善必须要取,对于恶必须要舍。

但是,诸佛菩萨自然而然地不需要每天提起正知正念:这个恶业不能做,这个善法一定要做。他已经非常自在地安住在业果当中。如果是菩萨,则还没有完全从因果中超离,还没有完全安住在究竟实相的如来藏当中,所以在出定位之后,自然而然还会受到业果的支配,但是因为菩萨证悟法性力量的缘故,不会造恶业,只会自然地去修持善法,菩萨是会这样的。

如果菩萨在度化众生的时候,要引导他的弟子趋向于解脱,并且对因果产生正见的话,显现上,作为上师、善知识,行为上会很重视对善恶因果的取舍,嘴里说的也是引导大家对善恶因果的取舍。甚至有的时候,像法王如意宝在引导弟子时曾说:“我在年轻的时候造过很重的罪业。我在和其他僧人辩论时,好像对世亲菩萨说了一些不太恭敬的语言,这个罪业很重。”他经常在僧众面前忏悔,然后请僧众念金刚萨埵等等,这就是通过他们的语言,对业果的重视。之后弟子们也会非常小心谨慎。法王如意宝这样大的智者,在辩论的时候,在平时,都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那我们更不用说了。所以,菩萨就会以这种必要的缘故,说善恶取舍,从行为、语言上面,都会表现得非常非常谨慎。

“依教行”就是依教奉行,也是因果的一种。依教是因,依教奉行之后得到的利益是果。显现上,尊者在依止上师的时候非常善巧。正因为他在依止上师时,因方面做得好,所以果就是证悟、得到上师的加持等,这方面会自然而然得到。

“行为依照九乘次第上”,尊者外在的行为上,表现出按照九乘的次第。“九乘次第”是宁玛派不共的修行次第。最初有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这些是因)。显宗方面,小乘有:声闻、缘觉;大乘有:菩萨乘。所以他们的行为也是按照,小乘的外面受持别解脱戒律;菩萨的话,外面受持很调柔的利益众生的行为,这是外三层。还有事部、行部、瑜伽部,或者说玛哈、阿努、阿底等。从这个方面来讲,是按照九乘的次第逐渐增上,所以他的行为非常清净。

“真知灼见于何皆不贪”,他在表面的行为上非常如理如法行持的同时,内心安住在一切万法的本性当中。行为上面在取舍因果,内心安住在一切无自性、无执的状态当中。所以是“真知灼见于何皆不贪”。

“无等上师足下我敬礼”,在这样善巧、无与伦比的上师足下,我恭恭敬敬地顶礼。这位上师,在显现引导众生的过程中,他外在的行为与见解非常如理如法,而内心安住在一切万法的空性当中,没有丝毫的贪执,这是非常稀有的行为。

当我们顶礼的时候,其实已经将其列为我们的榜样了。我们也应该依照上师们示现的方法去修行,因为这是为我们而示现的,是正确的修行方式。所以我们也应该取舍善恶因果;应该依教奉行;行为应该依照九乘次第上;应该在做外在身、语、意修行时,内心尽量安住空性等,这就是真正的觉悟之道、修行之道。在无与伦比的上师足下,我顶礼,我也随学。

丙四(因果不虚)分三:一、所断之不善业;二、应行之善业;三、一切业的自性。

这里面有三个内容,第一个是要断的。因为要取舍,什么是要舍的?什么是要断的?当然是不善业。不善业在任何时候,都是要断除的。第二个善业是应行的、要取的。应行的善业,主要是十善和十不善。第三就是一切为业之自性。所有凡夫人的种种苦乐也好,菩萨们的种种示现也好,都是业的自性,都是因为各式各样的业,而导致各式各样苦乐的表现。

众生以各自所积累的善恶之业为因,而转生到轮回的善趣恶趣当中。

这一段是总说,也是连接文(连接第三个引导的)。“众生以各自所积累的善恶之业为因”指在这一品中要讲到的善恶因果。依靠这个原因“转生到轮回的善趣恶趣”是指上一品中讲到的轮回过患。轮回分为善趣、恶趣。在第三品中讲到善趣、恶趣的显现,是由第四品中讲到的善恶业导致而形成。这就是它们之间的关联。

实际上,轮回是由业力所生、由业果所成,上升善趣或下堕恶趣并没有其余作者,也不是由偶尔的因缘所生。

实际上,整个六道轮回都是由业力所生、由业果所成的。它们(业因、业果)都是业果的关系。

所以,不管是上升善趣还是下堕恶趣,没有其他的作者。什么叫其他作者呢?比如有些地方讲:大自在天、上帝或是造物主,有一个能力很大的天人、天神,他有生杀大权,他让你升天你就升天,他让你堕落你就堕落。所以,你的所作所为必须要取悦他,必须要通过每天赞颂他,在他面前去做很多祭祀来取悦他。否则的话,他一发怒你就不知会怎样了。

在佛法中,上升善趣、下堕恶趣,没有这样一个作者之说,也不是由偶尔的因缘所摄。什么叫偶尔的因缘?运气不好你就堕恶趣,运气好你就升善趣,并没有偶尔的因缘,全都是自作自受。也就说,主动权完全掌握在每一个众生自己的手里。怎么样上升?你现在也可以去修上升的因缘。你下堕也是因为自己没有好好地取舍。在佛法当中,没有偶尔的、无因的运气。

而现在很多人把它完全归究到运气,会说:我运气不好;我生不逢时;如果生在什么时代,我就肯定可以大展宏图等等。有的时候,他就会怪运气;还有些人会把自己的上升下堕,全部寄托在一个所谓的天神、造物主身上。他没有想到其实这一切都是业导致的,业是自己直接可以做取舍的。现在我们的苦乐,是因为前世的业导致,我们没办法回到过去做改变了。

但是现在我们可以做正确的选择,做正确的取舍来自主自己的命运。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上,我们是上升还是下堕,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上;是轮回还是解脱,也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上;是快速解脱还是缓慢解脱,还是掌握在我们手上。

主动权在我们这儿,对我们来讲,这是重大利好消息。如果我们知道了规律,也了知了方法(很幸运的是,这个方法佛陀告诉我们了。在因地的时候,大慈大悲的佛陀修行成功了,有悲心有智慧地告诉我们改造之道。甚至上师、善知识也在给我们不断地讲),我们就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不断地去运作、改造。像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掌握。

当然要改变我们的行为,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的。随便做一点闻思,随便做一点修行,随便念一点咒语就说要解脱,并没有这么简单,但也没那么困难。只要我们去做,把方法掌握了,还是比较容易的。越趋入实相的修行,越容易成功。所以我们越往后学,越能够深入解脱之道。

讲这些主要是为了打破我们的邪见与无明。因为我们不知道轮回是怎么形成的,通过引导的方式我们了知:轮回不是造物主,也不是运气的问题,主要是业。业是我们自己形成的,所以我们现在完全可以做改变。

为此,我们务必随时随地观察善不善的因果规律,悉心毕力止恶行善。

所以,我们应该随时随地地观察善不善的业果规律。在刚学习的时候,完全对因果不虚,要产生一个最深的定解。如果我们对于因果不虚产生的定解越深,我们的动力就越强劲。很多苦行我们都愿意去做,也做得到。米勒日巴尊者也说:如果你们对业果不虚产生定解的话,像我这样的苦行每个人都做得到。其实反过来来解读尊者这句话,我们现在没有那么精进,还是因为对因果不虚的认识不够。

这方面进一步突显了我们来学习因果不虚,要从内心当中对因果不虚产生定解的重大必要性。有太大必要性了!所以,我们完全不需要在任何人的鞭策、责骂中修善法。如果我们在别人的鞭策下动一动、修一修;或者上师这段时间不说,我们就懈怠下去了,这是不行的,我们的自主能力太差了。

如果真正能够从内心当中,完全对因果规律产生定解,没人劝你,你也要修;没有吃苦头,你也要修;生活在很好的环境中,你也要修。虽然现在生活好,那又怎么样?还没有解脱呢。

不管你现在的生活是好还是不好,是安乐还是痛苦,无论如何都要修行。要解脱轮回,要取舍因果的心态是不变的。这就是对于因果规律,完全产生定解后的必然体现。如果没有这个体现,就说明我们可能对业因果规律的了知还不够。所以,导致我们没有强劲的动力去取舍,或者说为了解脱去取舍因果。

这一方面是连接本品的总说,一方面是连接前面第三个引导的连接文。下面讲第一个科判。

丁一(所断之不善业)分三:一、身恶业;二、语恶业;三、意恶业;四、十不善业之果。

首先讲所断,要断除不善业,分了四个问题:身、语、意,身三、语四、意三,加起来是十种不善业;后面讲到了十不善业的果。所讲的业果,前面三个科判是业(因),第四个科判是果。因、果集中在一起讲,很直观,短时间内就可以了知它们的关系,引发内心的认知。

戊一(身恶业)分三:一、杀生;二、不与取;三、邪淫。

这属于身体方面的业,身体方面的业难道就只是这三种吗?十业道是从比较主要的方面归摄的,所有的戒律都归摄到十业道当中。所有比较主要的恶业归摄在十不善;比较主要的善业归摄在十善业。这里侧重于主要的方面。

身恶业分了三个问题,首先讲杀生。十不善中杀生的罪业,必须要学习。有些道友学着学着就不敢学了,为什么呢?因为看到这里面太恐怖了,干脆掩耳盗铃,就说“我不听”。不听就觉得心稍微安定一点儿,越听越害怕、越恐怖、越着急,他就干脆不听了,好像没这回事儿一样,这就非常不明智。

听得害怕其实是个好事儿。听了没什么感觉,就说明他内心的种姓可能还没有苏醒;听了有触动、有感觉,知道害怕是个好事情。所以不能因为怕了就干脆不学了,我不学不听,慢慢就忘掉了就当没事儿了。在今生当中,不听不学、慢慢忘记可能对现在的生活影响不大,还是过以前那种所谓的好生活,但是对后世来讲,伤害太大了。所以假装不知道或刻意忘掉,不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很消极!如同一个人病得很重却假装没病,也不去检查,一段时间里把病忘掉了可以安乐一阵。但如果病复发,就会更加严重。

所以要考虑整个轮回,今生很短暂而后世却很长,长到我们没办法想象。如果只有这一世也好办,本来也没事儿。但是有后世,而且很长,今生的恶业会连锁反应很长时间。不是今生造了个恶业就算了,它是一种连锁反应,时间非常久远,牵扯面非常广大。

现在学了之后,无论如何都要做一个了断。修行或者扭转我们的固有思想都是痛苦的,就像治疗疾病的过程也是痛苦的。医生要把你的病看好,把你的旧伤冶好,肯定要把你的伤疤揭开,做一个好的治疗。如果不把掩盖性的伤疤揭开,他看不到里面的病情,没办法给你做深度治疗。

同理,如果真的要解决问题,肯定是痛苦的。如果我们习惯于修善法也不一定痛苦。痛苦表现在哪方面?和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气对抗。无始以来,我们养成了一种凡夫烦恼造业的习气,现在要和它对抗,痛苦主要从这方面产生。有时候是观念的碰撞,有时候是扭转或者不做以前喜欢做的事情,这也是一种痛苦。因为已经习惯了,突然不让他做,或让他做相反的事,就很不适应而导致痛苦。但不管你适不适应、喜不喜欢,就像住院、看病一样,如果要让病好,你必须要接受治疗方案。

因此,我们要认知到,必须要做取舍。怕是好事儿,接着要进一步去改变,只要内心的观念一改变,其实没什么可怕的。

己一、杀生:

所谓的杀生,就是指针对某某人或某某旁生等对方,心中怀着想杀的动机而断绝他们的命根。

第一个身恶业是杀生,这是它的定义。所谓杀生就是针对某某人,且不单单是人,还有某某旁生(旁生的范围很大,只要是人以外的具有心识的有情,都可以称之为旁生。“旁生等”:“旁生”是指动物,乃至夏天的苍蝇、蚊子,家里面的蟑螂、老鼠,还有外面很多具有生命的都叫旁生。“等”是包括其它的,如饿鬼、天人等等。所杀的对境,有些我们能力所及,有些则超越我们的能力。比如想杀天人都杀不到,根本不知道他在哪,咋杀他?但他也是一个有情,所以杀生的范围就包括他。

有些大德讲,如果你没有办法发愿不杀一切众生,那就发愿:我不杀龙、天人、阿修罗、地狱有情、饿鬼,这样也可以。虽然不圆满,但是他发了愿之后,多多少少可以得到一些功德,也在内心种下一个不杀的习气,也是好事情。

前面说的是对境。“而且心中怀着想杀的动机”,这也很重要。如果是无意的,那就不一定。比如我想帮助它,但它在我的笨手笨脚之下就死了,这算不算真正的业道呢?不算。虽然它死了,但是没有想杀的动机不算。

一个是有想杀的动机,最后通过加行“断绝它的命根”,就是通过行为断绝了它的命根。比如用苍蝇拍拍死个苍蝇,用刀捅死一个人,或大喊一声把谁或某个有情吓死了。这些都是通过行为断绝了它们的命根,让它们死掉了,这叫杀生。

以上是讲杀生的本体,下面是杀生的类别、种类,主要是通过三种动机导致了杀生——通过贪、嗔、痴推动的。

(杀生也有多种类别,)诸如:将士奋战沙场击毙敌方,是在嗔心的推动下而杀生的;

首先是嗔心的推动下杀生,打的比喻是将士上沙场杀敌。将士上沙场杀敌,普遍来讲都是带着嗔心去杀的。出于保家卫国,或者战友、亲人被杀死了,所以我必须要上战场,都是带着嗔恨心。当然有些人是带着升官发财的心去,但是当看到敌方的时候,也产生了嗔恨心要置对方于死地,这就叫做“以嗔心的动机推动而杀生的”。

其他,比如家里面的老鼠把你惹毛了,你产生了嗔心,就追着打,最后怀着嗔心把它抓住烧或打死了,这是嗔心杀生;或者自己没有追着打,装个老鼠夹子,一下把它夹死了,这也是嗔心杀生;或是世间上两个人发生矛盾,从争吵上升为打斗,最后你用刀把他捅死了,这也是一种嗔心杀生。嗔心杀生的种类是很多。

贪图饱餐野兽肉、穿戴野兽皮而令其丧命,是由贪心的驱使而杀生的;

“贪心的驱使”,比如认为野兽肉好吃,或者去钓鱼是觉得鱼很美味,钓起来之后杀了吃它的肉,再或者说养鸡等等。为什么要养鸡呢?不是好心养它,比如这只鸡没人管我就养它,他养鸡是为了杀它,因为鸡好吃有营养。这些是贪图它的肉。

有些是贪图它的皮毛。有时候养羊或养其它的是因为它的皮毛,因为皮毛值钱,或者可以保暖,或者穿起来显得高贵等等。所以“穿戴野兽皮毛而令其丧命”是贪心驱使的杀生。现在很多养殖业其实都是这种原因,都是贪图钱财,贪心驱使而杀生的。

第三类是痴心的动机。

由于不明善恶因果或者像外道一样认为杀生是善业等,是受痴心的牵引而杀生的。

痴心牵引就是不明因果,有的人说我不懂、不知道它有过失。不懂就是痴心,通过痴心去杀还是有罪业的,不能说不知者无罪。不知者不怪,不知者无罪,这是指一般情况,在世间标准中可能这样。但是在业果规律当中,就划在了痴心。不了知去杀它,本身就带着罪业——自性罪。

痴心、不明因果去杀是一样的。不明因果其实也有杀的动机,和前面的无意是不一样的。无意之中没有杀它的动机,而不明因果是有杀它的心。

不明善恶因果或者像外道一样认为杀生是解脱的因,杀生可以导致善业。尤其是有些外道,认为杀一个异教徒或者高僧,他的功德尤其大。这就是以邪见、痴心杀生的。还有一些外道认为杀生祭祀神会赐福,据说现在尼泊尔已经废掉了这个习俗,前几年过个女神节都要杀很多牛,有一次杀了二十五万头牛。觉得杀得越多女神越高兴,就越能够赐福于他们,以此来祭祀。有时候会以杀人来祭祀。

这些都是把杀害众生当成解脱的因、安乐的因,通过愚痴心来杀生。以上讲了杀生的种类。

下面讲在杀业当中,最严重的杀业是什么。

其中尤为严重的是,杀父亲、杀母亲、杀罗汉,这三类杀业被称为无间业。

杀业中最重的是什么?最重的是无间罪当中的杀父、杀母、杀阿罗汉。五无间罪还包括破和合僧和出佛身血,这两个我们现在基本上造不了了,因为佛已经入灭,只有佛在世的时候才会有五无间罪中的破和合僧。现在在人间最容易犯的就是杀父杀母了,杀罗汉这个相对来讲困难一些,因为罗汉在世间当中本来不多。我们能碰到阿罗汉,再通过一些因缘把他杀掉,这些因缘就比较少,但仍然还是有的。

杀阿罗汉是很重的业,因为阿罗汉是无学道。佛是杀不死的,也不可能真实地通过把佛杀死去造无间罪,这个是造不了的,而阿罗汉虽然解脱了,但是他也许还有前世的残存的业,被杀死的业还没有完全清净掉。所以这个有可能,罗汉还是有被杀的情况。不是说所有罗汉都有可能被杀,有些罗汉杀业还没清净,有可能被杀。

杀父杀母一般来讲不太容易,但是自古以来中外都有很多杀父杀母的案例,现在信息发达,也可以看到很多杀父杀母的报道。有时候是因为家产;有时候因为要钱,父母没办法满自己的愿,把父母杀死;还有一些愚痴的,所谓对父母安乐死。

对父母安乐死也是有可能造无间罪的,这个我们要注意。直接生嗔心杀父杀母不太容易,相对来讲还是少的,但是表面的善心,认为父母生病很痛苦,或者已经是植物人状态了,为了大家的负担轻一点,也为了让父母少受点痛苦,干脆大家商量将他们安乐死算了。这时候,对境是父母,杀他的心也有,然后通过医生注射药物或拔掉呼吸管等等,这些都是加行,最后他断绝命根,那就是杀死了。这也是杀生,是因为愚痴心杀死的。这有可能造无间罪的,因为他的条件从发心开始等等,各方面都已经完备了,这是要注意的。

下面讲无间罪的果。

这种弥天大罪是在今生与来世之间不经过中阴而径直堕入无间地狱的因。

无间的意思,其中一个理解是死后不经中阴身,直接堕无间地狱,无间就是中间没有中阴身的间隔。平常来讲都是有间的,就是死了之后经过四十九天或者多少天过渡,堕地狱或者升天,中间有中阴身间隔。今生和来世之间不经过中阴,这叫无间。还有一个理解就是无间地狱不间断地感受痛苦也叫无间,我们可以大概这样去理解。

除了杀父、杀母、杀罗汉之外,还有杀比丘、杀见道者、杀修行者,罪业都非常大。众生最执著、最宝贵的就是生命,如果我们剥夺了别人的生命,或者其他有情的生命,罪业是非常重的,如果造过一定要励力忏悔。

现在我们当中有些人认为,只要自己没有亲自动手杀生,我就不会有造杀生的罪业。

这个是错误的观念,错误的认知。很多人认为只要自己没有动手杀生,就不会造杀生的罪业。

现在社会上很多人都不认为杀生有罪,只是认为杀人不行,或者不能杀野生动物,一级保护二级保护的濒危动物,杀了要入罪判刑的。但是杀鸡、杀鱼、钓鱼这些,基本上不会认为是罪业,中国是这样的,外国也是一样,很多人都不认为这是有罪业的。即便是这些认为杀生有罪的人当中,还有一部分认为只要我没有亲自动手,就不会造杀生的罪业,这也是必须要剔除的愚痴的观念。

但一般来说,无论层次高低、力量强弱我们每个人都无一例外,在脚下踩死细微含生的罪业根本数不清。

这方面有些不同的说法。脚下踩死细微含生的罪业,不管是“层次高低、力量强弱”,都有可能造,在走路的时候,脚下踩死很多含生,尤其是在热带地区,或者是在北方,夏天虫子比较多的时候。热带地区春、夏、秋、冬地上都有很多虫子在爬,或者很多细微的含生,在走路的时候很容易踩死,这个过程当中会导致很多的罪业。这是一种说法。

还有一种说法,如果是无意的,属于做而不积业。虽然把它踩死这个事情做了,但是不积累业,叫做而不积业。很多时候讲这个属于做而不积业:他虽然踩死了众生,但是不会积累罪业。这个地方如何理解呢?因为有些人认为没有亲自动手去杀生,也不认为脚下踩死这些含生是杀生,有可能在踩死的时候,是故意的,觉得这么小的众生踩死了也不算杀生。认为杀生是杀鸡、杀人、杀牛,有些人观念当中认为没有杀生就是没有杀人,或者没有杀一些大的旁生,小的这些他不认为是旁生,也不认为把它们杀死是杀生。有些人是这样一种观念。

还有一个观点,因为我们经常带着烦恼、贪欲心、嗔恨心,在这种心态下,或者不重视无所谓的心态下去踩死旁生,就会成为做而积的业。这些踩死旁生的罪业,也许有时候不大,但是如果踩死很多,慢慢累积也可以变成很重的罪业,这也是造杀生的机会。

一般来讲,不知道这里边有旁生,无意当中踩死的话,可能就是做而不积。但是每个人的心态不一样,有时候内心当中不管有没有旁生,踩下去再说,带着这种心态去踩,有可能有罪业。这方面还是要去分析的。此处在讲业因果的时候,华智仁波切没有按照《俱舍论》等做而不积的标准来讲解,就是告诉我们不要小看这个,虽然自己没有亲自杀生,但在无意当中踩死很多虫子也是会沾染罪业的。从单纯造杀生罪业的这个侧面来提醒我们注意,不要认为没有亲自动手就不叫杀生,千万不要这样想。然后把这个问题再进一步拓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今有些上师和僧人亲临施主家的时候,那些施主便宰杀家畜、烹调血肉供养他们。

华智仁波切在世的时候,这个情况比较普遍,比较突出,现在要好很多。华智仁波切是一个藏区的大德,当时的风俗不像现在,以前交通都是很闭塞的,要把大量的大米、蔬菜这些东西运进去,让大家素食很困难的。在这些高原上基本都和肉食有关,不像汉地由于气候的原因,寻找素食相对容易,以前肉食习惯的背景就是这样的。华智仁波切针对这个情况作了很多的批评。现在各种因缘成熟了,很多上师也在提倡素食,肉食的情况基本上越来越少了。

当今有些上师是真实的上师,有些只是有上师的名称而已。有些上师和僧人到施主家去念经,有时候去应供,这些施主就宰杀家畜、烹调血肉,给他们供养刚杀的牛羊等肉食。

这时,僧人们对残杀众生之举既没有一丝一毫的追悔之心,也无有一点一滴的恻隐之情,只是贪爱血肉的美味,开心地大吃大喝,这样一来,施主和福田将无任何差别地获得同等杀生罪业。

这是当时的情况,华智仁波切专门拿出来让大家引起重视。因为当时很多人认为这样没有过失,即便有过失,可能也不大。

对于施主来讲,他觉得供养上师和僧人是供养福田,他们可能有能力超度,我为他们杀应该问题不大,不但没有过失,而且还有供养的功德。或者觉得这个是风俗,如果上师、僧人到家里来超度,不以最好的东西供养他们,可能面子上挂不住,因为大家都这样做,你不这么做也不好,有可能是有一些被迫。或者有可能是认为,供养这些修行者应该问题不大吧。这种想法是带着愚痴的心态。

施主是这样想的:上师、僧人就是福田(福田就是所供养的对境)。福田可能这样想:反正我没有亲自动手,是施主杀的,如果有罪业可能是他来承担,我没有亲自动手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所以他们也开开心心地开始食用。对于杀生的施主和食肉的福田,他们都有各自的想法,都觉得自己没有过失。但是中间被杀的众生,没有人想到它很痛苦,没人想到被杀的旁生沦为这次超度法会或者什么上面的一个牺牲品。杀生的人没有对它产生追悔心、恻隐之心,食肉的也没有对这些所杀的众生生起悲心、一丝丝追悔之心等,都是在耽著血肉的美味,开心地开始大吃大喝。

这样的话,因为愚痴的缘故,福田认为我没有亲自杀应该没有问题,施主想反正我是为他们杀的。因为这种想法的缘故,“施主和福田将无任何差别地获得同等杀生的罪业”,其实就是在愚痴当中获得了杀生的罪业。虽然你没有亲自动手杀,但是内心当中是随喜的。(你知道他们在杀,众生被杀,杀完之后你还要享用新鲜的血肉等,其实是一种默许,默许就是内心随喜他这样做)。因此说虽然他没有亲自去动手,还是同等无差别地获得了杀生的罪业。这方面我们应该知道。

比如说有些道友没办法,到饭局上面,这些人要点杀,第一个你不要有随喜的心。你可能没办法扭转、制止杀生、点杀情况的发生,但是内心不要随喜。你要忏悔,念超度,当然也不能随喜去吃。这样虽然你在饭桌上,虽然大家在一起吃饭,但是你内心没有这样的发心,没有随喜的心,其实不会得到罪业的。这个方面我们要了解。所以上师们讲如果真的没有办法断肉食,就尽量不要点杀。还有佛陀勉强开许的三净肉,实在没办法就吃三净肉。当然三净肉是不是完全没有过失呢?这个也不好说。如果在讲三净肉勉强开许的时候,就说这个过失要小一点,或者说没有什么杀生的过失,但是如果严格地讲,这个还是有很大的过失。

我们作为凡夫人修行,方方面面都有可能产生过失,但也不要因为这一点就放弃学习。虽然我现在可能断不了杀生、肉食,但是我可以在其它方面多集资净障,发愿、学习,随着自己福智的增上慢慢也可能会断掉的。如果我们觉得这么严重,干脆学不了了,我这样的人学不了佛法,如果以这样的心态退失学习,可能丧失了自己改正、忏悔、或者是调整自己命运的机会。如果我们对别人、新学的人这样说,也可能会终止他的法身慧命。

说到有过失,我们大家都有过失。有些时候我们认为:我没有杀生,我是完全素食的,就站在一个道德制高点上面,开始给别人,新学的人来讲,你们学佛法就应该不杀生、不吃肉如何如何。他们刚刚学,也没有这么高的认识,一下子这样讲,别人认为干脆就学不了,有的时候就完完全全断送了他的学习机会。我们在不杀生,不肉食方面也许勉强过关,及格了,但是内心当中其它的毛病还是很多的。当然我们对自己的毛病是容忍的。但是我能够做到的别人做不到,我们还用这个去要求别人,这是不公平的。每个有情在修行佛法的时候,都有这样那样的毛病,我们和别人都是一样的。所以这个佛弟子,如果没有非常原则性的问题,我们还是要慢慢地帮助这些有情逐渐去改正。这方面做不到我们就让他发愿断其它的恶业,慢慢通过断其它的恶业,修其它的善法,逐渐都有改正的机会。这方面我们也应该了解,这也是实际情况,是一种善巧方便。

那些大人物、大官员们无论到哪里,都因迎请款待他们而杀害无数的生命。

前面是福田,就是说施主可能对这些修行者有信心,然后对他们供养。下面是大人物、大官员,他们是权威。上面一种情况是因为修行的身份而被血肉供养的,后面这种大人物、大官员是因为他们的权威、权势,到了哪里之后,下面的人不得不大肆款待他们,要款待他们必须要杀害无数的生命,二者也一起造了很多杀生的罪业。

那些富翁们的牛羊无论有多少,

“那些富翁们的牛羊无论有多少”,这是再换一种情况,说这些世间的所谓富裕的人,因为当时华智仁波切生活在牧区。上师也讲了,牧区对财富的多少的认定,其中一个硬性指标就是你家的牛羊有多少,牛羊越多越富裕。这些是他们的财富,是积累财富的方法,所以这些富翁们,越富的人,家里面的牛羊就越多。富翁们的牛羊无论有多少,

衰老的时候几乎个个都免不了被宰杀的命运,自然死亡的也就只有一两个,因此杀生不计其数。

那就是说,他的牛羊越多,杀死牛羊的机率也就越高。如果没有因果正见、没有慈悲心,基本上这些牛羊不管怎么样,衰老的时候都是免不了被宰杀的命运的,真正自然死亡的非常少,所以一生当中“杀生不计其数”。这些富翁们的财富,导致了最后在恶趣当中很难解脱的因。如果他们杀了很多生,但是平时也做很多忏悔、也做一些善行,还是可以补救的。如果不忏悔,这些财富会让他们在恶趣当中很长时间,难以解脱。

下面是讲最终被宰杀的时候造罪的,还有其它的造罪的情况。

到了春季,虫蝇、蚂蚁、鱼儿和青蛙等被牛羊连同草料一起吞进肚里或者前蹄后蹄践踏而丧命,包括在马粪牛粪中死亡的含生也是数不胜数,这些杀生的罪业也将一并落到它们主人的身上。

这些富翁们养了很多的牛羊,到春季的时候,这些草开始发芽,开始长起来了,很多昆虫、蚂蚁、鱼等等,也开始逐渐地复活。因为藏地冬天的草场上是很冷的,而且地很硬,草都干了,也看不到虫蝇,蚂蚁;河也结冰了,看不到鱼。春天来了之后,发芽的发芽,解冻的解冻,青蛙等都出来了。牛羊在冬天、秋天快到冬天的时候吃干草。到春天的时候新的草生起来,很多旁生也开始慢慢出来,牛羊在食用这些新草的时候,连草料一起把这些虫子、蚂蚁吃了,喝水的时候把鱼一起喝进去也有很多,走路的时候踩死的也非常多。还有就是这些马、牛在拉粪便的时候,粪便落到地上,恰巧地上有许多虫子,就被粪便压住裹进去了,死在里面的也非常多,所以这些死亡的含生也是数不胜数。

“这些杀生的罪业也将一并落到它们主人的身上”。讲了这么多,因为这些是属于你自己的牛羊。富翁们造罪一方面是亲自杀死很多,有时候卖掉,卖掉最后也是杀掉,还有就是即便没有杀,但是他们所养的这些有所有权的牛羊,在外面放牧的时候踩死的、吃掉的,积了很多杀生的罪业,也会落在他们身上一部分。虽然没有亲自做,也会有很多的罪业。

有时候世间的财富不注意的话,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罪业。这也是一种认知。因为有些人认为我是一个好人,我是一个修行人怎么怎么样,其实不仔细分析的话,他可能认为自己是一个好人,别人也认为他是一个好人;但是真正一分析,就发现他一生当中其实有很多造罪的情况。如果造了罪他清楚、他知道、他忏悔了,挺好的,也是一种补救,最怕就是他在造罪不知道,他没有认为这是造罪,没有认为造罪当然也不会有忏悔的机会,所以这方面的智慧是越细越好,你越分得清楚就越有忏悔的时机。

把这个牧场的情况放在汉地其实也有很多。我们认为自己是好人。我们在人世间碰到一些事,认为我是好人,问心无愧,我只要心善就行了。自己说自己是好人,是不是真的别人没办法判断,但是修行者因为学的法多,总是觉得这没有做好那没有做好,不修行的人,就觉得自己没有过失,自己觉得很好等等,这方面有这样一种现象。

如果我们学完之后,能够去观察自己的生活、工作过程当中有可能造罪的情况,可能会以惭愧心去做忏悔,这对我们补救方面会有一些功德。当然在欲界当中找一个完全无罪的工作也很困难,我们不能说这个有点问题,干脆就不做了,然后找一个更清净的(有时候也没有这个机缘找个更清净的)。如果是迫不得已要做,要知道这是有过失的,然后需要忏悔的就要去忏悔。

如果在藏地或在其它地方,就是以这个为生计,就是通过养羊等等来维持他的生活,你说这个罪业很大,干脆大家都不要放羊了,那么也没有生活来源呢?也没办法生活下去,其它善业也没办法增长。大德是怎么处理的呢?他们也知道这些人肯定会杀生、肯定去造罪,但是让他们忏悔,让他们尽量不要杀生,尽量每年做一些放生,牛羊哪几头是不杀的,你把它们做放生,这个方面去教诲。而不是说你这个罪业很大,你干脆把羊全部放出去不要养了,他没这样说,因为大家都是这样的,你这样做了就没办法生活了。这是在没办法的情况下。如果你福报很大,当然就不用考虑了。可以比较容易地得到一些无罪的财富,这个当然最好了,现在有多少人有这样一种机缘呢?

所以我们平时要观察:我的职业还不是那么清净的、完完全全无罪的职业,但怎么办呢?也没办法,还是应该一方面怀着惭愧的心忏悔,一方面尽量多修其它的善法来补救,可能这对我们、对现在的人来讲稍微现实一点。

特别是,与牛马等其它牲口比起来,羊更是无尽罪业的来源。

尤其是羊更加容易造罪的意思。

作为羊只本身,要以小蛇、青蛙、鸟蛋等所有微小的含生为食。

一方面羊主要是吃草的,可能它在吃草的时候也喜欢吃一些其它的小旁生比如小蛇、青蛙、鸟蛋等等。有的时候它可能是有意识地吃一些肉食,这样也会造很多罪业。

在春季人们进行毛纺的时候,每只羊的背上大约有十万生灵全部丧命;

在剪羊毛的时候,羊身上有很多寄生虫,“大约有十万生灵”,就是非常多的意思,十万生灵在剪羊毛的时候都会丧命的。

然后冬季产羊羔时,有一半的羊羔刚刚出生便被宰杀,所有母羊在精华没有耗尽之前,就是被用来挤奶或哺育羊羔,一旦老朽不中用的时候就会被宰,皮肉被主人享用。

这个是讲小羊和母羊的,冬季的时候母羊产羊羔,“有一半的羊羔刚刚生下来就会被宰杀掉”。宰杀羊羔干什么呢?主要原因是小羊太多了会影响到羊奶的产量。前段时间我们看到了新西兰和美国牛奶的生产,为了得到更多的牛奶肯定要把小牛杀死或关起来。羊羔也是一样的,一方面是小羊太多会消耗大多数羊奶,所以主人为了获得更多的羊奶就要杀掉一部分。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小羊羔的皮很柔软也很轻,在藏区相当于比较高档的衣服。很多张羊羔皮才可以做一件衣服,而这些羊羔皮是从哪里来的?羊羔刚刚生下来被宰杀了,然后把它们的皮扒下来。像这样有一半的小羊羔要被杀掉,其它一半可能被留下来,继续养大之后再生小羊,不能全部杀死。

这些母羊的精华没有耗尽之前,要挤奶或者哺育羊羔。一旦老了之后就要就被宰杀,皮肉被主人享用。所以,养很多羊的牧民或者富翁,其实在羊身上造了很多罪业。我们不要想:“我不会造业,这一辈子很清净。”这是很难说的!如果分析很细的话,如《地藏经》当中讲的:“南瞻部洲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其实有些时候也是这样的,修行越差的人越会觉得自己是清净的人,修行好的人就会觉得:“哎,自己过失很多,今天又产生一个烦恼。”修行不好的人觉得这个没什么,自己好像修行很精进一样,这也是心态细和粗大的一种差别吧。我们也不要天天沉溺在无尽的懊悔当中,觉得自己每天造很多罪,觉得没有希望了,常常有这样的心态也没必要。

一方面我们要努力观察自己的相续,另外一方面要把心力提起来:“有这么大过患的轮回,无论如何我要努力修行冲出去。”从业因果看,如果不解脱的话,那么一天在轮回当中流转,一天就会造罪业。不管是什么样的身份都很容易造罪,只有一条路就是修行。一边忏悔,一边好好地发菩提心,修一些佛菩萨开示的具有大能力的修法,或者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等等修行。冲出轮回之后过患就会远离,或者成就之后再来帮助有情离开这些过患。如果完全不观自己的过失,觉得自己修行很好。按道理也没有必要每天生活在凄凄然当中,每天都提不起精神,觉得自己很差,堕在负罪感当中,没办法精进也不好。两种极端的心态、行为都要避免。一方面认识自己的问题,一方面要更加积极地为出离轮回而奋斗,这才是佛菩萨希望我们安住的状态。

而所有的公羊无论到哪里都只有死路一条。

所有的公羊不论到哪里都是死路一条,有的时候被剪羊毛,有的时候被吃掉等等。如果要杀的话肯定首选大公羊,母羊要产羊羔、挤羊奶等原因,主人也不会随便杀,如果是请客,公羊肯定是首选的。

羊身上长虱子时,每只羊背上大约一亿含生会丧命(剪羊毛杀生)。

羊身上的羊毛很长,有时不注意就会长很多虱子。有的道友看到过羊身上的虱子这么多,对《前行》当中讲的意义就完完全全地产生定解。有的虱子在剪的时候直接就死掉了,有的在羊毛剪完捆起来之后闷死的。

因此,拥有一百头以上羊只的主人必将堕一次地狱。

“堕一次地狱”的意思我们要理解,如果不忏悔任其发展的话,死了之后因为养羊的过程当中产生的杀生罪业,就会堕一次地狱。如果一边造这么多罪业,一边也努力地做善行——发菩提心、念咒语忏悔等,通过这些善行的补救可以让自己不堕地狱。

下面讲女人在婚嫁时杀生的情况。

再看看依靠女人所造的杀业:所有女子长大成人,在与别人订婚以后,对方奉送聘礼、结婚迎娶等时候要宰杀无数的羊只。

女人在长大成人之后和别人订婚要奉送聘礼,结婚时也会宰杀很多的羊。

在藏区如果送聘礼,要不就送活羊,要不就杀羊吃肉。结婚宴请宾客时也会杀很多的羊来请客。在其它地方也是一样的,在订婚、结婚的时候也会宰杀很多的有情作为宴请的食物。哪个地方都一样,如果在牧区就杀羊、杀牛;在海边就吃海鲜;其它地方就是鱼、虾、螃蟹等等,有情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通过自私地杀生来过节,结婚庆典也会造很多的罪业。

当然此处只是以女人为例,因为这部分是和女人有关的。有些女人认为自己不会有罪业:“我没有什么罪业,我们没有亲自杀生啊,我不会这么做!”可是这些也会算在她们自己头上的。华智仁波切为什么不说男人结婚时候的过失只说女人呢?在藏区很多时候杀羊、杀牛全都是男的去做,他们也不会认为:“我是没有杀过生的。”有些女人会认为:“我没有亲手杀生,我是清净的。”这方面就会错失忏悔的机会。

这里是给我们一种思路,什么思路呢?也许我们没有亲自参与和我们有关的杀生的情况,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也会沾染罪业。这个业因果不忏悔还是会成熟的,尊者是从这个方面引发我们思路的。今天我们的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思考题

230、“人身难得”到“因果不虚”这四个引导文,各自侧重于说明什么道理?如果缺少其中一个可以吗?为什么?

答:

“人身难得”阐述了学佛的人身得来不易;“寿命无常”则教诫我们,如珍宝般人身不可能长期存留;“轮回过患”揭示了三界轮回犹如火宅,修行当以出离心摄持,不能只求人天福报等暂时利益;而引导文“因果不虚”,则要说明的是,众生随善恶业而流转轮回,不可能不受因果束缚,想什么就做什么,只有遵循善知识言教行持善法,将来才会得到快乐。

2)缺少一个都不行。

若没有“人身难得”的正见,就不会去修行;若缺少“寿命无常”的引导,将不会对人身因无常而毁坏的道理生起定解,修法就没有紧迫感;若没有“轮回过患”的引导,就不会有必须要超出三界轮回的出离心;缺乏“因果不虚”,则不会谨慎取舍因果,前方永远是一片黑暗。

231、众生的痛苦与快乐,是由什么产生的?佛教的说法与其他宗教有何不同?

答:1)众生的痛苦与快乐,是以各自的善恶业所产生的。

2)佛教认为众生转生到轮回的善趣、恶趣,皆以各自的善恶业为因。轮回是由业力所生、业果所成,上升善趣或下堕恶趣,并不像外道所讲的那样,由造物主上帝(帝释天)、自在天、遍入天主宰;也不像顺世外道和无神论所言,痛苦和快乐皆由偶尔的因缘所生。

232、若要构成杀生的罪业,必须圆满哪些支分?有些法师说:“自己以前所造的罪业,以后不能再去回忆,否则,想一次就又造一次业。”这种说法合理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答:1)四个支分:一、基:无误了知所杀的对境——人或动物;二、意乐:认清对境之后,怀着嗔心等烦恼想杀他(它);三、加行:通过一定的手段加杀害;四究竟:最后断绝了对方的命根。

2)这种说法不合理。

比如在忏罪时也有发露前罪的要求,但这非但没有过失,反尔有功德。所以,仅仅回忆,并不能判断又造一次杀业,应该以是否圆满四个支分来判断。

233、为什么在十不善业中,杀生最重?杀生有哪些种类?会招致何种果报?你有体会吗?

答:1)因为众生最爱惜的生命,为了维护生命,甚至愿受各种痛苦。《大智度论》云:“世间中惜命为第一。何以知之?一切世人,甘受刑罚、刑残、考掠以护寿命。”比如,一个人只要能活下来,就算砍掉一只脚、一只手,也会心甘情愿。所以说杀生的罪业非常大、杀生的果报极其可怕了。

2)杀生有三种:一以嗔心而杀;二以贪心而杀;三以痴而杀。

3)《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讲过,不管是杀任何众生,都会感得五种苦果:一、生生世世短命;二、常遭受恐怖之事;三、仇敌比较多;四、死后堕地狱受苦;五、从地狱中出来,得人身也是短命多病。

4)有所体会。和人一样,所有众生都有趋乐避苦之心,而他们最爱惜的莫过于自己的生命……

234、你怎么看待对上师进行血肉供养?请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答:在过去,有些上师和僧人被迎请至施主家时,施主宰杀家畜、烹调血肉供养他们。这时,僧人们对残杀众生这举,即没有一丝一毫追悔之心,也无有一点一滴恻隐之情,只是贪爱血肉的美味,开心地大吃大喝,这样一来,施主和福田将无有任何差别地获得同等杀生的罪业。

像如来芽尊者、华智仁波切、班互登德等高僧大德,从传记中看,他们严厉谴责血肉供养和食用。当然,也有部分施主确实不明道理,不了解杀生的极大过失。上师若明知这一点,但为了护持施主的心,故意隐瞒不说,这是不合理的。作为上师,应该明白哪些该做、哪些不能做,如果你舍不得说施主,害怕说了以后,他不接受、不开心,便一味地随顺他,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态度!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