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辅导 > 心性休息广释 > 正文

大圆满心性休息辅导02

本文作者: 发布时间:2021/10/20 23:01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继续宣讲全知无垢光尊者所造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本论是凡夫通过次第修习了义精华法,而一生成佛的殊胜窍诀方便。前面的引导文主要宣讲了佛法的殊胜关要,即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正见,空性正见又可以间接引出光明藏和密法中这一修法的承许。本论就这些问题全部做了最详尽的观察。

现在讲到入造论之初义中的立宗,前面讲了造论的目的。一切众生都是自性佛,但因为不了知自己的本体、误执不存在的客尘法而导致轮回。为了遣除内心中错误颠倒的认识,必须要学习佛法,通过佛法指出的实相意义来反观自己。从而知道,我们现在所执著的一切,都是虚妄不实的。

就像眼根出问题的病人,在很长时间内习惯见到并不存在的空中毛发。通过其他智者的指点,虽然没办法马上去除妄见,但可以首先了知自己是病人,然后去寻求遣除疾病的方法,服药后逐渐可以康复,最后就会见到本来不存在毛发的清净状态。同样,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山河大地、自己的身心相续的显现,都犹如毛发一般,是不存在的客尘。通过佛菩萨的教诫而了知这一切都不存在之后,我们逐渐开始修学佛法,遣除内心中的人我执和法我执,最后一切的迷乱显现都会彻底消尽于法界。不清净显现彻底灭除的同时,本具的如来藏光明就会呈现。这是无垢光尊者在前面做的教诫。

虽然诸法无我,可是为种种束缚所系的三有众生,却执著为我,为使他们睁开摆脱此等束缚之眼,有必要宣说了义精华法。

中观中讲,“我”指实有或有自性。一切诸法,内有情界和外器世界,都是无我的,即一切诸法都是无实有、无自性、空性、本来无生的。处于三界中的众生,因为被内心中的我执、无明、贪、嗔、痴、嫉妒、骄傲等烦恼障和所知障所系缚,把本不存在的我执著为我。为什么认为有你、我、他这样外在的显现呢?因为把本不存在的执著为存在,把本没有的我执著为我。

“为使他们睁开摆脱此等束缚之眼”,“眼”比喻“智慧”,如果有智慧,就可以照见、照破一切都是虚妄的。相反,如果智慧之眼一直不睁开,就只能处于黑暗中,没办法照见一切所知。那么沉迷于迷乱显现中的三有众生有没有能力自己睁开智慧的眼睛,照破一切错误的显现呢?从分别心的状态来讲,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就需要依靠明眼的善知识帮助睁开摆脱束缚的慧眼。

“有必要宣说了义精华法”,为了让众生真正了知一切万法的自性,打破内心中不必要的执著,大有宣讲一切正法的必要。其中,了义的精华法是必须宣讲的。总的而言,佛陀所宣讲的小乘、大乘和密乘等都是了义精华法,都能够帮助众生离开痛苦,获得暂时或究竟的安乐。在三转法轮中,也有了义的了义、精华的精华:小乘、菩萨乘和密乘的修法观待起来看,上上是了义,下下是非了义。对于不同根性的修行者要宣讲不同的教法。对于利根的密乘修行者,如果单单宣讲世间法或小乘修法,他们就没办法在最快的速度中打破我执而获得解脱,因此应该对其宣讲殊胜的窍诀修法。无垢光尊者在本论中宣讲了能使一切众生睁开摆脱束缚之眼的了义精华法。

为什么呢?自己了知此理后仅仅追求个人寂灭是不应理的。

很多论典中都记载无垢光尊者是胜乘瑜珈士,或通过上师恩德而现证了大圆满境界。从方方面面作观察,尊者确实已经了知而且现证了无我的境界。那么,尊者为什么要宣讲这样的法呢?虽然已经了知并现证了一切无我的道理,但仅仅满足于自己了知或仅仅追求个人寂灭而把修法保密,只用于自己修持,是不应理的。一方面,如果有这样的发心,就没办法现证万法无我;另一方面,如果现证了万法无我,必定需要有菩提心的前提。所以,从各方面作观察,尊者都不可能仅仅追求个人的寂灭。下面进一步阐述该道理。

因为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漂泊于此轮回中时,无一未曾作过自己的父母,所以,舍弃这些老母有情只求自己一人解脱是不合理的。

这是从另一个侧面讲为什么不能自己求解脱。一切众生在无始以来漂泊轮回的过程中,没有一个没做过自己父母的,自己也做过一切众生的父母。所以,自己和一切众生都有过亲密的关联。众生在做父母的时候,曾给过我很大恩惠,是自己的恩人。现在自己已经知道了从轮回中出离的方便,却根本不理会曾经做过自己父母的六道众生,而一个人去修持的话,是不应理的。所以,舍弃这些老母有情,只追求自己解脱,是极不合理的。

这是一个引发我们内心中大悲心、菩提心的正方便。菩提心教授、七种因果教授,或自他平等、自他相换等教授,都是从不同侧面来引发内心中对一切有情的悲悯。只有对一切众生有了悲悯,才愿意为了一切众生的利益而奋发,才愿意为了度化一切众生而发菩提心。所以无垢光尊者说,如果知道了解脱的道理而仅仅一个人去修持的话,是非常不应理的。下面引用教证进一步宣讲。

《致弟子书》云:

《致弟子书》是印度很出名的大德月官居士,即旃札古昧写的一部殊胜教言。他曾与月称菩萨在那烂陀寺辩论达七年之久。月称菩萨持中观自空见,月官居士持他空见,从不同侧面使后面的众生了知了自空和他空的教义。所以,这些大德们的辩论很有必要。

写作《致弟子书》的缘起:月居士的一位弟子到了边地,受边地的影响,最后生起邪见,开始行持非法行。上师月居士知道这个消息后,就给这位即将堕落的弟子写了《致弟子书》,讲了很多殊胜的教言:暇满难得、无常、发菩提心等一切佛法的精要。据记载,弟子看了之后,舍弃邪见重新回归了正道。在佛教史中,也有月官居士如何调伏弟子邪见、恶见的过程,即写这部论典的经过。

《致弟子书》看起来是书信,实际上是一部殊胜的论典,像《亲友书》一样。《亲友书》表面上是给乐行贤王的一封书信,但实际上,是一部总结一切佛法要义的殊胜论著。虽然《致弟子书》里用了很多诗学手法,有些词句难以理解,但意义是非常深奥、非常殊胜的。这部论典中讲了很多教言,此处引用的主要是不能舍弃老母友情的殊胜理由。

“亲友入于轮回之大海,现见彼等堕落浪涛中,不知生死流转若舍彼,唯求自己解脱无惭愧。

“亲友入于轮回之大海”,不只是现世父母,或现世的亲朋好友,曾经做过自己父母、给过自己恩惠的一切六道众生,这些广义上的亲友正处于轮回的大海中无法解脱。

“现见彼等堕落浪涛中”,通过殊胜的所诠义、殊胜的经论,我们知道一切六道、三界都是唯苦的自性。如果把一切轮回三有比喻成大海,众生堕落在这样的轮回中就像堕落在波涛中一样无有自在。

“不知生死流转若舍彼”,这些众生根本不知道自己流转在生死苦海当中。为什么不知道呢?一方面,比如邪见者或很多世间人,他们或者认为只有这一世,或者认为现在的世间很快乐,还有事业、目标和追求等执著;另一方面,旁生和地狱等众生也不知道自己正在生死流转。除了极少数的人,大部分的众生都不知道自己所处的实际状况。“若舍彼”如果舍弃了这些众生,将一切众生置之不顾。

“唯求自己解脱无惭愧”,根本不管曾经给予自己恩德的众生,唯求自己解脱的话是无惭愧者。世间人也有这样的说法,如果亲人或恩人在受苦,自己却在非常好的房子中享受而置他们于不顾的话,就是没良心的人。佛法中更是如此,而且范围更广,一切众生都是自己的父母。现在知道了获得安乐的方便,却一个人躲起来修持求解脱的话,这是没良心的人,也就是无惭愧者。

儿时怀中出生无何能,母以乳汁慈爱而哺育,于此历尽辛劳之慈母,除非极下劣者谁愿弃?”

为什么要对一切众生发起菩提心呢?为什么要忆念这些众生呢?这里就从现世的母亲开始回忆,通过回忆现世母亲对自己的恩德,再将这样一种恩情推广到其余众生身上。我们知道,今生的父母对自己有很大的恩德。通过推知,自己转生到轮回中做为别人子女的时候,一切父母都曾这样关心、爱护自己。所以,对今生母亲如果生起大悲菩提心的话,对一切众生也应该生起大悲菩提心,对一切众生都不应该舍弃。

“儿时怀中出生无何能”,婴儿时不能行走,连爬行都有困难,只能被母亲恒时抱于怀中。母亲经常给予温暖、给予饮食,同时遮止很多障碍,使自己获得安乐。“出生无何能”刚刚出生的婴儿没有任何能力,不能凭自力寻找衣服、饮食,也没办法遮止任何的违缘障碍。不能养活自己、保护自己,一切都要依靠母亲的恩德才能成办。所以,出生的时候,如果没有母亲的保护,自己一天都活不下去,或者说几天之内必定死亡。

“母以乳汁慈爱而哺育”,母亲通过乳汁和慈爱的心来哺育自己。一天、二天、一个月、一年……一直是这样。我们知道,真正能够这么含辛茹苦的哺育儿女,没有慈爱心是根本不可能的。母亲要付出很大的苦行、忍受很多的辛酸,才能够把自己抚养成人。从这方面观察,母亲非常慈爱自己,对自己恩德深重。

“于此历尽辛劳之慈母,除非极下劣者谁愿弃”,对于历尽辛劳、对自己有这么大恩德的母亲,除非是人格最为下劣的人,谁愿意抛弃她呢?不仅小时候是这样,儿女稍微长大以后,就像是无底洞一样。母亲经常要为我添置衣服、每天都要为我的饮食而奔波。上学的学费和其他很多费用都是父母提供的。从这方面讲,父母对自己的恩德非常大!

我们有时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不会生起母亲对自己有很大恩德、母亲是自己大恩人的想法,实际上,这是完全不正确的。为什么呢?如果出门在外,突然遇到一位好人,得到了他的帮助,比如在饿极的时候提供一顿饭,我们就会在好几年中都认为他对我的恩德非常大,因为在非常困难的时候帮助了我、给我资助,解脱了我的痛苦,所以是我的大恩人。但是我们再回过头观想一下,这种所谓的大恩人,只是一次这样帮助过我们,我们就这样感恩戴德,而母亲每天都给我们饮食、每天都给我们很大的帮助,为什么不认为母亲对自己的恩德非常大呢?所以,修持知母念恩时,必须从方方面面去观想,才能够真正对自己现世的母亲生起报恩心,这样的感恩心从内心中真正生起来之后,才能将念母恩的心情推广到其他众生的身上。如果对现世母亲都认为无所谓,或者说是她应该做的话,就没办法将这样的感情推及到其他众生身上,没办法将一切众生看成自己的母亲而修持大悲心。

思维其中所说之理,目睹了长久漂泊在此轮回中被无量痛苦重担压得精疲力竭的一切有情,我甘心情愿撰著能使他们于佛圆满福德所严饰的休憩处——大涅槃之果位中得到休息的窍诀论典,这是在以无伪悲心引导漂荡在轮回中的众生。

思维其中所说的道理后,再回头目睹长久漂流在轮回中的老母有情,她们被无量痛苦的重担压得精疲力尽,身体的痛苦、心里的痛苦、得不到的痛苦、遇到恶缘的痛苦……如果相续中没有佛法的甘露智慧,她们也只能做无力的挣扎,而没有方便方法去真正摆脱痛苦。尤其可以观想:如果自己的母亲遇到这么严重的痛苦,我会怎么想?不可能因为帮助母亲摆脱痛苦,而提出母亲应该回报的条件。

作为孝子或懂道理之人,见到母亲遇到困难时,自己会心甘情愿、不计任何回报、想尽一切办法使母亲尽快离开痛苦而获得安乐,这才是为人子要生起的心态。同理,再把这样的心态推及到一切众生:既然一切众生都曾是自己的母亲,都对自己有恩德,那么帮助众生摆脱痛苦就是我的责任和义务,而不求报答或供养。内心中真正生起大悲菩提心时,就会心甘情愿地利益众生。

无垢光尊者思维了其中的道理之后,见到一切老母有情正在轮回中被痛苦重担压得精疲力竭,而她们根本没有办法、没有能力从痛苦的状态中摆脱出来。所以,尊者心甘情愿地撰著能够使一切众生于佛圆满福德所严饰的休憩处——大涅槃的果位中得到休息的窍诀论典。这是彻底报答母恩的殊胜方便,是以无伪、无有造作、真实的大悲心引导漂荡在轮回中的众生,是真正的报母恩。虽然为母亲提供饮食或安乐,也是一种报答方式,但这是远远不够的。佛陀在很多经典中都讲了,只有将母亲真正从轮回中引导出来,将她们安置在解脱和成佛之地,才是真正的报答。

《华严经》云:“奇哉!善男子,观想有情界,身语意所作所为乃真实引导漂于轮回众生之无量大悲,结合世间或出世间之典藉真实造论,劝勉他人行善,此等同承侍昔日佛陀,供养善逝,树立法幢,开创解脱圣道,说为圣士、如意宝顶。”

为了说明造论是真正利益众生的方式,无垢光尊者引用了《华严经》的教言。“观想有情界”指观想有情界的实际情况和种种痛苦,比如观想一切有情怎样处于轮回的痛苦中,有些是苦苦,有些是变苦,有些是行苦,不被痛苦煎熬的有情一个也没有。由此,自己身语意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为了真实引导众生,这就是怜愍有情的无量大悲心。具体怎么做呢?身体尽量去帮助众生、给众生安慰;语言为众生宣讲佛法、开示正道,或用软语去安慰、救助众生;意方面对众生真心实意地生起拔苦的心念。通过观想有情界的痛苦,为了救度众生而引发自己身语意的种种行为,就是“身语意所作所为乃真实引导漂于轮回众生”。

“以无量大悲结合世间或出世间之典籍真实造论”,根据众生的不同根基,如果世间的典籍能帮助众生,就造世间典籍;如果出世间的典籍能帮助众生,就造出世间典籍。如果医学论著能够帮助众生,使众生获得安乐,就造医学论典;如果人规、格言论典能帮助众生解脱轮回获得安乐,就造这方面的论典;如果宣讲小乘修法的出世间论典可以帮助众生,就造小乘论典;如果菩萨乘六度四摄的论典有帮助,就通过这样的论典劝勉六道众生行持善法,从而步入解脱道。

“此等同承侍昔日佛陀”,这等同于承侍昔日佛陀。虽然承侍昔日佛陀的功德非常大,但如果能够引导众生、将众生安置在解脱佛地,这与承侍佛陀的功德一模一样。佛陀是福田,众生是悲田,无论对福田作供养还是对悲田或痛苦众生作利益,功德都非常大,都是成佛之因。

“供养善逝,树立法幢,开创解脱圣道,说为圣士、如意宝顶”,这样的功德和利益,也相当于供养善逝和树立佛法的宝幢。在此基础上,众生因为有取舍之道而获得解脱。通过造论的方式而开创解脱圣道,就是真正的圣士,也是一切如意宝的宝顶。这个教证用于赞叹通过大悲心引发而造论典的殊胜功德和利益。

这以上已宣说了立宗句。

二、(广说真实论义)分十三:一、暇满难得;二、寿命无常;三、轮回痛苦;四、业因果;五、依止善知识;六、皈依;七、修四无量;八、发菩提心;九、生圆双运;十、证其不住二边之智;十一、道禅定无垢止观双运;十二、修等持方便;十三、任运自成之果。

前面讲了入造论之初义,现在讲真实论义。本论的所有内容分为十三品。

暇满难得、寿命无常、轮回痛苦和业因果,也称为四种厌世心的修法。如果内心中恒时贪著轮回,就没法或根本不愿意趣入解脱,要真正开始趣入解脱道,只有背弃轮回。所以,佛和其他圣者宣讲了很多生起出离心的殊胜方便,这四种引导就是能够令内心生起真实出离心的殊胜窍诀。

暇满难得和寿命无常主要去除对今生的耽执。“暇满难得”,因为暇满是难得的,所以得到之后必须要追求圣道,如果追求世间八法,就耗费了暇满的大义。暇满难得观修好后,一定会淡漠对今生的追求,而将一切精力放在修持佛法上。“寿命无常”,因为寿命是无常的,而死时只有正法才有意义,所以,从现在到死亡之间就不会对世间八法有任何兴趣。

轮回痛苦和业因果主要去除对后世的耽执。“轮回痛苦”,整个轮回都是痛苦的,如果以后得到天人的身份会不会更快乐?从某个侧面来讲的确更快乐,但无论三恶趣还是三善趣都是痛苦的自性。观想轮回痛苦的自性后,就不会对六道产生希求心。不管是转生恶趣,还是再转生为人或无色界的天人,实际都是痛苦的自性,如此就息灭了追求后世安乐的心。“业因果”,一切都是业引发的,一切因果都是业的自性。造有漏业会投生到六道中继续流转,造无漏业可以获得出世间的果位。所以,即使从业因果作观察,也不会对后世的人天善趣引发兴趣。这是四厌世心的修法。

然后是依止善知识。通过修持四种厌世心,虽然内心中确实想要出离轮回,但如果没有善知识的引导,怎么能出离?由于对出离轮回的方便一无所知,通过自我造就是没办法从轮回中获得解脱的。所以必须要如理如法地依止善知识,只有善知识才能指引出离轮回的善道。尤其要获得即生成就的果位,必须依止标准的金刚上师。

皈依、修四无量和发菩提心是依止善知识之后需要修的不共加行。首先要皈依三宝,然后修持四无量。修持四无量是发菩提心的方便,这是进入大乘的修法。

生圆双运、证其不住二边之智、道禅定无垢止观双运、修等持方便和任运自成之果是宣讲密宗的修法。佛子发了菩提心后,自然想要以最快的速度去利益众生。除经三个无数劫成佛之外,还有更快的方式,甚至有一生中可以成佛的方便。所以,作为菩提心非常增胜的佛子,就会开始修持密法。

第一品  暇满难得

我们以前也学过很多次,知道暇满难得的修法非常关键,是四种厌世心修法中的第一种。我们现在获得了人身,如果善于使用,此人身可以成为修持真正佛法的因;如果不善于使用,将它虚耗,或再进一步使用人身造罪业,后世就会堕入恶趣,非常可怜。所以,首先要把暇满难得的道理学习透彻,然后观察我现在用暇满人身在做什么,在造罪吗?在舍弃它吗?还是在真正的修善法?人身可以有这样三种选择,而作为求解脱道的人,应该使用人身精进地修持善法。

如果不把暇满难得的道理分析清楚,会认为人身容易得到:以前肯定理所当然地得到过,现在已经得到了,后世肯定也会得到……这样想有没有道理和根据?通过暇满难得的教言来分析,实际上人身并不容易得到。今生如果不好好使用暇满人身造善法,后世不要说解脱,连人身保不保得住都成问题。如果保不住人身,成了恶趣身份,那时修法的心根本生不起来,只有在痛苦和无明烦恼中度过一生又一生,根本想不起来可以修持佛法。所以很多经论中讲“一失人身万劫难复”。这一世失去很容易,但在一万个大劫中都难以再恢复。我们从现在到死亡之前,到底有几十年、十几年、几年、几个月的时间?或者是在这个星期中就会死?所以,现在必须开始学习暇满难得的修法,尽量把它融入相续中,修持殊胜的佛法教义,使人身获得大意义。

否则,肯定会用暇满人身去造作无有意义的事情。这不需要比量,我们观察一下自己的心态就知道了。学习佛法之前,我们用人身做了什么?小时候贪零食、贪玩具、贪玩耍,上学时贪玩,步入工作后贪钱、贪地位、贪异性,进入佛门后贪施主、贪钱财、贪供养、贪名利。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根本不知道暇满如是的难得!如果知道,就不会有闲工夫去贪这些。

所以,千万不要小看这些修法。暇满难得乃至业因果,是相续中的邪念及懈怠心最为殊胜的对治。如果生不起暇满难得的心,以前怎么放逸以后还是同样,死亡时只能双手空空而一无所得。如果需要的善法一个没有,不需要的恶业却遍满整个相续的话,后世绝对会堕恶趣。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暇满难得的修法,好好体会无垢光尊者的教言,然后安住、修持,从现在开始到死亡间,都尽量用暇满人身去修持最了义的精华修法,这才是必要之处。

暇满难得品分四:一、总说暇满难得;二、认识暇满之自性;三、明确观察能依所依之自性;四、回向本品善根。

甲一(总说暇满难得)分二:一、略说暇满难得;二、广说暇满难得。

乙一、略说暇满难得:

现在述说真实论义。最初修持菩提的能依即是暇满人身,故于此宣说暇满之次第。

“现在述说真实论义”是连接文。《心性休息》是能够成熟我们相续的修法,所以要一边学、一边将这些修法往内观,和自己的相续结合。最初修持菩提的能依即是暇满人身,《入行论》等论典当中讲所依的比较多。中等人身、无意义的人身、其他旁生的身体、天人的身体等都没有办法圆满成为修习善法的所依,暇满人身才是修持菩提的最初所依。“故于此宣说暇满之次第”,开始宣讲暇满难得的次第。

友等暇满宝藏身,六趣之中极难得,

犹如盲人获宝藏,当以极喜修利乐。

像讲道理时,会说某某人好好听着一样,这里“友等”是呼唤词,一切道友们好好听着。“暇满宝藏身,六趣之中极难得”,暇满犹如宝藏的人身,在六趣中是极为难得的。既然六趣中已经包含了人身,为什么还说暇满的宝藏身在六趣中都难得到呢?六趣中确实有人趣、人道,但在人道中还需要进一步分析,是普通人身还是暇满人身?这世能够得到人身,但能不能得到暇满人身?是确确实实不敢保证的。所以,具有闲暇和圆满这样珍宝大藏的身体在六趣之中极为难得。暇满、闲暇、圆满下面还有广释,这里不多讲。

“犹如盲人获宝藏,当以极喜修利乐”,好像一位盲人突然获得宝藏、获得如意宝一样,内心中肯定会生起很大的欢喜心。应该在这样的欢喜心中,利用人身修利乐。

我们可以试想,一位很贫穷的盲人,因为眼盲,没办法通过正常的方式去谋取生活的资具。当他突然有一天获得如意宝,或者大宝藏时,当然会很欢喜。得到宝藏后,他会有什么样的心态呢?绝对不可能是麻木、无所谓的。盲人得到宝藏后,会非常珍惜、非常欢喜,在这种欢喜、珍惜的心态中,会想怎么使用珍宝使自己过上好的生活。

而我们现在得到人身的心态有时候还不如这位盲人。虽然通过教义知道暇满人身已经得到了,得到了又怎么样呢?认为得到了无所谓,只是个说法而已。佛经当中也讲暇满难得,《前行》中讲,《广论》中讲,《心性休息》中又讲,有时我们认为这些都仅仅是千篇一律的说法而已,实际上和自己无关。这样的心态,就是不如理的作意,不如理的想法。我们应该知道,暇满人身就像盲人获宝藏一样,是非常稀奇的。

《广论》中,宗大师不是引用了四个比喻对暇满人身进行观察吗?虫礼、骑野马、藏鱼和梅乌食。

“虫礼”,一条虫子突然从地里钻出来,爬到佛面前开始顶礼。这是很稀奇的事情,非常非常稀有。比喻现在我们居然在六道中得到了暇满人身,是非常稀奇的,极为稀有。

“骑野马”,一位盲人从来没有骑过野马,突然有一天,从悬崖上滑下去之后,恰好落到一匹野马上。他抓住野马的鬃毛就开始奔驰,一边骑马一边唱歌。有人问他为什么要唱歌?他说:“不要说骑马,我连羊都从来没骑过,而现在居然能够骑在野马上面奔驰,如果现在不唱,什么时候唱?”这说明了一种非常欢喜的心态。对照现在,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心态呢?通过对于暇满难得教义的观想,知道自己居然得到了暇满人身,应该白天也高兴,晚上也高兴,高兴得唱歌。如果别人问为什么这样高兴?我们会说,以前根本没有得到过暇满人身,想都没想过,但现在居然得到了,为什么不高兴呢?“骑野马”是从非常珍惜、极为欢喜的方面作比喻。

“藏鱼”,一个人从来没有吃过鱼,有一次去亲戚家吃到了鱼,吃得太多了,要吐的时候,他赶快用鞋带把自己的脖子绑住不让吐。为什么?以前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鱼,现在吐出去太可惜了。这说明什么?说明一种很珍惜的心态。我们从来没有得到过暇满人身,现在得到之后,马上要失去了,只要死了马上就会失去暇满人身。那么就要想尽一切办法,不要让它失去,就像要吐的时候,马上用鞋带把自己的脖子绑住,不要吐出去一样。自己要开始往失去暇满人身的方面滑下去的时候,该怎么办呢?应该生起稀有想、珍惜想,要用尽一切办法,制止失去暇满的人身。

“梅乌食”,一个牧童平时非常喜欢吃梅乌食,但由于家里贫穷,一年才能吃一次。而当他分到一块的时候,被狗叨走了,这时非常痛苦。这是说,如果自己不注意,好不容易得到的人身,突然失去之后,会感到非常后悔、非常痛苦。

通过以上四个比喻去观想自己得到的暇满人身,第一非常稀有,像虫礼一样;第二应该很高兴,像骑野马一样;第三应该非常珍惜,像藏鱼一样;第四如果有一天失去了人身,变成了狗或羊,乃至于变成地狱、饿鬼众生的时候,就后悔莫及了。从这些方面去观察,得到了人身之后,就要使用人身去造善业,千万不要浪费掉,不要用其他世间无意义的琐事使它虚耗。

这里教诫我们当以极喜修利乐,通过很大的欢喜心去修利乐。“利乐”就是对今生、后世真正有利益安乐的善法,应该这样去使用人身。

很多大德因为对暇满难得的教义彻底通达,他们的精进非一般人所能比。以前我们学过金厄瓦尊者,把暇满难得的教授真正修到内心中去的时候,尊者晚上根本不睡觉,白天更不用说了,一直念心咒。上师让他休息的时候,他说休息当然好,但是一想到暇满难得,根本就没有休息的想法。尊者这么精进,一辈子念了九亿遍不动佛心咒,这是我们的典范。

暇满难得修法怎样是修到量了呢?金厄瓦尊者就是到量的标准。当我们对世间八法没有兴趣,认为去外面闲逛半个小时是浪费暇满人身,是在做无意义的事,或者认为只有修法才有意义,其他事情都没有意义的时候,暇满难得就修得有点相应了。否则听过很多次又怎么样?修过又怎么样?关键是这个教义和我们的心是否相应。如果相应,自己内心当中的作意或者对佛法的精进会根本不一样的。

所以,这个修法是很深的,而且必须要修。我们要把暇满难得的修法放在心中观察、生起修持意乐、平时再再去串习。

所有共同趋向解脱之人即是修持菩提的道友,忠言劝勉心地善良的善缘者说:

从趣入小乘教义到修持密宗的道友,都是想要追求解脱的。我们对于外道不能诽谤,因为他们也想要追求解脱。无垢光尊者在这里用“修持菩提的道友”作简别。真正的道友是怎么样的呢?只有追求解脱道和修持菩提道两方面和合,才称为此处的当机者。“心地善良的善缘者”指内心中真正苏醒了解脱种性的善缘道友。

一个贫穷的人得到如意宝很稀奇,如果一位盲人获得如意宝比这更稀奇、更罕见,

“一个贫穷的人得到如意宝很稀奇”,一个从来没有摆脱过贫困的人,如果突然得到了可以满足自己一切所愿的如意宝,世间中最稀有的宝贝,那么从得到开始,他就注定会摆脱贫困。即使突然在垃圾筒里捡到了存折或者两万块钱,也会成爆炸性的新闻,如果捡到了如意宝,就更加令人羡慕、更加稀奇了。

“如果一位盲人获得如意宝比这更稀奇、更罕见”,一位盲人获得了如意宝,大家就认为更稀奇、更罕见。

而在流转轮回的六道众生中获得殊胜的暇满人身就像盲人获得如意宝一样,理应赞叹。

如果是无始以来流转在六道轮回中的众生,突然获得了暇满人身,这就像盲人获得如意宝一样,理应赞叹。突然获得暇满人身是不是无因的呢?绝对不是,下面还要宣讲,获得暇满自性是有因有缘的,必须要有修持获得暇满人身的条件。如果没有条件,不可能仅仅因为运气好碰到了,或者突然遇到了。这里是从得到暇满人身值得赞叹的侧面来宣讲。

《宣说暇满经》中说:“犹如一位盲人于十字路口拾到如意宝一般,为无明白翳遮障而漂于轮回之诸众生获得真实人身极为幸运,汝等当恒时修持妙法。”

佛陀在经典中讲,盲人在十字路口捡到如意宝的机率是非常低的。十字路口人来人往,不要说掉了如意宝,就是其他的东西,在十字路口都很容易被人捡去。更何况还是盲人,在根本看不到的情况下,在十字路口突然捡到了如意宝,这是很稀有的。

“无明白翳”指无明愚痴。白翳是眼病中的一种,类似白内障,是非常严重的眼翳。即使被这样的无明愚痴所遮障,漂于轮回中的众生还是获得了真实的人身,即暇满人身,是极为幸运的。“汝等当恒时修持妙法”,既然已经获得,就不要把如意宝一样的人身放在箱子里面根本不使用,不要每天睡大觉,或每天把人身浪费在其他无意义的琐事方面,而要精进地修法。

如果已经得到如意宝,但每天都在浪费人身,诸佛菩萨及圣者看到会非常心痛。既然已经获得暇满人身,可以自由自在的精进于听闻、思维和修行佛法,但给自己找很多不必要的理由说这个那个善法不做,佛法不听闻、不思考、不修行,实际就是在浪费人身。每天二十四小时中,如果有二十小时使用人身修持佛法,就有二十小时在善法中度过,四小时处于恶法或无记状态中。按照这个比例,还算是修行者。如果二十小时都在行持恶业,就是恶业迅速增长,善业一点都没增长的状态。所以,如果善用暇满人身,就是处于善法增长、恶业消退的状态;如果没有善用暇满人身,就是处于恶业增长、善业消退的状态。

这样发展下去,我们在临终的时候可以算一个帐,如果每天能够善用暇满人身修持很大的善法,临终时善业的力量绝对强大,恶业的力量就会薄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获得解脱道、或者获得善趣;如果每天大部分时间都耗费在恶业或家庭等无有意义的琐事上,修持佛法的时间只有一两个小时。按照这样的比例,临终时相续中是恶业绝对重、善业绝对轻的状态,很大可能就是堕恶趣、堕地狱感受痛苦。

虽然一天、两天这样过去了,认为好像没有什么,但从整体观察如果每天都是这样的状态,到死的时候不转变的话,就定性的了。首先我们观察暇满难得的道理,再观察自己现在每天在做什么?如果每天都是固定的恶业多善业少,或者对于善业的意乐不强而对恶业的意乐很强的话,到临终的时候绝对是不容乐观的,那时再要改变就非常困难了。

所以,现在得到人身后,必须要好好考虑自己下半辈子的路怎么走?像以前庸庸碌碌地继续下去吗?还是应该有个大的转变才行?按照无垢光尊者的教言来看,我们应该有个大的转变。否则,说绝对能够获得解脱,谁能相信?自己都没办法说服自己。一个真正修行佛法的人,在好好观察这些道理后,应该把时间尽量用到修行上面。

广说论义分了十三个科判,现在讲“暇满难得”。“总说暇满难得”分略说和广说,略说已经讲完,今天开始讲广说。

乙二(广说暇满难得)分八:一、宣说十八暇满;二、虽得暇满然无可信之理;三、劝勉勤于正法;四、今当精进之理;五、暇满难得之理;六、今若不勤则受轮回之苦;七、暇满为诸法之依处;八、宣说暇满难得之比喻。

以上系统介绍了暇满难得的道理。

丙一、宣说十八暇满:

八种闲暇和十种圆满加起来是十八暇满。如果具备了这十八个条件,就是暇满人身。所以,观察十八暇满的意义在于判断有没有具备这十八种条件。

首先讲什么是“暇满”,“暇”是闲暇、空闲,无暇指无有空闲;满是圆满,分五种自圆满和五种他圆满。空闲指有时间修持佛法,而不是指像世间人天天有空闲晒太阳或做非法之事。八暇和八无暇是指八种空闲和八种无有空闲。

何为闲暇与圆满?吾者未生三恶趣,

边鄙邪见长寿天,佛不出世及喑哑,

远离一切八无暇。为人根足生中土,

业际无倒信佛法,具足殊胜五自圆。

值佛出世与说法,正法住世入佛门,

善师慈摄五他圆,即是十八种暇满。

自己具全之此时,当诚精勤修解脱。

“何为闲暇与圆满”?无垢光尊者通过问答的方式来解释闲暇和圆满,分三部分作观察。

“吾者未生三恶趣”,现在我们生于人道,已经摆脱了三恶趣的身份。三恶趣属于八种无暇。如果生于三恶趣中,就没有闲暇修持佛法:在地狱中,感受非常强烈的寒热痛苦;在饿鬼道中,感受非常猛烈的饥渴痛苦;在旁生道中,经常彼此侵害或被其他旁生所吞噬,或者被人道众生所杀害。

“边鄙邪见长寿天”,“边鄙”指边鄙地、边地,是没有四众弟子游行之处。有佛陀四众弟子(比丘、比丘尼及男女居士)的地方称为佛法中土,没有四众弟子的地方称为边鄙地。

邪见有广义、狭义两种。广义来讲,只要内心中有实执、承许,都叫邪见。这里不是指了义的邪见,是无世间正见的意思。世间正见就是对于六道、因果、解脱等方面有所承许。如果内心中持无因果、无解脱见等常断见,就称为邪见。

长寿天的标准定义是指第四天旁的无想天。外道修持无想定以后果报成熟,就会转生于长寿天。除了开始入定前和最后一刹那出定的有心作意外,中间很多大劫都处于无想定中,根本没有闲暇修持佛法。

“佛不出世及喑哑”,佛出世称为明劫,不出世称为暗劫。明指光明,暗指黑暗。如果佛陀不出世,世间上连佛陀、三宝的名字都没有,如何修持佛法呢?

“喑哑”有两种,一种为意根喑哑,无论上师、善知识如何开示都无法接受一点一滴的正教,非常愚笨;另一种为语言喑哑,不具备舌根,没办法读诵或依文解义。广义来讲主要指眼根、舌根、耳根等诸根不具,无法如理地闻思圣教。

“远离一切八无暇”,处于三恶趣、边鄙地、邪见、长寿天、佛不出世和喑哑这八种境地,称为八无暇。相反,远离一切八无暇称为八种闲暇。我们都已经远离八无暇而获得了闲暇:没有生于三恶趣和边鄙地,因为汉地、藏地或者佛学院都是四众弟子游行之处;承许前后世和解脱,安住在世间正见中;没有生于长寿天;生于明劫;诸根明利没有生于喑哑。

下面观察自圆满和他圆满。二者的差别:自圆满是自己具备的,他圆满需观待他方因缘。如果五自圆满和五他圆满具足,就可以顺利地修持佛法。首先观察五种自圆满:

“为人根足生中土”,为人,生于人道。人的身份才最堪能修持正法、可以感受苦乐、诸根明利、知道取舍,而且堪为别解脱戒的所依处。人身是最具圆满的。四大部洲中南赡部洲的人身最具圆满。我们生于南赡部洲,所以这个条件已经具备。

“根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和身根等五根具足。这样就可以堪能接受圣教。如果眼根不具备,就无法看佛像、看经书,难以圆满地修持佛法;如果耳根不具备,就无法了解善知识宣讲的佛法,而且上师三宝的名号也无法入耳,无法做取舍之道;如果舌根不具备,就无法读诵及交谈、讨论法义;如果身根不具备,就无法作为圆满别解脱戒的所依;鼻根在作为圆满的必要条件时,表现的没有其他四根那样明显。当然,如果有鼻根,就可以缘香做供养。

“中土”有两种,即地域中土和佛法中土。地域中土是以印度金刚座为中心的印度圣境。那里是佛陀出世,诸大德弘扬佛法、度化众生的地方。只要有佛法存在的地方,就称为佛法中土。我们没有生于地域中土,但生于佛法中土。

“业际无倒信佛法”,业际颠倒指行持非常严重的罪业、生起很大邪见,或生于屠夫、妓女等种姓和正法相违背。处于业际颠倒中是不堪能修持佛法的。抛弃了这些不正当的邪业称为业际无倒。只有业际无倒才可以顺利修持佛法。

“信佛法”,信仰佛法,对佛法具足信心。如果对佛法不具备信心,即使周围充满了殊胜的佛陀、菩萨或大乘善知识也没有意义。佛陀在世时,舍卫国中一部分众生对佛陀有信心;一部分众生平等看待;剩下一部分众生不仅无信心且持有邪见。所以,即使佛陀住世、就在身边,如果对正法没有信心,仍然无法趣入修持之道。现在我们对于佛法都有信心,但它是坚固的胜解信还是闻得生信,还需要观察。刚开始也许是闻得生信,但通过在佛学院听闻并修持佛法,就会逐渐转变为胜解信。知道了要对佛法生起信心的道理后,就可以从相似转变成真实的信心。

“具足殊胜五自圆”,如果具备五种条件,即具足了殊胜五自圆满。

下面讲五种他圆满:

“值佛出世与说法,正法住世入佛门,善师慈摄五他圆”,

第一,“值佛出世”。如果佛陀不出世现证大菩提,就不会有圣教,当然也无法入佛门修持。第二,宣讲正法。佛陀已经三转法轮,这个条件也具备。第三,“正法住世”。佛陀说法后,如果正法住世期限已经圆满,即前佛的教法已经隐没,后佛的教法还未出生,就称为圣教空世。该时,佛法已经不住世了。现在我们处于佛法住世的阶段,此条件圆满具足。

第四,“入佛门”。虽然佛法住世,但如果不入佛门,仍然没有办法获得调化。对于这个条件,我们可能容易生起疑惑:既然是自己入佛门,为什么不归入自圆满而属于他圆满呢?我们应该这样理解:两种圆满都要观待自己和他方的因素,只是相对而言,自圆满中需要观待自己的因素更多,而他圆满中需要观待他方的因素更多。首先要具备佛陀出世、说法和正法住世的条件,自己才能入佛门。虽然也有自己的因素在内,但主要还需观待他方因缘,所以属于他圆满。

第五,“善师慈摄”。入佛门后,如果被邪知识所摄受,自己的相续就会遭到彻底地毁坏。所以,入了佛门并不是万事大吉、一了百了,还必须遇到殊胜的上师、善知识,而且要被慈悲摄护并教导取舍之道。我们现在已经入了佛门,而且被大恩上师慈悲摄受,所以这五个条件全部圆满了。

“即是十八种暇满”,八种闲暇和十种圆满归纳起来就是十八种暇满。

“自己具全之此时,当诚精勤修解脱”。圆满具备这些条件,生起很大信心、欢喜心的同时,应该如何利用这样的暇满人身呢?无垢光尊者教诫我们:应该善用人身,非常虔诚、精进地修持解脱道,千万不要虚耗。

理应深思颂词中所说之义。

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深入地思考颂词中所讲的含义,并一一和自己的相续作对照。

如何思维呢?《婆罗门嘉畏住杰传记》中云:“脱离八无暇难得,获得人身亦难得,具足暇满亦难得,佛陀出世亦难得,诸根具全亦难得,听闻佛法亦难得,依止正士亦难得,值遇真实善知识亦难得。”

“脱离八无暇难得”,能脱离八无暇非常难得。堕于八无暇的因缘很容易产生,而出离八无暇的因缘则难以具备。比如,堕入三恶趣是非常简单的。无始以来我们的相续中,贪心、嗔心、嫉妒心、骄傲心和愚痴无明的心已经安住,不需要观待任何因缘就可以任意自在地生起,从而任意地造恶业而堕落到恶趣中,无法从三种无暇中脱离。所以,堕入八无暇非常容易,而脱离八无暇很难得。

“获得人身亦难得”,获得人身非常难得,必须要修持五戒十善的善法。

“具足暇满亦难得”,在获得一般人身的基础上,想要获得暇满人身更加难得,因为条件更加不容易具备。获得人身需要修持五戒十善,而获得暇满人身则必须观待三种因缘:

第一,要修持五戒十善。

第二,要精进地修持布施或供养等善法。否则即便得到人身,也无法自由自在地修持正法。现在我们能够出家或在佛学院听闻佛法,说明以前一定修过布施的善根,否则无法具备钱财、衣食等修法的顺缘。如果为了寻找修法的资财到处奔波,就会浪费很多时间,也非常有可能造恶业。

第三,再再回向发愿。如果修持五戒十善和具备布施、供养等善根却不发愿,最后不一定会获得暇满人身。世间的富翁,因为前生修持五戒而转生为人,又因为前世做布施而今生资产富足,但由于没有发愿回向印持,则不一定获得暇满人身。所以,要具足暇满的条件是非常困难的。

“佛陀出世亦难得”,佛陀出世很难得。通过学习《前行》知道,明劫和暗劫交替出现,一个明劫之后往往跟随很多个暗劫,几百个暗劫过后才又是一个明劫,然后又是几百个暗劫。所以,佛陀出世非常难得。为什么呢?佛陀的智慧、大悲虽然周遍一切,但出世与否还必须观待所化众生:某一方所化众生的善根成熟了,佛陀在他们面前才会示现化身;如果这些众生的善根不具备,佛陀的大悲心也无法显现。这并不是说佛陀的慈悲、智慧不够圆满,而是众生的因缘不具备。比如,明月、太阳恒时挂在天空,但它们的影子是否可以显现,则需要观待地上的水器。如果水器清净、圆满、没有破漏,影子就会显现;如果地上根本没有水器,影子则无法显现。所以,众生的善根成熟,佛陀就会出世;众生的善根不成熟,佛陀则不会出世。众生的善根也不是很容易就可以积累圆满的,很多众生以任运自在的方式行持恶业,善根很难具备。因此,佛陀出世很难得。

“诸根具全亦难得”,作为人,诸根都具全很难得。如是果必须要观待如是因:要具备明利的眼根、耳根、舌根乃至身根,以前就不能做这方面的恶业,只有做善业才能获得诸根具全。从满业方面讲,如果自己曾损害过众生,或者曾吹过佛前的灯,今世就可能眼睛失明。这样,诸根缺漏就具备了。因为前世很容易造恶业,今生中要获得诸根具全很难。

“听闻佛法亦难得”,如果没有具备很大的善根因缘,要在今生中听闻佛法,也是非常难得的。虽然现在有很多佛教徒,但其中真正能如理如实听闻正法的有多少?这是非常少的。虽然正规道场恒时不断地讲经说法,上师仁波切也通过网络慈悲开示,让很多众生得以听闻佛法,但和所有众生的数量比较起来,这个比例仍然非常非常少。所以,听闻佛法的人非常难得,因为善根难以具备。

“依止正士亦难得,值遇真实善知识亦难得”,正士和真实善知识表面看差别不大,正士也是善知识,善知识也是正士。但真实善知识的条件可能更高:真正能引导弟子、相合弟子的根性来传法和做加持,才称为真实善知识,而正士只是一般的善知识。这是我个人的分析,不一定正确。

要想遇到善知识,不发愿不行。平时回向“生生世世不离师”,就是在为以后值遇真实的善知识做发愿和回向。如果以前没有这样的发愿和回向,今生不一定能遇到真实善知识。如果以前遇到善知识时,没有如理如法地承侍,以后生生世世中也可能值遇不到善知识。所以,在遇到善知识或在善知识座下听法时,应该抛弃邪见,尽量不要扰乱善知识的心。否则,做了这些不善业,以后就很难再遇到真实的善知识了。

如果转生于地狱、饿鬼、旁生三恶趣当中,则为痛苦所逼迫,因为身体无有闲暇而不能修法;

三恶趣众生主要是身体方面的无暇:地狱众生恒时感受寒冷和酷热,身心无间断的被痛苦所逼迫,没有闲暇修法;饿鬼因为以前所造悭贪恶业的增上,所转生之处的外境和内心相续已成熟而无法找到饮食,每天、每一刹那都在为饮食奔波,哪有时间修法呢?旁生的身份无有自在,也没有闲暇修法。所以,转生于三恶趣中,身体无有闲暇。

喑哑之人不具备知言解义的能力,因为语言无有闲暇而不能修法;

喑哑主要指舌根不具备,有些人是哑而不聋,但很多时候都是又聋又哑。既不能接受善知识的法音,也没有解释说话的能力,更没有办法念佛和念咒,只有用眼根看佛像可以种些善根。因为没有耳根,无法听法,无法理解取舍之义,所以无有知言解义的能力,故因语言无有闲暇而不能修法。

长寿天无有修行正法之想,也就因心识无有闲暇而不能修法;

长寿天主要是无想天。安住在无想定中很多劫,而出定时又马上要堕落,所以只有两个阶段有心识,刚入定和最后出定的时候,除了这两个作意之外,中间都处于无想定中,根本没办法专注于正法。《道次第广论》中也把欲界天包括在无想天中,因为欲界天过度享乐,心耽著于外境五欲而无法修持正法。我们可以这样比度,在人间生活条件过好、福报过大的话,有时就会耽著于五欲和外境,一旦开始享受,道心不退失的概率是很小的。所以,欲界天也无有修法之想。整体来讲,欲界天无法修法,但不像长寿天那样绝对。佛出世的时候,也有很多欲界天人值遇佛陀而证果。

虽有修法之想,但若生于佛不出世、无有正法光明之暗劫中,也不可能修法;

虽然有修法的想法,但如果佛不出世、无有正法光明、连三宝的名号都没有的话,因为没有修法的所缘,自己的心识仍然无法趣入到佛法中,所以也属于无暇。

虽有正法光明,若成为无有入佛门之心的边鄙野蛮人,也不会修法;

边鄙地指无有正法的地方。现在南赡部州的很多地方都属于边鄙地,在那里听不到三宝的名号。据说在中国很多偏僻的地方,也有从来没见过出家人、佛陀圣像或从未听闻过圣教的情况。目前,虽然在整个世间有正法光明,但也有很多地方根本没有听闻过佛陀的名号,没有佛陀的四众弟子游行。所以,这些边鄙野蛮人的心无法趣入到佛法中,也不会修法。

虽然想入佛门,但如果成了堕入增损之边的邪见者,则无有修持正法的机会,这四种人因为意无有闲暇而不能修法。

“增损”指增益和损减,增益见主要指常执,损减见主要指断执。如果自己内心中的常断见非常严重,虽然想入佛门,但是没有修持正法的机会。如今,有些已经皈依的佛教徒中也存在这种情况,或者有些人虽然想入佛门,但因为内心中的执著见非常严重,总认为佛法没有自己以前学的知识殊胜,对佛法的内容经常产生怀疑。这样有邪见的人没有真实修持佛法的机会。

“这四种人因为意无有闲暇而不能修法”。前面讲的长寿天、出生于暗劫、无入佛门之心和邪见者等四种人,因为意无有闲暇而不能修法。

因此,转生于八无暇处的众生由于被各自恶业所系而无有修法之机会或缘份。

处于八无暇的众生,因为以前没有造值遇正法的因缘,又被各自的恶业所系缚,根本没有修法的机会。我们现在虽然有修法的机会,但若不如法而行持,就如同无等塔波仁波切所讲:如果不如法而行持,正法反成恶趣因。现在我们没有转于无暇处,在修行佛法时颠倒因果,或没有如理如实地修持,以后就非常有可能再转生于无暇之处。所以,已经离开无暇的时候必须要精进。

关于此理,《汇集经》中云:“断除八无暇,恒时得闲暇。

《汇集经》中也这样讲:我们平时要断除八无暇的因,恒时为获得闲暇而修持正道。

《般若八千颂广释》中云:“地狱饿鬼与旁生,边鄙蛮人长寿天,邪见不逢佛出世,喑哑此等八无暇。”

这里的内容前面已经作了解释,不再多讲。

《亲友书》云:“执持邪见转旁生,投生饿鬼堕地狱,无有佛教于边地,转成痴哑野蛮人,长寿天生任一处,此等即是八无暇,远离此等得闲暇,为不转生当精进。”

现在我们已经远离八无暇,得到了闲暇人身,应该为了以后不再转生于八无暇处而精进。是不是以不转生于八无暇处作为我们的终极目标呢?不是的。因为转生于八无暇就无法继续修法而获得解脱,只有连续转生于闲暇处才有可能具备生生世世行持佛法的条件,所以龙树菩萨的教诫“为不转生当精进”并不是终极目标,我们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获得解脱、获得佛果度化众生。但在此过程中,一旦转于八无暇处就无法修持佛法,所以为了不转生于八无暇,我们现在必须要谨慎精进地修持正道。

所谓的圆满,《月藏经》中说:“具足十种功德之人即是圆满。

对于“圆满”有不同的解释。全知无垢光尊者首先引用《月藏经》来宣讲其一,然后再对照本论的颂词来宣讲另外的解释。

何为十圆满?即断低劣种姓,不愚痴,诸根不缺,生为男身,相貌端严,不贫穷,不受欺凌,声音悦耳,众人喜见……。”

这里引用了九种圆满。

第一,断低劣种姓。总的来说,转生于低劣种姓难以修持佛法。低劣种姓主要指屠夫、妓女或造恶劣事业的人。按照以前印度的传统,事业祖祖辈辈相传,生在家族一定要做。如果从小父亲就教导应该怎么杀猪或者做恶业,开始熏陶这些邪见,就很难以真正地修习佛法。所以观待来讲,要生于好的、优良的种姓之中。

第二,不愚痴。如果意过于愚痴,见到佛像就不知道礼拜,见到善知识不知道恭敬,见到取舍之处也没办法作取舍。

第三,诸根不缺。不愚痴主要从意根方面来讲,诸根不缺主要从五根方面来讲。如果诸根缺失就没办法圆满接受圣教。

第四,生为男身。虽然从本具佛性和能够发出离心而修法的角度来讲,男身、女身差别不大,但从世俗缘起层面来看,二者仍有很大差别。如果所依为男身,心意稳定而且有力量,就不会飘来飘去,行于世间也无有畏惧。而女身的心意通常变得较快,同时受到很多条件的逼迫,不是很自在。比如佛陀考虑到男身、女身的差别,开许男众修行者一人住山,但未开许女众。男众一人住山的违缘较少,而女众一人住山,对自他都会造成很多违缘。

第五,相貌端严。相貌端严和学佛有什么必然联系呢?曾经有无量无边相貌丑陋的人获得证悟,也有很多相貌端严的人最终堕落。但从相随圣道或者缘起的角度来讲,二者还是有一定关系的。相貌端严证明以前修持过正道和善法。如果修忍辱等戒律或布施等善法较多,今生中就会感受相貌端严的果报。如果相貌丑陋,也可以间接推知以前行持过某种恶业,相续中也许还存在着某种习气。这是一种推断,但不是完全的标准。另外,从世俗的缘起规律来讲,相貌端严可以成为修行佛法的顺缘,容易被善知识所摄受。相貌端严的人能够令人看了生起悦意心,善知识虽然属于佛地,但因显现上随顺凡夫,所以比较容易摄受相貌端严的人。我们可以观察佛教杂志上的一些图片,大和尚身边的侍者都是长相端正、眉清目秀的,几乎很少丑陋的外表。阿底峡尊者的传记中也记载,因为尊者长得非常端正,所以很多善知识都对他非常欢喜。

当然这不是必然的,我们也不要因为自己的相貌不是很端正就认为没有修法的机缘。据记载,全知无垢光尊者和布顿仁波切的显现不是很端严,但他们是遍智、全知。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些大德、善知识都是化身,是以自己的愿力而不是因为以前没有修忍辱的业力而导致相貌不端严圆满;而从凡夫角度来讲,相貌是否端严与修法是有一些联系的。不过若能心向于法并猛烈修持,这也不是必然的障碍。

第六,不贫穷。贫穷的修行者每天都要去化缘,修法的时间必然减少。相反,如果有很多施主或者资具比较圆满,就可以安心办道。

第七,不受欺凌,没有转生为别人的欺凌处,比如仆人。如果转生为仆人,就会恒时受到主人的欺凌,身心不自在。如果想修法的时候主人不开许,身体受到限制,同时作为初学者心也不堪能,就无法圆满修行。

第八,声音悦耳。如果声音过于粗恶,自己唱诵或他人听起来都不是很舒服。如果声音悦耳,念诵梵呗或赞诵时,因为他人欢喜也可以引生出很多福德。

第九,众人喜见。如果众人喜欢见到,同行道友和施主也是喜见的,这在很多角度来讲都是顺缘。

以上是《月藏经》中讲到的圆满。

但此处是指《宣说十二圆满闲暇经》中所说的:

本论不是按照《月藏经》中所讲的暇满条件,主要是按照《宣说十二圆满闲暇经》中所说的。

“获得人身、生于圣境、具足诸根、业际无倒、信仰佛教五种自圆满;佛陀出世、宣说佛法、正法住世、趋入佛门以及他人慈爱行法者五种他圆满。”他人慈爱是指有善知识慈悲摄受引入佛法。

按照宗喀巴大师《广论》的观点,“他人慈爱行法者”指施主乐意资助修法。所以,“他人”可以理解为施主,也可以理解为善知识。

十二种圆满是另外加上两种分基而算的。

前面只提到了十种圆满,为什么说《宣说十二圆满闲暇经》呢?十二种圆满的说法是加上两种分基,即自圆满和他圆满。属于自圆满的五种法加上自圆满,属于他圆满的五种法加上他圆满,一共是十二种圆满。

《续释》中云:“转为人身根具生中土,业际无倒具信五自圆,导师出世说法法住世,趋入佛门师摄五他圆。”

这是引用《续释》的观点来讲解圆满。

“暇”是本体,“满”是特法,犹如青莲花与其蓝色一样。

闲暇和圆满二者的关系是什么呢?一个是本体,一个是本体上具备的特法。闲暇是本体,圆满是特法。为了便于我们了解,全知无垢光尊者作了比喻,青莲花与其蓝色。有时我们认为青和蓝是两种颜色,但在很多注释中青和蓝是不分别的,这里也一样。整个青莲花是本体,比作闲暇;青莲花具备的别别的蓝色即特法,比作圆满。远离了八无暇的基础上又具备了十种特法,合起来就称为暇满。

《中般若经》云:“转成人身尚难得,何况暇满皆具足?”

转为一般的人身尚且非常困难,何况要具备暇满人身呢?

丙二、虽得暇满然无可信之理:

虽然已经获得了暇满人身,但许多人因贪执世间的少许安乐而令其虚耗。

讲了十八暇满之后,这里进一步教导我们:得到了暇满难得的人身,是不是就一了百了了呢?实际上,人身也不可信赖:如果善巧地使用,以后还可以再度获得人身;如果因为贪执世间安乐而令暇满人身虚耗,后世中不一定能够得到暇满。

倘若此生未修利,后世不闻善趣声,

业力所牵堕恶趣,长久流转于其中,

不知取舍入邪道,漂于无边轮回中。

这里讲没有善巧利用暇满人身的巨大过患。“倘若此生未修利”,“利”指利乐、利益、大利或大义。如果今生获得了暇满人身,却没有修持有利于今生后世的暂时和究竟的善法正道。“后世不闻善趣声”,后世就没法听闻善趣的声音。如果连善趣的声音都听不到,更何况转于善趣呢?是不可能的。所以,根本听不到善趣的声音,也转生不到善趣中。“业力所牵堕恶趣”,通过自己的恶业力牵引,后世会堕到恶趣中。“长久流转于其中”,在很长的时间中流转于恶趣。

“不知取舍入邪道,漂于无边轮回中”,因为在恶趣中很难进行取舍,只能又入于邪道中,从邪入邪,从恶入恶。转于人身尚且难于取舍,那么转于愚痴呆笨的旁生、被报障所障的饿鬼或地狱众生,就更无法知道如何取舍了,就像龙树菩萨《亲友书》中所讲“从暗入暗”,从一个暗处又入到另一个暗处,很长时间中漂于无边的轮回。

即使在恶趣中待了很长时间后,通过以前剩余的善业力又转于善道,但因为行持恶业非常多,依靠等流果转于善道后仍然喜欢造恶业。我们可以观察很多世间人,虽然得到了人身,但是对杀生、偷盗、邪淫和欺骗众生等恶业非常有兴趣,也很善巧。这说明相续中等流的习气相当严重。继续造恶业,下一世又会堕入恶趣中形成恶性循环,在轮回和恶趣中漂来漂去无法获得解脱。

自己此生幸得人身,如果未修持有利之正法,则将随业力所牵而转于恶趣中,到那时仅仅连善趣的声音也听不到,更何况说获得善趣呢?

今生得到了人身,应该了知暇满难得的道理。虽然字句非常简单,但学习后如果没有内观,没有将暇满难得的教义和自己的相续结合,就是一边听法一边造业。相续中本来就具备很多恶业,得到人身后没有修持反而懈怠的话,不仅以前的恶业无法清除,现在又开始造新业,二者相加,以后必将随业力所迁而堕于恶趣。到时连善趣的声音都听不到,何况是获得真实的善趣呢?

《入行论》云:“凭我此行素,复难得人身,若不得人身,徒恶无善行,

“凭我此行素”,凭我现在的所作所为,下一世连人身没办法保住。“尚不得人身,徒恶无善行”,如果下一世得不到人身,就只剩下恶业而没有善法可以行持。

以旁生为例,牦牛或鸟雀有没有做过一次善法呢?没有见过牦牛做顶礼或鸟雀做念诵的。按照世间的缘起,没有修善法就无法得安乐。一方面相续中具备贪嗔痴,一方面又为了保护亲友或打击怨敌造了很多恶业,这一世旁生的身份失去后,下一世很明显还是堕于恶趣。

如具行善缘,而我未为善,恶趣众苦逼愚,彼时复何为?”

现在我们具备了行善的因缘,但因为我执或没有精进、没有好好思考而痛下决心修持善法,到最后恶趣众苦逼迫时,我又该怎么办?那时就没办法了。所以,每个道友在自己头脑非常清晰时,要观想除了今生衣食之外的事情:临终时以什么来抵挡阎罗王?中阴时以什么来抵挡痛苦?下世如何抵挡恶趣?这些全部来自于善资粮,全部来自于断恶行善。所以,我们自由自在的时候,要多思考这些因果的道理,多思考轮回的痛苦和解脱的安乐。在有生之年,在所剩无几的年华中,应该好好地行持善法。

如若下堕于恶趣处,则长期不能从中解脱。《入行论》云:“纵历一亿劫,不闻善趣名。”

如果堕入恶趣中,就会长期不能解脱。俱胝和一亿有时相同,都是说明时间之长,而不是一个定数。一方面堕入恶趣的时间很长,遇不到佛法,另一方面恶趣中有很多痛苦要感受。所以从方方面面考虑,都应该好好地做取舍。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