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辅导 > 开启修心门扉 > 正文

开启修心门扉08(25课版)

本文作者: 发布时间:2021/4/26 11:47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继续讲《开启修心门扉》这部论典。本论分了十九个方面宣讲生起出离心的方便,现在讲第一个“看破今生”。前面讲了很多公案、比喻、教证来说明做为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必须要看破今生,舍弃今生的世间八法。否则,就犹如木桩一样,无论如何努力,终究无法脱离轮回、脱离恶趣。必需要认清这个问题,努力斩断对世间八法、对今生的贪执,才有真正修持正法的希望。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噶当派的大德给我们留下的“十大至宝”。

前辈大德们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言教遗产:“看破今生须依靠四依、三金刚及三类。”

从噶当派开始,然后宁玛派、噶举派、格鲁派等前辈的高僧大德给我们留下了“十大至宝”——一个修行人想要看破今生,必须要依靠的十个法。首先是“四依”,然后是“三种金刚”和“三类”。如果修持了这十大类的修法,就可以顺利看破今生,斩断世间八法的贪恋。下面次第解释:

首先四依是指心依于法、法依于贫、贫依于死、死依于壑;

首先讲“四依”,“四依”在很多地方讲到过,在《前行》中也是做为一个核心问题来讲解。第一个就是“心依于法”。如果刚开始我们的心依止了错误的对境,那后面就会一错再错,无法获得真正修法的机会。所以我们的心要依靠正法做为准则。虽然“法”有十大分类,但这里的“法”主要是佛法的意思,佛法的能诠句,通过能诠句所表达的所诠义,我们的心要去依靠。排除了心依靠财产、名声、家乡等等一切世间八法,一切的今生、轮回的法都是不能依靠的,唯一只能依靠于正法。

比如说最初要依靠“看破今生”的这个正法开始修行,然后再依靠“菩提心”的正法,然后再依靠“空性慧、二次第、大圆满”等正法。只有一心一意依靠这样的正法,我们才可以入道。

正法本身具备很多功德,我们在讲《庄严经论》时也提到过,正法具备义妙、文巧、纯一、圆满、清净、鲜白等等很多殊妙的功德。但是我们的心不能错误的认识,错误的依靠了。所以首先要对正法做一个详尽的抉择。比如把“看破今生”做一个详尽的抉择,然后我们的心就一心一意,白天晚上都是依靠“看破今生”去修行,这是第一步。修好之后再依靠菩提心、空性慧等等,次第依靠。除了正法之外,父母、今生等等一切轮回的法全都不依靠,这是第一步心依于法。

第二个“法依于贫”。意思是说要修行正法,要想正法在心中生起,必须要依靠贫穷。在很富裕、很优越的条件中是没有办法修正法的,要依靠一个贫穷的身份才可以。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的分别心就是有这样一种特点,如果房屋、衣食、一切的资具都非常圆满,会障碍我们生起出离心的。我们的心依靠很优越的条件就会高举,就不会认为轮回应该出离,也没有什么解脱可以证达。所以丰富的资产、很多的钱财就是障碍我们修持正法的违缘了。

如果修法的时候,方方面面都是很贫穷的,不管施主还是钱财、衣食。那我们的心就会卑下,心一旦卑下就会去仔细观察世间,了知轮回的一切都不可信赖,都是让我们生起出离心的助缘。有这样一种特定的缘起规律,所以真正想修持正法,必须要依靠于贫穷。

还有就是贫穷的时候,没有什么资具可以操心,没有很多眷属可以操心。所以修法的时候,有很多外缘、很多障碍从此斩断了。

然后是“贫依于死”。就是说依靠贫穷的身份修持正法,要多长时间呢?是不是最初贫穷一两年、三四年、十来年,然后发达了,就获得很多财产。不是这样的,贫穷一直要到死之间,不管自己能活多久。应该有这样的决心,一直坚持到死。有了这种长期的决心,修法的定解、修法的心念才会稳固。如果认为贫穷二、三年,然后遇到一个大施主发达起来,就不要再贫穷了。如果有这种心念,修法的决心无法坚定的,无法彻底的投入。所以要“贫依于死”。

必需要对这个问题次第的分析、观察,才能体会到这个四依是珍宝。否则认为词句上容易理解,自己也看过了,没把四依融入心相续中,反复去衡量、思考的话,也不会真正去实行。

然后是“死依于壑”。意思是说以贫穷的身份死亡的时候,也应该死于“壑”中。“壑”是指山谷,没有人的旷野。作为一个修行人,如果是死于人群众多的地方,城镇或眷属围绕之中,也就说明他的修法没有彻底贯穿到底。所以我们也应该有这种决心,就是死的时候应该死在没人的山洞、山谷、森林之中,就是在修法的状态中死去。

米拉日巴尊者的修行就是贯穿了四依的窍诀,他开始要修法的时候,心中只有一个法的念头。最初求法忍受了很多苦行,上师给他很多折磨。不像我们求法的时候很随便,反正你在这里住就能听到很多法。米拉日巴尊者没有这么简单,做了很多苦行之后,上师就给他传了共同的皈依、共同的五戒,就这些。他不满足,想要得到一生成佛的法。因为对业果是非常相信,杀了这么多的人、损坏了这么多人的庄稼,他知道肯定会堕地狱受苦。所以心非常的切,一心一意求法。求到法之后又考虑怎么去实修,心中除了法之外没有其他名声等等的想法。这就是心依于法的典范。如果我们不知道怎么做的话,就看看他老人家的传记,这就叫“心依于法”。

然后“法依于贫”,尊者修法的时候也是依靠于贫穷。当年姑母要骗他田地的时候,他就说:我一个月一开糌粑就够了。一开糌耙好象是25斤左右吧。还有后面一年才吃一开糌耙,非常贫穷。一件衣服穿很多年,破的不成样子,无法遮盖身体。就贫穷到这种程度。

不但米拉日巴尊者,汉地也听说有这样的事迹,有些修行人很难得到粮食,他就把手掌打湿,在米口袋中按一下,能粘起多少米,今天这一顿就吃这么多,或者一天就吃这么多。这么点米只能做稀饭,做稀饭肯定都喝不饱。他们修法的时候都是这样依于贫穷。

“贫依于死”。米拉日巴尊者一直贫穷到死,没有积累任何财产。虽然有很多施主供养,但他有时根本不接受。即便要留他供养,他也是说我要修行,没办法跟你们在一起闲聊。一直到圆寂之间都是一人在深山中修行。最后他有个遗嘱,说我的金子藏在什么地方。最后弟子们按他说的只找到一块棉布,里面包着一把小刀,刀上面还刻了字:说谁若说米拉日巴有金子,应该让他吃屎。就是这样,死之前根本一点财产都没有。

“死依于壑”也是很清楚。他老人家要圆寂的时候在一个村庄里,就说一个大修行者如果死在村庄、城镇中,就好像国王死在贫民家中一样,这个不行。所以他要回到修法的山洞中去圆寂,传记中写的清清楚楚。“四依”做到这样,修行是可以成功的。

我们要修法也应该有这样的决心,现在虽然还没开始实行,但是心要专向于正法,知道正法才是依靠处。然后要修行正法不能过于富裕,财产很多是修法的障碍,所以应该依贫穷的身份。

很多上师的教言说到财产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有也不必刻意舍弃,没有也不要刻意追求。但有时对初学者来讲,如果有过多的财产,还是有个刻意舍弃的心比较好;如果有很多贤善的施主,还是想方设法斩断关系比较好一点。如果想找个施主,成为一种长期的供施的关系,长期供养自己闭关修法,就会生起某种牵挂执着。所以应该象以前的修行者一样,做一个乞讨的人。

米拉日巴尊者说过:我的衣食就象老鼠、鸟雀一样,就是自己去寻找,根本不会积累很多。所以有没有通过乞讨的方式获得道粮决心呢?如果有的话,就说明以后修法能够甘于贫穷的。还有贫穷要一直到死,这种心念必须要反复串习。否则也许只能坚持一两个月,甚至一、两天。

然后“死依于壑”。千万不要死在大医院、大城镇、大寺庙中。就应该死在自己修法的山洞中。佛教史上很多修行者,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知道,传记也没有。但是他们彻底看破了,别人知不知道无所谓,就一个人在山洞中修法,直到最后。我们也应该有这样的决心,死的时候就死在空旷的山谷中。

这就叫“四依”。下面讲“三金刚”。

三金刚是指不缓金刚先行、不耻金刚后卫以及智慧金刚助伴;

这也是很关键的三个问题。三金刚首先是不缓金刚先行,即修法的时候、舍弃今生的时候,必须要有一个不迟缓的金刚做为先行。什么叫不缓金刚先行?就是自己的心象金刚一样,谁也无法动摇。比如说我要出家,父母、子女、亲戚苦苦哀求,说很多不要出家的理由。反正都不管,谁的话都不听,就是要出家修行,就是要看破今生。

在座的多数都是出家人,这个问题几乎已经不存在了。但是我们还有些施主,还有些寺庙中的老和尚,自己的师父、徒弟等等很多眷属、道友。我们要舍弃今生去修法的时候,他们会用很多方法挽留,说这个寺庙以后是你的,要交给你管理等等。反正什么都不管,谁的话都不听,就是要修持舍弃今生的教言。不缓金刚先先行的意思就是这样的,自己就像金刚一样,不管谁的话都不听。

但根本上师、金刚上师的话还是要考虑,并不是说他们的话也不听。而是说一般的徒有师徒的名份,或一般的施主、父母等等。有时父母也是学佛的,他们就劝自己住在家乡的寺院中。但是住在家乡的寺院中,就会产生很多障碍违缘,所以这个根本不听,就是要远远离开人群去修法。这就叫做不缓金刚先行。

这个问题就是要强调“不迟缓”,如果一迟缓就很容易出问题。前段时间讲《广论》时,上师讲过,奢夜多尊者要出家,他儿子抱住他的腿说“你要出家还不如先把我杀了”。一念软心生起,九十一劫沉溺轮回,不是九十一天、九十一年。一念软心就拖延了九十一个劫才成就,很可怕。如果当年他有“不缓金刚先行”的话,父母怎么劝阻也不管,儿女怎么苦苦哀求也不管,狠下心来修法的话,早就成就了。成就之后也早就把父母子女度化了。所以不能迟缓,一迟缓就出问题。

还有大圆满的祖师夏嘎巴尊者(就是《大鹏展翅飞翔》的作者),他也这样讲过:如果让我们选择今年修法好,还是明年修法好,那就选今年;下个月开始修还是这个月,就选这个月;明天修还是今天修,就选今天;下午修还是上午修,就选上午。反正不能迟缓,一迟缓很多修法的机缘就此错过,无法再恢复。所以他老人家总的意思就是现在就要修法。

为什么要讲这些呢?凡夫人修法总是明日复明日。“我现在有事情不能修,等到什么时候之后再开始修法”。这是不行的,现在就要开始修法。学了舍弃今生就通过四厌世心开始一个一个观修,不能拖延。这就叫“不缓金刚先行”。

第二个叫做“不耻金刚后卫”,“不耻”就是不知羞耻的意思。这和《二规教言论》讲的要知羞耻、《庄严经论》讲的要知惭有愧不是一个问题。是说真正要开始看破今生、修持正法的时候,必须要厚脸皮,在世间人面前不顾羞耻。世间人的羞耻观和修法人的羞耻观是不一样的。

当年米拉日巴尊者和他妹妹的辩论,就很清楚的说明这个问题。他妹妹说:“你不知羞耻。”米拉日巴尊者说:“我是最知羞耻的人,所以我的戒律和誓言都没有破犯过。”所以世间人的羞耻观和修行人的羞耻观不是一回事。

我们有人出家后,父母就说:“你出家之后,我们全家跟着丢脸,这是你一个人给我们带来的耻辱……”很多人就怕这个,名声等等自己虽然无所谓,但一想到给家里带来这些耻辱好象不行。这样一念非理作意,就耽误了出家,自己固然没什么好处,还让家人造了很大的罪业。堪布讲《走向解脱》时说过,能资助人出家、赞叹人出家,功德非常大;阻碍人出家,过失也是非常大。因为家人阻挡而不出家,这不是利益他们,是在害他们,让他们造了很大的罪业。这是仅举一例。

所以出家应该有个“不知羞耻”的后卫。反正把一切都看破了,别人怎么说都不管。首先把这个决心下了,修法的时候就不会有什么顾忌了,不会想家乡的父母怎么看,别人的流言蜚语都不管。反正他们的看法是他们的,我是按照佛陀、传承上师的教言去做的,不会有错。要有一个“不耻金刚”的后卫,根本不顾忌世间的羞耻,应该有这样的心态。

然后要有“智慧金刚助伴”。不管居士还是出家人,不能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知道,就说我已经舍弃今生开始修法了。这是不行的,必须要有智慧金刚做助伴,即如何修行,修行的窍诀必需要掌握,否则修法是徒劳无义的。虽然你有这个勇气,有不缓金刚、有不耻金刚,但是没有智慧金刚做为助伴,修行也将无法成就。这三个要素必须都要具备。所以要尽量让自己相续中具备这种三金刚,这样才能修持正法。

以米拉日巴尊者为例,三金刚全部具备。不缓金刚先行:修法根本不拖延,马上就要修行。他回家把母亲的遗骨交给以前老师的儿子,让他塑佛像。老师的儿子说:“你留在这里几天,我们好好谈谈话。”他说我没有时间和你说上几天,我要马上去修法。“那留一晚上怎么样呢?”“留一晚上还可以。”第二天马上就出发去修行,根本不拖延。

不耻金刚也是同样具备,他妹妹或者其他人说你不知耻辱等等,他就说不知耻辱又怎么样?反正不管了,修行人就是这样的风范。

智慧金刚助伴:他修行的时候,空性见、大手印见全都圆满具备。

所以三个要素都要具备。虽然我们住在道场中,但这并不是修法的违缘。听了这个法之后,每天修四座,每座二十分钟,这个时间肯定找的出来。修的要诀就是暇满难得、业因果等等,要反复的发愿:舍弃今生!舍弃今生!每天这样串习,效果会很明显。

还有“不耻金刚”,反正不管家乡的人怎么看自己,施主、父母、儿女怎么看自己,不顾这种羞耻,斩断联系好好修法。这就是“不耻金刚”具备了。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智慧金刚”,必须要具备的。很多凡夫初学者容易犯一个毛病:走两个极端。第一个极端是反复学几十年,但是生不起一点修法的心,最后成为法油子,完全在词句上度过一生,对调伏自己相续来讲没有多大意义;第二个极端是根本不学,马上就想去实修。不管相续中有没有正见,有没有定解。有学法机会的时候不想学,一定要去住山,一定要去实修。

为什么这也是极端呢?因为修法要有所缘、有定解才行,定解来自于学习,没有通过学习,定解从哪里生起来呢?没有定解你如何修行呢?即便是闭目打坐也是浪费时间而己,只是在分别念上转来转去,或是在阿赖耶识中转来转去,无法抉择、修持真正的正法。

所以真正生起了想要修法的心,也先不要着急。上师所传的这些法,不管是看破今生的法也好,还是中观、密法大圆满的正见也好,都要系统的学习,都要生起一个牢不可破的定解,这时候才可以独自修行。无垢光尊者的《窍诀宝藏论》讲的很清楚,什么是可以独自修法的界限呢?就是对你所修的法一点疑惑都没有,不需要问任何人,不需要问上师,不需要问道友。这个时候是可以独自修行的。

要尽量避免这两个极端。学一辈子不想修法要避免,一定要知道闻思能生定解,生定解就是为了修行,要生起一定要实修的心。实修的心生起来之后,先不要着急,着急最后会后悔。现在就要依靠上师、道友的力量,通过自己的决心,把以后修法的见解牢牢的掌握了。对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慧、大圆满的见解、修法的教言都要牢牢掌握,之后再去修行是非常好的。

很多上师都不赞成一点见解、智慧都没有,就去修法。“智慧金刚助伴”对我们非常关键。千万不要急着脱离上师、脱离道场去一个人修法,这方面的想法是好,但最后后悔也没必要。还不如多呆几年,把该学的、该抉择的正见抉择完之后,不管在哪个地方都可以自由自在的修法。

三类是指脱离人类、接近狗类、证得圣类。

“三类”第一类是“脱离人类”。做为修行人,如果经常和世间人打交道,修法是很难成办的。人群中多是愚者,他们的想法、行为都是追求今生发达,或保护亲友、降伏怨敌,赚钱等等。所以真正有了修法定解的时候,必须要脱离人类,一个人到深山中专修,这就是“脱离人类”。

第二是“接近狗类”。并不是真正让我们和狗住在一起,而是说我们的行为几乎不被世人认可,别人会说:这个人是狗的行为。就要达到这样一种层次。野狗是自己到处找饮食,而且身边没有什么东西,就是一个身体跑来跑去,也没有家室、房子,随便有个岩洞、坑坑就住一住。“接近狗类”的意思就是我们的行为也要这样无拘无束,不要让任何因缘牵绊自己修法。随便有个山洞就可以住,哪里有修法的机缘就在哪里住。饮食就象狗一样,别人不愿意吃的东西自己愿意吃。就是不要让别人把自己看做是人,把自己看成狗就好了。这样就彻底放下了,什么都不管了。

然后“证得圣类”。通过脱离人类,接近狗类,精进的修持,最终会证得圣类,这就是果。最后会超凡入圣,会证悟空性,证悟大圆满,而获得解脱。

米拉日巴尊者也是这样,“脱离人类、接近狗类、证得圣类”全都具备:“脱离人类”,他修法总是在见不到人烟的地方,山洞、雪峰,就在这些地方修行;“接近狗类”,他对别人也是这样讲的,“你们以后不要把我看成一个人”。就是这样,他的行为已经完全接近狗类了;最后就“证得圣类”了,一生成就佛果。所以这方面的教言是非常殊胜的。

米拉日巴尊者的大弟子寂光尊者也是这样讲过:一人独修得佛果,道友二人修善缘,三四以上贪嗔因,故吾独自而安住。意思是一个人独自修行可以获得佛果,两个道友在一起可以成为修善法的助缘,三四人以上在一起就成了贪嗔的因,所以我独自而安住。他就是修佛果的人,讲的很清楚。

这些教言在《前行》中也引用过,“一人独修得佛果,道友二人修善缘,三四以上贪嗔因,故吾独自而安住。”这样的教言要反复思考,就会知道怎样修持了。以前的大德完全都是掌握了“十大至宝”、修行了“十大至宝”之后获得殊胜结果的人。这种教言真的很深,现在我们也许一个都做不到,但是内心有个向往也是好的,慢慢向这个靠近,最后通过发愿回向的方式,应该可以成熟这样修行的因缘吧。这是解释了“十大至宝”。(第13课完)


关于此理,佛陀以当年如何义无反顾的出家,在六年中栉(zhi)风沐雨,艰苦绝卓的行为,为我们后学者如何出家修道等做出了最好的示范。

这里以佛陀为例说明,佛陀当年是怎么样义无反顾出家的呢?父王为了阻止他出家,做了多少努力啊?给他取很多嫔妃,准备很多美妙的衣食,造三时的宫殿等等。但是佛陀什么都不管,父王、妻子、儿子都不管,连转轮王位都舍弃了,义无反顾的出家。出家后六年之中“栉风沐雨”,就是用风来梳头,以雨来沐浴。这是比喻一种苦行的生活,没有真正的梳子,就以风来梳头;没有沐浴的设备,就用雨来沐浴。就是这样艰苦卓绝的苦行。

佛陀六年苦行时,按共同乘讲是十地菩萨;在不共同乘中讲是佛的化身,是在色究竟天成佛之后再下来示现成佛的。所以我们会想他没必要这样吧。但是在人寿百岁的时候,佛陀有必要这样示现,因为众生的根基如此下虏,再不使用苦行的方式,几乎就没有修道的机会了。众生相续中贪嗔痴的念头非常炽盛,舒舒服服的修法很难成就的。

当然不是说所有的佛,所有的佛弟子都必须这样苦行。比如弥勒佛出世的时候就不需要,弥勒佛不需要六年苦行就成佛了,他的弟子依靠这个缘起,也不需要很多的苦行。但是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时候,人寿百岁的时候,他老人家首先示现苦行,然后印度的祖师一代一代示现苦行,然后汉地、藏地的祖师也一代一代示现苦行,都是这样过来的。

我们都知道全知无垢光尊者是怎么苦行的,他老人家遭到很多人的排斥,然后就这个寺院搬到那个寺院。上师为了考验他,刚刚住下来就马上让他搬家,到另外一个地方去住,刚住下来又让他搬家,搬了九次家。在桑耶青浦修行的时候,只是吃了二十一粒水银丸子。冬天就一个牛毛口袋,白天做坐垫,晚上做被子。雪深、雪大的时候就站着,就是这样苦行成就的。

法王如意宝当年在江玛佛学院,根本找不到食品,夏天就只有一点酸奶,没有房子,就是一个帐篷,就是这样苦行的。(堪布索达吉)仁波切刚来佛学院的时候,也是做了很多苦行。这些高僧大德他们自己不需要做这些的,而是为了告诉后代的弟子:你们应该这样学,这样做。所以这样示现。如果我们看了之后无动于衷的话,他们就白示现了。

很多高僧大德都是这样做的示范,佛陀开始有这个缘起,所以后学弟子中有成就的人,几乎都是通过苦行而成就的。除个别有密意而示现无勤成就之外,绝大多数的修行者,都是通过极其难行的苦行而成就的。所以我们应该知道,必须要通过苦行的方式斩断今生的贪执。虽然苦行不一定就是一点衣服都不穿、好几天才吃一顿饭。这是一种苦行,但是“斩断今生”才是真正难以做到,又必须要做到的。

若能深解其意,则前辈圣哲的修要指南是极为深奥的,故当深切领会以上修法精要。

如果能够知道佛陀及高僧大德们这样示现的含义,就可以从传记中体会到,前辈哲的修要指南是极为深奥的。不单是言传,而且是身教。他们在教典中讲要这样修那样修,而且他们就是这样示范的。所以学这些教言时,还要学他们的传记,两个方面结合,才能有成就的机会。

此等十法是当之无愧的“十大至宝”,一但让其深入内心,则可摧毁尘世的一切迷乱;

这十种法确确实实是当之无愧的“十大至宝”,比较而言世间的如意宝都不算宝贝。如意宝和这十个教言的价值比较的时候,很多愚者会选择如意宝,又可以治病,什么享受都应有尽有,想要的东西都可以得到。但是以智者的眼光看,这是有漏的有为法。所以修法的窍诀,这十大要诀才是真正的如意宝。

现在我们就要看一看,有没有对这十大要诀,生起“十大至宝”的念头,如果生起来了,说明你的相续开始成熟。如果还没有生起,认为这就是一个泛泛的讲解而已,其他地方也看过很多,就证明法和相续还脱离的很远。这十种修法真正深入内心之后,力量是很大的,尘世的一切迷乱会被摧毁。下面以比喻说明:

吸干贪欲的茫茫大海;

我们的贪欲就像茫茫大海,无量无边。但是“十大至宝”的窍诀,一旦在心中安住下来,成了自己的宝贝,整个贪欲的大海,全部会被这样的修法一口吸干,一点不剩。这“十大至宝”是彻底断除贪欲的方法,看破今生之后就断除贪欲了,所以再多的贪欲都能被吸干的。

铲除八法的重重高山;

世间八法的重重高山,是阻碍修行人成就的巨大障碍。但是如果有了“十大至宝”的要诀,相续中生起了这个境界之后,这些世间八法彻底摧毁无余。

推翻烦恼的稳固堡垒;

烦恼就是相续中的贪嗔痴。这里主要摧毁的是什么呢?很清楚主要是贪欲心。世间八法很多是贪欲心方面的,如果能把贪欲心熄灭,嗔心从哪里生起呢?有时嗔心的生起就是想要的东西得不到,别人阻碍或别人夺走了。哪个方面都是,别人说我一句,马上生起嗔恨心,认为他侮辱我了,这是对名声对身体有很大的贪执。如果这些方面的执着都没有了,别人怎么说都不会生嗔心的。

有时钱被偷了就大发雷霆,就是因为对钱很执着,否则别人偷了又怎么样呢?就像小偷到你的牛粪棚里拿一块牛粪跑了,你根本无所谓,一块牛粪而已嘛!所以我们就知道么有贪心才有嗔心,贪心大嗔心就大。把贪心熄灭了,嗔恨心是生不起来的。贪心和嗔心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的。如果能够看破世间八法,贪嗔痴烦恼的稳固堡垒会彻底摧毁无余。

捣毁恶业的坚韧航船;

世间有一种破冰船,在海上多么坚硬的冰都可以摧破。我们相续中恶业的坚冰很坚固,但是有这艘“十大至宝”的破冰船,一下就可以全部摧毁无余,无法阻碍我们修行了。

趋至对治的辽阔平原。

不管相续中生起什么样的分别念,对世间生起什么样的贪念,都可以用“十大至宝”来对治。所以最后可以趋至“对治的辽阔平原”就是说修行上路了。修行的时候经常把崎岖山路、沼泽比喻成修法的障碍,到了平原的时候,就说明修法很顺利了,已经没有大的障碍了。所以说:

实为不可多得的胜妙至宝。

在座的每个人都是想修法、想解脱的,那就把这“十大至宝”好好的重视、好好的实行,就可以真正获得胜妙的对治功德。

在以下的文字中,仍将大处落墨,广泛的对其进行宣讲,以便大家能彻底通达明了。

我们千万不要认为这就够了吧,听了这么多肯定差不多了。但是尊者还不满足,他早就观察到了,我们这些初学者听一点点教言是不行的,必须要广泛听闻,才能彻底通达明了。所以他老人家在以下的文字中还要大处落墨,广泛的对这个问题进行宣讲,以便使后学弟子呢,能彻底对这个问题通达明了无碍。

因此,看破今生之法极难通晓测度,是人们都很难证达且极为隐秘的妙法。能够修持此等深密无上之法的人们,将获得他人所不能具有的,获取利乐之方法。

这个法是很隐秘的,前面已经说过了。能够修持这样深密无上法的人们,即修持看破今生之法的人们,就获得其他一般人根本得不到的,获取利乐的方法。真正能够安乐的方法,就是看破今生而已,除此之外就没有其它方法了。

上师在讲这一段的时候,说到了翻译本论的因缘:在厦门的时候,上师看到诺罗巴堪布有这个法本,就问他借,诺罗巴堪布不借,说这是密法。上师说这算什么密法呢?就是个加行吗。堪布就说,反正对我来讲这就是最深密的修法。所以法本都不愿意借。最后上师借了复印之后慢慢翻译的。

堪布说这是个密法还有一层意思。我也在想,像我这样广泛的宣讲,对自己的修行不一定有好处。因为讲的时候自己的感受、体会不讲不行,讲了之后对自己的修法也许会有障碍的。所以学完之后要修的话,最好秘密的修,不要宣传,我在修这个法怎么怎么样。这样有时会出障碍的。

但不管怎么样,有时不宣讲也不行,不宣讲的话,后面的人也没办法体会到这里面真正殊胜的要点。但是你们要修行的时候还是悄悄的修持,有体会也好、有认识也好,反正秘密的修持才好。

另外,此深妙大法还具备超胜它法的殊胜特点:

然后这种深妙大法还具有超胜它法的殊胜特点。前面讲了两种,遣除痛苦、获得安乐。现在还要继续讲超胜它法的殊胜特点。

可以获得今生的愉悦,来世的安乐,直至获得三菩提之间的一切利乐都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轻而易举地成办。

如果相续中生起了心舍现世的修法,今生的愉悦、来世的安乐都是可以获得的。从这个时候开始,乃至于三菩提之间的一切利乐都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轻而易举地成办。三菩提就是声闻菩提、缘觉菩提和正等觉的菩提。为什么讲获得三菩提呢?对于大乘行者来讲,是不需要去现证声闻菩提和缘觉菩提的。因为这里是共同修法,不管是小乘的行人,显教、密宗的行人都需要修持。所以根据根基的不同,就讲“获得三菩提之间”。声闻乘的根性,通过心舍现世,就可以获得声闻的菩提;缘觉种性就可以获得缘觉乘的菩提;乃至于菩萨种性就可以获得正等觉的菩提。

所以如果相续中有这个修法,从现在到成佛之间,所有利乐都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轻而易举地成办。尤其对我们现在来讲,我们平时不是都在强调往生极乐世界的修法吗?如果你真正把这个世间彻底看透了,真正厌恶娑婆世界的话,往生的念头是会很强烈的。短短的时间就可以成办一切利乐,今生也愉悦,来世又往生极乐世界,在极乐世界修行很快就可以成佛。所以说从现在开始,一切安乐不费吹灰之力可以获得。这个绝对不是夸张的语言。

说到来世也安乐,然后获得三菩提都非常容易。但是对我来讲有时已经等不急了,还要等到下一世再转一个暇满人身,再等到下一世再去得个什么,等不急了。因为现在有个非常殊胜的机会可以往生极乐世界,确实不愿意等了。有时想依靠这种因缘还是早点往生好,往生之后什么修法都可以成办的。

虽说极乐世界修行百年,不如娑婆世界持戒一天的功德,但那是从功德角度讲的。从修法的稳妥性来讲,还是极乐世界最为稳妥的。在娑婆世界修行,有时好像积累资粮也快,但是摧毁起来也快。尤其是我们现在的相续,对正法的念头、对众生的慈悲心都不保险。辛辛苦苦积累了很长时间的资粮,生个很大的嗔心,或者有时对上师三宝生个邪见,一下子就全部摧毁了。

所以还是应该努力看破今生,看破今生之后,往生是轻而易举可以成办的。有这个前提,临死的时候对什么都不会贪著,就会一心修法,然后就可以往生,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殊胜方便。

下面就对今生获得安乐这个问题做一个辩驳。

也许有人会提出置疑,看破今生之法难道不是放弃今生安乐之法吗?既然是舍弃今生安乐之法,又岂能成办今生之安乐呢?

有些人学了这个教言之后,会认为看破今生的法就是放弃今生的世间安乐。这方面前面已经做了抉择。世间八法就是人间的幸福,看破今生就要舍弃世间八法,实际上就是舍弃了世间的幸福,为什么还要讲看破今生还能成办今生的安乐呢?这也需要做个辨别,如果现在不做辨别,以后修持的时候这个念头翻起来,也许没办法对治。所以现在就提前把这个问题考虑好,以后即便生起来也有对治的方便。

首先提问的人没有分清楚,真正的安乐和虚假的安乐。尊者下面的回答就是今生的安乐是虚假的安乐,舍弃今生的安乐是真实的安乐。这个问题提问者没有分清楚,他所认为今生的荣华富贵、世间八法是安乐,舍弃安乐又会获得安乐是抵触的。他把真实和虚假两种安乐混为一谈了。

贪著今生的安乐是虚假的安乐,这在《四百论》中早就做了详尽观察。而舍弃今生,知足少欲的安乐是真实的安乐。表面上显现的这些快乐,像家庭的温馨幸福、种种物质的享受、名声广大,这些全部是虚妄的,是表面上一种虚假的现象而已,实际根本不是快乐。

华智仁波切在《前行》中讲,有一个东西就会有一个东西的痛苦,这是实际情况。有一辆车就会有一辆车的痛苦,为什么呢?养路费、保养费、汽油费,或者说撞了人怎么办呢?等等很多问题,没有这个东西就没有这个痛苦,这是很明显的事情。这是大的,小的东西也是这样。乃至于一包茶叶,你也会想别人偷走了,或者腐烂了怎么样?这是明摆的事实。

所以一个是虚假的,一个是真实的,我们要抛弃虚假的安乐,寻找真实的安乐。佛经论典中再再宣讲,知足少欲、无所希求就是真实的安乐,因为没有什么牵挂,没有什么引发痛苦的因缘。

这是总说,下面具体分析。

这种说法虽然言之有理,但是,正如“企盼超胜尝苦痛,希求盛名断胜缘,追寻高位坠深渊”的说法一样,

“言之有理”是从一个方面讲的,按一般世间的分别念观察,好像是言之有理。但是“企盼超胜尝苦痛”,想要在世间超胜别人,财产、名声、福德智慧都要超胜,这样就要饱受痛苦。因为世间优秀的人层出不穷,福报大的人层出不穷,想要超胜一个人容易,超胜一切人就难了。所以想要超胜一切的话必须饱尝痛苦,而且根本无法满愿。

“希求盛名断胜缘”,如果希求智者的盛名、贤善的名声,就斩断了修法的胜缘,没有修持胜法的机缘了。

“追求高位坠深渊”,追求高位最终会坠入深渊,从修法侧面来讲,如果一心追求高位,你的修法已经一败涂地了,已经堕入恶业的深渊了。后世也将堕入恶趣的深渊。

倘若如蚁附膻般地疯狂追逐幸福享乐,结果反而会大失所望。

膻就是难闻的味道吧,像山羊发出的膻气一样,蚂蚁就是喜欢这些难闻的味道。倘若如蚁附膻般地疯狂追逐幸福享乐,结果反而会大失所望。

反之,如果对它们抱着不屑一顾、兴趣索然的态度,幸福安乐反而如运诸掌般地容易获取。

刻意追求会遇到很多痛苦,反过来讲,如果把世间八法全部抛弃了,根本不管它们。对今生的幸福安乐不屑一顾、没什么兴趣,幸福安乐反而如运诸掌般容易获取。“如运诸掌”比喻极其容易。这是个规律,追求的时候得不到,反而放弃之后自然而然都得到了。

这大概可以从两个方面讲,第一,你放弃之后,内心会获得安乐幸福的。很多地方讲,真正的安乐幸福不在于物质嘛。现在很多文章都在分析这个问题,外国的学者也在分析,佛教的学者也在分析。真正的安乐幸福不在外面的物质上,而在内心。什么时候内心知足了,连乞丐都会快快乐乐的生活。如果物质上虽然拥有,但不满足,国王、富翁都会天天处在痛苦之中。所以知足少欲的修行者,抛弃了一切之后,内心非常坦然、自在,享受法乐、幸福安宁。

第二个方面就是舍弃了这一切之后,最后钱财、名声这些都会获得。两个方面可以理解。所以虚假的快乐抛弃之后,会获得真实的快乐。

瑜伽行者们将受用福报视若草芥,却有“受用不舍瑜伽士”之说法,难道不是吗?

瑜伽行者有些地方指有止观功德的人,这里可以理解为舍弃今生一心修法的人。他们把一切名声、财富全部视为草芥,根本不重视,但是世间却有“受用不舍瑜伽士”的说法。瑜伽士舍弃了受用,受用不舍弃瑜伽士,越是舍弃福报、受用,它是越会跟随瑜伽士。

即使英名盖世、超绝尘寰的佛陀,也岂不是因为断除了妙欲的缘故吗?

为什么佛陀会英名盖世、超绝尘寰?为什么会成佛呢?就是因为他抛弃了转轮王的妙欲,最后成为英名盖世、超绝尘寰的人天供养处。按照小乘的说法,佛陀是凡夫修成的。如果佛陀当年没有抛弃王位,一直在享受,没有出家修行,那就无法获得佛果了。就因为当年把转轮王的福报、妙欲都抛弃了,之后苦行成佛的。这按照小乘的说法比较容易理解一点,这是个很明显的例子。所以说佛陀、瑜伽士舍弃了受用,但受用不舍弃瑜伽士、佛陀。很清楚了。(第14课完)


藏巴加惹的一段话也可谓千锤百炼:“具修证者之门房,幸福快乐已困躺,饕餮之徒难寻访;

“困躺”的意思就是好像一个人特别困,已经躺在门口一样。躺在门口的人,怎么摆布他都可以,反正就是很容易获得的意思。相续中有修证的人,幸福快乐已经很困的躺在他的门前了,什么时候想得到都轻而易举。

饕餮之徒指贪欲大的人,“饕餮之徒难寻访”,难寻访幸福快乐。具修证者不想得到,但幸福快乐已经躺在他门边了。具有很大贪欲心的人到处寻找,但是找不到幸福快乐。

对治士夫之门房,看破尘世已困躺,具贪嗔者难寻访;

“对治士夫”是指精进对治相续中世间八法、贪著今生念头的人。这种修行者的门房中,看破尘世的功德已经困躺了。即看破尘世的功德很容易生起来,精进的通过“十大至宝”对治,看破尘世的功德就已经困躺了。对世间八法贪嗔心很大的人,很难寻访“看破尘世”的境界。有贪嗔心对尘世根本看不破的,就是因为对尘世过于执着,才会缘这个生起极大的贪心和嗔心,这在前面已经做过分析了。

断根源者之门房,舒心愉悦已困躺,具希忧者难寻访;

“断根源”的意思是断除了烦恼的根源,或者断除了今生的根源、断除了轮回的根源等等都可以讲。在这样断根源者的门房中,舒心悦意已经困躺了,怎么修持都可以舒心悦意的。但是具希忧者难寻访。“具希忧者”就是具有很大的希望和忧虑,对今生的幸福快乐具有很大的希望,很担忧会失去的这一类人。他们经常处于患得患失之中,很难获得真正的舒心悦意,即便短期获得也没有办法保持长久。只有断除了世间八法根源的瑜伽士,舒心悦意才是长期获得的。白天也好、晚上也好、睡觉也好、做梦也好,没有什么可以扰乱自己的,没有什么希望和忧虑。这时就可以长期保持舒心悦意的境界了。

知餍足者之门房,富贵荣华已困躺,具贪念者难寻访。

知足少欲的修行者的门房中,富贵荣华已经困躺了。“富贵荣华”就像前面分析的一样有两种:第一就是舍弃了一切,不需要什么了,这是真实的荣华富贵;第二,正知足者就有这样的一种因缘,能够垂手获得世间上的荣华富贵,很容易获得。具贪念者难寻访,贪心很大的人是很难获得的。这是藏巴加惹的一段话。

具证者森丹华云:“追求此生享乐乃痛苦,风卷此念方可得恒乐。”

这也是对前面的提问作回答。追求此生享乐乃痛苦,我们认为这是安乐,但安乐是虚假的,痛苦才是真实的状态。风卷此生方可得恒乐,把此生的念头交给风,让风卷走才能获得恒长的安乐。相续中恒长知足少欲,就可以恒长获得知足少欲的快乐。

夏沃工巴也开门见山地说道:“如果相信我的话,立时就可获得安乐,即使相信我,也没有其他的高招,没有其他的诀窍,就是令其舍弃今生。”

夏沃工巴尊者也对弟子们讲:“如果你们相信我的话,马上就让你们获得安乐”。有些版本中这样继续写道:弟子们就说,那我们就相信你吧。他就说:其实相信我,也没有什么其他的高招、诀窍,就是令其舍弃今生而已,舍弃今生马上就能获得安乐。这是个很深的诀窍,如果前面没讲这么多,也许无法马上理解,但是前面讲了之后就容易理解了。把今生一放弃,反而获得真实的安乐,身心泰然,立即就可以获得。

有时我们认为舍弃今生很恐怖,但是在这些智者看来,贪执今生才是痛苦。就像麻风病人搔痒一样,他们在搔痒的时候认为很快乐,但是没有麻风病不用搔痒更快乐。世间认为享受五欲妙是快乐,但是在智者眼里,没有这些欲妙才是真正的快乐。什么时候舍弃,什么时候就得了快乐,这是很简单的。其它的欲妙需要去苦苦追求,但是这种快乐是放下就能获得。一个是要苦苦追求,一个是放下就够了,一个简单易行,一个是极其难行。极其难行就是苦苦追求也得不到,简单易行就是一放下就获得。

又说:“使我们今生来世蒙受痛苦的一切祸根,就是对今生的贪执,所以必须削减对今生的贪执,如果丧心病狂地追求今世的安乐,其心就绝对不会快乐,即使忙忙碌碌、东奔西跑、疲惫不堪也于事无补。

这一点观察一下世间的情况就可以知道了。真正放下一切,一心修法的修行者,他们对今生没有什么贪著的,根本不需要忙忙碌碌、东奔西跑、疲惫不堪,所以很快乐。但有些世间人,拼命的疯狂追求今生的安乐,不要说得不到,即便得到了,也没有享受的机会。听说日本的一些员工,虽然钱很多,但有的因工作太重而过劳猝死,还有自杀的。拼命挣钱是干什么呢?就是为了享受嘛。但是得到钱之后反而没时间享受了。

有个故事,说一个富翁和一个渔民在海边聊天。

富翁问“你为什么不出海呢?”

“我出海干什么?”

“出海打鱼啊。”

“打鱼干什么?”

“打了鱼卖了可以赚钱。”

“赚钱干什么?”

“赚钱可以积累,积累之后可以买个别墅在海边晒太阳。”

“我现在不是在晒太阳吗?”

富翁的观点就是赚了钱才可以享受,但实际上别人什么事情都没做,就正在晒太阳。这就是观念不一样,这很能说明问题。世间人拼命追求不一定得到的,放下的时候反而得到了。实际上这是很明显的,我们必须要看清楚。

甚至痛苦、罪业、恶言也会不约而同地降临。

忙忙碌碌追求时会感受很多痛苦,龙树菩萨已经讲过了,求财、护财、增财皆是痛苦。确实,对财产有贪欲心去追求时,起早摸黑等等有很多痛苦;得到之后要保护它,这个也是痛苦;保护不让它丢失还要增长它,这也是痛苦。全是在痛苦中渡过的。在这个过程中还不择手段造下很多罪业,然后别人的很多恶言也不约而同的降临了,所以这对今生来世都没有意义。

因此,应当将泛滥成灾的贪欲之念驱之门外,如果能将贪念赶尽杀绝的话,幸福安乐的生活将从此拉开帷幕。

观察我们的相续,确实贪心已经泛滥成灾了,已经自在了。如果任其发展,只有痛苦而已。所以现在就应该把泛滥成灾的贪欲之念全部拒之门外。拒之门外的方法,就是前面讲到的四厌世心、舍弃今生的窍诀、十大至宝等等。

有时虽然也想驱之门外,但是不懂方法,不去行持这个方法,也无法达到目的。所以这样的妙法学了之后要去修持。实际上修持这样的妙法作用广大。道友们谈论的时候,有的讲贪心很大,是不是要修不净观,到尸陀林去观尸体;有的说瞋心很大,要怎么怎么对治。有时为了对治贪心,修不净观、白骨观也是很好,但这只是对治一门。

如果今生都能看破的话,这是普遍都能对治方法,什么都能对治。心舍现世之后,不但是对女人,对名声、亲友、故乡、高位、享受全部都能看破,一下都对治完了。然后瞋狠心也没办法生起来了,这些都是智慧,所以愚痴也对治了,嫉妒、骄傲都没办法生起。一个舍弃今生的修法生起之后,什么粗大的烦恼都生不起来了。所以如果能够把贪念赶尽杀绝的话,幸福安乐的生活将从此拉开帷幕。

因此,若想让今生来世都获得快乐,至少应从心底生起什么也不贪求、什么也不蓄积的心念。

所以如果要让今生来世获得快乐的话,那么应该对今生财产、故乡、亲友等等都不贪求了,至少这个心念要生起来。反复观察思考就会发现这个法很重要,对治力量相当大。这个心念生起之后,以后的功德就会层出不穷的产生。所以无论如何要励力生起这种什么都不贪求、什么也不蓄积的心念。

不欲获得是最殊胜的获得,不念名声是最殊胜的名声,不趋赞誉是最殊胜的赞誉,不求眷属是最殊胜的眷属。

什么都不想要,就是获得了最好东西,就是最殊胜的获得。不去追求名声,就是最好的名声,也不会失坏。外在的名声会失坏的,而且要得到必须努力。比如说要得到智者的名声,你必须去精进的背诵、思考、辩论等等,最后得到智者的名声,但是稍不努力一下子就失去了。外在的名声就是这样的,难以获得、难以保证、容易失去,有这样的特点。不求名声这是最殊胜的名声,因为外面没什么名声就没什么执著,没有得到也不怕失去,这就是最好的名声。“不趋赞誉就是最殊胜的赞誉,不求眷属就是最殊胜的眷属”,通过前面两个就可以推知了。

如果诚心想修法,就必须让心依于贫穷,贫穷乃至死亡。

这就是前面讲的“四依法”。如果真正想修法的话,就应让心依于贫穷,贫穷乃至于死亡。要有这样的想法。如果一面说非常想修法,一面又放不下欲妙,就说明还不是诚心想修法。前面讲过了,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是没办法圆融的,要么修世间法,要么修出世间法。所以真正想修法时,必须要让心依于贫,贫穷乃至于死亡,彻底的放弃世间八法的贪执。

一旦生出此种念头,则无论天、魔、人都不能侵犯,

如果这样的念头生起来,天也好、魔也好、人也好没办法侵犯你。人侵犯是因为你的名声太大了,树大招风。或者说盗贼侵犯你是因为你家里钱财太多了,不抢你抢谁呢?怨敌也是在这些方面打击你。如果都放弃了,什么都不追求了,那别人欺负你就没必要了。

天、魔也无法侵犯,因为有时候着魔,主要是对欲妙、名声很耽著,魔就可以乘虚而入。但是你什么都放下了,对这样的修行人,他找不到下手的地方。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如果贪执名声、财物,有这样的裂缝,魔就从这个裂缝来害你的。但你把这些全部抛弃了,他也找不到一个下手的机会。所以说天、魔、人都不可以侵犯。

如果不遗余力地算计今生,则只能自取其辱,不但自己品尝自己酿成的苦酒,还要承受他人的讥讽,

尤其是对修行人来讲,一心一意的算计今生是自取其辱。因为盘算今生的时候要用很多方便,别人不愿意接受时就会侮辱你。自己酿成的苦酒自己要去品尝。还要承受别人的讥讽,如理如法修行的道友、懂道理的施主、护法神等等都会讥讽自己。就像《庄严经论》中讲的六种呵责一样,所以要承受他人的讥讽。

来世还须奔赴恶趣去感受无边无际的痛苦。

来世还会奔赴恶趣感受很多痛苦。这方面的教言就是让我们的修行落到实处。以前学了很多,中观等等大乘的广大见、行,有时听了很好感觉很舒服,但有时让人有一种摸不到边际、没办法着手的感觉。这个“舍弃今生”就是能够实实在在的触摸、感受的,现在就可以修起的法。虽然高深的见、行还是要学,但修的时候还是从这里开始修行。

基确巴云:“若以风扫此生念,即可称为厌离者,何亦不需念头生,美名广传遍大地,为修法故舍身寿,和风吹送称赞语。”

基确巴尊者也这样讲过:如果以智慧狂风、信心的狂风,把此生的念头全部扫尽,这个人即可称之为厌离者,厌离今生、舍弃世间八法的修行者。如果相续生起了什么也不需要的念头,他的美名就广传遍大地了。即便人们不知道,但护法神或天人是知道的。也许人间美名没有传遍,但是在天界你的美名早就传遍了。为了一心一意修持正法,甚至愿意舍弃自己的身体、寿命。“和风吹送称赞语”,这样赞叹的语言就会像和风一样到处吹送。

但是我们舍弃今生或为了修法舍身寿,并不是贪着“美名广传遍大地”或“和风吹送称赞语”。如果是为了这个目的,那没办法美名广传遍大地。因为你内心是贪着世间八法的,贪着美名、称赞,这不是真正地修行人。真正内心不要名声了,这时反而会获得广大的名声。(第15课完)


龙树菩萨也真挚地教诫国王道:“搔痒生乐受,无痒更安乐,如是世间欲,无欲更安乐。”

龙树菩萨在《亲友书》中也这样教诫乐行王。“搔痒生乐受”,如果有麻风病,瘙痒的时候就感觉非常舒服,但是“无痒更安乐”,在智者看来,身上生这么多的疮癣,可以说非常恐怖,所以认为无痒更安乐。现在我身体没有得这个病,简直是太幸运了、太安乐了。这是个比喻。

“如是世间欲,无欲更安乐”,世间人认为欲妙安乐,有了家庭、妻子儿女,或得到美名,这些世间安乐非常舒服。但在出世间的智者看来,“无欲更安乐”,没有这些五欲更加安乐。这个比喻和意义一对照,就容易理解所谓的世间欲是痛苦,而无欲是安乐,这样的真实情况了。

“法规若胜妙,能令世间喜,世间生喜已,且于他无欺。以法理国政,诸方皆叹称,现大宝华盖,众圣皆礼恭。治国若如法,美誉至纷纷,能获极胜果,他法无力成。”

这是说国王你在治理国家的时候,法规如果善妙,世间能生欢喜,而且对他人没有什么欺骗的。如果通过正法治理国政,诸方都会称赞国王的美名。“现大宝华盖,众圣皆礼恭”,世间的贤圣对你都恭恭敬敬顶礼。“治国若如法,美誉至纷纷”,如果能如理如法治理国家,会获得很多美誉。“能获极胜果,他法无力成”,除了如理如法治国之外,其他的方法无力承办的。

这里的意思和这一段教言是不是有点不相合呢?实际上是相合的。虽然这里只讲让国王如理如法治理国政,这里面也有他的道理。所谓如理如法治理国政,就说明国王必须要放舍一部分利益,就是要合理的收取赋税,合理的制定奖罚制度。这样国王在财产等等方面会受到一部分损失。但是会获得很多的称赞,获得坚固的国政,这就是他如理如法行持的结果。

反方面讲,如果国王想获得更多财产,不择一切手段压榨民脂民膏,拼命索取,很快国政就会垮掉。所以不如理治国,无法获得美誉,国政也无法坚固。主要是说明这个问题,这一段的精要就是如理如法而行,否则就无法获得美誉、安乐等等。

意即如果你能如法而行,抛弃此生的一切贪欲,反能获得利益、恭敬、名声等一切回报。

国王你如果能抛弃此生的贪欲,当然对国王来讲,抛弃所有贪欲也不太可能,但非法的贪欲能够抛弃的话,反而能获得利益、恭敬、名声。人民认为你是个好国王,龙天护法也认为你是个好国王,所以人民拥戴,龙天护法加持,一切自然承办。

如此治理国政,则能令自他受益,反之,如果你对享乐铭记不忘,治理国政也将一无所成。

很多暴君不知道如理如法行持,不明白这个道理。或虽然明白,但贪心太大了,然后就没收人民的财产,或拼命让别人进贡宫女等等。很快名誉也搞得很臭,然后国政也没办法稳固,大臣也看不惯,人民也看不惯,纷纷的造反、起义,很快把国政推翻了。

如果是个好的国王,他善待人民,能够让人民幸福安乐,如理如法的治理。大臣也佩服,人民也佩服,国政自然就稳固。这是很明显的道理。

圣天菩萨在《中观四百论》中也云:“谁舍世间难,则比他人憨,何者追随彼,长时受欺瞒。”

《四百论》原文中没有找到这个偈颂。我找了一下,好像都不明显。这个偈颂看到有点眼熟,但一个一个对照,哪个颂词都不像。也许是月称菩萨《大疏》中出现过的颂词。上师说也许是其他教证,其他论典内容。这些圣者、大德造论的时候,不是查书照着抄的,都是背诵记在心中的,有时也许会有把教证出处搞错的情况。

“谁舍世间难,则比他人憨”,如果谁难以舍弃世间,这比其他人还要愚痴。憨就是愚痴的意思。何人追随这个对世间贪恋很大的人,“长时受欺瞒”,没有办法获得真实的利益。

也进一步说明,如果认真修持,即生也可获得更胜于他人的安乐,如果不能通晓此理,实在是愚不可及,必将毁坏自他。

如果认真修持舍弃一切,即生中也可以获得更胜于他人的安乐。如果没有通晓此理,不舍世间,比一般人还要愚痴,必将毁坏自他。何者追随彼,长时受欺瞒,就是说的毁坏自他。

因此,只有全心全意地修持方能达至大乐之胜地,这一点至关重要。

全心全意修持,要把自己的一切以正法来衡量,而不能根据自己的分别念,我认为这样修法是对的吧,或我认为这里讲是不了义的说法,针对一部分众生讲的,对我不适合。这就是跟随自己的分别念。或者跟随世间愚者的说法,某科学家怎么讲的,某文学家这样讲,他们说是对的,所以我应该贪着妙欲等等。这些也不能作为正量的。应当按照真正的经论作为衡量的标准,全心全意修持,才能到达大乐之胜地。

寂天菩萨在《集学论》的开头,也是如此殷切教诲:“何得无散具相胜妙法,将获前所未得之欢愉,更胜于此安乐不曾有,圆满菩提无尽之胜乐,以及无等佛果皆能获。”

寂天菩萨在《集学论》的开头有这个颂词,就是不管任何人,能够得到不散于今生世间八法的,具相胜妙的佛法境界,“将获前所未得之欢愉”,以前在轮回中苦苦追求,而没有获得的欢愉,这个时候就可以获得。“更胜于此安乐不曾有”,胜过知足少欲、看破今生的安乐,其他地方根本找不到,五欲当中一个都没有。

“圆满菩提无尽之胜乐,以及无等佛果皆能获。”“圆满菩提”也可以说是声闻缘觉菩提,也可以理解成地上菩萨的菩提。“无等佛果”是讲究竟的菩提果。或者前面的“圆满菩提”是讲圆满的二乘菩提,后面“无等佛果”是圆满的大乘菩提,也可以这样理解。反正三乘菩提,或者说暂时菩萨地、究竟佛地的一切安乐,都是通过这个修法而生起来的。

佛陀(在《因缘品》中)也说:“如若贪诸欲,欲念反将弃,若舍诸贪念,将获胜妙乐。

如果一个人贪恋一切妙欲,“欲念反将弃”,贪恋五欲的这种意念,反而会将他舍弃。本来相续中生起欲念,想要去追求五欲,但是我相续中五欲的意念反而将我抛弃了,无法让我获得安乐,肯定会痛苦的。如果把一切五欲贪念舍弃之后,反而会获得种种妙乐。

乃至欲相随,永不得餍足,何者以智慧,斩彼方满足。

乃至相续中有五欲的念头相随,就永远得不到餍足。《佛子行三十七颂》也这样讲过,追求五欲的念头就像喝盐水一样,越喝越想喝,永远不知道满足。“何者以智慧,斩彼方满足”,把五欲的念头斩断,以前苦苦追求无法获得的满足,当下就获得了。

贪念不能餍,以智能知足,以智得足者,三有不能转。

通过贪心追求五欲,是无法餍足的,没有满足的时候。以智慧去观察呢,才能真正获得知足的快乐。以智慧得到的满足,三有轮回中的一切外缘、对境都无法转变。这就像前面讲的真快乐和假快乐的区别,怎么获得真正的快乐呢?就是抛弃这些虚假的安乐,今生知足少欲,斩断世间八法,才能获得真实的快乐。

今天就讲到这里,虽然没有讲完,但是时间到了。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