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辅导 > 开启修心门扉 > 正文

开启修心门扉02(25课版)

本文作者: 发布时间:2021/3/29 1:10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下面继续讲金厄瓦罗珠加参尊者造的《开启修心门扉》,这部论典主要是教导后学弟子,怎样看破世间八法,舍弃今世,将自己的心和佛法相应的殊胜教言。本论分了十九个方面来宣讲,现在正在宣讲第一个问题“舍弃今生”。“舍弃今生”在很多教言中都再再提及。比如以前文殊菩萨对萨迦派的主持所宣讲的舍弃四种执著的教言当中,第一个就是宣讲“耽著今生非佛徒”。意思是说如果耽著今生的利益,那根本不是佛教徒,不是修行者。别人知不知道自己是修行者,或有没有修行者的名称,都不重要。自己真正想做个修行人的话,内心必须要安住在修法当中。如果耽著今生的话根本就不是修行者,不是佛教徒。

以前萨迦班智达给弟子宣讲舍弃今生的教言时,也宣讲了四个非常关要的问题。对于我们现在来讲也是必须要知道,要修持的。他的弟子宁莫瓦尊者,问萨迦班智达四个问题:第一舍弃今生的因是什么?第二舍弃今生的缘是什么?第三舍弃今生的界限是什么?第四舍弃今生的验相是什么?这四个问题非常关键。必须要牢牢的记在心间。

第一个问题:宣讲舍弃今生的因。

对六道轮回必须要看淡、看破,就可以顺利的舍弃今生。轮回包含了很多东西,笼统讲舍弃轮回、看淡轮回的时候,不一定有很深的感觉。轮回中主要包含的是世间八法。如果对轮回中的种种欲妙,种种不悦意等等,过于耽执的话,就根本无法舍弃今生。所以就要对轮回中所包含的万法,全部要看淡。因为轮回无有实义的缘故,如实的了解了,这就是舍弃今生的因。

第二个问题:舍弃今生的缘是什么呢?

我们不仅修持因,还要修持他的助伴,修持他的缘。有了因缘才可以顺利的生起舍弃今生的境界。萨迦班智达回答,舍弃今生的缘就是了知轮回的过患。如果能了知轮回的过患就能够舍弃今生。所以要多观察轮回的过患,多观察自己沉迷在轮回当中所拥有的一切,追求的一切,到底有没有精华义呢?实际上没有。是不是平庸的呢?也不是,轮回有很多的过患。在轮回中,会感受很多痛苦,还会继续轮回的业。我们就是这样流转到现在的,如果现在不能猛然觉醒,还按照这样一种旧观念行持下去的话,以后仍旧会流转轮回当中,永远没有解脱的机会。所以必须要反复的观想轮回的过患。比如三恶趣的痛苦、三善道的痛苦,或者观察轮回中的一切都是业的自性。一一观察的时候,就可以在心中彻底生起轮回完全是过患没有丝毫功德利益的想法。

以上一个是因,一个是缘。平时我们要对轮回看淡,要多观想轮回的过患。因缘聚合的时候,就可以生起舍弃今生的修法。

第三个问题是舍弃今生的界限。

舍弃今生的界限是什么呢?修持舍弃今生,到底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境界呢?就是对世间八法很淡泊。还没有修到这种界限之前,必须要励力的观修。通过这个标准来衡量、观察自己。现在我对世间八法看淡没有?比如像名誉、恭敬、利养、称赞,还有轮回中的种种快乐。对这些是不是已经看淡了呢?有没有都无所谓的心态是否生起来了?或者对于世间八法中反方面的四个法,痛苦、讥、毁、衰败,是不是想方设法去避免,不惜一切的手段呢?如果真的对世间八法看淡的时候,这些安乐有也可以,没有可以;衰败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顺其自然。这就叫做真正的看淡世间八法,否则就没有看淡世间八法。所以要按照这种界限来要求自己,观照自己。

第四个问题:舍弃今生的验相是什么?

修习舍弃今生必须要产生一个殊胜的验相,这个验相就是世间八法根本没有办法染污自己的相续。彻底抛弃了世间八法。

要修持舍弃今生,这四个要点没掌握的话,就不知道怎么修持。他的因缘、界限、验相是什么,都需要牢牢的掌握,按照这样的标准去观想,去行持。佛法和自己的内心慢慢的结合之后,就可以踏上修心的正道了,这是非常关键的。

要舍弃世间八法,舍弃今生,有时候肯定要舍弃很多以前想要追求的、舍不得放下的东西。在和世间八法奋斗的过程中,也许会受到很多痛苦,但是这种痛苦绝对是应该的。

以前我们在追求世间八法的时候,没有感觉到这样的痛苦,现在开始要舍弃世间八法的时候,内在的业力不允许,还有外在的天魔也不允许。当我们开始修持舍弃今生的时候,天魔会做干扰,自己的习气也会做干扰、做抵抗。在修心的过程当中,在开始舍弃世间八法的过程当中,绝对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我们一定要做好准备,当修持舍弃世间八法出现这种痛苦的状态,就知道这是正常情况,是肯定会出现的。经过一番大生大死之后,当心一旦成熟了,趋入到正法中的时候,这些习气、天魔就没办法干扰自己了。

最初的一步如果迈出了,后面绝对不会有障碍的。痛苦绝对是会有的,但这必须要付出。想想看以前我们在轮回中,在地狱、饿鬼、旁生中,受了多少痛苦。但这些痛苦全都是没有意义的,对解脱没有丝毫帮助。现在开始修行正法的时候,为了生起功德,付出一些代价,感受一些痛苦,完全是值得的。

还有一个问题要注意的:前段时间我们在讲大乘经论的时候,在利益众生的方面强调了很多。现在开始宣讲舍弃世间八法、舍弃今生的时候,可能自己的心会有所转变。以后弘法利生的事业也不想做,只是想一心一意的修法,调伏自心就可以了。根本不想去摄受众生,不想去做这些表面上的事情,会有这样的想法。那么我们怎么样对待呢?

实际上,按照各自论典来宣讲的时候,就会有各自的受益。舍弃今生的教法,不管怎样都是需要生起的、需要强调的、需要宣讲的。现在如果单单讲入世、摄众、弘法利生这些方面,根本不提舍弃今生的教言。也许就很容易去度化众生,自然而然就会走这条道路。但是因为内心没有接触,没有串习这样的内容,当以后在这样的位置上,做弘法事业的时候,因为相续中根本没有免疫力,没有舍弃今生世间八法的想法,很有可能堕入到世间八法当中。

所以还不如现在就把这个问题讲透彻。反正以后都会随着自己的业力、因缘该做什么就做什么。那个时候不管修法,还是讲经说法,管理寺院,对众生,对佛法做利益。内心中已经有了舍弃世间八法的心态,就会用这种教言来对治烦恼。自己就知道,处在这样位置上的时候,如果被世间八法所染污,那完全是一种相似的善法,没有意义的善法。

所以这时开始学习、串习舍弃今生、舍弃世间八法是非常及时的,再不能晚了。如果相续中已经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染污的时候,对治就非常的麻烦。现在必须要好好学习这样的论典,必须要对这样的论典高度重视。这就是以后我们在修法,或接触众生,可以掌管寺院、讲经说法的时候,必须要运用的一个对治法。像中观也好、密法也好,他们都是很高深的教法,都能够对治我们相续中各种各样的烦恼。但有时这些教法用不上。用不上怎么办呢?就使用这种修心的教法,马上就可以见效的。这是以前的祖师们屡试不爽的教言。我们如果去做的话,也会感受到这种教言确确实实直接对治自己的心,直接就把相续中的邪分别念彻底打破的。这个教言很好用,非常适合现在,可以立竿见影的一个窍决。所以对这种教言必须要高度重视,每天必须要好好的看。

以前上师在讲的时候,有这样的教言:对于《开启修心门扉》这样的论典,最好每天都要看,哪怕是每天看几行,也要把这个论典好好的串习。私下里我也给道友讲过,有段时间上师让我们有可能的话选择五个法本常带在身上,我当时第一个念头,就是选择的第一个法本肯定是《开启修心门扉》。否则自己修法也好,或者做其他事情也好,如果没有这种法本经常去串习、对治,肯定非常容易堕入世间八法的网毂中去的。所以千万不要小看这个法本,这样的法义对我们来讲非常关键,千万不要舍弃。如果能够全部背诵的话,对修行绝对非常有帮助的。因为平时我们相续中生起的,大多数也就是这些世间八法的心态,怎样去跟别人争夺名利、怎样获得轮回的安乐、怎样想方设法舍弃痛苦。而恰恰缺少这方面的对治性。太高太深的法用不上,也不知道如何忆念。如果能把本论背的非常熟悉,运用的时候就非常方便。实在不能背诵全论,也应该把富有代表性的或者自己认为对自己相续非常适应的,一段一段的这些长行、颂词也好,或大德的故事也好,反正必须要背,哪怕几个颂词。这样在生起世间八法心念的时候,马上就能使用。

像仲敦巴尊者或者他的弟子金厄瓦尊者,都是这样的。他们都是对于《亲友书》的颂词,还有《入行论》前面的两个颂词,背的非常熟悉,并且反复串习而平息世间八法的。如果这些大德都这样做,作为后学的我们需不需要这样做?我们自己要观察,如果认为我现在是圣者了,不需要这些。那就不勉强了。如果认为自己是一个刚入道的凡夫,相续中世间八法的念头还非常增盛。那这些颂词不背,背什么颂词呢?这些马上就能起作用的,能够对治自相续中不好念头的金刚句,必须要好好的忆念,尽量背诵,反复串习。对修习舍弃今生来讲,这是一个非常殊胜的助伴。

如果讲这些必要性的话,讲很多天都讲不完的。但是这次没办法广讲,只有把字面上的意思解释一下,或者有些比较重要的地方讲一讲。

彼等愚痴凡夫却反其道而行之,一心追求此生的幸福安乐,希望美名广传,并获得他人的恭敬利养。

“彼等愚痴凡夫却反其道而行之”这个“反其道而行之”是和哪个颂词对应的呢?就是“因此今生追逐快乐,厌离痛苦等念头以及如同毒药等”这一句。以前的智者从佛陀到前辈的高僧大德,他们的教言就是追逐今生快乐,厌弃痛苦的念头要像毒药一样舍弃的。但是愚痴凡夫却反其道而行之。对犹如毒药一样应该舍弃的东西,拼命的抓住不放。需要在内心中守持的这些殊妙教法,却远远的抛弃了。

愚痴凡夫一心追求的就是今生的幸福快乐。愚痴凡夫范围很广,有时我们说世间哪一类众生没有学佛,没有趋入佛门,行持外道法,所以他们是愚痴的凡夫。但即便是已经进入佛门的人,如果一心一意的追求此生幸福快乐、美名广传的话,地地道道就是个愚痴凡夫。不要看别人,如果自己具备这个法相就是讲自己的,对自己不要客气了。

这一段讲的是世间八法当中自己愿意获得的四种法:幸福快乐、名誉、赞叹、恭敬利养。如果追求这些,那就是愚痴凡夫了。

却害怕痛苦煎熬,担心臭名远扬,并以得不到恭敬利养为患。

这是世间八法中的反方面,不愿意获得的四种痛苦。害怕痛苦煎熬,就会想方设法避免痛苦。在这个过程中,就会造下很多恶业,与正法背道而驰。反过来讲,如果对所谓的幸福快乐、美名广传或恭敬利养看的很淡,而痛苦煎熬、臭名远扬、得不到恭敬也不以为患。对世间八法平等观,知道快乐、痛苦都是业力、因缘产生,有没有都这样。如果把这个看淡的话,就是个修行人,是个智者。如果没看淡,完全就是愚痴凡夫,对世间八法就会牢牢的追求。这些必须要了解的。

于此必须提醒众人,在一切所作所为中,由贪嗔痴而引发的行为,不善业所占的成分也极大。

在这里必须要提醒有缘的修行者,刚入道的修行者。提醒我们要认识一个现实:一切所作所为当中,由贪嗔痴引发的行为,不善业所占的成分极大。对于相续还没有被正法调伏、障碍很重的修行人来讲,就是处在这个状态。我们如果没有入道的话,就处在这个状态当中。很可悲的是自己根本认识不到。贪嗔痴三毒可以再广分为五毒,还有嫉妒、骄傲。反正或者三毒或者五毒,引发的行为,不善业所占成分极大。

如果说不善业所占的成分极大,那又怎样呢?那就说明一个问题:从早到晚,一天24小时,一个月、一年,乃至一生都是这样的话,我们就完全是在行持不善业。如果无法行持清净的善业,后世是什么果报,大家应该清楚。最多就是个有漏的善法,除此之外无法安立一个真正清净的出世间善法的。我们出家、修法是为了什么呢?就是为了得到解脱。解脱是个相当清凉的果,他的因绝对是清净的善根。现在我们没有做到这个,通过贪嗔痴引发的不善业的行为,在我们相续中占了绝大多数的成分。

所以我们要认识到这一点,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认为自己修行不错,出离心、智慧也可以,戒律也清净,好像解脱就在自己手掌之中一样。但观察一下,我们在做事的时候是贪心、嗔心引发的吗?或者愚痴、嫉妒、骄傲引发的?如果是这些的话那不善业所占的成分就太大了。这样行持下去,到了临终会呈现出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如果现在没有把这个事实认清楚,一直自认为很了不起,自认为是个好的修行人,今生就把自己给欺骗了。实际上无法这样获得解脱果的。

如果现在认识到了不善业所占的成分太大的话,就会引发积极的效果:开始反观自己的心,反观自己的行为,把自己的身语意放在这个位置上面,开始去对治,开始舍弃一切表面的行为、形象的善法而开始修心。这是意义很大的。

完全以贪嗔痴所摄持的耕耘稼穑、商贾买卖、牟取暴利、诉讼争论、伏灭怨敌、护持亲友以及闻思修行等一切所作所为都只能成为轮回和恶趣的因。

这个就是结果。前面一段是因。以贪嗔痴为因所摄持的“耕耘稼穑”,“耕耘稼穑”就是种田。“商贾买卖”就是做生意,通过商贾买卖“牟取暴利”。“诉讼争论”在《俱舍论》中讲:一切在家人通过“受”而进行争论,出家人通过“想”而争论,这是从一部分来讲的。

但现在释迦牟尼佛的遗教中,佛陀的弟子中也出现了通过“受”而争论的情况。就是以财产引发而做争论的,这是很可耻的行为。释迦牟尼佛传下来的正法,都是让他的弟子好好闻思修行,唯一对正法精进,而对财富、名声这些方面不要去做。尤其是为了使出家人能够好好的修法,根本不需要让我们去种田、做生意。佛陀以前发了愿,如果在佛教当中如法修行,绝对会如法的获得衣食。

还有“伏灭怨敌、护持亲友”,这在世间是很明显的,但是在佛法中如果不注意,也非常容易落入其中。对亲友生起贪心,对怨敌生起嗔恨心,这种等起引发就会产生打击怨敌,护持亲友的行为。

乃至于我们所认为的非常贤妙的闻思修的事业,因为通过贪嗔痴,通过世间八法、贪恋今生的因而引发,也只能成为轮回恶趣的因。总的来讲就成了轮回的因,分别来讲就成了恶趣的因。想要通过贪嗔痴所摄持的这些行为出离轮回完全是梦想。前面讲过了,三种菩提任何一种都是寂静清凉的,寂静清凉的果,不可能通过贪嗔痴这个非常污秽肮脏的因而引发。这是总的果。

分别来讲,恶趣就成为他的果。也就是说这些贪嗔痴引发的行为就成为恶趣的因。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贪嗔痴非常粗猛,肯定会堕入恶趣。表面上在做闻思修行,实际上在行持恶趣的因。《前行》中引用达波仁波切的话:“若不如法而行持,正法反成恶趣因。”讲的很清楚。如果在行持善法的时候,不如法行持,这个善法就成了堕落的因。所以在闻思修行的时候,如果没有调整好自己的发心,没有舍弃今生的话,总的成为轮回的因,分别成恶趣的因,这个是绝对的,没有侥幸。为什么要讲的这么严重?不是在吓大家,实际情况就是这样的。

要解脱的话必须要很善妙的因,而贪执轮回就是轮回的因。贪执很猛历就成了恶趣的因。以前我们学《前行》或《心性休息》时也这样反复强调过:上等贪心堕地狱,中等贪心堕饿鬼,下等贪心堕旁生。贪心是这样,嗔心、愚痴心五毒当中任何一个烦恼没有哪个不是。

所以真正修法不是太容易的事情。虽然不容易,但必须要修。不修的话还是仍然漂泊轮回。千万不要认为太困难了,标准太高了,干脆不修了。不修就更加没办法逃脱了,不修堕的更快。知道之后能修一点,或者能发愿修的,这还是好事情。经常听到有些世间人讲:你去受戒,犯了戒律就要堕地狱,干脆不受。不受戒堕的更快,肯定是这样的。还有些人讲:地狱门前僧道多。地狱门前僧道多是说这些僧道出了家、受了戒,受别人供养,然后不修行堕入地狱。但是他忽视了一点:就是没有受戒的人堕落地狱的更多。为什么呢?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善恶,根本没有取舍,完全行持恶业,不堕落地狱才怪。

难修确实难修,但是必须要修。本论就提醒我们要认识到这个问题,现在已经入于修行道了,如果精进,就可以利用这个身体得解脱;如果懈怠,落入世间八法中,那么总的成为轮回的因,分别成为恶趣之因。

当然出家受戒,从善根方面来讲不会空耗的,但是这里不是在讲怎么种善根。种善根很简单,看一下佛像、念一句佛,去拜一拜、绕一绕,这全都是种善根。乃至释迦牟尼佛的名号一入耳,绝对成为成佛的因了;阿弥陀佛的名号一入耳,绝对成了不退转的因了。但这是在讲“别时意趣”。现在我们不能满足种个善根,不能停留在这样一种意识中。要想怎么样尽快利用这个身体获得解脱,怎么样修持清静的善法,就是本论所讲的“舍弃今生”,这个标准绝对不能抛弃。

我们要自己反省,现在我只是想种善根呢?还是想求解脱?如果想种善根那好办的很,反正你就每天听堂课,这个善根以后肯定要解脱的,绕个坛城也是要解脱,顶礼或念一句阿弥陀佛都是要解脱的。这都是种善根。如果满足于此,也是可以的。只不过解脱的时间就会长,解脱之前有可能要堕到地狱很多世。要做好接受这个事实的心理准备,如果有这个气魄就这样去做。但是如果不满足于以后解脱,一定要尽快解脱,那么解脱之因第一步就是“舍弃今生”。这个做不到,就不要想尽快解脱了。

要想舍弃今生,必须要按照这个教言去做,这样就可以很快解脱,心很快和佛法相应。在这个过程当中,也许会感受一些痛苦,但这和地狱、饿鬼的痛苦无法相比的。这只是很少的痛苦。要对这种因果方方面面做非常详细的思考,现在已经处在这个位置上了,没有什么退路了,好好思考之后应按照这种修法去做。

这部论典不是世间论典或者小乘论典,这是很甚深的大法。如果学这个法,真正有感触的话,肯定是你的心开始成熟了。这个法门非常重要、非常关键。我们反复强调:要对这个论典好好去看,千万不要仅停留在文字上,根本不去做甚深的思考,不去对照自己的相续,不去按照这个论典改正自己的相续。否则就是学本论最大的失败。

从这段开始往下的一大段,是讲身口意三业当中以意业为主。作为一个修行人来讲,表面的修行不是最重要的,表面的朝山拜佛不是最重要的,表面上的出家受戒不是最重要的。心才是最重要的。心所缘的善法有这么多,都重要,最初重要的是什么?就是“舍弃今生”。金厄瓦罗珠加参尊者用了很大篇幅,介绍在身语意三业中意业最重要。实际上引发了一个主题:第一步必须要“舍弃今生”,才能作为修法入道的一个正因。“舍弃今生”没有的话,就绝对没办法入道了。对此,我们在学的时候很明显可以知道的。

《因缘品》中云:“诸法之前意先行,意念首要而敏捷,若以凶狠之意念,所说言语所作行,以彼获致无量苦,犹如车轮断头颈。

《因缘品》中,首先引用“诸法之前意先行”。“诸法”就是我们身语所行持的一切行为。在这个“诸法”之前意是最初先行的。就是说言行首先都是要有一个心意去发动,通过意行带动身语的行为。“意念首要而敏捷”,就是在主次之中,意念是主要的。“意念首要”的意思和前面“意先行”有不同地方的,前面“意”是作为发动身语二业的因,叫做“意先行”。后面“意念首要”,就是主次之中,意念是首要的,身语行为是次要的。而“敏捷”是说它的变化很快,第一个念头可能处在贪心之中,但第二个念头就引发信心,这种情况是有的。或开始生起很大欢喜但马上就生起很大嗔恨,这也是有的,所以意是很敏捷的。

下面讲“若以凶狠之意念……”,如果通过凶狠、暴恶的意念,所引发的言行,必定会导致无量的痛苦。“犹如车轮断头颈”,这是一个公案,具体下面会有解释。

“若以清净之意念,所说言语所作行,以彼将获大安乐,恰似树荫恒追随。”

反过来讲,如果通过清净贤善的意念,所引发的言语行为,绝对会获得广大的安乐。“恰似树荫恒追随”,这也是一个公案,下面会讲到的。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通过身语意三门的善恶,必定会引发广大的苦乐。三门之中意业是最主要的。这就说明我们要修行佛法,必须要把重点放在修心上面,这才是真正的佛法。佛法中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就是不要心外求法。外在身语的行为并不一定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调伏自己的心,使心和正道相应。比如说:我们剃除了须发,披上了袈裟,这是身体和正法相应。因为出家剃除须发,这是三世诸佛的总律,这是一个正法。有时顶礼、转绕也是和正法相应的,这是行为方面的。口里讲经说法或念经诵咒等等,这是语言跟正法相应。但这是不是最重要的呢?如果心没有和正法相应,身体、语言方面的善法,都不是解脱的正因缘。并不是说不要出家、不要念咒、不要讲经说法。这些都是形象的,这些要成为善法,关键是心要清净,舍弃世间八法。身语意都舍弃世间八法,才能成为彻头彻尾的修行人,否则心贪恋世间,身体出家也是轮回的因。

以凶恶念头等三毒为发心所作的一切行为,都必将咎由自取而带来无穷痛苦。

通过非常暴恶的三毒念头所推动的一切行为,都是咎由自取的,带来无穷痛苦的。后面这一段主要解释《因缘品》中“犹如车轮断头颈”这个公案。

从前,有两位乞丐见到一群僧众时,其中一位以嗔恨之念咬牙切齿地诅咒:“但愿这些僧人的脖颈被车轮碾断。”不久,当他躺在树边睡觉时,被飞驰而来的马车轧断了头部。

首先第一个公案讲到,以前有两个乞丐去乞讨,(这个公案《前行》中也有,《本师传》中也有,但记载的文字、情节也不尽相同。)其中一位以嗔恨之念对僧众咬牙切齿地诅咒。《前行》中讲佛陀去应供的时候,这个小孩在佛陀没有应供之前就去乞讨,当然施主就不给了,佛陀和僧众都还没吃,怎么可能有剩饭给你呢?所以就拒绝了他的要求。他就开始生起了恶心,发了恶愿。这样记载的。这里没有提到这个公案。但有些人通过俱生的业力、前世的恶因,今生看到三宝所依、看到僧众的时候就非常的讨厌。不要说以前,现在都有很多这样的人。

这个乞丐见到僧众就开始诅咒:愿这些僧人的脖子被车轮碾断。他发恶愿诅咒的对境是僧众,这个对境是非常严厉的。他的嗔心这么猛厉,对境也是这么严厉,所以当他诅咒发恶愿不久,在路边睡觉的时候就被飞驰而来的马车碾断了头部。这只是一种花报而已,不要认为这完全就是成熟的果报了,真正成熟的异熟果报是在地狱之中。上等的嗔恨心绝对是要堕地狱的,毫无疑问的。然后对境是僧众,对僧众生起嗔恨心还要咬牙切齿的诅咒,这也绝对是要堕地狱的,被马车碾断头部只是个花报而已。

而另一位却对僧众生起了清净之心,心想:若能以天人的甘露供养这些僧众该多好啊!以此善心使他获得了极大福报。

另外一个小孩,通过俱生善业引发善的习气成熟,见到僧众清净的威仪、调伏的身语意的时候,他就非常欢喜,就想若能以天人的甘露供养这些僧众该多好。对境是清净的僧众,然后他的心非常好,贤善的意乐,发愿以甘露来供养这些僧众。通过这样的善心引发了极大的福报。这个是绝对的。

我们平时说话的时候也要注意,以前也反复强调过,说话的时候不要说哪个地方的僧众不好,或说女众不好,女众的烦恼大,实际上女众两个字就包含了很多的对境,不注意一下就造下了很重的罪业。有的说“藏族喇嘛不好”,这句话对境是非常广泛的,也许有那么一两个藏族僧人和你有摩擦,你想要说的是这个,但你表达的时候说藏族的喇嘛不好,这就范围很广,代表了所有藏族的出家人,其中有很多圣者。一定要注意!平时应尽可能生清净心,不管怎么样,能够出家,能够披袈裟的这些人绝对都不能诋毁、打骂。

前一段时间,堪布在讲《广论》的时候,讲的很广,有时间要看这些公案,这些开示。要引发一个警觉心,千万不要口出乱言,否则很容易造下滔天大罪的,必须要注意。尤其是平时多观清净心,别人再怎么差,反正如来藏是有的。然后他能出家,肯定对佛法是生起信心的。能在佛学院出家,肯定对法王或正法是有信心的。不管怎么样,自己受到欺负也好,或认为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也好,可以观想成消自己的业,或观想成促使自己修行的助缘。忍一忍就海阔天空了,没什么了不起的,没什么忍不了的。有时候最多损失一点财物而已,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大的损失。而能够观清净心的话,在大的因果方面是没有亏吃的,最后自己会得到善果。

我们这么大的僧团中,可能有很多圣者,藏族、汉中肯定都有。很多喇嘛为了弘扬佛法显现一般凡夫人的身份求学,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像我们所看到那样不贤善、不好的。如果当年八十八大成就者到我们道场中,我们每天都要生邪见的。过后听说这是大成就者,那你去哭、去忏悔都晚了。所以还不如现在在因上好好的观清净心,去对治,这样不会吃亏的。不管他是不是成就者,反正自己没有修法上的失败,这方面一定要引起注意。

作为佛教徒,除了通过这类正法调伏内心、对治烦恼之外,你去寻找另外一套方法完全是歧途的。佛经论典中没有讲到的正确方法,一个也找不到的。这些讲的时候容易,听的时候也好懂,实际要做的时候却不容易。不容易有时来自于内心中坚固的习气,以及正法没有融入于心。学的时候认为是这样的,但对治的时候又是另外一回事。这就是正法没有融入相续的标志,这不是个好事情。要做个好的修行人就必须按照经论来做,虽然显现上是吃亏,但实际上根本没有亏吃的。

上午他躺在树荫下睡觉,直至下午,树荫也不会因太阳西行而偏移。后来,他以此福德而成为了一名大商主的继承人。

因为他对僧众生了清净的信心,还发愿以天人的甘露供养僧众,所以积累了很大的善根。发心殊胜、对境严厉的缘故,导致这个果很快就成熟了。他上午睡觉的时候,睡在树荫下面,到了下午的时候树荫也没有移动,是通过这样的福德引发的。当时一个大商主去世了,有继承人,在寻找继承人的时候就看到一个这样大福报的人,就把他认定为大商主的继承人。这只是一个现世的花报而已。对僧众这么清净的意乐,绝对感后世的人天善果,或者种下解脱的善根。绝不会空耗的。

僧众是非常严厉的对境。如果对僧众供斋的话,今生绝对会成熟果报的。有时听到这个公案,尤其听上师讲《广论》中华天比丘、金蝉比丘的因缘,有时觉得很稀有,但有时认为也不是很稀有的。为什么呢?有时想,如果不是他当日发了善愿,九十一劫中、生生世世都感受这些相貌庄严,或受用无尽又能怎样呢?以前我们肯定也感受过这样的果报,但现在还没有解脱。这九十一劫的果报,如果有的话还不如马上就把这个善根回向极乐世界。千万不要成熟九十一劫的轮回果报,没有必要的。有时我们听的很感动:这么小小的因,就感受九十一劫中生生世世富贵随身。但如果不是当时发愿,后世要值遇释迦牟尼佛,在释迦牟尼佛教法下面出家证果的话,九十一劫过去之后还是要轮回。

所以现在有一些因缘,有一些资具的时候,尽量要供养上师、供养三宝,尤其是供养现前的僧众。供养的善根不要想像华天比丘一样,我也九十一劫中怎样怎样,千万不要这样想。供养的善根要回向极乐世界,作为弘法利生的因缘。这样很快就会解脱。

另外,在一般情况下,若故意杀生,则为造作恶业。但是,如同大悲商主虽然杀了人,因为是以大悲心所引发的缘故,不但没有成为恶业,反而成为圆满资粮的殊胜方便。此等事例,在《弟子问道录》中已广为宣讲。

这一段也是讲意业为主。一般情况下,故意杀生具备了发心、对境、加行、究竟的话,就成为堕地狱的因缘。所以故意杀生就是造作恶业。但是,如同大悲商主杀了人,杀的对境、加行、究竟都有,但发心不具备,“因为是以大悲心所引发的缘故,不但没有成为恶业,反而成为圆满资粮的殊胜方便”。圆满一个杀业,要四支具备:发心、对境、加行和究竟。这其中,大悲商主把人也杀死究竟了,加行也具备,通过剑把人刺死了,对境是短矛黑人。这三个分支具备了,但是最主要的一支,就是发心的意乐不同。他是大悲心引发的缘故,所以不但没有成为恶业,反而圆满了七万大劫的菩提资粮,成为圆满资粮的殊胜方便了。

“此等事例在《弟子问道录》中己广为宣说”《弟子问道录》当中讲了很多,其他的论典当中也讲了很多。宗喀巴大师的《瑜伽师地论-菩萨戒讲义》中讲过;《心性休息》中也提过这个教言;《大圆满前行》中也提过这个教言。这方面的教言有很多。所以通过贤善的心引发这种表面上的恶业,实际上不成恶业反而成为圆满资粮的方便了。

有人会想,如果这样为什么佛陀还要受报呢?檀香木刺刺入佛陀的脚,这不是当年杀短矛黑人的果报么?这完全是示现,佛陀相续中一切烦恼障、所知障连同习气都已经消尽了。果报是通过什么引发的?要么就是烦恼障的种子引发;要么就是习气引发。但佛陀的烦恼障种子和习气全部已经消灭的干干净净,没有任何一个因可以引发。如果佛陀相续中还有杀短矛黑人的业,那肯定还不是佛。所以这只是一种示现而已。

这段讲意业为主,就是心为主而不在于行为。如果行为为主,大悲商主就造了很严重的杀业。但因为不是以外在的行为为主,而是以发心判断这件事情的,他大悲心很圆满,所以这是造了一个很殊胜的善业,这一点很清楚。

我们对世间之事进行观察也可得知,若以蔑视的态度给予他人饮食等物品,不但不会令他人高兴,反而引起他人的仇视;

我们通过世间的事进行观察也可以很清楚的知道,意业为主的情况。比如在做布施的时候,自己的态度很蔑视,认为对方是很下贱的乞丐,又脏又臭,自己不劳动,不劳而获的想让我给他饮食。虽然给了他,但在给的时候因为非常看不起他,言行都表现出蔑视的态度。如果通过这样的态度给别人的话,那别人不会高兴的。他作为一个乞丐,虽然通过业力或暂时的因缘流落到这个地步,但是他们也是人,也有自尊心。当你非常不好的态度给他布施的时候,他不会高兴的,有时会很痛苦,有时会很仇视,反而会引起这样的效果。

反之,若以恭敬心或大悲心等布施他人,则会令他人喜笑颜开。

如果在给别人布施的时候,自己的心就说通过恭敬心或者通过大悲心来布施,为什么会有恭敬心呢?有时对乞丐恭敬心是不好生的,但如果按菩萨道的修行来讲,就应知道这是以前的父母转世,只不过形象不一样了。这样可以引发恭敬心。或有可能他是佛菩萨的化身,来帮助我圆满资粮的。这样认为也可以对他生起恭敬心。

有的时候我就有这样的经验。比如说听到敲门声,打开门看是要东西的,这时候就想:是不是佛菩萨化身的?很多传记中,屡屡出现这样的事例的,很有可能就是佛菩萨的化身来圆满我的资粮。这时恭敬心肯定会生起来的。或想他是圆满我布施度的对境,按照菩萨的“胜喜作意”来讲,是他赐给我安乐的,是我的恩人,所以要对他生起恭敬心。或想无论如何他都是具有如来藏的。这样都是可以生起恭敬心的。

然后“大悲心”就是把他看成悲田,看成很可怜的对境。他没有父母、没有工作、没有资具,现在只有通过乞讨为生,这么可怜的对境,马上就可以升起大悲心来布施的。如果有恭敬心和大悲心,就会引发身、语的善妙行为。这样的心态做布施,自己也是很清净的,别人得到布施的同时,看到施者态度这么好,对我这样的乞丐这么恭敬,他会非常高兴的。

心不一样,引发的行为就不一样;行为不一样,所引发的结果也不一样。暂时的结果就是对方会产生仇视心或高兴心。究竟的果或者说异熟果来讲,以蔑视的心态或行为布施,属于不清净的布施。因不清净,以后引发的果也不会是清净的。如果是清净的布施,感的果也会非常清净的。比如说以后自己得到这些资具的时候很圆满、很清净、源源不断等等。不清净的布施引发的果,方方面面都是不圆满有欠缺的。

每个人都有布施的机会,如果有财物,尽量要以恭敬心或大悲心摄持,给别人做清净的布施。因为对境不一定就真的是很可怜的人,也许是佛菩萨的化身。这时你对他很蔑视或自认为了不起的话,别人看起来是个很可笑的事情。所以要布施就好好的布施,清净的布施。不管多少,一碗米也好、一件衣服也好、一块钱也好,要布施就尽量以清净心、清净的行为来摄持。这对自他都是有很大利益的。

所以,一切显现都是心的差别。

所以一切身语的显现,以及产生的后果等等,都是心的差别。是在心上面分的差别而不是在行为上。

应当防意如城,

“应当防意如城”就是防护自己的心意就好像守城一样,要重兵把守。如果麻痹大意,可能这个城池就会失守。所以在防护自心时,应该像守护城池一样,非常谨慎小心。一切的差别都来自于心,心守好了,以后的果报就会好;心失坏了,以后的行为和果报都会失坏。

千万不要令自心生起希求此生幸福的念头,一旦生起此念,也当励力抛弃,这一点尤为关键。

前面总说“心”的重要,最后这一段,回归主题。就是“千万不要令自心生起希求此生幸福的念头”追求此生的念头一定要抛弃,因为这是一个很恶毒的念头,是杂了毒的美食一样。看起来很悦意,但它可以断掉自己的法身慧命。我们要防护这个念头的生起,就要像守护城池一样,非常谨慎。一旦不小心,生起了这样世间八法的念头,也应该马上认识到,这是很关键的问题。

上等的修行者会好好防护自己的心,追求此生的念头一刹那也不生起。但如果修行还没到家,万一生起怎么办呢?佛陀的经典中还有方法的,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认识到:现在我已经生起了贪恋世间八法的念头。认识到之后要以最大的决心马上把它抛弃掉,这是个殊胜的对治。如果平时庸庸碌碌的散漫度日,防护的心也没有,生起的时候也没有认识,认识了也没有能力去断除。这就没办法了,就无可救药了,根本就不是个修行人。

所谓的修行就是要这样励力的修法,再再的串习,抛弃这些不好的念头、行为。使好的念头、行为,再再的生起来,除此之外没有其它修行的。

“这一点尤为关键”这一点非常关键,不是个小事情。有时这些词我们看的多了,就会说又出现一个关键了,实际上根本没有什么关键的。要知道这是趋入修心的第一步,这一步如果没有做好,以后的所有行为全部都落入世间八法当中,全部成为轮回的因。所以这个不重要什么重要?如果这个第一步做好了,后面的一切行为全部都是善妙的,可以很快解脱。所以绝对是“尤为关键”的。


阿底峡尊者曾谆谆教诫:“若树根有毒,则枝桠及树叶均有毒;若树根为良药,则枝桠及树叶均有药性。同样,如果其根源为贪嗔痴,则无论作何等事体,都是不善之业。”

阿底峡尊者也曾对后学者谆谆教诫。首先用比喻:一棵树的根如果有毒,它的枝、叶等等都是有毒的;如果它的根是良药,枝、叶等也都有药性,都能治病。同样,如果现在的根源是贪嗔痴,那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不善之业。有时我们自认为贪嗔痴也许不具备吧。但是粗大的烦恼中,贪心我们肯定是比较明显的。对于钱财、资具、名声、受用、赞叹、异性、高位等等都有一种想要得到的心,这就是贪心。如果根源是贪嗔痴,通过贪嗔痴所引发的业,全部都是不善之业。讲的非常清楚。阿底峡尊者通过比喻和意义对照的方式做了教诫,我们必须要牢牢的记在心中。

仲敦巴格西曾请教阿底峡尊者:“如果以贪著此生的幸福安乐、恭敬利养等念头行事的人们,其后果将如何呢?”

仲敦巴尊者为了使我们后学弟子,能够对这个问题高度重视,就示现向阿底峡尊者请问:“如果以贪著此生的幸福、快乐、利养、恭敬的念头行事”这是“等起”,就是发心。发心得到今生的幸福、安乐、得到别人的恭敬、利养。比如说我们学法,就想现在闻思修行,怎样成为智者成为一个法师呢?成为智者、法师给别人讲法,那别人肯定会恭敬我的,会对我做供养。或者我就会名声广传。这样今生的幸福安乐就唾手可得,不需要为生活操心了。如果通过这种发心行这样事情有什么后果呢?阿底峡尊者从两个方面回答的:一个是今生的后果,一个是后世的后果。首先:

“将仅仅获得此等后果。”

这是今生暂时获得的后果。就是所谓的幸福快乐、恭敬利养等世间八法中想要得到的。因为有这样的发心,又做了相应的善法,比如说听闻、思维、修行佛法。通过缘起力可以获得幸福快乐、恭敬利养等等。但是“将仅仅获得此等后果。”因为发心下劣、狭小,只想获得今生的一点点安乐、利养等。除此之外,无法获得其他的修行的功德或证悟的功德。

“那么来世又将如何呢?”“将深堕地狱、饿鬼及旁生三恶趣”。

即生仅仅获得这些世间八法,那后世又怎么样呢?后世绝对是地狱、饿鬼、旁生的果。这一段对话讲的很清楚,如果通过希求幸福快乐等等的世间八法的心,进行闻思修等一切事业的话,最多也就获得这些世间八法。后世就深堕地狱、饿鬼、旁生三恶趣中了。

现在抛弃家庭、抛弃一切出家,后世得到一个三恶趣。还不如不出家好一点。所以既然我们现在希求解脱,那么就要防范后世深堕三恶趣中。怎么防范呢?就是从现在开始,必须要舍弃贪著今生幸福快乐、恭敬利养的念头。

这些教言对我们来讲是非常关键的,文字上的理解比较容易,但内心有没有感受是另外一回事。要生起感受,这些教言要反反复复去看。以前讲过,我自己接触本论很早,大概是在九九年、两千年左右,那时开始接触其他的译本。看到之后,确实觉得这个论典讲的很好,很喜欢看。因为和上师翻译的不一样,就对有些词句反复去思考。没有课的时候,一整天看这部论典。上课的时候,就午饭后利用半小时、一小时反复去琢磨这些词句,这句是讲的什么意思呢?或这个比喻到底讲的什么呢?比喻和自己的修法怎样对照呢?怎么对照自己的心呢?那段时间认为收获非常大,虽然没有彻底平息世间八法,至少知道了这样一种重要性。

所以我在讲课的时候再再提到这部论典,讲出离心、舍弃今生世间八法的重要性。如果我一点感觉都没有,是根本不会这样重复的,如果我认为这个法不重要,绝对重复不出来的。确确实实从很多方面观察,第一步如果不舍弃世间八法、不抛弃今生,就绝对修不了法的。

我对很多比喻再再的思考过的,那段时间,很多原文都能够背诵。现在比较忙,没有时间背诵很多。以前的译本很多原文都能背,比喻、意义、引用的金刚句都能背诵。所以那时马上就可以用的上。现在对这个译本很重要的金刚句,肯定还是要去慢慢把他读熟,慢慢背下来,这对自己的修行肯定有帮助的。否则,我们学的很多大论,比如空性方面的,修也修不上去。很容易理解的法又不愿意修,这一辈子就完全虚耗了。

这部论典确实我很愿意讲。愿意讲的目的并不是说我有什么证悟的境界要给大家讲出来,而是很愿意和大家一起学习。因为讲和自己在下面看还是不一样的。自己内心的体会,通过这个机会表达出来,能够帮助其他人也是一个发心。我们去慢慢思考的时候,就会发现这部论典对我们修行的帮助是非常殊胜的。如果不愿意解脱那就算了,如果真的愿意解脱的话,必须要把本论所诠的意义,深深的印在自己的相续中。这样去修持才有解脱的机会。

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时间也到了。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