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学习中心 > 正文

《入菩萨行论•善说海》第一品  佛教术语

本文作者: 发布时间:2019/12/1 20:21

1、五部大论 :戒律、俱舍、中观、因明、般若。

2、六种垢染:傲慢、不起信心、没有希求心、外散、内收、疲厌。

3、五种不持:持文不持义、持义不持文、未领会而持、上下错谬而持、颠倒而持。

4、四边:有、无、二俱、非二俱。

5、菩提:为正觉。意思是正等觉、觉悟、觉明,从广义上讲,也有佛陀、中佛(缘觉或辟支佛)之意。

6、萨埵:为菩萨。也可以称为勇识,指尚未获得佛果的因地菩萨(如文殊菩萨也叫文殊智慧勇识),由于他们在多生累劫当中利益无量众生、度化无边有情,内心却不产生恐惧或畏怖,故将这样的勇猛大德叫做菩萨。

7、渣呀:为行,是行为的意思。

8、阿巴达绕:为入,就是趋入。

9、命名的方式有:以所说之义、能说之量、作用、地点、眷属、时间与比喻来命名。

10、所说之义:是指以意义来取名。

11、能说之量:指以能说词句的数量来取名。

12、大乘佛子的目标:有“三大”,一个是断大,一个是证大,还有一个心大。

断大:指所断圆满,该断的障碍已经全断完了。

证大(智大):指所证圆满,该证的尽所有智、如所有智完全证悟了。

心大:指大悲心圆满。

13、灭谛:断除了所有烦恼,现前了我们本来清净的本体,叫做灭谛。

14、道谛:依靠五道十地的三十七道品,或者依靠方便方法来断,这个叫道谛。

15、四大圣地:佛陀转法轮的地方、降生的地方、成道的地方、涅槃的地方。

16、菩萨律仪:指严禁恶行戒、摄集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大乘佛子的学习对境就是这三种学处,它包括了大乘的全部戒律。

严禁恶行戒:指菩萨在任何时候身口意都不造恶业。

摄集善法戒:指身口意如何转为功德、善法。

饶益有情戒:指发了菩提心的人怎样真正利益众生。

17、次第论:将佛经里次第不明显、比较杂乱的法要,如《杂阿含经》、《毗奈耶经》等,以次第的方式来解释。

18、种性:是指基道果里面的基。

19、教法:指所说的文字自性的法,包括显宗的三藏十二部、密宗的续部等。

20、证法:指教法的意义在我们相续中存在,如出离心、信心、悲心、戒定慧等功德。

21、随福德分善根:有实执、相执的善根是于轮回中享受悦意人天福报之因,称为“随福德分善根”。

22、随解脱分善根:无有实执与相执,如梦如幻中积累的善根是获得菩提之因,称为“随解脱分善根”。

23、善逝:善妙圆满断证功德,趋至最胜安乐之地,故称为善逝。

24、修行、就是把闻思的道理一直在心相续中串习。

25、暇满:没有生于八无暇处而有空闲修持正法,叫做“暇”。具足五种自圆满、五种他圆满,叫做“满”。

26、八无暇:包括非人的四种:1)地狱2)饿鬼: 3)旁生4)长寿天。

人中的四种:1)边地2)佛不出世3)持邪见者4)喑哑:

十种圆满的人身:五种自圆满:转生人中、生在佛法殊胜的中土、诸根具足、对佛法有信心、业际无颠倒。

五种他圆满:佛陀出世、佛已说法、佛法住世、自入圣教、师已摄受。

27、黄门:是指太监(详细回答不太准确,请师兄们帮忙。)

28、增上生:轮回中人天善趣的安乐。

29、决定胜 :解脱轮回的声缘、菩萨、佛陀的果位。

30、大士道,大乘种性的菩萨为了利益众生、遣除他们相续中的一切痛苦而希求佛果。

31、中士道,也就是说,声闻缘觉希望自己灭除三界轮回的各种痛苦,获得圆满断尽人无我的寂灭果位(阿罗汉果或缘觉果)

32、小士道,即寻求今生来世的人天快乐,是一种自我享受福报自私自利的发心。

33、世俗菩提心:寻求无上菩提的发心,它是凡夫相续中可以生起的相似菩提心,可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34、胜义菩提心:证悟自心远离戏论的法界义,也就是指无分别智慧,这在登入圣地菩萨的相续中才有。

35、劫末火:按照《俱舍论》中的观点,器世界有成住坏空四个阶段,在最后毁灭的时候,会出现一种劫末火,热度相当于七个太阳加在一起,刹那间能将一禅天以下全部摧毁无余。(末劫时产生的火,相当于七个太阳的热)

36、随解脱分善根:有一种善根,是声闻、缘觉欲求自己永脱轮回获得寂灭的善根,这叫做随解脱分善根。(此善根同样也有穷尽,一旦获得了阿罗汉果,就再也没有了,若想趋入菩萨道获得佛果,必须又要重新积累资粮。)

37、四大:地、水、火、风。

38、定业:异熟果报确定无疑要感受的业。(故意造下的业)

39、不定业:由于力量微弱而不一定感受异熟果报的业。(不是故意造下的业)

40、异熟果:不管你想也好、不想也好,反正必定会成熟。

41、异熟:就是不同其他意义的意思。

42、愿菩提心:第一个是要以大悲心来缘众生,第二是以智慧来缘众生获得佛果。在具足这两种条件的前提下,我们发愿:“从现在开始,我要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这就是愿菩提心。(或希望自己到达那里的意乐,叫做愿菩提心。)

43、行菩提心:就是在发愿的基础上去做这件事,在实际行动中不离六度万行。(或在意乐的基础上,将自己的行动付诸实际,这种发心就叫做行菩提心。)

44、教证:对佛法中的甚深道理,我们无法凭自己的智慧、六根识推断,必须要依靠佛陀的圣教言或大成就者、大智者们的论典来进行说明,依靠佛经和论典为依据来判断就叫做教证。

45、理证:对那些不是特别深奥的问题,不一定要引用佛经来证实,通过自己的智慧分析就可得出合理的结论,这叫做理证。

46、意乐:指动机、发心,“意乐殊胜”就是菩提心的动机相当殊胜。

47、加行:指行为,“加行殊胜”就是菩提心的语言、行为等非常殊胜。

(菩提心的意乐非常广大,超胜世间上的人、天人等的境界。)

48、了义:不是表面上为了顺应某种根基的众生而宣说,而是完全揭示了真正的实相。(显了分明说示究竟之实义)

49、安立:即施设差别之义。亦即用语言、名相来区别种种事物。反之,则为非安立。非安立乃超越相对之差别,不以语言、名相表示。

50、六度:布施、持戒、安忍、禅定、精进、智慧。

51、三菩提:声闻、缘觉、佛陀。

52、俱胝那由他:是印度梵语,表示“无数”的一种数量单位。

53、大慈心:就是愿众生获得快乐的一种心态,通过布施、持戒等满足无量众生,让他们获得暂时和究竟的快乐。

54、大悲心:就是愿众生离开痛苦的一种心态。

55、四无量心:慈、悲、喜、舍。

56、大智慧:是指许多众生根本不知道取舍,不要说空性的甚深教言,就连名言中的前世后世、业因果都不懂,非常可怜。

57、自性罪:十不善业。自性罪是指某些行为其自性为罪业,不待佛制,任何人为之即有罪过。自性罪包括杀盗淫妄十不善业,这些不善业不论是谁,造之则有罪过。但对其中饮酒一条,律藏中定为自性罪

58、佛制罪:佛陀制定的戒律,如果违犯,就是佛制罪;佛制罪指受佛戒后违背戒律而造下的罪业。

59、补特伽罗:(此处指人或身份)是梵语,指人或者众生。

60、同行道友:在同一位上师面前,同时听受佛法的道友。

61、自行利益:无需他人劝诫,自行饶益众生。

62、有漏:有烦恼。乃流失、漏泄之意;为烦恼之异名。人类由于烦恼所产生之过失、苦果,使人在迷妄的世界中流转不停,难以脱离生死苦海,故称为有漏;杂有贪嗔痴等烦恼,而造作善业,就是有漏善业。

63、无漏:若达到断灭烦恼之境界,则称为无漏。

在四圣谛中,苦谛、集谛属于迷妄之果与因,为有漏法;灭谛、道谛则为觉悟之果与因,为无漏法。

64、有漏修道:包括信解、回向、随喜。

65、三门:身、口、意。

66三殊胜:所谓的三殊胜,首先是加行发心殊胜,即以菩提心来摄持所修之善根;中间是正行无缘殊胜,指不被分别念所染,以无分别或专心志致的智慧来摄持;最后是后行回向殊胜,是指在结尾以回向来印持,令善根永不失毁,且蒸蒸日上。

67、生净信:就是觉得他很好、是个好人,或者对他的所作所为、一举一动生起信心。

68、无量:分有限量和无限量。

69、菩提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缘众生的悲心,也就是希望众生远离痛苦;二是缘佛果的智慧,只是让他们获得暂时的快乐,拥有财富、寿命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发愿使他们远离三界轮回的一切痛苦,最终获得圆满如来正等觉的果位。

70、堪能:谓有力能堪物也。起信论曰:“于一切时一切处,所有众善,随己堪能,不废修学。”止观七下曰:“地持云:得胜堪能,名为力。”

71、有为法:有所作为、造作之意。泛指由因缘和合所造作之现象。

72、所缘镜:指心、心所所攀缘的对象。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