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继续讲《维摩诘经》。
上节课我因为有些事情暂停了一次。尽管不愿意中断讲课,但确实有些学院的事情必须处理,而不得不一直参加会议,实在是身不由己。除了学院的大事以外,我是不会随心所欲地轻易不上课的。但事出无奈,前段时间是这样,过段时间也会这样,现在也定不下来。不过不管怎样,明天肯定有课。这个礼拜,我只能一天一天地宣布次日是否有课(上师笑,众笑),这样也可以。
一些忘性比较大,或求法不精进之人,不一定能记住上课时间。其实,记不住时间本身就说明听法意乐不强,所以也无可奈何。
下面开始讲《佛国品》的最后一节课。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听闻大乘佛法时应以欢喜心、清净心来摄持,至少在今天讲“心净国土净”的一个小时中,大家要放下各种烦恼、痛苦与不清净的念头,专心致志、认认真真地听受。
在听受的过程中,大家可能会觉得我的讲法与你们的理解与思维有所不同。如果存在差异,大家也可以参考诸大德的注释。
当然,诸大德的注释我没有时间全部看完,只参阅了其中的一部分。这些大德非常了不起,其中更以窥基大师与僧肇大师的注释最为到位,直接切入了《维摩诘经》的教义。
一方面,假如你们当中的有些人,是从修行的角度来看待《维摩诘经》,密法当中很多本来清净的修法,是尤其重要的。那么,通过此经的学习,也会明白,在显宗经典中,本师释迦牟尼佛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开演“一切皆为清净”的道理。
另一方面,针对一些包括大学老师、研究人员等等在内的学术界人士,我这次专门比照了鸠摩罗什、玄奘以及吴支谦的三个版本进行讲解,同时还加上了藏文对照。日文版与英文版,都是从汉文和藏文翻译过去的,有时候也有必要参照。当然,他们翻译得也很准确。这样多个版本对照讲解,也算是给各位学者、研究者提供一种象征性的参考。
当然这次也不是以最细致的方式进行讲解,因为那样可能好几年也讲不完,我也担心自己或你们的生命出现无常。每个人都是世界的过客,何时离开也都前途未卜。我希望在离开人间之前,最好能圆满这件事情,所以不敢拖延太久。不过本次传讲也不是像老虎跳崖式的一、两节课就草草了事。
你们也知道,《维摩诘经》开讲已经几节课了,但今天还停留在第一品。所以,如果接下来我以更快的速度、更简洁的窍诀方式进行讲解,此经的一些结构、道理就很难表达出来了。当然,只是开创缘起式或者是象征式的讲解,这样也不错。
我刚才说了,明天还是讲《维摩诘经》,至于后天讲不讲《孝经》,等明天再通知。重要的事情,要再三重复。因为有时即使我说了一两遍,而有些人恰好正在做梦、散乱或因其他事而分心,所以也有必要再通知一次。否则,到时候没有上到课,断了传承,就不太好了。
我前两天提到过我们寺院中即将成为堪布的一个人,他在十九年当中一节课也没有断过。而我们这边的有些人,一年365天中,我几乎一次都没有在经堂中见过他,我估计这种人应该根本就没有听过课。
城里的人听课可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喇荣这边的人却不应如此,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如果没有闻思修行,就最好不要呆在这里,没有必要在此无所事事的。
当然,在这里打工赚钱者另当别论。但据有些消息说,我们这里有极少数居士,天天不闻思,一门心思打扮、修饰自己的房子。还有些出家人,终年不上课。当然,如果对你来说,长期坚持上课有点勉为其难,至少在开心的时候,也可以出现一次吧?但这些人基本上全年365天都杳无踪迹。
以后,我们也可以根据大家参加现场听课的情况在电脑上打考勤,如果你缺了一堂课,就以红色标注旷课,直到讲法结束前,考勤制度都不中断。以后每个人都要到听课现场,并在电脑上进行考勤。
不过,这样一来,可能有些人会进来签一下到,然后又回去睡觉了。现在的人很聪明嘛,对吧……但我们也可以设置——从开始到最后都要打卡,是吧?(众笑)
下面接着讲正文,前面讲到,作为一名菩萨,将来取受他的刹土,实际上与他的发愿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点之前讲得比较清楚。
现在我们接着讲……(可能我讲得太快了吧?)
如是,宝积!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其发行,则得深心;
佛告诉宝积菩萨,菩萨没有谄曲心,具足甚深的信心,故而在实际行动中也能发心,其行为也是贤善微妙的。
以前上师如意宝有一个教言也说: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的深广之法,可归纳为心地善良和行为善妙,请有缘者认真修行。
方便的时候,我会发在藏微博上面,这个教言很重要。心和行都很重要,发心之后行为也会随之善妙;随着善妙的行为,则能得到深心。
随其深心,则意调伏;随意调伏,则如说行;
前面讲过,深心,即是坚固而不会退转的道心。随着坚固的道心,则心意得以调化。要调化、调伏相续中的贪嗔痴烦恼,令其祛恶向善——断除恶行,行持善法,就是调伏心。如果道心坚固,则能调伏自己的内心。因为心意已调伏,则难行能行,再困难的事情都能承办。如此一来,就可以依教奉行——按照佛陀和善知识的教言行事。
随如说行,则能回向;
如果能按照佛陀的言教奉行,以大乘菩提心摄持,并行持各种利益众生的行为,就完全可以将善根回向众生,令其获得菩提妙果。
按照窥基大师的说法,以上内容讲的是心的修行次第,从直心到回向之间,从基本人格的塑造到发大乘菩提心,最后将功德回向一切众生,这个过程是世间最善妙的修行。
接下来,从“随其回向”到最后,是从果法层面来宣讲我们所修持的善法。
随其回向,则有方便;
这句的意思是,有大乘三殊胜的回向,则有方便,故不再堕入三有。
按照鸠摩罗什的讲法,方便也有三种:第一,自己行善的方便,即自己在行持善法时发菩提心;第二,不取证,即不取声闻、缘觉、阿罗汉之证悟;第三,调化众生的方便。
大多数的方便主要指调伏众生,这也是佛菩萨最善巧、最重要之行。我们以后利益众生时,也要依靠这种方便方法。
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
具有方便,便能经常为众生讲经说法,用六波罗蜜多的方法将其度化,这即是成熟众生。
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
众生成熟,佛土则得以清净。之前也讲过,每一位菩萨成佛时建立何种刹土,观待于他所度化的众生。如果众生的相续得以清净,那佛的刹土必定清净。
随佛土净,则说法净;
如果佛刹清净,刹土中众生的心也清净。心清净,就不会有杂言碎语,也不会有狡诈的行为,故说法也得以清净。
随说法净,则智慧净;
如果所讲法无有染污,不掺杂世间八法,则国土中每一位众生的无我、无常、空性等智慧也会得以清净。
随智慧净,则其心净;
如果智慧得以清净,归根结底,众生的心也必然清净。智慧来源于心,如果智慧清净,心自然是清净的。
以上内容之后的部分,唐译版本与鸠摩罗什译本有几处不同,增加了一些内容,如“妙慧清净,则智慧清净;智慧清净,则妙行清净”等。藏文版与鸠摩罗什的翻译较为相似。
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
如果心清净,那么世间、出世间的包括智慧和福德资粮在内的一切功德也必定会得以清净。因为一切功德依赖于心,所以,反向推之,如果我们的心完全清净,则刹土也必然清净。如《华严经》云:“众生心净故,得见清净刹。”由于众生的心清净之故,则不论所处何地,其所见到的刹土决定是清净的。此处的说法,是一切功德清净。
是故,宝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这句话大家应当牢记!后面我们所要讲的“心净国土净”,其中心思想正是此句。这句的意思是,作为菩萨,若想得到净土,首先心要清净。随其心清净,则佛土清净。
世间很多没有信仰与修行之人也经常讲“心净国土净”,其来源也正是此处。不过虽然他们嘴上说得头头是道,但真正能明白“心净国土净”的道理之人还是寥寥无几。
其实我认为,要传讲《维摩诘经》,最重要的是讲者自身能对密法中本来清净的道理,如大圆满、大手印等有所了解,或是自己曾经实际修持过,这样,讲解时方能一针见血。否则,如果讲者对密宗的道理一窍不通,那也就无法一语道破此经第一品——《佛国品》中“心净国土净”的甚深之理了。对此,你们以后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也要详加观察。
密宗《大幻化网》中对清净观作了详细描述,(上师念藏文),“金刚五蕴支,谓之为五佛,五大五佛母”,我们以前经常引用。即五蕴——色、受、想、行、识就是五佛,五大——地、水、火、风、空则为五佛母。《大幻化网》中对这些道理进行了非常广泛的宣说。无垢光尊者、荣敦巴以及荣森班智达的教言也对此逐一进行过透彻的讲解,使我们能自然而然地清晰了知五蕴和五佛的含义,从而能轻易通达“心净国土净”之理。
虽然显宗的《六祖坛经》中也提到了烦恼就是菩提支、烦恼就是金刚舍利、烦恼就是智慧等道理,但并未进行详细阐述。只有在密法中,尤其是在密宗十七大续部,以及无垢光尊者所造之《七宝藏》中的《法界宝藏论》,和密宗其他的一些修法窍诀中,才对大圆满本来清净的道理进行了极为细致的抉择。而且密宗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分析的层面,而是完全以窍诀的方式让你真正认识到“烦恼即菩提”或“心净国土净”之理。
所以,若要真正讲清楚这些道理,则一定要懂得密法。否则,若仅仅依靠显宗经论来解释,恐怕是会有一定困难的。当然我并不是故意贬低显宗,但大家也可以自己观察一下,现在有很多地方都在讲《维摩诘经》,还有许多针对《维摩诘经》的注释,从中你们也可以分析。
如果要得到国土清净,则心一定要清净;心清净,才能得到真正的国土清净。关于这些道理,民间传说和史书上也有许多例子,当一些人的心清净时,在名言显现上,一切也都会变得清净。
就像1987年我们跟随法王朝拜五台山之前,法王说去五台山的人都能见到文殊菩萨。当时我还翻阅了许多前辈大德的藏文和汉文授记,的确看到了关于文殊菩萨承诺住在五台山的文字,文殊菩萨会显现各种形象,比如乞丐、农民等等。后来我们出发后,第一次前往成都并路过都江堰,当时我们看到那些稻田里的农民,就觉得好像每个人都是文殊菩萨。
人就是这样,刚开始那种信仰的引导力是非常强大的。现在我也是如此,由于具足清净心去朝圣的原因,从五台山回来时,也会经常觉得某些农民就是文殊菩萨。
虽然凡夫只能偶尔生起这样的觉受,但我们也完全有必要如此观想,而且这就是心清净,对境也会变清净的修行。否则,如果心不清净,那即使真的文殊菩萨现前,你也不一定能认出来。
有一个“文殊发塔”的故事。北魏年间有一座名叫大孚灵鹫寺的寺院,我以前去过这座寺院。每年三月这座寺院都会设“无遮斋”,施斋期间,所来之人无论僧俗,也不分男女老幼,都能得到一份斋食。
一天,一位妇女带着两个孩子和一条狗前来乞讨,她对知客说,自己很穷,没有什么可以供养寺院的,只能留下一缕头发。对古人来说,头发是身体很重要的部分,所以知客师满心欢喜地收下来。本来按照寺院规定,动物是不能获得斋食的,但是这位知客给这位妇女、两个孩子和狗都分别盛了一份食物。谁知,这位妇女好像并不满足,她告诉知客自己肚子里还有一个孩子,这个孩子也应该得到一份。这下,知客大发雷霆,当即斥责妇女贪得无厌、得寸进尺。
正在这时,妇女忽然腾空而起,现出文殊菩萨相,而这条狗立即变作狮子,文殊菩萨骑在狮子背上,两个孩子化成两位童子立于狮子两侧。
知客师顿时追悔莫及、伤心不已。而后,文殊菩萨在空中说偈言:“众生学平等,心随万境波。百骸俱舍尽,其如憎爱何?”意思是,众生应该学会平等,心不应随外境而转,身体是无常的,迟早都会舍弃,有什么必要对它生起爱与憎呢?也就是告诉知客,心不应太吝啬,一碗饭都舍不得怎么行呢?知客非常后悔,为了弥补内心的愧疚,他将这个故事以及偈颂刻在了一块石头上。我印象不是很深刻,好像是刻在石头上的,并将这缕头发作为装藏品,修建了一座舍利塔。
这就是“文殊发塔”的来历,它是位于五台山塔院寺旁边的一个很小的佛塔,最早的时候旁边还有个厕所,这不太好,但不知道现在厕所还有没有。上师问下面的人:“还有没有?”“有!”(上师笑)
我去五台山之前就听过这个故事,所以到了五台山以后也到处打听这块石头,但并没有找到。不过,我以前也给大家讲过,本来我并不会背诵《文殊礼赞》和《大圆满愿词》,但就在一圈接一圈转绕“文殊发塔”的过程中,突然就能背了。我想这一定是文殊菩萨的加持,“文殊发塔”的确很有加持力。
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一定能看出诸佛菩萨的化现。《极乐愿文大疏》中也讲过一个公案:有一个大成就者……这个公案以前讲过,还是不讲了。
2013年7月,我接受香港中文大学的邀请,作了一堂题为“心净国土净”的讲座。当时我引用了一些《维摩诘经》里的内容,不过那次我主要是从学术的角度来讲解的。但其实,如果从修行者的角度去解释“心净国土净”,那对修行一定会有很大帮助。
我们常说“观清净心”,事实上,观清净心并不是将原本不清净的东西非要看作是清净的,否则再修也是一种假象。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也说,假如认为轮回本不清净,却非要把它观为清净,这就如同把装有呕吐物的瓶子,强迫观为清净一样,完全是自欺欺人。
清净观的见解,可以从有情的如来藏层面,以及众生身体和器世界的四大层面来建立。如果将“心净国土净”的道理与修行相结合,那会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也希望在座的各位学习时都能踏踏实实,真正懂得“心净国土净”的道理。这并非仅仅是经论上的文字而已,而是万法的实相。
在讲麦彭仁波切的《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第一品时,很多人都对本来清净的道理有了比较深的感悟。学过《大幻化网》的人都知道,尤其是密法班的学员,很多人应该都有所定解。
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
佛陀讲了以上道理以后,接下来,舍利弗承佛威神力,产生了一个不太好的分别念。他想:如果菩萨的心清净佛土才清净的话,那现在娑婆世界这样不清净,是否意味着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在菩萨因地时,心就不清净呢?
的确,现在是五浊恶世,国土不清净,印度到处都脏乱差,卫生状况以及方方面面都如此令人堪忧。那舍利弗当时就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认为佛陀在因地时心不清净,所以现在国土也不清净。
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云何?日月岂不净耶?而盲者不见。”
这时,佛陀知道了舍利弗的心念,就对他说:你为什么要这样想呢?盲人看不见日月,难道是日月不清净吗?这究竟是盲人自己的过失还是日月的过失呢?
佛陀以此比喻启发舍利弗思考,盲人看不见太阳和月亮,是否是太阳和月亮的过失。
汉文中很有意思,太阳是“日”,月亮是“月”,“日”和“月”组合起来就是“明”。我以前也在多处经常使用“明”字。二十多年前,大概97年,我在用“明”字时,前面还有另外一个字,这个不能说(上师一脸密意的表情)。后来再看,此缘起较为不错,一是我们的标志和日月相关,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含义。“明”的甲骨文形象也寓意吉祥。我对“明”字颇有好感,用西方人的话讲,就是“有兴趣”。(上师笑,众笑)
对曰:“不也,世尊!是盲者过,非日月咎。”
舍利弗对佛陀说:世尊啊,并非如此,盲人不见太阳和月亮,其实是盲人的问题,因为他没有眼根,而非虚空中太阳和月亮的过失。
“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佛土严净,非如来咎。舍利弗!我此土净,而汝不见。”
佛陀告诉舍利弗:同样的道理,由于众生罪业的缘故,所以才见不到如来庄严、清净的刹土,而非如来的过错。我的刹土本来非常庄严清净,只是你自己看不到而已。你这个盲人心智般的声闻,是由于自己的慧眼瞎了,才无法见到世界的真相。
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意,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
佛陀和舍利弗正在辩论或交谈之际,有一位参加法会的名为螺髻梵王的天王来到跟前。“螺髻梵王”,《大幻化网》中的翻译是“具髻梵天”,即具有发髻的梵天;唐玄奘翻译的是“持髻梵王”,“持”,即受持,具有那种发髻之意;吴支谦翻译为“编发梵志”,“梵志”一般是指婆罗门,以前印度有些故事说,婆罗门是从梵天嘴里吐出来的。印度四大种姓的人都有不同的来源和故事。虽然说法各不相同,但大多数的意思是一致的。
按照有些解释,之所以称为“螺髻梵王”,是因为其发髻的形状犹如海螺,英文中的解释也是如此。“梵王”或“梵天”,代表是从其他刹土或星球来的(可能一说“星球”,感觉会有些奇怪,马上想起外星人,对吧?那就说是从其他世界来的)。“螺髻梵王”(上师念藏文),在藏文里面(上师念藏文),就是指有发髻的梵天。
藏文里的翻译是“梵天”,鸠摩罗什和唐玄奘翻译的是“梵王”,两者应该皆可。
当时,螺髻梵王这样对舍利弗说:你不要这样想,认为此刹土不清净。藏文版是“你不要这样说”(上师重复“你不要想”、“你不要说”,揣摩彼此的差别)。实际上,应该是他不但“想”了,而且还“说”了,可能“不要说”更为确切。因为用“不要说”,意味着肯定也想了;光用“不要想”,就表示他还没有说。古大德们的翻译风格稍有差异,我们不用太纠结。(上师笑)
这一段在《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中也有,其中麦彭仁波切建立清净的见解时,分为教证安立和理证安立两种。教证安立时,就引用了这部经典的教证。
虽然《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是密宗经典,但也引用了显宗经典的文字,包括大量《维摩诘经》的教证。这很重要,因为不少佛教徒认为,密宗的部分见解与显宗不符,从而质疑密宗的合理性。
其实,如果真实通达显密,就会明白,有时一定要用密宗的经典去解释显宗的内容,否则的确难以解释透彻。以“烦恼即菩提”为例,尽管很多显宗经典也会提到 “烦恼即菩提”,但烦恼为什么是菩提?贪嗔痴等烦恼各自如何变为菩提?按照显宗自身的观点,烦恼属于见断和修断,都是需要断除的,又如何能变成菩提呢?如果是菩提,那是否表明见断和修断也变为菩提了?会引发许多诸如此类的问题。
所以,在座各位对密宗不必过于排斥。之所以这样讲,并非因为我是学密宗的,害怕被攻击。若想真正懂得佛教的道理,还是要广泛闻思,将显密教义仔细对照。有些问题,显宗自宗可以解释清楚,但有些则一定要借助密宗的解释方法方可通达。
然而,现在有些人在尚未深入闻思佛法的情况下,就信口开河去妄论乃至诽谤,这实在不太合理。作为一名佛教徒,应当好好系统地闻思显密经论,如果认为只需一个皈依就万事大吉,肯定是行不通的。就像学习一门语言,无论英语、日语还是法语,难道只听一、两节课就能精通其规则吗?
语言是一门庞大的学科体系,如果只作大概了解,肯定无法娴熟掌握。智慧再高的人,至少也需要五、六年的学习,才能将之运用自如。学习佛法也是如此,如果想成为名副其实的佛教徒,至少也要经过四、五年的系统闻思。如果不想成为佛教徒,却妄图否定显宗或密宗的某些道理,完全是自不量力的表现。
我认为,至少需要五到十年的闻思,才有评判、攻击的资格。否则,所有对佛教的攻击,就如藏地的比喻——未对准靶心、盲目射向虚空之箭。任何专业人士都不会接受这样的观点,大家反而会心照不宣:这必定出自对密宗一窍不通的非专业人士之口,让他自己去自说自演吧,懂道理的人谁也不会为此白费口舌或忧心烦扰。
螺髻梵王对舍利弗说:你不要认为且言说释迦牟尼佛的国土不清净,因为我已经亲自见到释迦牟尼佛的刹土是清净的,如同自在天宫。
亲眼见到如何能否认呢?这在量中属于“现量”。虽然舍利弗没有见到,但释迦牟尼佛已经说他的刹土是清净的,现在螺髻梵王也站出来证实他同样见到佛陀的刹土就像自在天宫般清净。
在藏文里,“自在天宫”又叫“他化自在天”。为何用他化自在天来比喻呢?按照窥基大师的说法,他化自在天虽然是有漏的天宫,也是魔王波旬所在地,但却是欲界中最高、最圆满的世界,就像极乐世界一样,依靠神变力会直接出现一切妙用。故以此比喻佛的清净刹土是最为贴切的。
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
尽管如此,舍利弗仍不承许,他说:不行,我看到的这个刹土,遍布丘陵、坑坎、荆棘、沙砾,还有各种土石山,污秽不堪、秽恶充满。就像我们现在所见世界中的灰尘、丘陵、荆棘等等。
“荆棘”,在汉文和英文中,都可以将两个字分开解释,一个带刺一个不带刺。而藏文中,只有带刺的树为荆棘树。沙砾也是这种构词方式,沙就是沙粒,砾就是小碎石,每个字可以独立成义。
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由山峰、丘陵和平原交错而成,肮脏不堪、坑洼不平,即所谓的“脏乱差”。
我对以前的地理课印象颇深,觉得妙趣横生。当时老师说到,世界的地貌有平原,有四川盆地那样的盆地,有新疆沙漠那样的荒漠,有大洋洲中的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岛国……后来我去大洋洲的时候,不由自主地清晰忆起中学地理老师讲课的情景。
那时候,山里没有电视、手机等获取信息的途径,孩子们憨憨傻傻地听课,就像听神话故事般入迷。由于山里见不到大海,也特别好奇大海的样子。老师描述的平原和沙漠都很广袤,我们也才知道还有一种动物叫做骆驼……(众笑)
当时虽然也有电影,却看不到多少新鲜事物,偶尔播放的,也只有《地雷战》(众笑)、南斯拉夫的《桥》等很少几部。对于我们来说,中学时的世界,仅仅局限于眼之所见。老师讲到丘陵,就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坨坨,我们便心中暗想:“真会有这样的山吗?我们这里的山都是尖尖的啊!”(众笑)老师还会画阿尔卑斯山、洛基山等南美洲、北美洲的名山,并讲述山脉如何绵延、河流如何发源、大海如何广阔无边、海中还有岛国等等。讲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四周被海水环绕,海中有国,国土中也有牛羊时,我们又心里嘀咕:“为什么这些国家不会沉到海里呢?”(众笑)山里的孩子心地确实无比单纯,直到多年以后,才知道这个“肮脏不堪”的世界的真相。
读书时最有意思的就是地理,那时学得不好,考试也会偷看教科书,当时的监考并不严格,没有统考,有时老师还故意让孩子们作弊(众笑),仿佛现在有些学校也是如此。这样确实不太好,现在的大城市和西方社会将其视为可耻下作之举。当时的老师们之所以这样做,其目的在于工资待遇等等。地理老师、历史老师等都有各自的“特殊要求”,作为学生,自然也就按照“善知识”的“密意”行事。
以上讲了肮秽不堪的世界。
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
螺髻梵王说:仁者舍利弗,你的心有高下,故而感知的世界不可能清净。心清净与否,主要观待于心和业力。相比佛菩萨而言,声闻缘觉之心的境界较低。不依靠佛的智慧,心有高下之时,所见的世界自然不清净。
螺髻梵王是一位很厉害的菩萨,有些注释里讲是法身大士,总之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天人。他又告诉舍利弗:菩萨与一切众生在本性中悉皆平等,通过修行,深心清净,以佛的智慧,则能洞见世界如佛土一般清净的本质。
《圆觉经》是一部了义的重要经典,以前我也曾引用过其中的教证:“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众生和国土其实都囊括于法界当中,地狱、天宫实际上与净土毫无差别,依靠佛的智慧,就能见到此土清净。
以上是螺髻梵王对舍利弗的指点。
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
于是,依靠佛陀的威神力,令众生暂时安住于清净光明,佛陀以脚趾按压大地,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全部顿显清净,千万珍宝装饰,无量功德庄严,娑婆世界瞬间变得如清净无比的宝庄严佛之刹土一般。此处,各种译本略有不同,比如在吴支谦的译本中,这个比喻并不明显,里面只提到由各种珍宝所庄严的佛刹土。而我们这个版本是用另外一个如来的刹土作为比喻,就像极乐世界一样。
“一切大众叹未曾有”,所有大众都欢喜感叹:“真是太稀有啦!”同时见到自己烦恼得以清净,端坐在庄严的宝莲上端。
这种情形,不仅在《维摩诘经》当中出现,在《大般涅槃经》里也出现过。佛即将说《大般涅槃经》之时,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也依靠佛的威神力全部变成庄严、清净的国土,恍若极乐世界一般。佛陀在特殊时刻,会加持众生,令众生的心安住于清净状态,此时,众生就能如理如实地见到整个世界本来的清净状态。
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
这时,佛陀对舍利弗说:你看,这个佛土是不是清净的?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
舍利弗回答说:的确如此,世尊。这个佛土确实是本来清净的,不过是我前所未见、前所未闻而已,今天依靠佛的威神力才得以见到。
所以心清净是非常关键的,舍利弗也承认,在佛力加持下,自己原以为不清净的国土显现出庄严清净的本性。
我希望这一段内容(听说我们每一品都有一些人报名讲考,不知道今天有没有报名……有,是吧?那就等会儿讲考),包括今天所讲到的整个对话,诸位要再三思维。仅仅在短短一个小时中听一节课,肯定消化不了,还要反复思考推敲。
假如你现在是二十几岁,那么直到你四十几岁、六十几岁都一直思考这段内容,那时你就会明白心净国土净的奥义。所以,对一些甚深道理,不要只听一次就满足了,不能像看《红楼梦》、《三国演义》等电影、小说一样,看过一遍,大概知道里面的情节,就束之高阁。佛教讲的甚深道理和世间小说不可同日而语,希望大家仔细鉴别思之再三。
佛语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
佛告诉舍利弗,我的佛国恒常如此,只是你没见到而已。这句话很重要:我的佛国从来都是如此庄严清净,只是为了济度钝根众生,才方便示现这个肮脏、不清净的国土。
这里讲了一个比喻。就像天人共用一个宝器进食,随着天人禅定力与福德力之差异,所见甘露的饭色也千差万别。
天人吃饭的方式是“大锅饭”,用一种类似于大锅一样的宝器,以各自的禅定和福德力令食物出现在其中。当食物出现以后,天人便以手抓取食物来食用。藏文中翻译为“甘露”,说明天人的食物是非常清净的,但由于天人各自福德不同,甘露抓到手里时,会呈现出不同的状况。这也是众生福德不同的体现。
《心地观经 》云:“心清净故世界清净,心杂秽故世界杂秽。”的确如此,就像三个人心不清净,而另外七个人心清净,当这十个人一起在同一个餐厅吃同样的饭时,那三个心不清净者就会埋怨:“哇!今天的饭太难吃了,令人作呕!哇……哇……”(众笑)于是这三人一点胃口都没有。而另外七人由于心清净的原因,会觉得饭非常可口:“哇!真好吃!简直就是天人的甘露,我从来没有吃到过这样的美味佳肴!”这就是业感不同吧!
其实世上的很多现象都是如此。即使同为人类,也会有一些人认为好看的东西,另一些人则认为不好看;一些人认为好吃的东西,而另一些人认为不好吃的现象。比如有一种花叫球兰花,它的颜色绚丽多彩,有些人觉得它香气扑鼻,放在家里满屋芬芳;而有些人会觉得它奇臭无比,绝对不能放在家里。或者一些人觉得榴莲甜糯可口,而另一些人以为家里放了不净粪,找了半天以后,才发现是很多人都喜欢吃的榴莲。
众生的业力千奇百怪。猪狗会把不净粪当作是美味佳肴,而人类则会嗤之以鼻。网上有一个视频:国外有一个人曾救过一只猫头鹰,后来这只猫头鹰为了报恩,经常在这个人打开窗户时,带着死老鼠飞过来硬塞给他。这个人倒是心花怒放,只是不会去吃死老鼠。虽然死老鼠是猫头鹰的美食,但对人来说,却是令人作呕的东西。
同样的道理,世间所谓的干净、污秽的分别也是如此。“心清净故世界清净,心杂秽故世界杂秽。”通过观察,我们就会逐渐明白心清净则世界清净的道理。
这里讲了很多天人的比喻。当然,我们并非天人,也无从知晓天人的生活如何,他们的大锅饭是什么样。但人间的道理,我们很容易清晰观察。今天我在喇荣遇到了一些客人,他们向我赞叹道:“哇,震撼啊,你们这里多幸福啊,多快乐啊!每个人看起来都好清净,好慈悲!”而同样是今天遇到的另一拨人,却向我抱怨说:“哎呦,这里好苦啊,好恐怖啊!天气这么差,我现在冷得必须马上下山,不行了,再待下去我肯定死路一条!”(众笑)
另一方面,当我们到一个地方时,面对不同景象,会感到有些清净殊妙,有些恶俗低劣;有些美轮美奂,有些丑陋不堪。同一个人也会有迥然不同的感觉产生。所以,世界为何呈现如此面貌,其中蕴含着甚深的密法道理,我们应对此多加思考。
大家都知道佛印禅师和苏东坡的故事。一日,苏东坡颇为得意地对苏小妹说:“我今天赢了佛印禅师。我说佛印禅师就像一堆牛粪,而佛印禅师却说我就像如来金身一般。”苏小妹修证还是挺高,便对苏东坡说:“你又输得彻头彻尾!因为佛印禅师的心是清净的,故而把你看作佛像,世界视同佛刹。而你自心不清净,才会将德高望重的禅师视作不净物,你彻底失败了啊!”这个故事表面上看是彼此的辩论和参话头,但其中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我们对自己的评价,其实也是自我国土清净和不清净的表现,因为自身也是一个国土。如果我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充满欢喜,则即使有一些痛苦,也都是“烦恼即菩提”,随之而来的也是勇气、智慧的不断增上。如果我们整天都陷于悲观和失落的境地,那自身则离“心净国土净”还相去甚远。
所以佛陀对舍利弗说:“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
当佛现此国土严净之时,宝积所将五百长者子皆得无生法忍,八万四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佛摄神足,于是世界还复如故。
当佛现此国土清净之时,宝积菩萨所将五百位长者子都获得了一地乃至八地证悟空性的无生法忍,八万四千人都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藏文当中在此处有两个“八万四千”,我刚刚看到的,不过可能都是指人吧?不知道其他译本里有没有。
这时,佛陀收摄了神通,整个世界恢复如初。
窥基大师说,佛陀这样做的原因是,刚才是让众生的心清净以后才见到世界的真相,但这是暂时性的,如果要长期现见净土,则众生必须通过修持才能稳固得见。这是很重要的见解!也就是说,佛陀对当时在场的舍利弗等作了加持,暂时令其心清净以后,才可以见到世界真相,但这毕竟是依靠佛陀加持才获得的。事实上,如果众生要真正了达“心净国土净”,则必须通过修证才可获得这种境界。
求声闻乘三万二千天及人,知有为法皆悉无常,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八千比丘,不受诸法,漏尽意解。
这时,有声闻乘的三万二千人和天人知道了一切有为法皆是无常的道理。
通达了一切有为法皆是无常的道理也能够开悟。有些人修无常,在因缘聚合的情况下,也可以马上开悟。
“远尘离垢”,意思是对外境不执著,内在没有我见,对八十八种见惑和烦恼全部断除,最后“得法眼净”。得到法眼清净,一般是须陀洹的果位,也即获得了见道。
“八千比丘,不受诸法”,他们断除了一切我执和我所执,一切有漏烦恼全部灭尽,获得了阿罗汉果位。
当“心净国土净”这一品讲完之后,如此多的众生都获得了解脱。所以,我们也应该经常用“心净国土净”的道理去看待周遭。
这一品内容与密法中“本来清净”的修法颇为相似,但因为时间关系,无法一一对应,只是给大家提醒一下。《维摩诘经》作为显宗经典,为什么要讲清净的道理,这在后面还会有所提及,此处只是从国土的层面进行讲解。显宗里讲密法的清净心,也有这样象征性地叙述。
今天就讲到这里,明天开始讲第二品——《方便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