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辅导 > 中论释辅导汇集 > 正文

《中论广释》思考题-第一品观因缘品

本文作者: 发布时间:2024/4/22 14:14

《中论广释》思考题第1课

1、本论为何命名为《中观根本慧论》?

答:顶礼上师三宝!

经论取名的方式一般有八种,本论以作用立名。宗喀巴大师等很多论师都持此观点,因为在所有的中观论典当中,《中观根本慧论》居根本地位,即起到根本性作用。

“中观”,也叫般若、智慧、善逝等(中观主要指对境;般若或智慧主要指有境),是指远离一切戏论、平等无二的一种境界。

“根本”有两种含义:一、本论是所有中观论典的根本,即其后所有的中观论典,都是以本论为根本而衍生出来的;二、本论在龙猛菩萨的《中观六论》当中起根本性作用,其它五论都是它的支分。

“智慧”是指菩萨入根本慧定的智慧和佛陀的智慧。如果能闻思本论并依之修行,就能获得远离一切边戏、照见万法实相的智慧。

“论”有对治和救护的作用。对治指对治相续中的烦恼与分别;救护指从三恶趣乃至六道轮回中得到救护,或从一切戏论中得到救护,从而获得殊胜解脱。



《中论广释》思考题第2课

1、请详细解释龙猛菩萨在本论开篇顶礼释迦牟尼佛的两颂之内涵及重要性。

答:顶礼上师三宝!

《中论广释》思考题-第一品观因缘品

龙猛菩萨以这两个偈颂来恭敬顶礼释迦牟尼佛。虽短短两个偈颂,但已圆满含摄了《中论》的所有内容、全部意义。

在名言当中,万法皆由因缘和合而生;在胜义当中,诸法首先不生究竟亦不灭,不是常有亦非断灭,不是一体亦非异体,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佛陀不仅能宣说一切诸法是由因缘和合而生,而且能善巧寂灭能诠所诠等一切戏论,我(龙猛菩萨)要以三门恭敬的方式,稽首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因为佛陀宣说的缘起空性之理在世出世间所有的学说当中是第一。

《俱舍论》亦云:在整个世间,唯有释迦牟尼佛才能彻底通达并宣说与凡夫共同及不共的所有学问。

共同与不共的学问是什么呢?即在名言当中,一切法皆由因缘和合而生,缘起和合的假象–有生有灭、有常有断、有一有异、有来有去,都如梦如幻地存在,但在胜义当中,一切法皆为空性,在远离四边八边(或四边八戏)的法界实相中,万法根本不存在。

此缘起空性之法唯有人天导师释迦牟尼佛以其狮吼声才能圆满宣说,它是佛教最不共的特点,任何外道及世间人都无法说出。虽然世间有各种各样的理论学说,但因凡夫人都具有业和烦恼,无法见到万法实相,因此不可能如实宣讲,而佛陀由于断证已达究竟,能够彻见宇宙真相,因此,他所宣说的佛法才是最究竟、最圆满的!古往今来的任何一位智者,都无法将其推翻。

这一顶礼句也是般若智慧的精华,藏地很多修行人都非常重视,一般在念完《般若经》或《心经》之后,都会念诵这个顶礼句,由此,自相续中的般若智慧就会自然而然生起;另外,他们在遇到违缘魔障,需要念诵一些降魔仪轨的时候,也会把它加在仪轨的后面,这样依靠般若空性的力量,就能遣除所有违缘。创立断法的玛吉拉准空行母说:这两颂不仅是赞叹、顶礼佛陀的偈文,也是非常殊胜的降伏法。

此顶礼句也是对释迦牟尼佛最殊胜的赞叹(智慧功德方面)。这几句话显示出了佛陀无与伦比的智慧功德—照见万法在胜义中远离四边八戏、在名言中现而无自性。

2、为什么要学习《中论》?我们最究竟的需要是什么?两者之间有何联系?

答:顶礼上师三宝!

学习本论的必要是:依靠本论很容易通达里面所阐释的道理。即要通达远离八边戏论的胜义谛。事实上,若想通达无上密法—大圆满或大手印,也必须通达中观,因为修密法时不能有任何执著,一定要观离戏空性。关于这一点,无垢光尊者在《胜乘宝藏论》中讲过:我的所化众生,必须要有应成派的见解,抉择以后才可以趋入我所讲的境界。

我们最究竟的需要是:即通过闻思本论,最终得到无余涅槃、获得佛果。

两者之间的联系:即必要与论典之间是方便与方便生的关系。

3、众生的执著有千千万万、各种各样,为什么只安立八种边?

答:顶礼上师三宝!

关于八边,有的人可能还会产生怀疑:众生的执著成千上万,这八种执著能含括所有的执著吗?

对此,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做过解释:

若对有部宗最究竟的观点进行观察,如果认为无分微尘、无分刹那不存在,即属于断灭;如果认为它们存在,则属于常见。如果以这样中观最究竟的观点来观察,就会明白,无论是外在各种显现,还是内在各种心念,世间一切戏论执著,最终都将无余含摄于常、断等八种执著当中。

因此,龙猛菩萨把众生成千上万的执著安立为此八种。

宗喀巴大师在《理证海》中也说:内道和外道的所有戏论都可以包括在八种戏论当中,除此之外都没有必要安立。

所以,八种戏论的数量具有决定性,离八边即离一切边。

4、一切万法远离八边的这种本体,小乘、中观自续派、中观应成派各自作何理解?

答:顶礼上师三宝!

对离八边空性的认识,佛教内部各派并不相同:

小乘有部、经部讲离八边,只抉择到人无我空性,而保留了无分微尘、无分刹那的实有,他们对离八边的本体研究得并不究竟;

大乘随理唯识宗讲离八边,只抉择到人无我和相似的法无我空性,而保留了成实的依他起识;

中观各派在认识它的方式上也有一些差别。中观宗主要有自续派和应成派两种观点:

自续派认为:虽然一切诸法的本体在胜义当中远离了八边,但是在名言当中,生灭等八边应该存在。诸法在胜义中不存在的结论,他们是一步一步推出来的。自续派首先对生进行抉择,生不存在,无生也不会存在,以此类推,其它边也都不存在,最后以这种方式推出了离八边,但他们保留了名言的生灭等显现。

应成派并非如此,他们主要是对利根者宣讲自己的观点,即在所化有缘的利根者面前,直接宣说了远离八戏的大空性本体。

总之,应成派以下的内道各宗,虽然从不同高度抉择了离八边,但由于他们都有或粗或细的执著,所以谁也没能真正抉择到诸法的本体。事实上,在实相当中并不存在实有的无分微尘、无分刹那以及成实的心识,诸法的本体也非单空,而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这样的万法实相唯有中观应成派才能真正抉择。

5、龙猛菩萨安立生灭、常断、一异、来去八边次第的理由是什么?

答:顶礼上师三宝!

八边的安立,实际上也具有一定次第。

一般而言,众生首先会有生灭的执著,认为诸法有产生,产生了有实法之后,便会思维此实有之法到底是常还是断,又会想各有实法之间是一体还是异体,它们从何处来、到何处去……执著通常会以这种顺序产生。

因此在遮破时,也要先破生灭,之后再依次遮破其它诸边。



《中论广释》思考题第3课

1、根据科判简略分析说明本论二十七品的安立方式?

答:顶礼上师三宝!

《佛护论》与《无畏论》中的见解认为:在全论之二十七品中,前二十五品宣说如何趋人大乘之道,最后二品宣说如何趋人声闻之道。

而清辩论师则不承认最后二品为宣说如何趋人声闻之道。阿阁梨月称菩萨也持相同之观点。

二十七品分别为:一、观因缘品;二、观去来品;三、观六情品;四、观五阴品;五、观六种品;六、观染染者品;七、观三相品;八、观作作者品;九、观本住品;十、观燃可燃品;十一、观本际品;十二、观苦品;十三、观行品;十四、观和合品;十五、观有无品;十六、观缚解品;十七、观业品;十八、观我法品;十九、观时品;二十、观因果品;二十一、观成坏品;二十二、观如来品;二十三、观颠倒品;二十四、观四谛品;二十五、观涅槃品;二十六、观十二因缘品;二十七、观邪见品。

对远离四边八戏的空性道理,本论分了二十七品来详细阐述。第十八品《观我法品》是精华品,尤为重要,里面有很多甚深教言,主要抉择了人无我和法无我的空性。

2、龙猛菩萨为什么在《中论》中首先破斥因缘?

答:顶礼上师三宝!

龙猛菩萨为什么在《中论》中首先破斥因缘,是因为前面顶礼句中已经将无生的了义之理,以理证进行了宣讲,以下各品均以此二关联进行详细阐述。

虽然在名言当中,万事万物因缘和合而生的假相之法可以成立(这一点佛陀也承认,很多佛经都讲过一些法的具体法相),但在胜义当中,无论是因缘等世间法,还是涅槃等出世间法,无论从哪方面剖析,任何法都无有产生。

学习《观因缘品》的作用与意义是:第一、了知因缘本身是无自性的,第二、破执。如果对因缘有种实执,必须通过学习《观因缘品》来了知因缘本身是无自性的。

3、名词解释:教证和理证。

答:顶礼上师三宝!

佛教中,若想完整论述一个观点,必须有教证和理证。

所谓教证,就是作为立论之依据的佛经论典中的词句。在佛教当中若想立论,就必须用佛经论典中的教言来对所立之论加以印证。

所谓理证,是指有理有据的推理。比如因明和中观的推断,它们并非毫无依据的凭空想象,而是有一种确凿、充分理由的推理。

4、为什么《中观根本慧论》和《四百论》被称为母中观,两者差别何在?

答:顶礼上师三宝!

总的中观创始人是龙猛菩萨,对其观点进行弘扬的是圣天论师。人们将这两位尊者的中观论典称为母中观,因为它们既不属于自续派,也不属于应成派,而是此二派的来源,即二派尚未分流时的中观著作。龙猛菩萨的《中观根本慧论》主要讲见解;圣天论师的《四百论》主要讲修行。

后代中观论师在抉择《中观根本慧论》的见解时出现了分歧,由此分成了中观应成派和自续派:在印度,应成派的代表人物是佛护论师、月称论师和寂天论师等。佛护论师虽然早于月称论师,但并没有像月称论师那样作广大的破立,所以,佛护论师并不是应成派的真正开创者。是月称论师在破自续派清辩论师观点的同时,建立了圆满的中观应成派。中观自续派的代表人物是清辩论师、静命论师和智藏论师等。

中观二派对此颂的解释有何差别:

应成派的佛护论师,在解释这个颂词的时候认为:一切万法无自生、无他生、无自他共生、无无因生。意思是,一切万法无论在胜义当中,还是在名言当中,即在二谛中都不会有真实的产生。

对于这一观点,自续派清辩论师造了《般若灯论》予以驳斥。他认为宣说一切法无生一定要加“胜义简别”,即必须分开二谛,在名言当中万法存在并且有产生;加“胜义简别”之后,胜义中万法才无有四边生。如果不加“胜义简别”直接说一切万法无生,那么名言当中的柱子等一切法都变成了不存在,这样会有诽谤名言的过失。

对于清辩论师的这一观点,应成派月称论师在《显句论》中予以了驳斥:加胜义简别没有必要,如果加上简别,说“胜义当中没有产生”,实际已经间接承认了在名言当中有自性生,但这根本不合理。因此,可以直接说“一切万法都不存在”,不必加胜义简别。关于这个问题,中观论师们有过很多辩论。

总之,在学这部论时,大家一定要知道:昨天讲的顶礼句是整部论的总结,它抉择了万法的胜义实相和世俗现相;今天这个颂词是中观宗分成了应成派和自续派的分界处。



《中论广释》思考题第4课

1、为什么中观首先要破生、破存在?

答:顶礼上师三宝!

中观首先要破生、破存在是因为:若想打破世人对万法的实执,就需要首先彻底破“生”。

为什么首先破“生”呢?因为万法如果没有产生,就不可能有安住;没有安住,就不会有灭尽等。这样遮破之后,所谓的空性,就不仅是口头上的说法而已,自相续中就会对此生起真实的定解。

2、请分别解释有部宗所承许的六因、四缘。

答:顶礼上师三宝!

所谓六因,即能作因、俱有因、相应因、同类因、遍行因和异熟因。

一、能作因:即对某法的产生不作障碍的一切法。比如瓶子、柱子等法对苗芽的产生未作障碍,它们就是苗芽的能作因。它和增上缘没有什么差别。

二、俱有因:即同时产生的法互为因果、相互起帮助作用,比如组成色法的八微尘彼此依存、相互起作用,它们互为俱有因。

三、相应因:是俱有因的一个分支,特指心王和心所。心王和心所在所依、所缘、行相、同时、同事五个方面相同,并互相起作用,故称为相应因。比如心王和受心所,它们同时生起,二者是相应因。

四、同类因:前面的法产生后面同类的法,前面的法即为后面法的同类因,比如瓶子,它的前刹那产生后刹那,前刹那就是同类因。

五、遍行因:属同类因的分支,即三界中欲界的烦恼心,如前刹那的嗔心产生后刹那的嗔心,前刹那的嗔心即为遍行因。

六、异熟因:前世造业后世感果,前世的业为异熟因,比如以前世的善业感得后世的人天果,前世的善业即是异熟因。

所谓四缘,即因缘、等无间缘(次第缘)、所缘缘和增上缘。

1、因缘:是除了能作因以外的其余五因,即产生诸法前面的因,比如产生苗芽的种子即为因缘。

2、等无间缘:也称次第缘,真实无间趣入无余涅繁的前一刹那心与心所不产生后一刹那心与心所,故非等无间缘,此外的一切心与心所都是等无间缘,它是同类因的一种支分。

3、所缘缘(缘缘):即六识所缘的境,比如看色法的时候色法是所缘的对境,因此叫做所缘缘。

4、增上缘:即能作因,凡是对某法的产生不起障碍的法,都是此法的增上缘。

3、请谈谈你在学习《中论》的过程中,对《俱舍论》有什么新的认识。

答:顶礼上师三宝!

《俱舍论》中对六因四缘有详细阐述。如果没有通达《俱舍论》,在学习中观、因明等很多论典时都会感到有些困难,可见《俱舍论》也很重要。道友们如果以不重视的态度对待接下来的中观、因明、现观,并且对讲、辩、著的任何考试都不重视,那五部大论最后都会在你们的视线中消失,这是非常可惜的,希望大家一定要重视起来!

末学很惭愧,还没有学习过《俱舍论》。希望上师三宝加持,让末学有机缘可以认真学习,并如理如法的学修圆满五部大论。



《中论广释》思考题第5课

1、《中观根本慧论》所破的对境是哪些人?为什么要破?作为观待现代青年人的思想观念来讲,为什么尤其有必要学习《中观》?

答:顶礼上师三宝!

《中观根本慧论》主要是破外道观点,但有时也会破佛教有实宗的一些观点,包括有部宗、经部宗和唯识宗的某些观点。目的是将人们相续中的各种偏见、执著全部破除。

在学习《中论》的过程中,大家还需要注意,不能认为此论只是在破外道或有实宗,所破对象并不包括自己。事实上,我们每天都应该用中观来破自己。因为我们相续中也会有很多邪见和执著。另外,破自己也是因为,我们不仅会受宗派思想影响而产生遍计我执,而且具有无始以来的俱生我执,由此就会引生我见、常断见等各种邪知邪见。若想解脱,就必须将这些全部破除。所以,每个人都需要用中观理证来破自己相续中的执著。

理由:正如《中观四百论》中所讲:对万法实有的执著,可以通过比量推理来破除,因为凡夫人认为万法存在的道理都是不合理的。像顺世外道和大多数世间人,甚至连最基本的前后世、业因果存在的道理都不承认;而有些学过宗派的人,则一直认柱子、瓶子等诸法都是存在的,实执特别严重。若想破除所有这些邪见、执著,就要依靠中观严密的推理和甚深的教理。

对于现代很多人,尤其年轻人来讲,学习中观非常有必要:因为现代人的思根比较开放,由外道等各种思想引发的遍计执著很容易进入他们的相续。当今时代这种现象非常严重。人们不仅受此影响,还被无始以来强烈的俱生我执所紧紧缠缚。若想破除所有的遍计和俱生执著,从中获得解脱,就必须依靠中观正见。

2、怎样破斥因果他性?

答:顶礼上师三宝!

《中论广释》思考题-第一品观因缘品

如颂云,可以从两方面来破斥因果他性:|

1)破依他缘生:|

首先诸法的自性不存在于缘中(如果有自性,眼镜应该可以观察到,但是苗芽等果法的自性在缘中是找不到的。另外如果缘中有了果法的自性,那就没有必要再去生了,不然就会有无义生和无穷生的过失),因自性和他性互相观待的原因,因此可推知他性亦不存在。既然缘的他性不存在,那么依靠缘来生的观点也即不成立;

2)破依他作生:

作用不具有缘,不具有缘的作用不能成立;如果不具作用,那就是非缘了。如果具有作用,缘就能生果。但是通过之前的推论可知,可以生果的缘是不存在的。

《中论广释》思考题-第一品观因缘品

3、在未生果以前,他宗所许的因缘为何中观论称之为“非缘”?

答:顶礼上师三宝!

《中论广释》思考题-第一品观因缘品

“因是法生果,是法名为缘,”对方辩驳说作用是否具缘不需要详细观察,一切万法皆依因缘而生,因为是靠某法产生的,因此此法可名为缘。

中观宗驳斥道:像你们所说的那样,某法能生果故为缘,那么在果未生的时候那就是非缘了。因为缘是观待果而成立的,既然果未生,则观待的缘也可以称之为非缘了。而实际上此法就是非缘,因为他对果的产生没有任何作用。

举例如下:

对方说:眼识依眼睛而产生,则眼睛就是眼识的缘,不需要仔细观察。

中观宗驳斥:对因仔细观察,如果眼识还未产生前,眼睛就是非缘。犹如沙子对产生芝麻的作用一样,俱为非缘。由此可见,非缘是不可能安立缘的。

对方继续反驳:以前虽然是非缘,但是后来依靠他缘也可以成为缘。

中观宗驳斥:如沙子不可能变为芝麻,因此非缘也不可能安立为缘的。如果非缘可以安立为缘,那所依之缘会有无穷无尽的过失。

由以上推理可知,依缘生果是不成立的。



《中论广释》思考题第6课

1、以缘生果时,是生起已有之果,还是生起没有的果,为什么?

答:顶礼上师三宝!

《中论广释》思考题-第一品观因缘品

如颂云,以缘生果时,无论是生起已有之果和无有之果,均不成立,推论如下:

1)如果果先于缘而产生,因为缘中已经有果了,则对于果来说,缘就变的根本无意义了,不需要再用缘来生果了,因此果先于缘中不成立;

2)如果缘中先前不存在果,因为缘与果是互相观待而生,无果则无缘,那么这个所谓的缘就无法成立。因此缘中先前不存在果不成立。

由以上推论可知,无论缘中是否有果均不成立,以此来遮破生。

2、“春种秋割,是古往今来,天经地义之事”,请以中观正见抉择世间常人共称的此种说法?你本人又是如何理解的呢?

答:顶礼上师三宝!

“春种秋割,是古往今来,天经地义之事”,虽然这是世人的普遍想法,但其实并不合理。

《中论》或其它中观论典所讲的内容基本相同,都在破斥世人的各种邪见、实执。世人因为被无明的眼翳遮蔽,眼睛所见的全部是颠倒相,心里所想的全部是颠倒分别念,所以其观点与中观教理完全相违。

虽然月称菩萨等很多中观论师为随顺世间,有时不经观察也会承许世人的部分观点,但若是抉择中观正理,尤其像龙猛菩萨在《中论》里抉择中观正见时,根本不会依世人的说法,必定要依靠胜义量,即以万法本来实相一一离戏空性作为衡量标准,对所有对境进行推测、观察。

虽然很多人对这样的结论不予承认,然也只是口头上不承认而已。若我们循着理证追究到底,任何人都无法辩驳,最后也不得不认可。就像刚才从果在缘上存在和不存在两方面。

分析之后,不要说世间一般人,即使世界上非常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等,也不可能找到任何办法来安立因缘存在。

3、中观以什么样的理证来破因缘?

答:顶礼上师三宝!

《中论广释》思考题-第一品观因缘品

如颂云,中观是以通过对果是否存在的观察,来破因缘:

1)果存在:因为果已经存在,因此不再需要因缘再生,不然就会有无穷生和无义生的过失;

2)果不存在:如《澄清宝珠论》云:“纵以亿万因,无不变成有。无时怎成有?成有者为何?”果如果不存在,那么就算集聚万千的因缘也不可能产生果。因此这种情况下因缘不成立;

3)果亦有亦无:因为有无相违,不可能同时存在于同一个法上,因此相应的因缘也不成立;

4)果非有非无:因为相观待的亦有亦无存在,因此非有非无业存在,因此相应因缘不成立。

4、世尊说:“能生者即为因”,又在《无热恼龙王请问经》中说:“何者缘生则无生,不具彼生之自性”难道不是自相矛盾吗?为什么?

答:顶礼上师三宝!

世尊说:“能生者即为因”,又在《无热恼龙王请问经》中说:“何者缘生则无生,不具彼生之自性”是不矛盾的。

在佛陀所有的教言当中,有些揭示了诸法的真相,有些只是阐述了事物的假象。为什么佛陀要这样宣讲呢?因为要接引不同根基的众生。佛陀对有些众生宣说因缘存在也是这个道理,实际上,在胜义当中因缘根本不能成立。

5、以什么样的理证破斥所缘缘?

答:顶礼上师三宝!

首先明确下所缘缘的定义:按照《俱舍论》的观点,产生眼识等心、心所法所依靠的对境即是所缘缘。比如,眼识看到了外面的柱子,柱子就是眼识的所缘缘。

如颂云,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破斥所缘缘:

《中论广释》思考题-第一品观因缘品

1)观察能缘是否存在而破:

《中论广释》思考题-第一品观因缘品

2)观察所缘缘是否存在而破:

《中论广释》思考题-第一品观因缘品

以上两种推理都是对所缘外境进行观察。由此可知,无论外境是否存在,它们都不能成为所缘缘。所缘缘的本体就像石女的儿子一样不能成立。



《中论广释》思考题第7课

1、本论运用了什么理证来破斥等无间缘和增上缘?

答:顶礼上师三宝!

如颂云,

《中论广释》思考题-第一品观因缘品

本论主要以果法未生时,因法有灭还是无灭两个方面来破等无间缘,具体推理过程如下:

《中论广释》思考题-第一品观因缘品

《俱舍论》云:“能作因称增上缘。”对方认为:如果有了此法,则彼法也会产生,此法即彼法的增上缘。清辩论师在《般若灯论》中解释说:“若此法有,彼法得起,生增上缘义。”中观宗同样不承认增上缘,如颂云,

《中论广释》思考题-第一品观因缘品

因为诸法没有自性,则不存在有相之法。既然诸法之相不存在,那么说因有此法(增上缘),故有彼法(依增上缘产生的果法)则不合理。

2、破世人共称之他生的略说部分,运用了什么破斥方法?

答:顶礼上师三宝!

仁巴大师说:虽然在世俗当中,人们会认为他生存在,但若用胜义量观察,一切万法自生、他生、共生和无因生都不能成立。如颂云,中观宗用了以下破斥方法:

《中论广释》思考题-第一品观因缘品

 

 

主要可以从广、略两个角度来观察是否有果来破:

《中论广释》思考题-第一品观因缘品

由以上推理可知:如果分别各因中有果,则有一果成为众果的太过。如果分别各因中没有果,则有由茅草等非缘中生出氆氇的过失。

从以上两方面进行观察,则可得出结论:广略因缘二者,在不存在果法方面无有丝毫差别。



《中论广释》思考题第8课

1、本品是以何推理来破世人共称的他生?

答:顶礼上师三宝!

本品主要以无、是、非三个角度的推理来破世人共称的他生,如颂云:

《中论广释》思考题-第一品观因缘品

1)(果无缘)观察缘中无果之自性:

如果缘中没有果,就如同石女儿本体中没有苗芽,却要生出苗芽一样不合理。同时缘中如果没有缘,那此缘就相当于非缘,如果非缘都可以生果,那么虚空也可以产生种种果,这样就会存在无穷的过失。

2)(果是缘)观察果是否为缘之自性:

假设如果缘真的有自相,说果是缘的的本体,也可以这样承认。但缘有自性的观点并不合理。比如如果毛线等缘的本体真正成立,那么毛线就是氆氇,也可以承认。但是毛线的本体并不成立,毛线是由很多细毛组成,每根细毛东南西北不同方向的微尘组成,每个微尘又由无数的极微组成,观察到最后,极微也没有真正的本体。因此,毛线只是一个虚假的显现而已,并不能成立自性。他与石女儿一样根本不存在。既然毛线根本不存在,那么说毛线产生氆氇,毛线和氆氇本体一味一体这样的活法也就根本不合理了。

因此,缘的本体不存在,那么“果是缘”或者“果和缘具有无二无别本体”的说法,也不可能成立。

3)(果非缘)彼二之摄义:

通过之前的观察了知,缘是没有自性的,因此,果就不可能产生,缘和果也不可能成立他体。既然如此,非缘具有自性,且能生果就更不可能成立了。就如经过观察毛线都无法产生氆氇,那么茅草就更加不可能产生氆氇了。如果缘中没有他体的果,那非缘中更不可能有他体的果。如毛线中都不存在氆氇,那茅草里面更加不会有氆氇。因此,说非缘可以变为能生果的缘,则完全不合理。

2、以教证总结本品的内容。

答:顶礼上师三宝!

总结本品内容的教证如下:

经云:“若诸缘起彼无起,彼起自体不可得,若缘自在说彼空,解空名为不放逸。若人知无一物起,亦复知无一物灭,彼非有故亦非无,见彼世间悉空寂。本来寂静无诸起,自性如是已涅槃,能依怙转法轮,说诸法空开示彼。有无不起俱亦非,非有非无无起处,世间因缘悉如是,但彼凡夫妄分别。常无起法是如来,彼一切法如善逝。”

《般若波罗蜜经》云:“文殊师利如是应知,彼一切法不起不灭,名为如来。”

《梵王请问经》云:“彼处一切爱灭尽故彼名无起,彼若无起,彼即菩提。世间颠倒,虚妄起着;第一义中,佛不出世,亦不涅槃,从本已来,无起灭故。”“已解彼诸阴,无起亦无灭,虽行彼世间,世法不能染。”

《龙王请问经》云:“何法仗因,彼者仗缘;何法仗缘,彼者不生;何者不生,彼者空性;何者空性,彼者无相;何者无相,彼者无愿;何者无愿,彼者寂灭。”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