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辅导 > 前行广释 > 正文

《前行广释》第104课-答疑及讲记脉络

本文作者: 发布时间:2023/3/27 23:26

问:弟子请问有些艺术家绘画佛像或者书写以经文为内容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虽然笔墨纸的成本不高,但其中包含有艺术家的艺术价值,如果以比较昂贵的艺术作品的价格出售有过失吗?怎样才能如理如法?如果想让这些作品结缘给寺院,有师父说也要适当收取一些钱才能结上缘,否则结不上缘,是吗?

答:这个不好说。因为佛像、经书都和三宝的所依有关系,虽然有艺术价值,但是毕竟牵扯到了三宝所依的内容,如果当艺术品来卖很高的价格这个不好讲。前面讲了,不管是怎么样的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内容是属于佛像、经书,它的本体是属于佛像和经书,所以卖很高的话,从我自己的方面观察,可能不是很合适。是不是有其他的观察方法,我也不敢说。如果要把这些结缘给寺院,是不是只有收些钱才能结上缘呢?这个倒也不一定。如果要供养寺院,那就直接供养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收钱才能够结上缘。否则就结不上缘的这个说法,我觉得不一定,也许这个师父可能从别的地方考虑的。但是这个艺术家要结缘,自己的心血在里面,他的笔、墨、纸都在里面,要供养寺院已经结缘了,也不一定还要寺院再收些钱来结缘,这个也不确定吧。(生西法师)

 

问:每天供护法不方便把饼干马上放在外面,只是当时把酒倒在外面,好几天后把供护法的饼干和冰糖一起放在外面树林的树下如法吗?每次放出去的饼干很多,这算浪费吗?

答:如果不方便就把这些饼干等东西放在一个容器里面,几天放出去一次,以前上师们也是这样开示过,应该是可以这样做的。

放出去的饼干很多算不算浪费呢?关键看怎样定义浪费这个概念。从世间人的角度来讲:噢,这么多饼干没有吃,你就浪费了。如果从佛法的侧面来讲:这不是浪费,因为我把这个饼干已经做了它该做的事情,我供护法了,供完护法之后饼干的价值早就已经值了,所以不存在浪费的问题。而且有些地方要求来讲,供护法的饼干,很多讲法都是不能自己吃的。所以说放出去了也不算浪费。

还有供在佛台上的水果等东西,其实供完之后,布施出去也不浪费。因为该供的已经供了,供完之后自己得到了资粮,水果本身和供养水果人的资粮已经通过供佛的方式圆满了。圆满之后再把苹果放出去,放出去就浪费吗?也不一定。为什么呢?放出去了还有很多虫子等在吃,并不是说只有我吃了、只有人吃了才不浪费。如果布施出去给饿鬼吃了,就是浪费?!或者布施出去给这些虫、鸟吃的就是浪费?!这个不算浪费。

 

问:每次放出去的供曼茶的大米喂小鸟算浪费粮食吗?

答:供曼茶的大米喂小鸟不浪费。因为第一,供曼茶的时候这个米已经作为供品供过佛了。第二,放出去之后小鸟吃了,能够给它做个布施,也是物尽其用,不算浪费。所以有的时候,我们自己对浪费的定义可能过于狭窄,觉得供佛的东西一定要吃了才不浪费,但不一定。我们供完之后,作用已经达成了,再把它布施出去,布施给饿鬼也好,布施给别的众生也好,这些都不是浪费。(生西法师)

 

问:《前行备忘录》中说:“走马观花的上师表面引导,弟子稍稍听听,那真应了‘头还没熟先尝舌、床还没热先伸脚’的说法。”“光是一味声称‘正行正行’好高骛远,而将前行法丢在一边,那就像所说的‘头从高处系,颈从低处断’”。请问引号中的两句谚语是什么意思?

答:“头还没熟先尝舌”,可能是属于西藏的一些说法,就是说在煮牛头的时候要整个煮透,以前好像上师们讲过,那个舌头很好吃,如果你要想吃牛头里面的舌头,要煮很长时间,最后舌头煮熟之后再去吃就很好。但是整个头没有熟,你要先去尝这个舌头,舌头是生的嘛,太着急了,太着急的时候最精华的东西就吃不到了。“床还没热先伸脚”的意思也差不多,冬天晚上睡觉的时候,刚刚钻进去的时候,整个被窝还是凉的,你必须要蜷着腿等被窝热了之后慢慢慢慢再把脚伸直,否则床还没热你伸脚就比较凉。后面“头从高处系”这个不太清楚。(生西法师)

 

问:如果根本五戒犯了一个,是不是无法再受了?

答:这个倒没有这样说的。从居士五戒和出家的戒律来讲,居士五戒要宽松一些。如果犯了根本戒,首先要认真的忏悔,忏悔到一定程度之后还可以重新去受戒。是不是无法再受了呢?我自己学到的教言当中没有这样讲的。(生西法师)

 

问:犯了五戒就不能受八关斋戒吗?

答:不一定。受斋戒的基础不是五戒,而是皈依,只要有了皈依戒的基础就可以受斋戒,并没有其他的要求。(生西法师)

 

问:国王是否还有执著,比如心心念念想的利益众生,眷属问那是什么?国王回答希望去救护众生。

答:国王可以没有执著。比如佛陀他老人家没有执著了,佛陀老人家没有执著也会说这些话:为了引导众生的缘故,这是我在因地的时候所修的法,这是我的弟子……。他讲这个话不一定代表他有执著,因为不讲这个话就没办法和其他人沟通。如果要利益众生必须要随顺众生的想法和词汇、概念等,然后才可与众生沟通。所以,第一,讲这个话本身不代表他是不是有执著;第二,国王如果是初地菩萨,或者国王是加行道的菩萨,他当然还有执著的,但他的执著都是善执著,没有恶执著,比如希望救护一切众生,这属于法执。虽然是一个法执,是所知障,但是不障碍解脱,而且这种执著也是让资粮迅速圆满的比较好的一种执著心。只要我们有心识的时候一定有执著,但是我们可以先以善执著对治恶执著,以利益成佛的执著去对治自私自利的执著。从这个方面来讲,国王也可以有执著,而且有这个执著也不丢脸。(生西法师)

 

问:供曼茶的供品用珍珠和银子以及银子外面镀金的供品,没用玛瑙珊瑚等,是否可以呢?

答:没有玛瑙珊瑚也可以。玛瑙珊瑚只是无量供品中的其中两类而已,没有这两个,用珍珠也行,银子也可以,镀金的也可以,甚至于大米都可以,纯银纯金都可以。有什么就用什么,玛瑙珊瑚有就用,没有的话,银子、珍珠、黄金乃至于大米豆子这些都是可以的。(生西法师)

 

问:想请同事吃饭,但是同事不吃素,应以怎样的心态去请客呢?

答:他如果不吃素,那就只有给他点一些肉菜嘛。如果说这个饭局是没办法避免的,而且他又不吃素,那就不要点杀,在不杀生的前提之下点一些荤菜给他吃,这也是迫不得已。如果我们自己没有贪执心也没有害心,但是形势所迫,如果点一些荤菜,问题应该不大。我们在点的时候也是怀着惭愧心,或者念一些忏悔,应该是没什么大问题。上师老人家经常讲,现在我们五浊恶世的众生,在欲界当中要做事情完全没有过失的话,很少很少。完全要做到没有过失的一些行业,做一些没有过错的事情,很难得的。如果没有办法避免,就尽量想办法去弥补,这样就比较好一点。(生西法师)

 

问:守八关斋戒的时候晚上吃药,医生要求饭后吃,不能空腹吃,是否可以少吃点东西视同药呢?

答:这个倒也是可以。如果真正是病,这个药必须要吃,不吃不行,而且也要求饭后吃,这个时候稍微吃点东西,把所吃的东西看成药,因为在戒律当中,也有把药叫药食嘛,就说是把食物当成药,这种情况应该是可以的。否则如果没有病,以这个做借口当然是不行。(生西法师)

 

问:如来藏是否仅在名言中存在,胜义中没有?

答:关键要看名言和胜义是从哪个侧面来定的:二转法轮当中的名言、胜义吗?还是三转法轮当中的名言、胜义?因为这二者不一样。

如果以二转法轮的体系来讲名言、胜义,那么如来藏就是世俗谛当中有,因为胜义当中一切都是空性的,一切都是无自性,无自性作为胜义,显现作为世俗,如来藏是一种显现,那当然就是名言世俗了。而空性是胜义,那么胜义当中是空性的缘故,不可能再安立一个如来藏,乃至于如来藏的名称。从二转法轮的观点来看,的确如此。

但是从三转法轮的侧面来讲不一样了。三转法轮的世俗谛全都是虚假的,都是客尘法;胜义谛就是那种真实的佛功德。所以如果三转法轮来讲,恰恰相反、颠倒过来,名言当中没有存在,安立不了如来藏,只有在胜义当中安立如来藏。(生西法师)

 

问:证悟空性、开悟、明心见性这三者是什么关系?是否有次第?若有次第,祈请法师开示次第。

答:这三种可以是一个意义的三个名词。证悟空性等于开悟,等于明心见性。但是证悟空性和开悟、明心见性本身可以有次第,并不是说证悟空性是第一个层次,开悟第二层次,明心见性第三个层次,并不是这样的。比如初地圣者开悟,这个圣者的开悟就是证悟空性。不证悟空性怎么开悟呢?初地的证悟就是明心见性。证悟了、初地开悟了,不明心、不见性也不叫开悟。如果从初地圣者的证悟来讲,这三种是一个意思,是证悟的三个不同的名词而已。但是证悟空性本身可以有不同层次,比如在加行道时的觉受,也是初步的证悟。初地菩萨的亲证、触证是一种真实的证悟,到了二地乃至于十地之间的证悟,层层证证,佛地的证悟,本身对证悟空性是有一种次第的;开悟也是一样的,刚开始的时候是小悟,或者初步的觉知叫开悟,初地的开悟,佛的开悟;明心见性也是一样的,就是总相的明心见性,或者偶尔通过一些窍诀能够见一下心性的这种明心见性,和初地菩萨的比较稳定的、真正的明心见性,乃至于佛地时的明心见性,是有次第的。这三个词之间没有一定说哪个是前,哪个是后。三个词本身上面安立不了次第。但是它们本身内部也可以有次第的。(生西法师)

 

问:上师在讲课时说过:曾有一个修行者,禅修时魔来干扰,魔变成阿弥陀佛坐在修行者的头上,后来用慈悲心驱走。禅宗有“魔来杀魔,佛来杀佛”的说法。这两个公案显现上的佛可能是魔的幻化,修净土法门时要求观想自己最喜欢的阿弥陀佛佛像,以便临终时如见老熟人一样接引往生。我的问题是临终时怎知来接引的佛不是魔幻化的呢?

答:这和自己平时的修行有关系,如果平时发心很正、见解很正,自己的信心非常非常清净,基本上遇到魔的机会不多,所以平时认真修,临终的时候也不太容易遇到魔。如果平时不认真修,那么有可能在临终的时候魔幻化成佛的形象。虽然有些修净土的人说修净土是不会着魔的,但是我也看过一些净土的公案,里面也有魔变现成佛的形象,然后就引导他,让他往生、坐上莲台等等,但有的时候也没有去,也是没有着魔的一种记载,所以是有可能着魔的。如果临终的时候能够保持很清净的信心,我就是祈祷阿弥陀佛,一心一意的缘着阿弥陀佛,这个时候阿弥陀佛肯定他自己会来。否则如果自己的心不清净、不稳定,这时不好分辨到底是魔还是佛。有些窍诀当中也辨别是不是魔的幻化,密乘当中比较多,也有问这个显现的自己的命名是什么?灌顶的名字是什么?魔就说不出来这个名字。还有一种说法就是魔来的时候修行人感觉不好,能够感觉到不是真正的佛。还有一种说法是,不一定是临终时,有时在禅修的时候,也会显现上佛和本尊显现在自己的面前。辨别的时候,有时魔来会有很强烈的大蒜的味道,还有很不舒服的味道,有这种味道就说明应该不是佛的一种显现。还可以念一些忿怒的咒语,如果它是魔就会越来越模糊,就会消失。如果是真正的本尊就会越来越清晰,也有很多很多观察的方法。但是如果我们的资粮不够,可能临终的时候,很多人想不起来或者也没办法,业力成熟可能就跟着走了。所以现在认认真真地修上师们或者佛菩萨告诉我们的正确修法,基本上遇到魔的可能性应该不是很大的。(生西法师)

 

问:在《上师瑜伽·降加持雨》修法仪轨中,最后观想上师化为红白明点以吽作严饰,融入修持者的心间,这里的红白明点应如何观想,比如进入心间的次序?(19:22)

答:红白明点是红白相间的,或者红里透白、白里透红的一个拇指大小的明点,圆圆的明点就像乒乓球那样或者小一些,有的说是拇指大小,反正觉得太小了观不清楚,就稍微大一点点。其实上师化成明点只是一个表示。如果说整个上师融入,我们就心里想怎么进来呢,好像觉得上师那么大,怎么样进入心间呢?因为我们的分别念很多,上师们在写仪轨的时候,就考虑到我们会有很多的想法,所以观想上师化成了明点,这个明点本身代表上师的本体和智慧,然后明点从头顶慢慢慢慢地经过喉间落到心间,显现上世俗谛当中讲我们的智慧也是在心间安住着。当那个明点进入到心间的时候,和自己的分别念就成为无二无别了,自己的心就安住在上师的智慧当中。这个其实也就是慢慢慢慢地让我们能够习惯的、比较舒服的一种观想的方法,就是变成明点从头顶融入,逐渐逐渐融入到我们心中的方式方法。(生西法师)

 

问:弟子从06年开始学佛,首先是念金刚萨埵心咒,约一周后每次念诵都打哈欠流眼泪,约两个月后开始念佛号,直到今天仍然打哈欠流眼泪,此时头脑清醒,绝对没有昏沉,这是怎么回事?

答:打哈欠流眼泪,有很多原因。有的时候可能是自己身体的原因,每个人的风脉、气脉明点和身体的生理构造也不一样,所以有些人修的时候打哈欠流眼泪,有些人就没有这些,有些是发麻或者发热,其实这些都不是关键。不管发热发麻,还是打哈欠流眼泪,反正该修的修就行了。头脑清醒没有昏沉,那就非常好,打哈欠但是没有昏沉,那不是挺好吗!所以要打就让它打,要流就让它流,然后自己要观的观清楚就行了。自己所修的法,把菩提心或把信心观察清楚的时候,身体的很多反应,这辈子是这种反应,下辈子是那种反应,这些都不是重要的事情,不用管它就行了。安住在修法中,比如说观金刚萨埵就安住在金刚萨埵的修法,念佛号就安住在念佛号应该有的信心、悲心这些因素,安住之后也许它一直存在,也许以后就不打了,反正就是一个过程而已,不用太去管这个事情。(生西法师)

 

问:自他相换的章节安立的两个科判:自他相换菩提心可迅速积资净障与自他相换菩提心可迅速清净罪业两个科判有什么侧重呢?

答:积资净障这个是小科判,是在讲记当中便于我们理解的科判,是观待讲记当中的内容,其实积资净障当中包含了净障,只不过是内容当中有积资也有净障。后面清净罪业就是清净罪业的成分多一些。两个科判有什么侧重呢?前面可能是跟随大恩上师老人家讲记的内容里面包含了积资和净障的两个部分,也是安立积资净障的一个科判;后面这个可能就只有净障没有积资。所以主要是从这方面来安立。(生西法师)

 

问:上师说一地菩萨布施身肉如同布施蔬菜,那为什么代狗受打,以及法王当年代受弟子的蛇毒也会感到非常痛苦呢?

答:初地以上的菩萨布施蔬菜的意思是,没有丝毫的悭吝心,没有一点舍不得的心。蔬菜对我们来讲一般人都比较容易布施的东西,所以说他在布施自己身肉的时候那种境界,已经达到了我们一般人布施蔬菜的状态了。因为一般对我们来讲很难理解,初地菩萨布施身肉是什么感觉,那他就说什么感觉?就像你布施蔬菜的感觉。我们布施蔬菜什么感觉?好像今天我把一颗菜布施出去,没什么感觉,好像没什么舍不得的,而且很高兴,他就是这样的。他没有什么吝啬的东西,没什么吝啬的心态,主要为了说明这个。前面我们分析的是初地菩萨布施不会有痛苦的。

另外一个侧面来讲,代受狗打为什么会有痛苦呢?因为圣者们或者真正的一地菩萨,他显不显示一地菩萨的功德。如果是一地菩萨,也显示一地菩萨的功德,他就不会显示痛苦。如果他是一地菩萨以上的证悟,但是在我们面前显现的时候,并没有完全显现一地菩萨的功德,不是说显不出来,而是在人间他显现为一个凡夫的平凡的血肉之躯了,这个时候在我们面前的示现,就像我们以前讲的一样,善知识当中有显现佛功德的善知识,比如释迦牟尼佛,他是上师,他显现佛功德,他是佛也完全显现佛功德。第二种,他是菩萨,也完全显现菩萨的功德。还有一种,他是佛、他是菩萨,但是显现的形象是凡夫人的形象。如果显现的是凡夫人的形象,他虽然内在当中完全具备佛和菩萨的功德,但是他并不显现、不呈现,在我们面前显现他被打的时候,仍然会像我们一样感觉到痛苦。所以在《心性休息》等等很多教言当中,也是大概有这么讲的,他内在当中是一个金刚持,是一个佛,超过凡夫的境界,但是表面上显现和凡夫一样。在表面上显现和凡夫一样的同时,他也显现很多不共的功德,有的时候露一点不共的功德,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引导我们的。如果完全显现初地菩萨的超胜的功德,我们就觉得跟不上了,这个功德太明显了,差距太大了,有的时候没法跟他学。有的时候显现和我们一样也会痛、也会病,就让我们感觉有亲近感,天然的亲近感,感觉差距好像不那么大,我跟他学应该也可以慢慢学得到。但是如果完全一样,我们觉得:都完全一样,我跟你学个啥呀?所以有的时候他也会显现一些不共的功德出来,就是为了调伏我们。有的时候就是在平凡和不平凡、圣者和凡夫之间的状态中不断调换,他自己倒是完全不需要这些,但是为了引导我们,他会在圣者功德和凡夫的境界之间不断调换,让我们生起亲近感,生起信心,帮助我们一步一步地往前走。(生西法师)

 

问:除了上师和学会的法师的课程外,弟子对其他渠道的佛教课程保持观察的心态。弟子这样是否有点过度敏感?

答:这个倒没有什么,只要不对其他的生邪见、不排斥,保持观察的心态,这个没什么不行的。首先,我们不了解、不太清楚的或者暂时没有生起信心的就放置,这个是最好的。不评价,也不随学,也不排斥,这样比较好。如果以后自己的因缘成熟之后,学一点看一点也没什么。如果对于上师老人家的,还有学会的这些,现在时间有限或者自己的心态、心量有限,暂时想学这个而没有学其他的,不会有什么问题。另外自己并没有诽谤,也没有排斥,单单保持这种心态应该不会有问题。但如果有诋毁、排斥,那肯定是不好的。(生西法师)



前行广释·第一百零四课·难点

 

一、宝髻国王布施公案要点分析

(一)  满足众生的索取是否会助长贪心使其堕落?

虽然对方可能会因此造下恶业,但因为与菩萨结缘,被菩萨的大悲菩提心摄受,很快可以从轮回中解脱。

综合考虑,虽然对方可能暂时受到伤害,但菩萨还是会布施,因为利益远远大于伤害。

(二)  为满足一个众生布施生命是否损害了其他眷属的利益?

  1. 总述布施的利益

国王的眷属众多,所有亲人、百姓等都是需要利益的对境,但有时为了他人的利益,显现上也会伤害眷属的利益。当菩萨修行到一定的时候,需要一种超出当前修行比较极端的方法,比如布施自己的头,将自己的境界一下提升到很高的状态。从长远来看,菩萨修行圆满成就正等觉的佛果后,可以用正法对一切众生做更深远广大的饶益,使众生在轮回中受苦的时间缩短。

  1. 为什么要布施妻子儿女?

(1)  愿力成熟

昔日燃灯佛出世时,佛陀为一婆罗门子,其妻为一婆罗门女,手拿七朵莲花叫卖,婆罗门子买了五朵,婆罗门女将另外两朵一并赠送。两人一起供养燃灯佛后婆罗门女发愿生生世世做婆罗门子的妻子,且不会为其布施制造违缘。愿力成熟后,他们在很多生世做夫妻并一起行利他事业。

(2)  时代背景

当时的社会观念,丈夫是一家之主,妻子儿女都属于他的财物,有权力供养布施。王妃和王子从小就受这种教育,也不会去抵抗。大家都认为父母不能布施,佛陀因地的公案从来没有布施过父母,但自己的身体、血肉,布施的特别多,子女、妻儿少一点。这样同样也能令他们积累资粮。

如果是现在的中国,环境不允许,菩萨绝对不会这样做。布施只能在允许的范围当中,不违背法律、道德观念的前提之下,能够做的布施、供养都做了。

(三)  宝髻国王是初地菩萨吗?

  1. 从示现疼痛的角度分析

加行道菩萨可以通过悲心来布施身体,如果感到痛苦难忍,可以观想地狱有情的痛苦而生起悲心,这样就可以忍受了。真正初地以上的菩萨布施身肉时,不会起分别念,不会感受痛苦,甚至于还有乐受。此处也可能是初地菩萨的一种示现。

  1. 从谛实语的角度分析

真实来讲谛实语要初地以上的菩萨最灵验,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恢复自己的身体。但如果悲心很强烈,接近登地的时候也会有一定谛实语的能力。

(四)  家人未度何以度众生?

有时我们可能因为家人无法度化而感到沮丧,更觉得无法度化其他众生,其实度化众生要看与众生的因缘和众生善根是否成熟等诸多因缘。有些人虽然不是亲属,但善根成熟,一说就听。有些人有成为家人的业缘,但善根什么时候成熟也不确定。高僧大德们也有这样的,家人都不相信,但其他人对他很有信心,因此度化了无量的众生。如果家人暂时无法度化甚至显现上对修行有障碍,可能也会远离。发心若真是利他,则可成办众生长远的利益。

(五)  布施身体你需要了解的

  1. 布施时如何发心?

没有吝啬心、贪心、傲慢心,不求任何回报和来世的安乐,为众生心甘情愿地舍弃自己的一切。

  1. 保护身体和布施身体不矛盾

(1)  利他角度

只要对众生有利益,也为了断除自己的贪执,在这种情况下,应当把身体欣然布施给一切众生。

(2)  修行角度

如果对众生没有利益,自己在修法上暂时用得上这个身体,那就要保护它,生病时通过吃药来治疗它,但目的是为了众生,这也是我们修持佛法的宗旨。

我们作为凡夫人,还没有达到把身体布施给众生的境界。但可以在心里观想,发愿将来有能力时,一定要把身体、受用、善根全部进行布施。

  1. 布施身体的真实利益

(1)  断除我执

不管是对身体还是受用,矛盾和痛苦的来源就是执著,修持大乘法门的人必须要断除相续中的这些执著,对哪个事物比较贪执,就一定要放弃。若能把所执著的东西,如财产身体统统舍弃,以后纵然遇到违缘和痛苦,也不会有什么伤心的,因为这些东西已经不是我的,早就布施给众生了,心里就很舒服了。

(2)  现见心性

若通过大乘的对治方法来修炼,舍弃了里里外外一切事物的执著,心的光明本体自然而然就会显露出来。

二、自轻他重修法

(一)  斩断我执令菩提心不退失的方法

  1. 以世俗菩提心压制

起初,反复修行抉择世俗菩提心,以方便斩断我执。通过修自他平等、自他交换、自轻他重的途径,依靠方便来断掉自私自利的分别念。

  1. 以胜义菩提心根除

然后,要着重修炼胜义菩提心,凭借依靠方便的方便生证悟胜义的智慧把我执斩草除根。作为一个行人,毕生当中的实修法仅此菩提心就已足够。

(二)  修行难点

刚开始修时,偶尔会有自轻他重的愿望,或心血来潮地作一些虚伪的观想,但一想到这是真真切切的事实,就会临阵脱逃、退缩不前。此时,就应当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将隐藏起来的自私心、贪欲心都彻底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让它们无地自容,然后继续修持。

(三)  难行要行

即使心里如昙花一现般的生起一刹那自轻他重的想法,也是不可多得的福报,顷刻就可以积累无量资粮清净无量的罪业。虽然很难,我们也要想尽一切办法令其生起。生起也需要因缘,勉强是没用的,要以知母、念恩、报恩等为基础再再串习。

三、《饶益有情九观察》——观察布施的利害

(一)  财布施

财布施是佛陀针对在家人而言的,佛陀要求出家人主要以法布施为主,财布施可以不做。

1、对自他无伤害时的情况

遇到真正需要帮助的穷人索取钱财,布施五块、十块钱,不会对自己构成什么伤害,对闻、思、修也没有影响,此时应该毫不犹豫地布施。布施之后,如果有能力、有办法,条件也比较成熟,就要想方设法让对方学佛行善,相信因果。

2、对他众利益不大,对自己闻思修、生命造成违缘的情况

原则上可以不给。假如有可能的话,也可以布施一点点,然后让他到别处去向某某人要。

(1)  从自己的角度讲

一个山上的修行者,本来就没有多少粮食,若把仅有的一点布施出去,自己就只能下山去化缘,对闻思修造成违缘;或者布施后化不到缘等等,这种情况很少见,也可以选择不布施。

(2)  从他人的角度讲

布施给他一点东西,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没有太大的利益,这样就可以选择放弃。

3、对他众有利、对自己有伤害的情况

此时可将物品一分为二,一半自己留下来,一半做布施。

(二)  身体布施

1、特例

资粮道、加行道的凡夫菩萨有悲心特别强烈,布施后也不后悔的特例。

2、凡夫

身体布施的时机还不成熟,会对修行造成违缘,可以在内心做身体布施。

(1)  如古萨里修法

通过观想、回向,将自己的身体上供下施。

(2)  或发愿布施

“尽管我今天还没有真正达到布施身体的境界,还不具备这样的勇气,但是,我愿意不久的将来能有能力将自己的身体布施给众生。”

譬如:如果有一天世上出现了严重的流行性瘟疫,只有一种特殊动物的肉才能治愈此病,否则全世界多数人都会死掉,愿我在当时能够成为这个动物,以我的身体、血肉遣除众生的痛苦,治愈众生的疾病!每天都要这样发愿非常重要!

(三)  法布施

1、时机必须成熟

行持法布施应对自己的禅定、修行没有损坏,也遇到充满信心、非常愿意听这个法,根机比较成熟的求法者,尽力做法布施,而且越多越好。

2、对他众有利对自己有损失

对自己的禅定、修行只有一点损失,但却有根机比较成熟的求法者,就应该做法布施。

3、对自己有损失也没有成熟时机

如果法布施成为修行的违缘,也没有根机比较成熟的求法者,对佛法没兴趣或并不希求解脱,就算讲法也没有多大利益,就不做法布施。

譬如:闭关专修禅定时,不要说世间的事情,就算出世间方面的讲经、说法、磕头等任何其他事情,都会变成禅定的违缘,所以都不能做,必须专心专意修持。

4、对自己没损失但没有成熟时机

虽然对自己的修行没有影响,但听者不但对佛法没信心没兴致,还会在听法后制造各种违缘,甚至故意无中生有地找寻这个法或者某个论典的缺点,以达到观过诽谤的动机,虽然佛法没有任何可以挑剔的缺陷与漏洞,但此时也应选择不做法布施。

5、有严重过失的讲法

(1)  不清净心讲法

为达到个人目的,不懂装懂地讲法,非但不是法布施,对自他没有利益,反而有非常严重的过失。

(2)  吝啬心不讲法

有能力讲法,却因为对法有吝啬心,不希望别人了解修法的窍诀而不愿意讲,也有很大的过失。

(3)  因懒惰不讲法

或尽管没有如此罪恶的动机,却因为懒惰而随随便便不讲,错过了许多讲法机会,也有很大过失。

如果在自他两方面条件都具备,且杜绝了上述过失的情况下做法布施,其功德是无量无边的。

(四)  无畏布施

1、对自他无伤害

无畏布施范围比较广,不仅仅是放生。若对自己和他众没有伤害,即使自己能力很小,仍然要尽力去作可怜众生的怙主!

2、对众生没太大利益,对自己有很大伤害

此时虽然有能力做无畏布施,也可以不做。

3、对众生有很大利益,对自己有一些伤害

一定要做。

4、自己的伤害和众生的利益轻重同等

大乘修行人还是要义不容辞地去做。

参考资料:智悲研讨论坛、《前行广释生西法师辅导》、《入行论讲记》、《前行备忘录》、《慧灯之光》等。



前行广释•第一百零四课•隐藏窍诀

 

  一、修自轻他重的菩提心

  (一)、修自轻他重之理

1、何为自轻他重

自轻他重,是指在修学大乘的过程中,把自己看得很淡、看得很轻,而把众生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而且要把快乐幸福全部奉献给他众,自己甘受痛苦失败,这是一种很高尚的菩萨修行。

2、自轻他重的修法和前两个修法(自他平等、自他相换)有什么不同

(1)、自他平等菩提心

强调“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但还有一半是为了自己。

(2)、自他相换菩提心

进一步把心量扩大,强调“亏损失败自取受,利益胜利奉献他”,其中大部分内容主要是在心里思惟自他相换,愿他众的苦因和苦果成熟于自己的相续,自己的乐因和乐果成熟于他人的相续,并配合呼吸的观修方法如是行持。

(3)、自轻他重菩提心

A、在思惟自他相换的基础上,屡屡串习,达到纯熟程度以后,就要在行动上将自轻他重付诸实践。如朗日塘巴尊者在《修心八颂》中说:“愿我直接与间接,利乐敬献诸慈母,老母有情诸苦厄,自己默默而承受。”也就是说,我把自己的安乐现量赐予别人,在实际当中自己现量承受别人的痛苦,如是奉行,就是自轻他重的修持方式。

B、自轻他重建立在自他相换的基础上,自他相换主要以打坐来思惟。自轻他重不但打坐思维,再进一步在行动上去帮助别人。

3、修自轻他重的动力

(1)、要明白自己忍受痛苦的原因

并不是为了自己而忍受痛苦,也不是被动地硬忍,而是由于认识到自轻他重菩提心可以真实地帮助众生当下离苦,所以为了众生利益而去忍受痛苦。

(2)、自轻他重是极高尚行为

自轻他重需要非常博大的胸怀,如此才能在痛苦来临的时候愿意真实去接受、包容它。

(3)、转变观念

我们一贯训练的是对苦排斥和拒绝,因此导致我们总是把困难、痛苦推向别人。此处我们是反过来修,因此需要我们在修行时转变观念,如果观念转变好了,就很容易修得起来。

  (二)、何时修自轻他重

1、时间

真正的自轻他重,只有登地以上的菩萨才能做到。

2、原因

因为在证悟见道智慧(一地菩萨)的同时现前了四平等性义。

四平等性义

(1)、证悟到自他胜义离戏平等性

在本性中没有自他,远离一切戏论,故能做到胜义离戏平等性。

(2)、证悟世俗如幻平等性

一切世俗显现都如幻如梦,没有好坏、苦乐的分别,一切苦乐都是平等的自性,所以能代苦施乐。

(3)、证悟佛与众生平等性

佛陀在因地发了菩提心后,把众生和自己观为一体,通过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等修持菩提心,众生的悲苦喜乐全部都是自己的感受,最终证悟了众生与佛一味一体的本性。

(4)、证悟我与佛陀平等性

一地菩萨以后,既能证悟佛与众生无二平等,也能证悟到我与佛陀无二平等性,也就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在那时,才是直接成办他利的开端。

3、一地以上菩萨才能布施身肉而不会有痛苦

(1)、理说

见道智慧现前之前,很难做到直接行持自轻他重。唯有见道智慧现前以后,才能做到真正的自轻他重,直接利益他众,哪怕是自己的头颅被砍断带走,也只是视为粪土而别无他想,因此到了那时真正能做到自轻他重。

(2)、引教说明

《入行论》:“一旦觉自身,卑微如蔬菜,尔时舍身肉,于彼有何难?”

通过再三串习,熟练到一定程度,我执和我所执逐渐消失,证悟一切万法皆是空性,依靠无我的智慧,现前黄金与粪便等同、虚空与手掌无别的境界,此时别人用檀香供养你或者用斧头来砍你,二者没有任何差别,也不会对其产生贪心或者嗔心。一旦达到这种境界,对自己的身体能像卑微的蔬菜一样看待,不会有耽著之心,舍施身肉又有什么困难呢?

4、未登地前能修吗

在修菩提心的过程中,哪怕是一刹那让众生快乐,这个功德也非常大的。尽管我们没办法像登地菩萨那样,用自己的身体和血肉布施众生,但既然我们已经发了愿菩提心,那就要尽量把众生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至少帮助众生的这颗心,永远也不能忘记。哪怕我在临死时,有一刻能生起利益众生的善念,这也是非常好的!

  (三)、在修自轻他重菩提心之前,需要做哪些心理准备?

1、要观想

自己现在不论遭受任何痛苦,都是可以忍受的。要有这样一颗能够承受痛苦的心,愿意接受一切众生的痛苦。

2、要发愿

愿所有众生的痛苦,都能够成熟在自己身上。如果前面一条做到了,能够接受一切痛苦,那么,当一切众生的痛苦真的都来到我身上的话,也就会愿意接受。

3、要提升

愿自己的一切安乐与善果成熟在众生身上,即要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一切安乐全部奉献给一切众生。此时的心力要比前面有所提升,为什么呢?因为此时不是被动或者主动地去承受苦,而是要把自己的安乐奉献出去,有更大的心力才能做到这一点。

4、要勇猛

发起勇猛的令众生离苦得乐的菩提心,心甘情愿把自己的安乐奉献出去,把众生的痛苦纳受进来。这是对前三点的总结。

  (四)、简略的修法

1、略说

简单来说,自轻他重的修法,即是观想:“从今天起,不管获得解脱也好,没有获得解脱也罢,自己无论住于轮回还是堕入地狱,病也好,痛也好,遭受任何不幸都可忍受,但愿其他众生的痛苦成熟于我的身上,愿我所有的安乐与善果他们能圆满具足!”内心深处思惟并付诸于实际行动。

2、打坐时的修法

(1)、思维

A、之前我在修习菩提心方面,只是意识上的思维与观想,但从现在起,即使我自己不能获得解脱,如果真有这样一个身临其境的机会,可以将他人的痛苦以及痛苦之因——恶业转嫁于自己,将自己的幸福以及幸福之因——善业赠送于他人,我也义不容辞。在我身强力壮的时候,如果看到一个病人,就必须当仁不让地代受对方的苦痛,将他人的病痛完完全全地迁移到自己身上。作为一名大乘修行人,我必须要做到这点。

B、如果我的死亡可以消除或者代替一切众生的死亡,我就应当义无反顾地去领受死亡;如果我的病痛可以减轻众生的病患之苦,我也理所当然地应该去承受病痛。就这样将轮回世间的生老病死等所有痛苦以及痛苦之因一一进行观想。不能仅仅将其作为一种观想,而应发自内心地想,如果现在遇到这样的情形,我也一定要真正地去做。

C、现在只是一种思维而已,实际上我们是做不到的。但经过天长日久的锻炼,让自轻他重的念头生根、发芽,并逐步成长到十分强壮之后,总有一天,我们在行为上也能够做到。刚开始的时候虽然可以这样思维,但却是很虚假的,只有经过反反复复地修炼,才能够学会并付诸实践。

(2)、观想

A、观想的时候,将自己的上半身观想成三善趣的众生——天人、非天(阿修罗)以及人。然后观想:为了令善趣众生远离痛苦,我将由自己的上半身去承受善趣众生的痛苦——生老病死等等,因为我的上半身承受了这些痛苦以及痛苦之因,善趣众生的痛苦也就因此而灰飞烟灭。

B、然后,又将自己的下半身观想成三恶趣——地狱、饿鬼以及旁生道的众生。然后观想:为了令恶趣众生远离痛苦,我将由自己的下半身去承受它们的痛苦以及痛苦之因。

C、经过日积月累的熏习,就能逐步培养出一个坚定不移的决心:如果有一天真有这样的机会,我也一定能做到为了断除众生的痛苦,而去接受它们的痛苦。这样再三地反观自心,看自己能否真实地生起这样的念头。

3、行为上的修法

(1)、时刻提醒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每时每刻提醒自己,从现在起,我要为断除众生的痛苦而努力,无论自己是否能获得解脱,也始终将利益众生放在第一位。

(2)、勇于付出

哪怕为了一个众生的解脱,而奋斗成千上万个大劫,也心甘情愿。我们必须要有这样的勇气,并在这种勇气的基础上,去作利益众生的事业。虽然因每个人的能力不同,而在利益众生的深度方面有所差别,但只要尽己所能地去作,就是行为上的自轻他重。

(3)、坚持不懈

这些说起来轻松简单,可要落实到行动上,就有很大的难度。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必须锲而不舍,全力以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如果我们能坚持不懈地修持,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参考资料:《慧灯之光》、《开显解脱道讲记·希阿荣博堪布》、《普贤上师言教浅释(希阿荣博堪布)》等

幕布链接:https://mubu.com/doc/3gulk3v4d0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