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辅导 > 前行广释 > 正文

《前行广释》第74课辅导及思考题

本文作者: 发布时间:2022/3/6 23:27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学习《前行引导文》。

现在学习的是共同前行,所有修行者需要看破世间、生起出离心的这部分内容已经学完了。不管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还是密乘等所有的修行,没有出离心是绝对不可能成为殊胜修法的,所以这称为共同前行。之后又讲了解脱利益,这也是共同前行,因为不管是修小乘、大乘,还是密乘,都需要解脱。解脱果是共同的追求,只不过解脱果内部有一些分别而已,但对于都需要解脱的侧面来讲是一样的。

现在学习的是第六个问题,或者说是共同前行中的第三个问题:依止上师、善知识。为什么是共同的加行呢?因为不管是小乘、大乘显宗或密乘的修行,都需要依止上师,只不过对于上师的标准不太一样而已。

在小乘的引导中,上师必须有清净的戒律,有出离心或通达经论等。大乘显宗的善知识,如《入行论》中讲,要具有菩萨的清净戒律,还应通达大乘教法。密乘善知识的标准,现在这里也会提到。共同前行中,刚才分析了,不管是小乘还是显宗、密乘,都要依止上师才能成就。

这里因为是大圆满前行,所以上师的标准就没有完全按照小乘、显宗和密乘的共同上师的标准来制定。如果按照小乘标准,针对修密乘的角度来讲就有点低了,因为小乘或共同的这些善知识,没有要求必须有菩提心、誓言清净或得过灌顶。大圆满前行对上师、弟子本身的条件以及依止上师的方法不相同。但从整个小乘、显宗、密乘的修行者都需要依止上师的侧面来讲,可以成为共同前行。

现在学的就是共同前行中的“依止上师”。

前面已经学了能够引导弟子的上师需要具备的条件和标准。当然我们所依止的上师在这里标准很高,但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是不是完全从头到尾都需要依止高标准的上师善知识?不一定。上师也分很多种,比如在《光明藏论》中有传皈依的上师、传戒律、五戒的上师、忏悔的上师,也有传窍诀、灌顶的上师等等。学习正法的过程中,在不同阶段可以有很多良师益友和不同种类的上师。只要对修行有帮助,都可以作为善知识。

在依止上师的时候,是不是所有的上师都要当成佛一样看待?或者至始至终都要找一位佛一样的上师并把这位上师看成佛陀一样?这也不确定。

大恩上师曾经专门有一期开示就讲到,初学者不应视师如佛。因为初学者自身的一些条件、标准,还有见解等,由于都是刚刚学习,对于佛陀的概念还有自己的信心可能也是初级阶段,所以要让初学的人把一位善知识当佛一样来产生信心,可能也有困难。

关键是,在高标准的视师如佛中,既然上师善知识是佛,那他所有的教言都要依教奉行。但是如果没有那种信心,或者自己的修行、福德资粮、智慧资粮还没有上升到一个高度,这样就比较盲目。因为初学者内心中还没有产生分辨的智慧,所以刚开始就视师如佛很容易落入盲从,分不清到底是对还是错。

在视师如佛的高标准中,很多公案、例子都说明,不管上师让你做什么事情,你都要去做,因为这很多是调伏你的烦恼和我执的殊胜方便。但是如果初学者这样做,一方面他内心中有很多疑惑和纠结;另一方面即便不纠结不疑惑,如果这位上师不是真正的佛一样的上师,让自己做了违背教义或因果的事情,只能够伤害自己。初学者不应该以这样的高标准要求自己。

虽然后面会讲,通过观察确定之后,应该恒常把上师当成佛一样,他所有的言教不应违逆,都应依教奉行。但对于初学者或没有达到高标准的修行者来讲,是不是就一概需要这样呢?也不一定。

《事师五十颂》颂词和宗喀巴大师的注释中也讲了,针对初学者或信心不是很稳固的人,如果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上师要求做的事情没办法承办,可以如实反映说做不到。或者上师要求做的事情,发现这违背了佛陀的戒律或取舍,也可以如实反映这个教言违背了佛陀教诲的缘故而不做,上述这样都不会有过失。

学习佛法时如果没有学其他教言,单单看到这里说应该视师如佛,完全不应该违背上师的教言,那很多修行者明明自己不愿意做,或是做不到,或者明知这可能违背因果,但就因为他接受了“只要依止了上师,所有教言都不应该违背”的教言,又由于分不清楚具体场合,所以非常痛苦纠结,最后也没有信心学下去了,别人也很害怕落到这种程度中。

其实他不知道,在其他教言中说,对于初学者,或还没有准备好的修行者而言,是完全可以不做的。尤其对于很明显的犯戒,如杀生、邪淫、偷盗等等,如果听到这些,就可以说佛陀在教言中让不要做。

在《事师五十颂》的颂词和宗喀巴大师的注释中,以及大恩上师也讲过,如果通过这样的方式不做,完全没有一点过失,也不会有违背上师教言的问题。这方面一定要搞清楚。

不同的地方,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场合、情况,有很多不同的、灵活的教言。并不是说只要依止上师了就被套牢了,以后所有的事情就没办法了。如果你没有准备好,完全可以以《事师五十颂》为根据,说“这个我做不到”,或“我不能这样做,因为佛陀是这样讲的”,这是非常合理的。在依止时应该知道,修行佛法要循序渐进。必须要分清楚,“视师如佛”、“依教奉行”、或者上堂课讲的“舍自自在、随师而转”分别是在什么场合及程度。

不是刚学习佛法的人就必须达到这个标准,这可能也是做不到的。就好像在菩萨道中,需要菩萨把他所有外、内、密的财富都要布施给对境,如果有必要哪怕脑袋也要割下来布施。那时就害怕了: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头割下来布施给不认识的人,或仇敌呢?很多时候就畏惧了,其实不知道佛陀这话是针对久修菩萨道的人而言,对初学的菩萨永远不开许。

不但不做没有过失,而且佛陀说应该选择不做,这时候不布施自己的头和所有的家财才是正确的。那这矛盾吗?不矛盾。因为初发心的菩萨,菩提心还没有那么坚固,如果轻率地就把这些家财等按教言全部布施了,会特别容易后悔,这是佛陀不愿意看到的。

很多佛法教义都是要循序渐进,所以一定要多学,因为针对不同的情况,在不同的经典中讲得很清楚。有时上师也会骂到:“书里面讲得这么清楚!”,慈诚罗珠堪布也说:“《慧灯之光》里面全讲了为什么不看?”大恩上师讲的法中都有这些教言,就是我们不看,然后随便提问题。

有时上师们显现不高兴,不是真的不高兴,而是因为讲过很多,但我们没有用心看,如果用心学习,很多疑惑在上师们的法本中都已讲过。这就暴露出我们的懈怠。不是上师对提的问题觉得厌烦,而是要纠正不好的学习态度,所以有的时候要呵斥。

在学依止上师的时候,并不是说学习或依止后就被套牢了可以先观察,不一定刚上来就把上师当成佛。第一,千万不要不观察就依止;第二,即便依止了,深度也不一样。可以首先在一些显宗的、共同乘的法要方面依止,这方面对善知识的要求也不是那么严格。

比如上师安排一些辅导者也有很多标准。大恩上师是辅导者,有些法师也是辅导者,还有道场中的辅导员或者道友与道友之间也是一种辅导者。那算不算良师益友、善知识呢?某个侧面来讲也算,但他讲的并不是要灌顶或金刚乘那么严格甚深的法要,所以不用担心听了法之后,就应该像前行里面讲的什么都必须照做,不是这个意思。

从这方面讲,虽然听了法,但还是有标准,如果讲的符合佛经论典,那可以照做,对自己有利益。如果说的不符合佛经教义,完全可以拒绝,没有丝毫问题,不用担忧会不会违背教言。因为在我们这个程度来讲,佛的教言是作为正量标准的。

当真正通过长时间的修行,信心、智慧等都达到一个高标准的时候,那时就要准备好到高级调伏阶段,就要把所有的执著、我执都放弃,上师善知识的标准也相应很高,不是一个随便打着上师名号的就能做这个调伏,他没有能力。不但对相应的上师标准很高,对相应的弟子标准也很高。有的人动不动就把米拉日巴尊者搬出来,但是自己面对的不一定是玛尔巴。把自己自动上升到米拉日巴的高度,其实和尊者的信心根基差得太远。

传记中和高标准是这样的,但对于我们而言,把它作为一个目标是非常好的,不是说学了之后就要去照做。你看米拉日巴的上师让他去杀人他也杀了,让他下冰雹他也下了,好像做这么多都没什么,最后都成了清净罪业的方便等等。之前第一次他施咒术、下冰雹是为了复仇,后来依止玛尔巴之后,上师也让他去做一些苦行,还告诉他我的弟子经常被南岩拉卡瓦地区的人抢夺,让他下咒。

还有尊者依止的另外一个上师,也让他去做这些,最后这些都成为积资净障的方便,如果抓住这个就说我们应该这样,那就不对了。第一、你依止的上师是不是这种?是不是有这样示现?有没有这样的功德和能力?第二、自己是不是那种根基?这些都需要观察。

如果不是这种根基,就不能完全不分善恶取舍一概奉行,这非常危险。所以在这个阶段是以佛陀的教言为正量和标准,如果佛陀开许的就可以做,不开许的就直接拒绝不做,这没有问题。

这是在学习依止法的过程中需要了解的,上师们也都讲过这些问题,但在学的时候就会忘掉,所以有必要把上师们在不同场合的教言做一个归纳,在学习依止法的过程中做一些提醒或补充。

再看一下应该舍弃的“伪上师”是什么样的法相呢?这需要学习。学习之后如果发现,这个所谓的打着上师名号的,符合《前行》里面的这些标准,也不用马上认定他就是《前行》里面讲的那个(伪上师),不要那么早去下结论。

但是至少可以延缓依止,或抱有这种怀疑。因为总总的形象看起来很像《前行》里描绘的样子,所以至少提个醒,让自己再深入观察,这是很有必要的。

对于前面讲的这些,为什么说时间长?因为前面所讲的上师所具有的法相,有可能他从自己的上师那里学过之后,也会按照这12个条件装一装,所以要长期观察,他装到后面本性就会显现出来。

一个玻璃染的颜色,时间长了总会掉下来。这里讲到的要舍弃的上师的相中,也有可能是一些上师们为调伏众生的示现,或者为了让你根器成熟的一种考验。所以也不能看到后马上对号入座:“这就是个假上师,因为他符合这里讲的标准条件!”这也不一定。对我们而言,要很快很轻松地认定这位上师是不是标准的,还是很困难的事。

不管怎么样,这就是标准。至少在看到后,会权衡是不是可以再深入地观察,这是需要的。

下面再来学习一下,什么是应该舍弃的。

再讲讲与上述相反应当舍弃的上师相:本来自相续中没有闻思修的少许功德,却自以为我是某某上师的儿子或者贵族子弟等,种姓方面已经胜过其他人,并且现在我的传承也是如何如何,这简直就像婆罗门世袭相传的门第观念一样。

这种所谓的上师,就是如木磨一样的上师。是怎样的情况呢?就是这位上师“自相续中没有闻思修的少许功德”,一点听闻、思维、修行的功德都没有。但他有傲慢之处,自以为是某某上师的儿子或者贵族子弟。

在藏地有这种情况,作为上师,有显宗的僧团体系,有些上师、善知识就属于这种出家形象。还有一种僧团就是白衣僧团,密咒士。在藏地有种寺院叫密咒寺院,里面都是密咒士,没有要求出家。在青海、霍炉一带比较多。还有一些虽然不是密咒寺院,但是上师是属于在家的形象,有家室或妻子,也有儿子等等。

在藏区也有一些善知识属于在家人,这是不是西藏的特色呢?不一定。印度有很多,包括汉地也有一些大德是在家形象的,也有善知识的一种称呼,在做教化众生的事业,古代、现代这种情况都不少。所以也不要想这个上师怎么有儿子呢?汉地的有些善知识也有儿子,像以前的傅大士,还有近代的一些也是在家的,也在讲法、调化众生,这也不奇特。

有些人的父亲是特别出名的大德,名声在外且证悟很高,那他的儿子是不是成就者?也不一定。不要认为父亲是大成就者儿子也就一定是。不是必须要有殊胜的证悟才能转生为他的儿子,也许是有某种(转生为他儿子的)因缘。

有些人认为自己是某上师的儿子就不得了,也应该是具有功德的。还有藏地以前有贵族,现在可能也有这种血脉。他们认为我是贵族子弟,应该是了不起的,种姓方面胜过其他人。上师也讲了,有些是属于高僧大德的种姓,其中经常出很多高僧大德。很多高僧大德圆寂后,也选择投生到这种家族中去继续弘法利生,这种情况也很多。

因此就觉得“种姓方面胜过其他人”,是特殊的种姓,属于高僧大德的种姓等等。并且觉得家族的传承特别殊胜,“我的传承也是如何如何”。有时传承就像很多佛教史中讲到的,有些是法脉传承,即上师传给弟子,弟子再传给弟子。有些子嗣传承,就是家族中父亲传给儿子,儿子再传儿子这样传下来的。还有些得了很殊胜的法脉传承就自动把自己升格为高僧大德、上师,也有的这样认为。所以华智仁波切认为“这简直就像婆罗门世袭相传的门第观念一样”。

在印度也有一种种姓制度,如果祖上是婆罗门种姓,那后代都是婆罗门种姓,不论贫富都是婆罗门种姓。有些很穷的人认为自己是婆罗门种姓,就很高贵。也有一些低种姓的人很富裕,却总觉得自己种姓不好,有一种自卑感,这是印度一种世袭相传的门第观念。

还有一些种姓是祖上做什么子女也必须要做这个工作,不能转行或随随便便去做其他事情,相对比较严格,现在可能稍微宽松点了。这里就是指没有任何少许功德,单单凭我是某某上师儿子,或是贵族子弟,或者种姓、血脉如何,像门第观念很强的那类人一样,就是觉得自己了不得。

现在汉地也一样。一查家谱,祖上谁谁谁很著名,就自动觉得我是这个家族的人有多了不起,那也不一定。真正了得起还是了不起,关键看自己的能力和智慧等等。这一段的重点,主要指那种门第观念,或者因他的父亲、贵族血统或种姓生起的傲慢,觉得自己了不起。其实和现在普通修行人没啥关系,有关联的是什么呢?是“我的上师了不起”。但是上师了不起是他的事,你自己有没有这样功德呢?没有。但不管自己有没有,他就很傲慢。

有时我们也会有这种想法,“我的上师是怎么了不起”,感觉自己自动就变成了一个了不起的人。当然从某个角度来讲,生起信心也可以,但是因此自动把自己升格成一个良好的修行者,那就不确定。或者因为得过高深的传承,如这个法那个法,法是得了,关键是有没有通过法来调伏相续呢?这方面没有去观察。或者觉得这个法脉很好,如宁玛巴、格鲁派的传承法脉很清净,关键是传到你这,你自己相续中的烦恼有没有被这个清净的法脉转变呢?如果完全没有,那法脉再清净、得的法再高、上师再厉害,基本上和你没什么直接关系。

若要有直接的关系,无论是通过上师的加持、法脉的加持或者高深大法的调伏,必须要让自心和法相应,这样才有利益。只要把心调伏了,在闻思修中得到的少许、多分或者全部的功德,才是有意义的。如果得到了,自己可能也会弱化这些。有时法调伏心之后,就觉得没必要宣传自己,宣传自己干什么呢?

有时修行越好越低调,这种情况也很多。反而是没怎么修行的人,经常把这些拿出来,经常讲“自己的道场很殊胜、上师很殊胜、佛学院很殊胜等”。自己有没有功德呢?那就不确定。方向还是要正确,不是不能讲,也可以讲,但重点不在此。既然得到这么好的机会,在这么好的法中学习,应该让法入于自心,调伏自己的烦恼,或者说既然是在这样的血脉、家族中,就要想方设法不要让家族蒙羞。

既然把你的佛学院、寺院、上师吹得这么厉害,你这个传承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让自己的传承和上师蒙羞,这是你的责任。有这么殊胜的传承,出了像自己这么差劲的人,有时都不好意思讲。上师也讲了,如果你没把握,千万不要说自己是佛学院的人,因为你的所作所为,别人一看就没信心,问个问题,马上就把自己暴露出来了。

就好像做了不如法的事,说是谁传承的一样。我们有时就有这个习惯,好像觉得很荣耀,也许从某个角度的确荣耀。如果没有把握,这个行为可能不一定让别人生信心,不要随便去讲自己是谁的弟子,是哪个佛学会的。如果自己有把握,当然可以说。并不是说你说了就一定有什么大问题,要慎重一点,不要把这个当成炫耀的资本。如果经常把自己的心调伏得很好,说一说也不要紧,说自己是学佛的,在哪个地方学习,说我们系统学习很好、很殊胜也可以。关键是不要以炫耀的心态、不良的心态来讲,任何事情不要走极端就对了。

或者,虽然具有少分闻思修行的功德,但并不是以希求来世的清净心来修持,而是担心自己在某处失去上师的地位等。所作所为只是为了今生目标的上师,就称为如木磨之上师。

“或者,虽然具有少分闻思修行的功德”,在某个道场中,听了一些法、做过一些思维和修行,有少分的闻思修功德。但并不是以希求来世解脱的清净心而闻思修的,只是担心自己不做少分的闻思修,可能就会在某处失去上师的地位,像这样为了今生目标的上师称为“如木磨之上师”。

木磨是什么呢?现在用磨的人少了,退回一、二十年前,普遍使用石头磨,因为在藏区也要用这个磨糌粑,汉地也要用来做汤圆或者推米等等,有很多要使用磨的地方。石磨有力量,可以把这些东西加工成粉末状。如果是木磨,第一没有什么力量;第二也不稳固,经常使用木头做的磨效果很差,推段时间就会磨损、坏掉。木磨的上师,自己没有利益,也没办法利益他人,这就是“木磨之上师”。

这个上师只是有一个上师的名称而已,严格意义上来讲,不具有法相的,不能叫做上师,有些是伪上师。这里也说“犹如木磨之上师”不能叫做上师,因为真正的上师应该具有法相,一点功德都没有是不行的。至少应该有清净的戒律、有菩提心、有追求解脱的心。如果一分的功德都没有,连弟子都做不好,何况做上师呢,上师老人家经常这样谦虚地比喻。我们要观察,不要依止像木磨一样的上师,要学会观察的方法,而且很精通,要反复去思维,观修的时候也要观到,把这个牢牢记在心里。

还有一个方面,作为修行人,不要急于让自己成为一个所谓的上师。如果这样,有可能就变成“如木磨之上师、井蛙之上师”,这只是个名称而已,它对修行没有利益,对众生也没有利益,对教法还是没有利益,不仅如此,还会有伤害。

作为一个修行者,如果选择导师、上师、善知识的时候,没有选好的话,也会浪费很多时光。因为暇满难得、无常迅速,初学者修行佛法的信心,也经不起很多打击。他会怀疑是不是整个佛法都是这样?因而退失修行下去的勇气。虽然他的信心、种子以后还会成熟,但不知道会耽误多少世。所以,我们还是慎重一点比较好。这是第一类要舍弃的,不能依止犹如木磨之上师。

第二类要舍弃的,是犹如井蛙之上师。

还有些上师没有能力调伏弟子的相续,自己的相续也与凡夫人没有差别,根本不具备丝毫的特殊功德。

还有些上师不具有调伏弟子的能力,要把弟子的相续从邪见调整到正见,把弟子从烦恼中解救出来,他没有这种能力,调伏不了弟子的相续。自己的相续和凡夫人没有什么差别,这里说的凡夫人主要是世间人,或者平凡者。

凡夫人能不能做上师呢?也不一定不能做,因为上师的标准条件很多。严格来讲能够引导弟子趋向于解脱——把弟子的相续调伏,令其获得解脱,只有圣者上师才能这么做。但是凡夫人能不能作为善知识呢?也可以,可能给弟子带来一些利益,但如果自己没登地,就没办法用自己的力量让弟子登地。

如果你是佛,就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把一个众生从凡夫一直度化到成佛,这是你自有的能力。如果你是一个初地的菩萨呢?你就有能力把一个凡夫从凡夫人的相续调整到初地的状态,再往上走,就没有能力了。所以,一个凡夫人也可以利益其他的有情,但是让他登地是没有能力的。

这个上师或者善知识也不确定都是圣者,但是此处自己的相续与凡夫人相比(指一般的平凡者)根本就不具备丝毫特殊功德,也没办法作为别人的引导者。要引导众生,必须要有一定的引导功德,现在根本就没有。

可是其他一些愚笨之人盲目轻信不经观察而将他捧到高高的位置上,这时候的他自相续被名闻利养改变得面目全非,骄傲自满,目空一切,对正士的功德视而不见,这种上师就叫做如井蛙之上师。

他自己没有丝毫功德,也没有特殊超胜他人的功德,但是因为有些特殊的因缘,也许有一点福报或前世的因缘,或者可能有一些所谓的善巧方便、手段,使一些愚笨的人盲目轻信他。他自己没功德,依止他的人就更加愚笨,盲目地把他奉在高高的位置上:这是什么上师、这是什么法王等等。不注意的话,我们也很容易这样。

我们经常这样哀叹也没有用,关键是自己要好好学,要像上师一样,尽量地把这些道理告诉更多人,让他们有取舍的智慧和取舍之道,这个很重要。

我们与其在这里哀叹,还不如去努力地学习,然后做一些真实的改变,帮助别人树立正见。我们学习过这些教法的人,对其他道友也应该以善心来规劝,如讲些《前行》当中的教言,不要盲目地去依止,应该观察。应该去规劝或者建议他们,而不是在旁边推波助澜:“这个机会很难得、很殊胜……”。有些人刚刚学习,根本没有分辨的能力。

对于学了几年或者早期进入学会的这些老道友来讲,他们的语言还是有一定的引导性,刚刚学习的人还是比较相信早期的学员的。对于早期的学员或者辅导员、班长,或学得时间稍微长一点的人,有义务、有责任做正确的接引,这个也是自己应该要做的。

首先自己对这个问题要认识得很清楚,懂得怎样去帮助刚刚学习的人,像有些刚刚报名的人可能就是一张白纸,什么都没有。也有可能虽然是刚报名,但已经在外面晃荡若干年了。总之通过正确的教言引导很重要。

有些人福报不够,上师讲了可能对他都没有作用,这就没办法了。如果上师、佛陀都没办法改变,我们也改变不了。但有一些人你跟他讲这些,他就可以知道取舍,就不再做这些反方面的事情。如果不给他讲,或者受到其他人引导,有可能就从反方面去发展了,对于这些人需要讲、应该讲。

上师仁波切老人家也是经常讲法、经常强调,通过上师,他们圆满了一些证悟,那么大威德力,这么多人在听上师讲法,是不是百分之百的人都完全接受?都能够改变?当然不是。只要反复地听、反复地学、反复地接受这方面的建议,他的心会逐渐稳定下来、产生定解,这就是对很大一部分人直接的帮助。

有时不经观察就被捧到高高的位置上面去了,我们也不要随随便便地把这些人捧到高位。我们在学习佛法过程当中,随着时间的深入可能手下也会有一批粉丝,老学员可能下面也有一批崇拜者,他们可能是刚刚学习的人,觉得你的智慧了不得,可能开始要去捧你,这时你要稳住,应该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因为他不知道,你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况。对他而言,你知道的太多了,有时可能是发自内心地去赞叹、宣传你的功德,这个对他来讲有没有错呢?没有错,他的确是这样认为的。但是,你应该知道自己是什么情况,如果你很清楚的话,给他讲我不是我不是,可能越辩解他就越觉得你谦虚,这时你怎么办?辩解也好不辩解也好(当然有的时候应该说),关键是自己内心当中应该淡定,不是别人说你是什么就是什么,千万不要笨到这个程度。

学习佛法应该越来越智慧,学了佛法之后别人吹捧了你几句,马上就觉得我是不是就是这样的呢?我是不是就是一个菩萨只不过就是迷了?可能不是吧——这么强、这么深重的烦恼、疑惑怎么可能是一个八地菩萨迷了?也不可能是初地菩萨。

我们应该很清楚自己的情况,别人赞叹的时候,也应该知道自己没有这种功德,应该好好调伏内心。不要听到这些话之后就沾沾自喜。我们自己遇到这个情况的时候,也不要自动把自己送到高高的位置上,自己就是一个初学者,只不过可能学习的时间比别人稍长一点而已,他们几年之后就会达到我的水平,所以自己也没有什么。随着学员不断深入地学习,他的观察力、智慧力都上来之后,他对你的崇拜也会不如以前。如果你还是觉得自己怎么样的话可能就会有很大的失落:为什么他不像以前那么恭敬我了等等。所以有的时候太在乎自己就会有这样的问题。

如果你始终保持知道自己是几斤几两的自知之明或者智慧,就会觉得:我尽量地去帮助众生,至于他们怎么认为是他们的事情,我自己是什么我应该很清楚。如果这样就对了,你学习佛法的确学到一些智慧。这个智慧不是你对于佛法语、经典的理解程度或讲解水平,而是你遇到这些情况时能够辨别,能够通过智慧来调伏自己的心,这的确非常重要。

如果不注意的话,“自相续会被名闻利养改变得面目全非”,没有丝毫功德。当受到很多吹捧、得到一些名闻利养之后,自相续就完全变得面目全非、骄傲自满、目空一切,就会对自己的过患不了解,对于其他正士的功德视而不见。有时候不注意的话,嫉妒心也会越来越强。当其他人受到别人赞叹的时候,就会觉得心里不舒服:受到这些赞叹应该是我,为什么今天没有赞叹我而去赞叹别人?这时候各种各样的烦恼就会慢慢出来,对真实的功德也会视而不见。

这样打引号的“上师”就叫做“如井蛙之上师”。井底之蛙,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对于其它广阔的功德、广阔的世界完全不了解。这样的“井蛙之上师”是不能依止的。

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这是不是“井底之蛙的上师”呢?这需要长期观察,第一观察的方向、途径要正确;第二时间不能短,时间长了慢慢你就知道了。真正的上师、善知识(我觉得大恩上师就是这样的),不管什么时候去观察,他都是永远不变的。

二十年前我依止上师的时候就是那样,他一直致力于利益众生,他的慈悲和智慧没有变过。中间也一样没变过,现在还是一样,他致力于对弟子正见的树立、菩提心的培养,这全都是最重要的东西。所以品质是永远不变的。不管你现在怎样观察他,再过若干年观察,他还是这样。这就是非常标准的上师善知识。

所以观察时间要长,而且要多方面去观察、去打听。刚开始的时候可以接近他,因为如果太远你观察不到。如果你真要依止他的话你就要去接近、去观察。但不是说接近观察就要去依止,这个不一定。上师讲了,你可以给他做点事情或跟他做朋友,这个都可以。因为帮他做事不一定是依止。如果他表现出想要给你传法的话,你可以暂时不接受,这没什么。你可以通过给他做点事情,观察他的行为、语言、做事的方式。刚开始的时候就应该观察,而且应该启动一个比较严苛的标准去观察。这是关键的时候,因为如果你一旦真的依止了,再用这种观察的方式就不合适了,所以在这之前就应该好好地观察。

我们现在所依止的大恩上师仁波切,他的智慧、慈悲心都是很标准的,所以有些道友就说:依止这样一位上师就够了,如果没有遇到其他上师,这位上师引导我学习佛法、获得证悟肯定是可以的。有这样一种正见也可以不再去寻找。

但每个人的根基不一样,因缘也不同。我是这样想的:一个上师调化不了所有众生,肯定需要很多上师来调化。有些时候,除了我们自己的上师之外,还出现了很多上师,他们的事业也很大,他们也在调化不同的众生,我们对于这些应该是赞叹、随喜的。

如我们刚刚讲的,一尊佛也没办法调化所有的众生,一尊佛出世手下也需要有文殊菩萨、舍利子尊者等等来做事业。世间也需要各个教派、各个教派的上师,他们也有很多对他们有信心的弟子,这些弟子也在接受教化,他们的相续也在转变。对于这些真正的上师,我们应该发自内心地随喜他们的事业。

所以,我们应该像上师所讲的一样,首先可以接近、观察一下,做点事情或其他,慢慢观察后就知道他到底是不是一个标准的善知识。

上面讲到了上师。什么是“井蛙”呢?下面讲一个我们小学就学过的例子——井底之蛙的寓言,大家应该很熟悉。

据说,从前有一只年迈的青蛙长期居住在井底。一天,大海里的一只青蛙来到它的面前。井蛙问:“你是从哪里来的?”海蛙回答:“我从大海来。”井蛙问:“你的海有多大呢?”海蛙说:“大海非常非常大。”井蛙问:“那么,有我这个井的四分之一大吗?”海蛙连连摇头:“远远不止。

井蛙一辈子或长期居住在井底,就觉得这个井很大,自己是统治这个井底世界的王。然后遇到另外一只青蛙的时候,就开始交谈:“从哪里来?”它说:“大海。”

“大海是什么?有多大?”

“大海有很多水,大海很大。”

“到底有多大?”

“非常大。”的确是非常大,没办法量化。

“到底有多大?有我这个井的四分之一吗?”

“远远不止了”。

井蛙又问:“那么,有没有它的一半大?”海蛙还是边摇头边说:“不止不止。”井蛙继续问:“难道有这个井这么大吗?”海蛙依旧重复着前面的话:“不止不止。”井蛙不相信地说:“不可能有那么大吧?那么,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井蛙想“还有比我这个井还要大的水,一个叫大海的地方吗?”它不相信,它就要去看一下。

于是,两只青蛙一同前去,当见到大海时,那只井蛙顿时昏厥,头颅崩裂而死。

当它真正看到大海的时候,完全接受不了——在它的井底世界之外还有这么广阔的、一个叫大海的、这么多水的地方,它完全接受不了。这就是井底之蛙。

所以我们不要自己把自己变成井底之蛙了,在我们这个小脑袋之外还有很多我们没有真正知道的智慧、境界,我们应该好好地认真学习,依止智者、殊胜的上师善知识,来突破我们这个井底之蛙的脑袋里面的局限性思维。

就像我们说:“有解脱道吗?我现在追求的幸福难道是不对吗?还有另外比这还幸福的状态吗?”

我们的上师说:“还有。有些禅定就很好,或者生起出离心的那种状态也很好。”

“我自己为我自己奋斗错了吗?”

上师说:“是,还有比这个更好的。”

“那是什么呢?”

上师说:“利他心、菩提心比这个更好、更殊胜。”

有的时候我们说:“我看到的难道是假的?这么真实的东西,看得到、摸得到都是假的?”

上师说:“是,还有一种真实的东西就是空性,万法的空性。”

“除了我们这样的状态之外还有其它的超胜境界吗?”

上师说:“还有,还有净见量,佛菩萨所看到的境界是我们现在没看到的。”

所以还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完全超越我们分别心的智慧的状态,这个智慧的状态里的对境远远超出我们现在的分别念。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想不通、觉得不可能。我们犹如井蛙一样的思想,想不通的、不可能的想法太多了,往往是撞到南墙才开始后悔。当然有些时候南墙不撞是不行的,需要有些挫折。但有些时候挫折太大了就可能只有等到下一世。

如果有些福报或者能够听闻上师、善知识引导,可能不需要撞南墙,也可以提前通过学习,知道自己的分别念不可靠,局限性特别大(不是一点点大,是非常大)。

我们的分别念的能力太弱了,所以我们应该依止智者、佛陀的智慧,他们给我们讲了不可思议的境界,还有超越我们分别心的、突破我们狭隘的执著、分别心状态的很多高深境界、殊胜清净的状态。这些是需要学习的。

我们在这里看到井底之蛙的时候认为和我们没关系,其实和我们关系可大了。虽然这里讲到的是井底之蛙的上师,但有时候我们自己的思想不愿意接受殊胜的智慧或其它一些事情,这也是井底之蛙的思想。

我们心识的本性是非常开阔的,没有局限性的,但是我们作茧自缚,用执著轮回、执著自我、自私自利的思想等等把心识束缚起来。而上师要做的就是把这些束缚都解开,引导我们。他没办法帮助我们解开束缚。那我们说:“你怎么没办法?我被捆住,你过来把绳子解开就行了。”这种捆不是那种捆,这种束缚不是被一个人绑架了用绳子把你捆住了,然后一个人把你解开了这种束缚。这种束缚来自于自我执著,必须要自己来解,而上师就告诉我们解脱的方法。

其实最了义的解脱方法,就是告诉我们说:你现在所谓的束缚就是一种幻觉,其实根本没有束缚。但是如果刚开始告诉我们这是幻觉,我们根本接受不了。所以情愿说有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把我束缚了,我现在应该把它解开。

早期的修行就是以出离心、世俗菩提心的方式来解开我们的束缚。当到了最关键的时候,就没有束缚,所谓的束缚就是一种错觉而已。知道这个问题之后,你就自动解开了。所以这也是次第来的,我们的智慧也是逐渐在成熟,成熟的过程必须通过不断地闻思修行、观修、积资净障,之后我们的智慧会逐渐达到能够接受高深教义的高度。

下面我们再讲“犹如疯狂向导的上师”。

再有,上师他自己从未依止过智者上师,也没有精进修学经续,孤陋寡闻;内心烦恼粗重,不具足正知正念,致使违犯戒律、破坏誓言;相续比凡夫人还低劣,而行为却像大成就者一样,言谈举止高如虚空;嗔恨和嫉妒心十分强烈,断掉了慈悲心的吊索,这就是所谓的如疯狂向导之上师。

犹如疯狂向导的上师具有什么样的体相呢?体相之一,他自己从来没有依止过智者上师,也没有精进修学过经续,所以导致孤陋寡闻。他不知道修学的原理,也不知道经续中的内容。经续中的内容都是和解脱、调伏烦恼有关系的,但他没有依止、学修过,对于真正的学修佛法的核心、重点、方式方法一概不知。

有些上师孤陋寡闻,他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是解脱道,你依止他解脱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有的时候也要看他自己对于修学的法理知道多少,完全不知道的话我们就要慎重了,也许看起来人很好,对你不错,但是关键依止他是要解脱的,他如果没有告诉你修行正确的方法的话,其他再好的也不值得依止,可以跟他做个朋友。

“内心烦恼粗重,不具足正知正念,致使违犯戒律、破坏誓言。”这位“上师”内心的烦恼特别粗重、正知正念也不具足、没有观察三门、也没有经常安住正念。内在看不出来,我们只有通过他的外相来反推他内心具不具有烦恼。

外相是什么呢?就是违犯戒律、破坏誓言,这是看得到的。如果看到一个对戒律不重视、经常违犯戒律的,那么就要小心,也许可以推知他内心的烦恼是粗重的,不具足正知正念的,就不用去依止他了。否则的话,我们无从知晓,自己也是一个凡夫人,没有他心通、圣智。

外在违犯戒律、破坏誓言是不是就一定能够推知他烦恼粗重?那也不一定。但至少可以作为一个观察的重点,可以通过观察而谨慎了。这也是一个指标,观察的方向。

“相续比凡夫人还低劣,而行为却像大成就者一样,言谈举止高如虚空。”凡夫人是指一个世间平凡者,不是修行者。他相续比凡夫人还低劣,但是行为就像大成就者一样,我们怎么知道呢?要观察。

如果他经常言谈举止高如虚空的话,这也要注意。经常高谈阔论:不执著一切,因果不存在。有可能他外在好像是一个成就者的形象,好的、坏的什么都不执著,那我们就要注意。也许他的相续中非常的恶劣,这是我们观察的一个方式。

也不是说只要讲“一切不执著”的人就一定是内心恶劣。有很多大德比如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慈诚罗珠堪布……他们的外表以及所说的话都是要取舍因果、调伏烦恼、利益众生、闻思修行。很少有听说过“一切都不执著,一切都是假的”,在讲高深法的时候才讲这些,而且讲的时候怕我们误解,还要追加注释说这个只是在胜义谛,或者在成就者的状态等等,怕我们误入歧途。

通过他们的言语、举止也可以观察,如果我们碰到一个人特别喜欢讲“一切不执著”那我们一定要注意,有可能就是这种,因为有些外在的语言很是让人欢欣鼓舞,感觉他修行很高,说的话很随便、很自在、洒脱。有些可能是自在洒脱,有些可能是烦恼太粗重了没有办法约束自己的身语意。自在也不是一般人的自在,而是内心中的确有一种解脱的功德,外在可能比较自在。但做什么都不取舍的人,随随便便地说话,这就是一个成就者?那也不确定,因为很多不依靠烦恼的人,如果觉得是的话,那么外面随便讲话、说粗话、不注意取舍的人到处都是,像这样也不一定。所以当我们碰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后面还要说,一些比较低调或者取舍因果、注重戒律的是比较可靠的,至少可以作为良师益友,学习佛法的助伴。但是动不动就经常言谈举止高如虚空、高谈阔论、不执著业果,如果你要取舍因果他说你着相,要你放下这些,这样的人就要注意。真正证悟的人他自己也可能是这样的,但是为了利益弟子他不会这样去说,还显得很执著的样子,为什么?因为他是一个表率,言传和身教。他跟你讲要取舍,自己就会做取舍的样子,会有很畏惧因果的样子,他这样做你才能去随学,对你才是真正有利益的。

“嗔恨和嫉妒心十分强烈,断掉了慈悲心的吊索。”吊索就是用来牵引弟子的,慈悲心就是把沦落在轮回中的有情弟子,用慈悲心勾招之后,把他们慢慢地从深渊里面捞出来,获得解脱的干地。

但是如果一个所谓的上师,他断掉了慈悲心的吊索那就没有办法利益众生,会表现成嗔恨心、嫉妒心强烈,这个比较显而易见。因为他嗔恨心强烈,说话的方式、行为,都可以表现出来。嫉妒心强烈也是从他的表情、行动和语言体现出的状态。所以一旦碰到这样的上师,也要注意,有可能是没有慈悲心的体现。

“这个就是所谓的如疯狂的向导。”上师就是一位向导,可以引导我们,从轮回、烦恼、无明中逐渐出离,这是“向导”的功能。标准的向导一定具足这种法相。但如果是疯狂的向导,自己都迷迷糊糊,粗重的烦恼自己都没有能力调伏,所谓地拿到了一个向导证,一看就是有水分的、假的,或者是通过钱买来的。他虽然在上岗,说他是一个向导,但是他从来没有经过培训,也没有经验,想着就是敲诈别人的钱,怎么可能是向导呢?虽然他好像是一个向导、一位上师,因为上师是一个引导者,但是他自己如果没有这些功德的话,就没有具足引导的自性。

疯狂的向导,你跟着他肯定会很危险的。那么复杂的地理环境、那么多的陷阱、容易迷路的地方,你把自己交给他,他可以把你带出去,那是非常困难的。疯狂的向导怎么可以相信呢?依止了这样疯狂向导的上师,一旦发现还是离开为好,不能依止,否则他有可能把我们带向深渊,带向邪知邪见、和佛陀的教义完全相背的方向去,这是非常危险的。

疯狂向导的上师具足的这些体相,我们应该认认真真地去观察。有些时候,我们自己已经确定了依止的上师是真实的成就者,或者真实的具有上师法相的。但是我们也应该比较清楚,因为有时候我们要给别人介绍,或者遇到其他道友,他有些困惑的时候也可以通过这些标准来给他做建议、引导,所以学好之后可以帮助他人,那么下面来讲盲人向导的上师。

将弟子引入邪道、不具备胜过自己的点滴功德、远离慈悲心菩提心的上师,称为如盲人向导之上师,他们不懂得打开取舍的双眼。

这一类上师往往是把弟子引入邪道,以盲引盲。他自己都是盲人,再去引导其他的盲人,就是“盲人与盲人,相牵入恶趣。”最后堕入深渊。他自己都没有资格,没有眼睛,怎么去引导其他的盲人呢。

要引导盲人,自己必须要有明亮的双眼,能够看得到什么地方可以去,什么地方不可以去。否则的话,只有把弟子引入邪道,很危险。

“不具备胜过自己”——自己就是弟子,所谓的上师一点都没有超胜自己的地方,那是不行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当中,在依止上师这个地方讲到,不管怎么说你依止上师一定要在某个方面比你超胜,他才可以对你有利益,如果和你平齐的功德和境界,那你依止他的利益不大。

如果不如你的话,那就更没有意义了。我们可能会有很多的善知识和上师,有主要的、根本的、次要的等等。不管怎么说,你依止这位上师,他总可以在某个方面超胜你,值得你去依止,可以帮助你进步的,才可以作为你的上师。如果完全没有一点超胜自己的地方,不具备胜过自己的点滴功德,那就不能依止了。

“远离慈悲心菩提心的上师。”如果没有慈悲心、菩提心的上师,他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后面华智仁波切还要讲,这么多所依止上师的法相,但是最根本是这个上师一定要具有菩提心。因为他如果有了大悲菩提心,一定会利益你的,不会伤害你,所以其他的功德如果都不具备的话,那么要具足一条——利他的慈悲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当中也是这样讲的,全部的功德都具足是最好的,如果具足其中的多条,不圆满也可以。

上师如果不具备以上这些,就是像盲人向导般的上师。他们不懂得怎样打开弟子取舍的双眼——不知道什么是该取的、该做的,什么是该舍的、不该做的。这样怎么可能引导别人从烦恼、邪见中出来呢?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下面的偈颂是做一个归摄。

如《功德藏》中说:“犹如梵志护门阀,顾虑失毁自地位,闻思非为来世果,犹如木磨之导师。虽与凡夫性不违,愚者起信置高位,获得利养心傲慢,犹如井蛙之上师。

这些上面已经讲了。

孤陋寡闻破律誓,心劣行为高如天,折断慈悲之吊索,若依狂师增罪恶。尤依无胜己功德,无有悲心名声师,如依盲主大错误,欺诈相伴漂暗处。”

如果我们依止一些功德没有胜过自己的、没有悲心的、只追求名声或者只有上师名称的人,就好像依止一个盲主一样(依靠一个盲人作为自己的引导者,把他当成自己的主人),这是个大错误。“欺诈相伴漂暗处”,他会欺诈你,最后和你一起堕入到暗处。

邬金莲花生大士也说:“不察上师如饮毒,不察弟子如跳崖。

作为弟子要观察上师,作为上师也要观察弟子。“不察上师如饮毒”,如果在依止上师之前不认认真真地观察是不是值得依止,而轻率依止的话,就好像喝毒药一样,等于是自我毁灭。

因为依止后,要依靠他的指点、教言而奉行,他会引导你应该怎么走。如果他是一个邪知识,带着你走错了路,走到了悬崖上,就相当于饮毒自杀一样,后果很严重。所以我们在依止上师之前,或者别人要依止上师的时候,都需要注意。

《前行》中的依止上师是很重要的。上师以前也说了,无论怎么样给别人讲要观察、不要轻率地依止,好像都不起什么作用。但是把《前行》中依止上师的方法讲了之后,不能说百分之百,但至少很多人就知道了有这个标准。了知之后,自己就慢慢地按照这种标准去取舍,而且和别人交谈、去劝别人不要随便依止的时候,也不是没有标准了,而是能把这些条件、教言讲给别人听,这就非常好。“不察上师如饮毒”,这是作为弟子必须要观察的。

作为上师来讲,也要观察弟子,“不察弟子如跳崖”。一个上师,尤其是密乘上师,决定给弟子灌顶、传一些窍诀或密宗的法要,必须要观察他是不是法器。如果不是法器,给他灌顶他有可能会破誓言,这样会导致上师自己的修证也受阻碍,甚至导致上师也堕地狱。圣者还会堕地狱吗?《事师五十颂》中讲:能够灌顶的上师不一定是圣者,如果具备了灌顶的条件,凡夫人也可以给弟子灌。

而如果是圣者的话,显现上也会受一些影响,但他是不是就从根本上消失了或者会堕地狱呢?这倒不会。但凡夫上师就会因为没有好好观察的缘故,受到弟子的影响而堕入恶趣。因为他的能力没有那么强大,有可能会受到影响而堕落,所以上师也要观察弟子是不是法器。

大恩上师在传密法的时候也有观察的标准,就是加行是不是修完了。如果修完了就可以学习密法,这是最基本的标准。现在这么多人学习佛法,也不可能真正地去观察到某个弟子并断言他是不是有信心。如果真的对密乘有信心,他至少可以在专修的四年中把加行修完,从这个标准来讲,是可以给他灌顶、传密法的。

有些人虽然观察了,但进入密法之后又不学了或者生了邪见,这种情况当然也有,但他也还是应该要观察的,作为上师不应该随随便便地就给别人传法。显宗的法要也要观察弟子对这个法有没有兴趣,如果没有兴趣或对传法者、对法本身不恭敬,那就不是法器不能给他传;如果他有兴趣,他可以不懂,显现上可能比较愚笨,这都不成问题,只要内心希求法,而且对传法者有恭敬心,就可以给他传,所以这方面也要观察。显宗传法有显宗的观察方式,密宗也有密宗的观察方式,总的原则就是越往上走法越高,观察的程序就越严格,时间相对来讲也就应该越长。

上师是我们生生世世的皈依处,也是开示取舍道理的导师。

我们生生世世要依止上师的,否则是没有办法解脱的。是不是每一世都依止一位上师?那也是不确定的。也许这一世依止这位上师,下一世是另一个有因缘的上师。因缘有时候可能会岔开,这一世你的上师提前圆寂,或者你提前死了,转生的时候可能碰不到你的上师,因缘到了可能会遇到另外一个上师。

总而言之,上师是生生世世的皈依处,每一生每一世中都要依止他学习,显现上好像换了一个上师,但是还是要继续依止上师,这是不变的。所以观察上师很重要,因为我们生生世世都要依止上师的缘故。并不只是指依止单个或者就只是这个上师,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换个方式理解:每一世都要学习、都要依止上师。

所以这一世就要好观察上师。如果我们这一世学好、做好了、有一个好的因缘,下一世也有一个善的等流,借此下一世我们也会很谨慎地去观察。或者因为这一世观察、依止的好,与上师之间的誓言守护得很清净,那么依靠这个善的等流,下一世会自动或很容易遇到一个标准的上师。这一世好好观察依止上师,是我们生生世世观察依止上师、遇到贤善上师的重大缘起。

最关键的是大恩上师仁波切并没有经常(当然他也没有时间,这么多弟子)跟弟子们打电话聊天或者安慰等等,却给我们做了最大的利益——开示了取舍的道理。在网络上或者平时讲课的时候,给我们开示取舍:这个应该做,那个不应该做;当我们出现了问题,就会在讲法的时候告诉我们,应该注意怎么调伏。这就是真正的上师应该做的事情——开示取舍之道。

取舍之道有很多,不要认为只是取舍因果,而且认为我们前面四品已经学完了。有很多取舍之道:暇满难得中有取舍;无常中也有取舍,哪些该思维的、哪些是该修的、哪些不该修的;轮回过患、业因果中都有取舍。依止上师中也有取舍——哪些是应该取的上师,哪些是应该舍的上师;皈依、发菩提心也有取舍之道;乃至后面的空性都有取舍之道——这个是真实的空性,那个是应该舍弃的,是断空,是错误、颠倒的空;这个是如来藏,那个不是如来藏的体相;这个是等净无二见那个不是;这个是大圆满见那个不是等等……这些都是让我们取舍。一直到我们成佛之前都要依止上师来告诉我们取舍之道。

所以开示取舍之道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伤心的时候有个倾述的地方,或是遇到问题的时候有个打卦的地方,这个就是很好的、慈悲的上师”。这个也是一种取舍,但真正的取舍来自于法义的取舍,这是更主要的。否则到处都有风水师、算命的,他们也可以做些取舍、打卦,但并不是要去依止。

我们依止上师的话,主要的还是知道在趋向解脱的方面,哪些法义是最主要的。因为有这么多庞杂的信息,佛经也这么多。我们看到这些佛经是不是会头痛?这是因为我们看不懂,不知道从哪个地方下手,是一本一本从头来还是随便一摸、闭着眼睛抓一本?抓到的就是有因缘?如果有一位引导者告诉你,应该从这开始修,从那开始学,这里面的核心是什么,那就简单的多,因为他是有经验的人,比你抓阄要好多了。

有些人说不管怎么样我全都看一遍。首先是你有没有时间?看了之后有没有看懂?就算看懂了有没有办法自己去提炼精华?提炼之后你的时间还够不够?各个方面都有问题。所以有一个善巧引领我们取舍之道的善知识、引导者,那就一定要依止,依止好了就是捷径,而且这些法义不用自己去琢磨。

看书的时候能够引用的参照都是以前学习的知识,但是法本中的内容,是不是以前的知识能去解读的呢?也不一定。自己去学、自己看书琢磨、解读出来的东西,是对还是不对,你是不敢确定的,这样就会花时间走大弯路。

但是如果依止一位有经验的上师,他直接告诉你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那句话讲的是什么,非常直接地把法义交给你手上。你根本不需要多想,很快就可以有个取舍之道,因此依止上师学法、听法,就有这样一种大必要。

如果没有经过慎重观察,不幸遇到邪知识,信士一生的善资都将葬送在他的手中,使已得的暇满人身白白地虚度。

这是很严重的后果。如果没有经过慎重观察,不幸遇到一个邪知识,尤其骗子是很精的,特意把自己打扮包装成一个很好的善知识的样子:有时候把自己包装得很贫穷、修苦行的样子;有些时候把自己打扮包装成很富裕、弟子很多。所以如果不幸遇到一个这样的邪知识,这个信士一生的善资粮都会葬送他的手中,而且已经得到的暇满人身会白白地虚度。

本来这个暇满人身如果有善巧的善知识善妙地引导,可以做很多的功德资粮,很多的善事。上师让我们听法或者修加行、念咒语、观修,这时就能用暇满人身做很多的善业;如果遇到一个邪知识引导我们造罪业、误入歧途,我们的暇满人身就浪费了。本来可以做最好的资粮,但是没有做到。

如果白白浪费,没有造大的罪业也还好,关键有时不单浪费,而且还会成为堕恶趣的因。暇满人身堕恶趣太可惜了,比一个不是暇满人身的平凡者、世间人堕恶趣还要可惜。为什么?暇满人身本来可以学得更好,可以获得解脱的因缘和资粮,但是因为遇到邪知识的缘故而白白虚度,这是非常可惜的。

尤其像我们一只脚已经迈入解脱道,另外一只脚迈进去就好了;如果那时遇到不好的环境,遇到邪知识、邪友,那只脚又收回来了,这是很可惜的事情。如果修的好,再过十几二十年,可能就到极乐世界去了,轮回的问题就解决了。但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没有遇到善知识,本来与解脱无限接近,最后却变成了咫尺天涯。本来可以很快解脱但是又回来重新在轮回中打滚,这样就很可惜。

所以善知识不好遇,遇到之后就要认认真真地珍视善知识讲的法要,好好去依止,真正去闻思修行。如果好好做,离因地解脱真正是无限接近,就是把剩下的时间,可能是几年、十几年、二三十年,认认真真地学习,一心一意发愿往生,一断气就能往生极乐世界,所有轮回中的问题都解决完了。什么痛苦、烦恼都没有了,就这么简单。

这时我们就别再犹豫了,如果还犹豫,一方面想要解脱,但是轮回的事情又放不开,两边都想顾,就会耽误我们解脱,最后有可能在今生又错过了。错过之后后世接着来,后世到底是怎样的情况?完全不知道。可能像现在一样,又开始继续学,也可能这个因缘暂时中断了。在相续中有很多因缘,其他因缘可能成熟了,之后在若干世中又变成一个平凡者,不学习佛法、不相信佛法。种子还在不在?还在。但是被其他东西压住了,没办法苏醒。过若干世可能才苏醒,这也是没必要的事情。

现在既然已经那么接近解脱,就应该好好把握住这个机缘,认认真真地修学。十几二十年说慢也慢、说快也快,我们一眨眼不也是四五十岁、五六十岁了吗?我们在以前二三十年中浪费了很多的时间,现在如果还有机会有后面的二三十年,就应该精进,把修学佛法作为一生中主要的事情去做。应该有这样的态度和认识。

比如,一只毒蛇盘绕在树下,某人误认为是树影而前去乘凉,结果被毒蛇害死。

很大的毒蛇盘在树下面,如果眼神不好或没看清楚,可能会觉得这是不是树荫?想要去乘凉。虽然你认为是树荫,想得到安乐,但其实是毒蛇,所以过去之后可能就被毒蛇伤害,丢失了自己的性命。这就是没有仔细观察就把毒蛇误认为是安乐之处的凉荫。

如《功德藏》中说:“若未详细观察师,毁坏信士善资粮,亦毁闲暇如毒蛇,误认树影将受欺。”

本来想求解脱,以为这是个贤善的上师而依止,就像看到黑乎乎的东西以为是树荫一样。但其实你认为的这个贤善的上师是一个邪师,就像你认为的凉荫是条毒蛇。你想要走近他、得到引导,结果却得到了伤害,毁坏了自己的一生。就像你接近黑影想要得到安乐,却被毒蛇所伤。

这是什么原因?没有认真观察,换句话来讲对自己不负责任。所以如果我们对自己负责任,应该好好地观察。如果我们对别人负责任,应该把这些道理好好地传递给别人,好好地去讨论这个问题。所有自求于修行解脱道的、修行密乘的人,有必要、有责任、有义务给别人传递,大家一起认认真真地讨论,讨论好之后一传十、十传百,养成一个很好的风气习惯,这是很重要的。

一个人通达了,但是力量很弱,不要紧,大家一起学,都对这个问题很重视,那么慢慢地就会形成一种好的风气,以后跟风的人、盲目的人就会越来越少。

作为佛弟子,应该把这些道理好好学习消化,和道友讨论、达成共识之后,或者印象加深之后,再去影响其他人。所以前面的道友好好学,只有你们好好学习才可以对后面进入学会的道友真正地引导。这样就可以把良好的法义传承下去,就可以逐渐形成一种好的趋势,以后上当受骗的人、盲目跟风的人就会越来越少。

换个角度讲,骗子的市场越来越小了。他碰到的都是具有这样认知的人,可能还是会骗到一些人,但不会大规模,不会很多人。所以为后面的修行人做了一分努力,也算是利益了有情。

这点很重要。如果他有这个观念,就会去观察,就不会盲从。有些人觉得只要是坐在法座上的,只要是穿那个衣服的人,无论汉地的还是藏地的衣服,都是对的。但实际上是不是一个很好的修行人,是不是一个上师?不一定,关键是有没有功德。如果内心当中有这个概念就好办了,就懂得去观察,不会那么轻率地盲从。

因此,我们一定要详详细细加以观察,正确无误地进行辨别之后,才能全心全意地依止一位具足前面所讲这些功德的上师,从此之后恒常对上师作真佛想。

我们一定要详详细细地观察,正确无误地辨别,之后才能够全心全意地依止一位具足前面所讲的圆满功德的上师。如果真正自己的信心非常具足,上师的功德也很圆满,就可以恒常对上师做真佛想。“上师就是一个真正的佛陀,他所有的教言我都应该依教奉行”。

在这堂课之前我们讲了一个原则,大恩上师讲初学者不应该视师如佛。这对初学者很重要,而且我们也应该把这个观念传递给后面的学习佛法的人。

虽然有视师如佛的要求,但是上师也讲了初学者不应该视师如佛,应该把上师当成良师益友、善知识,不要当成佛一样来观察。刚开始的时候不要当成佛想,慢慢地可以当成佛想,这是很稳妥的。不要刚开始当成佛想,然后当成菩萨来想、接着当成一般的人想、再下来当成一个大坏蛋想,最后当成一个恶魔想,这样不行的。

应该首先把他当成一个良师益友,“他可能学的比较好,有一点见解,我应该去依止他”,这是可以的,可以这样依止。刚开始不要当佛想,而当成善知识想,然后在依止的过程中,你的信心逐渐稳固了,再慢慢把他当佛想。

所以上师告诉我们初学者不要太冲动。在学院,上师碰到很多,我也碰到很多,刚开始学习没几天或者依止时间不长的道友:“我们去上师那供养身语意”,这是不是太早了?供养身语意不是那么随便的,上师也说“有些人在我面前供养身语意后又收回去了”。前面供养身语意,后面说“上师,我要走了”,然后就走掉了。你身语意都供养了,怎么又收回去了呢?

我们没有达到那个程度,先不要着急,老老实实地听法,做一些法供养,逐渐的若干年之后,觉得信心很稳固了,再去供养身语意,上师可能会接受的。否则刚刚学几天,上师根本不敢接受,不知道哪一天你自己就拿回去了。供养上师之后又拿回去,肯定不合适。是不是犯一个盗戒?还是犯偷盗的过失?这个有可能。开个玩笑。

所以刚开始不要冲动,如果刚开始就热情高涨,慢慢就会冷却。也不要显得信心那么大,供养身语意。慢慢来,信心增长、逐渐加深之后,再去做身语意供养,这样是比较好的。

这些都是上师们给我们的智慧。因为这是我们凡夫人(不是一个、两个人)的通病,刚开始特别容易热情高涨,然后开始慢慢退却。上师们的经验告诉我们,刚开始的时候可以冷淡一点,时间久了信心会逐渐增上。因为在学习过程中,你的智慧、福德还有其他方面都有增长的空间,会慢慢增上。的确通过长时间的依止观察,就逐渐可以做一些了义的或高深的依止法中的要求。

否则,做了之后后悔,这样不好。与其刚开始冲动后面后悔,不如刚开始冷静一点,慢慢地通过提升信心等方式,再做一些祈祷或依止,这样比较好。上师经常给我们讲这些,我们一定要听到心里去,这是真正的殊胜的上师给我们的忠告,我们也要给以后的道友这样讲。

如果我们自己都是冲动型的,别人来了之后就更冲动,时间久了才觉得当时的确是太草率了,这样不太好。这不是做游戏,而是一件很严肃、很神圣的事情,依止上师学习佛法应该如此。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学,学完之后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也是上师告诉我们的取舍之道。希望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这些内容,然后去影响更多的人。这样,大家都能够用一种比较正确的方式来学习佛法、依止上师,这是捷径。

否则你学习佛法之后下来又上去,这个也有利益,但必定花费了很多无益的时光。如果刚开始的时候,就把这些重视了。

有时我们说上师到底讲没讲,其实都讲了。但有时看都看过去了,好像跟没看一样。过若干年之后发现,这句话不就在这儿吗,好像上师早就讲了,为什么当时没注意呢?所以我们对这些很重要的东西一定要重视,这样慢慢就可以影响我们的发心和行为。

这样一切功德无不圆满的上师就是十方诸佛大悲与智慧的本体,他们只是为了利益所化众生而显现人的形象。

这个具足一切功德圆满的上师就是十方诸佛大悲和智慧的总集体,他们只是为了利益所化的众生而显现人的形象。佛陀来到人间是为了度化利益众生而显现人的形象,并行持行住坐卧和相应一些当地的风俗习惯等。佛陀投生在印度,他的所作所为也要符合当地人的习惯。

如果佛陀投生在中国,他也一定会随顺中国的习惯,如果佛陀投生在西方,他可能也会随顺欧美国家的习惯。因为如果不这样,别人就没有办法依止你。所以佛陀虽然超胜一切,但是他还是为了利他的缘故,仍然显现人的形象。不单单显现人的形象,而且在语言、走路也显现像人一样,也是要托钵化缘。为什么?因为所化的有情,他只能够接受这样的方式来调化。

如果佛陀生下来之后根本不走路,天天在空中飞,也不吃饭,什么都不做。只要人有的东西一概没有,全部都和人不一样的。这样虽然把功德全显出来了,但是根本调化不了众生。所以佛陀在人间不是为了显示自己有多厉害,而是为了利益众生。

所以他的所作所为一定是要对众生有利益的。虽然有时为了利众他的很多功德就不显了,因为如果把所有的功德显示出来,没有一个和人相同的。这样就调化不了众生。所以如果要调化众生,必须要显现的和人一样,然后慢慢给他们讲法调化。

佛陀或者上师来人间是干什么的?他们来人间不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功德多厉害,而是为了利益有情。第一步就是要接近众生,怎么接近众生?样子、习惯等很多要和人比较接近,只有有了这个比较接近的平台,才可以去引导他们。有的时候对话,有的时候引导,慢慢把他们从邪知邪见和烦恼中逐渐救度出来。

如《功德藏》中说:“圆满德相之上师,诸佛智慧大悲体,所化前现士夫相,悉地根本即无上。”

圆满功德的上师是诸佛智慧的大悲总集体。“所化前”,就是所化的众生面前显现士夫(一般的人的形象)。但是从比较了义方面,他的内在的功德是“悉地根本”,悉地就是成就,所有成就的根本就是“无上”,无上就是超越一切众生了。

他要给弟子赐悉地赐成就,要帮助众生获得悉地,要赐一切功德的根本。如果和一般的人一样的话,他怎么可能成为悉地根本呢?但是如果不显现人的形象,度化不了众生,众生也得不到悉地。如果真正和人一样,也没办法给众生赐悉地。这个对我们而言好像是个矛盾体,矛盾体的意思是他内在那么圆满,外在显现很普通,但这不是矛盾体,这就是种善巧方便。

上师的内在是圆满功德的,但是为了利他必须要显现成我们能够接受的样子。幼儿园的老师要和小朋友正常交流,她必须也要蹦蹦跳跳的,说话也要和小孩子一样。有时候觉得很怪异,因为她面对的是这些人,所以必须要这样做。如果不这样做,那根本就没办法去引导他们,对小朋友而言没有一个亲近感,他可能不会听你的,不喜欢你,也就不会受你的语言影响,所以这也是个很明显的道理。

如此殊胜的上师,为了引导所化众生,暂时的一举手、一投足等行为好像与所有的普通人一模一样。

上面的意思延续下来就是,殊胜的上师为了引导一般的人,他的举手投足好像和普通人一样的。

但是从了义上来讲,他们的密意始终安住在佛陀的境界中,从这一角度而言又与一切世人截然不同。

但从了义的侧面来讲,虽然做普通人的行为,但从来没被普通人的行为所影响和染污。他们的密意始终安住在佛的境界中,他来世间丝毫不受世间的影响,是为了引导世间,如果他来世间自己都迷惑了,那怎么引导呢?自己变成世间的一份子就引导不了了。所以他来世间引导,始终保持清醒,而这种清醒不需要始终提醒自己,我要清醒我不能睡过去,他不需要。

为什么不需要?通过早期的训练,早已把不清醒因素彻底灭尽了。只是在世间中显现状态和我们一样,但是他的密意始终没有动摇过。也就是说世间中所有的显现没有办法影响、动摇他内证的证悟。这是通过修行得到的境界,所以他始终安住在佛的境界中。从这个角度而言,又和一切的世间人截然不同,截然不同的是境界,相同的是外在形象,这个方面是应该了解的。

如果我们作为一般的凡夫人,境界应该和凡夫人一样,但是如果行为显现上和凡夫人不一样,那就颠倒了,很多人就是这样装的。内在和一般的凡夫人一模一样,所谓的五毒烦恼俱全,行为上好像和所有人都不一样,也合不到一起。所以有时上师们也会告诉我们要随顺家人、世间人。

因为我们内心境界和普通人一样,但我们的行为好像和他们又完全不一样,这样修行有时也会遇到瓶颈,因为这样做可能会受到很多阻力,对别人来讲也引导不了。所以我们应该随学什么呢?应该尽量随学上师、佛陀,外表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和凡夫人差不多,但内在的出离心、菩提心方面应该不断地发展,在内心中不断地加强,外在可以越来越随顺。

但是初学者往往缺少这种能力,一旦学习了之后就特别地冒进,特别显现一定要和以前完全不一样,到处宣传自己,或者在家里面也表示自己是个学佛的人,我和以前一刀两断。这时别人根本不理解,就很容易引生很多误解。刚开始学佛内心中也都没有生起菩提心、出离心,但外表中一定要显现成自己是个佛弟子的样子。

真正学到后面的时候,他逐渐就明了这个道理了。这时就开始发展内在的修证,外在越来越和一般的人一样,就好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一样的。青少年的时候特别喜欢表现出不一样的样子,当他慢慢成熟之后,外在逐渐就懂得去随顺他人了。修行者也是一样,可能有些学佛的人刚开始学佛就像十五、六岁的少年一样,很喜欢表现自己是一个修行者,从他的装扮看很多都是这样表现的,但是如果学习时间长了之后,他就知道上师们的教言,菩提心的教言即是要随顺有情。

所以众生在内心中要发展这种殊胜智慧和修证,外在中原则性的问题不能随顺,但不是原则性的问题,有时尽量去随顺比较好。上师们的示现对我们有引导的作用。

实际上,上师的任何所为都是顺应所化众生相续具有密意的行为,超凡脱俗,不同寻常;

“上师的任何所作所为都是顺应所化众生相续具有密意的行为”,当然这一定是具有证悟的,具有上面所讲的功德的上师。这样的上师所作所为怎样的显现都是为了顺应众生的相续。因为众生的相续有很多种,要去帮助他们的话必须随顺他们的样子去做,只有这样才能和他们建立一种联系,并愿意听从你的教言。随顺具有密意的行为,超凡脱俗,不同寻常。

他既能善巧解除弟子的重重怀疑,也能忍耐弟子的一切邪行和忧心劳身,宛如独子的慈母一般。

上师能够善巧地解除弟子的重重怀疑,而且在调化弟子的过程中,也可以忍耐弟子的一切邪行,还有一切的忧心劳身等。能安忍在这过程中产生的身心疲劳,好像慈母对独子一样:一方面可以忍耐儿女的不好的行为;在养育儿女的过程中,身心的疲劳也是可以忍受的。

如《功德藏》中说:“不了义随一切众,了义相违诸众生,具密意故胜有情,善遣疑忍忧邪行。”

可见,具有一切德相的上师,就像大船,能救度众生脱离轮回大海;

这样具有功德的上师就如大船一样,可以救度众生脱离轮回大海。众生在无边无垠的大苦海中,通过自己的力量没有办法出离。这时上师就像一艘大船,使落到大海里的众生上了船之后,就可以搭着这个船到彼岸。

我们在整个六道轮回的大海中起起伏伏,通过自己的能力是解脱不了的。但上师来了,就像大船一样,他可以帮助我们离开轮回大海,这个帮助就是传讲解脱道。有时我们会在上师面前说:‘上师啊,你一定要度化我。’那度化是什么意思?轮回中的度化就是上师把我们拉起来放到船上,放下就走了,自己啥都不用做这叫度化吗?其实现在上师做的就是在度化我们。

我们觉得讲取舍之道不是度化,应该还有另外的度化方式,这种方式最好就是我不用努力,然后上师就把我度化了。哪有这样的度化?如果有早就用了,怎么会不用呢?上师悲心那么的圆满,真有的话不用是不可能的事情。上师现在给我们讲解脱道,让我们闻思修行,这就是度化我们。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我们相续中的烦恼越来越少,让我们的正知正见,让我们相续中的分别念、意识离实相越来越近,这就是引导,这就是度化。除此之外也没有什么度化的。

他如商主,能无误指示解脱与遍知佛果的圣道;

商主能够引导其他商人到大海中取到宝物,上师就像商主一样,能够无误地指示解脱和遍知佛果的圣道(解脱是暂时的解脱,遍知佛果是究竟的解脱)。暂时的解脱和究竟的解脱都可以无误地指示,这是非常珍贵的。对我们的解脱来讲,最大的助缘就是能够无误地指示解脱及遍知佛道的殊胜的上师善知识。没有错误、而且是指示解脱和遍知的圣道,这对我们是最重要的。

若认为上师能给我们指出一条发财的路,或指引别的什么路,这不是最殊胜上师的价值体现。上师最好的价值体现就是无误地指示解脱圣道和遍知佛果的圣道,当我们走错路、在解脱道上偏离,或者当我们开始追求世间八法的时候,他可以告诉我们走错了,帮助我们回到正道中来,这就是上师最大的价值体现。

他如甘露雨,能熄灭业与烦恼熊熊的烈火;

上师就像甘露雨一样。如果有很大的火,比如森林火灾燃起之后,天上降下很大的雨的话,一下就可以熄灭。我们的相续充满了烦恼和业惑,像大火一样是炽燃的。上师的教言或者说上师就像甘露雨一样,依止上师的教言修行后,内心中的烦恼以前很炽盛,现在弱了;以前邪见强烈现在弱了;以前造罪业很粗猛现在少了。逐渐我们内心中的火越来越弱,最后就只剩下火星,再最后把火星也灭掉,就获得了清凉。这清凉的境界就叫解脱道。

他如日月,能遣除重重的无明黑暗,现出朗朗的正法光明;

上师就像日月一样,日月是可以遣除黑暗的,如果白天有太阳、晚上有月亮,世界就不会黑暗。上师如日月一样,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有这样具有佛功德的上师出现,众生尤其是和他有因缘的弟子相续中有无明黑暗,因为依止上师修行的缘故,内心中会出现正法光明。

他如大地,能容忍弟子忧心劳身及一切邪行,见行广博,无所不包;

上师就像大地一样。大地能够包容一切,山河大地上所有的干净的和不干净的,大地都能够包容。比如厕所也是建在大地上的,还有很多的污水也是在大地上的,很多干净的花园也是大地上的,大地完全可以包容一切。上师就犹如大地一样,能够容忍弟子的一切邪行,以及调伏弟子时的所有身心劳苦,而且他的见行非常广博,无所不包。

他如劫波树(如意树),是今生与来世一切功德利乐的来源;

劫波树就是天人的如意树,天人需求的任何东西都可以在如意树上显现。上师就像如意树一样,因为依教奉行的缘故,今生的功德利益都可以得到。比如上师让我们修十善、断十恶、守戒律、修善法,今生的安乐我们可以得到,后世的安乐也可以得到。暂时的安乐可以得到,究竟的安乐也可以得到。所以上师就像如意树一样,今生来世的所有暂时的和究竟的安乐都可以得到,象如意树一样可以满足一切愿。

他如妙瓶,成为不可思议诸乘宗派一切意愿的宝库;

妙瓶和如意树的功能,和汉地的聚宝盆差不多。我们对妙瓶的概念很少,但是汉地对聚宝盆的概念可能还是有的,它可以源源不断地出现很多东西,比如把钱投进去就会不断地生钱。妙瓶就象这样,可以源源不断地出现很多善妙的东西。上师就像妙瓶一样,“不可思议诸乘宗派一切意愿”,比如小乘的解脱和大乘的解脱,上师是所有宗派的意愿的宝库,里面充满了教法,可以满足一切众生所修行宗派的一切意愿。

他如摩尼珠,住在随心所欲(息、增、怀、诛)四种事业大海的源泉中;

摩尼珠就是如意宝,向如意宝祈求什么它都可以满足,是随心所欲的。上师已经对于息、增、怀、诛四种事业随心所欲,他安住于修息业、增业、怀业和诛业(息、增、怀、诛以后还会讲到)。

在利他或者我们自己修行佛法过程中,这四种事业是很重要的,有时候需要息灭违缘、病痛或障碍;有时候需要增长财富、寿命和福德;有时候需要怀柔(怀柔就是调伏别人的心)。如果有弟子不好好修行,上师怀业自在的话就会对弟子修怀业,弟子的心也会逐渐地和上师的心想到一块去,就会开始精进地修行,这就是怀业。诛业是通过忿怒法来调伏弟子的烦恼,或者调伏一些非人、恶魔等。摩尼宝(如意宝)就是大海的来源,或住在大海中,所以上师就像如意宝一样,住在四种事业大海的源泉中。

他的慈心犹如父母,对于无边无际的一切众生无有亲疏、爱憎,一视同仁;

下面讲慈、悲、喜、舍,上师的慈心如父母一样,父母对自己的儿女是非常慈爱的,上师的慈心犹如父母一样,对无边无际的所有众生没有偏袒、亲疏,没有爱憎的心、一视同仁;他的慈心是愿一切无边无际的众生得到安乐。

他的悲心好似河流,对于普天之下的芸芸苍生广泛怜悯,尤其是对无依无怙的苦难有情更是迫切悲悯;

他的悲心像河流一样源源不断,对所有的众生都非常有悲心。尤其是对一些苦难有情,上师的悲心更加强烈、经常加持他们、愿他们离开痛苦。

他的喜心宛若山王,不为嫉妒之心所转,不为实执之风所动;

上师的欢喜心犹如须弥山王一样,须弥山王不会受到其它世间的风所影响。他的喜心宛若山王,不会被嫉妒心所转、也不会被实执的风所动。

他的舍心恰似雨云,自相续不被贪嗔所扰乱。

舍心就是慈悲喜舍的舍,平等地对待一切众生,犹如大雨云一样。下雨时不会有偏袒,不会这地方需求雨就给他下,那个地方不需求雨就不下,是没有偏袒地、平等地落下大雨。上师的舍心犹如雨云一样,自相续不被贪嗔扰乱。因为现在我们一般人的慈心悲心没有修炼过,没有舍心,心被贪嗔痴所扰乱。为什么说被贪嗔痴扰乱呢?因为对于我们好的有情,我们就愿意他离苦得乐;对于自己嗔恨的、和自己关系不好的就不愿利益他,这是没有舍心的表现。有舍心不会是这样的,上师没有这种贪嗔痴,他的舍心是圆满的,所以不会被这些扰乱。

如《功德藏》中说:“解脱有海如大舟,无迷胜道真商主,灭业惑火甘露雨,遣无明暗等日月,囊括诸乘如大地,利乐源如劫波树,圆具法库如妙瓶,上师胜过如意宝,平等爱众即父母,悲心广切等河流,无变喜心如山王,无乱舍心如雨云。”

从大悲心与加持方面来说,上师与诸佛相同,与上师结上善缘者即生便可成佛,结上恶缘者也有断绝轮回之日,

上面是赞頌上师的话,上师的大悲心和加持是无以伦比的,所以上师和诸佛相同。如果和这样一个如同诸佛的上师结上善缘,即生就有了可以成佛的机会。

不是说你结上善缘就一定可以成佛,而是说如果你和他结上善缘就有了即生成佛的机会。再经过精进修行,让这善缘变深的话,今生是可以成佛的。如果今生成不了佛,很快也会成佛。即便是和上师结了恶缘,比如诽谤、打骂等等也有断绝轮回之日。

这和《入行论》第一品最后的颂词中所讲的,和菩萨结恶缘而获得解脱道的意趣是一样的。因为他的大悲心和加持力是一样的,和他结恶缘的人也是被他的大悲心和加持力所摄持。

结恶缘比没有缘还要好。善缘是最好的,然后就是恶缘,最差的是没有缘。没有缘就没有办法了,如果有恶缘也有断绝轮回之日。所以殊胜的如佛一样的上师,住在世间就是世间的庄严,可以利益很多有情。

如颂云:“如是上师等诸佛,害彼亦入安乐道,何人正信依止师,降下一切功德雨。”

如是上师等同诸佛,伤害他也可以间接趋入安乐道。“何人正信依止师”,无论什么样的人以正信依止他,他都会降下一切功德雨。有可能在今生中就会得到功德雨滋润,成佛获得最大的利益。以上是对上师功德的赞叹,今天的课就学到这里。

索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思考题

291、哪些上师是不能依止的?请一一说明其法相。你是否曾遇到过这样的上师?通过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答:依止上师之前最可靠的方式就是观察。下面几种是不能依止的上师:

(1)如木磨之上师;

有些上师外表上装得道貌岸然,名声可能比真正的善知识还响亮,但所作所为只不过在欺骗别人,最终只能是害了自己。

上师的种姓、名声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学处,学处一方面是指戒律,一方面是指他的境界。一个人若能具足这两条,并通达显密一切法要,那么即使是乞丐,也值得我们顶戴。

(2)如井蛙之上师;

有些上师没有能力调伏弟子,自己也与凡夫没有差别,根本不具备丝毫特殊功德—-不要说利益众生的菩提心、证悟空性的智慧、广度有情的善巧方便,甚至连基本人格也没有,连一般人都不如。

(3)如疯狂向导之上师;

上师自己从未依止过智者,也没有精进修学显宗经典、密宗续部,对经续去教理一窍不通,一无所知;内心烦恼比凡夫还粗重,乱发脾气,弟子也怕;

不具足正知正念,以至于显宗的戒律也违犯了,密宗的誓言也毁坏了;自相续比凡夫还低劣,但却像大成就者一样,言谈举止高如虚空;嗔恨和嫉妒凡十分强烈,断掉了慈悲心的吊索,这就是“如疯狂向导之上师”。

(4)如盲人向导之上师;

有些上师不具备胜过弟子的点滴功德,不懂得打开取舍的双眼,远离慈悲心、菩提心,最终将弟子引入邪道,这样的上师称为“如盲人向导之上师”。

上述四种不应依止的上师,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用颂词总结:“犹如梵志护门阀,顾虑失毁自地位,闻思非为来世果,犹如木磨之导师。虽与凡夫性不违,愚者起信置高位,获得利养心傲慢,犹如井蛙之上师。孤陋寡闻破律誓,心劣行为高如天,折断慈悲之吊索,若依狂师增罪恶。尤依无胜己功德,无有悲心名声师,如依盲主大错误,欺诈相伴漂暗处。”邬金莲花生大士也说:“不察上师如饮毒,不察弟子如跳崖。”

上师是我们生生世世的皈依处,也是开示取舍道理的导师。如果没有经过慎重观察,不幸遇到邪知识,信士一生的善资都将葬送在他的手中,使已得的暇满人身白白地虚度。比如,一只毒蛇盘绕在树下,某人误认为是树影而前去乘凉,结果被毒蛇害死。如《功德藏》中说:“若未详细观察师,毁坏信士善资粮,亦毁闲暇如毒蛇,误认树影将受欺。”

因此,我们一定要详详细细加以观察,正确无误地进行辨别之后,才能全心全意地依止一位具足前面所讲这些功德的上师,从此之后恒常对上师作真佛想。这样一切功德无不圆满的上师就是十方诸佛大悲与智慧的本体,他们只是为了利益所化众生而显现人的形象。如《功德藏》中说:“圆满德相之上师,诸佛智慧大悲体,所化前现士夫相,悉地根本即无上。”

292、为什么说上师是真正的佛,只为了利益众生才示现为人的形象?显宗对此是否承认?你对此能否生起定解?

答:1、上师是我们生生世世的皈依处,也是开示取舍道理的导师。若没有经过慎重观察,不幸遇到邪知识,那自己的一生的善资将葬送在他手中,使已得的暇满人身虚度。《正法念处经》:“若近恶知识,众苦常不断,当受恶道苦,此苦不可说。”《增一阿含经》:“人本无有恶,习近恶知识,后必种恶根,永在暗冥中。”可见依止恶知识必定会给自己带来痛苦。因此,依止上师之前,一定要详详细细观察,正确无误地辨别才能全心全意地依止,并恒常对上师作真佛想。

2、一切功德圆满的上师,实际上是十方诸佛大悲与智慧的本体,只是为了利益所化众生,才显现为人的形象。《功德藏》:“圆满德相之上师,诸佛智慧大悲体,所化前现士夫相,悉地根本即无上。”显宗中很多经典都有说明。《涅槃经》:“怜愍一切诸众生故,而复示现种种色像。”《地藏经》:“吾分是形百千亿化度,随其根性,而度脱之。”由此可见,上师是佛陀的化现完全可以成立。

有些经典说上师是真正的佛,要像对佛陀那样对待上师。《般舟三昧经》“当敬于师,承事供养,视当如佛。”

在显宗《宝云经》里,佛陀亲口讲过:“于善知识生世尊想,依善知识住。因善知识故得勤精进,因善知识故能除一切恶法。”《华严经》亦云:“于善知识起如来想。”《增一阿含经》也说,所有梵行全部依靠善知识而得,佛陀自己也是依善知识证悟的。

 

所以,我们应该了解,善知识的密意跟佛陀没有任何差别,其本体就是诸佛菩萨。《功德藏》:“不了义随一切众,了义相违诸众生,具密意故胜有情,善遣疑忍忧邪行。”从不了义的角度来讲,上师因为要随顺众生,行为跟众生几乎一样;从了义的角度来讲,上师的智慧跟佛陀并无二致,与众生的所作所为又完全相违。

293、为什么说对具德上师无论结上善缘、恶缘,皆可成为解脱之因?请谈谈你自己的理解。

答:《功德藏》对一切具德相的上师进行归纳。“解脱有海如大舟,无迷胜道真商主,灭业惑火甘露雨,遣无明暗等日月,囊括诸乘如大地,利乐源如劫波树,圆具法库如妙瓶,上师胜过如意宝,平等爱众即父母,悲心广切等河流,无变喜心如山王,无乱舍心如雨云。”

因此说,从大悲心、加持方面而言,上师与诸佛相同。凡是与上师结上善缘者,即生便可成佛;结上恶缘者,比如对上师生邪见、嗔恨心,诽谤上师、憎恨上师、讨厌上师,甚至打骂上师,也会以此因缘最终断绝轮回。如颂云:“如是上师等诸佛,害彼亦入安乐道,何人正信依止师,降下一切功德雨。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