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辅导 > 开启修心门扉 > 正文

开启修心门扉25(25课版)

本文作者: 发布时间:2021/9/10 1:05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继续讲《开启修心门扉》,本论宣讲了十九个问题,现在正在讲最后一个问题,对于修法来说,必须要对上师生起信心、对上师的窍诀生起信心,这样开始修持。

现在正在这个区别堕轮回的因和堕恶趣的因,是不是恶业的问题。昨天以上对世间八法引发的行为都成为感受轮回痛苦的因做了个总说,下面对这个是否成为恶趣的因和罪业的界限再加以阐述。

另外,判定是否为恶趣之因以及罪业的界限,可以从两方面加以陈述:在上中下三士道中,小士道所积累的一切善根,因为仅仅是为了获得轮回安乐而作,所以也就属于以世间八法或烦恼而造作或积累的。

小士道就是平时讲的下士道。下士道积累的一切善根,发心是为了后世获得人天快乐,总得来说为了人天快乐,由其对后世的人天快乐愿意获得。这个发心是为了获得轮回中的安乐,所以就属于世间八法所摄,或者说是某种烦恼所摄造作的业。

虽然这部分善根属于以贪欲心所积累的善根,但仍属于善业而并非恶业。

下士道发心所摄的业仍然是善业而不是恶业,因为他为了后世获得安乐而断除堕地狱、堕恶趣的因,修持后世人天的善果,应该是属于善业而不是恶业。这是总说,下面再对这个问题分说。

小士道的修行人为了获得人天的圆满,而去积累布施以及持戒等福报资粮;

这就属于下界的善根,所谓下界的善根就是修行人为了后世获得人天的圆满,下一世转生为转轮王也好或者其他福报大的施主也好,还是为了后世转生到三十三天等等人天的圆满,而去积累布施的善根、持戒的善根,这也是属于善业。

为了获得色界与无色界的圆满,而修持寂止、胜观以及止观双运的禅定等等。

这主要是为了获得上界的安乐。后世不愿意投生人间或欲天,而是想转生色界或者无色界,为了获得色界、无色界的圆满修持寂止、胜观。寂止和胜观是分开讲的,或者着重修寂止、或者着重修胜观,以及止观双运的禅定等等。

这里的止观双运和平时我们讲的止观双运的瑜伽士的境界还是不一样,这里的寂止几乎就是一种禅定的状态。还有这个胜观的定义和平时我们讲的出世间的智慧、或者中观的正见是不相同的,《俱舍论》等论典讲过,一禅、二禅、三禅这些偏重于胜观,偏重于胜观的意思就是说偏重于显现方面、偏重于明分的禅定,这叫修持胜观。而色、无色界的定偏重于空,也就是偏重于寂止方面,单独修持寂止。还有止观双运主要是第四禅,第四禅是一种止观双运的状态、最极清净的禅定,也不偏重于空,也不偏重于显现的明分,二者平等的状态就称之为止观双运。

所以这里和佛教所讲的止观双运的定义不完全相同。后世为了获得色界的一、二、三禅就修持胜观为主,为了获得无色界的圆满就修持寂止为主,为了获得第四禅就修持止观双运为主。就是为了获得后世色界、无色界的圆满而修持寂止和胜观。

这些以烦恼及世间八法所作的不是罪业而是善业。

这些都是属于善法、都是一种善根,虽然是通过烦恼摄持。因为他们必竟没有离开三界的烦恼,没有断除三界的欲贪,所以是以烦恼所摄。为了获得轮回的快乐、远离痛苦等等,所以属于世间八法所摄。

那么以烦恼和世间八法所摄,是不是罪业呢?应该是一种善业而非恶业。因为区分善业和恶业必须要观察他的因和果,如果单单从狭义的善业和恶业进行判断时,这些全部叫做善业,而不是罪业。

在诸大论典中,都将这些善业称为“随福德分善”。

在各大论典当中将这一类为了后世获得人、天、色界、无色界而积累的善根,称为随福德分的善根。随福德分的善根主要是能够获得“增上生”,如果以出离心或者空性慧摄持的就叫“决定胜”的善根。

同理,上界所属的一切烦恼,以及由其所积累的业,都不属于不善业的范畴。

有些地方讲上界就是指色界、无色界,有些地方讲上界就是指无色界。上界的相续中具有各种各样的随眠烦恼,还有他们通过烦恼所造的业,单单从狭义的善和不善观察时,都不属于不善业,可以说是种善法。以前我们也学过嘛,色界以上是比较清净的,无色界也很清净,欲界中的很严重的贪嗔痴痴烦恼不会现前,虽然有烦恼,但仍然属于善业的范畴。

同样,以救畏与善愿所持守的戒律,以及因善愿所作的布施等也属于善业。

皈依有“救畏”和“善愿”的皈依,守戒也有“救畏”和“善愿”这样的戒律。那么什么叫“救畏”和“善愿”呢?就是在发誓守戒律的时候不是为了解脱,如果发心是为了解脱,有出离心摄持叫做别解脱戒。但是如果没有发起这么殊胜的出离心,只是为了“救畏”,比如后世不堕到恶趣中,这叫做救畏的发心,受的戒就叫做救畏戒。或者发心守戒只是为了今生从国王的怖畏、其它的怖畏中得到出离,就叫做救畏戒。

善愿戒是为了后世获得人天福报,这叫善愿,通过这种获得人天福报的发心而受持的戒律叫善愿戒。或者今生想通过守戒而获得幸福美满的生活也叫做善愿的发心,而获得善愿戒。

所以学戒律或者发心的时候,不能发救畏或者善愿的意乐,而应该发心从三界轮回中获得出离而守持戒律,这叫做别解脱戒。不管居士五戒、沙弥十戒还是比丘的戒律,都应该以出离心摄受,出离心摄受的戒律才能称为别解脱戒,这样的戒律才真正成为从轮回中得到解脱的戒律。否则,如果没有出离心,就会成为救畏戒或者善愿戒,无法成为真正的别解脱戒。

“以及因善愿所作的布施”,布施也是如此,如果为了获得广大的福报或者美妙的身体等等,通过善愿而发心做的布施就属于善愿的布施,也属于善业。

因此,以世间八法与贪欲等烦恼所造作或积累,不属于罪业或不善业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的。

通过世间八法、贪欲烦恼造作积累的业,不属于罪业和不善业的情况也是很多的。虽然发心是为了得到世间八法或后世的安乐,因为所做的是一种善法、善根,所以仍属于善业。

这一段内容主要是从狭义分别善业和恶业的角度来讲的,如果从广义方面分别就肯定不同了。如果从出离轮回的侧面来安立白净善根的话,通过烦恼心、世间八法所摄受的一切都无法称之为善业。龙树菩萨的《宝鬘论》也是这样讲过,贪、嗔、痴所引发的行为都称为不善,而无贪、无嗔、无痴的发心摄受的业都称为善根。因此分别广义和狭义来看这个问题也是非常关键的。

无著菩萨云:“上界的烦恼谄诳等等,全部都是寂止的紧密所依,是以众多善法所摄持的,故不会成为不善业。”

无著菩萨应该是在《瑜伽师地论》或者《阿毗达磨集论》中这样讲的。上界的烦恼、谄诳等等是以随眠的形式存在的,都是寂止的紧密所依,通过寂止来摄受的。众多善法所摄受的缘故,不会成为不善业,而成为善业。

第53课 完



第54课

如果刨根问底,想弄清哪些属于善业,哪些属于不善业的话,可以这样回答:凡是被诸佛菩萨所呵斥,并从未赞叹过的业,及其所引发的烦恼就属于不善业;与这些相对立的业及其所引发的一切就属于善业;

如果还是刨根问底的想知道,到底哪些属于善法、哪些属于不善法,就可以这样回答:诸大经论中诸佛菩萨经常呵斥、没有赞叹过的杀生、偷盗、邪淫等等堕恶趣的业就称为不善业,因为是直接堕恶趣的因。上品的贪嗔痴或很重的嗔心会导致堕到地狱,这些都是为佛菩萨所呵斥、从未赞叹过的业,所以这一类都属于不善业。

和这些相对立的业,比如通过小士道的发心可以生到善趣中的布施、持戒,这是佛菩萨赞叹过的。佛菩萨在渡化众生的时候,对于上中下三种根基分别宣讲三种善法,对菩萨宣讲最超胜的善法;对声闻、求解脱者宣讲出离心摄持的善法;对暂时无法发起求解脱心的众生宣讲增上生的善法。这些都属于佛菩萨所赞叹或者让众生所修持的业,都属于善业。

此二者均未包含的身口意三业,就被称为无记之业。

如果佛菩萨既没有赞叹又没有呵斥的这一类业,就叫做无记业。比如平时走路、吃饭,既未通过善心摄持也未通过烦恼心摄持,这一类业就称为无记业。

因此,虽然以烦恼所引发而并非罪业的情况很多,但为了此生的名闻利养、快乐幸福而作的灌顶、传法、诵经、念咒等等,都属于恶业与罪障的范围。

前面说通过烦恼或世间八法所引发的很多业,不一定成为罪业,但如果不是为了后世的人天快乐而修持断恶业的因、没有守持戒律,单单是为了今生的名闻利养、快乐幸福,而作灌顶、传法、诵经等等都属于恶业、罪障的范围。

因为在这些行为中,出卖甚深妙法、贪图之心、损害之心、狡诈谄诳、诈现威仪、谄媚奉承、旁敲侧击、巧取讹索、赠微博厚、废言绮语等恶业与罪障大行其道,如同滂沱大雨般接连不断地倾盆而下的缘故。

今生的发心而引发的灌顶、念咒等等一切闻思修的行为,会出现很多大罪障。出现什么大罪障呢?为了今生的名闻利养会出卖甚深的妙法,传法并不是为了自己积累资粮、也不是为了忏除自己的罪障、也不是为了自己后世获得解脱、也不是为了众生的利益,而只是为了得到钱财、恭敬等等,所以就属于贩卖佛法,属于大罪障。

“贪图之心”就是自己有所企图的缘故,传法、诵经等都叫做恶业。

“损害之心”,有时传法或诵经是为了伤害某个众生,比如传法就是要攻击别人,或者念咒是要诛掉别人,让别人倒霉、失败,这些全都是损害之心。

“狡诈谄诳”,灌顶、传法的时候心不正直、怀有谄狂的心、歪曲的心,也完全是恶业。

还会出现五种邪命,“诈现威仪”至“赠微博厚”之间就叫做五种邪命。 第一个“诈现威仪”,本身自己的心非常烦乱,或者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造很多恶业,但是为了获得别人的恭敬、供养,所以在别人看到的地方做出非常调柔的威仪,身、语显现得非常调顺,这就叫做“诈现威仪”。 比如在别人看到的地方闭目思维,或者走路时非常缓慢,见到别人也是面带微笑、主动打招呼,发心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好感或者得到供养不得不这样做,必须要示现。这就叫“诈现威仪”。

“谄媚奉承”就是对施主或亲友说很多奉承的话,赞叹:“你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施主,只要是出家人、修行人有需要,你都愿意布施”。说这些谄媚奉承的话不是为了调伏他,主要是想得到他的供养,有些比较愚笨的施主听到这些奉承话就开始飘飘然,马上就开始供养,这些情况是很多的。

“旁敲侧击”就是不直接提出要哪个东西,以慢慢迂回的方式启发施主,让他知道我需要这个东西、非常喜欢这个东西。比如拿起别人的东西反复看、反复赞叹,爱不释手的样子给人看,通过这样旁敲侧击方式得到这个财物。或者说我现在身体不好就是因为苦修的缘故,如果有了好的食物、好的住房,我的身体会好起来的,就可以精进闻思修,会增长很多功德。施主听了会想,他实际上是可以精进获得很大功德的,只不过现在没有条件而已,马上给他供养好的资具。这叫“旁敲侧击”。

“巧取讹索”,有时候对施主旁敲侧击、谄媚奉承没有起到效果,他就破口大骂,或者说“你不布施也不要紧,其他很多施主对我有信心,都会给我供养的,你给不给无所谓”。施主就不好意思了,就给他供养。这就叫“巧取讹索”。

“赠微博厚”,给施主一点东西、一点好处,就是为了得到更多的东西。给施主一些微不足道的东西,最后想要从施主那里得到很大的供养,就叫“赠微博厚”。以上讲了五邪命。

“废言绮语”,心思不在正法方面的缘故,所以和其他人说很多废话、很多贪嗔痴引发的绮语等等。

这些恶业与罪障等大行其道,就会犹如滂沱大雨般接连不断地降下,因此为了此生的名闻利养去做这些非法的事情都属于恶业。尤其不是为了求后世,如果为了求后世,很多人都会有所取舍,比如为了求后世的人天福报,他也知道要断除粗重的恶业、行持一些善法,就如前面分析的一样,虽然是贪欲心或世间八法的心引发,但他主要把心思放在了后世,今世的一些恶业就会舍弃。

但是这里为了今生的利益,连为了后世而断除恶业的心也没有,因此属于恶业。同样都是有贪欲或世间八法,但一个是追求今生,一个是追求后世,二者之间的发心还是有所不同。所以用贪欲心和世间八法可以成为善业、也可以成为不善业的原因,就从这两方面进行了分析。

考虑到这些问题,前辈上师们曾用千言万语发人深省地指出:“如果没有远离对今生的贪执,则一切所作都是恶业。”

针对这一类问题,就是怕我们在修法时出现犹如滂沱大雨一样接连不断的降下罪过,前辈的很多高僧大德都用了千语万言指出:如果连今生的贪执都没有断掉,那么一切所作都是恶业。主要对今生如果很贪执的话,都成了恶业的意思。

又进一步说道,“以贪执此生而作的一切,都是毫无意义的恶业!只要贪执此生,就逃不出恶业的园囿。”

如果很贪执此生,肯定全部都是恶业,没有办法成为善业。前面无著菩萨说的上界的烦恼谄诳等等不会成为不善业,和下面所分析的这些,微细之处必须要观察。主要是如果贪执今生则完全逃不出恶业的园囿。

大家应对此妥为斟酌啊!

所以大家应对这样的问题妥为斟酌。对于修行人来讲,最好从现在开始彻底斩断今生、后世所有的一切贪执才可以修妙法。虽然佛陀也曾讲过下士道的修法,但那不是对修行人讲的,而是针对实在没有办法修出世间道的人,暂时让他们断除粗重恶业、修持一点善法讲了下士道。但对于求解脱道的人,在中士道中马上又指出,实际上这样后世还是离不开轮回,所做的一切仍然是轮回的因缘,所以必须要断除。

讲到这里就很清楚了,为什么修加行必须要修四厌世心的原因了。宗大师也讲过,暇满难得、寿命无常主要是斩断今生的贪执;业因果、轮回痛苦主要是斩断对后世的贪执。从这方面观察我们就知道对后世仍然不能贪执,后世的人天也好,色界、无色界也好,全都是痛苦的自性。通过修持轮回过患就知道后世转生色界、无色界这样的人天善果也没有大意义,只有从整个三界之中出离才是究竟的安稳之处,所以必须要修四厌世心,否则就无法生起清净的出离心。

若将舍弃今生而修行的要点,提纲挈领地加以归纳,则可得出结论:

因为本论已经讲完了舍弃今生的必要、目的和修法,现在做一个总归纳,如果把舍弃今生的要点加以归纳,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轮回所摄的现世快乐及快乐之因,痛苦及痛苦之因,

轮回所摄的一切快乐,比如恭敬称赞或者妙欲享受等等,快乐之因就是能够引发这些快乐的善法;还有痛苦,就是三大苦(苦苦、坏苦、行苦)为主的一切痛苦,痛苦的因就是恶业。

也就是除了属于毫不利己地饶益他众,即修持菩提胜果所必不可少的因素以外的,那些取舍之念极其炽烈的烦恼,包括附首帖耳地归顺服从于贪欲、爱染、世间八法以及贪执今世所涉及的一切,都应以对治心彻底斩断。

修持的时候要修持毫不利己饶益他众,尤其是对于大乘的修行者来讲,因为三士道的修法中最主要的就是上士道的修法,所以对于菩萨来讲必须要安住在毫不利己饶益他众的这样一种状态。当然小乘行者有时为了自己获得涅槃而修持,也是可以包含在大乘修法的饶益他众当中。

修持菩提圣果所必不可少的因素之外,就是前面讲的轮回所摄的现世快乐及快乐之因,痛苦及痛苦之因,这些取舍之念极其炽烈的烦恼。还有就是附首贴耳地归顺服从于贪欲,对于妙欲非常耽执,一旦遇到就无法对治,只有老老实实地归从于贪欲心、爱染心、世间八法心和贪执今世所涉及的一切,都必须以对治心彻底斩断。对治心主要是四厌世心,四厌世心生起之后肯定可以彻底斩断一切对今生的贪执。

对于日常生活不可缺乏的衣食等等,佛陀也强调:不可为贪爱心所主宰,

既然要修持舍弃今生,前面讲了对于贪执今生的一切贪欲、爱染等都要对治,那么对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须要面对的衣食问题怎么处理呢?在佛菩萨的经论中也做了观察。欲界众生不吃饭是不行的,既便很多大修行者可以入定几天、半个月、一个月,出定之后示现上还是要吃饭,所以一般的欲界众生不吃饭不行,不穿衣服也不行,这些方面都是必须的。

对于衣食睡眠等问题,到底应该怎么样呢?佛陀讲在享用这些必不可少的衣食时,不能被贪欲心所主宰。穿衣服是为了御寒,吃饭是为了滋养色身,而滋养色身的目的是什么呢?主要就是为了修法、利益众生。如果有这种发心就没有被贪爱心所主宰。

为了使福报进一步圆满殊胜,长盛不衰,就应当多多修持。

一般众生对福报、快乐都很贪执,所以有时候佛陀就讲,为了使福报进一步圆满殊胜、长盛不衰,只有多修善法,多修善法才能获得,不修善法就无法获得。

佛陀是不是鼓励我们追求福报增上、财富快乐圆满呢?并不是这个意思。实际上真正福报圆满殊胜只有地上菩萨或者佛陀,才能真正做到长盛不衰,除此之外一切都是有漏的,肯定要衰损。所以想要使福报长盛不衰,必须要多修持舍弃今生,一心修持白净善法的善根,这样就可以获得圆满的受用果位。

其他方面也应该依此理推知,一切行为则不会为爱欲所转。

其他方面比如睡眠也是这样,众生身体中有一部分“大种”必须要通过睡眠来增长,否则这一部分大种衰败之后身体就会垮掉,所以必须要适当的睡眠。适当睡眠也是为了第二天有充沛的体力修持清净的正法,所以必须要睡觉。除了一些得定的大师,他们晚上是通过禅定来滋养,没有通过睡眠的方式,一般的众生必须要睡觉,要通过睡眠的方式滋养“大种”。

尤其是为了长期的行善,修声闻道也好、菩萨道也好,并不是一两天就能成就的,如果一两天可以成就,我就不睡觉,但是没有这么简单的事情,小乘也要三生,大乘是三无数劫。修道的路很漫长,并不是一两天突飞猛进,身体垮掉之后一直睡在床上,别人来照顾你。所以为了长时间修道、增长善根,必须要睡觉,必须要依靠固定的处所等等。

其他方面依此类推,道理就是这样的,如果能这样做到的话,一切行为都不会被爱欲所转。

总之,一切行事都以出离心及菩提心所摄持,就是不为贪嗔所转,凌驾于一切的方便之王。我们应当时刻忆念此理。 

总而言之,一切行事都应以出离心及菩提心所摄持,因为本论和小乘是共同的,都是要看破今生修持清净的出离心。对小乘来讲,必须要以出离心摄持善法,不会被贪嗔所转。对大乘来讲主要是菩提心,最初要生起清净的出离心,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发菩提心。所以对大乘来讲出离心和菩提心二者所摄持,就不会被贪嗔所转。

“驾于一切的方便之王”,真的一切不被贪嗔所转,就是出离心和菩提心这两大对治,除此之外其他的对治法都不究竟。只有生起出离心的时候不被贪嗔所转,生起菩提心的时候更不会被贪嗔所转,他会想:“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众生的利益,如果被贪嗔所转就是直接伤害众生了。如果不被贪嗔所转,相续中有菩提心摄受的善根,这个善根就能利益一切众生。但是如果相续中生起一念贪嗔,心就不清净了,众生就因此受到了大损害。”

所以如果相续中有菩提心,肯定不会对众生做伤害,贪嗔的烦恼很轻而易举可以对治、压伏。这就叫做凌驾于一切的方便之王。我们应该时刻忆念这样的道理。

若能对任何苦乐都无有取舍地行持,对必需品所持的态度都能以出离心及菩提心摄持,则能迅速圆证远离一切三界取舍贪念之阿罗汉果位或者圆满正等觉之胜妙果位。

对一切苦乐都没有取舍,就是仲敦巴尊者所念的《亲友书》中的颂词,对一切世间八法平等观。世间八法中一类是对乐的取、一类是对苦的舍,众生对苦乐是有取舍的。而对于修持出离心以上的修行者,对于所谓的苦乐都是无有取舍、平等而观、平等对待的,安乐不会执着、痛苦也不会执着,这种状态就叫做对苦乐没有取舍。对于其他的必需品必须要达到无贪的状态,通过出离心或者菩提心来摄受,之后再修持清净的正见就可以获得圣果了。

这里为什么不讲清净的正见呢?实际上作为小乘的修行者,单单一个出离心是完全不够的。有了出离心,如果不修持四谛十六行相,或者不修持人无我空性的话,仍然无法断除三界的烦恼。三界烦恼的直接对治不是出离心和菩提心,而是空性慧,其他是间接对治。所以在生起出离心之后,必须要修持人无我空性才可以获得阿罗汉。对于大乘行者来讲,菩提心、慈悲心等等也不是二种我执的直接对治,真正的直接对治是二我空,人我空和法我空才是二我执的对治。

但是此处是讲他的主因,如果入道的主因出离心和菩提心生起来之后,他就会想怎么样出离,小乘圣者就会教导应该修人我空。大乘怎么获得得佛果呢?佛陀也会教导他必须要证空性。所以有了菩提心之后就会去修持空性。这在《入中论》的讲义中讲得非常圆满,第六度最初讲了菩萨为什么要求大空性的原因,讲了很多必要,所以就把正见省略了。省略了正见并不代表不需要空性正见,出离心、菩提心实际上是为了生起空性正见而修持的,这方面不能搞错了。

或者说单单有一个清净的戒律能不能获得解脱呢?不能。因为烦恼的直接对治不是戒律,三毒的种子、习气单单通过戒律是无法根除的,只能将其压制住,压制住就是为了方便修持空性做了一个顺缘而已。

所以不管是自己修道也好,还是对有缘的众生宣讲,或者与其他道友讨论时,必须要指出这一点,单单靠布施、持戒是无法获得解脱的。如果对方是一个小乘行者,必须给他指出要修人我空;如果是一个菩萨,必须指出要修二我空,通过二我空的对治才能生起圆满的果位。

有了这样的顺缘摄持之后,就可以“迅速圆证远离一切三界取舍贪念之阿罗汉果位”。因为针对小乘、共同乘的修行者来讲,究竟无学果就是阿罗汉。当然这是小乘自宗的观点,对大乘来讲这只是一个暂时的果位而已,佛的一个方便安置而已,最后还必须要出定而趋入大乘。对于大乘来讲,最终可以获得圆满正等觉之圣妙果位。所以舍弃今生这个修法,对于获得阿罗汉果位还是获得究竟佛果来讲,都是最初必不可少的修法,最后归结于此。

以上讲完了正文,下面是发愿回向:

以此善说所获致,一切善根愿众生,

远离三界之贪欲,迅速获得遍知果。

通过这种善说所获致的一切善根,回向愿一切众生暂时能够远离三界的贪欲,究竟能够迅速获得遍知果。回向也是回向暂时的果和究竟的果,对于小乘道的众生来讲,远离三界的贪欲就可以获得解脱;对于大乘来讲,远离三界的贪欲之后还要生起无量无边的福慧资粮,究竟获得遍知果。这就是对众生做的暂时的回向和究竟的回向。

谁以供养承侍诸佛愿,清净供养菩萨摩诃萨,

令诸佛陀悉皆生欢喜,十方众生解脱于囹圄,

获得轮王果位之福德。

不管什么样的人,以供养和承侍一切诸佛的心愿,来清净供养一切菩萨摩诃萨,能够令诸佛生起欢喜心,或者令十方众生解脱于囹圄。“解脱囹圄”主要是讲从恶趣或者暂时的痛苦中解脱,获得轮王果位的福德。没有获得轮王果位的众生,或者被恶趣的痛苦所缠绕,或者被欲界没有受用快乐等等的痛苦所缠绕,所以处于囹圄和束缚当中。而谁能够通过承侍诸佛的愿望,供养菩萨、令佛生起欢喜、将一切众生安置在轮王果位,他得到的福德是很大的。但是后面就开始比较:

若见菩萨生信且赞叹,佛说后者福德与前者,

相比超胜无量之倍数。

前面讲了可以获得广大福德的方法,接着讲如果见到菩萨清净的行为,从根本上、从根据上生起了信心,并且赞叹菩萨的清净修法,佛说对菩萨生信、赞叹的功德比前面供佛、供菩萨将一切众生安置轮王果位的福德超胜无量倍。

这两个颂词什么意思呢?为什么回向之后突然讲对菩萨生信、赞叹的功德呢?因为本论就是讲到了菩萨的修法,即最初必须要看破今生、舍弃今生,修持清净的出离道,才可以顺利生起菩提心、进入菩萨道。对菩萨的修法能生信心就能对菩萨生起很大信心。所以如果是通过对菩萨舍弃今生或者相续中很清净地修持不杂染一切三界烦恼的修法生起信心而赞叹,那就是从根据上了知之后做由衷的赞叹。

前面的供养不一定是从根据而来,也许是见到佛菩萨的相好庄严之后做了供养。后者是缘菩萨的清净修法而对菩萨生起信心,是有根据的,所以这样生起信心超胜前者无量倍。还是为了突出本论从根本上抓住了菩萨的修法,从这方面能够生起信解去修持功德是很大的,主要是从这方面讲的,否则就成了没有关联了。

吾以广闻如海之善说,于此宣扬诸大胜士行,

阐演智慧结晶胜深法,令诸暇满具备广大义。

作者在全知宗喀巴大师和他的上师克珠杰面前,广闻无量无边的善说,所以在本论中宣讲了一切大士的行为。虽然这里面没有着重讲怎么生起自他平等大慈大悲的菩提心,或者大空性的见解,或者密宗殊胜的传记,都没有讲到,但是为什么仍然称之为“诸大胜士行”呢?前面讲了,要真正趣入诸大胜士的行为,必须的前提就是要看破今生,生起出离心才能够生起清净的菩提心。所以从菩提心的因的侧面来讲,对因进行赞叹也是可以的。因为很多学习本论的人肯定都是大乘种姓,学完本论典之后很容易引发菩提心,所以仍然是大菩萨的行为。

“阐演智慧结晶胜深法”,本论中阐释了智慧的结晶胜深法,为什么说是智慧的结晶呢?因为我们可以看本论中,佛陀的教言以下,引用了很多密续、显教的经典进行观察,不单是小乘的经典,还有《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大涅槃经》等很多了义的经典。

还有南瞻部洲的二大车龙树菩萨的善说《亲友书》、《宝鬘论》等等,无著菩萨的《瑜伽师地论》以及其他论典也引用了。还有藏地的大修行者米拉日巴尊者、玛尔巴尊者的教言,噶当派诸善知识的教言、宗喀巴大师的教言、无垢光尊者的教言,各大教派的教言都引用了,全部都是智慧的结晶,全部都是最甚深的法义。

阐演这样殊胜的法义之后,就能“令诸暇满具备广大义”,一方面作者认为自己的暇满人身已经具有意义了。对于听闻学习本论的修行者,如果能够思维生起定解的话,实际上也是令暇满具备广大的意义了。如果在此基础上能够精进地修持四厌世心,或者修持四厌世心的核心——无常,肯定具备很大的意义。前面引用公案讲这个就是破瓦法、就是临终时的甚深大法、就是最甚深的窍诀。如果能够修这些法,今世来世必定获得广大的超胜之义。

最后是发愿偈:

愿于生生世世诸胜士,永不厌离欢喜而摄受,

依教奉行修持精华义,迅速获得无上菩提果。

发愿自己乃至和本论结缘的众生,或者一切众生,生生世世遇到殊胜的正士。“殊胜的正士”就是具有法相的善知识,具有法相的善知识最起码必须要具备出离心以上的功德。菩萨乘的善知识最起码应该具备菩提心,但是最基本应该具备出离心以上看破今生的善士。

“永不厌离欢喜而摄受”,依止的时候,自己的行为如理如法,永远不作令善知识厌离的事情。有些时候善知识真正厌离的也有,通过自己的邪行令善知识起了厌离,示现上厌离的也有。不管怎么样,发愿从现在开始乃至于成佛之间,生生世世遇到上师摄受,生生世世不做令上师不欢喜的事情。

华智仁波切也这样讲过,他依止上师连让上师侧眼看一眼的事情都没做过。侧眼看就是好像对你的事情有点不满,对你说的话有点不满,瞟你一眼,认为你这个事情没做对。上师仁波切在讲本论时也说,在依止法王如意宝的过程中,不注意不小心令上师不高兴是有,但是故意做令上师不高兴的事情,一点都想不起来。这些大德在依止上师的时候,就是这样的。

上师这些话当时听到也受到一点安慰,为什么这样讲呢?上师说故意的没有,不故意、力不从心事情没做好让法王不高兴,好像显现上是有的,但是故意发心令上师不高兴绝对一点都没有。所以听到这些话也是得到一点安慰,如果没有故意发心扰乱上师的心,让上师不高兴(这方面肯定尽量避免),除此之外,有时自己做事不善巧,或者力不从心,上师显现不高兴,这是没办法避免的,这方面上师也做了示现。

所以我们应该做到令上师永不厌离,欢喜摄受。赐予共同乘的教法,乃至赐予最究竟深甚深大圆满的教法,从法方面摄受;不但传法,还有意传加持,要得到上师的意传加持就必须要令上师极为欢喜,这是意传加持方面的摄受;有时从语方面得到摄受,上师对自己很高兴的时候会赞叹:“善哉善哉!你做的这个事情很善妙”或者:“乃至你成佛之间我都会摄受你”。

身体方面的摄受、语言方面的摄受、还是意方面的摄受,都要尽力获得。获得之后在修法时不会有障碍,弘法利生的时候也不会有障碍。这对今生后世、自利他利等等都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我们做事的时候应该尽量使上师生起欢喜心。在上师面前说话、做事的方式也好、发心也好,都应当非常注意,否则有时会生起障碍。如果方方面面对上师有一种敬信心、恭敬心、畏惧心,说话做事都会比较善巧、比较注意,就会成为上师欢喜摄受的顺缘、近取因。因此这方面要再再发愿、再再祈祷。

上面是上师方面的摄受,我自己要“依教奉行修持精华义”,我和一切众生对上师所传的教言依教奉行,这就是最好的供养,也是上师最欢喜的事情。其他世间的杂乱学说犹如垃圾一样完全抛弃。而对于佛法中的精华要义,比如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或者最为精华的密乘的见、修、行、果,都要发愿行持、依教奉行。尤其是有能力的时候,对于了义的大圆满教法必须要再再地修习,再再地发愿、祈祷。

依此“迅速获得无上菩提果”,自己和一切众生都能遣除一切障碍违缘,最迅速的获得无上菩提果。获得无上菩提果之后又怎么样呢?实际上就是为了度化一切众生。虽然我们在因地发了菩提心,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有成佛才有能力教化众生,将众生引导到清净佛地,只有佛果有这样的能力。

所以应该是为了度化众生愿成佛,而不是愿自己成佛而度化众生。成佛就是为了度化众生,主要的核心在这里,所以成佛是度化众生的方便。而不是为了成佛而度化众生,为了成佛度化众生自己的目的是成佛,而度化众生成了一个方便,这样主次颠倒之后菩提心和修法就不会清净了。

此《开启修心门扉——趋入菩提道次第论之修心篇》由至尊仁波切宗喀巴大师师徒之高足——法师罗珠加参吉祥贤于嘉麻仁钦岗寺圆满撰著完毕。祈愿以此而令正法长盛不衰,众生普获广大利益。愿吉祥!

本论是在宗喀巴大师、克珠杰尊者座下听法的弟子在仁钦岗寺所造。愿这样的论典成为令正法久住、长盛不衰的因。我们知道,如果修行人没有如理如法修行,每个修行人都开始贪著世间八法、名闻利养的时候,正法绝对无法长盛不衰,马上就会衰败和毁灭。但是如果这个教法能深入人心,听的时候入心,修持的时候尽量抛弃一切世间八法,天龙八部都会欢喜而护持,诸佛菩萨也会高兴加持,暂时来讲正法不会衰败。然后因为舍弃了世间八法,修行人会很迅速地获得证悟的果位,这也绝对是一个令正法长盛不衰的近取因。

所以愿这样殊胜的妙法在世间能够弘传、修持,就能令正法长盛不衰,众生普获广大利益。愿吉祥!

这部殊胜的论典传讲完毕。

全文圆满!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