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辅导 > 五部大论 > 正文

《中论释》辅导讲记-第55讲

本文作者: 发布时间:2021/6/23 11:30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过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继续宣讲龙树菩萨所造的《中观根本慧论》。本论分了二十七品,前面二十一品已经讲完了,今天讲第二十二品——观如来品。

《观如来品》主要是针对佛陀的本性作观察抉择。佛陀出现在世间,通过不同的功德显现不同的名号,如来是佛陀的十种名号之一。从字面上看,即如如而来的意思,或者说是乘真如之意而来,来到世间当中,引导一切众生证悟真如之意。如来在世间当中作为一切佛法的教主、一切众生的导师,过去曾经出世无数的如来,现在正在出世无数如来,未来也有很多如来将会出世。或者对于我们来讲,我们自己以后也会成为如来,很多大德讲,我们不可能永远处在修道位,总有一天肯定会证悟果位。针对大乘修行人来讲,能够获得的果位一定是佛的果位。

如来出现在世间,引导众生趋向于解脱,有佛的缘故,有了法宝,有法宝的缘故,就有了僧宝,故三宝出现在世间。佛陀入灭之后又慈悲示现为善知识,引导我们趋向于解脱。现在我们能够坐在这个地方讲闻佛法,学习一切万法的真如实相,实际上也是来自于佛陀的恩德。如果没有如来,一切的正法,一切的贤圣僧,一切修学佛法的机缘,全部都不可能出现。所有三宝的事业都是如来的化现。

我们提到佛陀时,自然而然就想到释迦牟尼佛。以释迦牟尼佛为代表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曾经做了如是的事业,对我们来讲恩德非常巨大。具有如此功德、或者说对我们具有很大恩德的如来,他的本性到底如何?针对一些实执心比较严重的众生来讲,佛陀如来是神圣的,可以说是实有存在的。乃至于我们说观察一下佛陀的本性是否实有存在,对他们来讲都是一种大逆不道的想法,认为对于佛陀不能作任何观察,佛陀一定是存在的。当然很多外道宗派也是说他们的造物主、上帝等等是绝对神圣不可侵犯的,对他们的存在不能够有丝毫的疑惑、怀疑,他们就是恒常不变的法,能够创造一切其余的众生……有很多这样的想法。

当然,从引导众生生起信心的角度来讲,这样宣讲未尝不可。但中观宗实际上是观察一切万法的究竟本义,不单单对于世俗的万法要作观察,抉择这一切法都是离戏的空性,对我们分别心面前的如来也要作观察分析:如来应该是无实有的、空性的。对于这个观点很多人接受不了,我们自己刚刚开始接触这个教义时,觉得佛陀怎么可能是空性的、无自性的?或者中观宗再换一个名词说,如来是假立的、虚幻的、虚妄的,很多人就更加没办法接受了,这种讲法几乎接近无法无天了。那么到底佛陀是像一般人认为的实有存在?还是如中观宗抉择的佛陀现而无自性,是空性的、无实有的、假立的?实际上不管其他人再怎么不舒服,认为中观宗诽谤了佛陀的事业,但是一切万法的本性的确就是如此,一切万法的本性、佛陀的本性本来就是空性,现在众生面前的佛陀可以说是一种虚幻的显相。

实际上佛陀也认可,一切万法连佛陀在内都是如梦如幻的、假立的。佛陀在《般若经》当中讲,从色法乃至于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就是佛陀)之间,一切万法都是如梦如幻的、空性的。佛陀在《般若经》当中在在处处宣讲过很多次。

在《金刚经》当中还有一个著名的教证:“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应观佛法性,即导师法身,法性非所识,故彼不能了。”实际上也是讲得很清楚,如果你认为佛陀是实有的,然后通过观佛陀的色身三十二相,或通过声音来求佛存在,实际上这个人是行于邪道,不能见如来。应该观察佛的法性实际上就是佛的法身,佛的法身才是真正的佛陀(应观佛法性,即导师法身),但是这样的法性很甚深,不是分别念境界的缘故(法性非所识),所以众生没办法真正地了知佛陀存在的真实义(故彼不能了)。因此必须要观察、了知佛陀的本性。

一般人认为,显于世间的法一定是真实的。佛陀显在世间,在眼前能够显现,耳朵听到了佛的声音,所以佛陀一定是真实的。但是中观宗说,这一切都是暂时性的,显于众生分别心面前是引导众生的方便而已。看到了佛陀的色身,听到佛陀的声音,不代表佛陀就是实有存在的,就好像我们现在听到声音、看到色法,不代表在真实胜义当中存在一样。佛陀的本性就是空性。

不单单中观宗观察之后如此抉择,实际上在三转法轮当中,也宣讲了如来的空性:如果你想要成佛,必须要趋入佛的本性空。看似矛盾实际上是讲到了修行的要诀:如果你真想要成佛,你必须要了知你所成就的佛陀是空性的;如果你想成佛,但是执著佛陀是实有的,那么永远没办法靠近佛陀的果位。因为佛陀的果位代表真如,代表觉悟。你怎么样才能觉悟?实执的心属于虚妄分别念,你永远不放弃实执心就永远没办法靠近实相,没办法靠近实相又何来成佛的果位。如果真正要成佛,必须要放弃对佛陀的实执,放弃了对佛陀的实执,才能够真实的成就佛陀果位。如果你真正想要发心成佛,在凡夫位或者说出定位时可以这样发心,真实要获得佛的果位必须了知一切万法、连佛的果位在内,实际上都是幻化的、如梦如幻的,这样的觉受生起来之后,才能够靠近真实相。

实际上我们抉择如来无自性和平时我们讲的如来藏无自性,意义是一样的。分别念认为佛是假立的,是不是通过我们的分别心就能够真正把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具足一切殊胜功德,万德庄严的佛陀的本体破掉呢?分别心破不掉佛陀的智慧,佛陀是真正智慧的显现。

既然分别心破不了佛陀的智慧,又怎么能说佛陀是空性的?实际上我们对于佛陀的智慧本身,现在连缘都缘不到,何况通过我们的分别心要把佛的智慧、佛的本体破掉,这是根本做不到的事情。还是和前面所讲的一样,实际上破的是我们内心当中对于佛的认知。我们对佛的认知是处于分别心的状态,我们心中的佛是属于概念的佛,不是真正的佛,真正的佛是离开了我们分别心的境界。所以,如果我们真正要了知佛,只能打破我们自己对佛的错误认知,之后才能靠近于佛证悟的实相。

佛所证悟的实相是怎么样的?当然是离开一切分别念的智慧的本性。我们怎么样去相似靠近?打破我们对于佛的错误认知。现在我们心中的如来的概念肯定是落于四边的,佛陀真正的本体不可能落于四边。那怎么样才能了知佛的本体?打破你的分别念之后,就能够现出空性的总相,这种空性的总相比较靠近于佛的境界。中观宗所讲的一切都是打破众生的执著,六识和六识的境界或者八识和八识的境界都不是真正的实相。我们所破的如来,实际上是破我们分别心面前认为的如来。我们认为的如来是什么样的,实际上都不正确,你认为是有的也不对,你认为无的也不对,分别心怎样认为都不是真正的如来。必须要把这一切的分别念完全息灭,之后才可以相似的显现一点点如来的本性。

当然佛陀是把所有的分别念,连种子、习气、最细微的分别在内,完全泯灭掉之后现前了佛果。菩萨是泯灭了一部分,他是属于佛种性,真正是已经到了佛家族当中。我们是随顺于佛陀的修学者,刚刚开始准备接受这个观点,对我们来讲,必须要通过理论的方式来观察抉择如来的究竟本性。就像前面所讲的一样,真正通过色、通过音声去求佛是不可得的,必须要了知一切万法的空性。连观察如来在内,了知一切万法的本性空,就可以接近佛的境界。

为什么要分析本品?藉由分析本品来打破有些人认为的在五蕴上面安立佛的观点。在五蕴上面怎么样安立佛?比如说佛的色蕴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的自性(我们看到的佛像实际上就是属于这一类自性),是属于五蕴当中的色蕴所摄,佛陀的梵音也是属于色蕴所摄,还有佛相续当中无漏的禅定觉受等等,诸如此类。

有些人认为五蕴就是佛。我们要观察五蕴到底是不是佛?通过观察五蕴实际上不是佛,就可以相似地了知佛的法身境界,打破对佛陀的实执,了知实际意义上的佛性不是我们眼根、耳根的对境。

眼根和耳根的对境不是真正的佛的本体,即便是你看到了,也没办法真正了悟。佛陀在世时,须菩提尊者和莲花色比丘尼示现的那一段经历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佛陀从三十三天下降,须菩提尊者想要去迎接,但是他观察诸法空性,了知了真正的佛陀法身,他就安住在山洞当中如如不动。莲花色比丘尼想要去迎接佛,但是女众不能跑到男众前面,所以变了一个转轮王的样子,第一个去迎接佛陀。后来佛陀对于须菩提尊者的做法给予高度的赞叹,显现上对于莲花色比丘尼的做法没有予以高度赞叹。看到佛陀的色身,但是不一定代表你见到了真正的佛陀本体。当然我们不是说莲花色比丘尼没有这个境界,只是从示现的角度来讲,佛陀赞叹的是能够了知诸法真性。了知佛陀法性,这是真正趋入于佛道的修法。

我们认为五蕴是佛,认为有形象的,可见、可听到的是佛。此处分析如来不存在,实际上也是藉由分析打破这种实执,来了悟一切万法的真性,或者说佛陀的法身是真正的佛性。藉由分析佛的身相,或者我们看到的布画、塑像,实际上他的空性部分才是真正的佛性,真正的法性。

不单单针对于佛像来作分析能够找到佛陀的法身,实际上如果把这个问题再进一步地拓展,就可以得到:一切山河大地的空性也就是觉悟的自性,也就是佛性,或者说一切的众生性也就是佛性。因为一切的众生也是寂灭的,完全离戏的,山河大地也是完全离戏的,佛像显现的本性也是离戏的,从空性离戏的角度来讲,佛陀的空性、众生的空性和山河大地的空性,可以说完全是无二无别的,你了知了这一切万法的空性就相当于见到一切佛陀。

在很多经典当中讲过,清辩论师在《般若灯论》当中也是再再讲:见缘起即见佛。实际上缘起就是讲一切万法的空性,一切万法的本来实相,如果你能够见到缘起性,见到空性,就见到了佛。如果我们能够见到众生的空性,了知众生的空性,了知山河大地的空性,实际上就见到了佛性,这一切都是觉悟的本性,都是离戏的本性。

不单单是针对于笼统的众生界或者山河大地而言,你见到它的离戏就是佛性,甚至于当你产生一个很不清净的念头,它的本性也是离戏的。你产生一个很强烈的贪心,它的本性也是离戏的;产生一个很强的嗔心,它的本性也是离戏的,乃至于你的愚痴心对佛生邪见,这个心的本性也是离戏的。所以,哪一个不是佛性?哪一个不是清净的?哪一个不是空性的?我们认为,在法界当中有某种特别神圣的东西,还有一些非常不好的东西,就对这些东西产生了很强的分别念,有好坏、贤劣等等很多分别念。

但实际上从法界的实相、从佛陀所证悟的境界来看,没有一个法是特别好的,没有一个法是特别坏的,实际上一切万法都是平等的。大乘的中观宗已经提出了这个思想,密宗更是进一步地实践了这个思想。在密宗当中才真正做到对于一切没有特别的偏袒,没有特别的喜好,一切完全都是平等的,都是清净的自性。

如果想要通过修空性来了知万法的实相,那么任何法都能够为你指示万法的实相。最初时是上师给我们指示,一切万法的实相应该如是如是,但是当我们修行到一定时间,自然而然山河大地就为你指示万法的实相,山河大地做了上师的事业,山河山河大地也就是上师的自性。上师做的事业是什么?就是给你指示一切万法的实相。那么任何一个法都能够给你指示万法的实相,所以任何法都是上师的幻现。所以上师瑜伽后要说,后得时观一切都是上师的自性。因此,一切全都是觉悟的自性,都是离戏空性的自性。如果真正能够趋入,即便是你以前特别害怕的恶分别念,都不会特别可怕了,它能够成为你悟入空性的方便。

问题关键在于你的心怎么样去悟入。如果我们的心局限在实执的状态当中,就像前面所讲的一样,一部分的东西是可以用的,比如比较神圣的东西可以作为我们修道的作用,其余的东西可能就成为障碍,你有可能刻意去舍弃、排斥它。但是如果能够了知万法的平等性、离戏空性,真正如理如法修行时,没有一个东西不能成为你修道的教材,全都能够成为指示你趋入于空性的方便。

为什么要讲这些呢?我们以前认为的如来,百分之百肯定就是佛像。实际上所谓的如来不单单是佛像而已,了义的如来是指佛陀的法身。佛陀的法身到底是什么?实际意义上,不单单是释迦佛的法身,而是一切万法都是法身,我们就处在法身当中。但就是因为一点点的无明实执没有悟入到这一点,现在我们藉由中观宗的这些理论,了知一切万法都是平等离戏,那么也能够很快地了悟一切万法都是法性的道理。

修道的快慢,实际上也在于你见解的高低。如果你的见解很高、很圆满、很透彻,能够使用一切法来修道,应该比其他的方法要快得多。为什么说大乘超胜小乘,密宗超胜显宗?原因也是在此。实际上法的本性是平等的,但是趋入的方便,有没有掌握它的方法,这是有差别的。从这个角度可以说哪个法门超胜哪个法门,并不是说法性上面真正有高低,而是说在指点你进入法性时,有一些不共的讲法。

《观如来品》实际上是通过观察我们所执著的佛陀色身来趋入佛陀的法身,让我们从观念上有一个巨大的改变。我们皈依佛陀时只是皈依佛像,认为佛陀已经去世了,但实际上法性周遍一切,从这个角度来讲,佛陀恒时存在。佛陀出世告诉我们真理,我们学习这样的教言逐渐就可以领悟,最后真正了知一切万法的实相。

以上介绍了品名,或者说为什么要学习本品的一些根据。下面就趋入论文。

丁二十二(观如来品)分二:一、经部关联;二、品关联。

戊一、经部关联:

如来不存在的道理,在佛经当中有没有依据?有依据,佛经当中说,如来恒时是无生的自性,一切诸法同于如来。(经云“如来乃恒时无生之法,一切诸法亦同于如来”)实际上佛陀如来是恒时无生,即最初是无生,中间无生,最后也是无生,佛陀恒时是空性的。如果你认为佛陀是实有的,只能说那是你认为的佛陀。实际上佛陀就是恒时无生的法性,这是佛陀了知了自己的自性之后,亲口作的宣讲。经部关联,一定是有根据的。

戊二、品关联:

品关联就是本品和上一品的关联之处。上一品破了轮回的相续,有些人认为,轮回的相续还是应该存在的,如来存在的缘故。如来存在和轮回的相续存在有什么关系?成佛不可能一刹那就成佛,必须要从最初发心,中间积累资粮,后面才成佛,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这个漫长过程,就说明轮回的相续一定是存在的。佛陀三个无数劫在轮回当中修行菩萨道,如果没有轮回相续,佛陀怎么可能藉由修持三个无数劫的菩萨道而成佛?因此,有如来的缘故,一定有轮回的相续。

对方从这个方面作了观察,想要通过如来存在,来证成前面一品当中所破的轮回相续实际上是存在的。本品通过观察,如来实际上也是不存在的、无实有的,因此安立轮回实有的观点也是不成立的。这是本品和上一品的关联。

总的品关联:本论当中所讲的是人我空和法我空,如来作为人我的自性来讲,人我空性也就是如来的空性;如来是众生执著的境,属于法执,或者我们认为佛陀是法性,也可以作为法执来进行破斥。这是和总的不存在人我和法我进行关联。

此品分三:一、遮破如来之成实;二、成立舍诸见之理;三、以此理类推他法。

己一(遮破如来之成实)分三:一、破取受者补特伽罗;二、破所取之五蕴;三、摄以破成立之义。

“破取受者补特伽罗”,补特伽罗和前面的人我一样,此处补特伽罗是指如来;“破所取之五蕴”,破所取受的五蕴,因为本品是在五蕴上观佛存不存在,所以要观所取的五蕴实际上也是不存在的;“摄以破成立之义”是摄义。

庚一(破取受者补特伽罗)分二:一、破取受者实有存在;二、破取受者假立之自性存在。

第一个科判是破认为实有的佛陀存在。第二个科判,对方认为佛是依蕴而和合,佛陀的自性是假立的自性,但依蕴和合的如来是存在的,相当于执著假立的自性存在,所以要破取受者佛陀假立的自性存在的道理。

辛一、破取受者实有存在:

非阴非离阴, 此彼不相在,

如来不有阴, 何处有如来?

对方认为,实际上佛陀是存在的,有轮回的缘故,轮回存在因为有如来的缘故。为什么有这样安立的方式?如来从轮回当中解脱,所以轮回应该是有的。如果轮回没有,如来又从什么当中解脱?既然是从轮回当中解脱,就说明轮回是存在的。或者说如来是轮回的终结者,佛陀把轮回终结了,如果没有轮回,那谁终结了谁?所以佛是存在的。

大小乘的人都认为佛存在,所以对方认为抓住了一个根本的根据,然后以此推知轮回存在。

在名言谛当中,当然可以说佛终结了轮回,不单单是佛终结了自己的轮回,而且佛陀出现在世间,也帮助其他众生来终结自己的轮回。佛出世了,做了殊胜的事业,在名言谛当中,我们是绝对百分之百承许的。但是这种现象有没有自性?实际上是没有自性的。如果说如来是实有的如来,我们就可以在五蕴当中通过五种相的方式来推求,看有没有办法得到如来的自性。如果能够得到如来自性,就可以说如来是实有的;如果得不到,就不能说如来是实有的。

五种寻求和前面的五木车因观察人我不存在的道理是一样的。只不过前面观察的是众生的人我,此处观察的是如来。按照对方的观点,尤其是犊子部比较认同这个观点,人我和如来的原理是一样的,只不过人我众生通过修持变成了佛而已,实际上本体一模一样。

有人也许会想:本品观如来,为什么一定要在五蕴上面观察佛陀无实有?我们必须要把这个问题搞清楚,本品都是在五蕴上面观察有没有佛。如来和五蕴到底有什么样关联?在我们的概念当中,五蕴应该是众生拥有的,如来应该没有色受想行识五蕴。为什么一定要观察佛陀和五蕴是一体他体而抉择佛存不存在?这方面一定是有道理的。

按照大乘的观点佛陀有三身。一、法身。佛陀的法身无相,众生没办法去缘取它。其实不单单众生没办法缘取,连地上的菩萨都没有办法真正了知佛陀的法身。一般来讲,按照《经庄严论》的观点,佛陀的法身是自受用的,佛陀从圆满自利来讲,拥有无相的法身,拥有一切的功德法。所以,当然不能够以法身来作为观察佛陀是否存在的根据。而且从一个角度来讲,法身无相,法身也是离戏的,不是现在我们认为的有形有相的佛,没办法真正缘取。因此没办法把法身作为此处如来不存在的依据,

二、报身。法身无相,报身是微细的自性。微细到什么程度?在《入中论》当中讲,佛陀的报身是离戏论者始能见。谁是离戏论者?地上菩萨是离戏论者。佛陀的法身是自己安住,自己受用,相合于自利。如果要利他就要显现色身,而显现在地上菩萨面前的色身非常微细,微细到只有菩萨才能见。一般的声闻缘觉的圣者,还有外道、凡夫,根本没办法见佛的报身。而菩萨对报身是不会有实执的,观察报身实不实有没有意义。因此,报身也不作为此处观察的境。

三、化身。此处的化身是指显现在二乘声闻缘觉、外道、凡夫面前的,大家都能够看到的变化身。针对于法身无相,报身微细的境界来讲,变化身是最粗大的。粗大到什么程度?没有证悟任何境界的一般众生,都能见到佛陀显现在印度成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的变化身。显现在人们面前,能够被一般凡夫人所执著的,也只是化身而已。佛陀的本性虽然离开一切戏论,但是为了度化这些不清净的众生,也非显现五蕴不可,所以佛陀在众生面前显现了肉身的自性。

为了帮助一般人(不是菩萨,也不是其他的佛陀)趋入于法身离戏的境界,佛陀在人们面前显现具有五蕴,这就有观察的基础了。

为什么一定要以五蕴来作为佛陀是不是实有存在的观察基础,其原因我们通过分析三身,最后落到众生所执著的五蕴的身体,观察五蕴的身体来帮助众生离开对佛陀的实执。

有一部分小乘的行者认为,佛陀实际上也是凡夫人修道成就的。尤其在一般的小乘当中说,佛陀在成道之前是一个凡夫,他虽然修了三无数劫的资粮,但还没有见道,后来在金刚座从见道一下趋入到无学道。他们认为佛陀实际上是五蕴的自性。

为了打破世间人对佛陀的执著,认为佛陀的色身等就是佛的执著,还有二乘人的执著,我们就在五蕴上面观察佛陀是不是实有存在的。原因是:报身不可能被我们缘取,虽然在菩萨面前现前,但是菩萨不会执著报身实有,当然佛陀更加不会执著法身。主要是引导我们趋向于离戏的境界,只有使用我们能够见到的化身来趋入,比如说佛像,或者当时佛陀显现的色身形相,因此必须要在五蕴上观察。

观察佛陀是否实有存在,有五种观察方式。

“非阴非离阴”,这是两种。阴就是蕴的意思。如来和阴即佛陀和五蕴是不是一体的?非阴即不是一体。佛陀是不是离开五蕴之外单独存在的?非离阴,也不是离开五蕴之外单独存在。“此彼不相在”,佛陀和五蕴是不是能依所依的关系?这有两种,互相之间能不能作为能依所依的关系。然后“如来不有因”(这是第五种),如来具不具有五蕴?如果都没有,“何处有如来?”没办法安立如来。

下面稍加分析。(因为这些问题前面分析过很多次,这里不广讲,只是讲一些重点。)

1、分析佛陀和五蕴是不是一体的?“非阴”,佛陀和五蕴不可能是一体的。为什么?因为五蕴是多体的、刹那生灭的。如果说如来就是五蕴,而五蕴是实有的、刹那生灭的缘故,那么佛陀从无始以来积累资粮,也没有办法圆满资粮而成佛了。因为刚刚前一刹那做了一个善根,但是刹那生灭的缘故,后一刹那善根就灭掉了,后面的五蕴就相当于什么资粮都没有,这样修下去,过了三个无数劫,资粮还是没办法圆满。

或者对方说:虽然是刹那生灭的,摧毁了资粮,但是最后还是成佛了。那么就会变成另外的过失,什么过失?前面积累资粮的如来,刹那生灭的缘故,前面积累的资粮后面就灭了,空耗了,因而没有成佛;最后一个刹那成佛的如来,他相当于没有积累任何资粮就成就了。这样就会变成修积资粮无用的过失。因为刹那生灭,修的资粮总是灭掉了,空耗了,修了这么多资粮最后没有用,没有办法达到积累资粮的作用。后面你如果承许成佛,那么这个佛陀没有经过积累资粮,因为最后一个刹那和前面的刹那无关。他成佛了,最后就成了佛是无因生,没有积累任何资粮就成就的过失。

如来和五蕴如果是一体,就有可见和不可见的很多很多过失,所以不可能说如来和五蕴是一体的。

2、如来和五蕴是不是完全分开的?“非离阴”,完全分开也不合适。为什么?因为众生从来也没有执著离开了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之外单独有一个佛,众生执著的就是这样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的佛,实际上众生执著色蕴等等就是佛。所以如来不可能离开五蕴之外单独存在。

3、4、“此彼不相在”,能依所依的关系是不存在的。不是互相依靠、互相存在叫不相在。不可能说佛作为所依,五蕴作为能依;也不可能说五蕴作为所依,佛作为能依,互相之间没办法安立能依所依。这个根据前面我们讲了很多次,能依所依有一个前提,一定是他体的法。比如说小鸟依靠于树,小鸟有小鸟的自性,树有树的自性,各有各的本体,才可以说鸟依于树。或者说水果依靠盘子,水果有水果的自性,盘子有盘子的自性,才可以说水果依靠于盘子。但是如来和五蕴是不是他体的?刚刚讲过的第二个理论非离阴,五蕴和如来没办法安立成他体,那么怎么可能安立成能依所依的关系?所以,互相之间没有能依所依的关系。

5、“如来不有阴”。不有阴即不具有蕴。前面讲过有两种具有:一个是一体的具有,一个是他体的具有。比如说,我具有我的肤色,这是属于一体的具有;我拥有一头牛、我拥有一百块钱,这属于他体的具有。如来具有五蕴是一体的具有?还是他体的具有?都不是。因为如来和五蕴不是一体的。为什么不是一体?第一个理论已经讲过了,非阴:我和五蕴不是一体的,如果是一体会有很多过失,早就已经抉择了我和五蕴不是一体。不是一体就不可能有一体的具有,一体的具有一定是在一体的基础上。他体的具有也不存在,如来和五蕴不是他体的缘故。因此“如来不有阴”,没有办法具有阴。

“何处有如来?”如果在五种寻求当中都没有如来,你还能找到其他的方式吗?根本找不到其他方式,因此说实有的如来是不存在的,何处有如来呢?没办法安立。这就破掉了取受者实有存在的观点。

辛二(破取受者假立之自性存在)分三:一、破于自性与他性中成立;二、以无有取受之理而破;三、摄两方之义。

“破取受者假立之自性存在”,前面在讲科判时大概讲过这个问题。对方直接承许说,依靠五蕴而有如来。实际上这就是一种缘起,是假立的。但是对方认为:这种假立的自性是存在的,依靠缘起而有的缘故,这种假立应该是真实的。中观宗破取受者假立之自性存在,实际上如果是缘起的,就不可能有自性。

壬一、破于自性与他性中成立:

为什么破自性存在要安立自性他性?因为如果法存在,要不然是自性,要不然是他性,在自性他性当中才能够成立真正实有的观点。如果自性也没有,他性也没有,只能说这个法无实有了。

下面有三个颂词,分属三个内容,第一颂属于略说(或者说总说);后面一颂半(六句)是属于广说;最后两句属于摄义。

首先是略说:

阴合有如来, 则无有自性。

若无有自性, 云何因他有?

这主要是犊子部的观点,他们认为:你们通过五种相的观察方式,虽然抉择到了如来不存在,但实际上如来还是存在的,依靠蕴而有、和五蕴之间不是一体不是他体的不可言说的如来是存在的。我们就分析:依蕴而有的如来,可不可能是既非一、亦非异的不可言说的实有的如来?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主要使用的是缘起理,通过缘起的道理了知,如果是缘起的法绝对不可能有自性。直接通过缘起无自性来破掉对方认为的依缘而有的如来是离一离异的不可言说的实有法。

“阴合有如来”。阴合就是五蕴和合。如果说如来是通过五蕴和合才有的,就说明如来是没有自性的。为什么没有自性?任何有自性的法都有独立的本体,是实有的法。有自性的法绝对不可能观待因缘,就是说因缘有,我的自性不变,因缘没有了,我的自性还不变,这才叫真正有自性的法,实有的法。如果法依靠其他的因缘才有,说明这个法不是有自性的法。因为依靠因缘这个法才有,不依靠因缘这个法就没有,就说明这个法的本性没有一个决定性,这个法的有无是跟随因缘的有无而有无的,完全无自性的特征非常明显。

对方直接承许阴合有如来,通过五蕴和合才有如来,反过来讲,如果没有五蕴和合就没有如来。一方面承许五蕴和合有如来,一方面承许依靠蕴和合的如来有自性,这就是一个矛盾。一方面承许有自性,一方面又承许它是因缘和合的,这方面绝对不可能安立。所以中观宗直接说:“阴合有如来,则无有自性”,如果你认为是五蕴和合的如来,他就绝对不可能有丝毫的本体、自性。

“若无有自性,云何因他有?”如果说如来没有自性,云何因他而有?按照对方的思路下来,没有自性、本体的法怎么可能因他而有?就像石女儿这种没有自性、本体的法,就绝对不可能因他而有。法自己的本体不存在,再具备任何因缘也不可能让没有自性的法真正存在,一个存在的法不可能对一个不存在的法起任何作用。比如说你用刀去砍虚空,能够对虚空起到什么作用?没办法起任何作用。因此中观宗讲:如来没有自性,云何因他有?如来既然连自性、本体都不存在,怎么可能说依靠其他法而有如来的自性?不可能有自性。

前两句“阴合有如来,则无有自性”,是破自性存在。“若无有自性,云何因他有”是破他性存在。自性也不存在,然后依靠他而有的如来也不存在。因为有自性的法是不靠因缘的,如来不依靠因缘的自性是没有的;没有自性,就不可能有他性,因为自己本体不存在,不存在本体不可能依他性而有,依靠因缘的他性也没有。

以上是略说,下面是广说。广说有六句,前面四句话破自性,后面两句话破他性。

破自性:

法若因他生, 是即非我有。

若法非我者, 云何是如来?

在讲颂词之前,首先解释几个名词。“法若因他生”当中的“法”代表如来,“他”字指五蕴。“是即非我有”当中的“我”字,不是你我他的我,而是前面讲的人我和法我的“我”,是实有、有自性的意思。

“法若因他生,是即非我有。”如来如果是依靠五蕴而生,就不是有自性的法,五蕴不可能是实有的。(“我”字一定要作自性来解释,是实有的意思。)如果法依靠他而生,那么这个法绝对不可能有自性,绝对是空性的。

“若法非我者,云何是如来?”“法”指如来,“非我”就是没有自性。如果如来没有自性,又如何是你们所认为的实有的如来?不可能是实有的如来。

广说实际上也是破自性存在。所谓的自性是不依靠因缘而有的自性。“法若因他生”,很明显一定是依靠其他因缘而有的,所以不可能有自性。如果如来没有自性,怎么是如来?不是如来,意思是——不是你们认为的实有的如来。因为你们认为的实有的、有自性的如来,应该不依因缘,如果他依靠了因缘,就不可能是真正实有的如来。

为什么一定要强调不是对方所认为的如来?因为中观宗认为,无自性的法就是如来。法若因他生,如果说如来是依靠五蕴而有的,就是没有自性,如来没有自性这一点就是如来的本性。云何是如来?怎么可能是实有的如来?如果依靠五蕴而有可以安立如来,实际上无自性的本体就是如来的法性。如来证悟了这种法性,完全融入了法性当中,他就成就了如来的果位。所以从中观宗的角度来讲,没有“我”恰恰就是佛,没有“我”的自性恰恰就是佛性,就是佛陀的法身。我们如果能够证悟无我自性,就能够现前一点点佛性,如果圆满证悟无我性,就圆满证悟了佛性。这就是中观宗和对方的观点稍微不同的地方。

此处主要是顺应对方的观点进行破斥:你不是认为如来是实有的吗?如果如来是实有,通过分析如来没有我性(没有实有性),没有你们所认为的那种如来自性。这就破掉了自性。

破他性:

若无有自性, 云何有他性?

前面第一颂,把如来没有自性这一点已经抉择得非常清楚了, 顺势而下,进一步观察:如果自性不存在,怎么可能有他性?因为所谓的自性和他性是互相观待的法。比如说两个人,站在自己的角度我就是我,对方就是他;站在对方角度,对方是我,我就变成了他。所谓的自和他一定是互相观待的,如果两个法都有就可以安立自他两种法,如果其中一个法没有,比如说自性不存在,那么观待对方的他性也就没有了。我走开了,我走开之后观待对方的他就不存在了;或者我本身不存在,在这个地方消失时,在自性不存在时,他性也就不存在。实际上自性和他性是互相观待的。所以如果没有自性,云何有他性?没有自性,绝不可能有他性。

中观宗当中观待的道理非常敏锐,针对我们的概念尤其有用。我们认为的自性他性两个法一定是互相观待的,有自就有他,如果自性不存在了,他性又以什么基础来安立?没办法安立。所以此处说“若无有自性,云何有他性?”他性完全不存在。

下面是摄义:

离自性他性, 何名为如来?

离开了自性,也离开了他性,如来如何安立?无法安立。前面讲,如来不需要观待因缘的自性是没有的,他性是观待他而有的,所以他性也是不存在的。离开了自性,离开了他性,就没有如来了。在《显句论》当中讲,一切以自性存在的法只能够在自性和他性当中去寻找,如果有,肯定要么自性,要么他性当中可以得到,如果自性、他性都没有,只能安立没有自性的法。

犊子部认为不可言说的、实有的如来存在,但是既没有自性也没有他性,不可言说的、实有的如来在哪里?因此,无法真实安立实有的如来存在。

以上对于自性和他性存在的道理作了分析遮破。

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