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辅导 > 开启修心门扉 > 正文

开启修心门扉09(25课版)

本文作者: 发布时间:2021/5/20 0:23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继续讲《开启修心门扉》这部论典。本论分了十九个方面,宣讲生起出离心的方便。一个修行人如果要真正步入修行的正道,这十九个问题是必须要修行的。

首先讲舍弃今生的修法。本论中这些祖师们异口同声的说,看破今生是修行正道的唯一出路,或者说是最初的必修法。如果这个具备了,以后的修法就会很容易,否则后面的修法完全没办法实行。所以说这种修法非常关键。

圣者无著菩萨也殷切教导:“以智慧而生存所能感受之胜法妙用,以享受饮食、女人、歌舞所获之乐受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无著菩萨是这样说的,通过智慧而生存感受的胜法妙用,也就是享用圣法带来的法乐、法喜,这种安乐和享受世间欲妙产生的乐受,二者无法相提并论。不是说饮食、女人等等的享受超胜了智慧生起的妙用,而是恰恰相反。下面进一步阐释:

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享受饮食等所获得的乐受,不能周遍全身;

首先,通过享受饮食等所感受的乐受,不能周遍全身。比如享受美妙饮食只能在味觉上稍微有一点乐受而己,其他手、脚等是没办法感受乐受的。

需要依外缘而获得;

有了这些外缘才可以感受这些世间安乐,没有这些外缘就不行。有了饮食、女人、歌舞等等,去享受才可以获得安乐,如果远离了这些外缘,乐受就无法获得了。这些外缘是不是随心所欲可以获得呢?不是的。比如什么都不做,能不能获得饮食、女人、歌舞等等呢?这是不行的。所以人们为了获得这些,拼命要去追求。追求的时候,有时能获得,有时没办法获得。下面就讲到这些外缘不一定恒时具备的。

不能恒时随心所欲而得,只是暂时性地偶尔获之;

饮食等等外缘不是恒时都具备,所以通过饮食等等所感受的安乐,不可能随心所欲的获得,只能偶尔、暂时获得。前段时间学《广论》时堪布讲过的,一位尊者为僧众烧火时说,他在以前很多世中做狗,只有两次吃饱,而且一次因此而葬送了性命。由此而知,这些妙欲在很长的轮回中都是暂时性获得。

今生来看,也是偶尔获得,有时心情好,没有好的外缘,无法获得安乐;有时有这些外缘,自己没有好心情,也无法获得安乐。只有在获得这些资具,心情比较好的时候,才可以真正获得这种安乐。这种因缘具备很困难,所以只能暂时、偶尔获得。

并非遍布三界;

饮食、女人、歌舞等等这些乐受无法充遍三界。只是在欲界可以产生这种乐受,色界、无色界就没有。所以说并非遍布三界。

其后不能获得圣财;

如果享受妙欲能够获得证悟、获得圣财,那我们就尽量去享受、去追求,但这并不能获得圣财。“圣财”指圣者相续中的功德财富,有时也指获得这些圣财的因。经论中讲了七圣财:信、戒、闻、舍、惭、愧、慧。这七法是圣者相续中受用的功德法。不退转的清净信心、清净的定解、守持戒律、听闻正法、布施财物、具有惭愧、具备智慧。这是圣者享用的财富。有时也是指获得这些圣财的因,通过这七圣财的修法,就可以获得圣者的果位。

如果享用安乐可以获得圣财的话,那我们现在就不是凡夫了。因为这种妙欲我们以前早就享用过无数次,如果能通过享受妙欲获得圣财的话,我们早就获得圣者果位了,不可能流转到现在。圣财是远离贪欲的清静功德,它和贪著妙欲二者之间并非能生所生的关系,并不是因果关系,所以说享受妙欲根本不可能获得圣财。

享受之后即消耗殆尽;

饮食、女人、歌舞等等享受之后,就会消耗殆尽,不可能辗转增上。以饮食为例,好不容易找到的饮食,消耗完就不存在了,不可能辗转增长。也就是说要保持这种乐受很困难,因为享受之后就会消耗殆尽。

怨敌等能从中作梗;

饮食、女人、歌舞等等,这些能够引生安乐的外在因缘,怨敌可以从中作梗。能把饮食抢走、能把女人抢走、能终止歌舞等等。自己就会因怨敌而中断乐受,感受悲伤、忧愁等等的痛苦。

不能携往来世;

即便今生所有的资具都具备了,饮食、女人、歌舞等等,就象皇帝一样。皇帝的饮食也是吃不完的,女人也很多,歌舞每天都在享受。但是当他死的时候,这一切外在的财富都无法带到来世。

依之不能究竟满足;

依靠饮食、女人等等不能获得究竟的满足。凡夫人的贪欲心无法通过享受妙欲的方式而中断或满足。即便是外在的饮食等都具备了,也未必高兴、快乐。就象有些皇帝,饮食、女人、歌舞都具备了,但是他心中因为某个事情困扰,生起很大忧愁的时候,也无法依之获得快乐。

并且滋长今生来世之一切痛苦;

为什么会滋长今生的痛苦呢?前面分析过,有了财物就会依之而产生担忧、痛苦。即便是皇帝也会担心有人把他的妃子等等抢走,所以想尽办法来保护,但是依靠这些往往会产生很多痛苦。

滋长来世的痛苦,就因为今生耽著妙欲造了很多罪业,来世的异熟果报完全是不悦意的苦果。所以说如果对妙欲长时间的贪执、享受,就会滋生今生和来世的一切痛苦。

犹如麻风病人搔痒之乐一般仅仅是将息灭痛苦冠以快乐之名而已。

享受欲妙的安乐并不真正的安乐,这只是熄灭了某种痛苦,把这种熄灭痛苦的状态叫做快乐而己,只是快乐的假名。就像麻风病人搔痒,他自己认为快乐,但在智者看来这是一种极大的痛苦、怖畏。

麻风病人非常痛苦、非常痒的时候,他搔痒好像是把这种强烈的痛苦暂时压伏了,他就认为是快乐的。同样的道理,通过饮食、女人等等产生的快乐,也只是熄灭了痛苦,而假以快乐之名而己,《四百论·破乐执方便品》中讲的很清楚。

我们走的非常累的时候坐下来,这时就感到很舒服、很快乐,实际上这只是缓解了长时间走路的痛苦。如果再坐下去,长时间坐的痛苦又产生了,必须要站起来走,就是熄灭痛苦而己。就像挑担子,右肩挑的时间长了,肩膀很痛,把担子换到左肩,右肩就感到很安乐,这只不过是把痛苦移到左肩去,右肩的痛苦暂时熄灭而己,根本不是安乐的因。圣者的论典中把这些问题分析的非常清楚。

由此衍生贪欲等各种烦恼,造作杀生等种种恶行。

还有很多过失,就是衍生贪欲的烦恼。虽然这种妙欲在圣者眼中不一定就是真实的妙欲,有些出离心很强的修行人,看到这些妙欲就像看到厕所中的蛆一样,根本就没有贪欲心。在修大乘空性者看来,是如梦如幻没有什么引生贪欲的对境。

妙欲的对境是一样的,但有了贪执的烦恼,相续中又没有对治力,见到这些妙欲、享受这些妙欲的时候,自然就会滋生贪、嗔、痴的烦恼。想要获得这些妙欲的时候,就会造作杀生等种种恶行。比如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杀鱼、杀鸡等等。或别人阻挡自己获得妙欲的时候,也会和他争吵乃至将他杀死。因为妙欲滋生各种各样烦恼的事情,从古代到现在是层出不穷的。

这就详尽的分析了通过饮食、女人、歌舞等等,所获得的安乐本身的过患,和享用妙欲之后所引发的过患。下面再开始分析享受妙法获得的安乐是完全相反的。

而享受妙法所获之乐受,可以周遍全身;

首先是通过享受妙法获得的乐受可以周遍全身,比如打坐入定,生起无漏禅定的时候,这种快乐是周遍全身的。

可以随时获得;

为什么可以随时获得?因为不需要外缘,外缘有候具备有时不具备。而什么时候思维妙法、安住妙法,这时候就可以获得法乐。只要坐下来思维、观想、入定,马上就可以获得这样的妙乐。所以获得很容易,就在我们心上面获得的,什么时候能安住这样的境界,什么时候就可以获得,根本不需要辛辛苦苦、跑东跑西、起早摸黑的找这些妙欲。这些安乐就在自己的身体中,所以很好找,安住在正法本体的当下就可以获得。

遍布三界;

通过欲界的身体、色界的身体,乃至在无色界都可以获得享受正法的安乐。比如说我们现在是欲界的身体,通过修持妙法,这样的安乐就在欲界身体上获得;或者因为业力,或者有必要生到色界,比如三果、四果的罗汉,就是在色界也可以安住这样殊胜的无漏法乐之中;有些罗汉是在无色界证悟罗汉果的,这时也可以获得这样的安乐。所以说是遍布三界的安乐,在三界中那个地方都可以获得。

其后能获得圣财;

而且享受这样的法乐可以获得圣财,二者是能生所生的因果关系。法乐越享受,圣财越增长。法乐是一种无罪的安乐,不像前面的妙欲是有罪的安乐。就是因为无罪、清净,所以享受正法获得安乐之后,最终还可以获得圣财,得到出世间的果位。

享受之后不但不会穷尽,反而日益增上;

这也和世间的妙欲完全相同,世间妙欲前面讲过,把饮食等等享用完之后就会消失。但这样的法乐,比如说入定的智慧、止观双运的智慧,安住一次,它增长一次,越享受越增长。所以有不会穷尽反而会日益增上的功德。

怨敌等不能从中作梗;

外在的怨敌无法从中作梗,因为这是你心上的东西,他可以干扰你的身体,干扰不了你的心。所以信心很坚固的修行人,不管是圣者还是凡夫,怨敌不可能从中作梗。就像前面讲的,他可以把你的身体关在监狱中,可以把你的手脚捆起来,但是不管怎样你内心可以安住法乐的。

很多以前的大德,遇到违缘被关进监狱,他就以监狱来闭关,反正正法就在他的心中,不需要外在的经书、外在的寺庙,也不需要外在的形象,只要安住本性就可以了。因为他以前早就把心的本性反复做过抉择了,所以只要一有机缘就能安住,监狱里也可以打坐,走路、睡觉都可以思维这个法。这样的法乐,怨敌绝对无法从中作梗,不要说一般世间人的怨敌,就是魔鬼及非人也是没办法从中作梗。

可以携往来世;

而且这样的安乐可以携往来世。即生获得正法的安乐,以此为因,后世习气成熟,会继续生起这样的安乐。所以通过胜法获得的安乐可以携往来世。

依之能究竟满足;

一方面可以获得暂时的满足,比如相续中生起知足少欲的安乐时,一切都满足了,有一点点就够了,没有的东西根本不去追求,所以对一切享受妙欲也能满足。

而且通过这种安乐的增上,可以获得究竟的解脱果:小乘的罗汉果,大乘的菩提果。所以从小乘、大乘道来讲,都可以获得究竟满足的殊胜法乐。

并且不会滋长今生来世之一切痛苦;

通过修持胜法,相续中生起大慈大悲心或空性慧的法乐时,即生永远快乐。看看以前的修行人,不管外面的资具再怎么匮乏,但他的内心恒时处在安乐的状态中,所以不可能滋长今生的痛苦。

也不可能滋长来世的痛苦,因为来世痛苦是通过恶业而生起的,而今生努力修持善法,通过这样的善因只会生起快乐,不可能生起痛苦。

并非仅仅冠以快乐之名。

前面说的麻风病搔痒的快乐,仅仅冠以快乐之名。内心真实生起知足少欲、看破今生的时候,轮回中的法,没什么可以打动、扰乱他的心,内心非常快乐,所以说这是真实的快乐,而不是虚假的快乐。

且能摧毁一切烦恼及恶行。由此可见,佛法是极为殊胜善妙的。

真正佛法的安乐是一切烦恼恶行的正对治,我们相续中生不起这种正对治的功德,才会生起烦恼恶行,否则烦恼恶行连踪迹也找不到。世间妙欲是引发烦恼恶行,享受妙法是摧毁一切烦恼恶行。

前面反复讲过了,舍弃今生是修行入门的基础,如果看破今生都能引发这么多快乐,摧毁这么多烦恼恶行的话,那么相续中生起菩提心、空性慧,证悟大圆满的时候,就更不用讲了。法乐生起来绝对是今生后世都快乐,没有丝毫的罪业,恒时增长功德。

哪个人不想远离痛苦、获得快乐呢?都是这样想,但是正确方法不掌握,修行就会徒劳无益。即便皈依几十年、出家几十年那又怎么样呢?没掌握方法就是白白浪费几十年的光阴而已。虽说会种下以后解脱的种子,但是今生这个大义的暇满人身,从不了知方便的角度来讲已经被自己糟蹋了。

现在我们通过这些祖师的反复教诫,知道了什么是获得今生后世快乐的正方便,就是舍弃今生、断除五欲的贪执,否则都是痛苦。这方面应该讲得很清楚了,如果只看了一点教言,或短时间听一两次,也许还有怀疑,但是本论针对我们相续中的分别、邪执,在很多方面做了详尽的观察,使我们再找不到一个贪执今生的理由。

看了这些教言之后我们就问自己,现在还有什么理由放不下呢?还有什么事情想不通呢?实际上根本找不到一点点理由。所以就应该按这样的教言实际去修持,这样就会如教言所承诺的,今生也安乐,后世也安乐,这是非常明显的。(第16课结束)



下面就通过一些公案来说明这种教法的殊胜,就是不单在词句理论上,在实际操作中也是立杆见影,马上就可以摧毁烦恼恶行。下面主要引用嘎当派奔公甲格西的事迹,《前行》中也提到过他老人家的大丈夫行为,一发现恶行马上斩断,根本不留情的。

一次,听说一些施主即将前来拜见,奔公甲格西将供养三宝的供品精心加以装饰,显得极为庄严。

奔公甲格西在山洞中修法的时候,有一次听说很多施主要来拜见,他就把三宝所依前的供品精心加以装饰,显得极为庄严。从公案来看,奔公甲格西也不是一修法马上就成就的,马上就能对治烦恼的,刚开始也有失念的时候,有时心也会放逸到贪执今生的状态中去。比如这一段所讲的,他听说施主来拜见,就故意把三宝前的供品装饰得非常庄严。

此时,他观察自己的发心,发现有为了在施主前使供品显得精美堂皇的虚伪之心。

摆完之后他退后几步好好欣赏所摆的供品,这时突然发现,自己在三宝面前摆这好的供品,好像不是对三宝生起信心、报恩心,而是为了施主看到精美的供品而赞叹,这样肯定会继续供养吧,是这样的虚伪之心。他一发现自己贪执现世的恶分别念,没有停留、没有纵容,马上对治:

于是一边抓起一把灰土洒(到供品之上),一边大声呵斥:“比丘,你不要装模作样,回到座位上去吧!”

他抓起一把灰,一下子洒到供品上,这样整个供品就脏的不成样子了。西藏有个传统,洒灰代表极不满意、极不高兴,或者认为不吉祥的事情也会洒灰,有时对魔众也会洒灰。米拉日巴尊者当年一边唱歌一边走路,他母亲看到之后,一下子从楼梯上跳下来,就一把灰洒到他脸上。反正就是很不高兴,很不满意,或者认为不吉祥的时候就会洒灰。

这时奔公甲格西也是一把灰洒到了供品上,他也是相当不满意,所以大声呵斥:“不要装模作样,回到自己的位子上去!”有些版本上还说到,“让他们来欣赏我的‘精美供品’吧!”

当然奔公甲格西这把灰并不是对三宝不满意。很多大德评论奔公甲这把灰是洒向“我执”的利剑,把“我执”的恶魔驱除了。显现上是在三宝的供品上洒了灰,实际上这把灰洒是对治“贪执今生”这个恶分别念的利剑,把“贪执今生”的恶魔驱赶了。

帕单巴听闻此事,由衷地赞叹道:“在对三宝的供养中,奔公甲的那把灰是最上乘的!”

帕单巴尊者不轻易赞叹人的,《前行》中经常看到他呵斥西藏所有的修行人,没有一个修无常的等等,对很多恶行不留情面,很少听到他赞叹谁。但是他听到奔公甲格西的事情之后,由衷的赞叹,说对三宝的供养当中,那把灰是最好的。

这么脏的东西为什么是最好的供养呢?因为他的心很清净,或者说他的对治力太强了。三宝出现世间,不外乎就是引导学人向善、引导学人心逐渐清净、引导他们的烦恼逐渐寂灭。奔公甲这样的行为就是把现行烦恼一下子压服住了。这是三宝最高兴的贡品,所以帕当巴仁波切也是这样由衷赞叹的。

当然这是一例,如果详细观察,有时我们的发心和行为,有可能和这个故事的上半截差不多,但是中间和后面部分我们都没有经历过。有时我们为了在施主或道友面前表现自己,装模作样的事情做得太多了,但是没有像奔公甲格西这样马上发现,即便发现了也没有采取这么有力度的对治。

所以听了这个公案,产生共鸣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学着分析自己平时是怎么对待施主、道友、世俗人的,可能有很多装模作样,很多虚伪的善业在里面,如果能发现最好就不做。如果刚开始没有注意,最后要对治的时候,也应该学奔公甲格西,中断这个善业。华智仁波切也讲了,最好能改变,不能改变就中断这个善业为好。

另一次,加拉康寺为僧众们供养酸奶。看到分发酸奶的人忙不迭地为队伍前面的人供养,奔公甲心中忽然闪现了一个念头。

另一次加拉康寺为僧众供养酸奶,僧众在经堂排列,奔公甲格西坐在后面。他就看到供养酸奶的人,好像给前面的人发了很多这样好的酸奶,心中就突然闪现一个念头。(如果显现凡夫的形象,这也是很正常的,有时我们也是这样的嘛,灌顶的时候,好像发加持品的几个人要从我们面前走掉了,马上就不顾一切的站起来,伸着长手去要。有时经堂发相片,就担心好像发到我这应该没有了吧。这样的念头经常闪现,反正这是很正常的。)

(如果这样殷勤地为他们供养,)排在后面的我会不会得不到酸奶了?

他就生起了这样的念头,我们看这是很正常的,都没有认为这个是恶念。但奔公甲格西认为这是恶念,很不好的一个开端。《佛子行》中讲,如果贪欲心最初生起来没有发现、没有铲除,等它坚固的时候就很难铲除了。奔公甲格西发现了这样的恶念苗芽,一发现马上铲除。

当他继而以正念察觉后,自言自语道:“你在想什么啊!”说着,就将碗反扣起来。

他马上生起了正念,一观察就认为自己对酸奶生起了贪心。所以他就开始呵斥自己,自言自语说:“你在想什么!”说着就把碗扣起来了。

临到接受酸奶之时,格西说道:“我这个坏蛋刚才已经喝过了!”然后拒不接受供养。

行酸奶的人到他面前时,他说我不喝了,我这个坏蛋刚才已经喝过了。有些版本中讲我的坏念头刚才已经喝过了,实际上是一个意思。所以他为了对治自己的烦恼就不享用了。

也许我们会认为这很困难吧,相续中的恶念太多了,如果像这样的话,会不会天天饿肚子?这个情况不会有的。比如供斋的时候,生起一个恶念就不享用了,头一天是这样,第二天生起恶念又不享用了。但是这样下去恶念是会减少的,因为对治的力量太强了,对治力量很强的时候,恶分别念自然而然就会减少的。

以前扎肯婆罗门为了对治烦恼,生起恶念就放一块黑石头,生起善念放一块白石头。刚开始全是黑石头,慢慢对治之后黑石头减少,白石头增多了,中间黑石头白石头差不多,后面完全是白石头没有黑石头。如果愿意对治,恶分别念不减少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我们太纵容这个恶分别念了,无始以来已经习惯了,没有想到要对治它,如果要对治,没有什么对治不了的事情,反正肯定是会成功的,就像奔公甲格西一样。

他将零星物件全部供养了加拉康寺,然后踏上了乞食僧人的修行旅途。

他本身就是知足少欲的比丘,本来东西就不多,但还是把零星物件供养了寺院,然后踏上了乞食僧人的修行旅途。修行应该说又进了一大步。在寺院住的时候,还有一些零星物件,还有锅灶、房子等等。把这些全部供养之后作了乞食僧人,房子也没有了,也不可能身上背很多的被褥等等。至于食品,反正乞食僧人走到哪里讨到哪里,根本不需要积累很多。这样一边乞食一边修行,说明他老人家的修法境界又增上了。

但是应该知道我们现在也许学不了,如果贸然去学,肯定会失败,最后生起后悔心。一旦失败生起后悔心之后,相续中的贪欲念会变本加厉的增上。这些事迹我们看了之后确实非常羡慕,什么时候也像他老人家一样,过上乞食僧人的生活呢?也再再发愿尽早获得这样的境界。但是相续中急,行为不要急。因为他们可以算是心中有数的人了,对自己能够断除烦恼,断除五欲的贪执方面,已经有某种把握了,之后去做根本不会感觉这是痛苦的事情。

我们现在相续中的贪执很重,就这样贸然在行为上去实行,相续中没有任何修法的对治力。过一两天就会认为太苦了,路上睡的地方也没有,吃的也是很不好,而且去讨饭的时候遭到很多白眼,受到很多辱骂,还是在家、在寺庙的时候舒服,根本不需要受这样的罪。如果相续中有这样的想法,返回来的时候,前面讲过肯定会变本加厉的,对饮食、受用、施主、家乡、名声等等的贪执就没办法止息了。

所以要分清次第。对比一下,自己的相续是不是达到他这样的境界了,如果达到了就去实行,不但没有过失而且有功德。否则就还是在上师的教法下、在道场中、在道友的帮助下,慢慢去稳固见解,慢慢看破今生。最后达到没人强迫,过这种生活很快乐,没有感觉是受罪的境界。

有一段时间,上潘地方的强盗窃贼极为猖獗。听说人们都将值钱的物品藏匿起来,并作好了临行前的准备时。他所有的家当除了一把陈旧的水瓶,一件法衣之外,别无长物。

有段时间他住的地方强盗非常猖獗,经常的打家劫舍。很多人都将家中值钱的物品藏匿起来,而且做好了随时临行的准备,强盗一来,马上就逃难。他也做好了临行前的准备,他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藏匿,所有的家当只有两个,一个水瓶(应该是烧水的锅),一件法衣,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确实是极为知足少欲的大修行者。

他将法衣举在肩头,以手提着水瓶,得意地说道:“恐怕我不需要打点什么行装吧!”

像他这样确实值得得意,这是非常满足的一种口气吧,不一定真是那种烦恼型的得意。就说恐怕我不需要打点什么行装吧,没有什么东西要隐蔽的吧。反正就这么两个东西,法衣穿在身上,罐子拎在手里,随时都可以走,一点挂碍都没有,非常潇洒。他平时就没什么东西,看起来好像连糌粑口袋都没有。有些修行人还有糌粑口袋,走的时候把糌粑口袋提着。因为他是乞食,乞一次维持两三天,或最多维持一两天,一边走一边讨,没有什么挂碍,也没有什么糌粑口袋可以提。

对此,博朵瓦尊者深感欣慰,

奔公甲格西是博朵瓦尊者的弟子,上师听说弟子这样修行非常欣慰。有这样的弟子肯定会欣慰的。

发人深省地感叹道:“既然奔公甲的临行行装如此菲薄简陋,我倒有一块上好的氆氇,可以托人捎给他,以派死后裹尸之用场。我们这些人好象都不需要到死神那里去报道,(但这只不过是白日做梦!)

这段话有一种隐义在里面。为什么奔公甲格西的行装如此简陋呢?因为他恒时修无常,每天都观想我今天可能会死吧,也许明天会死吧。相续中恒时有这样一种心念,好像快要死了。他的上师博朵瓦尊者也非常有趣,就说给他一块上好的氆氇,让他裹尸用。我们这些人是不需要这块裹尸氆氇的,因为我们没有修无常,好像不需要死亡。是从这个侧面来讲的。

但这只不过是白日做梦而已!不修死亡无常死亡也会来的。博朵瓦尊者的话,一方面是突出奔公甲格西无常修的非常好;一方面是呵斥有些人不修无常。所以说我们这些人留这个氆氇没用,因为我们不会死。这是个讽刺的话,不死是根本不可能的。这说明很多人没有把无常作为核心修法,没有天天忆念无常,好像不死一样。真的是意味深长的,发人深省的感叹。

作为修行人都应象他一样,没有必要囤积大量的食物、茶叶以及掺和料之类的物品。

真正的修行人应该像奔公甲格西一样,虽然有的上师教诫说已经有的东西,不需要刻意舍弃,把它看破不耽著就可以。但这很困难,这是个比较高的层次,前面已经把这个问题分析清楚了,拥有这些东西也不会耽著,这是修心已经成熟的标志。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讲,对这些资具的贪欲心本身就大,如果不像奔公甲格西一样远离这些资具,还大量囤积,百分之百是要生贪心的。

你把一叠人民币放在面前,说这个是假的,我不贪执它。你再怎么说看破,再怎么观想这是如梦如幻,也可能是自己欺骗自己而已,想给自己享用妙欲找藉口而已,这不但不是修行,反而是越堕越深的标志。

所以初学者就应该像他一样,没有必要囤积大量的食物。对我们这个地方来讲,天天去要饭是肯定不行的,然后买米就买两天的,经常跑商店,这也没必要,所以最多够吃一个月就可以了。

还有茶叶,前面讲过西藏以前很缺少的,大量的茶叶没必要囤积。还有掺合料,大概是有些辣椒酱之类的东西吧,堪布讲所谓掺合料就是和糌粑一起吃的干肉、蔬菜等等的东西,也没必要囤积很多。东西多了都是分神的因,所以应该减少。

但是前面也说了,强制性的减少、强制性的断除,这也不行。必须要有一个修法,就是把这些修心的窍诀融入自心,自然而然就不愿意囤积了,自然而然就有了对治力。因此对于这种修法,前面再再强调了,不要草率、鲁莽的去行持,必须要把这些道理、根据一一的思考,思考很长时间之后,自心逐渐成熟,自然而然就做到了,否则修法没办法成功的。

奔公甲格西走的时候不需要打点什么行装,但是看看我们自己,一进房子就发现东西太多了,不要说一个水瓶、一件法衣,可能包辆汽车都拉不下。所以有时确实对自己生厌离心,看到自己的行为就发现完全不是一个修行人。外面很多居士或出家人,认为五明佛学院这些汉僧很苦行,但是自己清楚,根本没做什么苦行的,这么多东西还说是苦行者,这是相当羞愧的事情。但心中确实有这样的想法、有这样的目标,慢慢向这个方向靠近,否则再修二十年,还是老样子,无法增上的。

还有很多以前的大德也是这样示现的。从传记来看,全知麦彭仁波切也是一个帐篷、一件皮袄、一个大茶、一点糌粑,就什么都没有了,也是示现的非常知足少欲。

还有霍西的曲恰堪布也是这样的,家里就一个烧水的土灶,然后一个锅、一个糌粑口袋,没有其它东西。经书佛像都找不到,要讲经的时候就让他的徒弟来佛学院借,讲完之后就还回来。别人供养他佛像的时候,他就说你拿走,我这没地方放。圆寂的时候包里就一块多钱,全部财产就这么多。实际上平时很多弟子给他供养,但是他每次会供全部用的干干净净,根本没有积累财产。

所以内心有这样的功德,外面就能示现出来。我们肯定不行,一段时间也许可以,过一段时间又不行了。有时我想,像他老人家这样经书都没有的话,我们还是有点困难。像他老人家正法都已经在心中了,不需要再去看法本来稳固自己见解,这方面他是很自在的。像我们这些修行人,法本都不要现在还不行,有时需要这些法本来巩固自己的见解,法本还是需要依靠的。

还有一些珍贵的东西,比如这个伏藏大师的金刚诀、那个伏藏大师的佛像,有时不太想要,为什么呢?拿到之后有时会起贪执的,给别人也舍不得,弄丢了也很心痛,带在身上也不方便,出门都不放心。所以这些珍贵的东西还是有点麻烦。像他老人家这样的行为还是非常羡慕,慢慢随学吧。

在座的道友都要这样,千万不要闭关修行的时候,搬一大堆法本说是在山洞里慢慢看。这个是不行的。闭关的时候,见解早就在心中了,比如出离心早就稳固了,《开启修心门扉》中的意义已经融入相续了,就再不需要这一类的经论了;然后大乘菩提心的修法在相续中有的时候,生起菩提心这一类的教典就不需要了;如果生圆次第这方面的修法融入到心相续中,什么情况下都知道怎么观修的时候,生圆次第这方面的法本就不需要了;大圆满的见解相续中已经有了,大圆满的法本就不需要了。

那个时候什么书不带都可以,修法的次第反正就这么几个: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慧。空性慧中包括显宗的空性,或二次第的修法、大圆满的修法等,就这些。全部精通之后走到哪里都一样,一坐下来就全部修完了的。

不过,能达到这样的境界还是不容易,无垢光尊者讲过,大圆满必须要广闻博学的人才能证悟。修大圆满虽然是非常简要的窍诀,但里面包含了很多东西,下面的很多修法不了解,上面修不上去。大圆满的窍诀就是几句话,或一本薄薄的册子,但里面包含了很多必须要了解的东西,比如菩提心的教授、空性的教授、建立出离心的教授。这些方面不知道,根本修不了大圆满,相续中这些见解稳固之后才能修持。

以上是以大圆满为例,如果不修大圆满,要修空性的话,那么空性以下的教法就要通达;如果修菩提心,菩提心以下的教法就要通达;要修出离心,出离心以下的教法就要通达。没有一个稳固的见解,没有办法修法。

奔公甲格西示现连一本经书都没有,因为教法就在心中,不需要再靠外在的法本了。我们打开法本时就知道怎么做,一合上法本什么都不知道了,这就是闻思的时候没下功夫,应该下功夫把要修的法放到相续中去,因为什么时候出违缘是说不清楚的。

有时我就在想,对于正见,现在必须要抓紧抉择,如果现在抉择好正见,不管以后在什么地方都可以修行,因为法就在自己心中,不需要外在的法本。以前文革的时候,有些大德为什么可以在监狱里修法呢?就是因为窍诀就在心中,坐在那里观心性很简单的。监狱反而成了闭关的关房了。很多大德在监狱中涅槃的,虹化的、示现神迹的事例很多。把教言融入相续才可以做的到。

以上是博朵瓦尊者针对奔公甲格西打点行装发表的看法,我们作为后学的修行者,应该慢慢向这个方向靠近才好。

扎噶瓦也叮嘱后人:“我们在准备行装之时,也应当像奔公甲一样。”

我们在准备行装时,也应该像奔公甲格西一样这么简单,什么时候要走就什么时候走,不需要挖洞把这个东西埋起来,把那个东西寄存在道友家等等,都不需要做,反正什么东西都不需要。因为他踏上了乞食僧人的修行旅途,乞食就可以了,所以打点行装时可以这样。

奔公甲自己也深有体会地说:“我作在家人的时候,总是随身携带着荆棘般的弓箭,腰间插着两三把锋利的刀子,可是我的敌人却多如牛毛,朋友却屈指可数。

奔公甲格西出家之前是个很厉害的人,所以随身携带着荆棘般锐利的弓箭,腰间插着两三把锋利的刀子,但还是有很多敌人,真正的朋友却找不到几个。

我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拥有四十亩庄稼的收成,被乡邻称为‘四十蝎’。

蝎子是一种毒虫,这里指坏人,“四十蝎”的意思就是拥有四十亩庄稼的坏人。因为他经常去抢劫、偷盗,所以被乡亲们称之为四十蝎。

白天在山口当强盗,晚上到村落里当盗贼,即便如此,却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他出家之前是个强盗,即便是白天、晚上都这样精进,但还是吃不饱、穿不暖。

如今我放下武器,结果却连一个敌人也不复存在,连口水吐在石头上的事也不用做却丰衣足食,即使出现饥谨,也如同与富人的脖子连在一起一般,无须考虑吃喝。

我没看他的传记,不知道他到底是什么因缘出家的,然后对佛法生起如是信心,也许是一个很深的因缘吧。出家之后放下了武器,弓箭没了,刀子也没了,作了苦行僧的时候一个敌人也没有了。以前浑身带着武器很多敌人,一旦把武器放下的时候,一个敌人也找不到了。连口水吐在石头上的事也不用做,这是藏地的俗语,形容无须劳作,一点精进也不需要。但是丰衣足食,即使出现饥谨,好像他的脖子和富人的脖子连在一起,富人有吃的他就有吃的,不需要考虑吃喝,因为富人、穷人都愿意供养这样的真修行者。

以前我为了糊口四处寻觅食物,却不见踪迹。而今食物却主动送上嘴来,有吃不完的佳肴、喝不尽的甘饮。

出家之后是不是真的有这么多佳肴、甘饮呢?也许就是他知足少欲的一种境界吧,吃什么都是佳肴,喝什么都是甘饮;有时可能真的有这些佳肴、甘饮。两方面都可以理解。

还有的版本讲,以前是我的嘴找不到食物,现在是食物找不到我的嘴。有这样的说法。就说明他对于吃穿根本不需要操心。反正出家之后真正去修法,饮食根本不会缺少的意思。

我不止一次地提醒自己,这一切,都是仰仗佛法的力量啊!

一方面佛陀以前发过这样的大愿。一方面是讲安住在佛法境界中,正法的力量在相续中生起,饮食方面根本不需要操心。吃喝方面呢全部通过修学佛法,或相续中生起的佛法的力量。而不是像现在的一些出家人,走到哪里都有一大群居士供养,认为这个是佛法的力量,这可能还没有理解奔公甲格西的意思。他的意思是说你修学了佛法,相续安住在佛法的境界中,知足少欲的功德生起来,通过这个力量,确实不需要考虑吃喝的,这方面有很深的意思在里面。

克什米尔班智达释迦西日大驾光临之时,藏地的法师们为了印证自己的见解,给马装上蹄铁,翻山越岭、不辞辛劳、摩肩接踵地前往阿里。

以前克什米尔的佛法相当兴盛,尤其是有部的发源地,有部的大本营就在克什米尔,还有密宗的很多教法也是在克什米尔非常兴盛。当时有一位很出名的大班智达叫释迦西日,他的教法、证法的功德都很圆满,有些地方讲给萨迦班智达传比丘戒的上师也是他。他来到藏地阿里的时候,藏地的法师为了印证自己的中观、唯识或密宗的见解,给马装上蹄铁,翻山越岭、不辞辛劳去印证。

看到那些博学多闻的人都蜂拥而往,如我这般孤陋寡闻的人更应该去。

这么多博学多闻的人都想去印证,我没学什么法,孤陋寡闻,更应该去印证吧。他首先是这样想的。

但又一思忖,所谓闻思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消除烦恼,我的烦恼已难以寻形,他们虽广闻多学却烦恼依然如旧,这一切,都是因为将佛法停留在口头(却没有融入自己的相续)所导致的。

他再一想,我去印证干什么呢?印证见解应该是为了实修、为了调伏烦恼吧,我虽然没有广闻多学,但我的烦恼早就找不到了,已经彻底对治了。那个时候他已修有所成了。那些去印证的格西虽然广闻博学,知道的很多,可相续中烦恼依旧。这一切的原因就是把佛法停留在口头上,没有融入自相续。而我虽然没有多学,但学一个修一个,虽然学的少,但烦恼早就被调伏了。

如今,我应该以此为满足了。像我这样的人应该可以胜任大法师、大修行、大尊者、大长老的头衔吧!”

他这样讲是因为自己相续中的烦恼已经没有了,正法在相续中已经生起来了。如果佛法停留在口头上的人,都可以充任大法师、大修行,那么相续中没有烦恼的人,应该更加能够胜任大法师等等的头衔。是从这个角度讲的。所以我们现在出家修行,也应该像奔公瓦格西一样,精进的对治烦恼,最后会生起如是快乐的境界。

当他未与烦恼抗衡时,一旦生起贪念之苗头,就立即用右手拉住左手,并高声怒喝:“奔公甲!”

当自己忘记对治,烦恼生起来,一发现就马上用右手拉住左手,狠狠的喊自己的名字,喝斥自己,通过这个方法把烦恼压伏。

他就是如此忘却百般恶行(意即不为恶行),战胜自我。

“忘却百般恶行”就是根本不造罪的意思,即一旦生起恶行,就把它对治、忘记掉,相续中唯一生起看破今生的念头。我们还没有开始修行,没有开始对治恶念的时候,会认为这个很简单。但是真正开始修的时候,恶分别念就会层出不穷,或粗大、或细微,反正分别念很多。这时有些修行人就会迷路,会认为恶念根本对治不了,这样的修行境界根本无法生起,会生起这样的念头。但是通过如理如法的观修舍弃现世的修法,“暇满难得”等等次第去修,相续中一旦生起觉受、体会的时候,恶念自然会减少。不注意生起恶念的时候呢,依靠修持四加行的串习力,一旦发现,就像奔公甲格西一样马上怒喝,很容易压制。

修四厌世心时应注意一点,即听了这些教言很想修,把这些法本看一看就修两天、搞两天,好像没什么感觉。这时是最危险的时候,是最容易退失的时候,如果退失了,以后就很难修行了。

应该知道四厌世心的修法,是从以前印度的修行者,到现在的大修行者之间屡试不爽的一个修法。每一个成功的修行人,修完四厌世心之后,都是顺利生起了心舍现世之心。这个修法轮到你头上没有加持力的事情,绝对是没有的。修不动,或生不起感应,就是自己没有恒心去修持。

刚开始修持可能找不到下手的地方,“暇满难得”的修法这么多,从哪里下手呢?也许会有这样的想法。但你按照引导文中讲的去修,修到一定时间,自己会找到一个修行的方法的。很多引导文有时是针对某种根性,有时是大范围普遍讲的,针对你自己哪个有效呢?只有耐心去修,慢慢就会有体会了,就知道从哪里下手了,就很容易入门了,很容易坚持了。一旦生起效果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它的力量的确很大。一旦尝到修法的甜头,可能就放不下修行了。

修行不是搞两天就能搞成的,有时寻找修法是一个比较艰苦的摸索过程。虽然引导文中讲的很清楚,应该怎么修,但是一点没有修过的,刚开始修的时候仍然还得慢慢去摸索。按照引导文的词句、意义,慢慢去安住、慢慢去摸索,自然就能找到一条修法的路,那时就比较简单了。

千万不要认为对治不了,肯定能够对治的了。佛陀通过长时间的修行,得到了殊胜的智慧,殊胜的智慧中自然流露出来的教法,不可能对治不了我们的贪欲心。我们的贪欲心再大,通过这些妙法都能压伏、对治的。

即便有些许的烦恼之念苏醒,也会一边大呼:“慈诚加瓦比丘!(不得放肆!)”一边用右手紧拽左手。(以此对治方式,)生起了极大的欢悦。

有时细微的烦恼生起他也会大呼:“慈诚加瓦比丘!”慈诚加瓦是奔公甲的法名。这里是讲有些许的烦恼生起,有些版本讲,他战胜烦恼时会这样高呼,胜利的高呼。然后用右手紧拽左手,生起很大的欢悦心。

据传,他原本为一盗匪,后来看破今生并如前厉行对治,终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幸福安乐。

他以前是个盗匪,前面引用传记也讲了,他自己也说过,白天当强盗、晚上当盗贼。后来看破今生依靠厉力对治,终于获得前所未有的幸福和安乐。世间也有这种说法,大善大恶的人容易生起这样的功德。大善的人善根深厚,比较容易生起修证的功德。有的大恶人也容易生起,因为他心力很强。大善人心力很强,大恶人心力也很强,别人不敢做的杀人放火的事他敢做。一旦转变,他修法方面的对治力也很强。就怕这些中间的人,造恶业的力量不强,做善法的力量也不强,这样更应该把这些窍诀掌握在手中,慢慢反复研讨、对治。

所以像奔公甲格西这样的大恶人,他的心力很强,根性应该是很利的,一旦转变过来之后,一下子就能入道,对治的力量也是非常的强,通过这样的对治就生起前所未有的幸福安乐。(第17课结束)



博朵瓦曾意味深长地说:“修行人在今生中也应与其他人截然不同。”

在《山法》中,这句话好像稍有不同,没有这个应该的“应”字,但是都是一个意思,应该和其他人不同,或也和其他人不同。应该和其他人不同是从我们应该做的角度讲的,也与其他人不同就是从果的方面讲的。

我是在家人的时候,曾三次去挖金,结果一无所得,现在每一天都有许多两黄金的进项。

他出家之前三次去挖金,什么都没有得到的。现在不挖金了,出家了。出家之后每天都有很多两黄金的进项。也许有点夸张,这里和后面金厄瓦格西的话,都有点夸张,意思是说每天都有很多收入。

雍瓦谷的卡隆巴所拥有的幸福、快乐和名望,世间无人可出其右。龙修的金厄瓦也是快乐无比。这一切都来源于如法修持的结果啊!”

博朵瓦、卡隆巴、金厄瓦他们都是师兄弟,当年都是在仲敦巴面前求法,然后在不同的地方去教化众生、去修行。博朵瓦自己是这样的,然后雍瓦谷的卡隆巴所拥有的幸福、快乐和名望,世间人没有办法和他相比的。还有龙修的金厄瓦尊者也是快乐无比。这一切都是如法修持的结果。就是最初的时候看破现世、舍弃今生了,这样如法修持,最后得到无比的快乐。

金厄瓦也深有感触地说:“在我修行之初,也是艰难重重,生活异常拮据。糌粑吃完了,以荨麻糊口。

金厄瓦格西也说,在我刚开始修行的时候,困难重重,生活非常拮据。糌粑吃完了,就找荨麻、野菜。是什么样的荨麻,我现在不太清楚,从来没见过荨麻,想找点吃一下看是什么味道。我查了字典,说是一种带刺的东西,不知道能不能吃,说的是不是一个东西也搞不清楚,藏地的荨麻和汉地的荨麻是不是一样也搞不清楚。反正他就是糌粑吃完了,以荨麻来糊口。

裙子破了,没有可以补缀的布片,只好用皮革代替。

藏地古代布很不好找,裙子破了连块补丁都找不到,只好用皮革来代替,用牛皮、羊皮来补裙子。

如此天长地久,故被人们称为‘皮裙者金厄’。

天长日久,裙子破的多了,皮补丁也越来越多,最后都成为皮裙了,所以别人都戏称他“皮裙者金厄”。就说明他以前修法非常艰难,但是他没有退却、没有退失,坚持修到现在。

事到如今,(我的境况与过去有天壤之别,)即使让我负担养育整个赡部洲所有众生的重担,似乎我也能够胜任。”

这是一个夸张的说法,他的意思就是很富有,根本不缺少衣食,不单能养活自己,还能养活其他人。因为如法修持,所以很多人恭敬、爱戴他、很多人供养他,所以很富裕,吃穿不愁,如果要让他担负养育整个南瞻部洲的重担,好像也能够胜任。他就是这样一种想法,实际上不一定真正胜任,但是就说明他很快乐。

同样,米拉达波与果仓巴等,在当初做在家人时,也是备尝艰辛,趋入佛门,舍弃今生后,从莘莘庶民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天底下最快乐的人。

这个米拉达波是不是冈波巴尊者呢?好像不是,冈波巴尊者出家之前是个医生,好像不是很苦。应该是米拉日巴尊者,从传记来看,米拉日巴尊者在家时非常贫穷,虽说七岁之前很富裕,但是父亲去世之后一直没有富裕过,苦的不成样子。

果仓巴尊者的传记我倒没看,这里讲果仓巴尊者最初修法时、在家时都是非常艰辛的,最后趋入佛门,看破了今生,根本不追求这些今生的事物,通过精进的修持,从莘莘庶民中,就是从很多人中脱颖而出,成为天底下最快乐的人。他们证悟了圣谛的快乐,一切众生都没办法相比的。

如果回顾古往今来所有前辈大德们的事迹,就会发现他们都是沿着同一条足迹走过的。

如果回顾一下这些高僧大德们的足迹,完全是一条路走过来的,就是刚开始必须要看破今生。从教主佛陀开始就是这样的,印度、汉地、藏地的大德都是看破今生,修持之后获得快乐、获得这样的修证。

这里的意思就是说没有其它选择了,对我们来讲只有选择看破今生这条路,反正能看破就能够获得以前高僧大德这样的成就,看不破就成一个愚者、凡夫而已。“都是沿着同样一条足迹走过来的”,深义就是这个。

我们应当对此审慎思维,如果能舍弃今生,则绝对不可能不幸福,反之如果不能看破今生,而企图得到幸福快乐,简直是痴心妄想!

我们要对这个问题做审慎的思维,如果能够看破舍弃了今生,不得到快乐是不可能的。前面通过很多理证、教言作了观察分析,又举了很多修行人的突出事迹,证明不幸福是不可能的。

不要说奔公甲格西这样的大修行人,即便是观察一下我们的经历都很清楚。很多师父很年轻就入道了,也有一些结过婚之后入道的,我们出家之前虽然没有像米拉日巴尊者这么苦、这么艰辛,但是以前在世俗中贪着这个贪着那个,实际上引发了很多痛苦的。很多成家的人都知道,家庭的重担,养育子女的重担,或者复杂的人际关系,这些方面都产生很多痛苦。

出家之后这些都没有了,以前在家时没有体验过的快乐,我们这些凡夫初入道时已经获得了。只不过像奔公甲这样明显的效果,不一定生起来,因为他已经彻底看破,我们只是初步看破,还有一些微细的比如施主方面的瓜葛,或对寺院、名声、房子、饮食方面的执着还没有斩断。如果能把这个斩断了,更加明显的快乐就是会生起来。

现在我们的快乐是很多在家人无法体会的;奔公甲的快乐,现在我们这样的人是无法体会的。当我们到了奔公甲格西的位置上,真正的快乐就会体会到。一般的在家人没有斩断粗大的执着,所以身陷痛苦之中;出家的时候斩断了粗大的执着,所以感受了一定的快乐;把五欲的执着、今生的执着彻底斩断之后,非常明显的快乐就会感受到。违品没有了,功德就会显现出来。所以这里讲如果舍弃今生不可能不幸福。

上师讲本论时说到,我们佛学院几千人,不需要去劳动,每天坐在这里听经闻法、念咒修行,就有人来供养,就衣食不缺。你在家的时候哪有这种事情?但是出家之后什么重担都没有了,什么都不需要做,就能得到这样一种安乐。

只不过有时这些在家人无法体会这个清闲的快乐而已,就认为出家人很苦,青灯古佛怎么怎么样。但是他自己呢?家庭的重担,子女要上学的重担,我没多打听,听说很贵,要找钱也不是很简单,下岗的人特别多。相比之下我们已经很幸福了,如果能进一步斩断所有牵连就会更幸福。如果不能看破,企图通过世间的妙欲得到幸福快乐简直是痴心妄想,这已经反复论证过了。

所以,无论如何都应将未能舍弃今生之念,视为擦屁股的石头一般,刻不容缓的将此抛弃。

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要想尽一切办法,将未能舍弃今生的念头抛弃,要彻底放弃今生。应该把不能舍弃今生的念头视为擦屁股的石头或卫生纸一样,刻不容缓的抛弃,我们的态度就应该这样。

不管是在家人还是出家人,反正都有这种念头,认为舍弃今生很困难吧?如果有这样的念头,就应该像擦屁股的卫生纸一样马上丢掉。这样的念头一生起只能引发痛苦,无法引生快乐。

羊衮巴说:“此身牵连断,舍弃吃与穿,蔑视己身寿。

羊衮巴尊者这样讲,斩断此身的牵连,舍弃吃与穿,当然不是让你什么都不吃,衣服也扔掉。而是说在基本的吃穿之外,过分的贪求必须要舍弃。很多大修行者在深山中,几乎就是舍弃了吃与穿的,吃的很简单,米拉日巴尊者一年吃一开糌粑。这就基本达到了要求,舍弃了吃与穿。

“蔑视己身受”对自己的身体健康与否,长寿与否,这些方面都是蔑视的态度,根本不在意不放在心上。一心一意的修法,能活几天就修几天。

应当思维噶举派大德们倜傥不羁的洒脱行为,生起厌离、坚忍之心,依止深山,在阒(qù)无一人的寂地潜心修持,持之以恒的熏修,内心必定会生起梦寐以求的境界。”

羊衮巴尊者应该是噶举派大德,他就说应当思考噶举派的这些大德。确实从米拉日巴尊者开实修的风气开始,后面的传承弟子都是这样。看他们的传记,惹琼巴尊者、寂光大师等等都是跟着他的宗风,在没有人的雪山中苦行,非常潇洒倜傥不羁。对世间八法,生起了深深的厌离心、坚忍之心。

坚忍之心就是对苦行的坚忍。有时是寂寞,一个人在深山中,也找不到个人说话。有时是找不到衣食,寒冷饥饿也是需要坚忍的。或者要忍受长期的修行,这个也需要坚忍之心。对世间的厌离心很强的时候,坚忍心就会发起来,也会跟着慢慢变强。如果厌离心不强,坚忍心也强不了。

有时我们稍微有一点厌离心,对世俗藕断丝连没有彻底断掉的话,那么坚忍心强不了。比如我们出家人,如果对整个轮回的厌离心不强,对清贫生活的堪忍就长不了,时间一长有可能就还俗。对整个三界的五欲彻底的厌离了之后,没有什么可耽着、追求的,自然而然坚忍心就非常强。

米拉日巴尊者示现修行一段时间之后,就想到村庄里面走一走,找几个人谈谈。突然回想起自己的誓愿,马上又坚忍下来了,一住又是好几年。所以厌离心一强,坚忍心就会强,厌离心不强,坚忍心就不强。所以彻底看破今生,坚忍的心自然就生起来了。

“依止深山”,如果生起了厌离心和坚忍心,自然而然就能够依止在深山中,在阒无一人的寂静地潜心修持,持之以恒的熏修。要生起修证的功德必须要持之以恒的熏修。

从传记来看米拉日巴尊者的修行有几次大的飞跃,他有时也是会感觉用尽了一切的努力,根本生不起暖乐,一点进步都没有。但是他通过猛励的祈祷、通过坚忍,最后还是度过了难关。他梦到开垦一块很硬的土地,开垦不动想放弃时,上师就说:反正你努力没有什么开垦不动的。然后上师就在前面开,他就在后面开。最后还是把这个难关度过了,度过之后马上生起了深沉、广大的拙火妙乐。

为什么要强调看这些传记呢?看这些传记能对治我们这种不好的心态:修法应该一下就修成,否则就不修。这样不行。米拉日巴尊者是大根器的人,他的师母梦到代表他的宝塔上面有一点点尘垢,说明他的烦恼习气相当微薄。烦恼习气相当微薄的人都要这样苦行的话,我们这个非常肮脏的相续更应该持之以恒的熏修才可以。

如果能够做到这样,“内心必定会生起梦寐以求的境界”。看这些高僧大德的传记,大圆满的祖师也好、大手印的祖师也好,他们相续中升起的境界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如果我们能这样修持也会生起来。我虽然很喜欢看这些传记,看了之后很感叹,但有时就想,光是羡慕是没有用的,还是应该努力让自己相续中也生起这样的境界。

这些祖师示现这样的功德,写这样的传记,不是让我们去羡慕的。单单让我们羡慕,没有必要编撰这样的传记。就是让我们看了这样的传记之后,想这样的功德我也要获得。然后学习他们修行的方法、修行的精神,自己慢慢去修持,想方设法让自己的相续首先入道,然后生起菩提心、空性慧。这才是最终目的。所以我们看传记不要只看个新鲜,或只是生羡慕心。要对自己的相续有一种震动,鞭策自己去同样修行。

叶衮巴上师也讲出一段肺腑之言以提醒后人:“人们与其谈论许多似是而非的大道理,不如拜读诸佛菩萨的传记,了解彼等从当初直至后来是如何实践的。只有这样,才是极为善妙不会被诓骗的啊!”

“人们与其谈论许多似是而非的大道理”,这些大经大论的大道理也许是正确的,但是我们谈论的时候就成了是似是而非的大道理了。我们谈论的空性、六度、大圆满的见,是佛菩萨现证之后这样讲的,我们相续中没有生起单单去谈论,就成了似是而非的大道理了。

所以还不如去拜读诸佛菩萨的传记,去看一下诸佛菩萨是怎样行持的,彼等从最初是怎么发心的,怎么入道的,他们的想法、他们的行为是怎么样的,有障碍怎么遣除的,最后获得什么样的果位。实际上诸佛菩萨的传记看了就能得利益的,我们看了之后应该有一种体悟。他们是这样修持的,我这样修持也应该可以成就吧。

了解这个之后才是极为善妙不会被诓骗。否则有些大道理会诓骗你,相续根本没有达到这么高的境界,但是自己往往落在这些大空性等等的大道理上,对自己应该修持的法根本不在意,最后就被诓骗了。并不是正法诓骗你,是好高骛远的分别念诓骗了自己。所以要看一下诸佛菩萨的传记,他们励力行持的决心。

奔公甲格西以前几乎和我们一样,经常生起烦恼。有一次因为偷茶叶,好像差点破了根本戒,对境、发心、加行都有了,最后手放在茶叶口袋里的时候发现了,就是还没有生起这个茶叶属于我的想法,要不然就破根本戒了。但是他通过对治已经获得大自在解脱了,而我们现在也是这样的相续,如果这样去修持绝对也能得到这样的善妙境界。也不要想他们是诸佛菩萨化身,我们很难弃舍的,他们应该能够弃舍吧,也不要这样想。他们当初遇到的困难和我们一样的,我们想不到的各种各样的困难,他们都遇到过,但他们通过大毅力摆脱之后获得了成就。

博朵瓦也殷殷的教诲道:“如果未能了知(看破今生)此理,我们就会肆无忌惮的造作恶业,在短暂的此生行持举不胜举、罄竹难书的种种罪行。

如果没有了解看破今生的道理,对今生的世间八法、名闻利养等等非常看重的话,就会肆无忌惮的造作恶业。为了享受这些,已经顾不得很多了,相续中名闻利养的心很强的时候,都想不起正法。即便有时想起一点点,也会拼命给自己找很多理由,然后去搞这些世间法。所以没有看破今生就会直接、间接的,或明显、或隐藏的造作很多恶业。

此生短暂,几十年一晃就过去了,一眨眼就到二三十岁、三四十岁了。不注意就会造下举不胜举、罄竹难书的种种罪行。有些因果报应的故事说到,有人死后,阎罗王审问他说:“你怎么造了这么多罪?”他说:“我哪有造这么多罪业啊?”然后狱卒就把他的罪业记录拿出来看,堆满整个院子。为什么会这么多呢?有时阎罗王在算账,一个恶念就是一个罪业,这样看来那就太多了。而且有时生起恶念之后,身语还就现行了这样的恶业。所以没有看破今生,有意无意中就造下了罄竹难书的种种罪行。把所有竹子砍了做成书简都写不完,以前是在竹简上面写字,这就是罄竹难书的意思,就这么多罪行。

如果明了此理,就会终止一切恶行,稳如泰山的信念也会油然而生。”

要对治也就是看破今生而已,即便上半生造下了罄竹难书的种种罪行,从现在开始斩断今生,后半生通过舍弃今生的方式来修行,一切罪行全部都可以清净。因为后半生的修行是很清净的,没有沾染世间八法,这个稳如泰山的信念生起之后,修法的力量就会很强。

所以我们现在有这样的机会,遇到这样的教法,应该方方面面的思考,下个决心,尽量要看破今生,舍弃世间八法,做一个清净的修行人,这样再大的罪业都能清净。即便造了一些今生无法清净的罪业,通过后半生的努力修行,堕入恶趣时间也会很短,无论如何都是有帮助的。

而且在舍弃今生的前提下,再发菩提心,修持空性、大圆满等等,很有可能一生成就,因为法器成熟了。因为有世间八法的木桩牵绊,以前努力几十年生不起来的功德,在短短几年中因为看破今生一下就生起来了,这是很简单的事情。所以稳如泰山的信念生起来之后,修法就很容易了。博朵瓦尊者这样做了殊胜的教诫。

今天就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