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辅导 > 入菩萨行论 > 正文

《入行论》86课 复习、笔记、思考题

本文作者: 发布时间:2018/5/1 0:58

于昔所为恶,犹无忧愧色,
岂还欲竞胜,曾培福德者。

一、释义分层
1.此外若有人想:既然自己没有利养,以后他人也无有才好。
2.于昔所为恶,犹无忧愧色——昔恶尚无悔
你非但对自己没有得到利养之因——往昔所造的罪恶无有羞愧后悔之意,
3.岂还欲竞胜,曾培福德者——今又造嫉恶
居然还想与培植利养之因——福德的他众攀比,这么做实不应当。

二、关要
1.遭遇违缘后的心态
(1)之前学过苦行的四种功德(厌离、除骄慢,悲悯心、知因果后断恶行善)
(2)只有在认识到以上四种功德后,违缘苦行才有意义
(3)关键:看我们是否如理思维,是否真正明白道理
2.获得智慧:因果正见
(1)果推因(结果无法改变):今世之果(不得利养)——因为往昔所造诸恶业
(2)因推果(心态可以调整):如今多积累福德——未来之果(前途光明)
(3)若对因果生起信解,便会开始断恶行善——忏罪、培福、祈祷等等
3.最后再反观类似的行为——嫉妒
进一步打击竞争已获福报者,岂非错上加错?
4.如何修持?
(1)观察世间的本质,用佛法的智慧去对待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三、开演
1.因果不虚
(1)《因果经》:“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2)如果有些好的福报,前世必定是造了善业
(3)通过今生的所作所为,完全能推知未来的命运,倘若今生持之以恒地行持善法,来世必定是趋于光明,不可能福德消失而堕入恶趣
(4)结论:见别人受用圆满、才智过人,我们不应该嗔恨嫉妒,而要反反复复地观察自己
2.懂道理(智慧)
寂天菩萨讲道理,我们应该懂道理,然后按照这些真理去实际行持,修行方能获得成功。
3.勿嫉妒
(1)于自己的角度来说:若对功德、智慧之人心生嫉妒,则功德密林焚毁无余。
①莲池大师说:“最可怜的是怀有嫉妒心的人,最难得的是具有智慧的人。”
(2)于具功德的被嫉妒的对境而言:他们不会有任何损害,高僧大德们不管在什么处境,都会让弘法利生的事业越来越辉煌,举例
①六世达赖仓央嘉措
②大译师贝若扎那
4.嫉妒心如何对治?
(1)常观自心,发现嫉妒,进而对治
(2)经常串习善法,让心趋入善法(即用善对治恶,其互为违品)
①举例:以通过大乘教育串习后,逐渐生起悲心为例(心是有为法,再刚强难化,只要通过系统次第的闻思修都可以逐渐改变)
②心态:看到可怜众生,当视其为老母有情,一定要像帮助现世母亲一样帮助ta。
③常此以往的修行(七重因果)结果:
1)不生嫉妒嗔恨心
2)引发如阿底峡尊者一样的大悲心。

科判

辛二(遮破于障碍所欲者生嗔)
一、所欲:两层含义
1、我欲怨敌受到伤害;
2、我欲我所有的亲友得到功德、利益
二、本科判的意思:对于障碍我这两种所欲的对境,我要对于他们生嗔,对此予以遮破
分二:一、破嗔于怨敌造罪(伤害)作障者;二、破嗔于自己与亲友行善(利益)作障者。

壬一(破嗔于怨敌造罪作障者)分二:
1、敌人痛苦于己不利。
如果敌人痛苦对我真正有利益,我也可以看着敌人受苦。但是,其实敌人痛苦不痛苦对我来讲,并没有办法产生利他的关系。
2、愿敌痛苦之心有害
我希望敌人痛苦的心,对我的菩提心是有很大伤害的。所以要制止这种心的生起。

癸一、敌人痛苦于己不利:

纵令敌不喜,汝有何可乐?
唯盼敌受苦,不成损他因。

一、释义分层
1.纵令敌不喜,汝有何可乐——教诫
即便仇敌痛苦不乐,对此你又有什么可高兴的呢?
2.唯盼敌受苦,不成损他因——理证,这么做无有无实义
即使你有可高兴的,但只是以想降伏敌人(盼望他们受苦)的愿望并不能成为损害敌人的因,所以无有实义。

二、关要
1.随喜恶行:同样罪业,乃至超过
2.幸灾乐祸:心存嫉妒,小人之心,无有智慧
3.取舍因果
4.发心重要(发菩提心,慈悲心对待众生)
5.非理作意:传统思维VS佛法思维
(1)传统:敌人的敌人(让敌人受苦)就是我的朋友(我爽了),Q:他受苦跟你有关系么?这时候的所谓的“爽”只不过是你的非理作意罢了,相续中根本没有产生任何快乐的因缘,反而种下了痛苦的因
(2)佛法:快乐的因是之前曾经做过善业

三、开演
1.引子:from前行
(1)格西:“好消息,我们的对手(另一位格西)有女人,破戒了。”
(2)大德:“这种以嫉妒心引发的随喜,远远超过了破戒者的过失!”
2.纵令敌不喜
教诫:敌人受难,勿幸灾乐祸。
(1)举例:以911事件,台湾地震后国人庆祝为例。
(2)结论:在智慧和能力方面比不上人家,就心存嫉妒,希望别人失败倒霉,这是一种小人之心,也是没有水平、没有智慧的表现
3.汝有何可乐
有什么可以值得高兴的呢?从敌人和自身两个角度分析
(1)对怨敌:前世业缘,今世成熟
(2)对自己:随喜恶业,于彼同罪
①《毗奈耶经》教证,尽管你没有亲手害人,但随喜别人杀害他,自己同样也有罪过——罪业是安立在心上的
4.法王圆寂前四点要求
(1)诚心祈祷阿弥陀佛,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2)发菩提心,以慈悲心来对待众生
(3)尽量守持一分戒以上,主要指不杀生;
(4)末法时代,修行人经常使用观音心咒转经轮
5.唯盼敌受苦,不成损他因
(1)别人的因果别人自己背,不会因你想法而改变
(2)而你种下了恶因,需要自己承受
①公案:《集法句经》有个“如轮断头例”公案,以嫉妒发恶心的乞丐,遭到了马车辗断头颈
②说明:以殊胜对境(沙门)为对境,发下恶愿,对境无有损害,但是自己受到现世报。

四、教诫
1.修证验相:真修行人,学了佛法,要用来断除烦恼,如此才是修行成功的验相。仲敦巴尊者也说:“对治烦恼则为法,不治烦恼为非法。”
2.内观自心:明白此理后,具体行持中要仔细深入观察自相续。
科判

癸二、愿敌痛苦之心有害:

汝愿纵得偿,他苦汝何乐?
若谓满我愿,招祸岂过此?

一、释义分层
1.汝愿纵得偿,他苦汝何乐——(承接上颂),我方退一步说,结论亦无欢喜
退一步说,纵然你想使怨敌痛苦的想法如愿以偿,你又有什么可欢喜的呢?
2.若谓满我愿——对方作答
如果说:这样一来就满了我的心愿
3.招祸岂过此——我方应答
答:(如此颠倒想法,幸灾乐祸的恶毒心态,将会招致极为猛烈的恶报——千万劫中堕入恶趣受煎熬,因果毫厘不爽),那么还有比此更严重的祸害吗?

二、关要
1.招祸岂过此:有什么过失?
(1)一方面是因为随喜别人过失的过患很大;
(2)另一方面,作为一个修菩萨道的人,这种心态的生起标志着菩提心已经严重退失,严重地亏损了。(扪心自问,发起随喜恶的心后,菩提心在哪里?还在继续行持菩提道么?)
2.既然怨敌受损和我快乐间无因果关系。那现实中感受到发生类似事件时的快乐是怎么来的呢?
(1)满愿(恶愿)的快乐,源自自我愿望的满足。内心深处盼望他受苦。
(2)仔细分析这其实是一种不善的恶心。是幸灾乐祸,那么当下这样的快感,之后会为之付出怎样的代价呢?饮鸩止渴时也很高兴不是么?
3.饮鸩止渴
噶当派的格西香巴仁波切说过:“如果没有利他之心,此人绝不会有菩提心,不属于大乘佛弟子。”所以我们平时修大慈大悲心非常重要,如果不观修宽容、慈愍,却去想害别人,对别人的痛苦而幸灾乐祸,谁有这种心,他就会如同饮鸩止渴者,喝的时候,痛快淋漓,但马上就会一命呜呼!
4.即使自己真的受到了怨敌损害,应该如何面对?

三、开演
1.一旦产生了害他的念头,此时务必要立即忏悔。
(1)噶当派的香巴格西也曾说过:“相续中若有害他之心,此人绝不会有菩提心。”
2.损害众生的心不仅会招感种种灾祸,自己一点好处也没有。
(1)《学集论》中说:“即使众生遍身燃火,自己亦得不到指甲许的快乐。”
3.对别人产生嫉妒心,立即要斩断其苗芽,不然来世的果报暂且不说,今生的恶报也相当可怕
(1)公案:隋朝时,扬州白塔寺有名叫道契的僧人因为嫉妒陷害寺中僧人后被四大天王就地正法
(2)教诫:以嫉恨心而诽谤、诬告,其果报,即生中不一定非常明显,但来世乃至生生世世,必将感受无量的痛苦
4.若被害时怎么应对?
(1)原则:不以牙还牙
(2)于己:努力去做
(3)于他:慈悲对待
(4)公案:宣化上人建好万佛城后,说如果有人把万佛城毁了,他也不执着,希望弟子们也能如是安忍,那么世界就会变得和平
(5)上师现身说法:对待菩提学会,上师同样投入了全部心血,若遇到有人故意破坏,上师也会随缘而转,不会报复。
(6)反例:学院附近有个身披袈裟之人杀了别人。他们只是披着三宝的外衣,内心中没有安忍的境界。称不上修行人

四、希望
发下坚定誓言:即使遇到再大的违缘和困难,永远也不害众生

若为嗔渔夫,利钩所钩执,
陷我入狱篓,定受狱卒煎。

一、释义分层
1.若为嗔渔夫,利钩所钩执——以喻说明
一旦被烦恼发心的渔夫所投下的带有愿别人痛苦之诱饵十分锐利的铁钩所擒,
2.陷我入狱篓,定受狱卒煎——结果
必定使我在众生地狱的篓里受狱卒们煎煮。

二、关要
1.深入思维比喻
(1)烦恼是如何控制我们的?
(2)我们如何做才能脱离烦恼的控制?
(3)过程中是否会遭遇痛苦?如何面对?安忍在其中祈祷怎样的作用?
2.通过比喻意义引申出
(1)平时生活中,如何通过佛法的智慧去观察事物,观察自己的每个起心动念,并且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2)忏悔罪业,尽量不过夜
3.利他心、慈悲心在对治烦恼时的作用

三、开演
1.喻义:说明嗔恨过患
(1)比喻:川流不息的江河里,渔夫用利钩钓起被鱼饵所勾引的鱼儿,然后投入口小腹大鱼篓难以逃脱,回家待宰煎炸而食。
(2)寓义:延绵不绝的轮回中,魔王波旬派嗔恨为主的五毒烦恼,以五欲妙乐为诱饵,勾招我们这些愚痴的轮回众生,我们经不住诱惑(习气)而被烦恼所牵,造下了恶业,这些恶业如利钩般紧紧套住我们,业风的吹动下,身不由己的进入了地狱的篓笼里难以逃脱,进而感受无量无边的痛苦
2.嗔为堕狱根本因
大多数人思维比喻后一定会生起畏惧,但一般人只会畏惧这样的苦果,而有智慧的人,他们会畏惧“因”——他们知道光是去害怕受苦果,而不去断除苦因是没有什么用的。然而堕地狱的因
(1)如《正法念处经》中云:“众生堕地狱,其因大嗔恨。”——不想感受地狱的痛苦,一定要对治嗔恨烦恼。智者会畏惧嗔恨烦恼,如同畏惧地狱一样。
(2)根索曲扎在《妙瓶》中教诫:“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对境,千万不能以恶意作损害,也不能以恶意说别人的过失,始终要以慈心、悲心、爱心来拥抱整个世界,以宽容心对待所有的众生。”——说说容易,做到难。每一个明智的人都应尽力去遵守这些教言,小心谨慎,时刻记住自己是轮回海中的小鱼,千万要防止被烦恼钩所中
3.结合比喻:阐述众生可怜之处,并反推出暇满人身的难得之处(懈怠,散乱,种种不珍惜)
4.珍惜暇满,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大乘佛法呢?
(1)不追求相似的道理,执着表象上的东西
(2)而应追求佛教中的取舍真理,哪些真理?
①利他思想
②因果观
③调伏自心,等等
(3)若不懂佛法,不重视因果,会有什么过失?
①直接毁坏佛教
②间接损害众生相续
5.由此可见,寻找善知识的重要性
(1)依止具德上师
(2)依止前仔细观察,依止后长期跟随,依教奉行,闻思修行
6.大乘佛法的本质:利他!了解后请从我做起,尽量弘扬利他精神。

科判

壬二(破嗔于自己与亲友行善作障者)分二:一、破嗔于世间法作障者;二、破嗔于福德作障者。
癸一(破嗔于世间法作障者)分二:一、阻碍赞誉者并非有害;二、将阻碍赞誉者视为有益。
子一(阻碍赞誉者并非有害)分二:一、赞誉无有利乐;二、不应喜之。
这里世间法只是以赞誉为例。谁阻碍我和我的亲友得到赞誉,其实并不是真的有害。我们还要将阻碍赞誉视为有益。通过这两个观想,来有效地制止我们的嗔恨心。

丑一、赞誉无有利乐:(别人的赞叹实际上没有利益,不要太执著这种名声。)
这里用四个颂词说明赞誉无有利乐。本课讲第一个颂词。

受赞享荣耀,非福非长寿,
非力非免疫,非令身安乐。

一、释义分层
1.受赞享荣耀
赞叹与名誉的荣耀
2.非福非长寿,非力非免疫,非令身安乐
(1)既不能成为有利于未来的福德,
(2)也不能成为今生安乐之因的长寿,
(3)又不会使自己身强力壮,
(4)也不能令健康无病、
(5)也不能令身体舒适。

二、关要
1.好名声能带来什么?——仅有一时精神陶醉
2.俗话说:由名可以得利?真的是这样么?名声是怎么来的?
3.度化众生靠的是名望?还是自身修证,还是慈悲菩提心和智慧?
4.为什么作为初学者首先应该调伏自相续?若尚未修好自身,而为世间八法所动,而去行持利他会形成怎样的后果?(Q:这种现象您怎么看?——学会中很多师兄喜欢到处发心,但是自身的闻思修却放在一旁并不重视,连最基本的功课都无法完成,却不断加入各种发心团体)

三、开演
1.世出世间人对名声的态度(受赞享荣耀)
(1)世人执着名声赞誉,为此人们殚精竭虑
(2)修行人对名声无有执着,不破不立
①破:种种烦恼、执着
②立:智慧、能力、利他心
③结果:自然获得好名声
2.深入观察名誉
(1)本体:虚无缥缈,了不可得,无有实义
(2)利益:无法增长福德,延长寿命,无法无病健康,身强体壮,故无法带来身心安乐
(深入剖析:非福非长寿,非力非免疫,非令身安乐)
①非福:福德的因是六度(布施得利养、持戒得生人天、安忍得相好庄严等)
②非长寿:长寿的因是你以前有没有伤害过众生,或者你放过生没有
③非力:身强体壮的因是在别人需要的时候帮助别人
④非免疫:健康无病的因是曾做过利益众生的事情,比如放生,救护众生
⑤非令身安乐:身心安乐的因是福德
(3)本质:虚妄执着
(4)结论:为名声整天绞尽脑汁,实为愚痴之举。没有名声最好,修行人理当默默无闻。赞誉没有实质,我们为此生嗔心也就没有必要
3.遣疑:那我为了弘法利生呢?不是有名望更好嘛?
答:酒香不怕巷子生,藏族俗话:“纯金即使埋在地里,也会发出灿灿金光。——如果你真的有慈悲功德,威力的光芒自然会普照十方,不用你求,名望自然来
4.名声的过患
贡塘·丹毕准美尊者的一个教言说:“名誉的雷声阵阵地响,福报的云雾渐渐地消失。”——真正的名誉,需要与其相配的福德力的支撑
5.应该宣扬的是什么?
(1)不要到处宣扬个人,好也可以,不好也可以,修行人本应舍弃今世
(2)而要宣传慈悲菩提心

四、教诫
1.闻思修行乃宗旨:学会是默默低调闻思修行的平台,不要搞宣传、化缘、神通。
2.无我利他而摄持:修行人不重虚名,名利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当以无我无私精神摄持
3.正知念来断烦恼:通过智慧、细致观察自相续,哪方面执着烦恼最严重,执持正知正念剑,即刻忏除
五、引用上师最近开示【上师教言:希望大家不要打着我的名义化缘】
有人认为:上师给我传过很多法,对我恩德很大,为了报答法恩,我要供养上师一百块钱、一千块钱……其实财物供养并不是最重要的,也未必能报传法之恩。如果你真想报答善知识的恩德,就应如理如法地做法供养。
最近,我们发现有人以供养我为由在网上建微信群募款,我们的工作人员一直在调查。以前也经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希望你们以后不要这样做,这不但不是报恩,反而会造成很不好的影响。
为了报答法恩而化缘筹款,这种做法我非常不赞同,所有关心佛法的人也不会赞同。无论你是出于真心,还是有其他目的,都不应把世间的一些做法带到这里来,否则对上师、同行道友以及佛教团体不但没有利益,反而会带来很多危害。如果任其发展,最后佛教会变成什么样子,大家都可想而知。
虽然有些人的发心是清净的,但不懂善巧方便,对很多因缘不加辨别,仅凭一腔热情做事,这样一来,结果都不太圆满。
因此,若想报答上师的恩德,正如《入行论》中所云:“为令如来喜,止害利世间。任他践吾顶,宁死悦世主。”发菩提心利益众生,比如为道场服务、为佛教做事,这是令如来欢喜、令上师欢喜最好的方法!
——摘自2018年4月19日《大乘经庄严论》第97课开示


思考题

1、法王如意宝接近圆寂时,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哪四点要求?你能做到多少?

答:1)诚心祈祷阿弥陀佛,发愿往生极乐世界;2)发菩提心,以慈悲心来对待众生;3)尽量守持一分戒以上,这一分戒也主要指不杀生;4)末法时代,观音心咒转经轮度化众生的缘起非常成熟,每个修行人要经常使用。

2、有些人经常咒骂自己的敌人:“愿他倒霉、失败,让他不得好死……”对此现象,你如何看待?

答:这样阴毒的发心,对于别人的成败兴衰,其实不会起任何作用,别人的遭遇只能由他自己所作的业决定,如果他的福德善根成熟,无论你如何盼他受苦,不会变成现实。但是,这种心念对自己却是有很大的危害,以此恶业将招感恶果,毁坏自己今生来世的福乐。

3、怎样衡量自己的修行是否正确?

答:如果能断除烦恼心,说明自己的修行正确;如果烦恼有增无减,那修行可能误入歧途,米拉日巴尊者说:“饮食好不好,观其面色即可知晓,同样,佛法懂不懂、修行好不好,看他是否能对治烦恼便了然。”烦恼对治得不错的话,修行已经步入正轨,其他的方面不用判断,仲敦巴尊者也说:“对治烦恼则为法,不治烦恼为非法。”

4、倘若你辛苦创建的事业被人毁于一旦,你会怎么对待?

答:随缘而转。别人造违缘的话,说明因缘不成熟,那就放下吧,没必要为此怀恨在心,更不可像世间人那样,拿着刀子拼个你死我活,这不是学习大乘经论之人的行为。

5、作为大乘修行人,对名声应持什么态度?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答:大乘行人对名声的态度,则是不破不立。一个人若有智慧、有能力、有利他心,名声自会像玛拉雅檀香的香味般遍于十方,任谁也无法阻挡。但若有人无端加害,令自己的名声扫地,为此不应该生嗔心,更不应该损害众生。

6、有些人说:“为了弘法利生,我必须要有名声,不然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怎么广度众生呢?”对这种论调,你怎么破斥?

答:度化众生靠的是修证功德,靠自己的慈悲心和智慧。如果一个人具足了这些功德,即使他没有什么名声,也能够利益广大众生。西藏人有种说法是:“是真金,虽在泥土中也会发光。”你真正有了修证功德,就会像太阳升起来一样,不管乌云有多么浓厚,阳光也不会被遮挡的。如果自身没有功德,纵然名声如雷,但这除了给你带来麻烦外,也利益不了任何众生。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