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辅导 > 入菩萨行论 > 正文

《入行论》84课 复习、笔记、辅导、思考题

本文作者: 发布时间:2018/4/23 0:29

安忍苦不剧,复能成大利,
为除众生害,欣然受此苦。

1、释义分层
(1) 安忍苦不剧,复能成大利——利多害少
只是承受现在的痛苦这并不是大的危害,而且依靠安忍还能成办广大利益,
(2) 为除众生害,欣然受此苦——欣然接受
因此理应欢欣喜悦地承受能遣除一切众生损害的危害或痛苦。

2、本颂主旨
(1) 世人:不信三世因果
(2) 修行人:
① 不懂修行:信三世因果,却不知如何修行,
② 已经明白:原来那条路是错的,并发愿朝解脱道前行
(3) 修行过程:遭遇各种苦难
(4) 本颂告诉我们:这些苦难都不是事儿!

3、关要
(1) 对比思维:地狱和苦行的痛苦
(2) 利他的发心、菩提心誓言
(3) 观修到量界限:欣然受此苦——真的欣然接受各种苦(安),而不是强忍(忍)
(4) 目标:进一步提升对于各种苦行的心力

4、上师开演
(1) 安忍苦不剧(害少)
① 凡夫vs智者,对苦的态度,因果轮回的认知
1) 凡夫:趋乐避苦
a. 对苦态度:逃避
b. 对因果轮回认知:短视、乃至无知
2) 智者:
a. 对苦态度:正视痛苦
b. 对因果轮回认知:深思,解信
c. 他们觉得:修行、怨敌等苦与三恶趣之苦相比,微不足道。——为解除大苦忍受小苦不算什么
② 由此,智者们的结论:安忍的痛苦并不是特别可怕。
(2) 复能成大利(利多)
① 安忍善业果报大:安忍苦行、怨敌伤害
② 尤其菩提心摄持下:饶益生世,无有穷尽
1) 公案:释尊广传·安忍品中的行境仙人
a. 世尊:因地曾转生为行境仙人,
b. 时间:五百年中
c. 魔王:幻化为的五百恶人不停加害,中伤仙人
d. 仙人:始终慈心对待,不生恶心,只观其功德
2) 对比:换做一般凡夫人呢?
a. 时间:一天之内
b. 遭遇:别人上中下午不断找麻烦
c. 表现:开始心中强忍,最后忍无可忍
③ 上师教诫:作为大乘行人,面对别人怎么对待
1) 发愿: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修安忍
2) 遭遇对境时:
a. 最好:心不随外境而转,安住安忍境界
b. 次之:生起不如法念头后,用殊胜窍诀对治(本论宣讲了很多窍诀)
3) 真正这么行持:就是最快乐、圆满的修行
(3) 欣然受此苦
① 欣然:
1) 欢喜心:接受一切损害之时应如此
2) 心甘情愿:尤其当遇到无故加害时,更应为了利益众生而心甘情愿忍受
② 教证:
1) 佛经中:“众生因贪欲在地狱旁生及罗刹界中受过无量痛苦,而佛子为了获得菩提,面对断头砍肢、殴打杀害等痛苦,有何不能忍受呢?
2) 《经庄严论》:“具有大慈大悲的大乘发心人,对众生有利的苦行,应当值得忍受。”
③ 上师教诫:
1) 首先:目标明确——利益自他
2) 其次:一定要坚忍,乐于接受
(4) 为除众生害
① 发心:先有,利益众生的心态
② 行为:后有,去除各种对众生有危害的行为
③ 补充法师辅导:
1) 修安忍的时候,看似对众生没有直接利益,为什么说是为除众生害呢?
a. 暂时来说是斩断冤冤相报轮回链之故:
安忍就是不伤害对方,不嗔恨对方,从这个角度来讲,消除了对对方的伤害,而且因为修安忍的缘故,解除了以怨报怨缘起链的缘故,对于对方来讲也是一种利益。所以,在修安忍的同时,不单单我修了安忍,我得到利益。
b. 究竟来讲修持六度等,且发愿成就后,目的为了能渡其解脱:
在《大乘经庄严论》中,通过菩提心带动下的善行,布施、持戒、安忍乃至于智慧,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除了以当前的修法,比如布施、安忍利益有情之外,菩萨在修善法的过程当中,为了对方的究竟利益就发愿,愿我成就的时候,以此善根究竟地将众生安置在三解脱的种姓上面,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
2) 关于实际修持怎么修?
a. 首先从每个单独个体“小他”开始,安忍怨敌
b. 随着功德增长,逐渐扩大,不光对一个对境(小他)修安忍,而是为了一切有情(大他)发菩提心修安忍。为一切众生谋福利而修法。
c. 因为所缘广大,发心广大,所以反过来对自己积累资粮,断除障碍也越来越快速,大他成就了自他的“大利”。
d. 当了知这一切后,就能做到——为除众生害,欣然受此苦

5、由发心的根源引申到教育:慈悲利他发心,应该从小培养
(1) 现状:从小未受慈悲教育,被灌输自我中心,且后天不断串习各种外道(常见、断见)邪知邪见
(2) 后果:读完大学或者工作后,要改变原来的观念非常困难,进而怀疑三世因果、极乐世界等。
(3) 教诫:父母应注重孩子从小的心地教育(智悲德育、弟子规等),培养爱心、慈悲心的成长,才会对家庭、社会有利。
科判

壬三(破嗔怨敌作四善者)分三:一、破嗔赞誉怨敌者;二、破嗔令怨敌安乐者;三、破嗔成办怨敌利养者。
分三:
一,谁去赞叹怨敌,我要嗔恨,对这种嗔恨给予破斥;
二,谁令怨敌安乐我要嗔恨,要破除这种嗔恨。
三,谁帮助怨敌成办了利养,我要嗔恨,要破除这种嗔恨。

癸一(破嗔赞誉怨敌者)分三:一、堪为自乐之因故当取受;二、是他乐之因故不应舍弃;三、宣说迷乱取舍之理。
第一,赞叹怨敌是自己快乐之因,应该取受;
第二,其他众生获得安乐之因,他乐之因就是自乐之因,不应该舍弃;
第三,宣说颠倒取舍,对于赞叹自己的人取,对赞叹怨敌的人舍,这种取舍是颠倒取舍,颠倒的、不如法不如理的取舍,必须要断掉。

子一、堪为自乐之因故当取受:

人赞敌有德,若获欢喜乐,
意汝何不赞,令汝自欢喜?

1、释义分层
(1) 人赞敌有德,若获欢喜乐——喜为乐因
假设说他人赞评怨敌具有功德,从而赞叹者获得了欢喜他人功德的安乐,
(2) 意汝何不赞,令汝自欢喜——故当取受
那么心意你不应当对此忍受不了,你为什么不赞叹敌人而令自己像其他赞叹者一样欢喜呢?

2、关要
(1) 随喜(喜心):乐因
因果:善果的因是什么?真诚的随喜真的能获得快乐的果么?能够做到真诚么?
(2) “意”:心意、意识。
(3) 思维:为何“意汝不赞”?关键词:偏执
① 我们怨敌收到赞叹忍受不了的根源是什么?
② 为什么做不到真诚?
③ 为什么不客观公正?
④ 对方真的有过失么?
⑤ 还是自己的分别意识在作怪,导致看不惯、嗔恨ta?
(4) 平等、安乐:有没有想过曾发下的愿众生平等获取安乐的誓言的含义?
(5) 修持方法和关键
① 舍心:自他平等
② 视一切众生如母有情
③ 自他交换
(6) 消归自心:通过这个颂词的学习,对于平时为什么
① 于他:要多随喜他人功德,多观他人功德,少观过失,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② 于己:同时对待自身,应该多观过失,同时用佛法加以对治。

3、上师开演
(1) 人赞敌有德,若获欢喜乐
① 敌有功德,值得(他人)赞叹,我听闻后,理应随喜,分享快乐
② 实际现象:心中排斥,如压大石,拒不承认,或心口不一
(2) 意汝何不赞,令汝自欢喜
① 通过反驳:并非教诫,而是提醒(提醒分别意识注意)——何不接受,随喜赞叹?
② 理证
1) 若无功德,可不赞叹
2) 若有功德,不能否认,因为
a. 公正判断的角度
a) 教证:麦祖:“公平正直天人道,虚伪狡诈邪魔道。”
b) 法师辅导补充:
i. 如何做到公正呢?
i) 认同对方功德
ii) 认同前需要仔细观察对方,发现对方身上确实存在的闪光点
iii) 而我们被烦恼而遮障,不愿意,乃至回避对方的优点,放大对方的过失
iv) 所以,平时要多观察别人的功德,多赞叹,少观过失。
ii. 不公正反映出凡夫一种普遍的心态——偏执
i) 对喜欢的人或物:放大优点,无视缺点
ii) 对讨厌的人或物:放大缺点,无视优点
iii. 如何对治偏执?
i) 调心,通过四无量心等窍诀
ii) 不偏袒的心,就可以以公正的心态去看待对方
iv. 能做到公平看待之后引发出什么?
i) 于他
a. 认同:哦,他确实做的好
b. 随喜:真诚随喜他的功德
c. 快乐:自他都能生起快乐
ii) 于己:
a. 我确实还有很多地方,被自己隐藏的很深,平时都几乎发觉不了
b. 我没有那么优秀,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
b. 发愿真实的角度: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法华经》:“为一切众生,欢喜而爱敬。”——如今别人拥有被赞叹的安乐之因,若不接受,发愿是否真实?为此是否惭愧?
a) 引申:由四无量心引出
i. 关键:就是视一切众生如自己的母亲
ii. 窍诀:若做不到,用自他交换、调伏自心

4、对于随喜赞叹(即使是上师)的一些注意事项
(1) 断:言不由衷、夸大其词
(2) 取:实事求是

如是所生乐,唯乐无性罪,
诸佛皆称许,复是摄他法。

1、释义分层
(1) 如是所生乐——随喜怨敌的功德
你欢喜别人的功德而赞叹他的这种安乐
(2) 四种特点
① 唯乐
绝对是暂时究竟,自他一切快乐的源泉,
② 无性罪
而无有罪业,并具有功德,
③ 诸佛皆称许
也是诸佛等一致高度赞许的,了知无有嫉妒而令他人起信心,(相反:世间妙欲却是皆呵斥的)
④ 复是摄他法
因此又是摄受他众的殊胜方便。

2、关要
(1) 掌握四种特点
① 从因果的角度思维:随喜为什么是快乐源泉?
② 从起因、结果和本性三角度分析:随喜产生的乐是不是和罪业相应?
③ 从起因、结果和本性及整个过程的初中后分析随喜是否具足善因?为什么一切诸佛都会称叹?
④ 很多人很希望别人能够认同自己(在做发心的过程中就很有这样的感受,自己的话,别人听不进去呀),否定别人,贬低别人,灌输的方式等等,可以获得别人的认同么?如果可以做到没有嫉妒心,很公正,心量很大,不计较得失,而且还能背后随喜赞叹意见不和者,众人心中会怎么想?
(2) 关键字消文
① 唯:强调,绝对
② 性:自性,本性
③ 皆:突出诸佛无一不称赞承许
④ 摄他法:四摄法中的“爱语”
(3) 知易行难:
实际中行持(虽然难行莫胜忍,但还要坚持去做)——安忍怨敌并赞叹他的行为

3、上师开演
(1) 快乐源自内心
① 公案:富翁寻找快乐
1) 富翁:我是一个到处寻求快乐的人,听说你有一件衣服,谁穿上就可以摆脱痛苦,请赐给我吧!”
2) 修行人:“我什么衣服也没有啊!”
————快乐的源泉,原来并不在于外境
② 结合现实:
1) 幸福源自物质:马诺名言——宁坐宝马笑,不坐单车哭
2) 为物质奋斗,盲茫忙:人们为了物质,奔波操劳辛苦,快乐获得多少?能比的上修行人一上午的快乐么?
③ 教诫
1) 好好闻思修,本论很殊胜:若能通达《入行论》这样的论典,快乐将会永远跟随
2) 因为:入行论就是修心的法门,而快乐是安立在心上的。
3) 请问:通过1年多的闻思修行,大家快乐多了么?烦恼减轻了么?如果没有,是自己的原因还是法的原因呢?请反思
(2) 摄受眷属,殊胜方便(于己无损,事业增上)
① 公案1:
1) 仲敦巴:整天安忍赞叹诋毁者
2) 诋毁者克·用忠尊哲:其晚年时被菩萨行所感化,忏悔
3) 众弟子:随喜胜行
② 公案2:
1) 法王赞叹曲恰堪布
“曲恰堪布在石渠求学时,他的性格就喜欢批评别人,他批评人家是个好事,但他的弟子们最好不要学,因为不一定有他的境界。”
科判

子二、是他乐之因故不应舍弃:

科判分析
1、菩萨角度:修菩萨道的关心的就是他乐,他很关心他人快乐之因,所以这个时候他直接就可以接受,是他乐之因就应该去做

2、还未到真正菩萨道的修行人角度:可以转变思维方式
(1) 这个时期我们更多关心的还是自己的快乐,而非他人的快乐。(如果:当下对你说,因为是他人快乐的因,所以你不该放弃随喜赞叹。这个时候往往会想:他快不快乐管我啥事)
(2) 如何转换思维呢?把他乐转为我乐,因为发善心,做善行(随喜)就是能得到善果(乐),若不好心态(烦恼),行恶行(损害他人)得苦果。所以我放弃了别人的快乐,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的安乐。所以——是他乐也是自乐之因故,不应舍弃

3、这个颂词就从比喻意义的角度让我们趋入——他乐即自乐

谓他获乐故,然汝厌彼乐,
则应不予酬,此坏现后世。

1、释义分层
(1) 谓他获乐故,然汝厌彼乐——假设
假设说因为赞叹他人而使他获得喜乐,然而你厌恶称赞他人的快乐,(因为他称赞了你的怨敌)
(2) 则应不予酬——同等理
那么由于付给薪水等也会使对方安乐,所以也应当剥夺不给,
(3) 此坏现后世——进一步推出
如此一来,眼见的今世的事业等、未见的后世感受布施之果报等都会毁坏。

2、关要
(1) 思路
① 随喜乃他乐之因
② 同等理:你断了别人的乐因,如同拒付员工薪资
③ 思维如何“此坏现后世”
1) 来世:拒付工资,即是不与取,你犯了偷盗戒,因果不虚,之后必得苦果。
2) 今生:员工罢工,公司工作不能正常开展,所以你受到比拒付工资更大的损失,现世报感得苦果
④ 反推出:
1) 我要正常发工资,给员工快乐,他快乐了,我也快乐。
2) 同理,要经常随喜,即是他人赞叹怨敌,也不能断其乐因,因为他乐即我乐也
(2) 关键点
① 他乐即自乐(颂词中的他更侧重:赞叹怨敌之人)
② 随喜的违品:嫉妒心
③ 遮止:恶愿

3、上师开演
(1) 你断了别人快乐的因,会有怎样的因果规律?
① 断发工资(不布施):员工马上罢工,现世报立马就来
② 进一步思维:不布施呢?今生来世得什么果?
③ 退一步思维:不布施是因,罢工是果,那么不随喜为因,什么是果?会得安乐果么?
(2) 引申出不随喜的因:嫉妒心——不乐意怨敌获得赞叹,想让他们处于痛苦中
① 嫉妒心的过患:毁坏今生来世
1) 毁来世之公案:《杂譬喻经》:一婆罗门妻妾的公案
a. 妻:不能生育
b. 妾:生一男孩
c. 妻:嫉妒,针扎死小孩
d. 妾:悲痛欲绝,后知妻所为,受八关斋戒(Q:为何突出受戒?),七日后命终,七八世转生为妻之子。但皆儿时夭折。
e. 妻:丧子之痛,哭之甚哀。沙门告知,前因后果,方才恍然,向沙门求戒,去寺途中,妾化蛇挡道,
f. 沙门:呵斥妾,二人方了结宿怨。
2) 毁今生之公案:唐僧人慧期,嫉妒贤能,对传戒师传戒制造违缘,以此恶行,即生感得双目失明等果报。
② 学院环境VS世间环境
1) 学院:纵有近万僧俗,不管大小法师,但以法王加持,竟无矛盾冲突,一派融洽和谐
2) 世间:小小团体组织,上下皆有矛盾嫉妒,常处烦恼状态
③ 教诫
1) 上等人
a. 断:嫉妒心
b. 取:随喜心
2) 中等人:
a. 实在:生不起随喜心
b. 也要:克制不生嫉妒心和嗔心
c. 时刻提醒自己:“我是一个发大乘菩提心的人,不应该对别人有嫉妒的恶心。”
3) 尤其注意,必须遮止
a. 宁死不能以嫉妒心而发恶愿
b. 对境殊胜,恶愿必成:一边受戒、供养僧众,一边发恶愿,那这种愿肯定会成熟的
c. 举例:跟别人关系不好,就来学院求诛法想害对方。

4、四种条件:噶当派大德在修心时一定具足
(1) 强烈意乐
(2) 发殊胜愿
① 殊胜对境:上师三宝
② 殊胜大愿:愿大力大
(3) 坚定誓言:不轻易放弃,不忘失
(4) 常祈祷诸佛菩萨:依靠加持,顺利承办,所发之愿(前三者为内因,此为外缘,因缘和合,果能现前)
Q:上师这里强调:修心具足的四种条件跟本颂有何关联?

5、上师教诫
(1) 世间人角度:世人偏执,偏袒眷属,排斥异己,故朝思暮想是自己家庭幸福
(2) 大乘行人角度:大乘佛子,想法行为不应如此,应朝对待所有众生都平等,希望他们快乐幸福。
(3) 显宗是密乘的基础,基本的利他心都不具足,一心追求神通境界,这种发心和行为不可取
(4) 修行不是一两天,没有立竿见影,而是日积月累。
(5) 开悟者不会到处在人前说自己的境界,有些盲从的人不好好观察,听了这些言论就跟随而转。
① 从善知识的角度:如今善法难遇,具德善知识难寻
② 从修道者自身角度:需要有取舍,如何取舍明辨?闻思修,观察,自己能了知佛法到底讲的是什么
科判

子三、宣说颠倒取舍之理:

他赞吾德时,我亦欲他乐,
他赞敌功德,何故我不乐?

1、释义分层
(1) 他赞吾德时,我亦欲他乐——同一个人赞我时,我对他的态度
当别人赞叹自己的功德时,希望他也获得赞扬我功德的快乐,
(2) 他赞敌功德,何故我不乐——同一个人赞敌时,我对他的态度
而当别人称赞我敌人有功德时,我心里就不快乐(听都不想听到),这实属颠倒错乱。

2、关要
(1) 现象:颠倒。
Q:颠倒体现在哪里?
(2) 原因
① 分别心:盲目我爱执
② 本科判与上科判的区别
1) 上科判:“是他乐之因故不应舍弃”,如果我不愿对方快乐我就不会有快乐,这是我不愿意看到的
2) 本科判:我并不是一味的不愿赞叹者快乐。而是有选择性的
a. 我和我所,对我有利的,我愿他快乐
b. 对我不利的,不愿其快乐

3、上师开演
(1) 愚者VS智者,对于别人赞叹的反应
① 愚者:照单全收,洋洋自得
② 智者:淡然处之,不喜不怒
(2) 凡夫习性
① 他赞吾德时,我亦欲他乐
不光自己快乐,还希望赞叹着也同样生起这种快乐(你言要由衷,跟我一样感同身受哇)
② 他赞敌功德,何故我不乐
一旦听到赞叹关系不好的怨敌,马上就开始排斥心起来了。
(3) 为什么会如此?——分别心
① 我认可的:接受,快乐
② 我不认可的:不接受,不快乐

4、通过闻思本论,得到的好处
(1) 处理复杂人际关系
(2) 减少痛苦烦恼
(3) 拥有良好心态和道德水准
科判

癸二、破嗔令怨敌安乐者:

初欲有情乐,而发菩提心,
有情今获乐,何故反嗔彼?

1、释义分层
(1) 初欲有情乐,而发菩提心——不忘初心
最初以欲求一切有情获得安乐的意乐而发菩提心,
(2) 有情今获乐,何故反嗔彼——有人帮忙完成,你还不满意?
如果众生不需要我帮助自己获得快乐,为什么反而嗔恨他们呢?实不应理。

2、关要
(1) 时常忆念最初发心,每天念诵发心偈颂,想想一些所做目标为了什么?这样不容易迷失自我——目标:怨敌也是有情,我要利益有情
(2) 进一步转换思维:有情不需要我的帮助,有人替我完成了令他欢喜的事业,我是不是应该感到
(3) 舍无量心:通过平等心,修证偏执,进而平等的对众生发起喜悲喜心。

3、上师开演
(1) 初发心、立誓愿:
誓言利众,暂时安乐,究竟佛果,为此努力,求证菩提。
(2) 古人云:“承诺容易,实行极难。”
原因:我执烦恼
(3) 表现:
① 涉及己利,欣然接受。关系好的高升,庆贺欢聚
②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关系不好得利,吃不下饭
——此想法必须舍弃
(4) 应该怎样?
① 不吝随喜:不管怎样,既已发菩提心,且受菩萨戒,不管众生与自己关系如何,只要他获得幸福、快乐、发财,定要从内心中生起随喜
② 心口一致:不仅口头上说,内心也这样想
③ 保持串习:将此习惯,融入日常,定会成为,真修行人。

4、训斥:
——有人会说:虽然三宝前立誓过我承认,但是臣妾实在是做不到咋办呀?
答:
(1) 当初是自愿的:
当初没人逼你来立誓,是你自愿的
(2) 你应该多从这些方面想:
既然发心,就应该好好按照誓言中说的去做。尽心尽力利益众生,随喜赞叹别人的快乐。
(3) 而不是整天想着:
动不动就背弃誓言,想放弃,跟着习气混轮回,是愚者的行径,请三思而后行啊亲。
(4) 若实在做不到:
① 当觉得惭愧,
② 并励力忏悔。


思考题

1、赞叹随喜敌人的功德,具足哪四种特点?
答:1)“唯乐”:从暂时究竟、今生来世等各方面观察,它是自他一切快乐的来源。世间的各种妙欲,只能产生暂时的快乐,且它的来源、果、性质都是痛苦。而赞叹别人的安乐,从因方面来讲是一切安乐的源泉。
2)“无性罪”:就本性而言,随喜敌人功德的安乐,在佛陀所制定的罪业中,它既非佛制罪,也非自性罪。若能做到这一点,别人也会认为你心胸宽广,值得交往。
3)“诸佛皆称许”:世间妙欲是诸佛菩萨、高僧大德、传承上师所呵斥的,而随喜的快乐,却是他们都悦意赞叹的。我们遇到敌人时,如果在他面前修安忍,并随喜赞叹他的功德,那所有的上师、诸佛菩萨都会认可,在大小乘经论中也予以赞叹。
4)“摄他法”:随喜别人的快乐,就是在利益众生。因为利益众生主要是六度四摄,而随喜赞叹敌人的功德,别人知道你无有嫉妒,会起信心,属于四摄中的“爱语”方便。

2、痛苦和快乐的源泉,到底在于外境还是内心?为什么?
答:在于内心。人世间如同火坑般的险恶苦境中,痛苦障难必然是少不了,只有保持一种安乐的心态,对这一切才能正确的对待,顺利的将苦难转化为修行助缘。要不然外境最好,自己也会非常痛苦。如果能净化自心的烦恼,原先让自己感到痛苦的事情,都会变成安乐。以前藏地有一位大德,文革时人们每天都要批斗他,但他却显得特别安乐,在私下告诉别人:“我这一生从来没有享受过这样的欢乐,现在我每天都在修安忍的欢喜之中。”

3、有些人一听到别人赞叹与自己关系不好的人,就极为不快,脸色马上阴下来,这时候你应该怎么劝他?
答:1)倘若对方因称赞你的敌人有功德,因而他获得了赞叹随喜的快乐,那么你为何不同样称赞,而让自己也一起享受快乐呢?
2)如果说赞叹将使敌方获得快乐,而你不希望他们得到快乐,那么你也不该支付酬资使你的仆人快乐,但是这种做法,会使你今生和来世的安乐都失去。
3)当别人称赞你有功德时,你就希望他得到赞叹随喜的快乐,而当别人称赞你的仇敌有功德时,为什么你就感到不乐意呢?
4)如果对方发过菩提心,则可以劝他:你原先希望一切有情都能获得安乐,因而发起了“成佛利众生”的菩提心,现在有情自己获得了安乐,为何你反而要为之而嗔恨呢?

4、为什么说嫉妒心可以摧毁今生来世?请以公案具体分析。
答:毁坏来世的公案:《杂譬喻经》
毁坏今生的公案:慧期僧人的故事
(具体情节略,详见《入行论讲记》第五册。)

5、行持善法时,需要具足哪四大助缘?你做到了几条?
答:噶当派的大德在修心时,一定要具足四种条件: 1)有强烈的意乐。没有意乐的话,想往生或者利益众生,什么事情都搞不成。
2)发殊胜的愿。在上师、诸佛菩萨面前,发愿生生世世利益无边的众生。
3)誓言要坚定。不能今天发一个愿,明天就放弃了,大家现在已发了菩提心,以后在实际行动中,尽管每个人的能力有限,但所发的誓言不能忘。
4)经常祈祷诸佛菩萨。依靠诸佛菩萨的加持,才能顺利承办所发之愿。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