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辅导 > 前行广释 > 正文

《前行广释》第21课-辅导答疑

本文作者: 发布时间:2021/1/8 0:48

问:在家里施食鬼道众生的时候,有没有需要特别留意的地方?没有烧尽的食品应当如何处理?

答:为鬼道的众生施食的时候,主要是大悲心,真实的大悲心。这些鬼道的众生曾经做过我们的父母,很可怜。他们因自己的业力驱使,有的时候伤害很多众生,有些找不到吃的,非常可怜。这个时候大悲心很重要。这是一方面。另外在施食的时候,我们尽量按仪轨的要求去做,不要想很多其他的东西,一心一意地做,这是需要注意的地方。没有烧尽的食品,等烧完了之后,把它放在树下面、草坪上就行了。(生西法师)

 

问:在上师瑜伽以及金刚萨埵修法里,都讲到“上师化成五光明点融入自心”。这个到底怎么化?虽然这样想了,但我觉得分别念造作的这种空性境界,是安住吗?怎么样做对证悟空性更有帮助,是不是安住时间越长越好,或者怎么判断是否安住?

答:上师真正化光,第一个要知道上师是法性的幻变。如果对上师的身体太过于执为实有,有时不一定那么容易化成光。我们在观想化光的时候,要知道上师的本性是如梦如幻的,是光明的,是法性的变化。在化光的时候,我们要安住他是一种无自性的自性。他可以从五光幻化成上师的形象,也可以从上师的形象再幻化成五光。五种光明的明点,观想时上师的形象逐渐逐渐地变成光明,缩小变成一个五光明点的样子,相当于具有五种光明的一种圆形的明点,逐渐融入到自己的心相续中。其实明点就是代表上师的本性,上师的本性就是光明和智慧无二无别的一种状态,完全觉悟的一种自性,没有丝毫障碍的本体,进入到自己的身体之后,进入到自己的心间和自己的分别念融合,这个叫相应。其实整个过程是一个相应的过程,我们自己本具佛性,但是有分别念的障碍,这时要通过上师瑜伽的方式来融入,融入之后,我们和上师的智慧相应。其实并不是真实的上师的智慧怎么样和我们智慧成为无二无别,而是说我们的心,本来从实相上讲,和上师是无二无别的。当上师的本性变成智慧光明融入到我们心中的时候,这个过程一步一步引导我们趋入实相。因为一下子想“我就是实相”,一下子想“我就是佛”,这个方面我们做不到。所以通过一步一步地观修,逐渐地观修,然后进入到我的心间,和我的心成为无二无别。和自己的心成为无二无别之后,其实这就意味着上师是代表诸法的实相,他是完全觉悟的状态,这种上师其实和我们心相续中的实相,本来是无二的。但是我们认识不到我们心的光明,所以通过借由上师融入我们心中,变成明点比较容易相应,容易融入。而且,明点本身和实相有直接关系。明点也代表实相,进入我们心间,上师进入了分别念,和我的分别念变得无二无别,这就是相应的过程。当我们安住在这个时候,当他融入我们心中的时候,我们就想“我的虚妄分别念,通过上师的融入遣除了”,我就安住在上师的状态中。上师的状态和我心中的状态本身就是无二无别的。它就是一个次第,就是一个方便,一个引导的过程。只要我们按照一步一步观想的话,慢慢慢慢地上师就融入到我相续中。所融入的明点就代表实相,代表我的本性。最后,上师的本性和我的本性,本来无二,安住在一起。这样就成了上师相应法、上师瑜伽。

那么这是不是就是安住呢?当然安住标准是很高的。真实的安住,首先要觉受到上师的一种智慧加持,本来明空无二的一种状态。或者说我们没有这个状态,我们对空性见,对于大圆满见,或对于光明、等性的见解,我们要很熟悉、要知道,然后安住在这个状态中。如果我们有一种觉受了,就安住在这种觉受中。上师融入,它是一种强力的提醒和加持。这个时候会有不一样的加持力。或者实在不行的话,就什么都不想,就想上师进入到我的相续中,成为无二无别。什么都不想,坐一会儿。这叫不叫安住呢?这也可以叫安住。但是这种安住是个方便。我们不能说这样能证悟空性,或不能证悟空性。如果你的信心够大、资粮够大,融入的一刹那,你可能就相应体会空性。为什么呢?因为上师他本来代表明空无二自性。这个时候你的分别念很少,心很清净,在这个状态中,就很容易和空性相应。在这个状态中,就比较容易证悟。但是我们没有这样一种状态的话,即便上师明点进来了,住在我的心中,我就什么都不想,这样坐一会儿,这不是证悟空性的直接因。但它是一个间接因,是一个开端、起点。慢慢地,我们经常这样做,我们的智慧、得加持的程度会加深。慢慢修法就会相应,或者说,具有这样的观修,对于法义的理解,对修道的理解,就会逐渐逐渐地深入。从这个侧面来讲,最终会证悟空性的。(生西法师)

 

问:在学习加行的期间,主修课要达到怎样的标准,才能够选择听其它的课程?这些课程是否有次第的要求?比如说应该听哪些,不应该听哪些?

答:这些标准、条件,主要看每个人自己的能力。一般的人选一门到两门就差不多可以。但有些人智慧比较敏锐,精力也比较旺盛,他可能同时学三四门。这个方面,纯粹硬性的标准是没有的。关键看每个人自己的一种理解和承受的能力。如果有这种能力,同时学四门、五门都可以消化,就可以学。如果不行,两门可以消化,就学两门。如果两门都消化不了,主要学一门。对于主要的,比如前行,对于它的词句理解或者观修的时间,这些都要有。在这个基础之上,再听其它的也可以。如果没学过《入行论》的,可以学一学《入行论》,或者大恩上师讲的《心性休息》、《经庄严论》,这些也可以学习,不是那么难懂。所以看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承受能力而定,没有什么固定的要求。(生西法师)

 

问:佛法住世,按照普巴派的推算,现在已经过了三千五百年,接近四千年。这个时间和佛历有点对不上,佛历今年是2553年。这该怎么理解?

答:计算的方法有很多种,二千五百多年,这主要就是某一派的观点,大家都在普遍使用。但是其它的三千五百年到四千年的说法,也是一些历算。每个历算都有它的根据。总的原则,我们理解的时候,佛法当中就是法无定法。法无定法,在讲的时候,安立时间是跟随不同的根基而宣讲的,其实这些安立时间都是假立的。这方面没有一个确定的。有些时候上师们把一些不同的观点罗列出来。比如现在我们在使用二千五百多年,大家就使用二千五百多年的共称的说法。三千五百多年,也有它的推算的过程和标准。所以有些观点是三千五百年多年。在佛法的这些观点中,并不是纯粹的说,在世间当中必须要有一个一成不变的标准。一成不变的标准是没有的。如果每个众生的思想境界、根基状态都是一样的,那就一个标准。如果很多众生根基境界不一样,佛陀讲法的重点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时间、空间,以及所讲的法,都没有一成不变的。我们怎么理解呢?众生的根基不一样,所以安立的时间也不一样。有些说三千五百年到四千年,对他的修法有帮助,他就接受这个。有些可能二千五百年对他有帮助,他就接受这个。这里面有很多很多必要性。如果说三千五百年到四千年的,有些道友就会想,这个时间都到了三千五百年到四千年了,佛法马上就要隐没了,还有五百年的形象期是不能算的,这样算起来还有几百年的时间,现在不修行,什么时候解脱?有些人通过这个更加容易产生起紧迫感。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必要性,还有很多很多必要性,我们观察不到,也没必要去讲。有很多很多根基意乐不一样,安立的方式也不一样。大概从这个方面理解就可以。(生西法师)

 

问:自入圣教的重点,似乎不光是圣教善法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发心成为真实的佛教徒,如何理解是他圆满?

答:大恩上师在讲的时候,也提到过这个问题。这里自入圣教,看起来好像是自己要入圣教,似乎应该是自圆满。但是这里面的重点,其实是观待他圆满。虽然有一个自入圣教的意思,但这里面的重点主次当中,主要是佛法要存在,才能够入,佛法不存在就无法入。这里当然有自己要入的意思,但是佛法的本身具有了,你要进入这个佛法。佛法在这里从侧面来讲,是一个主导的意思。自入佛教,如果从自己的角度讲,自己是主要的,但是换一个侧面来讲,佛法存在是主要的。从自己角度来讲,佛法虽然存在,但自己不入,也不行,这是从自己角度来讲。反过来讲,虽然要入,但没有佛法你入不了。所以,换过来看,这个地方以佛法住世、佛法存在作为他圆满当中的标准。佛法存在你才可以入。我们在讲的时候,当然你要入等等,但是这里面安立他圆满的四个标准,第四条主要是说,前面我们讲了佛陀出世,佛陀说法,圣法住世,自入圣教,自入圣教讲的时候,佛法本身要安住、要有佛法,才有一种入的情况。所以从这个侧面安立的他圆满。(生西法师)

 

问:《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中,提到:女人杀胎,世间有五种忏悔来灭,何等为五?杀夫、杀僧、杀母身、杀胎者是出佛僧血、破合和僧,如此恶业当堕阿比地狱等等。《地藏经》中五无间罪,尤其是杀阿罗汉,慈城罗珠堪布开示:堕胎当中不会有阿罗汉,那么前者杀胎会堕阿鼻地狱,是否即是无间地狱?如果是无间地狱,也就是说杀胎会堕无间,与杀阿罗汉才会堕无间,是否有矛盾?堕胎究竟是否属于无间罪?

答:这个经典当中所讲的无间罪的观点,是一个特殊的观点。平常我们学习《俱舍论》中讲的五无间罪,还有《地藏经》中讲的五无间罪,普遍的说法都没有堕胎这一条。堕胎这一条,我自己想可能是为了说明堕胎过失很大。假如这个经典是为了现在的众生,佛陀观察到了时机,可能对现在的众生必要性很大。那么佛陀在讲五无间罪的时候,可能就可以把堕胎、杀胎放在这里面讲。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以前堕胎虽然有,但没那么普遍。现在堕胎基本成了普遍现象,没觉得有什么大不了,大家对堕胎的问题认识不够严重,很欠缺。当然我的理解不一定对。假如佛陀看到这一点,如果这部经典在现在这个阶段被人们重视,很多人看到之后,说“你看这里面堕胎和杀父、杀母、出佛身血并列,它的罪业非常严重”。如果从这个侧面来讲,很多人就不敢堕胎了。因为阿鼻地狱就是无间地狱。从这个经典的说法来看,堕胎就属于堕无间地狱。有可能是这个必要性,所以这里面讲了堕胎是属于五无间罪之一。从《地藏经》和慈诚罗珠堪布讲的来看,肯定是这样的。因为阿罗汉绝对是最后有,无论如何都是成立的,依《俱舍论》等等都是成立的。最后有的阿罗汉绝对不可能夭折的,没证得阿罗汉之前是不可能夭折的。《俱舍论》中学了很多。有一个公案说,一个阿罗汉的母亲被杀了还是死了,死了之后在火上烧时候,佛陀让一个医生去火里面把她拿出来做手术,把胎儿取出来。剖腹产之后,他母亲死了,但是胎儿没死,最后抢救下来,他修道成了阿罗汉。阿罗汉是不会夭折的,堕胎当中绝对不会有阿罗汉,这是百分之百是正确的。所以,一般的情况堕胎不是无间罪,是一个杀人的罪,和杀人的罪业是并列的。从这方面讲,两种观点不矛盾。从字句上看似乎矛盾,但是实际不矛盾,有些时候必要性不同,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安立。这个阶段的佛法,和再过段时间之后一个阶段的佛法,标准会随着世间的变化做一些调整。上师们讲法也有这种特点。伏藏法也是这样的特点,不同的阶段用不同的法调伏。所以,我想这个经典中,有可能是对那种乱堕胎情况很严重时,这个经典出来,它可以让一部分众生得益。这时候就出现在经典中。但这个经典的观点不是主流观点,以前在很长时间中不是主流观点,也许以前堕胎情况不是那么严重,不管是中国还是印度、西藏,还是西方,不严重。但现在很多地方,除了某些地方不很严重,汉地在二、三十年前也没有这么严重,但是现在一下子就变得很严重。国外也是有很严重的堕胎情况。如果是针对这样的情况,有可能是以前佛陀看到这种情况,在经典中宣说了,对后面的众生有利益的必要性。有可能是这样。(生西法师)

 

问:怎么才算是善知识摄受?

答:善知识的摄受有很多种,刚刚大概提了一下。泛泛地摄受跟真正地摄受不一样。泛泛地摄受,可能就是皈依师父、皈依上师,上师说好,给你念个皈依,然后你就是他的弟子。这个方面也可以说,上师承诺说“你是我的弟子。”这也是一种摄受。还有一种摄受,上师给你讲一些教言、讲法,这方面就是摄受你,让你听法。还有一种摄受,就是上师看到你这种根基成熟了,真实意义地要调伏你,就刚刚我们讲了很严格的方式调伏你。这个方面的摄受也是有的,这是很严格的摄受。大恩上师有一年在讲《虚幻休息》时提到上师摄受,当时我印象比较深刻。大恩上师讲,什么时候上师心中升起一个很强烈的想法:我这个弟子什么时候能够很快得到解脱,很强烈,经常想我这个弟子很快得到解脱,这算是真实的摄受。“愿我的弟子很快得到解脱”,他有这样想法。这个想法对上师们来讲,可能都会想。但是上师在摄受的时候,他会看弟子根基。这个弟子的根基可能还在发信心的阶段,那个时候他就想“让我这个弟子赶快升起信心吧。”有的时候弟子的戒律可能不是那么清净,上师可能想“愿我这个弟子的戒律赶快清净”。当弟子的善根成熟了,上师可能就想“愿我的这个弟子赶快解脱吧”。这个时候自己的因缘成熟了,上师的想法就会不一样,上师什么时候想“愿我这个弟子赶快获得解脱”等,这样想的时候就算是一种摄受,真实的摄受,大概就是这样。这是上师有一年讲《虚幻休息》的时候这样提过,所以我们可以从这方面理解。(生西法师)

 

问:怎样理解高僧大德是不是佛菩萨身、口、意的化身?

答:当然要分清楚是不是(佛菩萨的身口意的化身),很困难。但是,高僧大德是不同佛菩萨身、口、意的化现,这个可以理解。我们现在认为的“我”和“你”的凡夫人的相续是有分别念的,相续之间、心和心之间是两个,不可能融合的。但是高僧大德可以,不同的菩萨,比如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有时候我们说这个大德是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和金刚手菩萨的总集化身,也会有这种讲法。总集化身什么意思?就是不同的菩萨化成一个化身,或者说这是他的身口意的化身。这个原理是什么?原理就是佛菩萨们已证悟了相续的空性。所谓你的相续、我的相续,这是凡夫才有的。凡夫有你的相续、我的相续,众生凡夫就被这种分别念所束缚,没办法说两个众生的心成为无二无别。但是,佛菩萨已经证悟了,他已经证悟了空性之后,所谓你、我、他的分别念早就已经化解了,早就消失在法界中。所谓的你、我、他的本体是不存在的。表面上可以说这个是文殊菩萨的身,这个是观音菩萨的语,但实际上文殊菩萨就是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就是金刚手菩萨,因为他们就是法身一味,无二无别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可以说他是不同的菩萨的化现。我们的观念中,你就是你,我就是我,不可能是一个,但是,菩萨因为证悟了空性,我们的你我他的界限早已打破,他可以在这个状态当中,不同的菩萨化现一个身,一个菩萨化现不同的化身,都可以。(生西法师)

 

问:一个高僧大德有五个转世,五个转世圆寂会变成一个还是五个?这个怎么理解是不同?

答:如果一个高僧大德有五个转世,当然显现上是五个心,实际上是一个心识,一个智慧身。五个转世圆寂,会变成一个,还是五个分别转世?这个无所谓。他既可以圆寂之后变成一个,又可以各转各的,这没什么问题。他在这个世间游戏的时候,完全超越了我们的概念,我们的概念是要么五个转一个再不能转回去了,要么就是分别转下去,不可能五个再变成一个,五个再变成五个,或者五个变成二十五个。从菩萨的角度来讲,他是可以的,只是观待所化众生的根基。在对佛菩萨们使用的比喻中,最普遍、最容易理解的比喻就是天月的比喻。天上的月亮就一个,但是,它会在地上显现多少个月影,要看下面有多少个水器。如果地上放了五个盆子,它就会在五个盆子中显现五个月影。如果地上放了25个盆子,那么就会有25个月影。如果把这些盆子变成一个,它就显现一个月影。到底是一个还是多个呢?这无所谓,都可以。关键是菩萨显现多少个化身,他是变成一个还是再可以分别化五个?要观待众生的福报。众生需要他化五个,他就化五个。众生没有福报,他就化一个,乃至于众生福报没有了,一个化身都没有了。所以,菩萨的境界不可思议。他自己的能力是随缘而变的。他自己安住在空性当中,无所谓。关键是他要度众生,主要是观待众生的需要。众生需要五个化身,或者众生的福报可以显现五个化身,他就显现五个化身。但是,并不妨碍他是一个法身的本体化现出来的。所以这个问题,如果学习并了知了空性可以显现、菩萨的境界,和度化众生的时候观待众生的善根的这些道理,就都可以理解。(生西法师)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