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辅导 > 解义慧剑释 > 正文

《解义慧剑释》2016年辅导9-10课

本文作者: 发布时间:2023/6/2 18:25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开示学习一下《解义慧剑》。

《解义慧剑》是通过四理观察二谛,如果对二谛的体性产生了定解,就会对我们的修行做一个非常殊胜的指引。因为对于二谛具有疑惑,所以导致了轮回,也就是说如果对于胜义疑惑,就会不知道空性、实相,我们会执著法实有、执著我存在,因此对于胜义谛执著,就是一切轮回的根源。有些地方把这种迷惑叫做真实义愚,即真实义的愚痴。

还有一种是对于世俗谛疑惑,一切万法的显现、因果法则等等都是世俗谛的法,如果不了知世俗谛的法,换句话来讲,就是对于因果的迷惑,有些地方把这个叫做业果愚。如果对于因果方面不了知,不懂得取舍,首先我们在轮回中没办法顺利的在善趣中感受安乐,绝大多数时间都会在恶趣中受苦。如果对于世俗谛迷惑,即便我们在修道的过程中,不懂得要在世俗中生起出离心、菩提心、修持布施等善法,也没办法引导自己的心趣向于殊胜的实相。因此我们对于世俗谛和胜义谛的法必须要通过闻思修清楚地了知,然后就可以遣除很多的无明愚痴,这是为我们的修行指引了一条非常殊胜的道路。

很多地方说过如果通达了二谛的智慧,就像睁开了双眼一样,可以看得很清楚。一旦我们通过四理了知二谛之后,作用就是自然而然地懂得四依四不依的真理,四依是应该依止的四个次第,如果我们通达了四依,就可以从凡夫到达胜义谛的证悟,这是非常确定的殊胜途径。主要是我们的智慧经由四依法可以趣向究竟的了悟,而不是我们脚下、开车的途径,而是心的途径,也就是道。如果没有依止四依法而是颠倒依止,也就没办法趣向于究竟胜义谛。因为四不依不是趣入真实胜义谛的途径,所以辨别四依四不依对于学习佛法的人来讲至关重要。通过前面的四理通达二谛之后产生了辨别四依四不依的作用,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够非常正确的运用四理通达二谛,就会产生四依法的作用;如果没有通过四理,或者我们颠倒运用了四理,会对二谛就无法了知,也不会生起四依法,这也是一种因缘法、某种意义上的作用理。如果有了四理,就有了通达二谛的方便,通过这种因或者方便产生了四依法之后,我们对于从凡夫到圣者,证悟究竟实相的方向就会非常明确。

前面学了依法不依人,我们必须要通过法才能趣向于解脱,依靠某个人的功德、人格魅力等等是没办法解脱的,只有通过具有法相的导师所传讲的正法才能真实趣入正道。这个人到底是什么呢?依法不依人中的人,可以说是一般的人,也可以说是讲法者。讲法者的范围就广了,可以是上师,也可以是佛菩萨,如果我们在修学佛法的时候,没有把注意力真正的放在法义上,只是看到佛传之后,对于佛陀的神通、智慧、度化众生的能力等等产生了信解,依靠说者没办法解脱。

即便佛陀的神通再强、证悟再深,也没办法通过佛陀本身把你带到净土去,最多带你去参观一下。因为你还没有真实具备安住于这种证悟境界中的能力,所以还是要回来的。有时一些比较殊胜的证悟者,可以通过强力加持,让弟子在一刹那中见一下本性,马上又回来了,根本没办法长时间加持他证悟。在一刹那中让他知道一下,生起信心,然后还是要修法。他在一刹那中了悟一下本性,感受到了甚深的境界,产生了一些兴趣。如果他想要通过自主的力量长时间稳定地安住,就要关心通过什么方法才能达到刚才您加持我看到的那种状态呢?佛陀或者上师就会告诉他,你要发菩提心、修持空性、禅修等等,让他自己去修就可以真实到达。如果没有依靠法,单单是依靠这个人,是没办法解脱的。

佛陀也说了,我没办法用手把你们拽到刹土去,也没办法通过我的能力让你们清净罪业,这些都是做不到的。依法不依人的意思我们要了知,并不是说完全不依靠这个人,重点是在法上面。我们要不要依止佛陀、导师呢?要依止。我们依止佛陀干什么?主要是从佛那里听法,有什么样修法的问题,可以向佛请问,然后他给我们解答。我们修法到了一定的阶段,就可以通过祈祷的方式来获得觉悟。如果我们没有善根,自己也没有准备,单单说依靠佛陀的加持是不行的。即使是通过祈祷上师、修持上师瑜伽得到加持,也是自己通过这个法修持,安住在见解、信心中修行了之后,这些方面也是内心的法。我们通过内因、外缘加持,内因外缘和合之后就可以获得证悟。

法也分为句和意,句是趣向于意的方便,就像指月的手指一样,如果没有手指,我们也没办法知道月亮在哪个地方。同样如果没有词句,我们也没办法通达意义。在使用这种方便的时候,不要被方便束缚,不能耽著于这种方便,而是要依靠方便达到方便生,方便生就是意义。如果我们耽著方便,方便生就出不来了;如果我们耽著手指,只是围着手指看,永远不知道月亮在哪里;如果我们沉迷于词句,就会忽略意义。那我们需不需要依靠词句呢?虽然也需要,但是主次一定要分清楚。我们修学佛法的时候,法本身的词句肯定是需要的,但是不能把它当成一个主要,而是应该把它当成一个方便。把词句当成方便的方向就是对的,为什么呢?因为通过词句的方便要达到它所描绘的意义才是正确的,所以我们也不需要去纠结如果依法不依人,那我需不需要依止上师?需要。只是主次要分清楚。

像我们刚刚讲的一样,如果意义这么重要,是不是词句就不要了?一般的凡夫人谁有能力不需要通过词句的方便,能够直达意义呢?根本做不到。还是需要词句,但是哪方面需要,什么程度上需要,主次要分清楚。然后我们就不会纠结于到底要不要去背颂词、讨论词句、分析术语?都需要。我们不要把这些当成究竟,而是把它当成一个方便,这个途径是对的。当我们真实了知之后,永远都会通过词句了悟它的意义,有时词句难懂一点,或者表达不是那么流畅,这些都有可能,关键是我们要想方设法地了知词句描绘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从这方面来讲,就是依义不依句。

今天我们要学习不依不了义而依了义,这是一个接一个的,次第性很强,前后也不能紊乱。第一个依法不依人,人和法之间法是主要的。法有词句的法和意义的法,我们要依靠意义的法。意义的法也分了二种,第一个是不了义的意义,第二个是了义的意义。不了义的意义是意义中暂时的方便,了义的是究竟的方便。了义和不了义都是引导我们的心趣向于觉悟的方便,还是和前面一样,不了义的法需不需要依止?虽然需要依止,但是必须要了知它不是究竟的,就是一个方便。如果很多初学者在学习法义的时候,如果没有真实通达不了义的法义,也没有办法经由不了义法的熏习让自己的根性成熟,成为接受了义法的法器,也没办法通过不了义的显现,最后知道了义法的空性,所以这个需不需要呢?需要。是不是完全不需要依止呢?不是。这个地方的不依不了义,指不能把不了义的法当成趣向于实相的主要途径,它只是令我们根器成熟的方便,最接近实相的就是了义法。虽然不了义的法和了义的法都可以引导我们的心趣向于实相,但是不了义法的引导还是一种初级阶段,和实相之间还有距离,并不是无限接近,而了义的法和实相之间的距离很近。不了义的法和实相没办法无缝对接,而了义的法和实相可以无缝对接,这个关系是我们必须要了知的。

我们不需要说不依不了义,也不要以后看到不了义的法就嗤之以鼻,因为这里讲了要依靠了义,所以不了义的我不学也不修,二者都需要,不了义的法和了义的法都是佛法,只不过不了义的法和了义的法之间有些法是让我们的根性成熟的。如果我们的根性还不成熟,要通过不了义的法让我们根性成熟。了义的法是让我们的心趣向于实相的,你的根机成熟了,做好准备了,在这个基础上就可以趣向于实相;如果你的根性不成熟,很难趣向于实相。

我们学习佛法永远不要偏废,上师经常教导我们说在学法的时候,不要看到一个意义之后,马上就认为上师、佛陀讲了什么都不需要,不需要不了义法、词句,传法的人也不需要了,这不是佛陀的本意,也不是这里的本意,否则就会出现很多过患。我们要分清不了义法和了义法之间的区别,然后不了义的法也需要依止,我们要去闻思修,刚刚也讲了,如果要和实相无缝对接必须还要学了义的法。比如般若波罗蜜多、如来藏等等,了义的法毫无保留的宣讲了实相法界。虽然它也是一种方便,但是这是直接的方便,前面不了义的法只是间接的方便,中间还需要一个过渡,不了义法的过渡就是了义法,最后就会到达实相了。

庚三、不依不了义而依了义:

悟入意义时,知了不了义,

不依不了义,而当依了义。

前面我们铺垫的时候已经讲了,有词句和意义两种法,我们要依义不依句,如果要悟入经典的词句或者语言表达的意义中,永远是我们内心当中对这个法义要完全通达,就是说法义所讲到的状态要完完全全地和自己的心成为一体,我们的心要变成法义的状态,这就是悟入意义。在悟入意义的时候也要分别,因为众生的根机意乐不同,所以佛陀讲了很多不同的法,就出现了义和不了义。

大恩上师在讲记中也提到了,佛陀在三转法轮中,一转法轮普遍来说都是不了义的法,这一点没什么争议,初转四谛法轮属于小乘法,因为最多证悟阿罗汉,没办法觉悟实相,所以这是不了义的法。从某个角度来讲,二转法轮是了义的法,讲的是究竟的空性。这方面有没有争议呢?有。宣讲如来藏的他空派说二转法轮是不了义的,为什么呢?因为二转法轮讲大空性,没有讲如来藏,所以是不了义。三转法轮是了义的,这方面出现了一些不同的观点。中观派都认为二转法轮了义,三转法轮是不了义的,也有这样的说法。有些中观派的论师说二转法轮了义,三转法轮不了义,因为以空性为了义,所以显现就不了义。有些宣讲如来藏的宗派认为二转法轮不了义,因为它没有讲佛智光明,只是抉择了空性,所以不了义,三转法轮当中讲到了究竟圆满、常乐我净的如来藏这是了义的,他们把二转法轮判为不了义,三转法轮判为了义。

按照无垢光尊者的观点二转法轮和三转法轮都是了义的,二转法轮讲的是大离戏空性,在实相上没有什么隐藏,抉择空性非常了义,三转法轮讲的是如来藏,有些大德说二转法轮和三转法轮平等了义。无垢光尊者在有些地方讲二转法轮半了义半不了义,一半了义是讲空性和离戏没办法超越它,已经达到究竟了,这也是法界实相;一半不了义是因为它没有讲到如来藏,所以从这个侧面来讲不了义,半了义半不了义的观点非常殊胜。在三转法轮中就是这样体现的。

在讲记当中引用了全知麦彭仁波切的观点,如果从二转法轮的角度来辨别了不了义时,显现的不了义,空性的了义,所有宣讲空性的经论叫做了义经或者了义论。二转法轮中所有的显现法都是不了义的世俗谛,空性的就是了义的。我们对于二转法轮的经典如何判断了不了义就是看它讲什么,如果讲的是空性就了义,如果讲的是显现就不了义,这是二转法轮的衡量标准,之所以说二转法轮了义,三转法轮不了义的原因也是这样的,因为三转法轮讲显现,所以从这方面来讲如来藏也是显现,不管清净的显现,还是不清净的显现,只要是显现就是不了义的。

还有一个问题,二转法轮中讲的主要是凡夫人心识面前的显现,以前我们也分析过,从这个侧面来讲也可以判为不了义。从三转法轮的侧面来判断了不了义,不是从现空二谛,不是显现不了义,空性了义,而是看实相和现相是否统一。如果实相和现相完全一味,现相就是实相,实相就是现相二者不分别,就是了义的;如果现相和实相不统一,比如我们看到的现相不是实相,在现相之外还有另外一个状态是实相的,这是不了义的,整个观现世量都是这样的。观现世量安立抉择的都是我们眼根看到、耳根听到的东西,意根分别的正量非量、现量比量等等,在我们分别这些法的时候,在现相之外或者现相的本质还有一个状态叫做实相。我们看到的现相和实相不一致,这是不了义的。如果现相就是实相,比如佛陀看到的现相就是实相,叫做现相和实相一致,在佛陀看到的现相之外没有额外更深的实相,现相实相统一叫做了义。

二转法轮和三转法轮辨别了不了义的标准并不一致,如果我们把两套抉择了不了义的体系合起来,二转法轮讲空性是了义的,我们取二转法轮中的空分,然后再取三转法轮中的现相实相一致,把二者合起来就是圆满的法界。法界没有两个,我们不要认为二转法轮讲一个法界,三转法轮又讲一个另外法界,永远没有两个法界。三转法轮佛陀是给谁讲的,不是给他自己讲的,而是给我们这些有情讲的,我们对于法界实相完全不了知,也不知道什么是佛陀证悟的法界。佛陀为了引导我们而三转法轮,三转法轮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二转法轮的体系主要是抉择空性,如果我们不把空性抉择出来,永远没办法了知离戏的。因为法界本来就是离戏的,所以佛陀二转法轮的体系抉择的主要是远离凡夫的分别念。

凡夫的见闻忆触都是非实相,我们通过二转法轮得到的离戏空性属于实相的一部分,这是最后要达到的,再通过三转法轮的如来藏就可以知道和离戏的空性无二无别的是佛智,这是大无为法。三转法轮从另外一个侧面光明分揭示了法界实相,最后佛陀告诉我们空性和法界实相本来就是一样的。就像太阳那样,我们可以说这是太阳的光明,或者太阳的颜色。不管白的太阳还是红的太阳,都是太阳的颜色。还有太阳的热量,我们把热量和颜色分开讲,一方面通过种种理论遣除了不属于颜色的部分,把颜色讲得非常细致,通过另一套体系会把它的热量讲得很仔细,使用颜色的体系抉择不出它的热量,热量必须要通过另外的公式来计算,最后太阳的颜色计算出来了,热量也计算出来了,这不是两个东西,就是一个太阳的两个部分而已。

我们一下子不知道,就通过两套公式让我们知道,两套公式达成的目标就是一个,最后我们还要通过一定的努力对二者圆融,它们之间本来是不分的。虽然佛陀早就知道了,但是我们不知道,慢慢通过二转法轮的推理知道一切万法的空,然后是法相、实相的空,再通过三转如来藏的体系抉择出如来藏的显现。不管是如来藏的空,还是如来藏的显现,都是法界实相,最后我们要知道二者是不分的,这一点很重要。二转法轮和三转法轮的公式不一样,因为二者要得出的东西不同,所以不是用二转法轮或者三转法轮就可以知道一切实相,它们侧重点不一样。

我们以前经常讲,通过二转法轮的体系永远得不到如来藏光明,它是破因,怎么可能在破因面前得到一个如来藏呢?最后有如来藏也是不可能的,只能得到一切离戏的空。三转法轮是立因,这是去掉客尘之后的成立,后面要引出光明,光明藏不可能通过破因得到,必须要通过立因得到;空性不可能通过立因得到,如果在抉择空性的时候安立一个空,分别念马上就会把它抓住了,开始执著了,所以空性必须要一破到底。什么都要破,连胜义谛空性也不例外。因为如果保留一个东西,你的分别念马上就抓住了,就会开始执著它,这是不对的。所有分别心缘的都不是实相,所以它必须要把你所有的分别心和分别心所缘的东西,不管是什么都要破干净,最后什么都不剩,什么也不剩也不是实相,应成派抉择的究竟离戏就是究竟的破因。

自续派为什么不了义?因为他们破完之后,对于空性没有彻底破除,只是把有边破了,空分没有破。应成派最后把分二谛也破掉了,这是究竟的,从讲空性离戏方面没有更超胜的了。如果用二转法轮去抉择如来藏永远得不到,这是方法论。不是说最后二转法轮和三转法轮打架了,二者之间水火不容,这是没有理解佛陀的密意,方法不同,不等于实相是两个,只是通过两条途径。刚刚我们讲了,因为计算途径的公式得不到热量,所以你必须要再通过另一个公式得到热量,最后得到的东西其实就是一个,只不过侧重点、表示的方式不一样而已。

我们学完二转法轮之后,还要学三转法轮。因为二转法轮当中没有讲到如来藏如何存在的道理,只有在三转法轮当中,比如《涅槃经》《宝性论》中正面地介绍了如来藏光明,这时也不用担心。因为所有执实方面的东西,在二转法轮中早就破干净了,所以我们学的时候,都是带着二转法轮空性见解的基础趣入三转法轮的教义,如果我们的次第没有弄错,不会出问题,再加上有一个比较好的老师引导我们,告诉我们这个地方要注意,否则就会落入歧途,再再地给我们提醒。

最后我们抉择如来藏的时候,就会知道所谓如来藏中的常乐我净,并不是二转法轮破了的东西在三转法轮中全回来了。二转法轮中破完的东西,永远不会回来了。为什么呢?三转法轮当中,那些属于客尘,不可能再有了。三转法轮抉择的东西都是离开了凡夫人的心识之后,佛陀证悟的境界,就是我们实相最深层次的东西,这是属于究竟的。无论怎么观察,二转法轮破的东西不会再回来。如果没有人引导,我们凭自己的力量根本搞不清楚。为什么二转法轮破完了,三转法轮又在讲这些常乐我净?好像又变成了实有,不是这个意思。这是在二转法轮的基础上得到的,如果没有经由二转法轮,直接学三转法轮,就会很容易执实有了。

下面我们再看为什么要讲了不了义的问题。

佛陀遍知已,随众界根意,

犹如阶之梯,宣说乘次第。

“佛陀遍知已”,佛陀遍知了什么呢?佛陀已经获得了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所以遍知一切万法的显现和究竟实相。佛陀通过如所有智如实地通达万法实相,尽所有显现有清净和不清净两种。不清净的尽所有显现是什么呢?就是凡夫人的状态,所有属于轮回的都是属于凡夫人的专利,还有清净的尽所有显现,比如佛的刹土、智慧等等也是尽所有。如所有主要是空性方面,尽所有主要是显现,显现当中有清净、不清净两种。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佛陀完全已经获得了。

“遍知已”,佛陀讲法是给谁讲的?虽然也是给一地到十地的菩萨讲的,但是佛陀给菩萨讲法的时候,不需要再讲不了义法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已经现证了实相,就不需要再讲不了义的法,只需要告诉他们怎么样增上自己的证悟、无分别智就行了,所以佛陀讲的这些不了义法,主要是针对没有得到圣地,即大乘一地以上果位的凡圣,比如小乘的圣众,绝大多数是像我们这样的凡夫人。

为什么要给我们分别了不了义呢?因为众生的层次参差不齐,所以不可能以一种法搞定一切众生。情况太复杂了,就有了很多不同的讲法。“随众”,就是跟随众生的“界根意”。总的来讲界根意是一个意思,侧面不一样,界是什么呢?界是界性,就是种性、种子的意思。《辨中边论》中讲“种子义名界”,所谓的界是种子的意思。界性就是各式各样不同的种性。众生界性、根机不一样,根机和界性有相通的地方。界性的解释就是种性、种子的意思,那根机是什么呢?比如上根、中根、下根,或者小乘根机、大乘根机、钝根、利根,根机是这样分的。意乐是他的想法、爱好,虽然都是上根,但是有些人意乐喜欢空性,有些人的意乐是喜欢光明如来藏。因为爱好不一样,所以侧重点也不一样。根机、界性和意乐内部是相通的,也有从根机来解释种性、界性、意乐的,这是侧重点不一样。

佛陀了知不同众生的界性、根机、意乐,以及到底属于什么种性。他是菩萨种性、声闻种性、缘觉种性,根机是上根、中根、下根,他的意乐是什么样的状态,贪心重还是嗔心重?对于贪心重和嗔心重的人传的法也不一样。因为界性、根机、意乐都不一样,所以佛陀讲法的时候不可能以一个法来搞定一切的众生。

以前我们也讲过,如果一个医生针对不同的病人,只是开一种药,肯定不是一个好医生。虽然有些地方说,我的药是包治百病的,世界上有没有包治百病的药呢?根本没有。什么病都能治的药,也许在特殊的时期存在,现在是没有的。即便世间存在一种包治百病的药,但是佛陀在调伏众生,让众生趣入法界的时候,有没有一个法能够调伏一切众生的烦恼?没有。那空性总可以吧?虽然空性是趣向于实相的,但是中下根的修行者,他们的意乐是喜欢显现,空性就和他不相应。如果你对小乘者讲大乘法,或者对大乘者讲小乘法,都不对。

一位真正有经验的良医,他会知道,这个众生的病这样治疗;那个众生的病那样治疗,方案不一样,药也不一样,服药的时间段、药量都不一样,这是良医的特点。只有良医才有能力看不同的病,而且同样病情的两个人,给的药量都不一样,他知道里面微细的差别。

佛陀和一般的导师也不一样,如果是一般没有遍智的“导师”对所有的众生就一个方法,没有其他的。佛陀不是,因为众生的根机、意乐有很大的差别,所以为了利益所有的人,当然要用不同的方法了,要给不同的众生设计不同的解脱方案,这是佛陀不共特色。不共特色来自于他的遍智、慈悲心。如果他没有能力,也开不出这么多的“药方”。他们看不到这么多的“病情”,不知道用哪种法对治哪种烦恼。虽然他有能力,没有慈悲也不行,就像一个医生虽然能力很强,但是没有给够钱,就不给你看,没有医德也不行。同样佛陀有智慧,没有慈悲心也不行。

因为佛陀的智慧能够遍知一切,说明他的慈悲也是圆满的,所以佛陀相续当中的断德、证德、慈悲、方便等等获得了一个,所有都会获得。比如说断德圆满了,证德也圆满,慈悲智慧、善巧方便等等同时圆满。在最高的层次上,一个圆满所有的都圆满。如果不是在最高层次上,一个圆满了,其他不一定圆满。菩萨也做不到证悟了断德,所有的证德就圆满了。因为他的断德不究竟,所以只有断德究竟了,证德才圆满,证德圆满了,智慧、慈悲、方便、善巧、能力、神通都会圆满。佛陀证悟圆满了,断德一定圆满。佛陀的智慧圆满,他的慈悲一定圆满了;佛陀的慈悲圆满了,他的智慧一定圆满的,这方面是平等的。

佛陀了知众生的根机、意乐,“犹如阶之梯”,犹如梯阶一样,“宣说乘次第”,佛陀宣讲的次第,分别是三乘、五乘、九乘、无量乘。因为众生的根机、意乐有很多种,所以犹如楼梯一样,为了引导众生慢慢地达到究竟的觉悟。因为佛陀证悟了圆满的实相,所以非常希望所有的众生能够和他平起平坐。为什么呢?因为本来一切众生具有佛性,在实相当中就是平等的,所以佛陀不会因为我证悟了,给众生传法要有所保留,不能让他们超越我。如果有这种心态,根本成不了佛。

佛陀出世的一大因缘就是为了宣讲如来藏,为了揭示众生皆有佛性,引导众生趣向于实相的证悟。虽然有非常强烈的想法,但是基于众生的情况不同,根机、意乐不一样,即便非常希望,也不能一刀切,不能直接把最好的法告诉所有人,最好的法只适合一部分人。从这个侧面来讲,佛陀相应于众生不同的根机、意乐,而宣讲了犹如楼梯一样的法,这就是修道的次第。不同的乘就是不同的人走到不同的状态,都有一个踩的地方,经由这个踩的地方,完全有能力慢慢往上爬。虽然佛陀给我们讲了这种次第,但是你往不往上走,还是看你自己。佛陀告诉你可以踩着这里往上走,你就是不往上走,那也没办法。

度化众生是两方面的事情,佛陀做了该做的事情,我们听不听佛陀的教诲,自己是不是依教奉行,依教奉行的时候是表面上的,还是发自内心的,这种差别也很大。佛陀跟随众生的根机、意乐,宣讲了犹如阶梯一样的次第法门,三乘、九乘,乃至于无量乘,我们说到底是一乘、三乘,还是九乘?真正来讲没办法分,众生的根机无量无边,这个乘也是无量无边的。虽然经典当中讲了无量无边乘,我们根本学不完,但是佛陀根据不同的情况,归摄为三乘,即把众生的根机分为三等。众生的情况有很多,总括为三种根机,因此讲了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的三乘法要。

然后再把三乘根机细化,每种分三种,就分为九乘,即显宗的三个、共同密宗的三个、不共密宗的三个。细化之后,不同的众生在里面都能得到不同的教法,从这个侧面分了九乘,是不是绝对的九乘呢?不一定,因为众生的根机无量,所以乘也是无量的。最后证悟的时候,乘就没有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乘是梯阶,当你到达了上面,梯阶就没有用了,所以从这方面来讲分了了义不了义。

佛陀有没有辨别了义不了义的方法呢?有。下面就讲到了。

念及何用意,秘密意趣八,

依词以量害,必要说亦有。

“念及何用意”,到底有什么必要分了九乘呢?因为众生的根基意乐不一样。有了这个用意之后是如何分的?“秘密意趣”,四种秘密和四种意趣八种,所以说“秘密意趣八”。就是通过四种秘密和四种意趣分了八种,这八种是不了义的代表。秘密、意趣合起来就是有密意,有密意的法都属于不了义。不了义法的辨别方式有三个条件。第一个有密意或有用意;第二个有必要;第三个有理证妨害。

“依词以量害,必要说亦有”,这两句可以解读成三个条件。第一个“依词”,佛陀讲的一些词句是有密意的。我们直接看到的词句本身有密意,依词我们可以解读为有用意,或者有密意,佛陀讲这个话是有密意的,你不能直接理解,它有密意。

第二个是“以量害”,很多地方把以量害放到第三个,但解释是一样的。如果依靠词句是真实的,通过理证去分析词句表达的意思是有正理的妨害,就是通过正理观察的时候安立不了,叫做以量害。依词以量害,依词本身是密意,如果你认为这是真实的,我们就看你这个真实的东西经不经得起正理的观察,通过正理观察的时候,有正量妨害,就是说观察的时候出现过失了,不符合实相,经不起观察的,这个叫以量害。

第三个是“必要说亦有”。“必要”就是有必要,“说亦有”佛陀讲这个有必要。有什么必要呢?虽然有正理妨害,但是能够把众生的心引导到一个高度,让他趣入于大乘。只有大乘才能成佛,而有些小乘者没有引导,就没办法趣入大乘。佛陀讲这些是让他们趣入大乘的方便,所以必要说亦有。就像佛陀讲的一楼,这样讲有没有过患呢?如果你说一楼就是究竟的,上面还有九层楼才能到十楼,一楼不可能是究竟的。虽然有理证妨害,但是有没有必要性呢?有。因为从一楼到二楼的必要是有的,所以从这方面来讲,后两句可以解读为三个条件。

这三个条件就是秘密和意趣都要有,秘密和意趣是讲解不了义法真实的体现方式。不了义的法就是通过四种秘密和四种意趣体现的,三个条件是辨别了不了义的标准,就是这样去解读的。秘密意趣和三个条件是什么关系?三个条件是衡量了不了义的标准,秘密和意趣就是不了义的具体表现方式,通过四种秘密和四种意趣来表现它的不了义。

四种秘密和四种意趣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在《大乘经庄严论》《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等很多地方都讲到了秘密和意趣,此处也讲了秘密和意趣。第一个是令入秘密。佛陀讲了一些词句,真正用正理观察是有问题的,存在过失。这样一种词句,“令入”,可以让修行者趣入于更上层的道理。令入秘密的必要性,是可以让人趣入于更上层的道理。

比如佛陀讲了色法,或者五蕴存在等等。实际上五蕴存在本身,可以慢慢接引小乘根基的人,让他们首先不要产生恐慌情绪,在他们可以理解的状态中说,其实我是没有的,五蕴或者色法是存在的。这样一讲很多小乘修行者或者下根者,直接理解成色法是存在的。这方面的色法存在是有必要的。什么必要呢?为了那些不能直接趣入大乘的小乘修行者,通过这种方式,让他们去掉一部分的障碍、迷惑之后,在这个起点上再趣入大乘。

第二个是相秘密。“相”可以理解为法相。在下层的场合中,通过诸法的法相进行解释。上师在讲记中打了一个比喻,“佛陀在相关经典中说万法唯识、自己是自己的怙主、安立三自性”,这些都是属于法相,通过它们来表达什么呢?通过万法唯识的法相来表达一切都是心变现。万法的作者是心,没有其他的作者。第一,他们用法相来表示万法唯识,万法唯识的法相是相秘密中的体相;第二,自己是自己的怙主,真正要获得安乐,自己是一切利乐的源泉,它的法相就是说自己是自己的怙主,这方面并不是说我是存在的;第三,安立三自性,安立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通过安立三自性来确立三法相,三自性是体现三法相的,所以三自性也是三个法相。自己是自己的怙主、万法唯识也是法相。前面讲了,第一个表达的是一切作者是心的意思,第二个是守护自己是一切利乐的源泉;第三个主要是通过三自性来安立三法相,这方面是相秘密。

通过法相来安立这种不了义的观点,秘密、意趣、不了义,上乘也可以用秘密,比如唯识宗也用佛经中的秘密或者密意,把不了义的安立为了义。安立秘密和意趣是不是绝对是了义的宗派,把众生从不了义接近到了义的方便呢?也不一定。因为大乘经典中宣讲了秘密和意趣,所以唯识宗的一些论师,为了让弟子暂时对唯识宗的教义产生定解,也会使用秘密来把不了义的安立为了义。比如《般若经》中讲到万法无自性,如果按照真实法界的观点,万法无自性就是所有法在胜义当中都是无所得、无所执、无所缘的,唯识宗中有随教、随理,随教唯识宗比较了义。

随理唯识宗要引导众生在随理唯识上去修行。因为众生的根基可能一下子还达不到那么高,为了让众生修持这个法,对于随理唯识产生定解,所以通过三自性来解释《般若经》中万法无自性这句话。他说佛经中的无自性是这样理解的,分了三自性,就是说遍计所执、依他起和圆成实无自性,那是不是什么都没有呢?他们说不能这样理解。佛陀的意思不是说什么都没有,就是说遍计所执,还有我们错误的观点是无自性的。然后是依他起无自性,万法依缘而生无自性,不是说这个法没有,而是这个法是因缘而生的,叫做无自性。最后是圆成实无自性,就是把遍计所执性不存在这一部分就是圆成实无自性。他们说众生认为心和境实有的等等,或者人和法这些东西是遍计所执,遍计所执性其实不存在这一点叫做圆成实。他们并没有真正的像中观所承认的那种离戏,世俗谛中有,胜义谛中空性,他把《般若经》中的无自性,通过这个方式来解释。他说佛陀在经典中讲无自性是相秘密,佛陀讲万法皆空是有密意的,这是不了义的。真正了义的应该按照我们的方法解释,就保留了依他起实有。

还有一些论师把单空也通过这个方式来解释成了义,然后把离戏的方面解释不了义的也有,这是大乘的用法。这种情况我们必须要了解,有些不了义的宗派,也使用秘密和意趣的工具来把他们的观点来安立为了义,把其他了义的观点安立为不了义。他们认为佛陀讲如来藏是不了义的,为什么不了义呢?佛陀讲如来藏是为了调伏那些刚刚从外道进入佛门当中的人。因为外道执著神我,如果什么都空了,他们接受不了,所以佛陀为了安慰他们,说究竟当中有如来藏。他们一看佛法和我们的教义差不多,就不会产生那么大的恐慌,就进入了佛门。有些人说如来藏是不了义的,为了度化这部分的众生而讲的,这样就把了义的安立为不了义,把不了义安立为了义,也有这种方便,他们也会使用秘密和意趣上的区别。

这有什么必要呢?因为众生都好高骛远,如果我们这个法不了义,就不学了。既然这个法不究竟,我要学究竟的,我不要基础,我要学正行大圆满。可是又上不去,上不去怎么办?这些祖师们就通过这种说法告诉他们其他的法是不了义的,我们的才是了义的,应该这样解释。他一看是这个道理,佛陀也讲过相秘密。这样讲的时候,他就理解了。然后他开始修,修完之后根基成熟了,再来看他懂了,以前我学的是不了义的,其实真是万法空性,那时他不会生邪见,也不会怨自己的祖师,你为什么这样讲?如果你刚开始告诉我,我早就怎么怎么样了,他不会怨自宗的祖师,也不会怨他的上师,因为他知道如果太早给他讲自己反而会生起恐怖,会因此退失,只有这样才能保护他,他在里面把该学的学了,基础打牢了,然后再学习更高的法,才是一条正确的途径,所以我们不要认为所有使用秘密和意趣的一定是以中观为代表的了义宗派,为了引导下面的人进去,也有下面的宗派为了把弟子稳住,让他们在这里修行,而把了义的解释成不了义。

第三个是对治秘密,这些说法就是为了对治众生不好的心态和行为,比如有些人认为释迦牟尼佛的功德不圆满,因为他们看到佛经中讲迦叶佛出生在人寿两万岁,那时佛很高大,寿命也长;拘留孙佛也是功德圆满,寿命很长,他们觉得我们的佛陀身材矮小,寿命也不长,就对佛陀退失了信心。

为了对治这种轻视佛陀,或者不生信心的妄念。佛陀说,我就是拘留孙佛,拘留孙佛就是我,我们是无二无别的。他的弟子一听,原来拘留孙佛就是释迦佛,释迦佛就是拘留孙佛。一下子打消了不好的心念。对治秘密是对治,对治众生的邪分别念,因为有了邪分别念不可能再学下去了,所以为了对治这些邪分别念,佛陀讲了一些诸如此类的法。

在《解义慧剑》的注释当中,不是我们的讲记,在注释中讲了八种对治,我们回去可以看,现在没有时间一个个解释了,大概就是这种道理,为了对治法方面的一些错误认知。比如负罪感太强了,有些修行者造了罪业之后,一直困在里面没办法出来,非常担心害怕。今天不小心杀了生怎么办?虽然过失肯定会有,但是你不能因为杀生,做了错事,永远困在这儿出不来,然后该修的也不修了。虽然凡夫人没有调伏之前每天都会造罪业,但是在忏悔之后我们还是要不断地去修持更好的法,继续往前走才对。

为了对治这种恐怖罪业、矫枉过正的人。这时佛陀会告诉很多人,以前诽谤过佛的人,他们修法之后现在成佛了,他们一听自己也有希望,以前造那么大罪业的某某有情也可以成就,或者有些人和佛随随便便结了个缘,或者念几句佛号就可以成就。通过这些方式他就可以从对于罪业的负罪感中走出来,为了让他继续精进,有时佛陀也会随顺说一些不了义的法,叫做对治秘密。

第四个是转变秘密。字句通过其他的解释就有了言外之意。比如上师在讲记中讲的,“父母为所杀,国王二所净,境眷皆摧毁,彼人得清净。”看起来好像应该把父母杀了,再把国王和大臣杀了,然后把国境、眷属摧毁了,这个人就会得到成就。这样直接理解是不对的,意思应该转变一下。什么是父母?字面上就是我的爸爸妈妈,如果直接理解成杀父杀母就造了无间罪,根本不是解脱道。这个地方是轮回的父母,也就是爱和取,应该通过空性等修法把爱和取灭掉。国王就是指阿赖耶识,还有其他的萨迦耶见等等,“二所净”,就是坏聚见、戒禁取等等,把这些障碍解脱的东西取名为父母、国王、眷属等等,把这些不属于实相、障碍解脱的都安立为要摧毁的。

此处所要表达的意思是有言外之意的,不能直接理解,需要转变一下,相当于密码一样,你不懂密码永远解不开里面的意思。听到上师讲了之后就会知道,因为有些人觉得佛经好懂,不需要依止上师、佛菩萨,自己就可以学,为了打消这些人的傲慢,佛陀有时候在经典当中故意使用转变秘密。比如此处讲的父母为所杀就是代表,如果他没有依止上师,就会不知道在讲什么了,他肯定不敢杀父母,虽然觉得这样不对,但是一看就是佛经说的,那怎么理解呢?理解不了。后来找上师问一下,上师告诉他应该是这样解释的,就会打消他不正确的学佛方式。我们应该依止有经验的导师学习,自己理解很容易出问题的。

这个颂词就是为了让我们知道,从字句上去理解法义很困难,其实我们在看某些法的时候也是同样的。佛教术语解释的方式都有自己的体系,我们以前只是在世间的学校接受过一些世间的知识,这时候在我们脑海当中所存留的解读方法都来自于传统的学校、社会教给我们的信息。如果用我们脑海中的信息,按照自己在社会教育中得到的智慧去解释佛经,就会错得离谱了。这时候怎么办呢?必须要去依止佛教的大德们,学习他们怎样解读佛教的意思,这时候才会知道,佛经当中的四大皆空是这样解释的,而不是其他的四大。这就是转变秘密,不能直接理解,还有言外之意,必须转变一下它的意义。

秘密就是说对于词句表面上的意思,比如转变就是词句,这种秘密必须要转变才能通达,仅凭词句上的意思是不行的;对治秘密,比如说拘留孙佛就是我,有一些隐藏很深的秘密,还有相秘密、令入秘密都是词句比较容易让修学者理解。

然后意趣是什么呢?意趣就是真实的想法。佛陀或者这些人在讲的时候到底是想表达什么意思?这个秘密是讲者要表达的最真实思想。表达之后既有暂时的思想,也有让对方理解的讲者思想,还有讲者自己讲话时的真实想法,叫做意趣。意趣就是心中的所想,自己心中真实的所想到底是什么,不是说我讲这句话让你理解我心中是想的是什么。

我们以对治秘密为例,佛陀说拘留孙佛就是我这句话的时候,听者以为我懂佛讲的意思了,佛说我是拘留孙佛,就打消了他对佛陀产生的邪念。其实佛陀在讲拘留孙佛就是我的时候,第一个他会让听者以为他听懂了佛陀想要表达的意思;第二个更深层次就是佛陀的真实所想,这就是意趣。

意趣有四个,第一个叫平等意趣,也可以用前面的对治秘密来解读。佛陀讲拘留孙佛就是我,就是让弟子理解成拘留孙佛就是释迦佛,释迦佛就是拘留孙佛,他们是一样的。其实佛陀在讲这句话的时候,真实想法是我和拘留孙佛的法身是一味的。从显现上来看,拘留孙佛不是释迦佛。那佛陀这样讲是不是打妄语呢?无垢光尊者说,所谓的秘密不是那种意义上的妄语,看起来像一个妄语,本来释迦牟尼佛不是拘留孙佛,你还说我就是拘留孙佛,那是不是打妄语?不是那种意义上的妄语。而是有一定的必要,为了让众生趣入这样信心当中,为什么不是妄语呢?从某个侧面来讲,因为拘留孙佛的法身和我的法身是一味的,所以可以说拘留孙佛就是我,这一点没有错。当佛陀说拘留孙佛就是我的时候,心中的终极想法是,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和拘留孙佛是法身一味,但是用语句表达的时候,他没有说我和拘留孙佛的法身是一样的,直接说我就是拘留孙佛,拘留孙佛就是我,这叫做意趣。

平等意趣,什么叫平等?我和拘留孙佛的法身平等一味,不是说拘留孙佛和我的身高、寿命一模一样,拘留孙佛和我就是一个,不是这方面平等,而是从法身方面平等,这个意趣就是真实的想法。佛陀不可能把他的真实想法说出来,本身这个弟子觉得拘留孙佛身材高大、寿命很长、眷属众多,而释迦牟尼佛的身材矮小等等,对于这些内心有点不舒服,你再和他说实际上我和拘留孙佛的法身是一味的,这样说对他不起作用,他不在乎你们的法身有什么差别,而是觉得色身有差别,因此佛陀在讲这句话的时候不能把我们法身是一味讲出来,词句说我和拘留孙佛就是一样的,心中想的是我和拘留孙佛法身是一味的。这是平等意趣,即当时讲这句话时心中真实的想法。

第二个叫别义意趣,别义意趣是前面的相秘密。比如按照唯识宗不了义的讲法,佛陀表达的是胜义当中有心识,他要安住在这种意趣当中,别义就是通过其他意义表达出来,即通过万法无自性来讲,或者从了义的侧面也是一样的。佛说万法无自性,一切都是空性的,但是以三自性来讲也可以。从这方面而言别义意趣和前面的相秘密是一样的,相秘密的相就是法相,在下乘通过法相的方式安立法性,究竟来讲佛陀是从它的法性侧面安立的,讲的时候是通过法相的方式安立的。

这方面讲到了别义意趣,也就是其他的意义。佛陀讲的是这个意思,但是他表达的是另外的意思,别义按照意趣来讲,也是另外一种意思要表达的,也不是完全没有关系,二者之间有一种关联的叫别义意趣,和相秘密一样,只不过相秘密是从表面上讲到的词句,然后别义意趣是当时真实的想法。

第三个叫別时意趣,比如说念一句咒语会马上成佛,或者念一句佛号能够当下成佛。表面上好像是你念一句佛号,或者念一句无垢月光如来就可以成佛。众生听到以后,尤其是比较懈怠的人,一点善法都不想修,如果告诉他,只要念阿弥陀佛就能往生。这到底是不是別时意趣?有的道友也会疑惑。念阿弥陀佛就能往生可以是別时意趣,也可以不是。

针对有些非常懈怠的人,和他说你只要念阿弥陀佛,没有说念几句,到底什么时候往生?比如我对一个很懈怠的人讲,你只要念佛就能往生。我的想法是什么?我心里想你以后终究会往生的,別时就是其他的时间会往生。毕竟你会种下一个善根,这个善根终究会成熟的。在讲这句话的时候,其实我很清楚,不可能他念一句阿弥陀佛随随便便就往生了。如果没有往生四因,最根本的两个也没有,只是念阿弥陀佛就能往生,我心中很清楚不可能。我想的是你只要念一句,总有一天你会往生,我嘴上不能说总有一天会往生,这样一讲那效果就不一样了。本来他就很懒惰,你就再给他讲这么多,他根本就不会做。为了让他多多少少修一点善法。我说,你只要念佛、拜佛,马上就能发财。我的内心说你以后会发财的,但是我不这样讲,给他一种错觉是只要供养了今生一定会发财,我不这样想的,只要你供养了以后肯定会发财的,这些就是別时意趣。

念佛能往生到底是不是别时意趣?这要看情况。针对有些人来讲不是别时意趣,因为他的条件都是具足的,你跟他说念佛能往生,的确是你具足了所有的条件念佛就能往生,或者成佛。念佛当下就能成就,当下怎么理解,也可以理解成以后的意思。因为解释的时候有很多不同的意义,有的时候说一刹那就可以往生。什么叫刹那?我们说刹那叫做诚实刹那,不是实行刹那,这样理解以后的意思,也是别义意趣。

这些方面也有很多善巧方便,佛陀、上师们不会舍弃一个众生,他不会说我的标准太高你学不了。如果达不到高标准,他会给你降低一个标准,而且是那种不动声色的降低。也不会告诉你我给你降低标准了,你还觉得自己很厉害。上师不动声色地把标准降了下来,所有的弟子觉得这么简单怎么不可以修,我可以修。他就开始去做了,慢慢根机就成熟了。如果一句都不念,就没办法了。这就是别时意趣。

有时候把不是别时意趣理解为别时意趣就不对了。有些人认为凡夫人念佛往生就是别时意趣,这不是。凡夫人这世也可以,有些人认为念佛能往生,是指成了圣者,登初地之后往生。他说佛经中讲了,凡夫人念佛就能往生是别时意趣。上师引用法王如意宝的观点说这不是别时意趣。因此到底是不是别时意趣?要看情况,不能一概而论。

第四个是补特伽罗意乐意趣,“意乐”是喜好,“补特伽罗”这个地方理解成众生有情,即有情的意乐意趣。因为有些有情特别喜欢布施,他们觉得布施是所有的修法当中最殊胜的,一直沉迷于其中,导致他对于更好的法没有兴趣。为了针对这些有情的意乐调化他,佛陀说布施功德没有那么大,持戒的功德才大,布施是下劣的,持戒是殊胜的。然后对哪些很执著持戒的人,佛也会说持戒不算很大的利益,修空性才是利益最大的,佛陀是不是真的说布施、持戒下劣呢?不是这个意思。佛陀就是让他们从执著中出来,虽然所有的修法都很殊胜,但是耽著其中就不对了,这就叫做补特伽罗意乐意趣。针对补特伽罗虽然佛陀在表面上讲了一些话,但是佛陀心中的想法不是按照词句表面的意思理解,这就是意趣。

这种密意的意趣,一个是表面上很明显的话,可以让大家马上理解的,意趣是不太容易理解的。佛陀心中真实的想法,有更长远的目标,或者佛陀安住在这种那种状态当中,讲了另外一种话,叫做意趣。秘密和意趣合起来叫做密意,既有秘密,也有意趣。我们说佛陀讲的是有密意的,密意是密和意,就是你不能从表面上理解,还有深层的意思。

是故四派至,究竟金刚乘,

下未证悟分,上者明抉择,

“是故”,所以说显宗的四派,第一个叫有部,第二个叫经部,第三个叫唯识,第四个叫中观,前两个是小乘的,后两个是大乘的。显宗的四派乃至于究竟金刚乘之间,“下未证悟分,上者明抉择”,这个次第很明显了,下下没有抉择、证悟的,在上面宗派中明显的抉择出来了。

有部派没有抉择的,经部派抉择的清楚。尤其是在有些世俗法上面,有部派抉择不究竟的,经部派抉择。经部派没有抉择的,比如经部派认为有实有的色法,这时唯识宗就抉择一切色法都是唯识所现的。然后唯识宗没有抉择的空性,在中观当中抉择。唯识宗说依他起识实有,中观宗说这不是实有的,是空性的。自空当中没有抉择到的,在他空当中抉择了如来藏,最后在显宗当中没有广大抉择的,在密乘当中广大抉择。因此下面没有抉择、证悟的,上者明确抉择,逐渐就靠近实相了。

佛陀安立了秘密意趣、了义不了义的必要性,以及安立这些宗派,就是逐渐的引导众生趣向于实相,我们有可能从执著实有到小乘的观点,又从小乘的观点到唯识宗,从唯识到中观,从中观到光明藏,最后从如来藏以至于到密乘,通过这个次第慢慢上来。

还有一种方法,不一定是针对我们个人,而是针对不同的众生,佛陀给每一个众生下面安立一个梯阶。可以依靠这个梯阶到达一种究竟的实相。比如有些人这一世生下来,他已经距离证悟一步之遥了,佛陀把他安立在九层,他站在第九楼的梯阶再走一下就到了。因为佛陀在世的时候,有很多善根福德不同的众生,纷纷降生在佛陀身边,佛陀对这么多人怎么讲法,每个人的条件都不一样,所以佛陀给每个人讲的都不同。上根利智的人给他空性、如来藏,给其他中下根机的人讲唯识、小乘的修法、人天乘的十善,反正每个人都有一个可以修的,全都能够往上走。虽然走不走是你自己的事情,但是佛陀把这些都讲了。

依教理更成,见而持了义,

天鹅水析乳,智者游教海。

“依教理更成”,通过教和理更加能够证成,越往上的教理越殊胜,从这方面讲的时候,“见而持了义”,了知了这些道理之后,我们就可以转而持了义。在全知麦彭仁波切《中观庄严论》注释中,尤其是总义部分把外道、有部派、经部派、唯识、中观自续派到应成派的观点之间,上上超胜下下的很多问题抉择的很清楚,所以越往上越了义。

当我们抉择了义的时候,会不会返过来诋毁下面的宗派呢?这是不会的。因为我们知道,这些都是根据不同众生的需要来安立的,所有的法犹如糖一样,中边皆甜,所以所有的法都是正法。针对不同众生的根基安立了不同的法。尤其是我们当学到某个法的时候,千万不要诋毁其他的教法、修行者,因为佛陀针对不同的人,安立的不同修行方式,所以我们不能认为我学的是这个法,其他的修法、修行人、他宗的祖师一概打倒,这样是不行的。

真实的依靠教理学好之后,一方面他对上面了义的教法非常有信心,一方面他对于下面宗派修行者、修法也是绝对尊敬的,对于所有修行佛法的人、所有法脉的上师们都是平等尊敬的。为什么呢?因为他知道佛陀跟随不同的根基、意乐传的都是佛法,所以通过教理一步步学上去的人,真正了悟了义的时候,他对不了义的法,仍然是尊重的,不了义不等于错误,不是应该丢弃的垃圾。我们也要通过不了义到达了义。

既然如此,我们不能说,我修的是空性、大圆满的正行,下面的加行、修法都不需要,我们闻思的时候,对于其他修法的人,或者修法的人对于闻思的人,不管怎么样大家都是在佛法当中修学,无论这个法脉那个法脉,这个上师那个上师的弟子,都在学习佛法。因为每个众生的根基、因缘不一样,所以也是根据自己的因缘找到了自己应该修持的法。不管是修净土,或者修密法、禅宗,只要是真实正法的修行者都要赞叹。

“天鹅水析乳”,“天鹅析乳”是一个经常用的比喻,据说天鹅有一种功能,或者天鹅的喙本身有这个功能,如果你把牛奶和清水倒在一起,天鹅可以把牛奶和水分开,它喝的时候纯粹是把牛奶喝完了,剩下的都是水。有点像我们小时候吃的牛奶冰糕,如果你一直吸,把牛奶吸走了,最后剩下一块白冰。天鹅可以把牛奶全部吸走,剩下的全是清水。“智者游教海”,如果能够辨别了不了义,就可以在教海当中畅游,他完完全全可以分析了义不了义,然后在了义的教法中,如果自己真实了悟之后,就可以在其中吸取像牛奶一样的殊胜法义。

我们必须要通过不断的闻思,让自己的智慧不断的精纯,这时就拥有了天鹅析乳的能力,可以在所有的了义不了义教法当中分析,这是不了义的,那是了义的,通过不了义过渡到了义,最究竟来讲是要依靠了义趣入实相,如果完全通达了,不但不会诽谤所有的教法,而且在所有的教法当中能够辨析出来这是我趣入实相的捷径,这方面会非常明确。

甚深金刚乘,六边四理印,

传承窍诀伴,无垢理抉择。

“甚深金刚乘”,前面大概也说了,从佛教的四宗一直到究竟金刚乘之间等等,甚深金刚乘为什么是甚深呢?因为金刚乘的教义修行,或者他所抉择的实相,像金刚一样,它是大无为法不可分的,所以修习这种教法就是金刚乘。

甚深金刚乘的修法非常殊胜,第一个这种见解所抉择的法界圆满无缺。第二个积资净障,或者趣入于实相的方便非常直接。就是说法界怎么样,直接给你讲了让你去安住,这就是甚深金刚乘。它的效果特别快,有些地方说,如果得到了灌顶之后,没有破誓言,在十六世、七世或者三世之后决定成佛,也有些说今生、六个月决定成佛。这方面是跟随自己的理解能力,很快就可以成佛。这是很甚深的修法,也很迅速,不像显宗讲的三无数劫那样漫长。

“六边四理印”,对于甚深金刚乘,没有用了不了义,用的是六边四理印来印持。大恩上师在讲记中讲了六边,后边颂词中讲了四理。那六边四理印的意思是什么呢?对于甚深金刚乘究竟的法义,就是通过六边和四理来印持,通过六边、四理讲解,印持的意思是什么呢?它的意义很深邃,就是说有时候你必须要通过六边中的一边或者其他方式去理解,如果你直接理解是理解不了的。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很多根性没有成熟,没有缘分的人,如果没有达到这个层次,只能够理解其中一部分,理解不了所有的。因此对这些因缘还没有成熟的人,甚深的修法的密意是通过六边四理的方式来印持的,印持就是隐藏起来。比如同样一句话,你看不出什么东西,其实里面可以通过很多不同的解释来解释这句话,这就是通过六边和四理的方式来印持。你的缘分越深,看到这句话理解得越深。如果你是一个显宗根基的人,看到这句话,会直接理解成显宗,它就印持了、隐蔽了、封印了。把这个意思隐藏起来,叫做印持。如果你因缘不成熟,永远看不到里面的意思。这方面叫六边和四理。没有通过了不了义,就是通过六边和四理來印持。

印持就是对无缘者封印起来了,无缘者看不出来,有缘分的人就可以知道。没有缘份的人永远不知道在讲什么。大恩上师在讲记里讲了,这也是了义不了义,有些方面是一样的,有些方面不一定一样。上师也说了,如果没有闻思多少讲太多也没多少意义,我也是没有学很多,这里大概知道通过六边和四理的方式来印持的方法是这样的就可以了。

下面讲四理的时候,这个意义更明确一点。六边四理印,对缘分不成熟的人通过这样方式封印,等到自己的福祉增上或者得到灌顶、修完加行、理解能力增上了,再去看,或者上师给你讲的上海,发现以前同样一句话,为什么现在会有这么深的讲解呢?甚深金刚乘中,就有六边四理。词句可以用一些其他方式进行讲解。如果你不懂,永远不懂,虽然也可以理解成其他的意思,但是你永远不知道里面的甚深修法,当你真正的有能力了,就可以通达里面的含义。

传承窍诀伴,无垢理抉择。

修持甚深金刚乘,需要传承上师传下来的窍诀作为助伴,然后无垢教理抉择。修持六边四理印持的金刚乘要通过传承上师窍诀的助伴。如果没有窍诀解不开六边四理封印的金刚乘;如果你有了传承窍诀的助伴,再加上无垢密乘教理抉择就可以解开六边和四理的封印,解开之后就通达了甚深金刚乘的密义。讲解密乘的道理非常丰富、甚深。这个道理是在空性和如来藏的基础上进行抉择的,还有许多传承上师的窍诀。

通过这些之后就可以知道甚深金刚乘的意义,这是通过六边四理印持的,六边四理类似于了义不了义,只不过在密乘中是六边四理印,即印持、封印。显宗通过了义不了义来分析,密乘通过六边四理来印持。如果你达到这样的能力,自然而然就解开了;如果你没达到这种程度,永远解不开。对于密乘的法本看不懂,也修不了,这是秘密的意思。在《光明藏论》讲到秘密的时候,也讲了这方面的内容。因缘不具备的人不能看、不能听、不能摸,这是一层意思,还有一层是即便你看了、听了,也不知道在讲什么。这个本性也是一种秘密,它是通过六边四理来印持的。传承窍诀伴,无垢理抉择,通过这方面才能解开,最后才能体会到金刚乘里面的甚深含义。

诸法本清净,大等性双融,

依凭二正量,抉择之真义。

“诸法本清净,大等性双融”,一切诸法的大清净和大等性是双融一味。“依凭二正量,抉择之真义”,诸法本清净和大等性双融是依靠两种正量抉择的真实义。两种什么正量呢?一个通过胜义的正量来抉择大等性,也就是一切万法离戏的大空性。通过清净的净见量、名言量来抉择大清净的。显宗当中,大等性主要是般若波罗蜜多中观的正理来抉择的,本清净这部分主要是从如来藏光明,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是通过《宝性论》等如来藏的经纶来抉择的。密乘当中,麦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中,也使用等净无二来抉择一切万法本来清净,也是有次第抉择和顿时抉择两种,学习过《光明藏论》的道友就会知道,直接用净见量来抉择一切万法本来清净,通过中观的正理来抉择大等性。

无论显密、自空他空中观都可以抉择,一切诸法本来清净、本来是等性的,对于这些凡夫人一直没办法通达,如果通达了就会少很多迷惑,获得了解脱。因为没有通达,所以在我们面前无数次显现了各种各样的法,虽然我们一直在接触,但是始终没有发现。直到有一天遇到了自己的上师,他们会给自己讲解这些道理,告诉我们看到的这些法,包括你的身心、诸识都是空性的,然后告诉我们很多中观的正理、如来藏的观点,让我们知道自己本具佛性。

其实为我们讲解殊胜正法的上师的恩德特别大,无始以来没人给我们讲过,我们也不知道。现在他给我们讲解,让我们抉择万法的空性,了知自己本具佛性的道理,能够进一步抉择密乘中的殊胜的窍诀。如果不重视,我们觉得天天在这里讲。今天晚上又要讲《庄严经纶》了,这些都是甚深宝贵的窍诀,是你证悟必不可少的条件。如果没有福德,就会觉得快点讲完算了。讲完了之后上师下面还会讲法,第二部法又来了,也许比这个还要大。这是上师的智慧和悲心,给我们宣讲空性,帮我们抉择殊胜密宗观点的时候,对我们的恩德非常大,通过这些方面进行抉择。

无始以来我们没有发现一切万法的本性,这一点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上师把知道了就可以解脱,不知道就会继续轮回的道理告诉了我们。世间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对我们有这么大的恩德,即便是父母的恩德也没有这么大。今天谁指点了一下,我投资成功了,炒股赚了几百万,或者高人指点一下,我今天中了个双色球、大乐透,好像这些人对我们的恩德大。即便有人给你一箱子的如意宝,恩德也不算大,这些你死了之后全是别人的,你一点都得不到。

我们最大的迷惑、实执,上师能够帮我们堪破,让我们知道怎么去修行,了知空性、如来藏、发菩提心,告诉我们修持大乘窍诀,他对我们的恩德非常大。有有福德的人,会对上师感恩;没有福德的人,可能对其他的世间帮助者感恩。对于自己困难的时候,帮助我渡过难关的这个人,或者对父母很感恩。虽然这些人也是需要感恩的,但是真正应该感恩的是指点我们解脱之道,宣讲菩提心、空性、如来藏、密法等等这些至关重要途径的上师们恩德是最大的。

下面的颂词讲的是四理。

显宗及生起,圆满大圆理,

词总隐究竟,无违入此要。

在上师的讲记当中讲了六边,颂词当中讲到了四理。显宗、生起、圆满、大圆理,即显宗、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大圆满的道理就是四种理。通过四种意义来抉择。“词”是词义,“总”是总义,“隐”是隐义,“究竟”就是究竟义。词对应显宗、总对应生起、隐对应圆满、究竟对应大圆满。“无违入此要”,通过四种理来抉择。

这是什么意思呢?注释中讲了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幻化身。幻化身用四种意义可以解释。通过词义来解释对应显宗,我们的身体是幻化、无自性的;通过总义来解释对应生起次第,幻化身就是观生起次第,把自己的身体观成如梦如幻的金刚萨埵;通过隐义来解释对应圆满次第,还是幻化身,但他通过空行本尊来对应,这是比较隐蔽的;通过究竟义来解释对应大圆满,幻化身是大圆满中的究竟的实相。

第二个例子是心自性光明,心自性光明用持印来解释,它是通过四理来印持的。为什么叫封印呢?甚深的金刚乘封在里面,通过四理来印持。第一个词义对应的是显宗,心自性光明就是三转法轮如来藏;第二个总义对应生起次第,当我在观想金刚萨埵本尊的时候,后融入到本尊的光明当中,心自性光明就是从本尊的身体来观想的。第三个心自性光明隐义对应圆满次第,圆满次第通过四空智生起心的光明。密宗的术语我们没学过不懂,大概知道这样对应就可以。第四个心的自性光明究竟意义对应大圆满。大圆满也讲心的自性光明,这纯粹是佛的境界,究竟意义中只能用大圆满来解释。封印就是印持。通过四理印持甚深的金刚乘,如果你不懂永远解不开。

如果你是显宗根基,心自性光明通过如来藏光明来理解;如果你修生起次第,就通过生起次第的思想来理解;如果你修大圆满就用大圆满的思想来理解。通过六边四理印印持,慢慢你解开之后就会知道里面讲的是什么,如果你不解开,永远不会了解。无违入此要,没有违背,最终趣入到究竟的金刚乘,在究竟的实相中,四个道理都是不违背的。虽然不违背,但是对于有缘无缘者开显的程度不一样。无缘者是隐蔽,有缘者就是开显,所以说无违入此要,最后趣入到甚深的要点当中去。

深得解了义,胜慧诸佛子,

持无尽法藏,教法证法幢。

如果对于上面显宗密宗、了义不了义、六边四理印持等道理,通过闻思了很多教言之后,“深得解了义”,对了义的法产生了很深的定解。具有这么殊胜智慧的佛子,就是修行者。“持无尽法藏”,可以守持无尽的法藏,因为他对于这些道理都通达了,所以内心当中守持了很多正法的宝藏。“教法证法幢”,举起教法和证法的宝幢,就可以降伏很多邪说、邪分别念、魔军,这是胜利幢,本来就可以获得胜利,内心也可以获得无量无边的证法,因此通达显密教理,对我们来讲意义非常深远。

庚四、不依心识而依智慧:

这是有次第的,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句、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前面我们已经讲到了关键的地方是了义,从这里出发。因为第四个是根据了义而来的,所以只有连接了了义才能通达第四个。如果你错乱了次第是不行的,既然我们说一定要依止了义,依止了义的方式有两种,这是已经无限接近实相了。

虽然无限地接近实相,但是对了义法的态度或者你对了义法的认知有两种,第一是依靠心识来认知了义,第二是通过智慧来现证了义。应该依止哪一个?和前面一样,对于我们来讲,刚开始要用心识去缘了义的总相,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知道用心识缘了义不究竟,我们一定要追求通过智慧来现证了义。虽然是了义的,但是以分别识去缘和以智慧去缘完全不同。你用分别识去缘了义的法界,只能叫总相,相对以智慧去缘的各别自证,哪一个更究竟?当然是依智不依识了。

即便我们现在通过分别识能够讲几句了义的词句、缘一些了义的法,并不能以此为足,也不能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其实以智慧证悟了义还是差一截。虽然现在我们走到这一步,已经很高了,但再高还是凡夫地,这是总相,没有傲慢的资格。到了这么高的状态时,一定要进一步的去发愿,或者通过智慧去缘了义法界,这样才叫现证。可以真实地获得胜义谛、圣者果位,所以应该依智慧。

实修了义时,不依随词语,

分别二取心,而依无二智。

我们实修了义的时候,暂时肯定是要通过心识去缘了义,这一点毫无疑问。凡夫人不用心识去缘了义,根本没有其他的办法,没有圣智怎么可能不用分别识去缘,但是我们要知道这是不究竟的,在实修了义的时候不应该满足于通过词句、分别二取心实修了义。不是跟随词语满足于这样的了义法,也不依靠能取所取的分别心。即我们的分别识是能取,了义是所取,不依靠二取分别心去缘了义法。而依无二智,应该依靠无二智。我们一定还要在这个基础上,趁热打铁更进一步去证悟无二智,应该有这样很明确的思想和途径。

因为我们已经接近实相了,所以不应该满足,我们要继续的观修。上师也给我们讲了悟入无二智的窍诀,或者资粮和障碍,比如修金刚萨埵去忏悔、修曼扎去积资、修上师瑜伽去强烈的祈祷,通过这些修法帮助我们现证实相。有时我们修了义突破不了,只有依靠信心去祈祷上师,通过上师的加持强力地证悟。从分别念一下子过渡到无分别智还是有难度的,我们要经常修福报,不断地圆满资粮。虽然我们通过分别心积累资粮还是一个戏论,但是毕竟这是顺缘,如果你的福报深厚,比较容易突破障碍,罪障很少也比较容易证悟实相,因此我们要多管齐下。通过教理不断的闻思,对于了义的教法非常熟练,再通过积资净障、祈祷上师,或者修持生圆次第、大圆满等法要,强制性地安住,在这个基础上就可以趣入无二智。这个次第太明显了,怎么通过依法不依人到达依智不依识,对了义的法不应该满足依靠心识去了知,而是应该发愿用智慧去现证才对。

为什么不应该依靠心识而要依靠智慧呢?

有缘之本性,二取自性心,

彼缘彼虚妄,不证法性义。

“有缘”的“缘”字是什么呢?不是缘分的意思。这个地方的缘是缘取、执著,有缘就是有执著的意思。什么是有执著的本性呢?我们心识就是有缘的本性,即有执著、缘取的。“二取自性心”,就是说有能取也有所取。我们的心能够取外境叫做能取,所取就是我们的心所取的对境,有些道友可能不懂二取是什么意思,这是佛教的术语。

不管用二取自性心缘什么,比如缘瓶子、瓶子的空,或者缘光明、了义、有识、无识,只要是分别识在缘,彼缘彼虚妄,怎么缘都是虚妄的。你说我缘的是应成派的大空性,对不起,这还是分别心,分别心就是虚妄。因为二取心就是虚妄,二取心靠近于实相,而不是已经是实相了,所以分别心有靠近轮回的部分,有靠近实相的部分。如果通过我们的分别心去闻思中观或者学习甚深的教理,就是随顺于实相的,还不是随顺于解脱道的,也不是纯粹的分别心,这要分清楚。

通过分别心虽然没办法现证实相,但是可以随顺于实相修行。我们缘的是实相,就一定是实相的心,这也不一定,我们的本质是分别心,分别心可以去缘肮脏庸俗的法,也可以去缘世俗菩提心、究竟实相,这样一缘就靠近、随顺、相应了,有这样的功能。

“彼缘彼虚妄,不证法性义”,如果我们不能突破,不证法性义。有时我们通过分别心产生了一些小小的感应,有一天打坐很舒服,觉得不得了了,是不是要证悟空性了。我们的分别心永远只是这样的状态,绝对不能以此为足,在没有真正的现证之前,得到了一点感应,如果不注意就会成为歧途了,在很长的时间当中原地踏步,落入这样的陷阱里面。在没有现证之前,无论产生什么感觉,缘什么法都是虚妄的自性。因为本性是分别心,所以得到一些小的感应没有什么,不能执著它。

缘有实无实,缘二缘非二,

如何缘亦缘,缘取是魔境,

此乃经中说。

为什么彼缘彼虚妄不证法性义呢?不管我们执著有实法柱子瓶子,还是执著无实法无柱无瓶,或者柱子瓶子的空性。“缘二缘非二”,“缘二”是讲到有无,“非二”就是非有非无,不是有边不是无边,这是不是就是大空性了?“缘非二”,如果你认为有个非二的对境缘非二,“如何缘亦缘”,怎么缘也是缘,即便是应成派的观点也不能执著,就是说空性也空,大空性也空,乃至于认为大空性空的心识也是空的。

像这样不能有任何的执著,只要保留了一点就是属于戏论、执著了。我们学习中观,对所有的法都要不留情面的破掉,连佛智也要破。为什么呢?不是说我们的能耐大到可以把释迦牟尼佛的智慧也破掉,而是说我们分别心面前出现的所谓佛智的概念要破掉。因为现在不是成熟根机,已经是要趣入实相了,所以情况已经不一样了。

刚开始当然不能破,首先是建立建立再建立,比如建立对佛的信心和我要成佛的思想,然后为了成佛不断的积资净障,在初级阶段必须要建立。建立了一定的时间,时机成熟了,可以进一步趣入实相,了知一切无自性就不能再执著了。如果你刚上来就不执著,那不行,修法的次第我们要反复学才不会搞混,否则刚刚学习的时候,非常疑惑,给一个准信的好不好,有时说有,有时又说没有,今天建立了,明天又破了,到底有还是没有。佛是很清醒的,其他的道友学得也很清醒,知道这是讲什么。如果没有好好学就会搞混,一旦理顺了之后,永远不会混了,就是这样的一种自性。就像有些地方说只要你学会了游泳,怎么都不会忘记,再也不会沉到水里去一样。只要你懂了之后,虽然有时忘了词句,但是思路很清楚的,知道这是什么状态下讲的,那是什么状态下讲的,只要按照这个修法去做就行了。

在二转法轮的时候,什么法都不能建立,这是破的因缘,必须一破到底。如果认为二谛、空性需要保留,如来藏不能破,对不起,什么都不能保留,只要一保留了。这里讲得很清楚,缘有实不行,缘无实空性也不行,缘有无不行,缘非有非无也不行。如何缘亦缘,你缘什么法也是执著,只要缘取就是魔境。这是广义的魔境,不是指着魔了,完了,我是魔了,变成波旬了,不是这个意思。这里的魔是广义的,只要不相应于实相的分别念状态都可以称之为魔境。尤其你执著的时候就称之为魔境。虚幻、不真实就是魔境,或者魔是障碍的意思。你执著它就是障碍,障碍什么呢?障碍你趣入于究竟的实相,障碍你从凡夫到圣者,这不是魔是什么?如果你不放弃它,就会成为障碍,障碍你趣入圣行就是魔。还有什么舍不得的,按照了义来讲就是魔境。

“此乃经中说”,在了义的《般若经》《宝积经》等经论当中讲了很多,二转法轮下手一定要狠,不会保留任何东西,只要我们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没有什么可怕的。因为破的是我们的分别智,破的是第六意识前的概念,根本影响不了也破不了佛的智慧。我们不用担心,完了,释迦牟尼佛没有智慧了,我今天破了佛智。永远不用担心这个,破的只有我们的分别识面前的概念,现在我们对于佛智的错误认知需要破,真正证悟之后就不需要破了。因为破的是错误的观念,所以从这方面而言,什么都要破,即便是空性的概念最后也要破。

破的时候要有次第,先破有边,再破无边,否则一下全部破完了,都不知道为什么要破。这些在佛法当中一遍一遍学,越学越会知道自续派讲的很有必要,应成派破自续派的观点很有必要,三转法轮宣讲如来藏也很有必要,这方面一一去学的时候,会对佛法的道理越来越欢喜,越来越产生定解,非但不会一头雾水,而且越来越清楚,就像云开雾散一样,不是越学越钻到大雾里面,最后不知道在哪里了。

刚开始学佛法的时候,就像钻到雾里去了一样,不知道这是哪啊?这是二转法轮,还是三转法轮,到底是破还是立?一头雾水。如果你再学下去,雾就散了,最后雾会全部散开,这么清净。到了这一步还不行,这是分别念清净,必须要通过无分别智让它更加的清净。这就要依智不依识,目前只是见解上的清净,真正在观念上理清了不会再有雾水,但是分别念本身还是在雾当中,虽然你认为出来了,但还是在雾当中,就像好几层梦境。如果从第三层梦中醒了,还是在第二层梦中,还要进一步地彻底醒来。

我们必须要依智不依识,现在自认为见解很纯净,觉得云开雾散了,好像对于有部、经部、唯识、中观、密法、显宗、光明、智慧、中观体系、如来藏体系都很清楚,还是在缘取当中,从分别识的本身来讲,仍然是在雾中,必须要通过依智不依识彻底地从最后一层梦境出来。

这是依智不依识的必要性,必须通过现证它,而不是说还在分别识当中,分别识还是薄雾,虽然从早期见解方面的迷惑中出来了,但是分别识这层雾还要突破,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冲破迷雾的所有资本具足了。这时就需要精进,具足信心不断地积资净障,努力观修殊胜法义,一定会很快地从里面出来。我们必须把依智不依识要像烙印一样印在心中,慢慢学习的时候就会知道四法依的殊胜性。

依凭何破立,无法坏所缘,

见无破立解。

“依凭何破立”,不管依靠什么破什么立,即便我们遮破了有识法,建立了无实法;遮破了显现法,建立了空性法;遮破了客尘法,建立了如来藏。不管怎样有破有立,“无法坏所缘”,还是在缘取分别当中。这些破立都无法毁坏所缘,无论观现世量还是因明,只要还在破立中,虽然单单依靠这个理论可以作为基础,但是通过它来证悟实相是不行的。

通过词句、分别念也不行,必须真实地离开这样的状态。以前也讲过很多修法,比如四部境界、生圆次第、上师瑜伽等等,都会让我们冲破最后的迷雾,前提是我们的条件要具足。如果你的见解很深,再通过这些法要去观修,很快就可以成就了。

“无法坏所缘,见无破立解”,那怎样才能解开所缘呢?见无破立解,最后真正能够现证无破无立。首先见解上了解无破无立,在修行上再现证无破无立,没什么破的也没什么立的。开始的破和立很有必要,之所以破显现依空性,是因为我们要通过空性远离实有的思想,最终我们要知道,见解圆满的时候没什么破立,应该安住在无破无立当中。

如果有了无破无立的见解,再来看大圆满的法语,一下就会知道里面为什么这样讲,对于见修行果、无破无立的修行就会非常清楚,如果没有前期的基础,去看大圆满也会像刚刚讲的一样,已经被六边四理印了。我们可能就会不知道讲的是什么意思;如果通达了之后,就会一层层解开,解开之后就会通达。尤其这里的了义是怎么样现证实修,从后期来讲,清净的见解和信心也完完全全可以帮助我们冲破分别识安住于实相当中。

离诸所能取,自然智自明,

遮诸四边戏,此说殊胜智。

离开了一切的所取、能取之后,自然的智慧自然而然就会显现出来。为什么呢?因为按照了义的教法来讲,众生本来离戏、本具光明。为什么不现证呢?就是能取和所取,但是能取和所取的程度不一样,现在我们耽著的世间法,就是最深重的能取所取。有些是逐渐轻微的,比如开始知道一切万法是无常、刹那生灭,比刚才的轻微多了,然后知道一切是唯识所现,虽然还是能取所取,但是已经慢慢出来了,变得更轻。最后再把唯识破掉,安住在空性中,就开始接近于究竟的无能取所取。佛法的教义本身就是告诉我们离开能取所取,虽然现在我们的心还在能取所取,但是知道了心识本身是无有能取所取的,再告诉我们大离戏、如来藏。

真正障碍我们自然智慧的就是能取、所取的分别念,因为能取、所取分别念本身的厚度不一样,所以我们要通过不断的学习观修让能取所取的力量越来越弱,所执著的东西越来越细微,首先最粗大的对我们的伤害最大,直接导致了轮回,然后越来越细微,最后到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通过我们的心识来修了义的时候,二取已经很细了。再通过修行的力量进一步就可以突破,最后细微的通过心识缘取了义的部分也没有了,离开了最终的能取所取之后,自然智慧自然而然就会显露。为什么会自然显露?因为它本来就有,只不过被你的二取分别障碍住了,所以当所有的能取所取都没有了。为什么不显露呢?一定会显露的。

我们现在所修学的理论、体系、纲要就出来了。为什么要通过四宗或者显密的次第、依法不依人乃至于依智不依识?我们生起出离心、修持菩提心、空性等等,都是慢慢地让二取的力量弱化,最后就会消亡了,这是在一个大的减法当中慢慢去减掉的,也许减到最后就突飞猛进了,减法一下变成除法了,开始加速了,这种状态就是我们现在分别心的障碍,学到最后就会知道分别心的障碍本身就是假立的。我们不需要那么担心,也不需要那么忧愁,无论它的本性再怎么显现,障碍还是无自性。这时基本上就有把握了,心不会慌了,有了安全感。

我们找到根源了,现在只要一步步去做,就像已经把这个贼堵到房间里了,反正只有几间房子,一间间地去搜一定能抓到,已经有了把握,不会太慌张了。以前不知道在哪里,他满世界飞,你满世界追,现在知道他在哪个地方落脚,把他堵在里面了,虽然还没有抓到,但是已经快了。

我们学习了义的教法,最后就会知道无论分别念再怎么厉害,它的本质就是佛性,如梦如幻的。这时他的信心、勇气就有了,自信心也出来了。不会像以前那么慌张,而是有条不紊的做,知道你在这儿,现在我要再观察一下,看一下上师讲的证悟空性实相的条件我还有哪些没有圆满的,就按照上师的指引,慢慢地对于忏悔、积资净障、上师瑜伽等等一步步地落实,做了之后肯定会现前的,越修反正障碍越少。

“遮诸四边戏”,遮除了四边戏论,“此说殊胜智”,显露的就叫殊胜智慧。四边的戏论、所有的二取分别念都在里面,如果把二取分别念、四边戏论遮除了,殊胜的智慧一定会显露出来。这里讲到了很多殊胜的关要。解义慧剑就是通过闻思产生定解,乃至于最后对于自己通过修行产生的证悟方式,也会特别清楚。

如盲前日色,凡夫前未见,

如何思不知,凡愚皆生惧。

我们在证悟之前,没有通过智慧去现证了义的时候,“如盲前日色”,就像一个盲人看不到太阳,太阳下面的色法也是看不到的。“凡夫前未见”,一切万法的实相凡夫人从来没见过。对从来没见过的东西,“如何思不知”,无论他怎么开动脑筋,把头想大了、脑子想干,还是不知道什么是实相,在没有证悟之前永远是没办法通过思维来了知的。“凡愚皆生惧”,凡夫人生起了畏惧心,因为他们对于离开戏论,或者一切万法的空性等等完全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想也想不通。对于离开一切戏论,最后来讲一切佛、众生都不存在这一点非常畏惧,尤其最害怕的是我消亡了,他感到非常恐怖。

首先很恐怖,然后慢慢学了之后可能不太恐怖了,他知道这是需要的,还是没办法了悟,最后通过不断地加深我们的见解修行,慢慢就可以去领会它。我们对这些殊胜了义的法一定要不断地学,如果现在我们进入这样殊胜的正道了,继续修下去很快就可以看到结果;如果停滞不修,乃至于后退了,虽然本性不会损失,但是现见本性的机缘就被我们扔掉了。因此我们要抓紧最好的机遇,努力去闻思修行。

然依真圣教,破诸边之理,

上师窍诀力,如得目自见。

就像盲人看不到太阳下的色法一样,再加上畏怖,那怎么办呢?是不是完全没有办法证悟呢?也不是。“然依真圣教”,应该依靠真圣教,就是教证,“破诸边之理”,依靠理证,“上师窍诀力”,通过窍诀力,“如得目”,好像得到了眼睛一样。“自见“,有了眼睛自然而然就会见到日光下的色法了,那是不是完全没办法现证呢?不是。虽然我们在证悟胜义之前还是分别心,都是执著,但是分别心本身执著的方式不一样,有些随顺于轮回,有些随顺于解脱。

我们现在首先要依靠于真圣教来闻思,通过闻思《般若经》《中论》《入行论》等的教义,破诸边之理,然后通过圣教当中给我们讲到了远离诸边、破一切戏论的理证一步步推理,有了见解之后,再加上殊胜上师的诀窍。我们了知之后有了一个基础,再加上上师给我们传如何修空性、密法等诀窍,通过上师窍诀的引领,除了修持这些之外,其他积资净障等方法也包括在圣教、诸边里面,尤其是诀窍力中,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很快积资净障,或者修行时通过什么摄持最快的窍诀,或者我们通过上师瑜伽、祈祷上师的方法修持,这些都是窍诀力,把这些圆满了之后,如得目,最后就像得到了眼睛一样,自见,就像盲人见到以前了没有见过色法那样,我们也可以见到以前没有见到过的一直跟随我们的实相。

盲人从生下来开始色法没有离开过他,一直在他的周围,他的眼病没有治好之前永远看不到太阳下的色法,当他眼睛睁开的时候,自然就会看到。因为这些东西就在这儿,所以实相就像太阳下面的色法一样,就在这里,只不过我们以前就像盲人一样。虽然实相一直跟随着我们,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但是我们由于疑惑一直没办法发现,现在通过圣教、教理、窍诀力不断修行之后得到了慧目,这时自己就可以现见了,发现它原来一直在这里,以前跟随了我们这么久都没有看到,这方面可以真正地叫做证悟了。

尔时得品尝,佛法甘露味,

百倍信喜眼,专注佛智身。

那时真正可以品尝到佛法最殊胜的甘露妙味,在品尝完之后,已经现证了,“百倍信喜眼”,他通过百倍的信心和欢喜的眼睛注视着佛陀的智慧之身。

字面上的意思似乎是一直通过欢喜眼看着佛陀一样,这里的佛智身就是讲实相,佛陀的智慧身就是实相,这个实相在哪里呢?不是说我要看释迦牟尼佛的智慧身在哪里吗?不是这个意思。你安住的状态属于佛的智慧身,就是通过信心和欢喜心专注于自己的本性,虽然我现在佛智身,只是初地的证悟,可能还不圆满,但是已经属于佛智身的一部分了,如果再进一步把所有的障碍清净之后就可以现证佛陀一样的智慧。

还有一个理解的方式,就是初地之后可以见到佛的报身,也是佛陀智慧身的意思,可以这样理解。不管怎么样都是证悟实相之后,可以获得很多的功德利益,对于凡夫的迷惑境界不会再迷惑了。

于此诸正法,究竟归等性,

得无说确信,说无尽法藏。

“于此诸正法,究竟归等性”,这时一切的正法在究竟当中归等性,在里面证悟平等了,众生和佛、轮回和涅槃、高贵和贫贱、快乐和痛苦等等都是安住在平等当中,凡夫没有证悟平等,看到这些差别就会生分别。这是好的,那是不好的;我要得到这个,不要那个,开始生分别,然后产生烦恼,开始轮回,因此说证等性息灭烦恼和没有证等性生起烦恼都是相对的。

有分别念就会生烦恼,我们没有证等性,证悟了等性就不会生烦恼了,因为知道这是平等的,就是没有高低、好坏、痛苦、快乐,如果没有这些分别念,就不会有执著烦恼,没有烦恼不会造业,没有业也不会轮回,而且自己知道之后再去把这些告诉别人,就是利他了。

“得无说确信”,最后获得了无说确信,就是说不需要讲,也不会去急于向别人证明什么。啊,你知道吗?我证悟了,这是什么什么,他不会去这样做。他也知道没有分别念,没有什么可讲的。虽然没办法说,但是内心通过各别自证确信,完完全全确信这是万法的实相。

“说无尽法藏”,获得了无说确信,他证悟了空性实相之后,完完全全可以宣讲无尽的法藏,他的能力、口才、智慧源源不断的生起,可以针对不同众生的需要宣讲无尽的正法,成佛之后就会像释迦牟尼佛一样三转法轮,或者宣讲三乘、五乘、九乘等妙法,这方面有非常大的必要性。也是告诉我们如果证悟了了义之后,就可以获得殊胜的功德。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有证悟,但是也应该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一种动力,产生欢喜心,现在可能很痛苦、烦恼,有时也会想退出,不学了。我们学过了之后,也会觉得没什么,应该突破这些阻碍。究竟来讲,只要坚持不懈一定可以通过殊胜的方便获得证悟。

因为这节课的内容特别殊胜,所以希望道友们下去之后应该不断的思维,为了证悟不断地积资净障。

今天我们的课就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如海诸有情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