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4-26)
《三戒论》宣讲的是作为一个修行者如何在相续中得到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得到后如何护持,如果有违犯如何还净、忏悔……等等一系列的、全面的持戒内容。
之前讲到了戒体的所依如来藏的本体,在如来藏基础之上通过自己不同的见解、不同的认知,修持不同的戒律,或修持不同的法要。不管修什么法,最终结的目的都是现前如来藏。小乘别解脱戒律暂时无法和如来藏相应,但因他守持小乘别解脱戒,获得罗汉果,在此基础上再发菩提心,趋入大乘的显宗或密宗,终有一天会现前本性如来藏。所以,从这方面讲,所有法门都是究竟一乘,都是为了证悟佛性如来藏而进行宣讲的。针对不同根基,有暂时的利益和究竟的利益,暂时的修法和究竟的修法,针对下根者可暂时趋入声闻乘等等,中根或上根可以趋入菩萨乘或密乘,佛性如来藏贯穿了整个《三戒论》的论题中。
虽然现在讲的是别解脱戒,但从别解脱戒法性、自性而言,本体也是如来藏的光明,只不过针对众生根基暂时宣讲外在的持戒方式而已。
对于宣讲的缘起也有对别解脱戒的缘起,也有菩萨戒的缘起,也在密乘戒的缘起,后面还有三戒一体、三戒圆融的观点。
如今我们学习、宣讲的是别解脱,有它总的缘起、证道、如何三转法轮、如何三次集结、论师如何造论弘扬……等等已经学习完了,今天要学习,戒律传到我们这里是怎样的一种传承。
P94:“前译传承静命师,尔后释迦西日弘。”
前译派传承是静命论师传下来的,还有一个传承是由克什米尔释迦西日尔弘扬到西藏,主要是萨迦派的传承。有些是在我们这里学习,但戒律不是在这里得到的,有些是在汉地通过四分律的方式得到的,如沙弥戒、比丘戒等等;有些可能是从国外得到的别解脱戒律,如缅甸、泰国等等;有些可能是在宁玛派自宗中得到的沙弥戒或比丘戒。居士戒也同样,有些可能是从汉地自己师父那里得到五戒传承,有些可能是从藏地师父那里得到戒律的传承。不管怎样,宁玛派的传承主要是从静命论师传下来的。静命大师是莲师入藏弘法时的师尊三尊之一,上师(轨范师)是莲师、亲教师(堪布)是静命论师,国王是赤松德赞。静命论师也是写《中观庄严论》的大论师,他又是大成就者,又是大班智达,又是大论师的殊胜的菩萨的化现,是我们很重要的一位传承上师,所以“前译传承静命师”。
“尔后释迦西日弘。”后来的另一个传承是从克什米尔的大班智达释迦西日弘传给萨迦班智达后弘扬。
“前译派别解脱戒的传承:由圆满佛陀、舍利子等代代相传,后来传到大堪布静命论师、瓦绕那、藏绕色、友给瓦炯内、玛释迦莫内众近圆戒比丘,再向下传。”
因本论作者也是宁玛派的、前译派的一个大班智达,注释的作者也是宁玛派的一位大尊者、大证悟者,那传到我们自己这里究竟是怎样的一种传承呢?也必须要了解,因为藏地是着重于传承的,如果中间传承断了,后面也无法再依靠这样的传承得戒律。如,藏地一直没有比丘尼戒的传承,现在藏地出家女众,如果是在藏地出家的基本都是沙弥尼,没有比丘尼,因为没有比丘尼的传承故。
首先是佛陀自己觉悟后通过法性力自然得到戒律,如有些独觉没有上师,也没有佛法,证悟时自然得到一种戒律。
佛法住世弘扬的根本就是戒律,戒律最圆满是在僧团的比丘戒中,故,从这一侧面讲,比丘是住世佛法的根本,在《入行论》中讲“比丘为教本”,比丘就是佛教的根本。
“近圆戒”—最圆满的戒律。“圆”—圆满的寂灭、涅槃的意思。“近圆”—很靠近涅槃。因为戒律制止了很多恶业,如果能守护这样一种圆满戒律,就非常接近涅槃,故称为“近圆戒”。他的戒律最多、最圆满,他可以传授比丘戒、沙弥戒、居士戒;但自己是沙弥就不能传比丘戒,只能传沙弥戒和居士戒;如果自己只是个居士就无法传任何戒律;戒律的这样一种安立也需要僧团和比丘,所以比丘在佛法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再往下传,传到雅哲银彭塔耶尊者,和华智仁波切、全知麦彭仁波切同一时代的大德,对宁玛派佛法弘扬起到很大作用,全知麦彭仁波切也说,雅哲银彭塔耶尊者长久住世会对宁玛派的教法进一步弘扬、兴盛、兴隆会起到很大作用,但他也没按照大家的预期住世那么长时间。
学院的传戒传承是到了嘎巴堪布圆寂后传给慈诚罗珠大堪布。
P95:“在朗达玛毁灭佛教期间,玛释迦莫内、友给瓦炯内、藏绕色三位尊者,将律藏驮在一匹骡子背上,前往丹德山。当时,前世就具有殊胜善缘的贡巴绕色大师出家,卫藏的十人受近圆戒,其后,传给乐美赤诚西绕,直至现在。这是人们共称的东律。”
莲师、静命论师,国王赤松德赞在尼泊尔修夏绒卡绣塔时,回向时没有给出了很大力气的牛回向,牛发恶愿毁坏你们的教法,他就是后来的朗达玛(从他灭佛开始到再兴盛之间大约持续了70年左右)。
当时的佛法分为两个体系:出家僧团和在家密咒师教团,密咒师僧团的传承没有受到伤害,他们在山洞、村庄中。
玛释迦莫内、友给瓦炯内、藏绕色三位尊者考虑到以后佛法的弘扬必须靠律藏,把律藏保护起来。还有一种说法,当时在中土传戒需要十位比丘,在边地也要五位比丘,一时找不到,就找到刺杀朗达玛的拉隆·贝吉多杰,请他作传戒上师,他说我刚刚刺杀了朗达玛,戒体已经毁坏,不能作为传戒师,后来找到两位汉族比丘当中证,五位比丘凑齐之后传了戒律,“卫藏的十人受近圆戒”,由乐美赤诚西绕弘扬恢复寺院、戒律传统,这就是共称的“东律”,宁玛派是东律为主。
“后译派的西律传承:由三大巴拉传下,这个传承以前虽然有,但现在好像已经不存在了。
中律克什米尔的传承:由龙猛菩萨传下来,后来由克什米尔的班智达释迦西日,传给文殊菩萨的化身萨迦班智达等近圆戒比丘,依次弘扬。”
在宁玛派自宗中也有龙树菩萨的戒律传承。龙猛菩萨的上师萨热哈巴尊者,以前是位比丘,后来娶了位造剑者的女儿(手印,空行母),按照世俗分别念,好像娶了空行母就不是比丘了,但尊者说“昨日之前我还不是比丘,今日我成为圣比丘”非常了义的比丘,胜义的比丘,唱了道歌,并给龙树菩萨传了比丘戒。当年克什米尔佛法非常兴盛,世亲论师也是去克什米尔求《大毗婆沙论》,后来密乘在克什米尔也非常兴盛,但现在那里是没有佛法的,只有外道。
“后来由克什米尔的班智达释迦西日,传给文殊菩萨的化身萨迦班智达等近圆戒比丘”,当时藏地有共称的三位文殊菩萨的化现,另两位就是传给了宁玛派中的无垢光尊者(其前世是莲明公主)和格鲁派的宗喀巴大师。现在的萨迦派戒律就是这个传承—中律。
“关于律藏的言传,大家可以在其他典籍中了知。以上讲述了别解脱的传承。”
《宁玛派源流》(白玉寺堪珠·贡党丹增著 )内容圆满,把宁玛派别解脱戒传承、菩萨戒传承、密乘戒传承、伏藏传承、大圆满传承等等,都讲的非常细致,都有传承上师的介绍、事迹等。
P96:丁二、所受戒之本体:
本体出离意乐引,断除一切害他事,
身语所生之缘故,承许其为有色法,
许断心续与种子,自部上下各观点。
其本体一定是出离心引发,二是断除伤害他人的一切事情。“身语所生之缘故,承许其为有色法,”在有部自宗中承许别解脱戒的戒体是有色法。
“许断心续与种子”这是有部以外其他宗派的观点,有的就说是“许断心”,“断心”—断除恶业的一种心。
“续”—改变自己行为的一种相续。
还承许是一种善的种子。
“自部”—佛法,
“自部上下各观点,”佛法中上面的宗派、下面的宗派跟随各自不同的理解力、接受能力安立了各式各样不同的观点。
“本体出离意乐引,”首先由出离心引发别解脱戒,同时不能做伤害众生的事,佛法最根本的就是不能伤害众生,越往上教义就越殊胜,在不伤害众生基础上还要尽力做利他,广大做利他,乃至众生未尽之间做利他,密乘戒律就是安住在这样一种大清净、大平等、大空性的见解中去行持他的事业,所以最基础的教法就是断除伤害众生。
“身语所生之缘故,”这样的戒律需要身语所生,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传戒的上师,身体坐在法座上,有时要对你弹指,重复念颂词等等,这是上师自己需要一些身语;自己在受戒时的身语,如顶礼、跪下来合掌、跟随上师念诵受戒的词句,也是身语所生。通过上师和自己的身体和语言,自己内心中得到戒体,这个戒体称为一种“无表色”,承许为“有色法”。
显宗中分为四部:有部、经部、唯识、中观。
有部承许戒体,我们内心中守护的居士戒、比丘戒的戒体是一种有色法;“断心”就是讲中观宗,承许是一种“断心”,断恶之心;“续”是经部派,承许是一种相续;“种子”是唯识宗的观点。
对戒体的安立,有些是色法,有些是心法,安立的方式各式各样,到底哪个是正确的?哪个是错误的?我们应该怎样安立?其实戒体怎样安立都是可以的,只要发了愿就会有一种断恶的能力,只不过针对根基不太高的下根者而言,如果告诉他是一种心,可能接受不了,但如果告诉他是一个实有的法,叫“无表色的戒律”,他会觉得真正得到了戒体不能破坏,针对这些人而言,只要他内心得戒、守护戒律, 戒律本身到底是什么状态也不是特别重要,关键是他得戒后护戒,在护戒基础上制止恶业,修持善法,最后引导他向涅槃、向解脱道就可以了。所以针对不再的根基可以有不同的安立。
P97:“别解脱戒的本体是以出离心的意乐所引发、断除一切害他之事的严禁恶行戒、欲界所摄的一种戒律。”
要受别解脱戒,一定要了解它的本体,他的本体、意乐一定是出离心(不耽著轮回、一心一意想追求解脱、成就解脱道)引发。为什么叫“别解脱”?其实也叫“别别解脱”,他有两种意义:第一个是说,不管受什么戒律,如受了一条不杀生的戒,就从杀生的罪业中解脱出来;再受一个不偷盗的戒,自己又分别从偷盗的恶业中解脱出来;再受一条不邪淫戒律,又从邪淫的过失烦恼中解脱出来;这就叫“别别解脱”受一条戒就解脱一条恶业,受一条戒就解脱一种烦恼。第二个是说,如果你自己受了这种戒律,你自己就可以获得这种殊胜的解脱,因为守持这种戒律是获得证悟或出离三界解脱的根本,得到这种戒律,就真正得到证悟空性、出离轮回的基础,这方面也叫“别别解脱”。另外必须断除一切害他之事,当然是跟随自己当前意乐,自己当前可以承诺多少都是可以的,但是圆满的戒律一定是断除一切害他之事的,尤其比丘戒律断除了很多很多害他之事,所以他受持的戒律是很圆满,他得到的福报也就大,所以获得证悟的机会也非常巨大。
针对在家修行者而言,佛陀也很慈悲。如果不能守护圆满五戒,可以守护一条、两条戒律等等。虽然从某些方面讲是开许的比较放松的,但从获得功德、获得福报、获得证悟的侧面而言,就慢。
真正别解脱戒是断除一切害他之事,主要是断除身三语四恶行这样一种戒律。严禁恶行,在戒律中已经遮止、不能做的。是“欲界所摄的一种戒律,”因为他是身语所表示的一种戒律本体故。
通过上师加持、祈祷本尊加持,修四加行,真正看破今生后世轮回无意义,等等都可引发出离心,戒体可以转变成别解脱。
P100:“因为别解脱戒由出离心产生,以此遣除了外道戒律;因为断除损害他众之事而遣除了中间律仪;因为是欲界所摄而遣除了禅定戒与无漏戒。”
首先别解脱戒是由出离心产生,不是为了追求后世的安乐,以此“遣除了外道戒律。”有些外道戒还是很严格的,也是不能伤害众生等等,但是外道没有整个超越轮回的出离心,外道一般是为了后世升天或得到梵天果位、成为梵天眷属等等,是通过这样一种心引发受戒,故无法成为真正解脱因。但别解脱戒一定是遍观整个三界包括梵天在内的天界没有意义,想从整个三界烦恼中出离的意乐引了的,所以绝对是“遣除了外道戒律”,不可能存在外道戒律的戒体。
“因为断除损害他众之事而遣除了中间律仪;”怎么理解“中间律仪”?戒律分了三种:“善戒”、“恶戒”、“中间戒”。
“善戒”—自己发誓修善法、断除杀生、邪淫等等,当内心中发了很强的誓愿时,内心中自然而然得到一种善的戒,随着自己发愿时间,如果是尽形寿,则会在自己生命存在之间存在这个戒律;如果破了戒律,戒体也不会存在了,所以“善戒”是通过自己发誓,长时间行持善法引发的一种戒体。
“恶戒”—有些家族事业,尤其是印度,如祖辈是杀猪的,后辈一定要继承这个行业,古印度不允许随便转其他行业。所以这样家族出生的孩子很小时候就耳濡目染,当他接替父辈工作时,心中就会有一种誓愿,接替家族中杀猪事业,则内心中得到一种恶戒戒体,乃至于他有些时候没造业、没杀猪,是在做善业,但恶戒体还是存在,还在增长。
善戒和恶戒都是比较长期的。
“中间戒”—短时间中,如发愿100天中放生,这时内心中就产生一种善的“中戒”;如果发愿100天中杀生,就产生一种恶的间戒;时间一过戒律就没有了。
因为别解脱戒完全遣除害他,所以也“遣除了中间律仪”,中间律仪即可以是善,也可以是恶。而且别解脱戒也没有短期的,绝大多数别解脱戒的戒体必须都是尽形寿(除了八关斋,但有时他不算是别解脱戒)。既然他是一种需要长时间守持的戒律,一定是遣除了中间戒的。
“因为是欲界所摄而遣除了禅定戒与无漏戒。”
“禅定戒”—当安住在一禅乃至于四禅时,心中自然得到禅定戒体,这种禅定戒体自然能止恶防非。禅定戒属于色界所摄。
“无漏戒”—已经获得圣者果位之后自然而然产生一种无漏戒体。无漏戒是超三界的,不属于三界任何一界所摄。
别解脱戒属于欲界所摄故,且别解脱戒所依也需要是人身,天界身体也不是圆满别解脱所依故,所以他是欲界所摄,根本不是禅定戒也不是无漏戒。
“小乘最低的有部宗认为,别解脱戒实际是身体和语言产生的。”
前面已经讲了,有上师传戒的身体和语言,还有自己方面的身体和语言。
“因此,是在有表色与无表色二者的本体中产生。”
“有表色”—“表”是“表示”,通过外在的身语可以表示内心的一种状态;就是有一种可以表示你内心状态的色法,为了表示自己内心当时安住在什么状态、什么样动机上面,在自己的身体语言上面就可以说明,就可以看出来。通过外在身体语言可以表示自己内心的一种动机的,就叫“有表色”。如在上师前眼泪直流、合掌顶礼,口中也在念祈祷文等等,通过我们外在的身体和语言表示你内心中正在安住对所顶礼对象的信心。内心中的信心通过你的身语表现出来,叫“有表”。反过来,一个人外表很愤怒,脸也通红,五官挪位,身体动作大,表示他内心中嗔心很重。内在的贪嗔可以通过外在的身语有所表现、表示出来,叫“有表色”,它是一种色法,通过外在色法表现内在动机,叫“有表色”。
“无表色”—没办法表示内心中的动机。如戒体,受戒后,戒体以一种无表色的本体自性存在,发呈个比丘,在外面走路,通过外在行为能否表示内心没有戒体呢?不能。因为在上师面前承诺时已经得到戒体了,这个戒体就叫“无表色”,通过你外在的行为、语言……表示不了它,无法了知你内心中的戒体是否存在,无法表示你内心戒体的色法,叫“无表色”。有表色是一种色法,无表色也是一种色法,只不过无表色这种色法无法通过外在的身语表示出来。戒体是很微细的色法自性,但它无法通过外在的行为语言有所表示。
“是在有表色无表色二者的本体中产生”“有表”就是通过上师的身语、自己的身语,合起来在内心中产生一种无表色的戒体。主要通过有表色而产生了无表色,是从这方面安立的一种戒体。这是有部派的一种特殊观点,有部派认为戒体的本性是一种色法,也是一种无表色,在没有遇到障碍之前一直存在,哪怕是昏厥了、安住在无想界中,这个无表色的戒体都会存在。自己受戒后不是一直安住在善法中,有散乱、生贪欲、生嗔心……只要没有犯戒,在散乱中戒体还是存在的,这方面就称为无表色。
P101:“住于无表色之中。”
他是从有表、无表中产生,住于无表色中,它是以无表色的本体、无表色的状态安住的。
“《俱舍论》中云:“所谓三种无表色,即善戒恶戒与中戒,戒有所谓别解脱。”
即善戒无表色、恶戒无表色、中间戒无表色,是一种色法的自性。
“《分析三戒论》中云:‘声闻戒律无表色。’”
有部派承许声闻戒律是无表色,经部派有时也承许无表色,但经部派承许“无表色”这样一种词句、概念,但它不是实有的法,但有部派中承许有表色是真实存在的。
“经部宗虽然也承认戒律是一种无表色,但不承认其实有,而是相续变化的一种特法。”
“相续变化”受了居士戒后内心中(第六识)有了一种善种子的习气,是一种随着心相续变化而安立的一种自性的特法,它的功德、功能就能够止恶防非,经部派认为戒体是一种能够断除恶业的善相续。
“唯识宗认为:别解脱戒是断除犯戒之心相续及其种子。他们的理由是,如若单单是心,就无有相续;若仅仅是习气,毁坏之因出现时也会跟随。”
是断除犯戒的心相续,也是断除犯戒的种子,是两种本体。一种是在自己心上安立,另一个是种子、习气。因为他们刹那刹那的心都是无常迁灭的,如果只是安立为心,第一刹那得到戒,如果单单是心而没有相续,第二刹那就没有了,戒体就会消失。如果只把戒体安立为一种习气、种子,在出现毁坏戒体的因,如杀人后,戒体就会毁坏,但如果单单是习气,毁坏因出现时习气还会跟随,戒体还会存在,因为戒体就是习气,习气是很细微的,而犯戒的因是很粗大的,所以即使毁坏因出现,习气是很细微,还会跟随自己的心相续存在。所以安立心相续,也安立种子,这样当犯戒时,戒体就会毁坏。
P102:“中观宗认为:别解脱戒是断除之相应心。《入行论》中云:‘断尽恶心时,说为戒度圆。’”
中观宗是显宗中最高的宗派。“断心”是断除恶心。戒律度的圆满并不是观等外境。对于一个大乘守持戒律者言,何时内心中断除了恶心,持戒般若蜜多就圆满了。“断恶心”就是戒体。只安立断心,既没安立相续,也没安立种子,因为中观宗观点是,身体等一切法都是如梦如幻,因缘而起。通过因缘受戒得到戒体,戒体就安住了,乃至于让戒律消失的因缘没有出现之前,戒体都是安住的。只要因缘和合就产生戒体,犯戒的因缘产生,戒体就毁坏。在《入中论》中有对这方面的分析、辩解。
这样我们就了解了戒律的传承,别解脱戒的戒体(出离心摄受,不伤害众生,而且是欲界所摄的一种无表色)。从唯识宗讲就是一种断恶的心、种子。
“如是内道佛教中上下各派根据各自心的差别而出现了高低观点。”
“如是”—就是前面讲的“自部”。在内道自部中上面的宗派和下面的宗派根据各自的根基、意乐、接受能力的差别,出现了高低不同的观点。不管是高的观点还是低的观点,只要对戒律有信心,如理如法守护,都能得到守护戒律的功德,都能得到以戒律为基础之上不断累积资粮走向解脱的特色,这方面都是相同的。
第八课答疑(00:56:36)(2014-4-26)
问:P100最后一行写的“有事宗”,是不是理解为有部宗就是有事宗啊?
答:有时叫“有实宗”、“实有宗”,广讲、范围宽地讲,只要承许实有的宗派都称之为“有事宗”,他范围比较广,有部、经部、甚至有实包括唯识宗,都承许实有宗派。如唯识宗承许心识实有,有部、经部承许各种各样的法实有。中观宗以上就承许空性,他就不是“有事宗”了,他就承许无实宗。但是此处一定是指有部。
问:您刚才讲到恶戒,如果一生中杀生,下世相续中也存在这个恶戒,那通过什么方法才能遣除这个恶戒呢?
答:下一世不会存在,这个戒律主要是在今生中的,善戒、恶戒最多是尽形寿,“形”就是讲身体,寿命终止时戒自然消失。如现在受的五戒、比丘戒,尽形寿守持不杀生、不偷盗,时间最长的到临终就会自然舍弃,命根断,戒体就没有了。即使在今生中,他虽然发愿“我要以杀猪为业”,内心中得到一种恶戒,每天都在增长,但是什么时候他被善知识摄受了,他发愿“从此不杀生”,他什么时候发誓不杀生的善念,以前相续中的恶戒就终止了。主要是发一个强有力的誓愿,不再造这个恶业,则以前通过发恶愿引发的恶戒通过这个力量就会终止。
问:P101:“唯识宗认为,别解脱戒是断除犯戒之心相续及种子”是不是他们认为这二者都有,“若仅仅是习气,毁坏之因出现时也会跟随。”什么也会跟随?是指这个别解脱戒吗?
答:种子也好、习气也好,就是一种比较细微的,但种子和习气并存时,习气比种子还要细。“别解脱戒是断除犯戒之心相续及种子”就没讲是他的习气,因为如果是习气是很细微的,非常细微的东西叫“习气”。别解脱戒是断除犯戒的心相续,第一个安立在心相续上面,还有一个比如说“我不杀生”,“不杀生”他就是一个在自己相续中的种子。若仅仅是习气的话,不是种子,种子是比较粗的,犯戒时种子就会毁坏掉,没有了。但如果单单是习气而不是种子的话,习气比种子还要细微很多,所以当毁坏因出现时,根本毁坏不了习气,习气是需要很细致的力量才能够摧毁的,所以如果是习气的话,当我们犯戒的因出现时,习气还会跟随我们,如果别解脱戒是习气的话,就永远也找不到犯戒的因缘,没办法让别解脱戒成为毁坏的因。因为毁坏因出现戒律就没有了,如果是习气,他还会跟随我们的相续一直存在下去,就不会存在所谓的犯戒不犯戒的问题,所以此处不能安立为习气,而要安立为种子,种子观待习气而言是比较粗、比较大的。当然在我们学中观时,有些时候种子就是习气,习气就是种子,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一样的,但如果种子和习气同时出现时,那习气一定比种子还要细微。所以此处的别解脱戒应该是种子而不是习气,因为习气很细,一般来讲是毁坏不了的,当外在毁坏因出现,把戒律毁坏了,但如是习气,还会存在,根本没办法被毁坏了。他的意思就是这样的。
问:前面您到定义时,说,别解脱戒的本体遣除了一切中间律仪,您讲了,就是短期的,不管是恶还是善,不会是指无记法吧?
答:“中戒”是中间律仪,不是无记法,无记法、无记的心态不会产生戒律。所以中间律仪也就是指“中戒”,因为他是尽形寿。
问:P98:刚才师父讲了,受戒时如果没有出离心就不会得到戒体,但如果当时自己发的是善愿心,就会得到善愿心的戒体,发的畏惧心,就会得到畏惧心的戒体,是这样理解吗?
答:P98说根本得不到戒体,是有些人认为的,这种观点已经被其他高僧大德破除了,所以这个说法是不成立的。没有出离心是得不到出离心的戒体,但是其他的戒体可以得到,只要有了这个戒体的基础,以后有了出离心,就可以把这个戒体转变成别解脱戒。
问:那对于居士受居士五戒,没有发出离心,应该说我们得到戒体了,但这个戒体不是以出离心引发的,是善愿心的戒体,这样说可以吧?
答:可以。
问:P100:“因为是欲界所摄而遣除了禅定戒与无漏戒”。禅定戒和无漏戒是什么意思?
答:“禅定戒”是说在修一禅、二禅、三禅、四禅等等,当安住在禅定时、得这个禅定时,自然而然得到一种禅定戒律,有了这种禅定就会得到这种禅定戒,而禅定戒的功用是自然而然止恶防非的一种本体作用,因为它不是欲界所摄,它得到色界定,它本体就已转变成色界的一种自性了,而别解脱戒是欲界所摄故,就不是禅定戒。“无漏戒”是指圣者当证悟了人无我空性、获得解脱时,内心中会获得一种无漏的戒体,无漏戒体不是三界所摄,是超越三界的,所以别解脱戒也不是无漏戒。别解脱戒就是欲界所摄。就是这个意思。
问:P102:“中观宗认为别解脱戒是断除之相应心。”如果恶心断尽,戒律度圆满,我们虽然也受了戒,但是我们有时做梦可能也在做一些杀生的事或偷盗的事,那我们的戒律是没有圆满,是应该这样理解吗?
答:对。真正戒律度圆满要到二地菩萨时才能圆满,二地菩萨才不会在做梦时做这些杀生、偷盗非法的事情。从这方面而言,初地菩萨在梦中都不一定能断除这些梦中恶行。“戒度圆满”是说持戒已经到达彼岸了,它是二地菩萨的境界。现在我们自己在守持戒律时如果是白天或醒觉位时没有犯戒就算是戒律清净,它也是一种断心,它的标准不应放在梦中,梦中主要是衡量持戒度是不是圆满,而不是衡量你的持戒是不是清净。
问:别解脱戒的戒体是出离心,如果受戒之后,从戒条上说他没有破戒,但是他舍弃了出离心,那算不算破戒?他的戒体还在不在?
答:戒体还在,但不是别解脱戒的戒体了。
问:已经退到善愿戒了?
答:对。
问:皈依戒和五戒都算作别解脱戒吧?
答:皈依戒不算。
问:五戒和八关斋戒都属于别解脱戒,如果一个人即受了五戒又受了八关斋戒,如他破了八关斋戒,那他别解脱戒的戒体是在还是不在?也就是,这是两个别别不同的两个戒体?还是一个戒体?
答:严格讲,八关斋戒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别解脱戒,因为他是一日受的戒,最多算是“中戒”。我们已经讲过,“因为断除损害他众之事而遣除了中间律仪”,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八关斋戒严格意义上说不算别解脱戒,时间太短了,是一日一夜受的戒律,只是一种中间戒律,所以戒体还是以五戒戒体为主。当然如果犯了八关斋戒,只是八关斋戒的戒体不清净,破了,但是五戒的戒体还没有破,还是清净的。
问:P96:颂词中“许断心续与种子”请师父开示“断”对应中观宗时,别解脱戒是“断除之相应心”的断除。
答:对。“断心”就是讲断除犯戒的心。“断”是断心,对应中观宗,“续”是经部,“种子”对应唯识。
问:如果在受居士五戒时没有了解戒体内容,五戒全部受齐了,但后来发现如偷盗戒很难守持,偶然由于疏忽犯了偷盗戒,后面应该怎么办?
答:犯戒是需要忏悔的,如果没有破戒,通过忏悔就可以;如果破了戒律,偷盗戒属于根本戒,戒体本身就破了,从严格角度说,如出家的一些戒律,从小乘角度说,破了就没有再受戒的机会,但也有一种说法,受戒时菩提心摄受的, 那时候就成了大乘别解脱戒,就可以重新受。但有些大德讲,居士戒律没有出家戒律那么严格,在家者破了居士戒之后有些大德让他重新受居士戒,这种情况也是有的。
问:在没有戒体的情况下,如已经破了偷盗戒,在以后时间里还想继续持不偷盗戒,还有没有戒体?
答:从戒体角度讲,破了戒,别解脱戒的戒体就没有了,但是不继续偷盗这是有意义的,或发愿、发誓以后不再偷盗,也会产生一种善戒,不一定是通过仪轨守持的别解脱戒律的戒体,但是如果发了不偷盗的誓愿,也有一种属于善戒所摄的功德,也是有的。所以即使有一次不小心破了戒律,后面千万不要破罐破摔,还是应该尽力制止更多恶行的出现。最好是尽快忏悔,如果有些大德开许可以重受就重受一下,这样肯定对自己比较好。
问:别解脱戒的本体之一是断除一切害他之事,如果我们在世俗中看到一些明显的违反国定规定的事情,假如有人去揭发或揭露他,这样做是不是属于害他之事呢?
答:严格讲,有时在讲戒律时说,如果我们去揭发他,让他受到很大伤害(有时判死刑、被抓拷打等等),这些事情也不能做。但如果从纯粹世间角度说,如果对国家或其他人伤害特别大,自己作为一个修行佛法的人,为了其他更多人不受伤害去揭发,从这个角度说是应该做的。如果他影响不是那么大,对他自己伤害很大,有些时候大德们在讲戒律时,这些方面还是制止,不能做的,这个说法也有。
问:堕胎罪很难忏悔清净,在没忏悔清净再受戒还有没有戒体啊?
答:如果是堕胎在前面,受戒在后面,在受戒时是可以得戒的。得没得戒还有看她有没有造五无间罪等等,如果造了五无间罪她得不到戒。但是单单堕胎,杀人这个角度讲,虽然堕胎过失很大,也算是一种杀人,但有些地方并没有说杀人就不能受戒、得不到戒,所以,如果堕胎在前,受戒在后,在受戒时,通过如时如法的方式受了戒,应该可以得到戒体。
问:那受戒时堕胎的罪业能否清净呢?
答:不能通过受戒的方式清净,这个说法没有。虽然她得到了戒体,得到了戒律,但是以前堕胎的罪业还是要通过念金刚萨缍、修持善法,专门忏悔,这是可以忏悔清净的,如果自己具足四种条件的话,罪业可以清净。
问:P97第三段:“大乘认为戒律是一种断心,经部宗认为是相续转变的一种特法。”如果戒律是一种断心,假设通过自己理论学习真实生起这样一种心相续的转变,出离心真实生起,害他的心都没有的话,但我们没有通过一种传承,是否属于一种戒体?
答:这个没有戒体。因为在得戒体时三乘各自有得戒体的方法,小乘一定在上师面前,由上师传戒,自己承诺、发誓后得到戒体;所以单单自己通过学习得到一种完完全全不想杀生的心,这还不算戒体。还是需要通过仪式、仪轨得戒律。
问:刚才师兄问的问题,我不太理解,一个是八关斋戒,一个是五戒,如果破了八关斋戒,就没有破五戒。但是我认为八关斋戒和五戒中有相同的部分,如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如果当天他虽然受了八关斋戒,但因某种特别因缘,他又杀了生,那这时他是只破了八关斋戒还是两种戒都破了?
答:这里面是有些共同的,有些不共的,刚才我主要是从不共的角度讲。如果从共同角度讲,八关斋中的戒律是比较严格的,五戒有时不那么严格,如从杀生角度讲,五戒中主要是不杀人,破根本戒,如果在比较严格的八关斋中你杀了生,从他的戒律本体讲是犯了戒律,但是五戒中可能不是根本戒,只属于分支戒。但如果在八关斋时你杀了人,八关斋也破了,五戒也破了。但我们刚刚讲的有些不相同的地方,不是共同的地方,虽然八关斋戒破了,但五戒的戒体还是可以存在的。
问:汉地别解脱戒的传承是什么?
答:主要是四分律吧,在藏地主要是一切有部的戒律。关于汉地戒律传承问题也有不同说法,按照大恩上师说法,还是以能得戒体为主吧。
问:P101第二段:“无表色属于一种非相应行法”,不理解。
答:不知道是不是打字打错了,无表色属于色法自性,《俱舍论》中讲有11种色法,五根、五境、再加无表色,在非相应行中是没有的。但也许是其他的观点,如经部观点,经部不承许无表色是真正的一种色法,也许只能放在不相应行中。“不相应行”的意思:在有部派把一切万法分了五类: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应行(非相应行),无为法。“非相应行”其实属于行,是五蕴中行蕴所摄,它是造作、迁流、它的自性是行蕴。行有两种:相应行和不相应行。相应行就是心所,因为心所法和心是相应的,而它又属于行蕴所摄,所以叫“相应行”。如贪嗔痴,或无贪财色嗔无痴,或有些受想等等,它都属于心所中的相应行,是行蕴所摄;“不相应行”,它自己本身即不是色法也不是心法,也不是心所法,但是它是行,它属于行蕴,这单独一类叫“不相应行”。如东南西北方向、时间等等,这即不是色法也不是心法,就安立在“不相应行”中。“无表色”在《俱舍论》中有部宗是包括在色蕴中,大恩上师在这里是不是讲的是经部宗,他不承认无表色是真正的色法、实有的色法,所以放在非相应行中,可能也是有的。
问:P101-102唯识与中观的戒律本体有什么区别?现在藏传佛教比较普遍的是东律,中律是萨迦派所行持的,那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其他的宁玛、格鲁、觉囊、噶举基本持的都是东律呢?
答:唯识宗、中观在安立戒体时都是跟随自己见解高低来安立的,唯识宗必定还没有真正抉择到胜义中无自性、名言中如梦如幻这样一种高度,承许一种实有的心相续作为基,所以在安立戒体时也相当于在自己的心相续上,如阿赖耶上面安立有一个实有的本体,心相续是作为实有的本体,上面这样一种善习气作为他的戒体本身。中观宗不承许阿赖耶识作为戒体基础,所以在名言中安立戒体时就是缘起,只要依缘而起,生的时候也是无自性生,灭的时候也是无自性灭,如果具足缘起,戒体就存在,破戒因缘没出现之前,都一直存在,不需要通过其他一个基础来安立,这是二者之间比较大的差别,就是断心的一种善法,本身都是断除恶业心的状态安立的,只不过唯识宗安立一个阿赖耶识作为它的基础,上面安立它的心相续和种子,不断地延续。如果他没有安立这样一种阿赖耶识作为基础,他认为心识没有基础会中断相续。中观宗认为不需要这样,因缘具足了可以有,断灭的因没出现之前它一直存在的。
第二个问题,其他教派守持的是东律还是中律,这个也不一定。有些时候,宁玛派到其他派去受戒的也有,格鲁派到其宁玛派上师前受戒的也有、宁玛派到萨迦派受戒的也有,所以看自己的因缘和信心,这是不确定的。反正自宗基本上是以东律为主,萨迦派是中律,其他教派,如拉萨那一带都是是东律,从这个角度讲,格鲁派在拉萨那一带比较兴盛,可能从这个角度讲东律多一些,但内部互相传戒,弟子互相接传承的机会也比较多。
问:P101:“经部宗虽然也承认戒律是一种无表色,但不承认其实有,而是相续变化的一种特法”。如居士守五戒不能喝酒,但他喝酒后戒体还有没有?怎么能恢复?
答:居士戒中根本戒是四根本,杀、盗、淫、妄是根本戒,如果没有犯根本戒,酒戒不是破根本戒的基础,如果是无意中喝酒,本身没有这样一种发心,这个问题本身也不是很大;第二,酒戒不是四根本之一,它是避免不放逸戒的本体,故即使喝酒居士戒的戒体还会存在,这里需要做些忏悔或平时再受八关斋戒等等长净方式让所犯轻微戒律清净、恢复。
问:在受别解脱戒时还没有生起出离心,没有得到别解脱戒的戒体,但此时有没有功德呢?
答:功德有。
问:这是功德还是福德?
答:都一样吧,福德和功德从某个角度讲是一个意思,只不过是这个福德是什么福德,或功德是属于什么功德。虽然有时我们把功德和福德分开讲,有些时候功德就是福德,福德就是功德,这也是一种善根,受这个戒有什么善根?有什么福德?有什么功德?其实是善根的意思,这个善根就可以得到它的果,所以虽然不是解脱的因,但可能得到后世善趣、长寿及其他福报等等的安乐因。
问:前面说嘎巴堪布传给慈诚罗珠堪布,我想当时受戒时可能不只慈诚罗珠堪布一个人,那传承是指受戒就有这个传承了?还是有另外一些特殊的地方,才叫传承呢?
答:有时受了戒就有这样一种资格,可以给其他人去传受戒律等等,反正自己受戒时戒律要清净等,有很多标准,而我们说嘎巴堪布或慈诚罗珠堪布,主要是在传戒时它是得戒最主要的大和尚,得戒的堪布,主要是从这方面安立的,他有一些资格、条件可以传戒,他受戒时间也到了,戒体也很清净,等等,这样就可以作为得戒和尚给别人传戒,大的戒律,主要是从这方面安立。
问:唯识宗认为若仅仅是习气,毁坏之因出现时也会跟随,因为他承许是安立在心相续及种子,如果是习气,如受了不杀生的戒,但当我已经杀了生这个毁坏之因出现了,如果安立在种子上,因很容易被毁坏,杀生后不杀生的戒体就毁坏了,但如果安立在习气上,因为习气比种子更细微,习气不易毁坏,即使杀生也会导致不杀生的戒体不会毁坏的过失,所以“毁坏之因出现时也会跟随”就是指,本来毁坏之因出现时戒体已经消失了,不跟随了,但是因为你安立在习气上,就没有消失,继续跟随,这是不合理的,这样理解对不对?
答:对,是这样。
问:世俗中结婚、考学等随份子,自己虽然不吃荤,但这里有没有过失呢?
答:应该会有一些过失,这是类似的随喜。但他不一定用你随份子的钱拿去办宴席,但是随喜的一种心,我觉得这是一种恶习,如果大家都没有这种恶习是最好的。否则现在随份妇都成了大家很大的负担了,随又随不起,不随好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不去,所以成了大家害怕的事情。如果随份子时自己发愿,这个钱能够利他,让他做善法,不是让他造恶业的,相当于我们平时布施乞丐一样,在布施时发个善愿,这样不会有过失。同理,不得已情况下,必须随份子时,发愿让他过无记生活,造善业,这样可能基本没事。
问:做买卖时,5元买的,非说是8元买的,可做买卖这样很普遍,很为难。
答:做买卖本身是需要赚钱的,这也开许了,如果不这样很难以生存,自己并不愿意,但被形势所迫,会好一点。如果竞争不是那么强烈,自己可以把价格写得低一点,不会对自己做生意影响不会很大时,按照自己想法去做就可以吧。也可以把自己赚的钱多多少少做些善业、布施众生或供养三宝等等,从多方面补偿应该还是可以的。
问:夏天用一些药杀苍蝇、蚊子、老鼠等等,可是受了菩萨戒,这样是不对的,怎样可以恢复啊?
答:菩萨戒的18条根本戒中并没有这样一种安立,但是作为一个发了菩提心的菩萨而言,最关键的是不能伤害众生而在利益众生,如果为了自己的安乐用药水杀害其他众生,让他感受很大的痛苦,我们自己也得到很大罪业。但如果在菩萨戒中不是根本戒律的话,可以平日念受菩萨戒仪轨时忏悔,让自己在这个戒律中有所亏损的、不圆满的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忏悔,念菩萨戒,有亏损的地方自行可以清净,清净的戒体再再增上,有这样一种功效。以后尽量不要再做这样的事情。杀蚊子是五戒不杀生戒中的支分戒(根本戒是杀人),我们也可以通过守持八关斋等方式清净。如大恩上师上课时会念菩萨戒,我们就想:把亏损的戒律补全、清净;自己平时在念受戒仪轨时也这样观想,就比较好,
问:P95最后一行:“若声闻十八部的戒律分别加以弘扬”中的声闻十八部是哪十八部?
答:以前佛在世时没有分为十八部,后来在弘扬过程中标准不一样、根基不一样,最后分成十八种部派,如一切有部、上座部、犊子部、雪山部等等。
问:这十八部有没有包括藏传和汉传的显宗?
答:包括了。因为十八部是从印度分下来的,但是传到藏地时,其戒律和见解都是以十八部的有部观点为主,传到汉地,戒律等等也是某一个分部传到汉地的,但是所有十八部没有传过来,只是在印度有十八部,而传到藏地、汉地只是其中的一、两个而已。
问:传到汉地的有几部?
答:有部的书有翻译,其他部的书也有翻译,但弘扬很广的,藏地主要是以大乘为主,汉地也是以大乘为主,在泰国、斯里兰卡、缅甸小乘部派要多一点,有些说是上座部比较多,有些说是大众部比较多,主要是这些大的分派吧。
问:小乘的七大传人不太理解。
答:大恩上师在讲佛涅槃后的传承时,上师已经讲了,如饮光尊者……(见法本P87)。
问:P95:“……玛释迦莫众近圆戒比丘,再向下传……卫藏十人受近圆戒……”次第是什么样的?
答:东藏的传承次第是这样的:从玛释迦莫内众近圆戒比丘,再向下传,在朗达玛灭佛期间,由玛释迦莫等三位尊者把律藏驮在骡子背上,到了丹德山之后,贡巴绕色大师出家,在他们面前受戒,然后卫藏十人受近圆戒,然后再传给乐美赤诚西绕,再传下来。
问:那94的后来传到雅哲银彭塔耶……
答:这不是原文,而是大恩上师在讲解时说,再再后来传到法王如意宝的传承次第。雅哲银彭塔耶、堪布根华都是近代的。
问:P96:“许断心续与种子”我理解,唯识宗断除犯戒之心相续及其种子,您刚才说“续”是经部,“断心”是中观,“种子”是唯识,我不太理解。
答:主要的角度讲的,我们从颂词上画个主要的话,“断心”主要与中观联系;“续”我们理解为“相续”,因经部宗是安立成相续的;“种子”主要是唯识宗,当然唯识宗也有相续,但是“种子”的意思要中观宗中不明显,在经部中也不明显,而在唯识宗最明显,所以我们以“种子”为例,有没有相续呢?当然是有相续的。
问:“许”是承认、承许的意思。
答:对,“许”是承许的意思,“续”才是经部。
问:慈诚罗珠堪布讲五戒时说,对于现在年轻人最好受持三个戒,因为偷盗戒很不易守持,但这之前已经受了五戒,怎么改过来呢?是不是需要把以前的戒舍掉再重新受三戒?
答:如果已经受的话,就尽量去守清净,这是上策,实在不行就舍弃一条戒,把不偷盗这条戒舍掉,保留其他戒体。
附:声闻十八部(非法师讲解内容)
声闻小乘分为分别说一切有部及经部。
声闻分别说一切有部,从声闻根本四部分成十八部。
声闻根本四部:说一切有部、大众部、上座部、正量部。
声闻根本四部里分出的十八部:说一切有部分为七部、大众部分为五部、上座部分为三部、正量部分为三部共十八部。
说一切有部分为七部:根本说一切有部、迦叶部、护地部、护法部、多闻部、红衣部、分别说部。
大众部分为五部:东山住部、西山住部、雪山住部、说假部、说出世部。
上座部分为三部:祗陀林住部、无畏山住部、大寺住部。
正量部分为三部:鸡胤部、守护部、犊子部。
声闻经部:信从契经,承认内心外境皆是实有。
属于小乘的沙弥戒律修持,世界上泰国、缅甸等等的很多国家都有。他们修持的沙弥戒律是,根本说一切有部、上座部、正量部、大众部当中的。
藏传佛教的沙弥戒律是出于根本说一切有部。
属于上座部的比丘戒律有227条。属于根本说一切有部的253条。上座部及根本说一切有部的修持,只是戒条的多少方面略有不同。
藏传佛教中受戒、布萨仪轨等等都是依根本说一切有部。
所以藏传佛教有小乘圆满的修持。